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上冰川紋泥指的是什麼

地質上冰川紋泥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8 22:47:36

『壹』 地貌及第四紀地質

(一)地貌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是在人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在國民經濟的生產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進行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時,必須先研究地區的地貌條件和第四紀地質情況,這是水利及各種工程建設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之一。

地貌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態及其成因、發展和分布規律的科學。

地球表面的各種地貌組合中,規模差別很大:大者有大陸、洋盆,大陸又可分高原、山嶽、丘陵、平原和盆地;小者則較小而具體,如高山、河谷、洪積扇、階地、溶洞等。這些地貌的形態、成因、發展及其演變是各不相同的。

1.地貌的成因

大型地貌的形成,主要與地球內力地質作用有關,而一些小型地貌主要由外力地質作用塑造而成。總的來說,各種地貌的形成,都是由內力和外力地質(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緩慢的作用,使地貌形態按一定規律發展和演化。

各種地貌的形成,是由內力與外力地質作用對已有地質體的不斷改造所致。

2.地貌成因分類

一般將地貌基本類型劃分為如下五種:

(1)侵蝕-構造地貌

這種地貌的構造上升作用大於外力侵蝕切割作用,而形成一系列山地地貌。

(2)構造-剝蝕地貌

上升作用緩慢,與長期外力剝蝕作用處於平衡狀態。形成一些桌狀山、單面山等低山、丘陵地貌。

(3)剝蝕-堆積(或侵蝕-堆積)地貌

這種地貌以外力剝蝕或侵蝕作用為主,並形成相應的堆積地貌。剝蝕作用在古夷平面的基礎上形成丘陵及由海蝕作用形成緩傾平原;侵蝕作用的產物堆積在山前形成呈帶狀分布的高台地等。

(4)侵蝕-溶蝕地貌

這種地貌類型以侵蝕和溶蝕作用為主,形成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5)堆積地貌

這種類型的地貌形態主要是由沖積、洪積作用構成的各種堆積地貌,如漫灘、階地、洪積扇及由堆積、洪積作用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堆積地貌還包括其他堆積作用形成的特殊地貌類型,如風積平原、冰磧平原和熔岩高原等。

(二)第四紀地質

第四紀地質是歷史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由於具有自己的特點已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它以第四紀期間的各種沉積物為研究對象,並通過沉積物各種特徵的研究,來闡明第四紀地質作用的變化、生物界的演變、人類的發展、古氣候的變化等重大問題,以恢復第四紀地質歷史。

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是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第四紀地層劃分和對比、擬定第四紀地質年表,以及第四紀古氣候、生物演化、地殼的新構造運動現象等,並恢復它的歷史和古地理環境

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方面需要研究第四紀堆積物的岩性特徵、成因類型、相對年代及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某些基本規律,這對工程的施工和工程後護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1.第四紀堆積物的分類

第四紀堆積物與陸地地貌的演變,主要是在外力風化剝蝕與堆積作用下形成的。

第四紀堆積物的分類主要是根據其形成的地質作用、沉積環境和岩性特徵等形成因素,劃分若干成因類型(表1-12)。

2.主要的第四紀堆積物的特徵

(1)殘積物

岩石表面經物理,化學風化作用而殘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稱為殘積物。

殘積物在形成的初期,上部的顆粒較細,下部顆粒粗大,但由於雨水或雪水的淋漓,細小碎屑被帶走,形成雜亂的堆積物,沒有層理、具有較大的孔隙度。殘積物顆粒的粗細取決於母岩的岩性,因此,有些地區殘積物是粗大的岩塊,而另一些地區可能是細小的碎屑。殘積物沒有經過水平的位移,顆粒具有明顯的稜角,但由於大的岩塊受到重力作用在下墜過程中可能將周圍小的岩塊擠出,產生緩慢的、微小的水平位移。

殘積物的成分與母岩的岩性密切相關,如花崗岩的殘積物中,長石常分解成黏土礦物,石英常破碎成細砂,石灰岩的殘積物則往往成為紅黏土。

表1-12 第四紀堆積物成因分類

殘積物的厚度取決於它的殘積條件:在山丘頂部常被侵蝕而厚度較小,山谷低窪處則厚度較大,山坡上往往是粗大的岩塊。由於山區原始地形變化較大和岩石風化程度不一,因而在很小的范圍內,厚度的變化很大。

殘積物一般透水性較強,以致殘積物中一般無地下水,但當堆積在低窪地段而下伏母岩又為不透水層時,則有上層滯水出現。

(2)坡積物

高處的風化碎屑物由於雨水或雪水的搬運,或者由於本身的重力作用,堆積在斜坡或坡腳,這種堆積物稱為坡積物。

坡積物的岩性成分是多種多樣的,但與高處的岩性組成有直接關系。坡積物一般具有稜角,但由於經過一段距離的搬運,往往成為三角形。坡積物沒有經過良好的分選作用,細小或粗大的碎塊往往夾雜在一起。但由於重力作用,比較粗大的顆粒一般堆積在緊靠斜坡的部位,而細小的顆粒則分布在離開斜坡稍遠的地方。

坡積物中一般見不到層理,但有時也具有局部的不清晰的層理。新近堆積的坡積物經常具有垂直的孔隙,結構顯得比較疏鬆。一般具有較高的壓縮性,在水中很易崩解。坡積形成的黃土,其濕陷性一般比洪積或沖積形成的黃土要高得多。

坡積層中的地下水一般屬於潛水,在坡積物非常復雜的地區,有時形成上層滯水。

坡積物坡的坡度愈陡時,坡腳坡積物的范圍愈大。

(3)洪積物

山區或高地上的暫時水流將大量的風化碎屑物挾帶下來,堆積在前緣的平緩地帶,這種堆積物稱為洪積物。

洪積物具有一定的分選作用。距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堆積物的顆粒粗大,碎塊多呈三角形,離山區或高地較遠的地方,堆積物的顆粒逐漸變細,顆粒形狀由三角形逐漸變成亞圓形或圓形。在離山區或高地更遠一些的地方,洪積物中則往往有淤泥等細顆粒土的分布。但是,由於每次暫時水流的搬運能力不等,在粗大顆粒的孔隙中往往填充了細小顆粒,而在細小顆粒層中有時會出現粗大的顆粒,粗細顆粒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洪積物具有比較明顯的層理,但在靠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層理紊亂,往往成為交錯層理;在離山區或高地遠的地方,層理逐漸清楚,一般成為水平層理或湍流層的交錯層理。

洪積物中的地下水一般屬於潛水,由山區或高地前緣向平原補給。由於山區或高地前緣地形高,潛水埋藏深,離山區或高地較遠的地方,地形低,潛水淺,在局部低窪地段,潛水可能溢出地表。此外,如粗大顆粒的洪積物尖滅在細小顆粒的上面時,潛水也可能在粗細顆粒的交接處溢出地表。

洪積物的厚度一般是離山區或高地近的地方厚度大,遠的地方厚度小。在局部范圍內的變化不大。

(4)沖積物

河流在平緩地段所堆積下來的碎屑物,稱為沖積物。沖積物根據其形成條件,可分為:

1)山區河谷沖積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顆粒組成,分選性較差,大小不同的礫石互相交替,成為水平排列的透鏡體或不規則的夾層,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說,山區河谷的堆積物顆粒大,承載力高,但由於河流側向侵蝕的結果也帶來了大量的細小顆粒,特別是當河流兩旁有許多沖溝支岔時,這些沖溝支岔帶來的細小顆粒往往和沖積的粗大顆粒交錯堆積在一起,承載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沖積物。河流上游的沖積物一般顆粒粗大,向下游逐漸變細。沖積層一般呈條帶狀,具有水平層理,有時也成流水層或湍流層的交錯層理。在每一個小層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較均勻,有極良好的分選性。沖積物的顆粒形狀一般為亞圓形或圓形,搬運的距離愈長,顆粒的渾圓度越好。平原河谷沖積物可分為: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牛軛湖沖積物和階地沖積物。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多為磨圓度較好的漂石,卵石、圓礫和各種砂類土,有時也有粉土、黏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灘沖積物的粒度一般較河床沖積物為小。在同一河漫灘上,靠河床近的沖積物的粒度比距河床遠的為大。牛軛湖沖積物只有當洪水期間成為溢洪區時才能形成,此時,細砂或粉質黏土就直接覆蓋在原來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層上。階地沖積物的粒度常較河漫灘的為小,一般由粉質黏土、粉土和各種砂土所構成,有時也有卵石、圓礫的夾層。在黃土地區,階地則往往為各個不同地質時期的黃土所分布。平原河谷沖積層中的地下水一般為潛水,由高階地補給低階地,再由河漫灘補給河水。平原河谷沖積物(除牛軛湖外),一般是較好的地基。粗顆粒的沖積物其承載力較高,細顆粒的稍低,但要注意沖積砂的密實度和振動液化的問題。

3)三角洲沖積物。三角洲沖積物是河流搬運的大量細小碎屑物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方堆積而成。一般分為水上及水下兩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河床和河漫灘沖積物,如砂、粉土、粉質黏土、黏土等,一般呈層狀或透鏡體。水下部分則由河流沖積物和海相或湖相的堆積物混合組成,呈傾斜的沉積層。三角洲沖積物中的地下水一般為潛水,埋藏比較淺。三角洲沖積物的厚度很大,分布面積也很廣。由於三角洲沖積物的顆粒均較細,量大,土呈飽和狀態,承載力較低,有的還有淤泥分布。在三角洲沖積物的最上層,經過長期的壓實和乾燥,形成所謂硬殼,承載力較下面的為高。

(5)湖泊堆積物

湖泊內由於機械作用、化學作用或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堆積物,稱為湖泊堆積物。

湖泊堆積物由於成因不同,可分為:

1)機械堆積物。自黏土至卵石,漂石均包括在內。一般夏季堆積的粒度稍大一些,如細砂等,冬季堆積的多為黏土顆粒,粉土顆粒。

2)化學堆積物。有石膏、岩鹽、芒硝、硼砂以及泥灰岩、石灰岩及鐵質的化合物等等。其中石膏、岩鹽、芒硝、硼砂為鹹水湖堆積物。

3)生物化學堆積物。湖盆中的生物死亡後所產生的有機堆積物,如硅藻土、貝殼堆積、淤泥和泥炭等。湖泊堆積物具有較好的分選作用,一般湖岸堆積物的顆粒較粗,湖心堆積物的顆粒較細。山區湖泊堆積物一般較粗;平原湖泊堆積物一般較細。湖泊堆積物的特點是具有明顯均勻的很薄的水平層理。湖泊堆積物中淤泥和泥炭分布廣、厚度大、承載力低。湖泊堆積物中的湖相黏土或多或少含有碳質、瀝青質、石灰質、石膏質等,常具有淤泥的性質,靈敏度很高,承載力更低。但這種黏土分布廣,具有水平、均勻的層理,差異性小。

(6)沼澤堆積物

在地表水聚集或地下水出露的窪地內,由植物死亡後腐爛分解的殘雜物所形成的堆積物,稱為沼澤堆積物。

沼澤堆積物主要為泥炭所堆積,而泥炭為有機生成物,呈黑褐或深褐色,其中還包含有部分黏土和細砂。

泥炭的性質和含水量關系很大,乾燥壓密的泥炭較堅硬,濕的泥炭壓縮性較高。泥炭是尚未完全分解的有機物,在作為建築物持力層時尚需考慮今後繼續分解的可能性。

(7)濱海堆積物

濱海堆積物是指海洋中靠近海岸的,海水深度最深不超過20m的、經常受海潮漲落作用的狹長地帶的堆積物。濱海堆積物由於經常受波浪的作用,因而化學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不易進行,主要是風化碎屑物的機械堆積作用。

濱海堆積物根據其堆積條件可分為:

1)陡岸堆積物。以粗大顆粒為主,是由陡岸懸崖上的崩塌岩塊和海浪沖來的卵石,圓礫所組成。如陡岸下海水較深,則往往有淤泥和砂礫的混合堆積物。

2)海灘堆積物。堆積物一般有規律性,靠陸地邊緣以卵石、圓礫、粗砂為主,往海域方向逐漸變為較細的顆粒,由砂、淤泥混砂等漸變為淤泥。

3)潟湖堆積物。一般以淤泥堆積為主,同時也有化學堆積作用。

濱海堆積物的顆粒由於海浪不斷地沖蝕,滾成了圓形,分選性較好。同時由於海水動盪不已,而且常常露出水面,所以常有波痕、泥裂、交錯紋、雨痕等等。

海濱堆積物的寬度與波浪及岸流的力量大小和海域的原始地形有關,其寬度最大可達數千米。在靠近河流入海處,濱海堆積物中常夾有成分不同的河流沖積物。在很陡的山地河流流入海洋時,可以攜帶大量的風化岩塊或卵石,水流平緩的河流一般則攜帶大量的泥砂。這種河流堆積物往往破壞了濱海堆積物的分布規律。

(8)冰川堆積物

凡與冰川活動或與冰川融化的冰下水活動有關的堆積物,稱為冰川堆積物。冰川堆積物根據其形成條件,可分為:

1)冰磧堆積物。由固體狀態的冰川直接堆積,未經過水的沖刷或搬運的堆積物。

2)冰水堆積物。由冰川局部融化後的冰下水所挾帶的碎屑物所堆積成的,稱為冰水堆積物。

3)冰磧湖堆積物。冰川在移動時刨蝕所成的岩屑,被冰水帶到冰磧湖,形成具有粗細顆粒交替沉積(夏季堆積顆粒粗,冬季細的紋泥,或稱季候泥)的冰磧湖堆積物。

冰川堆積物一般沒有分選性,雜亂而無層次,巨大的岩塊和細小的砂,礫堆在一起,具有極大的不均勻性。

冰川在搬運過程中,岩塊凍結在一起,互相間沒有摩擦作用,因此冰磧堆積物中,岩塊保留尖銳的稜角。冰川兩側及底部的岩塊,由於和谷底或谷壁的摩擦,常常有擦痕存在。

冰川堆積物的厚度是不一致的,取決於冰川的形態與規模。一般山區冰川所堆積的厚度不大,且不是連成一片。

冰川堆積物中有時含有大量的岩屑,這些岩屑的黏結力很小,透水性弱,在開挖基坑如果造成地下水較大的水頭梯度時,容易形成基坑坍塌。

(9)風力堆積物

在乾燥的氣候條件下,岩石的風化碎屑物被風吹揚,往往搬運一段距離,在有利的條件下堆積起來,稱為風力堆積物。

風力堆積物中最常見的為風成砂及風成黃土。風成砂的來源很廣,各種成因的砂,只要經過風的搬運,均可形成風成砂。風成砂也可由岩石受到吹蝕作用而直接形成。

風成黃土也是由各種成因的粉土顆粒,經過風的吹揚,搬運到比砂更遠的地方堆積而成。一般不見層理,具有大孔性和垂直節理。

『貳』 請教地質專業,這個地貌是不是冰川形成的

地質工程專業是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並分析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

『叄』 冰塊在地質學上屬於什麼

冰河世紀(地質學名詞)一般指冰期,是地球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

一、簡介:

冰河世紀又稱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在各個地方,最後一次冰河時代時間有所不同。在北美洲,最後一次冰河時代被稱為「威斯康星冰川作用」,據專家推算,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11.5萬年前。

此後,冰冠的推進和消退起伏不定,速度最快的一次冰雪累積發生在6萬到1.7萬年前。整個過程被稱為「塔茲威爾大推進」,約在公元前15000年,冰川作用擴展到最大范圍。直到公元前13000年,冰原才開始消融,公元前8000年,「威斯康星冰川作用」整個消失。

二、冰河時代歷史大約有以下幾個關鍵階段:

1、大約6萬年前,「沃姆」「威斯康星」和世界其它地區的冰川作用全面展開;

2、大約1.7萬年前,在東半球和西半球,冰原的擴展達到最大范圍;

3、繼之而來的是長達7000年的冰川消融期。

(3)地質上冰川紋泥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冰河時期特徵——

冰期時期最重要的標志是全球性大幅度氣溫變冷,在中、高緯(包括寒冷的冰期極地)及高山區廣泛形成大面積的冰蓋和山嶽冰川。

由於水分由海洋向冰蓋區轉移,大陸冰蓋不斷擴大增厚,引起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所以,冰期盛行時的氣候表現為乾冷。冰蓋的存在和海陸形勢變化,氣候帶也相應移動,大氣環流和洋流都發生變化,這均直接影響動植物生長、演化和分布。

第四紀冰期以後,距今約1萬年以來的時期叫冰後期。此期氣候仍有過多次低量級的冷暖波動,如距今4000~6000年期間曾出現的較明顯的寒冷期,使全球冰川一度擴展前進,被稱為新冰期。

『肆』 地質年代是怎樣劃分的,以及有多少個地質年代,第四季冰川又是怎麼回事

地質年代是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7個紀;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准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種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第四紀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發生是極地或高山地區沿地面運動的巨大冰體,由降落在雪線以上的大量積雪,在重力和巨大壓力下形成,冰川從源頭處得到大量的冰補給,而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發育得又寬又深,往下流到高溫處,冰補給少了,冰川也愈來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補給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為舌狀,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為大陸冰川和山嶽冰川兩大類。第四紀時歐洲阿爾卑斯山山嶽冰川至少有5次擴張。在我國,據李四光研究,相應地出現了鄱陽、大姑、廬山與大理4個亞冰期。現代冰川覆蓋總面積約為163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1%。我國的現代冰川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北坡)、昆侖山、天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的一些高峰區,總面積約57069平方公里。

『伍』 什麼叫做冰川

什麼是冰川?

不列顛網路全書中是這樣描述冰川的: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轉變而來的。雪的晶體逐步圓化變為粒雪,使積雪的密度逐漸增加。這一過程在溫度接近融點和存在液態水時進行得最快。其後,占優勢的重結晶作用的平均粒徑增大。當集合體的密度達到約 0.84克/立方厘米時,顆粒之間便沒有空隙,而變得不可滲透。這標志著從粒雪到冰川冰的轉化。」

冰川是一種由多年降雪不斷積累變質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狀和運動著的,較長時間存在於地球寒冷地區的天然冰體。冰川不同於一般天然或人工凍結的冰,它能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動。

雖然很少有人見過冰川,但是冰川與人類息息相關。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就是發源於冰川的,我國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綠洲就是靠祁連山冰川融水哺育的。

-----------------------------------------------------------------------------------

第四紀冰川遺跡位於經棚鎮南25公里的新井鄉境內,主峰大青山海拔1500多米,峰奇水秀,林茂花繁。在山頂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奇觀——冰石林冰臼群,大大小小有200多個,冰臼群中大的如缸,小的似盆,形態各異,特徵十分明顯。這一帶的冰石林,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冰川(glacier)是一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雪再結晶聚積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動,成為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這些作用造成許多地形,使得經過冰川作用的地區形成多樣的地貌。此外,若將冰川的體積換成水量,則除海水之外,佔地球上所有的水量的97.8%。

在極地和高山地區,氣候嚴寒,常年積雪,當雪積聚在地面上後,如果溫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壓力作用或經再度結晶而造成雪粒,稱為粒雪(firn)。當雪層增加,將粒雪往更深處埋,冰的結晶越變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則因存在於粒雪顆粒間的空氣體積不斷減少而增加,使粒雪變得更為密實而形成藍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後,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體,沿斜坡緩慢運動或在冰層壓力下緩緩流動形成冰川。

冰川是個開放的系統,冰川在重力的作用之下流動。雪以堆積的方式進入到冰川系統,而且轉變形成冰,冰在其本身重量的壓力之下由堆積帶向外流動,而冰在消融帶以蒸發和溶融方式離開系統。在堆積速度與消融速度之間的平衡決定了冰川系統的規模。

冰川前後可以分為兩部份,在後者或上游部份稱為冰川堆積帶(zone of accumulation);在前者或下游部份稱為冰川消融帶(zone of ablation)其

『陸』 冰川泥是什麼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為什麼是初生演替

通俗點講,就是覆蓋在冰川下面的泥,經過地質氣象的變動,碰撞、摩擦、翻滾、沉寂,終於在冰川、石英和雲母岩之下,形成了細如霧、柔似棉被現代人叫做冰川泥的自然物質。初生演替指的是沒有生物的地方逐漸演替出復雜的生物群落。冰川泥地基本上沒有任何生物,所以在這里發生的演替就是初生演替。

『柒』 查詢課文相關地質詞語的解釋如地質冰川的

李四光來(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自,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於本世紀20年代創立了地質力學,為地質理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運用力學觀點來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將各種構造形跡看作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為探索地質自然現象。

『捌』 冰川湖「紋層」及其沉積作用

當冰川在靜滯的湖泊中終止時,在水下可以形成粗粒的冰水沉積。在淡水湖或鹹水湖中,這些沉積物很快就過渡為紋泥,成為淺湖底部的典型沉積。紋泥是一種由薄的淺色細砂、粉砂層和暗色的泥質層交替而成的向上變細的韻律沉積。淡色的粗粒紋層代表春夏溫暖季節的沉積,暗色的細粒紋層代表秋冬季節的沉積。淡色的粗粒沉積也可以是高密度的冰河沿湖底注入而成。在冰湖紋泥中偶爾也可見到少數墜落石,它們是從浮冰筏中墜落的,有時可能將其誤認為是沉積物重力流所致。冰川紋泥也可以與三角洲沉積共生。

『玖』 冰川的地質作用,要求詳細

冰蝕作用冰川活動破壞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稱刨蝕作用。冰蝕包括掘蝕和磨蝕兩種作用方式,而幾乎沒有溶蝕作用。冰床附近的冰體因受擠壓,融點降低融化成水,滲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體因壓力降低而凍結。隨冰體和融水的反復融化和凍結,它們的體積反復收縮和膨脹,致使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體發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來的碎屑)又會被再凍結,並入冰川中,並隨冰川遷移。以後新鮮冰床繼續重復遭受上述作用,不斷加深拓寬,這種作用稱為掘蝕。發育於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氣候下的溫冰川(海洋性冰川)和發育於降水量小的大陸性氣候下蹦冷冰川(大陸性冰川),掘蝕作用的強度有明顯差異。前者的溫度以接近融點為特點,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蝕作用特別強烈;後者的溫度以低於融點為特點,其底部融水貧乏,掘蝕作用極弱。此外,冰川在運動途中,因自身產生的強大擠壓力,所挾帶的岩屑對冰床進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損,這種作用稱為磨蝕。因溫冰川的掘蝕作用比冷冰川強烈,其底部挾帶的岩屑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動,所以溫冰川的磨蝕作用比冷冰川強烈。冰蝕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嶽冰川地區最常見的冰蝕地貌有:橫剖面呈U型的冰川穀,狀如圍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圖1),光滑平整並具有多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狀似伏於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