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鑽探什麼寫編錄
『壹』 鑽探地質編錄的步驟是什麼
1、檢查鑽孔施工記錄
2、檢查整理岩礦心
3、檢查岩礦心樣品簽
4、岩礦心編號
5、岩礦心拍照
6、觀察記錄
『貳』 地質鑽探的編錄怎麼編錄!我需要現場編錄的原始記錄!
岩心編錄首先要記錄,礦區, 孔號 鑽孔時間, 機號 ,主要負責人, 什麼鑽機, 完後再記錄回1 ,孔深, 2,從幾米幾答到幾米幾, 3,鑽探回次 4,岩心長度 5,岩心塊數(包括第幾塊) 6.岩性分析(包括岩石的名稱,性質,類別,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裂隙性質,發育程度,層理角度及方向) 要嚴格檢查鑽工記錄的鑽探班報表, 數據是否吻合,准確, 真實, 岩心票填寫是否正確, 岩心(箱)書寫,擺放是否正確,規范, 嚴格按鑽探6項指標執行.
『叄』 地質編錄有幾種如何編錄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
『肆』 項目一 鑽探地質編錄學習指南
地質勘查綜合實訓教程
『伍』 地質編錄怎樣寫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路線地質調查,給個東西僅供參考
1.2 岩石觀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
(1)岩石顏色
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面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面顏色之後)。
(2)結構、構造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輝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石泡、流紋、流線、流面、餅狀、豆狀等;
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類型、膠結成分、層理等特徵;
變質岩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3)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
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4) 蝕變、礦化
蝕變: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
礦化: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確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層(岩體)觀察描述
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
(1)岩相劃分情況;
(2)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
(3)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
(4)包體特徵;
(5)化石產出情況。
基本要求:正確分層。
1.2.3 接觸關系觀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
(1)接觸帶類型:
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
按成因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觸帶特徵;
(3)接觸帶侵入岩岩相變化;
(4)原生構造;
(5)內外接觸帶的變化特點;
(6)接觸帶產狀變化
基本要求:正確識別接觸面類型
1.3 構造特徵的觀察描述
1.3.1褶皺構造
(1)褶皺要素
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
(2)組成褶皺的岩層
岩性、新老關系等;
(3)幾何形態
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等。
(4)從屬構造
觀察與褶皺有成因聯系的從屬小構造,如小褶皺、節理裂隙、層間滑動、劈理線理的分布、型式及與褶皺的關系等。
1.3.2 斷裂構造
(1)構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內容描述。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礦物的變形特徵等。
(2)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
(3)斷層面產狀及斷層帶寬度的確定。
(4)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
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
(5)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
(6)斷層的一些其他特徵
如負地形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1.3.3 節理的觀察
(1)節理產狀測量。
(2)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
(3)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
(4)節利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
(5)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型式(有重點地觀察)。
1.3.4 劈理的觀察
(1)描述劈理的性質,區分劈理的類型。
(2)測量劈理與層理的產狀及其夾角。
(3)觀測描述劈理與劈理之間的先後順序。
(4)描述劈理與其他構造的關系。
(5)描述劈理域與微劈石的特徵。
1.4 礦石及礦(化)體特徵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1.4.1 礦石命名原則
(1)凡根據有用礦物目估含量換算的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對於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則暫定為××岩金礦石,其他依此類推。
(2)礦石中若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目估含量又分別達到各自的邊界品位,命名時以本項目主攻礦種的礦物作為基本名稱,其他礦物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於基本名稱之前。但參與命名的礦物最多不得超過三種。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小於50%時,按原岩加有用礦物組合的原則來定名,如透輝石矽卡岩黃銅礦石、構造角礫岩金礦石等;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大於50%時,為塊狀礦石,原岩不參與礦石命名,如黃鐵黃銅礦石、方鉛閃鋅礦石等。
(4)為了避免礦石名稱過於冗長,可將基本名稱前的所有「礦」字去掉,如黃鐵黃銅礦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礦」字不能省掉。
1.4.2 礦化命名原則
(1)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輝銻礦化凝灰岩等。
(2)有兩種以上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
(3)參與礦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時,定為金礦化;
S品位在2%≤S≤6%時,則主要含硫礦物黃鐵礦或磁黃鐵礦參與礦化命名;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礦石描述內容及順序
(1)礦石顏色: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2)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3)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4)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5)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6)礦石的次生變化。
(7)有條件時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孔雀石。
礦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內容描述原岩特徵,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礦化特徵。
1.4.4 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1)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
(2)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
(3)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等的變化情況。
(4)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
(5)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1.5 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米×400米;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銅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參考我們單位的規范來的
『陸』 水文地質鑽探的編錄工作
編錄工作以鑽孔為單位,要求隨鑽進陸續地進行,終孔後完成。主要內容包括:
(1)岩心編錄。認真整理岩心,排放整齊,並准確地進行記錄、描述和測量,勘探結束後,重點鑽孔的岩心要全部長期保留,一般鑽孔則按規定保留縮樣或標本。
(2)將取得的各種資料,用准確、簡練的文字,詳細地填寫於各種表格之中(包括鑽探編錄表和各種觀測記錄表)。
(3)編繪水文地質鑽孔綜合成果圖表(圖3-9)。內容包括:鑽孔位置、標高、鑽孔施工技術資料、地質剖面、鑽孔結構、地層深度及厚度、岩性描述、含水層與隔水層、岩心採取率、沖洗液消耗量、地下水水位、電測井曲線、孔內現象等。多數情況下,還包括抽水試驗、水質分析等。
(4)對勘探線上的所有鑽孔編制出水文地質剖面圖。
(5)對調查區所有水文地質鑽孔的成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出水文地質規律。作出有關地質剖面圖及平面圖。
小結
本章的重點是:①水文地質鑽孔的布置原則;②水文地質鑽孔的技術要求:如孔深、孔徑、過濾器、鑽孔止水等;③水文地質鑽探過程中的觀測與編錄:主要是鑽探過程中的水文地質觀測內容及水文地質鑽孔綜合圖表的編制。
復習思考題
1.水文地質鑽探的任務是什麼?水文地質鑽孔及鑽進方法有何特點?
2.水文地質鑽孔布置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3.山前沖洪積平原、河谷地區和山間盆地水文地質勘探鑽孔如何布置?
4.裂隙岩層分布區、岩溶地區水文地質勘探鑽孔如何布置?
5.試述供水勘探孔的結構?
6.水文地質鑽孔對孔深、孔徑、過濾器有什麼要求?
7.過濾器的作用、組成及類型?過濾器的長度如何確定?
8.試述鑽孔止水部位、止水方法、止水材料?
9.對鑽探沖洗液有什麼要求?水文地質鑽孔對孔斜有什麼要求?
10.水文地質鑽孔設計書一般都包括哪些內容?
11.岩心觀測內容有哪些?什麼是岩心採取率、裂隙率、岩溶率?
12.試述水文地質鑽探中的觀測內容與要求?
13.試述水文地質鑽孔綜合成果圖表的內容?
14.某鑽孔在鑽進過程中,鑽機某回次進尺5.0m,提取岩心長4m,並已知上回次殘留岩心進尺為0.2m,本回次殘留岩心進尺0.3m,求該回次岩心採取率。
『柒』 工程勘察地質編錄是做什麼的
地質編錄:
在地質勘查、勘探中,對各種工程的地質現象進行編繪、記錄的過內程。
技術要求:
需進行地質編容錄的工程主要有:探槽、淺井、鑽孔。
編錄要求現場記錄所見地質現象,其中探槽和淺井需在現在繪制工程素描圖。鑽孔可在完成現場記錄後室內繪制。
探槽、鑽孔素描圖的比例尺皆為1/100,淺井大多為1/100或1/50。
『捌』 地質編錄的內容是什麼
把直接觀察和綜合整理的地質信息系統地用文字和圖表編制而成的記錄。地質編錄是地質勘查和地質科學研究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地質編錄按照工作階段可以分為2種:①原始地質編錄,指在野外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用文字、素描、圖表、照相等方式所做的記錄;②綜合地質編錄,指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整理而成的文字、圖表等。地質編錄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地質填圖編錄、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和采樣編錄。 地質填圖編錄 是完成任何比例尺的地質調查任務的基本手段(見地質填圖),包括地質剖面編錄、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 沿著某一個方向把具有一定深度的切面(斷面)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表示在圖上,稱為地質剖面圖對地質剖面上所顯示出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進行的觀察和記錄,即為地質剖面編錄。在野外實地測量編制地質剖面圖時,一般要選擇地層出露比較完整、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徵、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通過實地測制地質剖面,劃分地層分層界線,確定填圖單位;進行詳細的岩性描述,系統地採集岩石、礦物標本;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在未變質和淺變質地層中尋找和採集化石;並根據填圖任務的要求採集有關的分析測試樣品。在必要的時候還需進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測量。 在地質填圖中,需選擇合理的路線和控制點進行系統的野外地質觀察。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編錄內容有:標定觀察路線和觀察點的位置,觀察、描述露頭地質和地貌,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以及其他構造要素,採集 標本和樣品,追索和填繪地質界線,畫信手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圖 2)以及攝影等。地質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地控制地質界線或地質要素的空間位置,使原始的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相符合。地質路線和地質觀察點的編錄形式,除傳統的野外記錄本編錄方式外,為便於野外資料和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還有採用記錄卡片的形式,即把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用預定的符號或代碼標在特製的卡片上。 探礦工程地質編錄 礦產普查勘探中對所實施的工程進行的原始地質編錄。包括:①坑探地質編錄,簡稱坑探編錄,指對坑探(包括槽探、井探)工程揭露的地質礦產現象所進行的描述和記錄,並要編制坑探工程展開圖,以表示各種地質現象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之間的空間關系和變化情況。②鑽探地質編錄,又稱鑽孔地質編錄。其內容包括:回次進尺,岩(礦)心採取率,岩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岩心軸的夾角,鑽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見鑽孔地球物理勘探)等資料的編錄;並按設計要求採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鑽孔柱狀圖和鑽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岩石(礦石)的特徵及其在鑽孔中顯示出的厚度。 采樣編錄 又稱樣品編錄,在地質勘探工作中對採集的各類樣品所做的編錄。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了了解和解決有關的地質、礦產及其他工程技術問題,需對岩層、岩體、岩石、礦石、礦物、水點,土壤和鬆散沉積物等採集適量樣品,進行分析化驗和測試鑒定,以取得必要的原始數據和資料。采樣(取樣)編錄工作包括:對采樣地點的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和檢查;對各類樣品的分析、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