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概況怎麼填

地質概況怎麼填

發布時間: 2021-03-08 11:41:11

① 區域及礦區地質概況

區域地層主要有古元古代粉子山群、新元古代蓬萊群南庄組和香夼組、中生代青山群等。蓬萊群近東西向展布,南庄組板岩屬一套泥砂質碎屑岩建造,香夼組灰岩屬碳酸鹽岩建造,兩者呈整合接觸。中生代白堊系青山群,系一套英安質-流紋質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與香夼組岩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礦床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屬於西太平洋板塊俯沖帶的上盤,該帶從北到南,是我國各類斑岩型礦床最發育的地帶。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成礦前的區域性近東西向(如白洋河斷裂)及北東向斷裂(自西向東有母山後斷裂、松山斷裂、亭口斷裂)控制著臧格庄凹陷發生、發展與燕山晚期火山和潛火山活動及鉛、鋅、硫、銅等的成礦作用,花崗閃長斑岩體沿這兩組斷裂交匯部位侵入,為主要的控岩控礦構造。區內次級的北東向壓扭性斷裂為成礦後斷裂,常被岩枝、岩脈充填,並切割礦體。

礦區內主要出露地層有粉子山群、蓬萊群和青山群,其中蓬萊群香夼組灰岩、泥灰岩段與礦化關系密切,岩性主要為泥灰岩、灰岩互層夾薄層板岩、泥質灰岩等(圖5-3)。礦床多見於香夼組灰岩與花崗閃長岩的接觸帶內,或灰岩捕虜體的凹部。

圖5-3 棲霞香夼鉛鋅礦礦區地質簡圖

(據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2014)

1—第四紀砂質黏土;2—英安質-流紋質火山碎屑岩、碎屑熔岩;3—潛角礫狀英安斑岩;4—厚層灰岩夾泥質灰岩、板岩;5—泥灰岩、灰岩互層夾薄層板岩;6—鈣質板岩、板岩夾泥灰岩;7—花崗閃長斑岩;8—矽卡岩;9—鉛鋅礦體;10—壓扭性斷層;11—張扭性斷層;12—性質不明斷層、推測斷層;13—地質界線;14—角度不整合界線;15—岩層產狀

礦區內出露的岩漿岩包括燕山晚期中酸性斑岩體及伴隨火山活動發育的英安斑岩、安山玢岩等次火山岩。其中,燕山晚期花崗閃長斑岩與成礦關系密切,為該區銅鉬鉛鋅礦化的母岩,沿東西向火山岩盆地南緣斷裂侵入基底灰岩層中,受東西向、北東向斷裂控制,呈岩株、岩枝、岩脈狀零星出露,東西長約8km,南北寬約2km。在岩體內部或邊部形成斑岩型鉛鋅、銅(鉬)礦體。

礦區內斷裂構造主要以北東東向和北東向為主,北東東向斷裂位於礦區中部,與臧格庄盆緣斷裂近於平行,傾向南東,傾角60°~70°,為早期斷裂被北東向斷裂切割,基本控制了後期斑岩體的侵入與出露范圍。北東向斷裂以棗林斷裂為代表,走向110°,傾向南東,傾角74°,控制了岩體的東邊界(圖5-3)。

② 實習區區域地質概況是什麼

野外實習是學習地質和從事地質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基礎環節。在與實習老師交談中,她對我說:野外實習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地質大學歷來重視野外實踐教學,學地質就是和地球打交道,問題要從自然界中提出,解決的方法也要從認識自然中獲得。地學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六大基礎自然科學之一,它不僅強調學科發展的理論性,更強調這門學科的實踐性。為了使學生提高對野外實踐的認識,通過野外實習更進一步地了解自然,學校在學生學習完「普通地質學」或者「地球科學概論」等有關地質專業基礎課後,馬上安排野外實習。通過教學實習使學生們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感性認識,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在艱苦的條件下,鍛煉意志,強健體魄。幾十年來,野外實習已成為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類專業教學的傳統和特色。
她告訴我野外教學實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把在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變為感性認識,以此培養日後的野外工作能力,掌握野外作業的方法。比如說,在制定野外工作計劃的時候首先是要了解和掌握調查區域的區域地質概況。一般的說,已有前人做過調查工作的區域,當你准備再去調查的時候,前人的調查資料會是你重要的參考資料,搜集分析這些資料將會使你的調查工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調查區域沒有任何資料供你參考,那麼你可能就是這個區域從事地質調查的先行者,當你領略了風餐露宿,篳路藍縷的艱苦之後,你的調查成果將會使你充滿自豪感。
秦皇島實習基地的區域地質概況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A.地層實習區的地層屬於晉冀魯豫地層區、燕遼地層分區、秦皇島小區,是華北型地層(所謂地層,是指一切成層岩石的總稱,包括變質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層岩石在內)。在地質調查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關於一個地區的地層層序及其相鄰地區地層層序之間的對比關系。不同的地區地層形成的具體層序是差別很大的,所以,地層的對比必須有一個客觀的標准。這個標准就是把不同地區的地層單位,根據它們的岩石性質、化石特徵進行對比,以此確定這個地層的層位及其年代。在實習區這個地層區中,最老的地層是新太古界。變質年齡距今2500百萬年。在新太古代末期(距今2412~2600百萬年)發生了大規模的岩漿侵入,形成了花崗岩。在這個區域內缺少古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可以見到新元古界沉積不整合地覆蓋在新太古代花崗岩的上面。在這個區域內新元古代地層則缺少這個時期的晚期沉積。寒武紀至奧陶紀中期發現有以碳酸鹽岩、頁岩、粉砂岩為主的海相地層的沉積。在晚奧陶世至早石炭世普遍缺少沉積,自晚石炭世至二疊紀時期開始出現了海陸交互相沉積、陸相沉積。自此以後,該區域沒有再受到海侵。
B.岩漿岩和變質岩岩漿岩也被稱為火成岩,所謂的岩漿岩是指由地下深處一種熾熱的含有大量揮發性成分的硅酸鹽熔融體(即岩漿)冷卻凝固後所形成的岩石。由岩漿直接形成的岩漿岩,包括侵入岩和火山岩。
秦皇島地區處於燕山造山帶東段,東部與太平洋板塊相鄰。在這個區域內,造山帶活躍的內力地質作用使岩漿岩和變質岩的分布十分廣泛。
岩漿岩:實習區岩漿岩發育,岩石類型比較齊全。見秦皇島地區岩漿岩發育一覽表。
變質岩:實習區內的變質岩類型比較齊全,包括區域變質岩、動力變質岩和混合岩等類型(所謂變質岩是指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經過內力地質作用,如地殼運動、岩漿活動等,使原來的固體岩石發生變化,而改變形成為新的岩石)。而區域變質岩是主要的類型。實習區內新太古代區域變質岩形成於距今3000~2800百萬年。如金山嘴、老虎石、聯峰山頂等地都屬於這種類型。
C.構造僅從字義上來理解,構造應該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間的安排、組織及其相互關系,同時也指結構。地質學中與構造一詞發生關系的有構造運動和地質構造。構造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機械運動,也稱為地殼運動。通常構造運動速度緩慢,往往不能被人們直接感覺到。然而,在特殊的情況下,構造運動則表現得快速而強烈,是可以被我們感覺到的,比如地震。地震可以引發山崩、地陷、海嘯。構造運動往往使地殼或岩石圈的物質發生變形和變位,結果會引起地表形態的劇烈變化,如形成山脈、海陸變遷、大陸分裂、大洋擴張等,還會引起地層的變化(傾斜或彎曲)、岩石塊體的錯動和斷裂。因此,構造運動在地質作用中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地質構造則是指經過構造運動之後引起的岩石變形、變位後出現的結果。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
實習區位於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帶山海關台拱區。中朝准地台是我國最古老的地台區,最初的陸核形成於距今3000百萬年前,結晶基底固結形成於距今1700百萬年前。在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燕山地區是一個近東西方向擴展的海洋,它的中心地區沉積了近萬米厚的地層。古生代時期海域范圍縮小,海水的深度也變淺,局部地區上升為陸地,主要沉積了淺海及海陸交互相的地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海陸變遷的過程。中生代以後,燕山地區的地殼活動增強,出現了強烈的岩漿活動和構造變形。
D.礦產在實習區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等,還有鐵銅礦、鉛鋅礦、重晶石等金屬礦產,以及濱海砂礦、花崗岩、正長岩、輝長岩等可用於建築材料的石材。
煤礦廣泛分布於柳江向斜的石炭系、二疊系和侏羅系之中,是實習區內的主要礦種,總分布面積約75平方千米。鋁土礦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的兩側,礦層主要產於石炭系底部的頁岩和粘土岩中,礦體最長可達1千米,厚度一般為2~3米。耐火粘土主要分布在柳江向斜東側的石炭系和二疊系中,自上而下共有7層。在實習區的北部石灰岩十分普遍,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寒武系、奧陶系之中。其用途主要用於燒制水泥,也用於燒制石灰、建築石材和鋪路的基石。石英砂岩主要產於柳江向斜翼部的新元古代地層中。石英純度較高,符合工業製作的質量要求,秦皇島耀華玻璃廠等大型生產企業曾把當地的石英砂岩作為主要的石英原料開采。

③ 地質調查報告怎麼寫

第一章 前言
1、項目來源
2、任務目標
第二章 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概況
2、國內研究現狀
3、項目組研究基礎
方法研究項目應說明項目組已有成果及其先進性;
儀器設備研製項目應說明現有儀器設備的性能、技術指標;
4、實驗區概況
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所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況及特徵,岩礦石物性等。 第三章 研究內容
1、研究內容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方法原理再闡述具體內容。
2、關鍵技術與技術創新
3、主要技術指標
方法研究項目應先說明所研究方法與原有方法相比較優越性體現在何處(盡量使用量化指標)及軟體功能;
儀器設備研製和方法儀器的試驗、示範區項目應列明具體的技術指標或技術要求;
4、主要實物工作量
試驗、示範區項目應說明方法儀器種類、測區面積、比例尺、剖面長度、測點數、採集樣品數、測試樣品數等。
第四章 技術路線
1、研究方案
2、試驗方法
3、工作(工藝)流程圖
第五章 預期成果
1、成果內容
擬提交報告、圖件、數據、實物、軟體的名稱及數量。
2、提交時間
第六章 人員組成
1、項目負責人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已取得主要成果(重點是與所承擔項目相關的成果)
項目成員姓名、年齡、技術職稱、所學專業、項目中分工
2、協作單位分工及協作關系
第七章 計劃進度
說明項目的起止時間,階段任務(或子課題)的起止時間。
第八章 經費預算
按《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設計預算編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編寫。
第九章 保證措施
按地調局質量監督部門的要求填寫。

④ 地質報告怎麼寫

地質報告也有很多種啊,區域地質調查的、礦產普查的等等很多類,關鍵是你寫的是什麼地質報告

⑤ 地質報告怎麼寫可以給個範文嗎

地質實習報告
地質實習報告是對實習中見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加以綜合、分析和概括,用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內容的系統化、鞏固和提高的過程,是寫地質報告的入門嘗試,是進行地質思維的訓練。報告要求以野外收集的地質素材為依據,報告要有鮮明的主題,確切的依據,嚴密的邏輯性,報告要簡明扼要,圖文並茂。報告必須是通過自己的組織加工寫出來的,切勿照抄書本。

報告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附交通位置圖)、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岩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岩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附剖面圖、素描圖)。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附素描圖、剖面圖)

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岩性特徵、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後記,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

報告中文字要工整,圖件要美觀。報告應有封面、題目、寫作人專業、班級、姓名、寫作日期等。並進行裝訂。

⑥ 地質概況

10. 2. 1 地層

荊各庄井田隸屬開平煤田,位於開平向斜的西北側。煤田古生代地層廣泛分布,上部石炭-二疊系為含煤岩系,各系、統間多以整合或假整合接觸( 表 10. 2) 。井田含煤地層為石炭系、二疊系,上覆第四系沖積層。含煤地層基底為中奧陶世灰岩,含煤地層層組劃分為: 唐山組、開平組、趙各庄組、大苗庄組及唐家莊組 5 段地層。

10. 2. 2 煤層

井田含煤地層主要為石炭系、二疊系。煤層在各組地層中的分布見表 10. 3。井田煤系主要由石炭繫上統和二疊系下統組成,煤系總厚度約 450m,共含大小煤層十九層,煤層總厚度約 25. 3m,含煤系數為 5. 7%。其中可採煤層共 4 層,即 9 煤、12- 1煤、11 煤、9 煤,各煤層間距分別為 18. 4m,17. 1m,4. 5m,可采含煤系數 3. 6%。可採煤層集中在趙各庄組和大苗庄組。

表 10. 2 區域地層表

注: 據 2001 全國地層委員會和 2004 國際地層委員會發布的時代劃分方案,石炭紀二分,二疊紀三分,但為了與礦上其他資料吻合方便起見,本次仍沿用舊的時代劃分方案。

表 10. 3 各煤層在地層中的分布表

其中 9 煤層賦存於二疊系下統大苗庄組,埋藏深度 -135 ~458m,是下伏 3 個煤層的解放煤層,平均厚度 7. 5m。全區發育穩定,為礦井的主要可採煤層,對全礦井的產量、煤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對高產高效礦井建設和企業生存發展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本書將考慮 9煤頂板的突水情況。

9 煤層頂板條件分析: 9 煤層頂板岩性為砂岩、泥岩互層。距煤層 2. 0m 以上為灰白色中細粒砂岩( 俗稱白砂矸) ,層厚 0 ~ 18. 2m,高嶺土膠結,岩性松軟,易風化冒落,遇水膨脹呈泥狀,難以控制,是採掘施工頂板管理的一大難題。Ⅴ含水層覆蓋於 9 煤層之上,二者間距 44. 3 ~79. 4m。對井田內 9 煤層頂板資料( 見表 10. 4) 統計分析,發生兩次較大突水事故的南翼采區,9 煤層至Ⅴ含水層間距最小,采高 2. 8m 時導水裂隙就已經溝通了Ⅴ含水層。直接頂板 15. 4m 厚的白砂矸也是造成頂板冒落失控而突水的因素之一。東翼二采區及深部采區都有與之相近的頂板條件和突水可能性,而西翼采區頂板白砂矸較薄且不穩定,Ⅴ含水層水文地質條件較差,受水威脅程度相對較低。

表 10. 4 9 煤頂板特徵

10.2.3 礦井構造

井田位於開平向斜的西北側,中隔鳳山-

缸窯背斜自成一盆狀向斜。南北長約3.5km,東西寬約3.4km,北端閉合,南端開放,其輪廓恰似一個直徑3.5km的亞圓形,面積約9km2。斷裂構造和褶曲是井田內的主要構造形式,並由此造成含煤地層的產狀起伏變化、節理裂隙縱橫發育。根據井田內各區段構造特徵的差異,可將井田劃分為3個構造塊段(圖10.2)。

西翼塊段:本塊段西部和北部至基岩露頭線,東部至F5斷層及荊各庄向斜軸線位置,南部至F3斷層。南北長3500m,東西寬500~900m,包括西一采區、西二采區和二水平軸西采區。塊段內地層由東向西逐漸變陡,傾角15°~55°,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且多數為沖斷層,斷層面傾角一般為大於45°,正斷層少見。斷層走向主要為NNE向,為井田內構造最復雜的地段。

圖10.2 井田構造略圖

東翼塊段:其范圍西至井田向斜軸線,北至F16斷層及7號剖面線,南至F3斷層,包括東翼采區及二水平軸東采區。東西長2500m,南北寬1500m。區內地層產狀一般較為平坦,傾角多在15°以下,以斷裂構造為主,且多為正斷層。斷層面傾角多在60°以上,逆斷層以逆掩斷層形式多見,斷層面傾角常常小於45°,斷層走向呈NW向或NNW向。

中南塊段:其范圍西至西翼塊段,北至基岩風化帶,東南至東翼塊段。東西長1500m,南北寬1000m。區內地層產狀平緩,傾角0°~15°,NW向的正斷層較為發育,構造復雜程度介於西翼塊段和東翼塊段之間。

10.2.3.1 主要褶曲構造

荊各庄礦井田自身即為一個盆狀向斜,向斜軸線偏居西側,近南北延伸,中部略向西呈弧形彎曲,並向南偏東傾伏,傾伏角約5°~6°。向斜軸線西側地層產狀急陡,而東側則較為舒緩,同時向斜邊緣較中部地層產狀陡。這種構造特徵直接影響了井田不同區域斷裂構造的性質和發育程度。在井田東部有一舒緩橫向褶皺,軸線方向N43°E,長700m,寬300m,兩翼傾角5°~10°。

在井田中南部有一小型背斜,軸線方向N40°E,長600m以上。背斜西部一翼產狀較陡,傾角25°~60°;東部則地層較舒緩,傾角15°~25°。背斜脊部張性斷裂非常發育,同時煤岩層均有拉伸變薄現象,2095,2097,2099,2020S泄水巷等工程對其均有控制。

10.2.3.2 主要斷層構造

荊各庄礦區斷裂構造復雜,井田內主要斷層有:

(1)F1~F3斷層組:這是3條密集平行排列的逆斷層,位於井田南部,構成了井田的天然邊界。三者均為逆掩斷層,走向35°~60°,傾角南東,斷層面傾角35°~46°,累計落差70~145m,延伸長度3500m。這組斷層在地質及水文地質方面對井田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斷層帶附近地層被斷褶得錯綜復雜,支離破碎,其兩側延續到相當范圍,裂隙節理叢生,使地層具有強充水性。更為重要的是,它溝通了上下含水層的水力聯系,使鄰近區域內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化。該斷層主要由4條地質剖面和15個地面鑽孔控制,其防水煤柱范圍內仍是井巷工程禁區。

(2)F16正斷層:位於井田中部,是井田內極為重要的斷層。斷層走向近東西,傾角55°~78°,最大落差35m,延伸長度達1100餘m。該斷層不僅落差大,而且斷層破碎帶寬,局部達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強的充水性,給延深工程的施工帶來許多困難。通過延深工程2020S泄水巷、2090探巷、2095、1320、1119等井巷工程式控制制,該斷層的展布延伸與落差變化已基本清楚。F16斷層是軸東采區與南翼采區、東翼采區與南翼采區的天然界線。

(3)F26正斷層:位於井田中部,F16斷層南側,走向近東西向,斷層面傾角65°,落差8~30m。由於其走向與F16基本一致而傾向相反,因此在兩斷層間形成了較大的地塹構造。F26斷層延伸長度500m,主要控制工程有2020E、2049、2020W、2020S泄水巷、2090及鑽孔荊放3。

(4)FE9正斷層:位於井田東翼的西南端並向軸東采區延伸,走向近東西,傾角45°~75°,最大落差10m,延伸長度950m。斷層面平直,斷層上盤或下盤有煤層拉薄現象。控制工程主要有2097、2095、1391、1392、1393、荊14孔。

(5)F19逆斷層:位於井田西一采區,走向呈NNE向,傾角38°~70°,最大落差28m,延伸長度500m以上。斷層帶寬0.3~0.5m,為泥質充填,斷層面擦痕明顯,兩盤牽引現象明顯,使煤岩層傾角變化較大,最大可達50°以上。斷層落差向深部有增大趨勢,控制工程有1294、1292、1210、1214。井田內東翼及南翼以正斷層為主,軸東采區的構造特徵與東翼及南翼的構造情況比較相似。通過分析發現東翼及南翼斷層大部分為NW-SE向的正斷層,少數為NE向的逆斷層。其斷層分布具有一定的等距性,從北到南為由簡單至復雜間隔分布。西翼采區以逆斷層為主,走向大多為NE-NEE向,同樣以斷層組的形式出現,大部分為雁列式的逆斷層,但斷層組之間無等距性規律。

⑦ 地質與地質調查概況

一、地質概況

美國本土(美國大陸)的地質構造格架以北美地台為主體,東、西兩側被不同時代的褶皺帶所環繞。美國大陸可基本上劃分為三個大地構造單元:①中部地台區;②東部阿巴拉契亞造山褶皺區;③西部的科迪勒拉中新生代造山褶皺區,見圖2-1。

1.中部地台區

美國中部地台區,位於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和科迪勒拉褶皺造山區之間,是北美地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台區東北部的蘇必利爾湖區出露有前寒武紀的結晶基底,岩性主要為片岩、片麻岩、條帶狀磁鐵石英岩、斜長角閃岩等,是北美地台的中心部位,也是加拿大地盾的南緣組成部分。該地區前寒武紀地層,根據角度不整合、造山運動和花崗岩侵入作用等,可分為太古宙基瓦丁群、奈夫群,元古宙的休倫群和基韋諾群,總厚度約12000米。由蘇必利爾湖區向南、西和東方向,古生代海相沉積地層不整合覆蓋在其上並逐漸加厚,在地台的西部則發育有中新生代沉積。地貌上,區內的蓋層主要呈遼闊的低地和平原,僅在西南邊緣發生強烈的撓曲,甚至發展成山區。中部地台地質構造單元的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近一半左右(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按地質演化的不同,可進一步分為中西區和大平原區。

(1)中西區

位於地台的東半部,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區內出露地層主要是古生界,在北緣有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出露,南端則為中生代地層覆蓋。區內寬厚的褶皺構造(隆起和凹陷構造)主要有:威斯康星穹窿,位於威斯康星州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向南的延伸部位;辛辛那提穹窿,位於本區東南緣,平行於阿巴拉契亞構造帶,呈北東-南西走向;在這兩個隆起之間為一坳陷區,但被坎卡基穹窿隔開,形成密執安和伊利諾伊兩個開闊的沉積盆地。這些隆起和凹陷構造在早古生代就已經存在,爾後又繼承發展,對各地發育的沉積地層形成了顯著影響。

圖2-1 美國大地構造架區

區域基底之上的蓋層沉積主要是古生界,總厚度約5000米。中、下寒武統在許多地方缺失;上寒武統主要是砂岩,分布較廣泛,向上為白雲岩,並過渡到下奧陶統廣泛發育的白雲岩沉積,標志著一次廣泛的海侵。中奧陶世和志留紀,有石英砂岩、白雲岩、灰岩、頁岩等沉積。早泥盆世廣泛海退,中泥盆世又發生海侵。在下石炭統和上石炭統之間存在明顯的不整合,故分為兩個系,代表下石炭統的為密西西比系,其下統主要為灰岩,上統以灰岩和砂頁岩為主;代表上石炭統的稱賓夕法尼亞系,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其內發育有重要的煤系。二疊系的上部逐漸出現紅層,並全區上升為陸地。中新生界在區內不發育,僅在南部的奧扎克高原和瓦希塔山區發生較強烈的構造活動,並伴有酸性、超基性岩漿侵入。第四系冰川曾4次覆蓋全區,冰磧層厚度一般為3~10米,最厚可達400米。

(2)大平原區

位於地台的西半部,面積約為180萬平方公里。本區與西側的落基山脈區,原屬同一個新生代古海洋,至晚白堊世拉拉米運動,落基山脈區強烈褶皺上升成山,而本區只在西緣受其影響而撓曲抬起,使本區形成一近南北走向的寬緩坳陷,從而繼晚寒武世至白堊紀的沉積後,又接受了新生代的沉積。區內古生代地層,除缺少賓夕法尼亞系的煤系沉積外,大體與中西區相似。在本區北部,三疊系為海相沉積,夾有紅層和蒸發沉積岩,侏羅系為石灰岩夾頁岩沉積,至上侏羅統轉化為陸相沉積。白堊系為淺海沉積,在全區廣泛分布。晚白堊世伴隨著拉拉米運動的火山活動,在區內發育有火山碎屑沉積岩,並夾有很純的斑脫岩。第三紀陸相沉積岩在區內廣泛發育,第四紀也經受冰川沉積並有黃土形成。

地台區內的重要礦產有:明尼蘇達、密歇根和威斯康星州元古宙休倫群中的條帶狀鐵礦;產於伊利諾伊盆地及其附近的屬賓夕法尼亞系的煤田和蒙大拿州的侏羅-白堊紀煤田;產於伊利諾伊、依阿華、威斯康星等州寒武系、奧陶系和密西西比系灰岩中的鉛鋅礦;從伊利諾伊到堪薩斯、得克薩斯的廣大地區,有古生代油氣田。

2.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

該區位於美國大陸東部地區,包括阿巴拉契亞褶皺帶和大西洋區兩部分,其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五分之一。

(1)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帶

從紐約州向南西方向延至亞拉巴馬州,長約1400公里(據最新資料,阿巴拉契亞造山帶走向延伸超過3000公里,是全球古生代造山系統的一部分。古生代全球造山系統包括東北方向的不列顛島、格陵蘭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加里東造山帶和西南部的Ouachita造山帶。),東西寬約500公里,呈北東-南西走向。自寒武紀早期發育成阿巴拉契亞地槽起(按板塊構造觀點,是一裂谷體系),接受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沉積,並發育有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礦床(VMS)。古生代的塔科尼克、阿卡迪亞運動,使東部沉積岩先後褶皺隆起,並發生不同地塊的碰撞拼貼作用,至古生代末期的阿巴拉契亞運動,使全區再次褶皺並上升為陸地,形成了西側的阿巴拉契亞高原。

阿巴拉契亞褶皺造山區的基底在本區軸部的蘭嶺一帶出露,為新元古代碎屑岩沉積,並含有酸性和基性熔岩(8億年)。蘭嶺西北一側(新阿巴拉契亞),即相鄰的古谷嶺區和更西側的高原區,原為一冒地槽(按板塊構造觀點,冒地槽為一被動大陸邊緣),接受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沉積,地層總厚度達萬米,往西向地台區過渡並逐漸變薄。蘭嶺東南一側(老阿巴拉契亞),即山麓區,有一套前寒武至早古生代岩石發育的優地槽型沉積(按板塊構造觀點,優地槽為活動大陸邊緣,包括島外海溝系和山脈海溝系),岩石均變質,並有大量火成岩侵入。再向東南,則為屬於大西洋沿岸區的白堊系不整合覆蓋。

在本區西北的阿巴拉契亞高原區,賓夕法尼亞系含有巨厚的煤系,形成了重要的煤田,其下的古生代地層則含有豐富的油氣。在東南山麓區的變質岩和深成侵入岩中則含有金礦。

(2)大西洋沿岸區

位於阿巴拉契亞褶皺帶的東南,直至大西洋沿岸大陸架的狹長地帶。在地表和大陸架上廣泛分布著未固結的白堊紀和第三紀沉積物。鑽探取得的深部資料表明,其下伏有志留紀-泥盆紀地層,並在一些盆地和地塹中有二疊紀至侏羅紀的地層發育。

3.科迪勒拉褶皺造山區

本區位於美國西部,東起落基山脈、西至太平洋沿岸山脈的廣大地區,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本區古生代開始至白堊紀為一古海洋,接受了古生代至侏羅紀的海相沉積(但落基山脈區和太平洋沿岸山區的地質演化並不完全一致)。侏羅紀晚期的內華達運動和晚白堊世的拉拉米運動,先後強烈影響本區,形成了區內不同特點的地質構造單元,即東部的落基山脈區和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山區,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科羅拉多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和盆地山嶺區等。

(1)落基山脈區

落基山脈貫穿北美大陸,在美國境內一段呈北北西-南南東向延伸。區內最老的地層為太古宙受強烈變質的岩石,並伴有花崗岩侵入。在此基底上發育有前寒武紀中期(13億~18億年)的冒地槽海相沉積,沉積層向西逐漸加厚,整個古生代地層厚度達1.5萬米。下石炭統受安特勒運動影響西部局部上升,使地槽邊界東移,密西西比系假整合在前泥盆系之上。晚侏羅-早白堊世的內華達運動使一些地段劇烈上升,在其間的盆地中接受了巨厚粗碎屑沉積。晚白堊世的拉拉米運動劇烈影響全區,形成褶皺和一系列向東逆掩的斷層,同時在一些坳陷地區接受了第三紀沉積,有些地方還伴有火山活動。

落基山脈區內礦床豐富,蒙大拿州的比尤特銅礦和科羅拉多州的克萊梅克斯鉬礦,都是世界聞名的大礦床。在懷俄明盆地,白堊系儲有豐富的油氣,其上部淡水沉積地層中有大量的油頁岩和白堊紀-早新生代的煙煤和褐煤。

(2)太平洋沿岸山區

又稱太平洋科迪勒拉帶,在地質歷史上發育有一套優地槽沉積,而且至今仍是一個活動帶。在本帶東側的加利福尼亞和內華達,發育有前寒武晚期的火山岩。在寒武-奧陶紀,有海相火山岩,含筆石黑色頁岩夾玄武岩、變質火山岩等,分別在帶內不同地段發育。志留紀發育有礁灰岩。安特勒運動使部分地區(內華達、愛達荷)發生褶皺和斷裂。晚二疊-早三疊世的卡西爾運動,在太平洋沿岸均有顯現,在本區內有廣泛的火山岩分布。晚三疊-侏羅紀主要是火山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積,也有礁灰岩生成。內華達和拉拉米運動在區內反映明顯,有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作用發生,並伴有花崗岩和超基性岩侵入,同時改變了長期以來發育的優地槽面貌,成為不同的高地隆起和沉降帶。早新生代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分別在不同地段有所發育,晚新生代喀斯喀特造山運動再次影響本區,並伴有基性火山岩流。第四紀冰川也在區內廣泛分布。

(3)科羅拉多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和盆地山嶺區

分布於落基山脈區和太平洋科迪勒拉帶之間,主要受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造山運動的影響,在不同斷塊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地貌單元。

科羅拉多高原,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近水平產出,在邊緣部分有火山物質分布。由於地殼上升和受水系侵蝕作用,區內形成著名的大峽谷景觀。

哥倫比亞高原,廣泛發育第四紀的火山熔岩。

盆地和山嶺區,其形成明顯受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的正斷層支配,上升的斷塊發育成斷塊山脈並受到侵蝕;而下陷的地區則成為盆地,並接受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積。

太平洋科迪勒拉造山帶和科羅拉多高原等構造單元礦產種類豐富。科羅拉多和猶他州有美國最大的鈾礦產地,同時也有釩的重要產地。伴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活動和石英二長岩及花崗閃長岩的侵入,在亞利桑那等地形成了成群的斑岩銅礦型礦床,構成了美國重要的銅礦產地。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超基性岩帶則賦存有鉻和鎳。加利福尼亞的大量油氣產自新生代地層,而猶他盆地的油氣則來自賓夕法尼亞系、白堊系和始新世地層。

以上是美國本土(下屬48州)的地質和演化概況。除此以外,另兩個與美國本土分離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地質概況簡述如下。

(1)阿拉斯加州

位於北美洲的西北角,屬北美構造體系向西北彎曲的延伸部分。可分三個構造單元區:①北部的北極斜坡盆地屬地台區,前石炭紀的基底向南傾斜,是區內主要的含油氣盆地。未變質的前寒武紀海相沉積岩在局部出露。區內沉積了厚度可觀的中-新生代海相石灰岩、砂岩和頁岩,從密西西比系至第三系均發現有油氣,其中三疊紀砂岩富含石油和天然氣。②中部從布魯克斯山至阿拉斯加山是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槽系,中生代中期褶皺回返後,上覆晚中生代的沉積盆地,局部有第三系沉積。古生代地層多已變質,構造復雜,有中、新生代火山岩噴出和岩漿岩侵入。③阿拉斯加山脈以南為新生代褶皺區,晚中生代海相碎屑岩發育,沿海有庫克灣、阿拉斯加灣和布里斯托爾灣等新生代盆地發育,其中庫克灣盆地有商業性油田。第三系是重要的含油層。

區內中生代晚期有兩期侵入岩和噴出岩(相當於內華達期和拉拉米期運動),新生代岩漿侵入和火山活動僅在布魯克斯山南側出現,近代火山活動則在阿留申群島存在。區內除油氣資源潛力巨大外,還有豐富的煤、金、銅、鉬、鉛、鋅、銀等礦產。

(2)夏威夷州

由位於太平洋中部的一些島嶼和礁石組成。它們由多次火山噴發物堆積形成,是沿裂隙噴出的火山熔岩,最初在海底噴發,形成枕狀熔岩,逐漸堆積形成陸地,並在周圍淺海有礁石生成,在地面噴發的則有火山灰和浮石。目前區內仍有一些火山活動。

二、地質調查工作

美國的地質調查工作系統而全面,有包括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礦產資源調查工作,與防災減災有關的災害地質調查工作,與能源安全有關的能源地質調查工作,與基礎地質和地質景觀有關的地質填圖調查工作,有與地球科學歷史和地質環境有關的地史與環境科學調查工作,有與探討宇宙演化有關的天體地質調查工作,有研究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有關的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等。其中,美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已(初步)完成了不同比例尺的各種地質填圖。

美國的地質調查工作早在1830年前就已開始,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由各州調查局進行。1879年,聯邦地質調查局成立後,進行了一系列地質調查工作,包括製作美國西部的踏勘地質圖等。1894年,聯邦地質調查局出版了第一幅規范的含有地形和地質說明的地質圖(LivingstonQuadranle),覆蓋馬薩諸塞州的Livingston地區。到1904年,聯邦地質調查局共出版了106幅地質圖。由於缺乏支持和興趣以及填圖成本的上升,1945年,聯邦地質調查局結束了最後一幅地質圖的填圖。20世紀60年代,聯邦地質調查局計劃開始了1:25萬的全國地質圖的填圖工作。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隨著對地質填圖在解決礦產資源、環境、工業廢物處理、地質災害救助等方面重要性認識的提高,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地質填圖法》,正式啟動了新一輪的地質填圖工作。目前,美國全國的地質填圖工作正通過聯邦地質調查局、州地質調查局和大學部門的合作全面展開。

美國近些年的地質調查工作主要體現在一系列的地質項目中。

1.地球表面動力學項目

地球表面動力學項目是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U.S.GlobalChangeResearchProgram)活動的一部分,旨在全面系統地了解地球表面作用、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項目主要著重記錄、分析和模型化過去和現在環境和涉及環境變化的地質、生物、水文和地球化學過程,並預測未來環境的變化和影響。

美國全球變化研究計劃是應老布希總統倡議於1989年啟動的,並於1990年被立法成法律,即美國國會1990年通過了全球變化研究法(GlobalChange ResearchActof1990),該法要求制定協作的研究計劃(項目)進行跨機構研究,參與的相關聯邦機構包括國際發展局、農業部、商業部海洋大氣管理署、能源部、國防部、衛生部國家健康研究所、國務院、內政部地調局、環境保護署、國家航空航天局、國家科學發展基金會等,深入研究自然和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全球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及它們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問題。

2.地震災害項目

聯邦地質調查局地震災害項目是聯邦緊急管理局(FederalEmergency ManagementAgency)領導的國家地震災害減輕項目(NationalEarthquake HazardsRectionProgram,NEHRP)的一部分,地質調查局在NEHRP中的作用是提供地球科學信息和減少地震損失的產品。地震災害項目的使命與任務是:通過了解地震的特點和影響,提供和應用有關地震科學信息和知識,減少地震造成的死傷率和財產損失。同時,通過提供這些信息和知識,預防和減輕這些損失。基本目標是:①改進地震災害鑒別和風險評估方法及其利用;②維持和改善美國綜合的地震監測系統,重點是城市地區的「實時系統」;③提高對地震的了解以及它們的影響和後果。

3.火山災害項目

火山災害項目(VHP)的任務是:通過評估火山災害,監測火山活動,提供警報信息,快速回應火山危機,對火山活動進行研究,以有效和恰當的方式向當局和公眾通報、溝通科學發現,來幫助減輕火山活動的有害影響。簡言之,VHP的任務就是要防止火山災害成為火山災難。總體目標是:促進了解火山過程,降低火山活動的有害影響。工作內容包括:監控正在活動的火山和潛在活動的火山,評估它們的災害,對火山危機作出反應,研究火山活動過程。基本工作集中在5個領域:①火山監控;②火山災害評估;③火山危機應對;④熱帶火山作用過程調查;⑤科學延伸領域和信息傳播。

4.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

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的主要任務是:描述海洋和海岸地質系統,了解產生、改變和維持這些系統的基本地質過程,建立了解自然系統的預測模型和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提供預測未來變化的能力。

在過去幾年中,海洋和海岸項目主要是國家級的重要議題。重點領域是:環境質量和保護,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自然資源,以及為公共利益提供海洋和海岸地質信息和綜合知識。

1)環境質量和保護:了解沉積物和污染物的侵蝕、搬運和沉積,脆弱環境、海/湖底環境作為生物棲息地和長期環境變化記錄者的重要性。

2)自然災害:更好了解如風暴、地震和滑坡等災害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影響范圍,作用在受影響海底和海岸地區的地質過程,以及局部和區域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

3)自然資源:建立和擴大對海底礦產和石油資源的形成、分布和地質背景的了解,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地質影響,以及海底礦產產出條件和環境如何幫助在陸上類似環境下發現有意義的經濟礦床。

4)信息和技術:建立和維護多學科的綜合源數據和信息,可容易地為政府政策制定者、研究科學家和公眾所准入和利用,保持必要的科學手段和平台,以進行科學活動。

5.礦產資源項目

礦產資源項目(MRP)資助以下工作:提供和交流目前關於礦產資源的產地、質量、數量和可得性方面的公正信息。這一項目是唯一關注礦產問題的聯邦研究項目,將環境、資源和經濟因素結合在一起。自1996年以來,礦產資源項目研究的重點作了一些調整,強調了合作與協作作用、資料庫對決策的可得性、礦產環境研究、工業礦產評估、應用礦床研究、地球化學背景和標准等。目前MRP重點是以下問題:可持續性和社會需求;經濟和公共政策;環境和公共健康;技術和信息傳播。海區砂、礫的研究和調查包含在海洋和海岸地質項目中。

礦產資源項目(MRP)1999~2004規劃的目標是:①了解美國礦產資源的地質背景和成因,確保可持續的礦產供應;②了解礦床形成過程和礦產資源開發對環境整體、生態、公共健康和地質災害的影響;③提供客觀的信息和分析,對國家安全、土地利用、資源政策、環境或公共健康安全決策的領導人服務;④收集、編制、分析和傳播數據資料,及時為顧客服務開發和維持國家和國際資料庫;⑤將礦產資源領域的專長和技術應用到非礦產資源領域和問題中。

美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定量的全球礦產資源評估項目(GMRAP)。該項目是一個為期8年的國際合作項目,啟動於2002年,主要目的是勾畫出世界上有發現未知礦床潛力的主要陸地區,估算出地表以下1公里深度范圍內可能的礦產資源數量。其進一步的目的包括:①基於最新可得的信息,提供一致的、綜合的有關全球非燃料礦產資源的信息數據和分析成果;與相關國家地質機構合作,在多國區域基礎上,進行評估研究和分析。區域研究組將應用GIS技術,以1:10萬或更小的比例尺編撰和整合各種現有資料圖,包括資料庫、已知礦產的位置、規模、地質類型圖和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圖和說明書以及區域礦產勘察歷史信息。②開發和改進進行大區域地質評價的方法,同時開發分析、應用全球評價成果的新模型和新工具,以解決可持續資源開發和環境管理問題。③通過對礦床成因和構造分析,促進了解成礦系統的形成和演化。④通過組織和發起各種專題討論會、貿易、科學和技術交流,促進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產業界之間的國際合作。

GMRAP預期的成果包括以下方面:

評估已知的未發現的非燃料礦產資源;

設計新的礦產勘察模型;

規劃可持續的資源開發;

預先分析環境問題;

作出土地利用決策。

在GMRAP項目中,USGS的作用是:①協調全球評估;②推進小組和工作組會議;③把區域研究成果編輯成全球的礦產資源評價圖;④分析相關的區域和全球資源、土地利用和環境問題的評價成果;⑤領導定量評估未發現的非燃料礦床。

國際合作者的作用是:①提供恰當評估比例尺的(1:10萬或更小)、翻譯的地質圖,重點是建立地質解釋的區域一致性,評估隱伏地質單元內發現未發現礦床的范圍和程度;②協同開發有意義礦床的位置、規模、地質成因類型、產狀等方面的資料庫;③提供關於區域礦產勘察歷史的信息;④審查定量的礦產資源評估產品;⑤幫助分析評估結果。

6.能源資源項目

美國地質調查局能源資源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對地質能源資源及其生產利用對環境、經濟、人類健康影響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解決日益需求的能源問題。其基本工作內容是:

周期性地評估國家和世界能源資源(化石燃料)和它們的地質框架;

評估化石燃料的生產和利用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對內政部的土地和資源管理局、其他聯邦機構、州地質調查局、能源工業和環境社區提供能源資源信息幫助。

7.滑坡災害項目

任務與目的是:通過了解國內外滑坡的原因和機制,減小土地滑坡災害所造成的長期的損失和傷亡。

國家滑坡災害項目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運作,主要是收集信息,進行研究,應對緊急狀況和災害,形成科學報告。同時,向地質和地質構造工程方面的私人咨詢者和政府規劃與決策部門提供調查報告。

8.國家合作地質填圖

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NCGMP)是根據1992年國會的國家地質填圖法制定的,是美國地質工作的基本項目。國家地質填圖法的立法目的是協調實施聯邦地質調查局、州地質調查局和大學機構所承擔的地質填圖工作。國家合作地質填圖計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地質填圖工作,收集、處理、分析、翻譯和傳播地球科學信息。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即FEDMAP、STATEMAP、EDMAP。FEDMAP計劃主要是資助聯邦填圖項目,STATEMAP是適當資助州地質調查的計劃,而EDMAP則是適當資助大學地質填圖教學的計劃。

9.天體研究項目

主要任務是:建立和維持行星科學和遙感方面的地質科學和技術專長,以完成以下工作:

科學研究和宇宙天體填圖;

規劃和進行行星探索研究;

開發數據處理和分析、存檔和分類工作。

天體研究項目研究的重點是岩石星體和衛星的地質和地球物理過程,涵蓋地球和整個太陽系,研究范圍包括地質、遙感、監測、天體生物、冰和其他物質。目的是,通過研究了解我們周圍天體的特點、太陽系成因和我們地球本身。

⑧ 區域地質概況怎麼描述

從大地構造、區域地層、區域地球物理特徵等不同方面進行描述

⑨ 區域地質概況

一、區域地層

該區位於河北平原北部,新生代地層十分發育,但由於受基底構造制約和構造運動影響,地層厚度和岩性岩相變化較大。由新而老共有第四系堆積物和新、老第三系地層。

1.第四系(Q)

根據《廊坊地區南部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報告》本區第四紀地層厚度為510m,其地層岩性由老而新依次為:

(1)全新統(Q4):厚度約26m,岩性多以灰、灰綠、黑灰和黃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其次為粘土,砂層只在局部出現,且多以粉細砂為主,厚薄不均並多含粉土。

(2)上更新統歐庄組(Q3o):底板埋深148m,厚度122m,下部岩性以灰黃、黃灰或灰、黃綠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粉細砂層,含鈣質結核;上部岩性以灰黃、黃灰色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細砂、粉細砂層,含鈣質結核。

(3)中更新統楊柳青組(Q2y):底板埋深354m,厚度206m,下段厚度為96m,地層岩性主要以灰黃、黃灰夾銹斑和灰棕黃色的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細砂層;上段厚度約110m,以黃灰、灰綠、灰棕黃色夾銹斑的亞砂土、亞粘土為主。砂層為中砂、細砂層,含鈣鐵質結核。

(4)下更新統固安組(Q1g):底板埋深510m,厚度156m,由沖積物組成,下部以棕紅色夾有鐵銹黃、錳黑、鈣白等斑紋構成雜色粘土為主,夾有中砂、細砂層;上部以紅棕色、灰褐色亞粘土、粘土夾中、細砂為主,含鈣核。

2.新第三系地層(N)

區內埋深在500~600m以下,為一套沖、洪積相沉積,主要由礫砂岩、泥岩、泥質粉砂岩組成,底部普遍存在底礫岩層。是礦泉水和地下熱水的主要產出層位,底板埋深800~1500m。

3.老第三系地層(E)

在本區埋深在800~1500m之下,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積,主要由砂岩、粉砂岩、泥岩組成,夾灰質頁岩和少許玄武岩薄層。是本區主要的儲油、氣地層。底板埋深1480~3300m。

二、區域地質構造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位於中朝准地台(Ⅰ級構造單元)華北斷拗(Ⅱ級構造單元)東部,隸屬於冀中台陷(Ⅲ級構造單元)廊坊—固安凹陷(Ⅳ級構造單元)之上。其北側與北北東向大廠凹陷相鄰;南東與武清—霸州凹陷相接;南臨牛鎮凸起;西北面為大興凸起。

本區斷裂構造發育,活動斷裂強烈,特別是第三紀以來的活動性斷裂及隱伏斷裂,是誘發本區地震的直接因素。4條較大活動性斷裂分別是桐柏斷裂、夏墊斷裂、河西斷裂和大王務斷裂。主要特徵見第二章。

三、地質災害概況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屬平原區,主要地質災害有突發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有地震、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有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

根據《河北省(包括天津市、北京市)地震地質初步研究》報告資料,廊坊地區(包括天津市)為全省六個地震活動較強地區之一,雄縣—安次地震地質背景帶上存在6級以上地震危險。

據歷史資料記載,廊坊市自公元294~1993年底,全市范圍內就發生了100餘次地震,其中4級以上的地震49次,6級以上的地震3次,震源深度5~39km,其中8~25km的深度分布較集中。1994~1999年,該區域共發生地震79次,是多震區域。

根據河北省水資源局有關報告提供,廊坊市自20世紀40~70年代以來地面緩慢下沉,80年代後期以均加速度下沉。1981~1983年年均沉降21.51mm,1983~1988年年均沉降量為24.05mm,1988~1998年年均沉降量為30.47mm,至1998年沉降中心累計沉降量已達548.23mm,沉降范圍逐漸擴大。

廊坊規劃區尚未發現地裂縫。

⑩ 基本地質概況

埕東凸起是埕子口凸起向東南的自然延伸,是在前第三系基岩殘山背景上發育起來的新近系潛山披覆構造。其西南以埕南斷層與渤南窪陷相接,東南以埕東斷層與孤北窪陷相接,向北逐漸向埕北凹陷傾沒。該構造由上、下二套構造層組成: 下構造層由前震旦系花崗片麻岩和陡傾的寒武-奧陶系灰岩組成,前震旦系花崗片麻岩位於凸起的主體部位,寒武-奧陶系圍繞前震旦系花崗片麻岩呈環帶分布; 上構造層由古近-新近系組成,古近系從四周向凸起逐層超覆,至新近系館陶組上段披覆於潛山之上。

前第三系潛山頂面在主體部位為一穹隆狀構造,高點在埕 4 井附近。向北逐漸過渡為寬緩的斜坡帶,其上形成飛雁灘和埕 112 兩個大型的鼻狀構造。進入新近系沉積時期,館陶組地層逐層超覆,至館上段沉積時期,覆蓋了整個凸起。在繼承前第三系基底構造的基礎上,在潛山主體部位形成了館陶組上段披覆背斜構造,在潛山周邊山樑上形成了超覆鼻狀構造。凸起及北部斜坡帶斷層走向以北西向為主,斷層總體不發育,且規模較小。

埕東地區四周為生油窪陷所圍繞,具有極為有利的油源條件。埕東地區已在館陶組地層中發現了埕東油田、飛雁灘油田和老河口油田 (圖 4-1)。

圖 4-1 埕東凸起館陶組底面構造及館陶組含油范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