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雅丹地質
⑴ 什麼叫做雅丹地貌什麼又是丹霞地貌
雅丹是地理學名詞,漢語譯為雅爾當,是維吾爾語「險峻的土丘」意。
雅丹專指乾燥地區的一種特殊地貌。一開始在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構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內有節理或裂隙發育,暴雨的沖刷使得節理或裂隙加寬擴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機,風的吹蝕就開始起作用了,由於大風不斷剝蝕,風蝕溝谷和窪地逐漸分開了孤島狀的平台小山,後者演變為石柱或石墩。旅遊者到了這樣一個地 方,就象到了一個頹廢了的古城;縱橫交錯的風蝕溝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樓群,地面形成似條條龍脊,座座城堡的景狀。這樣的「城」稱魔鬼城,古書中又稱為「龍城」。在柴達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內部有魔鬼城,有的規模還不小,令人驚嘆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風成的)繼續遭受風的吹蝕而變成各種形狀。如果岩層近於水平且硬、軟岩層相間,軟岩層容易被剝蝕掉,硬岩層相對突出,象屋檐那樣,稱石檐。如果軟、硬層相間的岩層是陡傾斜的,那麼就形成鋸齒狀的雅爾當地形。
如果組成石柱的岩石下軟上硬,兼之低處的風攜帶的沙多且沙粒粗大,高處的風攜帶的沙少且沙粒細小,風的吹蝕和磨蝕作用在石柱的上部和下部表現出明顯不同的結果:下部變得很細,象磨菇把,上段則成了蘑菇傘,形成蘑菇石。最後的結果,蘑菇把也剝蝕掉了,蘑菇傘只靠著很小的一點接觸面積坐落在基岩上,看上去搖搖晃晃的,稱搖擺石。在球狀風化的配合下,兩塊圓古隆冬的大石頭只靠一個切點互相接觸,上面的圓石似乎風都吹得動,叫風動石,如福建東山島的花崗岩風動石。
雅丹地貌被認為是世界一大奇觀。
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並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岩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並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後,科學工作者先後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
丹霞地層是華南地區上白堊統丹霞組標准剖面,丹霞地貌則是中外公認的同類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 在目前我國已發現的4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其中分布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是世界上發育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科研價值和科普教育價值,同時也是開展地質旅遊的勝地之一。國內其他有名的丹霞地貌還有江西的龍虎山,安徽的齊雲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
⑵ 什麼是雅丹地貌,簡述其形成的地質,地理條件
雅丹地貌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回作用、間歇性流水答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
岩性條件
岩性條件是雅丹形成發育的基礎。因對雅丹的定義不一致,雅丹形成發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時代的岩石上。也有學者認為除硬度外,岩性中還應考慮其結構,並做了研究。如Goudie認為形成雅丹的岩體岩性相對一致,構造簡單,但有便於下切的節理發育。夏訓誠認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層的河湖相沉積物,泥岩層內發育有便於侵蝕的水平與垂直節理。
環境條件
目前發現的絕大多數雅丹分布在極端乾旱區,年降水量小於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區,風蝕作用強烈;或較為濕潤的窪地,鹽類風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強烈的地區。很多學者根據地質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推斷高大的雅丹是在更新世冰期乾冷多風的氣候環境下形成的,或更早的乾旱氣候環境下形成的。
動力條件
動力條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關鍵因素,現在主要集中於外營力條件的研究,包括風力和水力等方面。
⑶ 什麼叫雅丹地貌
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專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屬,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
可以搜幾張照片來看看~
中國最美的三大雅丹地貌: 最瑰麗的岩石雅丹:烏爾禾 (新疆)
最神秘的雅丹:白龍堆 (新疆)
最壯觀的雅丹:三壟沙 (新疆)
⑷ 什麼是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雅丹,維吾爾語原意為「陡壁的小丘」。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這種地質現象在新疆羅布泊東北發育很典型。世界各地的不同荒漠,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沙漠在內,都有雅丹地形。
http://ke..com/view/34548.html?wtp=tt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http://ke..com/view/4101.htm
⑸ 什麼叫雅丹地貌
主要是風力侵蝕的作用,主要景觀有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主要分布在西北的乾旱地區,戈壁中的雅丹地貌較多
⑹ 雅丹地貌,是什麼東西
雅丹地貌是新疆羅布泊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貌形態,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專丹」這一專業名詞自屬斯文赫定(Sven Hed in)自1903年正式提出,並為地學工作者逐漸接受,進行研究以來,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
「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該事件後來入選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中國地理學會共同發起了「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
雅丹地貌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
⑺ 什麼是雅丹地貌
新疆的魔復鬼城實際上是一制種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於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這種地貌是由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各色沉積岩組成的,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絢麗多彩、姿態萬千的自然景觀。
⑻ 什麼是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哪些地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漢語譯為雅爾當。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沖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
雅丹是地理學上的名詞,專指乾燥地區古河湖像土狀堆積物被風吹蝕、形態多姿的土丘。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在新疆羅 布泊考察時,便看到古湖周圍有許多成群分布的覆舟狀土丘,一般高6米左右,按當地維吾爾的稱呼寫成Yardangs,從此Yardang一詞便流傳於國外地學界。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為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群范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群,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為世界所少見。它距離敦煌很近,交通方便,具有優良的區位優勢,是旅遊、科研的寶地。
從安西縣城東北行265公里即到嘉峪關市,沿途戈壁風光獨特。其中,縣城東45公里處的布隆基鄉,公路兩側到處是造型各異、犬牙交錯的風蝕灘地,為典型的雅丹地貌奇觀。雅丹地貌以羅布泊附近雅丹地區的風蝕地貌最為典型而得名。布隆吉一帶由於千萬年的風吹日曬,使地表平坦的砂岩層形成風蝕壁翕、風蝕蘑菇、風蝕柱、風蝕壟槽和風蝕窪地、殘丘、城堡等各種地貌形態,風景壯觀,令人無不稱奇。安西縣素有「世界風庫」之稱,這里地處兩山之間類似狹管的走廊地帶,海拔僅1170米,地勢低平。當空氣流入後,狹管起到了加速氣流運動的作用,故常形成大風。風沙長期以來危及安西居民生活和3000畝耕地。全縣有6個沙漠據點,佔地30多萬畝。這種巨風天氣往往使雅丹地貌的姿態發生巨大變化,形態各異。
在中國內陸荒漠里,有一種奇特的地理景觀,它是一列列斷斷續續延伸的長條形土墩與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被稱為雅丹地貌。上世紀初中外學者進行羅布泊聯合考察時,在羅布泊西北部的古樓蘭附近,發現這種奇特的地貌,並根據維族人對此的稱呼來命名,再譯回中文就成了「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區都可以找到,在中國也並不僅限於新疆。從青海的魚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涼,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間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 」,是西北內陸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區;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羅布泊和古樓蘭一帶的雅丹地貌 外,克拉瑪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風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是維吾爾語言,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後泛指風蝕壟脊,土墩,風蝕溝槽及窪地的地貌組合。乾旱地區的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常因干縮而龜裂,在定向風的長期吹蝕下,裂縫逐漸擴大而成為溝槽,溝槽之間常出現高達5-10米的壟脊。這種地貌在我國的塔里木盆地的羅布泊地區最為典型。
⑼ 什麼是雅丹地貌,形成原因是什麼
【雅丹的形成】
地球的外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因與外因。地貌的內營力是地球內部結構變化在外表的反應,而外營力則類型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流水和風力。
許多年來,在地理讀物和教科書中,雅丹一直被解釋為一種風蝕地貌,認為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風,絕不是形成雅丹的全部外營力。
在羅布荒原的北部、東部和西部,分布著面積廣達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是中國雅丹地貌第二大分布區。
在羅布窪地中有這樣大面積的雅丹分布,是因為在這里具有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所謂內營力。古羅布泊時期,為這里留下大面積、深厚的湖相沉積。這種以土為主的沉積結構復雜,其中含有大量粉沙、細沙,同時夾有堅硬的泥岩層和石膏膠結的沙層。
大自然中的風、水,雖來勢洶洶,卻也欺軟怕硬,風刮、水蝕,不過逐層搬運走第四紀沉積物中疏鬆的沙層,對堅硬的泥岩或石膏膠結層,在一定程度上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荒原中留下一片片土堆,形成一種凹凸相間的奇特外貌,即我們所稱的雅丹。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
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羅布窪地,曾經是一個大湖,而留下的湖相沉積,是在地質歲月中形成的,曾經發生的反復的水進水退,使湖底形成一層泥、一層沙,又一層泥、又一層沙交錯成層結構。其中的泥岩層結構緊密堅硬,一般不易遭受風水的侵蝕,但是,它卻抵禦不住溫差的作用。在羅布荒原旅行,常會聽見突發的「辟拍」聲,有時似鞭炮,有時似狼嚎,難怪當年行經此地的法顯和尚毛骨悚然,稱「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稱此處「少禽多鬼怪」了。其實,這種「惡鬼」和「鬼怪」,都是雅丹在作怪。羅布泊地區處於極端乾旱區,晝夜溫差變化劇烈,常達30°C~40°C以上。熱脹冷縮的效應,使外露的岩石崩裂發出聲響。連被稱為「頑固不化」的花崗岩,在這種氣候環境中也只能頑而不固,逐漸崩裂成碎塊,又何況泥岩哩!不過,泥岩不會像花崗岩那樣成塊狀崩裂,因它的結構是層片狀,崩裂也是一層層剝離脫落,形成許多水平狀或垂直狀的外觀,使夾在泥岩層之間的沙層逐漸暴露在地表,為雅丹形成的第二階段創造了條件。
地表風化破壞後,風、水即有了肆虐的對象。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雅丹地貌的雛形即宣告誕生。
雛形的雅丹更有利於風化剝蝕作用。在沙層暴露後,風、水等外力繼續施加作用,使低窪部分進一步加深和擴大;突出地表的部分,由於有泥岩層的保護,相對比較穩固,只是外露的疏鬆沙層受到侵蝕,由此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態。至此,雅丹地貌最後形成了。
自然,雅丹在形成後,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保持原來的面貌,因為包括風和水在內的外營力的作用永不會終止,使雅丹外貌也出現常變常新。隨侵蝕作用的繼續,凹地會越來越大,而凸起的土丘則會日漸縮小,並逐漸孤立,最終必然崩塌消失。這種情況,在羅布泊東岸的阿奇克谷地中比比皆是,說明雅丹地貌在這里已度過了它的最盛時期,開始走上消亡之路。
我國學者陳宗器等在30年代考察羅布泊時,將雅丹地貌分為兩種大類型,並分別予以命名:一種高不過1米,形成年代較淺的,稱為「雅丹」;另一種高10~30米的,年代古老,稱為「邁賽」。實際上,這兩種類型不過是雅丹的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
經對羅布荒原雅丹地貌的考察,證明形成雅丹的外營力不僅僅是風,還有水,並且存在三種類型:一類是以風力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一類是以水流侵蝕為主形成的雅丹,還有一類則是風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這樣,就基本否定了原來的「雅丹是一種風蝕地貌」的結論。
以風蝕作用為主形成的雅丹,分布在距山區較遠的平原,山區降水形成的洪水一般無法到達,只有風力在這里施威。這一類雅丹集中分布在孔雀河以南至樓蘭遺址一帶。雅丹一般高4~7米,雅丹間的窪地走向為東北—西南,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雅丹與風的關系。據調查,這里每年平均風蝕深度在2.4~4.7毫米間,按這一風蝕速度,這一片雅丹形成時間不過千年,是在樓蘭廢棄以後,當年這里應是一片平坦沃野。
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的雅丹,主要分布在鄰近山地的地區,阿奇克谷地東段的三隴沙雅丹是這一類型雅丹的典型代表。羅布泊地區雖然極端乾燥,年降雨量不過10毫米上下,但附近山地降水卻相對較多,有時一次降水可達50毫米。而且在乾旱地區,降水特點是對流型陣雨,陣發性強、時間短,一旦降水,雨如瓢潑,地表又無植被攔截,極易形成洪水流,對疏鬆的地表會產生強大的沖刷作用。在羅布泊北面的興地溝,昔日洪水痕跡深達1.5米,可見洪水之大和沖刷力量之強。三隴沙雅丹走向是南偏40°東,與當地盛行風向恰好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向一致,說明這里的雅丹傲對大風,卻向水流俯首,表明了洪水在這一片雅丹形成中的主導作用。在突起的土丘陡崖表面,還清晰留下了洪水沖刷的痕跡,與風力侵蝕形成的明顯層次有根本區別。特別有趣的是,這里的雅丹都整齊排列成行,既展示了當年洪水滔滔的威勢,又如一支停泊大海舉火待發的巨大艦隊威武雄壯。有的成行的雅丹,外形呈饅頭狀,可以想見是水流的長期盪滌,才塑造出如今的外貌。
由風、水共同作用的雅丹,則處於上述兩類雅丹之間,以著名的白龍堆雅丹、龍城雅丹為典型代表。盡管這些雅丹如今從外形看,已與水蝕作用脫離了關系,但在它們的最初階段卻留下明顯的流水作用的痕跡。流水的作用,首先將平坦的地表,沖刷成無數的溝谷,將疏鬆沙層暴露於地表,再經風的侵蝕,形成如今的外貌。風、水作用,實際上是先水後風。這一片雅丹的走向,既與洪水溝走向一致,又與當地盛行風向一致,表明了二者對它的影響。這一類雅丹的形成原因,早為我國北魏學者酈道元所注意,並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做了科學的解釋,他認為,「龍城」的形成,先是有水拍其岸,然後又經受風的吹蝕,形成如龍的形狀,所以稱之為「龍城」。
千姿百態的雅丹,具有極高的觀賞性,是吸引遊人趨向羅布泊的一種特殊景觀。然而,你要親臨雅丹,卻極不容易。如龍城雅丹,由於當年地表經水侵蝕,溝谷遍野,成為阻擋人們前往樓蘭的天然障礙。當年《漢書》就曾記載,由於白龍堆一帶地形險阻,輜重車輛無法通過,為「避白龍之厄」,後來新開北道,經伊吾、車師西行,繞過白龍堆,遂使絲路由二道變為三道。即使在有寬闊平坦走廊的三隴沙雅丹地區,由於一排排雅丹的阻隔,車輛也只能迂迴繞行。據觀察,現代交通工具的汽車,在兩個小時行程中,里程錶只顯示了11公里的距離,與人步行速度差不了多少,而這11公里路程,卻轉了186個急彎,平均下來,每兩分鍾要轉3個彎,地形之復雜,由此可見一斑。
⑽ 什麼是雅丹地貌,形成原因是什麼
雅丹是一種風蝕地貌,雅丹的形成是風力吹蝕和雨水侵蝕的結果,與另一類風蝕地貌——沙漠地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