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地質點有哪些
『壹』 工程地質條件的六要素有哪些
(1) 地層的岩性: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 相關書籍
、產狀專、成岩作用特點、屬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2) 地質構造:也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3) 水文地質條件: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化學成分等。 (4) 地表地質作用: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5) 地形地貌: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路線的選擇。
『貳』 中國地質特點是什麼
西高東低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叄』 什麼叫地質觀測點 點上要做哪些地質工作
地質觀測點就是針對某種事物確定一個或幾個固定的觀測地點,定期的觀測地質的沉降等
『肆』 中國地質地貌有哪些
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劃分方式及其區別
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貌
編輯本段
基本特徵
在特定的地質基礎與新構造運動等內力因素,以及復雜多變的氣候、水文、生物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我國地貌輪廓具有以下基本特徵;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下降;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山脈縱橫,呈定向排列並交織成網格狀。我國民族地區幾乎連成一片,較完整地保留了我國地貌輪廓的基本特徵。我國民族地區地貌具有的基本特徵是: 地貌
1、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有被內力推移而高高抬升的高原和山地,也有被撓曲下降的低窪的盆地和平原,還有起伏和緩的丘陵。如橫斷山脈的許多山峰海拔超過5000──6000米,一般也在4000米左右。又如天山山脈東段的吐魯番盆地,盆地最低部分的艾丁湖面海拔─155米, 是全國最低的窪地,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海拔3500──4000 米, 最高的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二者高差5600米,距離僅有150公里左右。
在內陸干窪地區,有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漠和戈壁地貌,約佔全國面積的13.8%,其中95%以上的沙漠和戈壁地貌位於內蒙古、寧夏、青海等民族聚居地區。
在西部高山地區,現代冰川覆蓋面積達537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及天山、阿爾泰山和祁連山等地區,多年凍土分布面積有 215萬平方公里。
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出露大面積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佔全國同類岩石的42%。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岩溶作用強烈, 發育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黃土高原邊緣的民族地區,西起湟水流域,經六盤山麓、鄂爾多斯高原,東止西遼河流域的廣大范圍內,堆積的黃土經流水作用,侵蝕發育了現代的各種黃土地貌。
在長白山、大嶺、內蒙古高原東部以及滇東、黔西、桂西有廣泛的玄武岩噴發,形成熔岩地貌。如白頭山峰頂的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和中部散布著348座死火山;在黔東南、桂中、 桂西北和桂東南發育了紅層丘陵,滇中發育了紅層高原,滇南發育了紅層山地。
我國大陸民族地區的省級行政單位多居內陸,遠離海洋,但廣西壯族自治區瀕臨南海,曲折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里,著名的海灣有欽州灣,灣內淤泥質海灘為紅樹林海岸。廣西海岸帶外的北部灣位於大陸架上,深50米左右,其間有800多個小島,最大的是潿洲島;欽州、防城、 東興的海灣內島嶼,原來屬於陸地上的侵蝕殘丘,後因海水入侵而與陸地隔開形成島嶼。
2、山地高原廣泛分布
民族地區大約93.5% 的面積位於我國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上。全國主要的極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海拔3500──5000米)出現在西部的最高一級階梯─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36.8%,在青藏高原上,位於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地貌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面積的56.7%。這里集中了全國秦嶺以外的主要中山(海拔1000──3500 米)。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大致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與第三級階梯為界,海拔大都在1500米以上。全國的四大高原除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外,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北部邊緣部分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全國的四大盆地除海拔較低、面積較小的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也都在第二級階梯上的民族地區。
民族地區山地分布集中,面積廣大,如果把切割的高原和起伏的丘陵包括在內,廣大的山地約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75%。 山地是全國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
3、平原狹小,分布零散
第三級階梯上民族地區的平原,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占民族地區總面積的1.7%。這些平原之中,除內蒙古東部有較大面積的平原外,其他民族地區主要是分布零散的狹小平原,而且多屬海拔200─500米的平原。
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眾多的小平原,面積共約3.16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平原是南寧──桂平的鬱江河谷沖積平原,面積僅6400平方公里。一般平原的面積為300──600平方公里,海拔200──500米,相互間被山地丘陵分隔開。
群山起伏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牡丹江、圖們江、琿春江穿流於眾山之間,在延吉、敦化、琿春等河谷盆地內,形成海拔200──500米的狹小河流沖積平原。
編輯本段
主要地貌類型
按地貌形態分類,我國民族地區的陸地也和全國一樣,分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1、山地
我國是個山地眾多的國家,其中民族地區佔有我國山地的大部分。山地按其走向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1)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 大致位於北緯40°─43°之間,幾乎都在民族地區境內。天山山脈是位於亞洲中部的巨大山脈,全長2500公里,西段在前蘇聯境內,東段橫亘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長約15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天山向東延續,與河西走廊北側的北山(合黎山、龍首山)相連,再向東延至內蒙古中部即為陰山山脈。 地貌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5°──35°之間。昆侖山位於民族地區,西起帕米爾,東止四川盆地的西北緣,由西而東橫貫青藏高原,長約2500公里。昆侖山東段的一條支脈積石山繼續東延與秦嶺山脈相接,經陝西南部,東止於淮陽山,但秦嶺的分布范圍已不屬民族地區。
最南的一列是南嶺,位於北緯24°──25.5°。南嶺又叫五嶺,包括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東西綿延1000多公里。在這五嶺中,前三嶺位於湖南南部和廣西北部的民族地區,後二嶺則不屬於民族地區。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 由西向東大致分為三列。最西邊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經遼東的千山、山東丘陵到東南的武夷山;最東邊的一列是台灣山脈。大興安嶺位於內蒙古東部;武陵山則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漢州境內;長白山位於東北的東部,大部分山地屬於延邊朝鮮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千山和武夷山分別聚居著滿族和畲族;台灣山脈則聚居著高山族。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如阿爾泰山、祁連山等。阿爾泰山脈橫亘在中國、前蘇聯、蒙古三國邊境,位於我國新疆境內的是整個山系的東南段南坡,海拔3000米左右;祁連山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約200~500公里,由幾條平行山嶺和谷地組成,山嶺高度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昆侖山以南的高大山地,喀喇昆侖山、岡底斯山、喜馬拉雅山等,在西段表現為西北──東南走向,向東逐步轉為東西走向。喜馬拉雅山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雅魯藏布江的急轉彎處,全長約2500公里,綿延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國境內。寬約200~350公里,主脈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為雄偉高峻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2座,聳立在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的珠穆朗瑪峰,高達8844.43米, 為世界第一高峰。喀喇昆侖山的喬戈里峰位於中、巴邊界上,海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4)南北走向的山脈位於我國中部的民族地區,自北而南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等。橫斷山脈位於四川盆地、藏南山地與雲貴高原之間,由許多嶺谷相間的高山深谷組成,包括邛崍山、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谷地。橫斷山脈山脊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左右,有的可達 5000~6000米。
2、高原
高原是海拔在500米以上比較完整的大片高地。 我國民族地區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 地貌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以南,喜拉雅山以北,橫斷山以西,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約1500公里。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甘肅、四川和新疆三省區的一部分,面積約230萬平方公里, 約佔全國面積的1/4,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縱橫 交錯的山脈分隔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寬谷。青藏高原上湖泊星羅棋布,為發展工業和農牧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高原上的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分布廣泛,冰川及冰緣地貌廣泛發育,冰雪融水往往成為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內蒙古高原位於我國北部,西起馬鬃山,南至祁連山和長城,東至大興安嶺,是我國著名的天然牧場。高原坦盪開闊,地面起伏和緩,廣大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高原形態比較明顯的高原。
雲貴高原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哀牢山以東,雪峰山以西,大婁山以南,廣西北部山地以北的地區,高原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鈄,平均海拔1000~2000米。雲貴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很廣,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石林、石芽、峰林等地貌隨處可見,尤其在南盤江北部最為典型。高原上有許多山間盆地,當地人民稱為壩子,是主要耕作地區。
3、盆地
盆地是低於周圍山地相對凹下的地表形態。我國民族地區的大型盆地都分布在西北內陸地區,著名的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天山、昆侖山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四周高山環抱,盆地地形坦盪,形態完整呈菱形,只有東端有寬約70公里的缺口與甘肅河西走廊相連接,是一個巨大的內陸盆地。盆地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盆地底部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盆地由西向東微微傾斜,西部海拔1300米,而東部的羅布泊已降至768米。 由於盆地地處內陸深處,地形封閉,氣候極端乾旱,植被稀疏,乾燥剝蝕和風蝕、風積作用特別強烈,形成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沙漠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500公里,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沙漠中沙丘形態多樣,有的沙漠相對高度超過200米。85%的屬流動沙丘。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盆地邊緣受天山、昆侖山冰雪融水滋潤,分布著荒漠中的沃野綠洲。
准噶爾盆地:位於天山、阿爾泰山之間,略呈三角形,面積3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盆地。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艾比湖丁端僅190米;盆地內分布著庫爾班通古特沙漠, 面積4.88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沙漠。盆地內草場遼闊,畜牧業發達;綠洲主要分布在靠天山的盆地南緣。
地貌柴達木盆地,地處青藏高原北部,夾於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間,略呈三角形。盆地東西長約850公里,南北最寬處達250公里,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三位。柴達木盆地海拔2600-3000米,是我國海拔高度最大的巨型內陸高盆地。盆地中分布著許多鹽湖和鹽沼,鹽礦資源品種繁多,儲量極為豐富。此外,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金屬資源和石油資源也都非常豐富;盆地日照長,光能資源充足,農業單產水平高,河湖沿岸牧草肥美,畜牧業也占重要地位。因此,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之稱。
4、丘陵
山地海拔高度不超過500米,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地勢起伏,坡度和緩,稱之為丘陵。我國民族地區的丘陵主要有廣西丘陵。
廣西丘陵分布在雲貴高原以東、南嶺以南、萌諸嶺以西的地區,和江南丘陵、東南沿海丘陵組成了我國東南地區分布最廣泛、最集中的東南丘陵。廣西丘陵總的特點是四周高,中間低,成盆地形勢,一般稱廣西盆地。廣西丘陵主要是石灰岩丘陵,石灰岩面積約占本地區的60-70%,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峰林廣布,地面崎嶇,風景異常優美。廣西丘陵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是林、農、礦產資源利用潛力很大的山區。
5、平原
平原是地勢低平坦盪、面積遼闊廣大的陸地。根據平原的高度,把海拔0-200米的稱為低平原,如廣西鬱江-潯江河谷平原;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內陸低地,則稱為窪地,如新疆吐魯番盆地中央的平原;海拔200-500米(或600米)的平原稱為高平原,如內蒙古嫩江西岸平原。民族地區第二級階梯和第一級階梯上的平原,雖然海拔在1000-3000米,習慣上仍稱為平原,而不叫高原,其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黃河沖積而成的,是著名的「塞上糧倉」。
集中分布在我國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耕區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分布在民族地區第三級階梯上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內蒙古東部和廣西境內,雖然這里的平原有的面積較小,起伏較大,但它仍然是民族地區的重要農耕區。
『伍』 地質填圖中不值得地質點主要有哪些
你好,請問是不值得地質點?是布置的地質點吧,點性主要有界線點、岩回性控制點、答構造觀測點;按露頭性質可分為:天然露頭、殘積點、坡積點(轉石點);如有不明白可以隨時溝通交流,比如地質點布設網度、地質小結格式之類的問題。
『陸』 論述地表的地質組成特點有哪些(從岩石角度)
岩石的基本特點是所有的岩石都是混合物。 煤、石油、天然氣屬於可燃性有機岩,而不是礦物。
岩石,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礦物聚合體,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跡(即化石)。岩石有三態:固態、氣態(如天然氣)、液態(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態物質,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岩石根據其成因、構造和化學成分分類,按其成因主要分為三大類: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一、火成岩
火成岩又稱岩漿岩,它是因地殼變動,熔融的岩漿由地殼內部上升後冷卻而成。火成岩是組成地殼的主要岩石,佔地殼總質量的89%。火成岩根據岩漿冷卻條件的不同,又分為深成岩、噴出岩和火山岩三種。
1.深成岩
深成岩是岩漿在地殼深處,在很大的覆蓋壓力下緩慢冷卻而成的岩石,其特性是:構造緻密,容重大,抗壓強度高,吸水率小,抗凍性好、耐磨性和耐久性好。例如,花崗岩、正長岩、輝長岩、閃長岩、檄攬岩等。
2.噴出岩
噴出岩是熔融的岩漿噴出地表後,在壓力降低、迅速冷卻的條件下形成的岩石,如建築上使用的玄武岩、安山岩等。當噴出岩形成較厚的岩層時,其結構緻密特性近似深成岩,若形成的岩層較薄時,則形成的岩石常呈多孔結構,近於火山岩。
3.火山岩
火山岩又稱火山碎屑岩。火山岩是火山爆發時,岩漿被噴到空中,經急速冷卻後落下而形成的碎屑岩石,如火山灰、浮石等。火山岩都是輕質多孔結構的材料,其中火山灰被大量用作水泥的混合材,而浮石可用作輕質骨料,以配製輕骨料混凝土用作牆體材料。
二、沉積岩
沉積岩又稱水成岩。沉積岩是由原來的母岩風化後,經過風吹搬遷、流水沖移而沉積和再造岩等作用,在離地表不太深處形成的岩石。沉積岩為層狀構造,其各層的成分、結構、顏色、層厚等均不相同,與火成岩相比,其特性是:結構緻密性較差,容重較小,孔隙率及吸水率均較大,強度較低,耐久性也較差。
1.機械沉積岩
風化後的岩石碎屑在流水、風、冰川等作用下,經搬遷、沉積、固結(多為自然膠結物固結)而成。如常用的砂岩、礫岩、火山凝灰岩、粘土岩等。此外,還有砂、卵石等(未經固結)。
2.化學沉積岩
由岩石風化後溶於水而形成的溶液、膠體經搬遷沉澱而成。如常用的石膏、菱鎂礦、某些石灰岩等。
3.生物沉積岩
由海水或淡水中的生物殘骸沉積而成。常用約有石灰岩、硅藻土等。
沉積岩雖僅佔地殼總質量的5%,但在地球上分布極廣,約佔地殼表面積的75%,加之藏於地表不太深處,故易於開采。沉積岩用途廣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石灰岩。石灰岩是燒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更是配製普通混凝土的重要組成材料。石灰岩也是修築堤壩和鋪築道路的原材料。
三、變質岩
變質岩是由原生的火成岩或沉積岩,經過地殼內部高溫、高壓等變化作用後而形成的岩石,其中沉積岩變質後,性能變好,結構變得緻密,堅實耐久,如石灰岩(沉積岩)變質為大理石;而火成岩經變質後,性質反而變差,如花崗岩(深成岩)變質成的片麻岩,易產生分層剝落,使耐久性變差。
『柒』 地質最重要的學科是什麼
就是研究地球的組成,運動的學科,這些與人類密切度最高
那麼就是岩石學,(大地)構造學
不管其它星體
『捌』 主要地質認識
(1)通過塔北地區寒武紀—侏羅紀露頭剖面的詳細層序地層分析,共劃分出三級露頭層序129個,並組合為42個超層序和6個一級巨層序,由此構成的層序地層系統,可與國際上Vail等人的層序地層系統進行對比。
(2)生物地層學與層序地層學的結合是建立年代地層格架的關鍵。通過劃分各層位生物地層分帶,並與國內外有關標准化石帶進行對比,從而得出各級次層序地層單元的絕對年齡值,首次獲得了塔北地區系統的層序年代地層表。
(3)通過篩選,對奧陶系以碳酸鹽岩為主的剖面、石炭—二疊系以碳酸鹽岩和碎屑岩組成的混合岩類剖面以及三疊系陸源碎屑岩剖面進行了細致的岩石學、古生物學和地球化學研究,分別建立起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沉積層序模式:從潮坪至盆地環境的碳酸鹽岩沉積層序模式;從陸源碎屑濱岸至碳酸鹽陸棚環境的混合岩類沉積層序模式和河流—湖泊環境的碎屑岩的沉積層序模式。
(4)化石生態學和埋藏學研究,為海平面變化和相對水深變化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海平面升降直接影響到沉積環境和生物興衰,因此,它們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就成為海平面變化的極好記錄。通過生物群落分析,並與古生物的生態、埋藏特徵與沉積相分析相結合,劃分出32種生物群落類型,以此推斷出塔北寒武紀—侏羅紀各地質時期的沉積環境變遷、相對水深變化和沉積旋迴規律。
(5)建立起塔北地區地震和測井層序地層系統。從震旦紀到晚第三紀共劃分出6個一級地震巨層序,34個二級超層序,並組合為15個二級超層序組,70個地震三級層序。其中,三級層序分布局限,一般不能進行大區域對比。超層序可作為基本的地震層序對比單元。測井層序在一級巨層序和二級超層序規模上可與地震層序相對應。
(6)通過對地震剖面波組特徵的追蹤對比和層序內部反射結構的分析,結合有關地面露頭研究結果,發現層序S1(震旦系)在滿加爾地區發育厚度大、展布面積廣的低水位體系域,這套地層可能與庫魯克塔格下震旦統中下部地層(阿勒通溝組—貝義西組)對比。這表明本區早震旦世時期決非一馬平川的準平原,而是發育了滿加爾深大坳陷(可能向東與庫魯克塔格拗拉槽相通),沉積了巨厚的下震旦統地層。
(7)根據細致的地震層序分析結果(即發現大規模、特徵突出的下超面),結合露頭岩性資料,提出寒武系與震旦系的界面並非層序界面,傳統的地層劃分方案將寒武系底界定在層序內部密集段頂面。真正的層序界面應下移進入上震旦統地層。據P.R.Vail等人的研究,該層序底界年齡應下拉1Ma左右。在研究區中部,地震剖面上層序S1的頂界反射對應於下超面下面的相位,而不應是以往的
(8)根據地震反射特徵,結合鑽井和地面露頭資料分析,提出本研究區阿克庫勒及其以西地區(中—西部)於晚震旦世末期已進入碳酸鹽岩台地發育時期,阿克庫勒為台地邊緣帶;發育了能被地震方法分辨的礁(灘)。中—晚寒武世,生物礁生長達到鼎盛時期,中、上寒武世發育大規模礁體,它們呈逐漸向東遷移的特點。礁體(尤其是礁群)通常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標,在合適的地區(鑽井能力可及的深度),應該加強對它的勘探和研究。
(9)根據地震層序劃分和重要界面性質分析,指出反映塔里木盆地北部構造格局和沉積環境發生重大改變的界面有前震旦系(基底)頂面、中、下奧陶統間的界面、石炭—二疊系底界面,前中生界頂面等。其中前震旦系頂面、石炭系底界面和前中生界頂面是大的古構造運動面。而O2+3/O1界面雖受構造運動的影響,使部分地區抬升,但大幅度的海平面變化可能是不整合形成的主要原因。
(10)由本區的上超點曲線(包絡線)、可容納空間變化曲線與第二代Vail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分析可知,古生代本區與外海有密切聯系,全球海平面變化對本區海平面升降有重大影響。侏羅紀—第三紀本區與外海的聯系幾乎隔絕,湖平面升降基本上不受全球海平面變化影響。三疊系層序疊置變化特點及其中的疑源類化石、可疑海相夾層呈現的變化規律、湖平面變化特徵及其與Vail曲線的相似性,無一不表明,中三疊世本區可能經受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海侵,海水進侵方向自西(或西南)往東(或東北)。
(11)初步查清了自震旦繫到上第三系之間的六個巨層序和一些重要的三級層序的體系域組成特點,特別是低水位的發育和分布狀況。分析表明,塔北大的低水位發育期主要出現在震旦紀、寒武紀、中—晚奧陶世、早志留世和早三疊世早期。低水位的發現進一步明確了塔北地區各時期的沉積格局,對評價油氣成藏組合將有重要意義。
(12)根據層序分析,發現了七個大型的密集段(或復合密集段),它們分別出現在震旦系層序、寒武系層序、下奧陶統層序、中—上奧陶統層序、下志留統層序、石炭系層序和下—中三疊統層序中。志留紀在滿加爾坳陷具備發育良好生油岩的條件。合適的古地溫條件,使成熟期較晚的志留系生油岩生成的油氣能有足夠的機會聚集成藏,因此,它對本區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三疊系層序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在阿瓦提坳陷內。在滿加爾南部可見到若干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三疊系大型密集段出現在中三疊統中下部,具有潛在的生油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