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什麼地質
① 湖北地質單位有那些急急急...............
湖北省地質調抄查院
湖北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
中南冶金地質勘查局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調中心
鄂東北地質大隊
鄂西北地質大隊
宜昌地質勘探大隊
湖北省第二地質大隊
湖北省第四地質大隊
鄂東南地質大隊
② 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湖北這個地方處於什麼地質
1萬幾千萬年前的話肯定是一片海洋或者是沙漠地帶吧。
③ 湖北省地質地貌分析
一.地質
湖北位於秦嶺褶皺系與揚子准地台的接觸帶上。荊山、大洪山以北主要屬秦嶺褶皺系的武當—淮陽隆起帶,省境北部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和大別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西北部與渝陝二省交界處主要屬大巴山褶皺帶,構成了鄂西北的大巴山和荊山,這兩個構造單元都屬於古生代構造帶。荊山、大洪山以南,自西而東分屬於上揚子台褶帶和下揚子台褶帶,都是燕山運動形成的地台蓋層褶皺帶。前者是鄂西的武陵山、巫山形成的地質基礎,其地質發育與貴州高原大體一致;後者是鄂東南幕阜山脈形成的基礎,與贛北、皖南山地連成一體,連綿橫亘於長江南岸。江漢斷拗鑲嵌於上、下揚子二台地褶帶之間,是白堊紀以來的陸相斷陷盆地,後經長江、漢水合力沖積成為江漢平原。
鄂西地區
1.鄂西北山區以中、低山為主,谷深坡陡,神農頂高程3105.4m,為華中第一峰;北部以元古界區域變質岩地層為主,南部以古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為主。
2.鄂西南山區以中山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溶蝕強烈。
三峽庫區以中山為主,以深切峽谷為特徵;地層從元古界—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紅色碎屑岩等,溶蝕強烈,夷陵黃陵背斜有揚子期中酸性岩侵入。
鄂東南地區
1.黃石地區以低山丘陵為主,地形相對高差100~500m;地層從古生界—新生界皆有出露,以沉積岩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溶蝕強烈,伴有燕山期中酸性岩侵入,形成豐富的金屬礦藏。
2.北部的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以丘崗、平原地貌,地形起伏較小;以古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為主,大部被粘性土層覆蓋,少量露頭,隱伏岩溶發育。武漢、鄂州、咸寧、赤壁以丘崗為主,地形起伏相對較小;以古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為主,多上覆粘性土層,隱伏岩溶發育,鄂州東部有中酸性岩侵入。
3.南部邊緣幕阜山北麓(通山、崇陽、通城)以低山、丘陵為主,河谷切割較深,坡度較陡;通山、崇陽以古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為主,通城縣為燕山期花崗岩侵入區,風化砂層較厚。
鄂東北地區
1.大別山區的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以低山丘陵為主,河谷切割較深,坡度較陡,武穴市、黃梅縣過渡為崗地平原;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變質火山岩、片麻岩為主,多有前寒武超基性岩零星出露和燕山期酸性岩成片出露,風化砂層較厚,武穴市、黃梅縣大部為第四系鬆散堆積層覆蓋。大別山南麓(英山、羅田)以中、低山為主,河谷切割深,坡度陡;基岩以元古界、太古界深變質火山岩、片麻岩為主,風化砂層較厚。
2.中部地區(黃陂區、新洲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以平原丘崗地貌為主,地形起伏不大,以第四系老粘土和元古界變質岩為主。
鄂中地區
1.大洪山及周邊地區以低山、丘陵、平原皆有分布,漢江夾道從其中部通過;地層以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陸相碎屑岩為主,漢江夾道上覆有鬆散堆積層。
2.江漢平原遍布第四系鬆散堆積層。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以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地貌依坡梯次而降,地形起伏由大到小;地層也由古生界碳酸鹽岩、碳酸鹽岩夾碎屑岩地層逐次向中生界陸相碎屑岩地層、第四系鬆散堆積層過渡。
鄂北崗地
桐柏山區的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以低山丘陵為主,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地形起伏相對較小;地層以元古界變質岩為主,有前寒武基性岩和燕山期酸性岩侵入,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多白堊系陸相碎屑岩覆蓋。地形開闊平緩,以第四系老粘土和一般粘性土為主。
二.地貌
湖北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根據海拔高度、形態特徵,全省地貌可劃分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4種類型。其中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44.38%,丘陵和崗地分別佔22.59%和13.16%,平原湖區佔19.87%。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荊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湖北土地結構大體是"七山一水兩分田",地勢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不完整盆地。全省土壤分可分為11個土類,土屬137個,土種455個。
④ 湖北的地質地貌景觀 要完整的~
湖北省正處於中復國地勢第二級制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5.5%, 24.5%和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湖北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⑤ 湖北監利是屬於什麼地質性質
監利縣地勢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間,高差僅7米。回位於東部長江之答濱白螺鎮境內的兩個小山丘(楊林山和獅子山)是江南丘陵的余脈,由於地殼運動,發生了斷裂和錯動,在長江南移過程中,河床沿斷裂層發育成長,這兩個山丘即遺留在江北。楊林山海拔78.8米,為監利縣制高點;獅子山海拔58米,兩山共佔地約4平方公里。
⑥ 湖北省宜昌市是什麼地形山多嗎地下石頭多嗎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上控巴蜀,下引荊襄」。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版圖面積21084平方公里。東鄰荊州市和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陽市。 宜昌市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地質構造較為復雜,距今18億年前的元古界到距今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考察了三峽地區地質地貌後,完成《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而成為一代宗師,引起世界地質學界深厚興趣的保持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市內的西陵峽。地層是中國南方標准地層區之一,出露的許多典型地質剖面在中外地質領域享有盛名。李四光教授1924年建立的三峽震旦系剖面,創立了震旦系這一地層單位,為國際地質界所認同;黃花場奧陶系剖面地層發育完整,化石豐富齊全,被認為是中國奧陶系的典型剖面;王家灣奧陶系與志留系界線剖面,是國際上已知的3個最好的這種剖面之一。宜昌市城區無大斷層通過,地殼相對穩定,無孕震構造。據1600多年的記載,城區地震烈度未超過5度。宜昌市位於揚子江淮地台的西部,地質構造總的輪廓是,地域內中、北部為黃陵背斜,東邊有當陽盆地,西邊為秭歸盆地,南邊為長陽背斜、仁和坪向斜,西南邊為五峰向斜,西北邊為神農架背斜,北側為台緣褶皺帶。從地質力學角度看,為新華夏系一級構造第三隆起帶南段與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
宜昌市地形比較復雜,高低相差懸殊。西部山地佔全市總面積的69%,主要分布在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縣和夷陵區的西部,大部分山脈在海拔千米左右。不少山脈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興山縣仙女山海拔2427米,為全市最高峰。山區有許多峽谷,有的雄奇險峻,懸崖峭壁,高聳入雲;有的幽深秀麗,曲折迂迴。長江、清江、香溪河、黃柏河流域都有這種峽谷,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就是其中之一。中部丘陵處於山地與平原的過渡地帶,由低山或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高階地經長期風化、剝蝕和切割而成,海拔100米~500米,坡度5度~25度,占總面積的21%,分布在遠安、宜都、夷陵的東部和當陽北部。東部平原位於江漢平原西緣,海拔在100米以下,枝江的楊林湖海拔35米,為全市的最低點。占總面積的10%,分布在枝江、當陽東南部、城區東南部和宜都、遠安沿長江、清江下游兩岸、沮漳河流域谷地兩側。此外,全市岩溶地形較多,主要分布在五峰、長陽、興山秭歸、宜都等山地、丘陵。岩溶地形多種多樣,有不少地方山奇、石美、洞異、水秀,是旅遊的好地方。
⑦ 湖北簡介
湖北省簡稱鄂。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之北,春秋戰國時為楚國地,宋時為荊湖北路,元屬湖南江北行省,清置湖北省。湖北省現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直管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全省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省會武漢。
地理概況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部,簡稱鄂。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
全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佔56%,丘陵佔24%,平原湖區佔20%。
山地。全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秦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群山疊嶂,嶺脊海拔一般在1 000米以上,最高處為武當山天柱峰,海拔1 621米。大巴山東段由神農架、荊山、巫山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神農架最高峰為神農頂,海拔3 105米,素有「華中第一峰」之稱。荊山呈北西-南東走向,其地勢向南趨降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地帶。巫山地質復雜,水流侵蝕作用強烈,一般相對高度在700-1 500米之間,局部達2 000餘米。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其間,形成雄奇壯美的長江三峽,水利資源極其豐富。西南山地為雲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婁山和武陵山,呈北東-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 000米,最高處獅子堖海拔2 152米。東北山地為綿亘於豫、鄂、皖邊境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 140米,大別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 729米。東南山地為蜿蜒於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略呈西南-東北走向,主峰老鴉尖海拔1 656米。
丘陵。全省丘陵主要分在兩大區域,一為鄂中丘陵,一為鄂東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荊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江漢河谷丘陵。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 水流域丘陵。鄂東北丘陵以低丘為主,地勢起伏較小,丘間溝谷開闊,土層較厚,宜農宜林。
平原。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交織。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這一帶注入長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積狹窄,加之河間地帶河湖交錯,夾有殘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積收縮,遠不及江漢平原坦盪寬闊。
歷史簡介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位居華中腹地,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湖北鄖縣等地考古發現遠古時代鄖陽人、長陽人的化石表明,早在七八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湖北早期文化的代表是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遺址,這里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的蛋殼彩陶、壺形器和帶谷殼的紅燒土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反映出當時農耕、水利、漁獵、手工業、紡織業已經發展到相當的程度,是楚文化發展的源頭。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長江之濱,至商朝,湖北已納入其版圖。武漢市北盤龍城商代中期城址的發掘和省內許多地區商代銅器的出土,說明商代勢力已經遠播到湖北漢水流域和長江南北。
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出現楚國為代表的諸多小國,這些小國後均被楚國所吞滅。東周時期,楚國以荊楚為基礎逐漸壯大起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國力進一步強盛,勢力所及,東達吳越、齊魯之境,北至陳衛鄭宋等中原腹地,南達湖南,橫跨江淮,形成霸業,威服華夏。楚國社會經濟大步發展,銅器生產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鐵器生產得到改善和推廣,絲織、刺綉、髹漆、采礦、水陸交通、城市建設、商品交易等各行各業欣欣向榮。精神文化方面的成就更是異常突出,從哲學到文學,產生了老子、莊子、屈原,歷經800年,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楚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⑧ 湖北省區域地質與礦產概況
湖北省國土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內類型多樣容,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秦嶺、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區域。
礦產
省境沉積地層完備,地質構造復雜,岩漿活動頻繁,並有經區域變質而大面積分布的變質岩系,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產131種,其中磷、紅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國首位;鐵、銅、石膏、岩鹽、重晶石、螢石、石墨、金、汞、錳、釩、鎳等儲量亦很豐富。在礦床的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種有益成分,如大冶鐵礦,除鐵礦外,還伴生有銅、鈷、金、銀等,可供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較少,質量較差。江漢平原一帶已發現儲油構造數十個。
⑨ 湖北地質單位有哪些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 湖北地質 湖北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湖北 湖北省第四地質大隊
湖北省地質局 湖北地質醫院 湖北省地質醫院 湖北地質學院 湖北地質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