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❶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曲流河彎道示意圖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❷ 地質作用的分類
前以述及,根據能量不同,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每大類又根據地質作用的性質、方式和結果的不同,將外力地質作用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等5類。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岩漿作用、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圖1-10)。
圖1-10 地質作用分類圖
1.外力地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一般是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的順序進行的。
(1)風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氣溫變化、大氣、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基本在原地逐步分解、破壞的過程。
(2)剝蝕作用 是風、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質營力使岩石破壞並脫離原地的過程。可分為機械侵蝕、化學溶蝕及生物剝蝕作用3種。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的產物,被運動著的介質(水、大氣、冰川等)搬離的過程。有機械搬運、化學搬運、生物搬運3種。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由於搬運動力和介質條件的變化而沉澱或堆積的過程。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3種。
(5)成岩作用 鬆散的沉積物被壓實、固結而形成岩石的過程。主要類型有壓固作用、膠結作用、重結晶作用、交代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和壓溶作用等。沉積物經成岩作用,形成具成層構造的岩石--沉積岩。
2.內力地質作用
內力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特別是岩石圈演化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1)地殼運動 也稱構造運動。主要是岩石圈的機械運動,如大陸板塊的漂移、海底擴張、區域性沉降和上隆、岩層褶皺和斷裂等。地殼運動的表現為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兩種方式,其產物為各種地質構造。
(2)岩漿作用 岩漿的形成、運移直至冷凝固結成岩的過程。所形成的岩石稱岩漿岩。地表以下冷凝成岩者稱侵入岩,噴出地表冷凝成岩者稱火山岩。
(3)地震作用 地震是地球內部積蓄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釋放引起的一種現象,是由於地震波的傳播引起地面快速顫動的作用。
(4)變質作用 岩石圈內原有岩石在溫度、壓力和化學活動性流體等因素影響下,使原岩基本保持固態狀態下發生結構、構造及物質成分的變化,從而轉變成新岩石的過程。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
3.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是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例如,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使岩石發生褶皺和斷裂,甚至導致地震,使岩石重熔或岩漿上侵,形成岩漿岩和變質岩,但也常常波及地表,造成岩石圈分裂、融合、變位、漂移,形成海洋盆地和大陸高山及區域性地面起伏等,控制著地球表面形態的基本輪廓。外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進行,總的趨勢是降低地面起伏即「削高填低」,同時塑造局部地表形態。內力地質作用越強烈、地面隆升越厲害的山脈地區,往往也是外力地質作用發育、剝蝕作用盛行的地區。由於外力地質作用均有重力能的參與,所以外地質營力的變化也可促進內力地質作用的發生,例如,一個長期持續下陷(內力地質作用為主)的低窪地帶,在外力地質作用下將長期持續地沉積,其下部的岩石在上部重力能的作用下,有利於在地下深處環境中發生區域變質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甚至被熔融成岩漿;再如,大陸冰川的融化(卸載作用)可導致地殼上升運動的發生。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往往是同時產生,相互相成,互相影響。例如,風化作用一方面對岩石和礦物進行破壞和分解,同時又產生了新礦物。但是在一定地點和一定時間條件下,內、外力地質作用中的一種可佔主導地位。在現代火山噴發區,顯然火山作用是最重要的作用,在沙漠地區,風的吹蝕作用和機械搬運、機械沉積作用必然進行得十分強烈。
由於內、外地質作用的相互影響,還會引用組成地殼的岩石類型相互轉化。例如高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岩漿岩、變質岩,一旦因地殼運動和剝蝕的結果暴露在地表,為了達到適應地表常溫、常壓下的新環境,就會發生風化並經剝蝕、沉積轉化為沉積岩。而沉積岩因受上覆岩層施加的重壓或受地殼運動等的影響,從而沉入地殼深處,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變質,轉化為變質岩,甚至可以發生重熔作用又轉變為岩漿而形成岩漿岩。
由此可見,內、外力地質作用是一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正是這對矛盾的發展,推動著岩石圈的演化和發展,使地表形態和地質體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斷地發生變化。
小結
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其表面形態復雜,大約可分為大陸和海洋兩大部分。地球具有各種物理特性,如重力、質量、密度、磁性、溫度等。這些物理特徵在地球內部是變化的。根據地球物理特徵,結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可將地球內部進一步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各圈層具有各自獨特的物理特徵。地殼位於岩石圈的上部,是固體地球最外面的圈層。地殼的是由各種岩石、礦物和元素組成的。地球有著具大的能量,這些能量使得地球無時無刻不在運動和變化著,運動和變化的過程稱為地質作用。地質作用分為外力地質作用和內力地質作用兩大類。外力作用分為風化、剝蝕、搬運、沉積和成岩5類;內力作用分為地殼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4種。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
復習思考題
1.名詞解釋:
重力異常、地磁異常、磁偏角、地溫梯度、克拉克值、地殼與岩石圈、礦物與岩石、地質作用。
2.地球有哪些主要物理性質?它們在地球中有何變化規律?
3.地球內部圈層如何劃分,其主要依據是什麼?
4.地殼有哪些特徵?洋殼與陸殼主要有何不同?
5.什麼是地質作用?它有哪些基本類型?各類型對地球改造有哪些特徵?
❸ 敘述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特點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包括流水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 。流水專侵蝕作用:流水侵蝕的屬強弱與流水速度有關。流速越大侵蝕作用越強。例如許多河流的上游形成峽谷,而不容易形成沖積平原就是侵蝕作用強烈(尤其是下蝕)。搬運作用:流水搬運物資的質量與水流速度的六次方成正比。流速越大,搬運物質的質量越大,流速有微小的變化,搬運物質的質量就有很大的變化。
堆積作用 :當流速減小,水中搬運的物質沉積形成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物質沉積時,比重大、顆粒大的物質先沉積,比重小、顆粒小的物質後沉積。
❹ 地面流水的來源和種類
地面流水主要復來自大氣制降水(雨、雪、冰雹),其次是冰川融水和地下水以及外泄的湖水等。
根據流水在地面流動的特點,將其分為坡流、洪流和河流三種類型。
在降雨或融雪時,地表水一部分滲入地下,其餘的沿坡面向下流動。這種暫時性面狀無槽流水,稱為坡流,又稱片流、面流。
坡流順著坡面向下流動逐漸集中到低凹處,匯成一股股快速奔騰的線狀水流,稱為洪流。
坡流和洪流僅出現在降雨時期,它們都是暫時性流水。當它們繼續向低凹處流去,並切穿地下含水層,直接取得地下水和湖水的補給時,就形成經常性或常年性的流水,稱為河流。地面流水種類可歸納為:
普通地質學
❺ 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河流的地質作用)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
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
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
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
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
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
曲流河彎道示意圖
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
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
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
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❻ 地質作用類型和地質資源類型之間的關系
地表流水地質作用有:
1.
流水侵蝕作用:
2.
搬運作用:
3.
堆積作用
地表流水地質產物有:
1.
瀑布,貴州黃果樹專瀑布(我國最大),
2.
華北平原即屬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3.
還有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的奇觀
❼ 地質作用的類型
地質作用可根據能量來源和發生部位分為表層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內部地質作用(interal process)兩大類。
(一)表層地質作用
表層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地質作用(又稱外動力地質作用或外力地質作用)。
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運動與循環,使它們成為改造地殼表面或表層的直接動力(即地質營力)。同時,在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過程中,地球內部的重力能與旋轉能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表層地質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液、固、氣)分為三種情況:介質為液態(即水)的營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和風。所以,由這些營力在表層產生的作用分別稱為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海洋的地質作用、湖泊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及風的地質作用等。
雖然表層地質作用的營力有多種類型,介質條件差異甚大,地質作用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每種營力一般都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這樣的過程進行。這幾種作用既代表了表層地質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層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為剝蝕作用創造條件,是表層作用的前導。
剝蝕作用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破壞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不斷破壞和剝離地表物質,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地形。剝蝕作用按方式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和生物剝蝕作用。按地質營力類型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風的剝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是指經風化作用、剝蝕作用剝離下來的產物,隨運動介質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的作用。搬運作用與剝蝕作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剝離原地的同時也是其進入搬運狀態的時刻。搬運作用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搬運三種方式。不同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風等)搬運作用的方式、特點也不盡相同,搬運作用是一種中間過程。
沉積作用是指各種營力搬運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發生改變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場所堆積下來的作用。沉積作用的場所通常是能使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變化的地方,如山坡腳、沖溝口、河口區、海洋、湖泊等。沉積作用也具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三種方式。按營力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風的沉積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鬆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岩的作用。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膠結、壓實和重結晶的作用下,它們就可固結成岩石。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3。
表4-3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
(二)內部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又稱內動力地質作用或內力地質作用)。內部地質作用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表層,如火山作用、構造運動等。
內部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
岩漿作用是指在岩漿的形成、運動直到冷凝、結晶成岩石的過程中,岩漿本身及其對圍岩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岩漿是地下深處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的高溫熔融體,並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向地殼的薄弱地帶運移,在其運移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除岩漿自身發生變化外,還對圍岩產生機械擠壓和使圍岩的物質成分和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從岩漿侵入到圍岩(未噴出地表)並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表,在地表的條件下冷凝形成岩石並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過程稱火山作用(噴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火山岩(噴出岩)。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來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及變質岩)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物質成分與結構、構造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質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常常有化學活動性流體參加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殼或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常以岩石變形、變位、地表形態的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按物質的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發生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主要引起地殼的拉張、擠壓、平移或旋轉等,有時可使岩石發生強烈變形和變位,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是指地殼物質沿地球半徑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勢高差的改變,引起海陸變遷等。岩石圈的大規模構造運動常常表現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塊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地殼的一種快速運動。當地表下的岩石受力產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機械能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限度時(岩石的破裂極限),岩石就會發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時,大量的機械能就會釋放出來,地殼受到猛烈沖擊而發生震動,從而產生地震。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4。
表4-4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
❽ 敘述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特點有點急
第一節 河流的剝蝕作用河流的剝蝕作用 即河水在流動過程中,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分下蝕、側蝕兩種: 一、下蝕作用 侵蝕河床下部,使河床高度不斷降低的作用。 河流自身力量下蝕(流速),溶蝕,河水攜帶沙石撞擊河床(含沙量,河床岩石的軟硬,河床鬆散物的粘度) 1. 發生在河流發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峽谷, 流速大,長江三峽。2. 河床岩石軟硬不一(或抗溶蝕能力不同),易於下蝕形成急流地段.急流 瀑布,貴州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瀑布後退。 3. 河流向源侵蝕,河流源頭,地利較陡,也是一個跌水區,類似瀑布後退一樣.源頭後退,河谷向上游伸長、推進。 4. 下蝕作用使河谷不斷加深,但有一定限度,即如果一條河流流向湖泊,當河谷加深到河水面與湖水面一樣高時,河流流速為0,下蝕作用停止。河流一般最終要入海,故海平面是河流的下飾基準面。5. 河流的襲奪:侵蝕速度快的河流,將侵蝕速度慢的河流切斷,使其歸入自己上遊河段。襲奪河,斷頭河。 軟硬岩層相間形成的瀑布和急流 二、側蝕作用 河流沿水平方向對河流兩側和谷坡的破壞作用.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變緩,下蝕不顯著,以側蝕為主. 2. 橫向環流,橫剖面上看,河流表層水從凸岸流向凹岸,底層水則反向,形成一種環形流動。 但實際上不是簡單環流,同時又向前運動,螺旋狀前進。 3. 凹岸處破壞下來的碎屑物搬運到凸岸,沉積下來,這樣凹岸不斷後退,凸岸不斷前伸,河流越來越彎,河谷越來越寬. 曲流--->蛇曲4. 河床裁彎取直. 牛軛湖; 長江下游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河流變遷。曲流河彎道示意圖凹岸有侵蝕坑,凸岸有點砂壩,主流線偏凹岸 第二節 河流的搬運作用 河流把所攜帶的物質從某處搬至另一個地方的過程即河流的搬運作用。 1. 碎屑物質(礫石,沙,泥等 )--機械搬運; 呈溶解狀態物質(NaCl,FeSO4等)--化學搬運。 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真溶液---K,Na,Ca,Mg 等鹵化物、硫酸鹽;膠 體---K,Mg,Al,Si等氧化物、氫氧化物。 2. 流速大,搬運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懸浮變推移。 粗砂、礫石---推移搬運(滑動、滾動、跳躍)搬運近。 粉砂、泥---懸浮搬運,搬運較遠。 3. 磨蝕作用、磨園作用:搬動過程中,相互碰撞,與河床碰撞。 4. 沙坡移動成層理。第三節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機械沉積分異---大而重先沉積,小、輕後沉積 上游(下層) 下游(上層) 分選性: 粗細均勻性。 若大小相差不大,則分先好; 大小懸殊則分選性差。沖積物---河流沉積的碎屑物質。 一、河谷內的沉積作用 較粗,多為粗砂、礫石,常具斜層理。地形上分心灘,邊灘,河漫灘. 1. 心灘: 河流變寬,河心障礙物,河流速降低,河心沉積。 長幾十---幾千米,寬幾--幾百米,表面平坦,干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淹沒。上游受侵蝕,下游接受沉積,故心灘向下游移動。 2. 邊灘: 橫向環流把凹岸侵蝕物攜帶到凸岸堆積成新月形邊灘. 3. 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上漲,淹沒了邊灘,並在原地邊灘沉積物上沉積了較細的物質,這就是河漫灘沉積,具有不明顯的水平層理。 河流沖積層的二元結構:由下部邊灘的粗粒沉積物和上部河漫灘的細粒沉積物兩部分組成的沉積剖面結構。華北平原即黃河下游的河漫灘,稱沖積平原。
❾ 地表水的地質作用有哪些
地表水的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❿ 地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啊
1、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是由地球內動力所引起的地殼岩石發生變形、變位(如彎曲、錯斷等)的機械運動。
2、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
3、人為地質作用: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等。
(10)地表流水地質作用的類型和產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質作用可能產生的災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