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和廣西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1. 廣西的地形是什麼
廣西的地形,,有四個明顯特徵:
一 是山嶺連綿,山區廣大
廣西以多山著稱,海拔五百米以上的土石山佔全區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點一,海拔二百五至五百 米的山丘(包括相應高度的石山)佔百分之十點八,兩項相加,佔全區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四點九。廣西
山多而且高大,主峰超過一千六百米的山脈有十三列,超過一千六百米的山峰更是不可勝數。
廣西山區面積佔百分之七十六,耕地約佔百分之十一,其餘則為水面,道路,村莊等。廣西稱得上是
「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面積廣大,是廣西土地資源構成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
二 是岩溶廣布,山水獨奇
廣西石灰岩(碳酸鹽類岩石)分布面積很廣。據統計,共有十二萬二千多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
百分之五十一點八。廣西的灰岩,在內外營力的作用下,發育成為種類極其繁雜、風景非常秀麗的岩溶
(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於桂中、桂西和桂東北。
三 是平原狹小,丘陵錯綜
廣西的平原,面積小,分布零星。據統計,廣西的平原面積約三萬四千平方公里,佔全區總面積的
百分之十四,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不超過七百平方公里。廣西的平原主要有兩類:一為溶蝕平原,是石
灰岩經長期的溶蝕和侵蝕而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平原堪稱代表,二為沖積平原,是由河流沖積而成。沖積平原按其分布位置,又可分為沖(洪)積扇、沿江平原和三角洲三種。
四 是海岸曲折,島嶼眾多
廣西的北部灣沿岸,由於地質史上復雜的升降運動,海岸較為曲折。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
越交界的北侖河口,海岸線長約一千五百公里,約等於其直線距離的八倍。
廣西沿海島嶼眾多。據統計,有大小島嶼八百多個,較大者有潿洲、斜陽、白沙瀝、石灘,山心、
巫頭、瀝尾(山心、巫頭、瀝尾三島,因為圍海造田和築堤引水,已與大陸相連,海島變成了半島)等。
除潿洲、斜陽為火山島外,其餘均為大陸島。
2. 雲南省的地質地貌特徵有哪些
雲南的地貌,以雲南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雲南全省大致可以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雲南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屬雲貴高原的西部,雲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雲南這里主要是波狀起伏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雲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羅平多依河、宜良九鄉溶洞、建水燕子洞、瀘西阿廬古洞等風景旅遊區。雲南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與峽谷相間,雲南地勢雄奇險峻,其中以三江並流最為壯觀。一般來說,雲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雲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雲南靠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之所在。 在全雲南省起伏縱橫的高原山地之中,斷陷盆地星羅棋布。雲南這些盆地又稱「壩子」,地勢較為平坦,有河流通過,土壤層較厚,多為經濟發達區。雲南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共有1445個,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壩子有49個,雲南最大的壩子在雲南陸良縣,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雲南名列前10位的壩子還有:昆明壩(763.6平方公里)、洱海壩(601平方公里)、昭魯壩(524.76平方公里)、曲沾壩(435.82平方公里)、固東壩(432.79平方公里)、嵩明壩(414.6平方公里)、平遠街壩(406.88平方公里)、盈江壩(339.99平方公里)、蒙自壩(217平方公里)。 雲南也是一個很大的地質博物館。祿豐縣的早期侏羅紀地層中曾出土大量蜥腳類恐龍化石,留存較為完整,現已在縣城建成恐龍博物館供遊人參觀。另外,澄江縣的帽天山更是地質界中的「明星」,因為這里出土了數量多、種類豐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紀多細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炸」的存在。昆明市東川區也是全國聞名的「泥石流博物館」,早期這里因為大規模不科學地開采銅礦,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原因影響,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泥石流頻發地段,泥石流現象比較典型。
3. 雲南是什麼地質呢
喀斯特地貌。岩石成分主要是石灰岩。地形崎嶇不平。
4. 廣西是什麼地形地貌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5. 廣西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
李志才
( 廣西地礦物業管理中心)
地質學是研究地球歷史的自然科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宏仁教授認為: 「地球是一本書,這本書早有文字記載,科學的任務就是解讀地球本身的歷史痕跡」, 「地質科學每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理論上的創新,都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較大的推動作用」,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認識地球有助於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的改善保護。江澤民同志曾指出: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為人類的活動提供科學依據。
地質調查是認識地球歷史的方法手段,只有反復的實踐和研究才能提高認識,提高研究程度,才能為開展各項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依據和先行。自 1956 年以來,廣西全面系統地開展了各種地質調查,積累了大批有科學價值的第一手材料,並有許多重大的發現和突破,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的地質難題,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有了重要進步,但還存在若乾地質問題,有待今後繼續實踐解決。現僅將區域地質發展歷史的基本特徵,初步歸納為 3個方面共同探討。
一、海陸變遷
廣西地殼表層的形成就是一部海陸變遷的歷史,主要見證於各地質時代地層的形成。廣西自 20 億 a 前就有海水侵入,歷經了中元古代 ( 四堡群) 、新元古代 ( 丹州群) 、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 ( 古、新近紀) 、第四紀共 14 個地質時期。從沉積作用來看,各地質時期的沉積作用是連續的、有序的,除地殼運動短時間暫時影響沉積作用外,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海陸變化過程中。從沉積物的沉積環境來看,可以分為兩個大環境,即海 ( 水) 相沉積環境和陸 ( 地) 相沉積環境。在印支運動 ( 2. 27 億 a) 之前為海相沉積環境,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沉積類型可分為三大發展階段,泥盆紀 ( 4. 10 億 a) 之前,基本屬於地槽型深水和較深水沉積階段; 泥盆紀之後為地台型淺海、邊緣海沉積階段; 印支運動之後為陸相盆地沉積階段。從沉積物的特徵來看,地槽型沉積物以碎屑岩類為主,地台型沉積物以碳酸鹽岩為主,陸相盆地以紅色碎屑岩為主,各地質時代地層沉積厚度,累計可達 8 萬 m。隨著沉積年代和環境的變化,各門類生物非常豐富,由元古宙的低級植物孢粉開始,到古生代動物群大量出現,中生代開始巨型恐龍出現,新生代的古人類出現,由低級向高級有序發展。
1. 地槽發展階段
主要發育在桂北地區的元古宙地槽,桂中以東和以南地區的加里東地槽,以淺海和半深海沉積環境為主,沉積物特徵是以砂岩、頁岩、砂礫岩為主的碎屑岩相,岩性較單一,類復理石序列清楚,海底的沖刷特徵明顯,生物群繁殖從低級開始,元古宙以古孢子植物和幾丁蟲類為主,計有 27 個屬 38 種之多,進入早古生代開始出現國內東南型的動物群,如海綿骨針、腕足類、筆石類。在桂東南地區的奧陶系和志留系中,發現大量筆石群,共建立了 12 個和 19 個筆石帶,在海洋山地區的奧陶系中也發現了大量筆石群,共建立 9 個屬 23 個種。但在桂西地區沉積環境和沉積相發生重大變化,寒武系由地槽向地台過渡,沉積相由碎屑岩過渡為碳酸鹽岩相,動物群過渡為華北型的三葉蟲、球接子、腕足類等,在那坡地區發現大量三葉蟲,共建立了 25 個屬。生物群隨地質環境變化而變化十分明顯。
2. 地台型發展階段
自志留紀末廣西運動後,晚古生代的沉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地槽回返形成廣泛的隆起區,由較深水環境沉積轉變為淺海和海岸帶的地台沉積環境,海水動盪,生物群大量繁殖,早期為海陸交互沉積的礫岩、砂岩、頁岩,以後開始轉變為台地上的碳酸鹽岩沉積,以灰岩和白雲岩為主,部分為泥質岩、硅質岩,並含有煤層。由於近岸的海水富氧,水動力活動較強,是廣西古生物群最繁盛時期,種類也最多,計有底棲和浮游兩大類,共計有 17 個門類之多,其中以泥盆紀時期最為豐富,如六景標准剖面發現 17 個門類500 多個屬種,牙形類也發現 18 個化石帶,北流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層孔蟲、竹節石等 30 多個屬種,大樂剖面發現腕足類、珊瑚、竹節石等,共有化石組合帶 97 個,羅富剖面以深水漂浮的竹節石、菊石、牙形刺為主。石炭紀和二疊紀則以 類最繁盛,共有77 個屬及亞屬,580 個種及亞種。地台發展階段也是廣西沉積礦產成礦最有利的時期,如泥盆紀的錳、鐵、釩、石灰岩等,礦產豐富,是已探明全區儲量的 60% 左右,石炭紀和二疊紀的煤、鋁土礦、錳、石灰岩等,也有很重要的工業價值。
3. 陸相沉積發展階段
從中三疊世末的印支運動開始,廣西地殼普遍上升,海盆地的海水全部退出,海相沉積結束,自此,在活動基底斷裂控制下,形成了廣西大大小小 50 多個盆地,以十萬大山和桂平橋圩盆地面積最大,形成了內陸盆地的湖泊相、河流相的沉積,由於陸地當時的風化、氧化作用強烈,氣候炎熱等因素影響,沉積物的重要特點是以紅色粗碎屑岩為主,多為礫岩和砂岩、夾頁岩,侏羅紀還有灰岩。在侏羅紀和第三紀 ( 古、新近紀) 時期,由於植物和有機物大量繁殖,在某些盆地中形成了含煤層 ( 如西灣和南寧盆地) 和油氣層( 如百色盆地) 以及粘土 ( 合浦盆地) 、膨潤土 ( 寧明盆地) 、膏鹽等礦產。生物群進一步進化繁殖,三疊紀開始以菊石、雙殼類為主,並在動物群中出現了爬行動物,如武鳴縣在三疊系中發現廣西幻龍東方種,在十萬大山和南寧盆地發現了白堊紀的鴨嘴龍化石。第四紀開始,在來賓、柳州、柳城、桂林、百色等地 10 多處,發現了重要的古人類遺跡,以及大批的脊椎動物化石,如巨猿、大熊貓、劍齒象等,最主要的發現有麒麟山人、柳江人、白蓮洞人、甑皮岩人,為古人類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際資料。
二、岩漿活動
岩漿活動是地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殼運動往往是同步發生的,也是廣西區域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與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密切相關,幾乎所有重要的內生金屬礦產成礦期都與岩漿活動息息相關,因為它是成礦物質來源的主要渠道。岩漿特製主要來自地球深部的幔源型 (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和地球淺部的殼源型的岩漿,其中殼源型又分為幔源分異、混合同熔、殼源重熔、殼源交代等類型。岩漿活動的方式主要有深部的侵入活動和地表的噴發活動兩種。
廣西侵入岩活動出露的各類岩體有 1200 多個,出露面積約 2 萬 km2,這說明侵入活動是廣泛、強烈的,具有規模大的特點。大岩體多發生在背斜、復背斜軸部,如桂北元寶山、越嶺山、海洋山等地,部分產在大斷裂帶及周圍。從活動的地質年代特點看,具有不間斷和多期性的特點,與構造旋迴有密切的關系,並相伴生,如四堡旋迴、雪峰旋迴、加里東旋迴、印支旋迴、燕山旋迴、喜馬拉雅旋迴,其中以華力西旋迴的花崗岩侵入規模最大,分布面積為 8051km2,加里東旋迴 ( 3363km2) 和燕山旋迴 ( 4516km2) 次之。岩性較復雜,以酸性花崗岩類為主,出露面積為 19000km2,佔全區侵入岩面積的 96% ,主要分布在桂北、桂東北和桂南的廣大地區,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通常為 60% ~ 65% ,黏性大,鎂鐵含量低,鉀鈉含量高。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侵入的面積較小,大小岩體約 940個,面積為 817km2,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區的四堡區和雪峰區。桂西地區主要為華力西期和印支期的基性岩,主要成分是 SiO2,含量為 45% ~ 50% ,超基性岩中的 SiO2含量< 45% ,它們的黏度小,鎂鐵含量高,鉀鈉含量低。
廣西的火山噴發岩活動也頻繁,一種是在海盆地沉積過程,在海底噴發以後,形成各種層狀的沉積物,岩石常常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枕狀構造等特徵,如層狀、枕狀的細碧岩、角斑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熔岩等,特製來源於地球深部。一種是在大陸的噴發活動,形成各種熔岩流、火山堆積物。火山噴發的各種物質,累積的厚度可達 9000m,佔全區沉積岩總厚度的 11% 左右,充分說明地殼的物質來源,有相當部分是來自地球的岩漿活動供給的。火山噴發活動的方式,主要以裂隙噴發 ( 沿斷裂帶) 和中心式噴發( 近圓形) 為主。從噴發活動的地質年代看,除寒武紀沒有發現火山活動外,從四堡時期到第四紀的 13 個地質時代中均有發現,說明在廣西區域地質歷史是比較活躍和不間斷的。據已有資料統計,明顯的噴發活動有 40 余次,據過去資料看在桂西地區幾乎是空白的。地質調查後,發現大量從泥盆紀到三疊紀的多層位的海相火山噴發活動,累積的總厚度可達 5400m,具有噴發次數多、厚度小 ( 一般為數十米厚) 、分布零星的特點。從岩石類型來看,中泥盆世到二疊紀火山岩多為基性岩,三疊紀主要為中酸性岩,火山噴發活動主要受基底斷裂控制,多為裂隙間歇性。印支運動以後,轉為以大陸型的火山噴發活動為主,多形成流紋岩、流紋斑岩、凝灰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礫岩、火山碎屑岩、安山玢岩等,具有氣孔狀、杏仁狀、流紋狀等特徵,並在合浦縣煙墩嶺和潿洲島等地發現火山口,以及發現較多的火山堆積物、火山彈和火山碎屑岩等。
三、構造運動
地殼運動除了表現在海陸變遷的沉積作用和岩漿活動外,同時也表現出在岩石和地層的變形、變質方面。廣西的構造運動前人做了不少研究,1963 年尹贊勛等曾統計過以前的地質學家在廣西命名的地殼運動有 28 次之多,通過地質調查後,認為比較有證據的只有 19 次,其他證據不足,而且各期次發生運動的性質、特徵、強弱也不同,隨著地區地質條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總的來看,具有多階段、多旋迴發展的特點,在不同階段中,在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變形方面也是不同的。在 19 次中,元古宙有 3次 ( 四堡、雪峰、富祿運動) ,早古生代有3 次 ( 鬱南、北流、廣西運動) ,晚古生代有4次 ( 柳江、黔桂、東吳、蘇皖運動) ,中生代有 5 次 ( 桂西、印支、燕山一、二、三次運動) ,新生代有 4 次 ( 喜馬拉雅一、二、三、四次運動) 。在空間上的變化,地殼表現在造山和造陸兩種性質的運動。造山性質的如四堡運動、廣西運動、東吳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這些運動強度大,可使大陸的海水退出,停止沉積作用,並使地層、岩石發生劇烈褶皺、斷裂和變質、變形,以及移位,使海盆變為大陸的山脈和盆地,經過沉積間斷後,又開始新發展階段的沉積,它明顯地反映了新、老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在新地層底部常常保留有沉積間斷的底礫岩、粗碎屑岩,以及花崗質碎屑岩等。造陸運動主要表現在地殼大范圍的升降活動,海盆地海水退出形成陸地,但地層沒有發生垂直運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剝蝕、侵蝕作用後,海盆地再次下沉,當海水再次開始新的沉積作用後,新、老地層之間常常表現在地層之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但在新、老地層之間保留有沉積間斷的風化侵蝕面和風化堆積物,如氧化的鐵、鋁岩等。地殼運動在空間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強弱也是不同的,如廣西運動在大部分地區是造山運動,泥盆紀地層角度不整合在不同層位的早古生代地層之上,底礫岩普遍存在,但在欽州地區沒有發生造山運動、海盆地縮小,海水連續沉積,筆石等生物群連續演化。又如東吳運動,在桂南地區是造山運動性質,晚二疊世地層不整合在不同時代地層之上,而其他地區是造陸運動性質,地層之間只是沉積間斷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因此在早、晚二疊世之間形成了大量存在的風化殘留的鐵鋁岩和鋁土礦等。
造山運動是強烈地殼運動的表現,常常造成地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活動,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背斜、向斜、復背斜、復向斜,以及大片的隆起區,使大陸形成眾多的山脈、河流,以及盆地、平原。廣西主要的大山脈有桂北的元寶山、苗兒山,桂東北的海洋山,桂東的大瑤山、桂南的大容山、十萬大山,桂西的大明山等背斜組成的大山脈。在地層發生強烈褶皺的同時,岩層發生超強度的破裂和位移,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產生錯動和位移。較大的斷距可以超過千米以上,在斷裂發生的歷史過程中,有多次活動的和有重要意義的斷裂活動,是那些區域性大斷裂和深大斷裂帶,它們在地殼活動中,有著控制沉積作用、控制岩漿活動、控制導礦、控礦等作用。區調隊曾經總結有重要影響的 24 條廣西主要斷裂帶,如博白 - 岑溪深斷裂帶,靈山 - 藤縣深斷裂帶等,有些單位根據資料還總結了較多條的斷裂帶,主要特徵明顯,它們切割了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斷距大,破碎帶寬,有構造變質岩,有硅化、角礫岩帶,對岩漿活動作用、成礦作用均有導岩、導礦和控岩、控礦的重要作用,在區域地質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尤其對地質環境、地質災害也有重要影響,如地震活動帶、新構造運動,與這些深大斷裂帶有密切關系,如 1934 年發生的靈山大地震等。尤其目前修建的工程大項目,如水庫、水壩等,在重力打破平衡和重新組合時,要密切注意新的構造運動,加深研究,以求安全。
以上是對廣西基礎地質方面進行歸納、總結的基本特徵,以便共同探討,有些地質問題還有待繼續實踐和研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6. 廣西是什麼地貌
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 綠城南寧
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柳來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7. 急求雲南普洱的地質構造屬於什麼
好象沒有屬於什麼的這種說法,這一地區的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屬於哀牢山造山帶,揚子地台邊緣,東部為九甲--墨江斷裂,西部為喜瑪拉雅與印度板塊的接觸縫合帶,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加我QQ
8. 廣西、貴州、雲南喀斯特地貌差異及形成原因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為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溝和石芽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岩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於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余物。雲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境。2.天坑和豎井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3.溶蝕窪地和溶蝕谷地溶蝕窪地是一種范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岩溶窪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干。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面條狀分布,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4.干谷干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岩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⒌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省風光獨特,岩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峰叢是可溶性岩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化為峰叢。山峰表現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峰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孤峰是岩溶區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天生橋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6.地表鈣華堆積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岩溶泉華。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一種。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岩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湧出地表,由於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南較為常見。地下岩溶1.溶洞的概況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鍾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3.堆積地貌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石鍾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岩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積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並不斷沉積的產物,它與石鍾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石鍾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構。石鍾乳和石筍相對生長,並逐漸結合成一體,隨著岩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物,一般呈片狀、層狀,並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十米,非常壯觀。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呈弧形階梯狀。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9. 廣西南寧的地形地貌和地質資料、氣象資料是什麼
南寧地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充足,濕潤多雨,年均氣溫20.3 --22.4,年平均降雨量815--168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275--1579小時。
境內山嶽繞,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復雜多樣,以山丘為主體山地佔總面積512.7%,丘陵佔10.1%,平地佔28.1%。境內山脈和河谷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東傾斜,中部被左江、右江和鬱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錯綜合頒的丘陵平原。東北部的大明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760米。千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東部的鎮龍山,西部的西大明山和泗城嶺,南部的大青山和公母山等10餘座。
南寧地區地質構造古老,多以泥盆紀,二迭紀和三迭紀為地質基層,崦性以石灰岩占優勢,頁岩、砂岩次之,第四紀紅土層為地表蓋層。 境內河流屬西江水系。以鬱江、左江、右江為主幹流從西南、西 北及東面切割,流經中部,形成大大小小的河網。
全地區集雨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13條,河流面積為92400平方公里,其中左江幹流全長539公里,流域面積3159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為174億立方米;右江幹流全長707公里,流域面積38612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45億立方米。
南寧市地形是以邕江廣大河谷為中心的盆地形態。
這個盆地向東開口,南、北、西三面均為山地圍繞,北為高峰嶺低山,南有七坡高丘陵,西有鳳凰山(西大明山東部山地)。形成了西起鳳凰山,東至青秀山的長形河谷盆地。盆地中央成為各河流集中地點,右江從西北來,左江從西南來,良鳳江從南來,心圩江從北來,組成向心水系。盆地的中部,即左、右江匯口處,南北兩邊丘陵靠近河岸,形成一天然的界線,把長形河谷、盆地分割成兩個小盆地,一是以南寧市區為中心的邕江河谷盆地;二是以壇洛鎮為中心的侵蝕――溶蝕盆地。
南寧市地貌分平地、低山、石山、丘陵、台地5種類型。
平地是南寧市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面積為1037.33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57.78%,分布於左、右江下游匯合處和邕江兩岸。
低山總面積82.64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4.6%,分布於市區西部邊緣的鳳凰山,為一穹窿山地,一般海拔300米―600米,坡度25度―40度;位於市北部的高峰嶺,為一列褶皺低山,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一般海拔250米―450米,坡度20度―40度。
石山面積4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2.61%,主要分布於西北部邊緣和壇洛鎮一帶,分峰林石山和孤峰石山兩大類,峰林石山海拔300米―400米,谷地海拔120米―160米;
孤峰石山一般海拔200米―250米,平地海拔80米―100米。丘陵總面積279.86平方公里,佔全市面積15.59%。
台地多為第三系的侵蝕面,微切割,起伏和緩,海拔在120米以下,是低平的古剝蝕面,一般呈緩坡起伏而頂面齊平的地貌。
10. 廣西的地形地勢屬於什麼
廣西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類。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海拔400~800米的低山次之,山地約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39.7%;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佔10.3%;海拔200米以下地貌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地,佔26.9%;水面僅佔3.4%。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珠江、長江、紅河、濱海四大水系。
(10)雲南和廣西屬於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廣西的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2、氣候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臨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光照充足。夏季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降水多,冬季日照時間短、天氣乾暖。
3、水文
廣西境內河流大多隨地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中部以及兩側支流的樹枝狀水系。集雨面積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3.4萬千米,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144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