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怎麼提高構造地質學

怎麼提高構造地質學

發布時間: 2021-03-08 02:15:11

A. 構造地質學就業怎麼樣

科研院所、地質勘探單位,主要就理論研究這些吧 好的話可以搞一些成油盆地演化,以及構造控制金屬礦藏、煤田分布、熱源分布等應用性強的東西 我也打算學構造地質 准備考這方面的研究生呢

B. 長安大學構造地質學怎麼復習

構造地質是物理力學與地質學理論結合的科學,學習構造地質學首先要立專足宏觀地質,眼界放開闊,屬不能局限於書中模型。之後利用物理力學方面的知識去學習各個構造地質模型和構造應力分析圖件和公式。弄清其原理,再應用於宏觀地質現象解釋。
構造地質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注重於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理解的同時注重於各章節的聯系,地質學本身沒有章節之分,它是一個整體。(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學習它的一個過程就像是介紹了一個人的各個器官的特徵(構造地質學),當你學完後,在你的腦海中最終要呈現出一個人的形象出來(各種構造現象的成因,原理,隨時間推移的演化過程)
要形成一個體系,必須做到與之描述的地質現象融會在一起,這樣理解了就記住了。
希望幫到你

C. 簡要說明大地構造學和構造地質學研究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大地構造學: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構造、演化及其運動變形和發展規律等問題的學科,是研究地球科學的基礎理論之一,不僅對深入認識地球發展史和地殼、岩石圈運動史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研究成礦條件、地表成因及預測礦產資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地質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地殼的大型乃至全球構造的發生、發展、區域構造組合,以及它們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的學科。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1965)把構造的研究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面:建造和改造。建造代表形成,是地殼運動的物質基礎,也是地殼發展演化的物質反映;改造代表形變,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或具體表現。大地構造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歷史分析法與動力分析法相結合。由於不同作者研究的側重點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構造學派。


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地質學主要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內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構造作用或構造運動常是其他地質作用的起始或觸發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地質學說通常也就成為地質學的基本學說。

基本內容

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地質體的次生構造及其成因和演化,同時也進行構造作用環境的重建和反演的研究,可概稱為改造和建造。它們都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發生和形成,並具復雜多樣的特徵。

構造地質學研究的次生構造都與內生地質作用相聯系,這與地球深部作用緊密相關。岩石圈板塊運動是地質構造演化的主因,所以對地質構造的研究盡管有尺度不同和目的不一的差別,但都必須著眼於全球整體的地質演化規律與特定的形成環境相結合。

各種構造作用主要都集中在上地幔圈層以上的岩石圈內,因而岩石圈又

造山運動

稱為構造圈。在這里,既有現今的活動構造現象,如地震可測量的板塊運動向量等,也有各種已經固結了的構造,這種歷史中的構造一直可追溯至38億年以前的古老地質體中。

持續不斷的構造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各種地質體發生形變,如岩層彎曲和斷裂;地表升降造成山脈、高原和盆地;地表遭剝蝕和盆地內沉積;岩漿的侵入活動和火山噴發等,它們都直接間接地由更為廣泛而具體的構造運動所引起的。從礦物晶格位錯至造山帶的形成,不同成因環境和層次的變質作用現象,岩漿岩分帶,大陸碰撞區地殼壓縮隆升和鄰區的盆地沉積充填,以及地質體演化發展中的構造疊加和改造等,都是次生構造。

構造地質學也研究由構造作用決定的原生構造現象,如造山帶的位置和形態、盆地的形態和分布,各種層次的變質作用與分帶,不同成因的岩漿岩侵位和噴出活動條件等的本身特徵,都由構造環境所決定,是由先期構造造成而又成為後繼構造作用的基礎。

構造地質學與地質學一樣始於對大陸地質的研究。地殼構造具雙層模式特徵,不同深度層次的構造變形機制、作用過程和產物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在地下一般為10~15公里深處的脆韌性物性過渡帶上下的差別。其淺部常見脆性構造變形,構造發育不均勻;而在過渡帶之下,以韌塑性均勻剪切變形為特徵,各類韌性剪切構造面一般都很平緩,多強烈置換構造和透入性特徵。淺部的脆性斷層向下進入韌塑性帶時常產狀變緩。具細粒化重結晶的糜棱岩則多形成於脆韌性過渡帶附近或更深些。

構造變形的各種不同速率和長時間的作用進程,可造成地質體的穿時現象,而不同階段的構造作用可使構造發生遞進變形或疊加;它們在時空上的關系,主構造期間及遞進變形期內的演化序列,又常與沉積作用或岩漿侵位相關,這種具明顯對應關系的主期又稱為構造熱事件,它不僅是構造變形產物,也是地質階段劃分的重要標志,有重要的紀年意義。

構造地質學強調野外實地觀測。其研究精度則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迅速提高。20世紀60年代以來遙感技術的運用,對地質構造的研究產生極高的效益;採用反射地震技術研究地殼結構,並開創大陸地學斷面的研究和成囤,所有這些創新技術和理論,已有可能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研究具體的構造單元、區域構造特徵、水平運動和制圖。

實驗室內的顯微構造與組構研究、構造變形條件的溫度和壓力的測算、古應力場重建及古應力差值估算等已經實現。因此,構造地質研究的觀測分析手段已是宏觀更宏、微觀更微,使不同尺度的構造有可能在成因和演化及運動學和動力學上結合得更好,研究得更深入。計算機數字模擬則又開拓了為這方面實驗提供可資參考的途徑。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


這兩者都屬於地質科學

D. 實習十 構造地質綜合作業

綜合作業是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分析並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種類型作業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綜合性作業可以採用多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綜合分析一幅內容廣泛的地質圖。這種方式對培養學生讀圖、作圖以及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構造問題的能力都具有較好效果。其他可採用的方式是: 根據提供的條件編制一幅地質圖、編寫專題讀書報告、對標本進行描述和分析、小型專題構造科研等。現對各種方式分述如下。

一、綜合讀圖

(一) 要求

綜合讀圖要求在對選定的圖幅進行全面分析後,編出 1 幅構造綱要圖、1~2 幅地質剖面圖並給出說明地質構造和構造發展史的文字概述。

(二) 讀圖步驟

讀圖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第一,初步認識地質圖及其全貌,如圖名、圖幅號、比例尺、圖例和責任表; 第二,分析認識地形總的特點及其與地層和構造的關系; 第三,分析認識地質構造總的特點,包括地層展布及其相互關系、主導構造方向、構造層及其特點和展布。在對全區總的地質構造特點有了初步概念後,應分別按構造層、構造單元、構造方位、構造類型進行地質構造細部的分析和描述。

1. 地層方面

分析地層和地層組合的展布和排列,分析並確定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這是劃分構造層和分析構造發展史的基本依據。

所謂構造層是指一定構造單元內一定構造發展階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層組合(或建造)及其組成的構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漿組合。構造層常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層組合、沉積岩相、構造、岩漿活動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區別於其他構造層。在時間上代表一定構造旋迴和構造幕,空間上代表該構造幕影響的范圍。

2. 褶皺方面

分析褶皺首先要著眼於全區最發育的最有代表性的褶皺,或從各單個褶皺概括總體褶皺,或從大褶皺入手依次分析次級褶皺。不論是從小型到大型還是從大型到小型,總是要把褶皺的總體和細節查明。查明褶皺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形態特點、組合特點、疊加關系和展布規律,進而分析與相鄰或相關構造層中褶皺的關系。

3. 斷層方面

一個地區的斷層尤其是大斷裂控制著一個地區構造的格架。因此,第一要分析全區性大斷裂及其對全區構造的控制性,例如一些劃分構造單元或構造層的大斷裂; 第二,可按斷層的規模、方向、性質及其與褶皺的關系進行分組; 第三,斷層與褶皺不論是在空間展布上還是成因上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在分析斷層時,要結合褶皺等其他有關構造進行。

4. 岩漿岩體方面

一定地區的岩漿岩體及其組合是在一定構造背景下形成的,既受區域構造和構造運動的控制,又常受局部構造的控制,而岩體的形成又對其周圍構造產生影響。在分析岩漿岩體發育區地質圖時,應注意分析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岩體的分布組合規律、發展演化史及其與褶皺、斷層等構造的空間分布關系。

5. 構造發展史

一個地區的構造是按階段性和旋迴性演化的,具體表現在一個個構造層的相互疊加上。因此,在分析發展史時,首先應根據地層和角度不整合等劃分構造階段和構造作用期,在劃分構造階段時,應注意確定哪些階段和運動是主導的奠基性的,哪些是次要的調整性的; 其次,從各種構造的形態、方向和強烈程度以及相互關繫上,分析各期構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再次,根據地層方面的岩性、厚度等資料,結合區域構造,適當分析並恢復各時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殼升降運動的變化。

(三) 編制構造圖件

為了表現各種構造,在分析地質圖的基礎上應編出剖面圖1~2 幅和構造綱要圖1 幅。

構造綱要圖是以不同的線條、符號(參見附錄) 和色調表示一個地區地質構造的一種圖件,以地質圖為基礎編制,其內容如下:

1) 構造層: 將劃分各構造層的角度不整合畫在圖上,以劃分出各構造層。構造層以地層時代代號表示。構造層無統一規定的色譜,一般時代愈老色調愈深,時代愈新色調愈淺。

2) 斷層: 各類斷層用規定符號表示,並註明和編號。如果區域范圍很大,斷層發育,則不同時代斷層可用不同顏色的符號表示。

3) 褶皺: 褶皺用軸跡線表示,軸跡線的寬窄反映核部或褶皺的寬度變化。褶皺的傾伏應用樞紐產狀表示。

4) 岩體: 繪出岩體界線和內部岩(相) 帶界面,註明岩石代號及其時代,並標出原始構造產狀。

5) 標出代表性地層產狀以及節理、面理、線理產狀等。

6) 完成圖的規范,如圖名、比例尺、圖例等。

除構造綱要圖外,還要再編制 1~2 幅反映全區構造特點的剖面圖。

(四) 編寫地質構造報告

文字和圖表是反映和表現某一地區構造特徵的兩種方式。地質構造報告是在分析讀圖和編制圖件之後進行的,報告的編寫又是分析讀圖的深化。在編寫報告過程中必須使地質圖、剖面圖、構造綱要圖與文字報告符合一致,互相印證,相互補充。報告一般包括以下章節:

第一章,引言。簡述綜合讀圖的目的、要求、所讀圖幅名稱、比例尺、圖區地形輪廓以及完成作業情況。

第二章,簡述區內地層分布及其接觸關系之後,重點闡述構造。這是報告中的最主要部分,首先概括區內構造總體特徵,如以褶皺為主還是以斷裂為主,構造的方向性,構造單元或構造層的劃分。總之,以簡明術語勾繪出總的構造輪廓。

構造一章的寫法因構造特點而異,可採用以下幾種方式描述:

1) 按構造單元;

2) 按構造層;

3) 按構造類型;

4) 按構造組合;

5) 按構造方位。

以上各種方式可以互相配合,實際上也常常是相關的。例如,構造單元的劃分與構造層的劃分常常是一致的。一定的構造層以一定構造類型為主,構造方位也常與一定的構造類型密切相關等等。不論按哪種方式描述,既要對代表性或典型構造進行描述,也要在描述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

岩體作為一種構造可以在構造一章描述。描述內容包括: 侵入體的名稱(如 × × × 花崗岩體) 、產出構造部位、平面形態和規模、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內部岩(相) 帶劃分、原生構造、侵入時代,如有可能可以岩體總的輪廓加以恢復。

第三章,構造發展史。根據構造層可劃分出全區構造發展階段和構造幕,把全區構造事件列成一個序列。簡述各構造階段的構造活動特點,如構造運動性質、構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構造作用強度,以及相應的岩漿活動。如果資料豐富,可對岩相古地理稍予描繪。

在概述中,為了形象地說明構造特點和規律,可繪制一些插圖,如剖面圖、聯合剖面圖和立體圖等。

二、編制地質圖並分析地質圖

(一) 方式

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編制 1 幅地質圖,並在所編制的地質圖上進行讀圖分析。

(二) 要求

編圖開始前,應對所編地質圖提出具體要求: 第一,圖的比例尺和面積大小; 第二,地形特點和地形對地質界線的影響程度; 第三,發育的地層、地層組合、接觸關系以及各構造層的特點; 第四,斷層發育情況,如一條橫過全區的大逆沖斷層和一系列正斷層,或一套疊瓦式斷層等; 第五,褶皺發育情況,如一套變形中等至強烈的褶皺、軸向、傾伏和軸面產狀等; 第六,岩漿活動特點等。

(三) 步驟

第一,要有明確的主導思想,即在圖上要表現的主體構造及與其有關的次要構造、各類構造的空間組合及先後順序等; 第二,要先編制 1 幅橫過全區主體構造的剖面; 第三,編制全區地質圖。

以所編圖為基礎,再編制 1 幅構造綱要圖和剖面圖; 也可再編寫 1 份地質概述。

綜合作業採用編圖方式,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進行單項讀圖實習時,就安排一些單項作圖。在學生開始編制地質圖以前,發給學生一些參考性圖件。

三、編寫讀書報告

(一) 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構造文獻、綜合分析、組織概括和表達能力,綜合作業可以採用編寫讀書報告的方式。其課題可以是構造地質學中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問題,也可以是某些地區存在的構造問題。

(二) 步驟

學生在導師指導下編寫讀書報告,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 第一,選題,並附以選題意義和有關文獻; 第二,閱讀文獻並作摘要或筆記; 第三,擬定提綱; 第四,編寫報告。

指導中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文獻資料、如何分析問題以及如何組織材料。

四、描述構造標本

規模大小不同的各級構造常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些不大的構造標本上往往呈現出單一的或復雜紛繁的構造現象,它們既反映小構造的特點,也反映大構造的一定特點。所以描述構造標本是培養學生學習觀察和分析構造現象,提高構造地質學理論和技能的良好方式。

(一) 方式

對所選標本附以選題意義、基本要求、參考文獻等。

(二) 步驟

對標本上的構造進行觀察、描述和分析,進而探討其空間和時間的組合關系和形成機制。最後完成 1 份小型專題地質報告,最好附上相應的素描。

五、作業

讀圖1,按綜合讀圖的要求畫一條過 A ― B 的圖切剖面和幾條圖區內典型的地質剖面,並以金山鎮地區地質圖為基礎編 1 幅構造綱要圖,最後,完成 1 篇地質報告。

圖1 金山鎮地質圖(綜合作業用圖)(C 現為二分,本圖所用為此前資料)

E. 學習任務學習構造地質學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構造地質學就是分析地質構造,弄清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和時間上的發育順序,探討地質構造的演化和地殼運動的規律及動力來源;與近、現代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構成了聯系。

二、實踐意義

應用構造地質學的客觀規律指導生產實踐,可以解決地質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預報、地質災害防治等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的大量實際問題。

茫茫大地,礦在哪裡?礦在石頭里——且看「礦」字的拆字。這就要求我們地質工作者對區域地質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國土資源大調查),也就是運用構造地質學的理論和各種技術手段,搞清楚大地構造格架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

構造地質學的研究對具體礦山中的礦體形成、儲集、破壞等諸多問題也給予重要指導,因為地殼中的礦產分布是受一定地質構造控制的。一般來說,大型斷裂是導礦、控礦構造,中小型構造是布礦與賦礦構造。具體而言,內生礦產與斷裂構造關系極為密切:斷裂構造可控制礦體的存與失,褶皺構造的轉折端(傾伏端、揚起端)控制鞍狀礦體(圖1-2)。外生層狀礦產的賦存狀態與褶皺形態、斷層分布關系也較為密切。而石油和天然氣等常在特殊構造環境中形成,如在深部封閉的穹隆和背斜頂部等處富集。

圖1-2 地質構造對礦體控制情形

構造地質學研究為地震預報提供重要依據。地震是現代構造運動最直觀的反映,大多數地震都為構造地震,它們大都位於板塊構造邊界,以及在活動斷層帶的端點、交叉點、拐點處孕育。如環太平洋地震帶、中國中央地震帶(賀蘭山-龍門山-雲南鮮水河斷裂帶)均為活動斷裂,也是我國現在地震的頻發地區。因此,構造地質學對地震預報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地質構造運動造成頻繁的火山噴發,大量煙塵、毒氣的釋放不僅污染了空氣,還會導致降水異常,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急劇惡化。對此,人類必須通過構造地質的研究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工程地質學的任務是為工程選址尋找「安全島」,評價工程的穩定性。通過構造地質的研究,則可分析出哪些區域較安全,哪些區域穩定性差。如活動斷裂帶內的裂隙發育,使得地層強度降低;軟弱的斷層泥的存在,使工程的穩定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工程選址要盡量避開這些地段,或者有的放矢地採取相應措施,提高工程的穩定性。

水是無孔不入、無隙不鑽的一種流體。地下水資源的富集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而地質構造中的斷層、節理、劈理等破裂構造,既是富水地段又是漏水通道。研究地質構造,可以解決地下水資源勘查及其在工程選址、工程施工中趨利避害的問題。

F. 如何成為地質學家

首先解釋一下地質學:地質學顧名思義,是研究地球的科學,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成分、理化性質、結構構造、地球形狀及表面特徵、地球的生成和歷史、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及演化、地殼運動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進行上述研究的相關科學技術。

簡單地說,地質學家就是從事上述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估計這個答案你看著會有點摸不著頭腦,我試著具體點

地質學家的任務,第一,是弄清楚地球的結構、物質構成和演化規律,以了解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分支學科包括地球物理學、地史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動力地質學、地震學、火山學等。
第二,是在前一條基礎上弄清楚物質(各種礦物、元素、流體物質等)在地球內部的循環規律,弄清楚各種岩石礦物、地下水的產生(或循環)條件和埋藏條件,為找礦采礦、採取地下水服務,以支持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分支學科包括岩石學、同位素地質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煤地質學、石油天然氣地質學、礦床學等
第三,是在前兩條的基礎上弄清楚各種地質活動產生的原因或觸發條件,弄清楚它們對人類活動有怎樣的影響,以便避害趨利,提高生產效率,減少災害損失。分支學科包括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

任務這幾段完全是我自己概括的,俺是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學專業的在讀碩士,限於水平有限,在專業人士看來可能是有一些疏漏、錯誤,但我想基本上也能大概概括了當前的地質學研究者們正在做的事,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找找相關書籍、文獻資料閱讀,一般入門級教材可以讀《普通地質學》,有數個版本,區別不大。

至於地質學家平常都在干什麼嘛:先確定研究課題,再討論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研究方案,然後多半會到實地考察、采樣,再回學校或研究單位,通過實驗或信息手段處理樣品和數據,分析處理結果,最後提交研究報告。
因為這個學科需要現場調查、勘測、取樣什麼的,所以搞地質的經常在野外跑,不少時候還會在人煙比較少的地方跋山涉水,還是比較辛苦的,並且有一定危險性(我讀本科時必修課里還有攀岩和游泳的)。典型的比如當時汶川地震時,所有人都往震區外跑,有三隊人卻是往裡面跑,其一是部隊,二是醫生護士,三就是搞地質的了。以前有句話叫「嫁人不嫁地質郎」,說的也是這么回事,不過現在情況要好得多了,可以開車到很多地方,不像過去完全靠兩條腿,多數情況下也不需要風餐露宿,只不過仍然是要經常跑野外的,回來做的事就是做實驗、處理數據、研究討論結果和寫報告

G. 長安大學研究生構造地質學怎麼樣

和去年構造地質專業的理學A區線持平 今年估計上調 A區今年的分都高呀!我也學地質的,今年也考了,長安大學不招收調劑生,另尋出路吧。 我就

H. 構造地質學,綜合分析題,這個答案怎麼寫得,最好是標准答案。

除去早第三紀外,地層從老到新為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斷代缺失石炭紀、二疊、三疊紀地專層,上屬覆不整合接觸侏羅紀、白堊紀地層。
志留紀地層兩側對稱,為一褶皺;
中間新,兩翼老,為一向斜;
一般同一海拔下向斜核部越窄,剝蝕程度越高。南西一側核部泥盆紀地層窄,因此,南西一側表示斷層兩盤中相對上升的一側;
地層無相對移動,不具左、右行平移性質,非斜滑斷層,為單純上、下位移的正斷層或逆斷層;
根據侏羅紀、白堊紀地層走向及空間展布形態,判斷其為正斷層,傾向為北東。

因此,1)的答案為NE;北東;2)就是上面寫的就行。

晚了哈,已經考過了。其實想當年我上構造學的時候也不是很明白所以然,糊弄過去了。

I. 急求,這幾道構造地質學讀圖題怎麼做

a上盤下降 正斷層 b上盤上升 逆斷層

J. 怎麼才能學好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比較復抽制象,不光要學好書本上的知識,關鍵是要野外多看,看到各種構造現象,大腦里會豁然開朗的。
不推薦一開始就很深的去研究構造應力方面有關力學的。
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當時我學習褶皺,就買了很多顏色的橡皮泥,疊起來弄成褶皺的樣子。這樣就能很直觀的看到核部和兩翼。很多方法你得自己在學習中體會。
還有幾次坐飛機,鳥瞰中華大地。整個山脈連綿起伏,就像波浪一樣,有波峰和波谷。所以向你推薦一本書《波浪鑲嵌構造》張伯聲院士的。寫得很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