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二月份有哪些地質現象

二月份有哪些地質現象

發布時間: 2021-03-07 19:56:18

1. 2.不良地質現象有什麼各有什麼現象發生如何防止

良地質現象:對工程建設不利或有不良影響的動力地質現象。它泛指地球回外動力作用答為主引起的各種地質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沖刷以及滲透變形等,它們既影響場地穩定性,也對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體工程的安全、經濟和正常使用不利。
防止方面因地質現象不同而不同

2. 實習區地質現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實習區域的區域地質概況之後,接下來將進行野外實習的具體准備工作。按照野外作業的規定,實慣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地質包、三角尺、量角器、鉛筆、繪圖筆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個人分為一組,成員中要根據身體狀況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於一組,這樣便於野外工作中互相幫助,除野外實習工具外,也要根據實習的季節,實習區域地理氣候特徵等情況,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備。如夏季多蚊蟲,可以考慮攜帶蚊帳,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為方便於行走應攜帶運動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時准備一些常用葯品,感冒葯、暈車葯、正骨水、創可貼、蛇毒葯、清涼油或風油精和消炎葯等,以備途中可能發生的常見疾病。

A.基岩海岸海蝕地貌特徵在實習區內,海岸的基岩為花崗質岩石。據地質學者研究,這些花崗岩的成因是屬於岩漿作用類型,在新太古代花崗岩遭到晚期岩脈的侵入,後期又遭到了強烈的變形和變質的改造。主要礦物有石英、長石,還有黑雲母、角閃石等。其顏色為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其構造呈塊狀,在岩石中可以見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閃岩等包體,並普遍發育著後來侵入的淺色偉晶岩脈和石英脈。這些是實習區海岸基岩的岩石學特徵。

在海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現出各種形態,並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這些都是由於海岸波浪運動而形成的海蝕作用的特徵。當我們站在海邊,看著海浪由遠及近,一排排地向岸邊推進,海浪擊打到岩石上,飛濺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隨之起伏,激動不已。這種現象就是海岸的波浪運動,久而久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樣,這種現象就是海蝕作用的結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遠及近,波浪的形態從對稱、波高低、波峰線不連續,逐漸過渡到不對稱、波高增大、波長減小、波峰線連續的波形,最後與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驚濤駭浪,這就是拍岸浪。實習老師告訴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間消耗在被撞擊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壞。這種形式一次次地反復,無休止地運動,由此形成了各種海蝕地貌。

我問實習老師,海浪的運動形成海蝕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蝕的海岸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形狀各異的形態呢?她笑著看了看我,眼神中帶有可以察覺到的欣慰。她告訴我,基岩海岸被侵蝕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漸消耗於被侵蝕岩石的過程。在拍岸浪的長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斷地沖刷,拍打而出現碎裂,逐漸形成了海蝕凹槽和海蝕溝等海蝕地貌。海蝕凹槽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撐的基礎,重力失去了穩定性,最終造成岩石的崩塌,這就形成了比較陡直的海蝕崖。拍岸浪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無休止地運動著,海蝕作用也不間斷地進行,這就會形成新的海蝕凹槽,海蝕凹槽不斷地擴大,則又形成新的海蝕崖。這種作用的結果,造成海蝕崖朝著陸地的方向不斷地節節後退,陸地前方的海岸帶寬度則不斷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個微微向海洋方向傾斜的波切台。隨著波切台的不斷拓寬,前進的波浪在到達海蝕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漸消耗掉,直至波浪沒有足夠的能量破壞海蝕崖的基底時,就不會再出現新的海蝕凹槽,最後波浪對基岩海岸的侵蝕作用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在這個平衡狀態沒有到來之前的海蝕作用的全過程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海蝕地貌。比較常見的有:海蝕凹槽、海蝕溝、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岩礁、海蝕岩垛、海蝕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徵在實習區的基岩海岸潮間帶(潮間帶指潮汐漲落的空間地帶)有豐富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大多數固著在基岩的表面,隨著潮汐漲落的規律有良好的分帶性。如藻類、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蠣、笠貝、銹凹螺、紫貽貝、荔枝螺等大多位於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壺、短濱螺等多在上部。所謂的上、中、下帶的區分實際上並沒有嚴格的界線。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有孔蟲、石龜、介形蟲以及多毛類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見到。螃蟹類的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而魚、蝦、海星等生物則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關於基岩海岸中常見的生物特徵描述如下:

?海蟑螂學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黑棕色,常與岩石顏色相近,具保護色作用。扁橢圓形,長3~4厘米,長寬比約為2。頭部短小,眼睛大而圓,位於頭部兩側,胸肢7對,2個觸角,體後1對長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結隊生活在高潮線及潮上帶岩石中。

?藤壺(Balanus)

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藤壺科。固著基岩表面生活,殼體外有6塊堅硬鈣質殼板,頂部一對背板和一對盾板組成口蓋。其中個體較小的小藤壺生活在高潮線附近,殼體被腐蝕呈灰色或暗灰色。個體較大的藤壺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位置,灰白色,殼板上具有縱肋。

?短濱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黑褐色,夾雜白、黃色斑,殼頂紫褐色。殼體小,似球狀,殼口卵圓形,螺層約6層,結實。螺層上有4~5條螺肋,體螺環的螺肋約10條,粗細不一。螺層中部擴張,形成較明顯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以足絲固著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現。

?黑偏頂蛤(Modiolus atr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表面呈黑色,殼內淡藍色。貝殼個體很小,近三角形,殼頂偏向背緣而得名。腹緣略凹,背緣呈弓形,後緣圓形。足絲淡黃色,極細軟。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

?牡蠣學名僧帽牡蠣(Ostrea cucullata),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體大多呈不規則三角形,殼頂小尖長,兩殼不對稱,終生以左殼固著生活在岩石表面。左殼大,呈帽狀(故得名「僧帽」)。右殼平如蓋,表面具同心環狀鱗片,顏色為黃色或暗紫色,殼體內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於中央偏上。鉸合部呈三角形,韌帶槽狹長,呈銳角三角形。牡蠣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但個別可達潮下帶。退潮後牡蠣雙殼緊閉,靠殘留水體維持生命。牡蠣肉質鮮美,殼體易損傷皮膚。

?笠貝(Acmae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灰青色,灰黃色。殼體小,斗笠狀,殼體薄,周緣完整呈卵圓形,無螺旋部。殼頂高起,位於近中央而稍向前方。殼頂較鈍,常被磨損。殼邊常有三角形放射狀棕褐色帶,殼內白色,有棕色斑塊。以寬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較結實。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部。

?海葵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小東山海岸常見的類型屬於綠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圓筒狀,口盤部中央有口,周圍分布許多觸手,數目約是5或6的倍數。以蕊盤分泌物附著在岩石表面上,當觸手伸開時呈現葵花狀,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學名石蒓(Ulva lactuca),屬於綠藻植物門。綠色,葉片狀。由兩層細胞組成,莖很短,基部有盤狀體固著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於潮間帶下部。

?海帶又名海草,屬褐藻門,海帶科。呈單條分支管狀,管壁由一層細胞組成。幼體以基部固著在岩石表面生活,長大後隨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屬褐藻門。藻體綠色,下部橫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圓柱狀,叉狀分支,一般高達10~30厘米,生活在潮間帶下部。

?銹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貝殼圓錐形,堅厚。螺層約7層,各層微顯膨圓。殼表面密布細線狀的螺旋紋和粗大的向右傾斜的放射肋,生長紋細密,與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黃褐色,有鐵銹色斑紋。殼口斜,呈現馬蹄形。生活在潮間帶中、下區的岩石間,以藻類為食。

?脈紅螺(Rapana venos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個體大,螺層6級,螺旋部矮,體螺環中部寬大,基部收窄。殼面密生較低的螺肋,粗細均勻。縫合線較淺,每層靠上部由連續的螺肋形成肩角。殼色為黃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點。殼口很大,內面杏紅色。外唇邊緣隨殼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內緣具多褶,內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與綳帶共同形成假臍。生活在數米或十餘米水深的淺海泥沙碎貝殼質海底,其幼小個體則常見於潮間帶岩礁間。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石龜、有孔蟲、介形蟲和多毛類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類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魚、蝦、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東山一帶基岩海岸的沉積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賓蛤、櫻蛤、毛蚶等),而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長在基岩海岸。

C.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特徵沙質海岸的形成也是由於波浪作用導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夠引起接近海岸地帶的沉積物的運動,這就是搬運和再沉積的過程。當激浪沖擊海岸時,會形成向陸地前進的水流(稱為進流),當前進的水流沖向海岸時就會把水下的砂、礫等物質搬運到岸上,當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稱為迴流)運動時,部分砂、礫又被搬運回水下。進流與迴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礫在運動中被磨圓並且得到了篩選,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礫灘、沙灘或沙坎;另一部分則在離海岸有一定距離的水下沉積下來,成為平行於海岸的沙堤或沙壩。所謂的沙質海岸就是這種作用的結果。

由於生存條件的不同,實習區內沙質海岸的海洋生物與基岩海岸的生物則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殼面光滑,淡棕色,夾紫或紫棕色波狀放射狀花紋。殼體呈圓錐形,低而寬。殼質結實,7個螺層。螺旋部低,縫合線淺。殼口近四方形,殼底平坦,臍孔被一白色胼胝掩蓋。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白色殼體,常有褐色、棕色絨毛,殼皮厚(故得名「毛」蚶)。殼體中等大小,堅厚。長卵圓形,左、右兩個殼體不等,右殼略大。背側兩端顯稜角,腹緣前端圓,後端稍延長。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條數量約35個。肋上顯有方形小結節,尤其出現在左殼。前閉殼肌痕馬蹄形,後閉肌痕卵圓形。幼體毛蚶可用足絲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長後移入泥沙淺埋,水管不發育。主要生活在潮間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蟶(Solen)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黃色外殼皮,柱狀或長卵形。兩殼相等,殼壁脆薄,殼頂低,韌帶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下部泥沙灘中,穴居很深。

?灘棲螺(Batillari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黃褐色,殼口局部呈色環帶。殼體呈小錐形,小而結實。螺層12~13 層,縫合線明顯。各螺層寬度增加均勻,體螺環較短小。殼口卵圓形,有較短的前溝。主要生活在潮間帶,退潮後通常爬向淺的積水處,數量多,密度大。

?紫貽貝(Mytilus elis)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貝殼一般呈楔形,兩殼對稱,半內韌帶長,鉸合齒退化成小結節,前閉殼肌消失,生殖腺擴展到外套膜。殼頂位於貝殼的最前端,貝殼長度不及寬度的兩倍。

?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動物門,海膽綱,外形似馬糞,大棘短而密集。殼板縫合線上無凹痕。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紫色、灰紅、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間帶岩石下和石縫間。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動物門,體較大,腕短,體盤大,緣板小,背板上有顆粒狀小脊,背骨板成疊瓦狀排列。生活時背面顏色鮮艷,口呈橘黃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殼或貝殼內。生活於潮間帶底棲爬行。若在泥沙灘上運動,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貝殼結實,近長方形;當兩殼合起,殼頂向上時呈舟狀。前方短,後方長,殼面中部稍壓縮;前端圓,後端略呈節形,中部稍凹,背緣直,腹緣稍凹形成腹孔。殼面黃白色,具紫紅色花紋。放射肋規則,在前部和後部粗壯,中部則細弱,具有不很明顯的結節。殼頂突出,彎曲;兩殼頂距很遠;韌帶面寬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並具有菱形溝。殼內面色紫,鉸合面狹長,齒短而密。前閉殼肌長卵圓形,後閉殼肌長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間,用足絲附著他物。肉可食。

?布紋蚶(Arca decussata)

貝殼橢圓形,扁平,殼頂稍凸出,互相接近,位於前方,約相當於殼全長的1/4處;貝殼表面同心生長脈相當凸而密,與放射肋相交呈布紋狀。殼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發狀表皮。鉸合面窄,前後兩側比中央寬,齒較大而稀,片狀,中央則較小,兩側較大。前閉殼肌痕橢圓形,後閉殼肌痕大。生活於淺海,用足絲附著於岩石、珊瑚礁的縫隙中或其他貝殼上。肉可食,貝殼可燒石灰。

我們在這里介紹的是實習區內旅遊者可見到的海洋地質現象。實際上在實習區內還有如岩漿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質作用、地質構造等現象。這些現象還是留給地質學家們去觀察和研究吧!

3. 2.不良地質現象有什麼各有什麼現象發生如何防止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當具備了泥石流發生的三項條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發的呢?一般有三種形式: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要防止地質災害要分類對付。。。。。。

4. 地殼均衡說可解釋哪些地質現象 希望舉出3至5例,

可以抄解釋下列現象:
1、高原或者山脈下面一般地殼較厚;因為地殼密度小與地幔密度,所以要想保持浮力平衡,就要地殼足夠厚.
2、洋殼薄,因為洋殼密度比較大
3、岩石圈減薄時,山脈和高原會跟著沉降
4、山脈或高原地區地表強烈剝蝕過程中,地殼底部(也就是莫霍面)會逐漸抬升

5. 史上最經典的10張地質現象,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采空區,地震。是指由地球內、外力作用產生的對工程建設產生災害的地質作用。

6. 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哪些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

1、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2、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6)二月份有哪些地質現象擴展閱讀: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

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7. 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不良地質現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采空區,地震。

8. 常見地質災害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結構有哪些

常見的抄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污染.此外,還有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熱害等.
地質構造是地殼中的岩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主要的地質構造有:
1.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
2.斷層:包括地壘和地塹!

9. 物理地質現象包括哪些地質現象

地質現象是指大量的地質變遷現象.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內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10. 地質現象的發生順序

整合接觸---由於褶皺----風化剝蝕後沉積為不整合接觸
變成作用和斷層應該是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的吧。不知道怎麼按最古老排~~~~~~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