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1. 這周去包山寺,大家有好的酒店推薦嗎
您好,請您看下抄以下的酒店:蘇州襲太湖綠光休閑農場湖光山舍酒店地址:吳中區金庭鎮大橋路8號(地處蘇州太湖之濱)每晚¥288起,使用消費券返現¥25元。蘇州太湖綠光休閑農場湖光山舍酒店位於蘇州太湖邊上,周圍景色怡人,東面是太湖大橋,南北都是一望無際的太湖,西面是著名的風景區石公山和林屋洞。佔地百餘畝,這里有著大片的香草花田,您不需要遠渡重洋到普羅旺斯,就可以徜徉在美麗的香草花園中,感受薰衣草、迷迭香的迷人香味,享受到陽光、香草、法國鄉村般的自在生活。
蘇州金庭艷陽度假酒店地址:吳中區金庭鎮庭山路口(近前灣路)每晚¥338起,使用消費券返現¥45元。蘇州金庭艷陽度假酒店由上海艷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位於金庭鎮庭山路口,周圍環境幽靜,風景宜人,景色秀美,驅車前往西山地質博物館、玄陽洞、林屋古洞、古樟植物園、羅漢寺、包山禪寺等景點也極為便利。酒店房間設施齊全、裝修時尚典雅、簡潔明快、床鋪柔軟干凈,可為賓客提供一個優良的居住環境,是休閑度假的理想選擇。
2. 西山地質博物館 館長是誰
蘇州太湖西山地質博物館是省內首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內設有地球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和多功能影像廳等多個展廳,全方位、多尺度展示了太湖流域特有的構造、地層、古生物、岩溶、湖蝕等自然景觀資源,充分展示了西山的自然、人文、地理風貌。是一個集展覽、收藏、研究和教育於一體,兼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的科學旅遊景點和科普教育基地。西山地質博物館內景
為了保護地質遺跡資源,挖掘其科學內涵,提高地質遺跡觀賞性及科普性,提升整個區域的旅遊品味,促進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2004年1月經國土資源部批准設立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於2005年10月29日正式開園揭碑。
西山地質博物館於2010年5月4日正式開館,部、省及市、區有關領導參加了開館儀式。本館是省內首家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是地質公園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整個地質公園最具標志性的科普場館。被命名為"國土資源部科普基地"、"蘇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吳中區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等稱號。
3.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准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鍾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變」前夕,楊鍾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4. 南遷北守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35~1949
1.南北分立
1927年,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再加上日寇侵略,華北危急。1935年地質調查所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為700號)建成新樓,陸續南遷,地質礦產陳列館部分標本隨遷,從此,地質礦產陳列館陷入了十餘年顛沛流離的動盪搬遷時期。
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所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稱北平分所,北平分所地質礦產陳列館除新生代化石陳列室尚維持現狀外,其他頗不充實,經迭次整理,於1936年夏由賈蘭坡、李悅言首先恢復古生物及中生代化石、非金屬礦產、金屬礦產及普通岩石四陳列室,並增闢西山地質陳列室及周口店猿人洞陳列室,又將該陳列館北樓(原為新生代研究室之一部)完全改為陳列室,由李悅言等新置變質岩、火成岩、水成岩、中國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及土壤等七陳列室。布置就緒,於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三次年會開放。
中國地質博物館
賈蘭坡(1908~2001),字郁生,河北玉田人。於1931年參加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周口店發掘工作。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發掘。1936年11月下旬接連發現3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對這個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遺址的發掘與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5年建成的地質調查所圖書館,位於南京珠江路
幾十年後,1996年3月18日上午賈蘭坡先生回憶說:「當年曾將周口店的化石裝架,布置成一個『小動物園』,使北京猿人時期的動物群展現在觀眾眼前。」這些骨架,1959~1963年其中部分曾在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展出,因年久失修,已殘缺不全。後來中國地質博物館曾在地層古生物陳列室內展出周口店哺乳動物化石,北京猿人及山頂洞人頭骨模型、石器、骨針、獸牙飾物等均是當年展品,並保存完好。這一時期北平分所新生代研究室的負責人為楊鍾健,開始原安排李悅言協同賈蘭坡一同調整陳列室,不久,楊先生又另行安排李從事第三紀脊椎動物化石及其地層的研究工作。
地質礦產陳列館原為豐盛胡同3號,後來為了應對動盪時局,易於管理,1937年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甲58號(現為6號),距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9號(現為15號)近在咫尺。此時陳列館已有15個陳列室,規定每天下午兩點至五點為參觀時間。
1935年,地質陳列館成為中國博物館協會團體會員,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當選為該協會執行委員。
1935年,地質調查所由北平遷往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為700號)建造新樓,設地質礦產陳列館。
新樓共三層,陳列室占第二、第三層,館周圍有綠色草坪、小橋流水、蒼松翠柏。館陳列面積約1500平方米。因南京陳列館是新樓,設備、規模和陳列內容比北京有很大的提高。陳列館主任由盛莘夫擔任。
中國地質博物館
南京的陳列館經過盛莘夫、邊兆祥等人的整理與布置,於1937年初正式對外開放。共有地質構造、礦物、岩石、礦產、燃料、土壤、地史、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脊椎動物化石、北京猿人和史前文化、本所出版物等12個陳列室。陳列的展品大部分是已經研究鑒定並著文發表的標本。各陳列室的櫥架,式樣不同。同一室中也根據標本大小設計不同的櫥架,力求豐富多樣。
2.飽嘗外侵之苦
南京地質陳列館布置不久,1937年抗戰爆發,11月日軍佔領上海,逼近南京,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同南京其他機關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剛從國外回來不久的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代所長黃汲清,動員全體員工於11月16日~18日將圖書館、陳列館、各辦公室、研究室等部門重要物件晝夜趕工裝箱,統一編號。陳列館標本既笨又重,無法顧及全部,只能精選比較標準的標本帶走。陳列館的標本由高振西負責護運目的地是長沙。留下的標本「凶多吉少」是在意料之中。地質調查所總共裝運313箱,陳列館精選的標本編在其中,在南京下關上船,由長江輪船運至武漢,再轉船過洞庭湖,11月下旬運到長沙,一路輾轉碰撞,有些箱子被損壞。到長沙後,地質調查所營造簡易房屋,急需用的箱子被打開,破損的箱子也重新修補。1938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搬到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顛沛流離」,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未幾,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品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中國地質博物館
盛莘夫(1898~1991),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讀於浙江慈溪旅日華僑吳錦堂辦的錦堂中等農桑學校預科,該校課本多為日文原版,教員多為留日學生,所以盛的日語說得很好。後到杭州農事講習所求學,畢業後在浙江實業廳地質調查處給留美歸來的地質學家朱庭祜當助手,改習地質,進步很大。1929年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任地質礦產組主任,積累了陳列展覽的經驗。後又到北京大學地質系進修,師從孫雲鑄。1935年1月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邀他去北平任調查員。同年9月,該所遷往南京,盛莘夫任新建陳列館主任。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之前,盛莘夫奉命留守在南京珠江路地質調查所。負責看管、疏散來不及或無法運走的動產與不動產。侵入南京的日軍,到處搶掠燒殺。日軍闖進地質調查所內,盛莘夫挺身而出,由於盛日語流利,與日軍應對,聲明該地是學術機關,無軍事人員,避免了更大的房屋財產損失。盛莘夫作為「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逃出了南京,回到重慶地質調查所。
實業部地質調查所1935年遷往南京後,北平地質調查分所由謝家榮任所長。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謝家榮去職南下,由楊鍾健接任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11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北平分所內有—新生代研究室,系美國人辦的協和醫院與該所合辦,所以一度免遭日軍騷擾。珍珠港事件後,日美宣戰,在北平的美國僑民被集中管制,其產業全部被接收,新生代研究室亦未倖免。稍晚,偽華北綜合研究所在地質調查所內設華北地質研究所。請曾留日學地質的章鴻釗先生出任所長。但遭到章鴻釗的拒絕。
在這期間,陳列館舍曾被日偽軍搶占,陳列標本幾次搬遷到動物園等處,最後又返回原地,幾經周折,損失嚴重。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最早期模型
重慶北碚地質調查所辦公樓
重慶北碚地質調查所辦公樓
抗戰時,內地科學學術機關有不少遷到重慶北碚,使北碚成為國內重要的學術中心。各學術機關」鑒於科學教育之亟待普及,學術研究尤待發揚。「共同發起籌建自然科學博物館。1943年12月,由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氣象研究所、中央地質調查所、工業試驗所、農業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機關代表組成籌備委員會,翁文灝、盧作孚為正、副主任委員,於1944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開館。館址以北碚原中國西部科學院惠宇大樓為陳列大樓,分工礦、農林、地質、地理、生物及醫葯衛生六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標本由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國西部科學院及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供給,計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室:
(1)礦物岩石陳列室
此室分為三部分:
① 礦物岩石標本;
② 礦物岩石及礦產資源圖表:
③ 研究及探勘礦石之方法與儀器說明。
在本室,我國主要礦產如煤、鐵、銅、鉛、鋅以及特種礦產用於外銷者,如鎢、錫、銻、汞等均有標本陳列。岩石分侵入岩、噴出岩、水成岩及變質岩四大類,各以代表標本陳列,表明我國岩石種類。
(2)地層古生物陳列室:
此室分為二部分,地層部分列於陳列室四周,古生物部分則位於陳列室中央。地層部分以地質年代自老到新的地層標本按順序排列,每時代各附最新編制的我國古地理圖及仿繪各地質時代生物再造臆想圖,使參觀者易於了解我國各主要地層的系統以及當時生物生活情形。古生物部分所列標本多為研究古生物及地層的重要化石,大部分是無脊椎動物按生物系統分別排列,其中有保存極佳的三葉蟲、菊石、海百合、海林檎.海星等不可多得的珍品。各標本均附放大圖像及說明,便於觀者了解。
(3)脊椎動物化石陳列室
本陳列室計有三種模型:
① 許氏祿豐龍
② 中國猿人北京種
③ 重慶白堊紀鱉化石。
許氏祿豐龍及中國猿人北京種,為我國當時學術界震驚世界的兩大發現,鱉為四川紅色地層中極為珍稀的化石。
菊石
(4)土壤標本陳列室:
本室陳列品包括標本及圖表兩項,所陳列的中國土壤標本,遍及全國境內,計分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華北平原、華南丘陵山地、西北黃土高原及山地與白山黑水等七區陳列。此外,對於土壤分類及土壤與植物的關系等用標本及圖表說明配合陳列,使參觀者一目瞭然。
3.戰後重建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派高振西到南京後又到北平與王竹泉(1891~1975)、裴文中(1904~1982)等一起接收偽華北地質研究所,接收完後,高返回南京。中央地質調查所任命高平為北平分所所長,仍由賈蘭坡主持地質陳列館的恢復工作終未能對外開放。
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由重慶遷回南京珠江路,由侯德封任地質調查所陳列館主任,主持陳列館的恢復和重建工作。
幾百箱標本從重慶運回南京,到1946年底才運完,其中有一船標本不慎丟失。運回後分別整理,岩石、礦物、礦床標本由程裕淇負責;古脊椎動物化石由楊鍾健、王存義負責;蔡震中負責繪圖。日軍佔領期間,將大樓內的標本胡亂堆放在角落,日軍從其他單位搜羅的書籍等也堆放在樓內。各單位認領後才騰出空間。劉東生等人首先將堆放的標本一件一件搬出來,用毛刷仔細刷掉標本上厚厚的塵土,經多日勞作,把刷干凈的標本重新登記,排列在新的標本櫃中。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逐漸恢復了祿豐龍、普通地質、古生物、地層、礦物、岩石、土壤等陳列室。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陳列面積只恢復抗戰前的80%,於1948年10月正式開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侯德封(1900~1980),字洛村,河北高陽人。192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28年任地質調查所技士。1937~1945年在四川地質調查所工作,1942年任該所所長。1946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兼陳列館主任。
5. 請問蘇州西山地質博物館後面是什麼山地質博物館建築像什麼石頭
縹緲峰啊。地質博物館不像什麼石頭。縹緲峰由茅山組砂岩組成,是一座飛來峰。
6. 蘇州西山有什麼好玩,好吃的
前段時間剛去,可以走遠點去太湖濕地公園,海洋館什麼的,不過真的沒什麼好玩的
7. 去蘇州西山地質公園完怎麼樣門票是多少錢
蘇州西山地質公園在縹緲峰景區裡面,您買了縹緲峰景區的票西山地質公園或地址博物館是可以免費參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