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遺跡的含義是什麼

地質遺跡的含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7 14:52:59

㈠ 地貌地質遺跡意義

地質遺跡是來在地球歷史時源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㈡ 地質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地質時期留下的各種見證,是人們研究地球演變的重要依據。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根據中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
(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
(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
(3)陝甘黃土高原區
(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
(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
(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
(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目前,全球已經建立了102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有29個(截止到2013年5月),中國還分4批建立了171個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目錄如下:
1.安徽黃山地質公園(Huangshan Geopark)
2.江西廬山地質公園(Lushan Geopark)
3.河南雲台山地質公園(Yuntaishan Geopark)
4.雲南石林地質公園(Stone Forest Geopark ,Shilin Geopark))
5.廣東丹霞山地質公園(Danxiashan Geopark)
6.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
7.黑龍江五大連池地質公園(Wudalianchi Geopark)
8.河南嵩山地質公園(Songshan Geopark)
9.浙江雁盪山地質公園(Yandangshan Geopark)
10.福建泰寧地質公園(Taining Geopark)
11.內蒙古克什克騰地質公園(Hexigten Geopark)
12.四川興文地質公園(Xingwen Geopark)
13.山東泰山地質公園(Taishan Geopark)
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地質公園(Wangwushan-Daimeishan Geopark)
15.海南、廣東雷瓊地質公園(Leiqiong Geopark)
16.北京房山地質公園(Fangshan Geopark)
17.黑龍江鏡泊湖地質公園(Jingpohu Geopark)
18.河南伏牛山地質公園(Funiushan Geopark)
19.江西龍虎山地質公園(Longhushan Geopark)
20.四川自貢地質公園(Zigong Geopark)
21.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Alxa Desert Geopark)
22.陝西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Qinling Geopark)
23.廣西樂業-鳳山地質公園(Leye-Fengshan Geopark)
24.福建寧德地質公園。(Ningde Geopark)
25.香港地質公園(Hongkong Geopark)
26.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Tianzhushan Geopark)
27.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Sanqingshan)
28.湖北神農架地質公園(Sennongjia Globa Geopark)
29.北京延慶地質公園(Yanqing Global Geopark)

㈢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

㈣ 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地質遺跡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特大型礦,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一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遺跡等。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9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㈤ 地質遺跡知多少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六種類型:

一、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鞍山白家墳花崗岩,陝西小秦嶺元古界剖面,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層型剖面,雲南晉寧梅樹村剖面,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奧陶系界線剖面,寧夏中寧陸相泥盆系及生物群保護遺址,雲南曲靖陸相泥盆系剖面,廣西桂林南邊村泥盆—石炭紀地層界線剖面,新疆吉木薩爾大龍口非海相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台灣的利吉青灰泥岩剖面,河北原陽泥河灣盆地小長梁遺址。

二、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新疆奇台縣克拉麥里矽化木森林奇觀、山東山旺中新世山旺組古生物群、遼寧撫順煤田含昆蟲琥珀遺址、山東泰安晚寒武世三葉蟲產地、四川自貢恐龍化石、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

三、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遼寧大連白雲山莊蓮花狀旋鈕構造、四川松潘—甘孜多層次滑脫構造、北京西山褶疊層構造、陝西藍田鐵爐子活動性斷裂與河道錯位、四川龍門山推覆構造帶與景觀。

四、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質景觀,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黃山奇峰,贊皇嶂石岩風景名勝區,丹霞山地質地貌景觀區,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觀區,山東馬山石柱群和硅化木群落,五大連池火山地質景觀,雁盪山流紋岩峰林地質景觀區,桃渚流紋岩峰林、石林景觀區,潿洲島火山噴發海蝕、海積景觀,天津貝殼堤、牡蠣灘保護區,西沙群島石島的地質景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喜馬拉雅山與現代冰川,貢嘎山冰川公園,西藏羊八井地熱田,西藏的間歇噴泉,雅魯藏布江大峽灣,黃龍—九寨溝高寒岩溶鈣化景觀區,織金洞岩溶地質景觀,黃果樹瀑布群地質景觀,桂林岩溶峰林地質景觀,雲南騰沖火山地熱奇觀,雲南路南石林,新疆風蝕地貌景觀——烏爾禾魔鬼城,長江山峽地質奇觀,太魯閣大理岩峽谷,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台灣的泥火山,台灣陽明山地熱景觀,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的地形景觀。

五、特大型礦床。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田、膠東玲瓏—焦家式金礦、欒川南泥湖鉬礦田、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世界「銻都」——錫礦山、白雲鄂博——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贛南鎢礦、湖南柿竹園鎢鉍鉬錫超大型礦床、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阿爾泰偉晶岩、大慶油田、青海察爾汗鹽湖、東勝神木煤田、遼寧海城菱鎂礦礦床。

六、地質災害遺跡。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四川小南海地震堰塞湖、廣西南丹新州礦采空區塌陷、河北唐山地震、秭歸新灘滑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㈥ 地質遺跡保護的定義

地質遺跡保護(抄protection for geological heritage):地質襲遺跡是地球歷史的物證,是現今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地質遺跡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人類對地質遺跡資源的利用是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過程實現的,當前,切實保護好珍貴的地質遺跡資源,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地質遺跡保護是自然保護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有地質(古生物)工作組,負責審定具有全球意義的地質遺跡,中國地質遺址保護工作主要由國土資源部歸口管理。

㈦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㈧ 地質遺跡的形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版地層剖面、地質權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㈨ 地質旅遊的含義

一、地質旅遊、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

1.地質旅遊(geotourism)

地質旅遊活動從18世紀就開始萌芽,直到最近30年才得到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新型旅遊。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人們還是比較模糊。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地質旅遊的概念,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有著不同的詮釋。地質旅遊這個術語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主要是來自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Hose(1995)提出的地質旅遊定義。他認為地質旅遊是為學生、旅遊者和臨時休閑娛樂者提供超越一般藝術欣賞的美感,並能在專業的解說和優質的服務中獲得遺產地的地質學和地理學的知識的經歷。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旅遊,是為維護和提高一個地方的環境、文化、藝術、遺產和當地居民的良好生活的地理特徵的旅遊活動。這一含義受到一些學者的認同,同時也受到很多學者的質疑,認為其沒有完全體現自然、生態、可持續的理念,僅是一種地理旅遊,其正在對地質旅遊這項活動產生混淆,而且完全不與世界其他地方同步。Stueve等(2002)認為地質旅遊是關注保護目的地的地理特性——某地整個人類和自然與其他地方區別開來的特性,並認為地質旅遊既包括關於旅遊地的文化和環境的問題,也牽涉對地方社區旅遊、個體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Newsome和Dowling(2006)的地質旅遊定義與Stueve等的不同。他們認為地質旅遊是地質學、地貌學和有關景觀、地形、化石、岩石和礦物等自然資源與旅遊學的混合,強調領會正在創造或已經創造這些特性的過程。Stokes等(2003)認為地質旅遊是可持續旅遊中正嶄露頭角的新市場,並集中於維護和提升旅遊目的地的地質特性。因此,地質旅遊一旦建立,它將在提供給旅遊者一次優美的旅遊經歷的同時又維護了目的地的獨立個性。Tongkul(2006)定義地質旅遊為基於旅遊教育的地質遺產資源利用。James和Hose(2008)認為地質旅遊是一種特別有益的旅遊形式,主要集中於地質學和景觀形態。Dowling(2009)認為對於地質旅遊來說,有五個關鍵原則是十分重要的,即地質旅遊是基於地質學基礎(即以地質遺產為基礎)、可持續性(經濟可行、提升社區和增加地質多樣性)、教育性(通過地質解說來達到)、地方利益和提升旅遊滿意度。2008年8月在澳大利亞Fremantle市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地質旅遊大會宣言認為:地質旅遊有很強的傳遞給公眾地球科學知識的教育要素,地質旅遊增強了人類與地球的聯系,使人們開始去感知地球的無生命景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也正是被這種無生命的元素所吸引而進行地質旅遊,因此地質旅遊是保護重要的地質特徵及在保護方面做出極佳的開發和展示。

國內學者夏樹芳(1987)認為地質旅遊不同於觀光賞景、接觸民俗、選購土產、寫作游記之類的一般旅遊,而是以旅行手段進行地質考察,是具有學習專業知識性質的科學旅遊。地質旅行的目的是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從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陳安澤(2006)提出地質旅遊與旅遊地球科學緊密相關,是旅遊地理學、旅遊地質學和相關旅遊資源的調查、評估、開發和保護的聯合。庄壽強(2006)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而且僅僅是從地質的角度對人們的旅行、游覽活動進行重新的認識、定位和組合。因此,地質旅遊雖然與地質密切相關,但它的本質卻屬於旅遊,並認為地質旅遊是從地質出發而且僅僅是從地質出發而進行的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以其具有的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並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等特點而超越於其他種類的旅遊。陳輝(2009)認為地質旅遊是指以地質遺跡與地質體直接有關的人類活動遺跡作為主要旅遊資源的一種主題旅遊,地質旅遊是以游覽考察具有觀賞及科研價值的地質景觀為目的的旅遊活動。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是通過參觀、考察一系列地質遺產和地質特徵(地理風貌和景觀);使人們了解地質學與地理學等相關科學知識的一項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

2.地質遺跡(geosite)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地質自然遺產。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

地質遺跡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自然遺跡與人文景觀相融合,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開發以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為核心內容的地質旅遊活動,對宣傳地球科學知識、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地質遺跡可能是一處景觀、一組地形、單個地形、一處岩石露頭、化石群或單個化石。地質遺跡不僅是地質作用給人類創造、遺留下來的自然遺產之一,它還具有科學、旅遊、科普及環境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價值,因此,這是一種獨特的自然資源。

保護好地質遺跡,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客觀要求。為保護地質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針對有關地質遺跡保護建立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體系,並計劃在未來,全世界有500個世界地質公園成員加入這個體系。另外,對於那些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或具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考評將這些地域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像中國九寨溝的圓錐狀喀斯特地貌和壯觀的瀑布,黃龍的石灰岩構造、瀑布和溫泉,武陵源3000餘座尖細的砂岩柱和砂岩峰,三江並流地區的峽谷風貌;德國的保存完好的麥塞爾化石遺址(Messel Pit FossilSite)體現了距今5700萬至3600萬年間始新世生活環境的哺乳動物化石;義大利伊索萊約里(伊奧利亞群島)[Isole Eolie(Aeolian Islands)]的火山地貌;美國的大峽谷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的峽谷及其水平層次結構的岩層,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火山湖和間歇泉,夏威夷火山公園(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的冒納羅亞火山(Mauna Loa)和基拉韋厄火山(Kilauea)奇幻的煙霧和噴涌的岩漿;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恐龍公園(Dinosaur Provincial Park)的石柱、山峰和重重疊疊的彩色岩層形成奇特的荒原形態及大量恐龍化石;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Naracote)]埋藏有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等,這些世界遺產地中的地質遺跡都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質現象,顯示了一定地質歷史時期重要的地質活動特徵。

部分地質遺跡也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巨大的科學研究和文化學術價值,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就是這種地質遺跡與人類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中國的黃山、泰山、武夷山、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英國的聖基爾達島(StKilda),南非的誇特蘭巴山脈/德拉肯斯堡山公園(Khahlamba/Drakensberg Park),土耳其的希拉波利斯和帕姆卡萊(Hierapolis-Pamukkale),馬里的邦賈加拉懸崖(多貢斯土地)[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等都擁有豐富的以地質遺跡為主的自然遺跡和當地人類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這種相互融合是吸引遊客重要的資源要素,因此存在著巨大的旅遊價值。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基礎,地質遺跡不僅給大地帶來壯麗非凡的景觀,也給地球未來的變化指明了前景,它們更多的是帶給旅遊者一種直接的美的觀感。

3.地質公園(geopark)

「地質公園」是自然公園的一種,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開展「地質公園計劃」進行可行性研究中創立的新名詞。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它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它是具有特殊地質意義且具有珍奇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特徵是該地區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的典型代表。

地質公園中包含有重要的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是開展地質旅遊的主要場所。地質公園中的「地質」內涵是指它含有的地質遺跡,而且此遺跡必須是以自然狀態賦存的。而正是其「地質遺跡」內容,使得地質公園有別於其他類型的公園,並表明它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地質公園的「公園」特徵,說明了地質公園所擔當的社會角色及其所具有的經濟作用和美學價值。作為廣義性公園的一種,地質公園具有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和戶外娛樂等方面的功能,此外其又有著自身的特性,這主要是由其地質遺跡的內容所決定。因此,地質公園不僅是人們進行一般旅遊活動的場所,而且是以傳承地質文化、探尋地球秘密、宣傳地球科學知識的地質旅遊的重要基地。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建立和發展地質公園,目前有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公園,其中,中國從2001年開始設立國家地質公園,至今已有182個國家地質公園。歐洲地質公園網路(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EGN)建立於2000年,成立時僅有4名成員,至2010年4月,已發展成擁有37個成員,遍布歐洲15個國家的網路體系。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地學部(現為生態與地學部)提出建立地質公園網路,即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lobalGeoparksNetwork,GGN)。從2004年開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正式吸收了來自中國和歐洲的25個成員,至2010年10月,該網路共有77個成員,分布在全球24個國家。目前世界上已基本形成世界地質公園、洲際地質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三級網路體系。

二、地質旅遊與旅遊地質的關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高層次需求,旅遊的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從傳統遊山玩水的風景旅遊,到後來發展的民族、民風、古建築等文化旅遊,再到近來大量出現的工業旅遊、農業生態旅遊等,旅遊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很明顯,含有多種多樣內容的地質旅遊是屬於旅遊大家族中的一個分支,在這個大家族中,它與山水風景旅遊、民族民風旅遊、工業農業旅遊處於同級地位。

旅遊地質則不同,雖由旅遊和地質兩部分組成,但卻屬於地質學范疇。目前國內已有的有關旅遊地質學教材,如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主編的《旅遊地學概論》、陸景岡(2003)主編的《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主編的《旅遊地質學》、辛建榮(2006)主編的《旅遊地學原理》、李同林和孫中義(2008)主編的《旅遊地質學基礎》等,基本圍繞旅遊地質資源的分類和各自特點進行描述,主要側重於介紹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地質遺跡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最終表現特徵等地質問題。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旅遊地質是從旅遊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地質,因此它是與水文地質、構造地質、礦產地質等相並列的,它的本質是地質。旅遊地質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應該是各種類型的地質點,如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三葉蟲化石」點、「寒武系—震旦系地質界線」點,山東棗庄市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中的「非整合面」點、「天青石礦」點等。

總的來說,地質旅遊屬於旅遊范疇,是一種與地質密切相關的旅遊活動,它是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參與性和環保性的一種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而旅遊地質則屬於地質學范疇,是一門研究服務於旅遊活動的普及地質學知識的邊緣學科。

㈩ 地質遺跡的介紹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專歷史演化屬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