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地質條件包括哪些
❶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❷ 地質環境背景條件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交通位置
東營市於1983年10月1日建市,是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石油開采業為區內經濟主導產業,帶動了機械加工、餐飲及其他服務業的飛速發展,農業仍然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水產養殖業發展較快。已發展成為以石油開采、加工為主導,原鹽及鹽化加工、機電、輕紡、建材、電子等多元化工業體系,擬將建成重要的能源、化工、農牧、漁業基地和現代化石油港口城市。張(店)-東(營)鐵路直通膠濟線,並與京滬鐵路相連,規劃中的黃(驊)-東(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東營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區內省道及縣鄉公路四通八達;東營港已建成1個5000t級和5個3000t級泊位,開通了東營到大連的滾裝客運船;東營機場於2001年通航,開通了至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哈爾濱等航線。東營市具有傍河傍海的區位優勢,已具陸海空三維空間架構雛形,迎來了難得的機遇,進入了大開發、大發展時期。
研究區位於東營市中部黃河與小清河之間,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5'~119°15',北緯37°07'~37°46',行政范圍包括東營市東營區、墾利縣全部和廣饒縣部分區域,總面積為3800km2。
(二)地形地貌
本區處於黃河三角洲中南部,北靠黃河、南為小清河、東臨渤海萊州灣,處在黃河沖積平原與魯中山前沖洪積平原交結部。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呈扇狀向渤海微傾,地勢低平,近海一帶地面標高小於2m,地面坡降一般在1∶10000左右。
根據地貌成因類型可分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平原。
1.山前沖洪積平原
分布於小清河以南的廣饒縣花官以南地段,面積125km2,占研究區面積的3.3%。由發源於魯中山地的淄河攜帶大量物質堆積,形成了以沖洪積扇為主要次級地貌單元的微傾斜平原,傾向北北東,海拔高程25~10m,地面坡降1/1000~1/2000,東西向受淄河主流帶展布制約,地面微有起伏。
2.黃河三角洲平原
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響,形成河流沖積物覆蓋海相層的二元相結構。在黃河泛濫、魯中山前沖洪積和海洋沉積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坡、窪相間的地貌景觀。根據其地貌形態特徵,可劃分為高地、坡地、低窪地及潮間帶四種微地貌類型。
(三)氣象水文
本區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變化明顯,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集中;秋季氣溫驟降,雨量銳減,秋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雨雪稀少。一年中形成了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氣候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41.9℃,極端最低氣溫-23.3℃,歷年平均無霜期203.6d,土壤封凍期80d,最大凍土深度60cm。區內歷年平均降水量543.2mm,歷年平均蒸發量1135mm。
由氣象因素引起的自然災害主要有風災、雹災、澇災、旱災和風暴潮。
風災主要是大風、乾熱風和龍卷風。大風是主要災害之一,易造成作物倒伏,建築毀壞等,沿海地區的東北大風常引起海水倒灌,形成風暴潮災。從地域分布看,北部較多,自北向南逐步遞減。冬、春季,沿海出現大風多於、重於內陸;夏季,內陸出現雷雨大風多於、重於沿海。乾熱風則多為西南風,發生在5,6月中旬,主要危害小麥灌漿。境內時有小范圍龍卷風發生。
雹災發生在4~11月,其中以5~7月較為集中。輕雹災幾乎年年發生,重雹災平均7年一遇。冰雹多發生在北部和東北部,自北向南逐步遞減。
區內旱、澇災害發生頻繁。1800~1995年間,出現旱災96年,平均2.05年一次。出現澇災84年,平均2.33年一次,而且一年之內旱澇災害往往交錯發生。
本區是風暴潮重災區。風暴潮多發生在4,5月份和8,9月份,是天文大潮與氣象大潮在本地特定地理條件下耦合所形成。近百年來,發生接近或高於3.5m(黃海基面)的風暴潮7次,其中以1964年4月5日的潮災最為嚴重,當時淹及范圍一般距海岸線22~27km,侵淹至黃海平均海水面2.5~3.5m以上。
區內水系主要為黃河、淮河水系。其中淮河水系包括永豐河、廣利河、支脈河和小清河。引黃水庫隨處可見,其中大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17座,小型水庫若干。引黃灌區包括勝利灌區、曹店灌區、麻灣灌區和淺海灌區。
(四)植被
1.自然植被
東營市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區內無地帶性植被類型,植被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土壤含鹽量、潛水水位、礦化度、地貌類型的制約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植被以草本為主,木本植被很少,主體為草甸景觀,植物種類共40多個科、110多個屬、160多個種,以禾本科、菊科草本植物最多。在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草本為主,尤以各種鹽生植物占顯著地位。自然植被與區內成土年限和土壤含鹽量關系極大,按土壤含鹽量的多少,分布著不同的植物群落。在天然植被中,以濱海鹽生植被為主,占天然植被的56.5%,沼生和水生植被占天然植被的21%,灌木檉柳等占天然植被的21%,闊葉林僅占天然植被的1.5%左右。
2.農田植被
主要分布於潮土和鹽化潮土中的輕度、中度鹽化地域內。主要栽培作物有冬小麥、玉米、大豆、高粱、穀子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等,牧草主要為苜蓿等。
栽培樹種中喬木有刺槐、國槐、旱柳、垂柳、毛白楊、白榆、桑等;灌木類中有紫穗槐、杞柳、檉柳等。經濟樹種主要有棗、桃、蘋果等。觀賞樹種有冬青、黃楊、橘子、紫荊、月季、薔薇、茉莉等。農田雜草有狗尾草、稗、馬唐、小畫眉草、牛筋草、馬齒莧、蘆葦、白茅、苦賣菜、羅布麻、蒲公英、車前、草木樨等。
(五)土壤鹽鹼化
1.鹽鹼土分類
根據其化學成分的不同,鹽鹼土可分為三類:鹽土、鹼土和鹽鹼土。
鹽土:指土壤中所含可溶性鹽類足以危害作物正常生長的土壤,可溶性鹽類主要由陽離子Na+、Ca2+、Mg2+和陰離子Cl-、SO2-4、HCO-3組成。
鹼土:指作物因交換性鈉的存在而受到影響的土壤。這種土壤中含有濃度較高的HCO-3(包括CO2-3),與土壤中的Na+結合形成重碳酸鈉,使土壤的pH值較高,是一種比鹽土對作物更有危害的土壤。
鹽鹼土指土壤中同時含有過量的可溶性鹽類和過量的交換性鈉的土壤。鹽鹼土既具有鹽害,同時又具有鹼害,所以也可稱為鹽性鹼土。
根據區內土壤易溶鹽成分及含量,土壤以鹽土為主,佔84%,鹼土佔10%,既具有鹽害又具有鹼害的鹽鹼土佔6%。土壤鹽鹼化的等級劃分標准(《黃河三角洲水工環地質綜合勘察報告》)如下:
非鹽鹼化土全鹽量<0.2g/100g土;
輕鹽鹼化土全鹽量=0.2~0.4g/100g土;
中鹽鹼化土全鹽量=0.4~0.6g/100g土;
重鹽鹼化土全鹽量>0.6g/100g土。
2.鹽鹼土分布
區內鹽鹼土的分布與地形地貌有較密切的關系。從海岸線向內陸,其鹽鹼化程度有漸輕的趨勢。
(1)重度鹽鹼化土
主要沿海岸帶分布於濱海低地,沙營—廣北農場一線東部以及沿濱海帶9~15km的范圍。面積1100km2,佔29%。
(2)中等鹽鹼化土
主要分布於低平地重度鹽鹼化土分布區外圍,東城北部寬度10km左右的范圍,以及西宋南部、墾南、董集—郝家之間等局部地帶。面積800km2,佔21%。
(3)輕微鹽鹼化土
主要分布於研究區中西部低平地、緩平坡地和低窪地帶。面積875km2,佔23%。
(4)非鹽鹼化土
分布於黃河影響帶高地、南部沖洪積平原前緣高地以及中西部緩平坡地。面積1025km2,佔27%。
3.鹽鹼化土的成因
鹽鹼化土的形成主要受水文、氣象、地質、地貌、土壤顆粒組成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本區屬暖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區,蒸發量幾倍於降雨量,大量的水分蒸發,使水中的鹽分殘存於地表土壤中,長期處於一個鹽分累積的過程,易於發生土壤鹽鹼化。另外,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地表和地下徑流不暢,使地下水位抬高,是引起土壤積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而地處濱海地帶,海水直接浸漬、風暴潮淹沒,則是濱海地帶土壤鹽鹼化的主要因素。
二、地質背景條件
東營地區以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為基底,其上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層,新生界最大厚度約7000餘米,沉積層主要為古近系和新近系。
地表出露的地層全為第四系(Qp):
下更新統(Qp1):層底埋深252~420m,沖積、海積及湖積。以粉質粘土為主,夾粉土及1~6層細砂或粉細砂。單砂層厚度1.5~10m,顏色多為棕黃、棕紅、灰綠、灰褐色等。含鈣質淀積層及鈣核,具灰綠色斑、網紋及銹斑。結構緻密,壓裂面發育。
中更新統(Qp2):層底埋深157~200m,沖積海相沉積。以灰黃、棕黃色粉質粘土為主,夾粉土、粉砂及粉細砂。砂層自西向東逐漸增多,可見1~4層,墾利縣最多達8層,層厚一般為1~10m,最厚達22m。含鈣核、鐵錳結核,具灰綠色斑及網紋,局部見灰白色鈣質淀積物和壓裂面。
上更新統(Qp3):層底埋深79~101m,主要為沖積、海相沉積。岩性主要為灰黃、土黃色的粉土、粉質粘土夾砂層,東部地區多見有淤泥。砂層為細砂,粉細砂,具灰綠色網紋,含鈣核,結構較鬆散。
全新統(Qh):厚度一般在26m左右,主要是第三次海侵(全新世海侵)後形成的海相層和黃河三角洲沉積層,僅底部2m左右為海侵前的陸相河流和湖泊相沉積;其沉積序列自下而上為陸相層、潮坪沉積、淺海沉積及三角洲沉積。全新統可分為如下3組:
墾利組:是全新世早期的河流、湖泊沉積物,由細砂、極細砂、粉砂和粘土質粉砂組成。
五號樁組:為廣義的海相沉積物,主要由粉砂和粘土質粉砂組成。第一段為海岸鹽沼及潮間帶沉積物,前者為含碳粉砂,後者為粉砂和粘土質粉砂互層,具透鏡狀層理、脈狀層理。底部的14C年齡為8835~8870年。第二段包括全新世早期海侵至受三角洲沉積物之前形成的淺海沉積物,為粉砂、粘土質粉砂。第三段為1855年以來形成的水下三角洲及潮坪沉積物,由粉砂、粘土質粉砂組成。
釣口組:為上三角洲平原沉積,厚度隨高程而變化,由黃色粉砂和褐色粘土質粉砂組成。
三、區域水文地質概況
黃河三角洲地下水資源主要賦存於第四系及新近系孔隙含水層中,各含水層的形成與分布受控於地質構造、古地理及古氣候等因素。在不同的地質歷史發展階段,地殼的升降影響到古地理、古氣候條件也隨之發生演變遷移,致使區內不同地質時代、不同成因類型、不同物質來源的地層在空間上疊置交替,其間各含水層的分布也就較復雜。總的來看,隨著地質歷史的推進、地殼不斷下降,區內沖洪積物及其含水層自南而北逐漸退縮,直至尖滅。早更新世—晚更新世的沖洪積扇(群),一直延伸到史口—六戶—廣饒鹽場一線,而晚更新世—全新世則局限於小清河以南。因此,沖洪積物在垂向上,自上而下含水層顆粒由粗變細,水平方向上自南而北變細、厚度漸薄。沖洪積地層是黃河三角洲淡水的主要賦存體,隨著沖洪積地層由南而北減少,表現為地下淡水體減少,鹹水體增加。由廣饒縣南部石村—顏徐—稻庄一線以南的全淡水區過渡到上咸下淡的二層結構區,以及利津—東營—六戶一線以北的全鹹水區。
根據地下水水力性質及埋藏深度,區內含水層可劃分為淺層潛水—微承壓水、中層承壓水(60~200m)和深層承壓水(>200m)3個含水層組。本次主要研究淺層地下水。
1.淺層地下水賦存條件
淺層潛水—微承壓水是指埋藏在60m深度以內的地下水,按其礦化度可分為淡水、微鹹水、半鹹水、鹹水、鹽水及鹵水(圖13-1)。
淺層淡水主要埋藏分布於黃河現行河內灘區。含水層岩性以粉砂為主,局部有細砂,頂板埋深5~10m,淡水底界面埋深15~30m,砂層厚度5~10m,單井涌水量200~500m3/d。
淺層微鹹水主要分布於墾東以西黃河影響帶3~3.5km的范圍,董集—牛庄以西區域,陳官莊以南區域,以及丁庄以南地段。含水層岩性以粉砂為主,頂板埋深0~10m,淡水底界面埋深10~20m,砂層厚度5~10m,單井涌水量<200m3/d。與淺層淡水和淺層鹹水均有較密切的水力聯系。
淺層鹹水和鹽水廣泛分布於微鹹水區東部,調查區中部永安—勝利鎮—廣北農場以西區域,以及下鎮東部沿海和沿黃區域。地層成因為三角洲相沉積及海相沉積,含水層岩性以粉砂為主,局部有粉細砂,含水層厚度5~20m,頂板埋深5~10m,單井涌水量240~720m3/d。邊界區域與淺層微鹹水有較密切的水力聯系。
淺層鹵水分布於軍馬二連—下鎮—永豐河入海口以南、廣北農場—勝利鎮—永安以東的東部沿海區域,海相地層,含鹵層位粉砂和粉土,鹵水層厚度10~20m,單井涌水量50~240m3/d。淺層鹵水與上下鹽水層之間分布著一定的隔水層,水利聯系較弱,但與外圍的鹽水層有著較密切的水力聯系。
2.淺層地下水補徑排條件
降水入滲補給是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由於不同季節、不同年份降水變化較大,入滲補給在時間分配上懸殊,並有滯後現象。一般年份,往往是7~10月份接受降水入滲補給,其他月份時段入滲補給很少或沒有。降水入滲補給受多種因素影響,與降水強度、降水在時間上的分布、雨前土壤含水量、微地形地貌、包氣帶岩性結構、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覆蓋等因素有關。其中降水特徵、包氣帶岩性、地下水埋深是主要影響因素。
灌溉回滲在中西部引黃灌區是淺層地下水資源的重要補給項量。灌溉回滲與灌溉方式、灌溉定額、灌溉次數等有關,不同的灌溉方式和灌溉定額灌溉回滲強度不同。本區以大水漫灌為主要灌溉方式,大水漫灌灌溉方式的定額一般為60~100m3/畝·次。
河流側滲補給主要發生在沿黃地帶。引黃干支渠屬於季節性飲水,其他河流屬雨源型泄洪河道,行水時間短,對地下水補給甚小。在沿黃地帶,黃河側滲補給僅次於降水入滲補給。根據相關研究成果(黃河中下游(山東段)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成果報告,2002年12月),黃河三角洲沿黃河側滲補給地下水寬度為3km。
地下水徑流主要受控於地形地貌和地表水文,地下水徑流方向由西向東、由黃河向東南(在黃河影響帶)運動。水力坡度0.5/1000~1.5/1000。
地下水位埋深一般<2m,濱海地帶<1m,西南部邊界地帶2~3m,只有在墾利以上黃河灘區(包括內灘和外灘)>3m。由西向東、由西北向東南地下水位埋深逐漸較小。
本區淺層地下水主要排泄途徑為潛水蒸發。除西南部、西部邊界區域,以及寧海黃河上游沿黃地段淺層地下淡水、微鹹水作為部分農村生活用水補充水源外,基本上未開發利用。
圖13-1 淺層地下水環境條件背景圖
四、油氣資源分布與開采
東營市石油、天然氣資源分布廣泛,是勝利油田的重要含油氣區,集中了勝利油田80%的石油地質儲量和85%的石油產量。到目前為止,已探明含油麵積1148.1km2,石油地質儲量幾十億噸。區內油氣資源的勘探工作始於1955年,1960年首次在華7井下第三系沙河街組中發現生油層,1961年在華八井下第三系東營組中獲日產8.1t的工業油流,從而揭開了華北油氣勘探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t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從1964年開展大規模的石油勘探會戰以來,勝利油田已建成了國內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到目前為止,黃河三角洲地區已開發油田達42個,主要涉及本區3個採油廠12個油田,石油井總數4727口,石油年產量1045萬t(表13-1)。
表13-1 石油開采現狀一覽表
油氣資源的開發往往會導致水土石油污染。其污染源主要為落地原油污染、石油鑽探中鑽井岩屑及泥漿的污染、開采過程中油井附近石油原油拋撒、採集原油的儲油罐拋撒、輸油管線泄漏等點線污染源,石油化工企業等廢水排放造成的河流污染現狀等(照片13-1至13-8)。鑽井廢棄泥漿、鑽井污水處理沉澱下來的污泥含有很多石油原油,石油類含量變化范圍為244~57540mg/kg(干泥漿),平均值為8807.2mg/kg(干泥漿);此外,廢棄泥漿中含有大量重金屬鉻,總鉻含量變化范圍為8.28~1187.0mg/kg(干泥漿),平均值為267.54mg/kg(干泥漿);鑽井固體廢棄物大都集中堆放於泥漿池中,完鑽後平整井場,泥漿池便被填埋,對附近土壤污染較嚴重。作業廢棄泥漿石油含量變化范圍為915~37960mg/kg(乾重),平均值為5855mg/kg(乾重);總鉻含量變化范圍為1.11~485.0mg/kg(乾重),平均值為145.86mg/kg(乾重);作業廢棄泥漿中的石油類主要來源於油井內部。
在油田的接轉站、聯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隔油池的底泥、煉廠清除出來的油砂、油泥,其石油類變化范圍為161500~900800mg/kg(乾重),平均值為360162mg/kg(乾重);含油污泥一般堆放在站周圍,由當地群眾回收。區內主要污染企業及其排放的污染物量見表13-2。
表13-2 主要石油類污染物排放單位及污染物排放量 單位:t
❸ 什麼是環境地質
運用地球來科學規律,研究自地球作用過程、地球資源以及地球物質及其對人類和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包括:①保護人類的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以免受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或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所引起的地球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的危害;②合理利用國土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的安全和福祉,免受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颶風、地震和泥石流等)的侵擾。
❹ 地質環境條件評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地質環境評價是指地質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適宜性的綜合性評回價。
地質環境評答價主要是依據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不利影響,按照「無問題(災害)即優良」的基本原則,作出安全意義上的好壞評判。
依照評價的內容不同,地質環境評價可以分為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地質環境容量評價。
根據調查目的不同又可分為綜合性評價和專題性評價。
包括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水資源
地形地貌景觀
土地資源影響 等內容
如有疑問請追問
如滿意請及時採納
謝謝
❺ 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的區別有哪些
二者側向不同,環境地質側重環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質特徵所引發的回環境問題,同時也注重利答用地質原理解決環境問題。簡單來說,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變化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都是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地質環境側重地質,一般用於描述區域的整體地質特徵,主要闡述區域背景狀況。
❻ 什麼是地質環境,地質環境有何特徵
廣義的地質環境效應是指特定的地質環境在其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及其它因內素發生變化時,容地質環境相應的變化及反饋作用。我們常說的地質環境效應是狹隘的,主要指人類活動造成的效應:包括:地質環境的質量、地質環境的容量和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等方面。地質環境質量包括: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和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地質環境容量是指特定地質空間可能提供人類利用的地質資源量和對人類排放的有害
❼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❽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8)環境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❾ 地質環境條件評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岩土工程分析評價的內容包括:
1、場地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
2、岩土指標的分析與選用;
3、岩土利用、整治、改造方案及其分析和論證;
4、工程施工和運營期間可能發生的岩土工程問題的預測及監控、預防措施。
❿ 環境地質條件有哪些
參照《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 12719-91做。
6.1.1 區域穩定性調查,收集礦區附近歷史地震資料,調查新構造活動情況,分析其是否有活動性斷裂的存在。
6.1.2 調查礦區所處社會環境(建築物的類型、密度)和自然地理環境(旅遊區、文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
6.1.3 勘探礦區調查內容
6.1.3.1 調查、收集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背景值(污染起始值)或對照值。
6.1.3.2 對礦區開發影響范圍的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物理地質現象進行野外調查。
6.1.3.3 調查地質體中可能成為污染源的物質的賦存狀態、含量及分布規律。
6.1.3.4 當調查區有熱(氣)水時,應查明其分布、控制因素、水溫、流量,水中氣體及化學疽分,了解熱(氣)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
6.1.3.5 當礦體埋深較大(垂深>500 m)應在不同構造部位選擇代表性鑽孔進行地溫測量,確定恆溫帶深度、溫度及地溫梯度。
6.1.3.6 礦區放射性調查
a. 礦區發現有放射性元素,但確認無工業價值時,應對其影響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作出評價。
b. 在鈾礦區應對有水鑽孔和地下水露頭取樣,測試水中放射性元素含量,同位素比值和化學成分,水文地球化學指標,研究其在水平與垂向的分布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