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南沙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南沙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3-07 13:50:09

❶ 廣東是屬於什麼地形

平原。

分析:廣東簡稱粵,是中國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廣州.廣東省位於南嶺以南,南中國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

廣東地區在語言風俗、傳統、歷史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嶺南文化(南粵文化),省內土地豐足、水資源豐富,位處珠江沿岸一帶的珠江三角洲一直被稱作華南地區的漁米之鄉。

解:廣州地處華南,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地形屬於平原。

(1)南沙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

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❷ 地質地貌分類

當前流行的是來形態成因分類,主要有自構造地貌類型、氣候地貌類型和動力地貌類型。構造地貌類型,如1:250萬歐洲國際地貌圖把全球劃分為10種陸上大構造地貌單元和4種海底大構造地貌單元:①相對穩定地盾;②相對穩定陸台;③微弱活動陸台邊緣;④活動地盾造山帶;⑤陸台邊緣造山帶;⑥年輕地槽邊緣造山帶;⑦火山;⑧邊緣或山間拗陷;⑨陸台或陸台拗陷;⑩突起陸台上的堆積地形;以及水下陸緣、過渡帶、洋底、大洋中部山脊。

❸ 東海和南海沿岸是什麼地質地貌

渤、黃、東海抄及南海北部的海底襲地形分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西面的海底起伏甚微,坡度小,地勢較平坦;東面的海底地勢急轉直下,坡度驟然變陡,並有海溝、海槽和海脊。至於南海,是一個深度較大、較為封閉、地勢復雜、四周淺中央深的大海盆,盆地中央平均深度在3000米左右,海盆中還有幾處隆起的礁島。

❹ 廣東省 廣州市 南沙區 屬於哪個廣州哪個城區

一、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屬於:

廣東省廣州市市轄區。

南沙區下轄6個鎮和3個街道,總面積783.86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62.51萬人。地區生產總值908.03億元。

二、位置境域

南沙區位於廣州市最南端、珠江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東與東莞市隔江相望;西與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接壤;北以沙灣水道為界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水相連;南瀕珠江出海口伶仃洋。地處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幾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連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樞紐,廣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總面積783.86平方公里。

三、地質地貌

南沙區地質基底由古生界變質岩系構成,最老的下古生界震旦系變質砂岩、板岩、片岩及硅質岩,分布在南沙街的塘坑至南沙林場鳶鵝山一帶;加里東期的混合花崗岩分布在南沙街深灣;大面積的基岩是燕山期的細粒、中粒、粗粒黑雲母花崗岩,分布在黃山魯、大山乸山一帶;中新生代斷陷盆地沉積的陸相礫岩、砂礫岩、砂岩及泥質粉砂岩,分布大虎山和小虎山一帶。地形中間高、四周低。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灘塗,其中低丘台地佔總面積47%,平原佔53%。區內最高點黃山魯山海拔295米。

❺ 南沙海域沉積盆地與油氣地質條件

劉振湖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本研究獲得「十五」科研院所社會公益研究專項專題2001DIA50041的支持。

作者簡介:劉振湖,男,1956年生,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戰略所副所長,主要從事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與油氣資源評價工作。

摘要本文在較詳細地分析南沙海域區域地質背景的基礎上,研究該海域主要沉積盆地地質構造特徵,分析不同區域的沉積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預測盆地的油氣遠景。研究表明,萬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汶萊-沙巴盆地油氣地質條件良好;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次之;禮樂盆地和南薇西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最差。

關鍵詞南沙海域沉積盆地油氣地質條件

1區域地質背景

南沙海域位於東南亞地區,它是由一系列邊緣海盆和地塊組成(圖1)。其中,邊緣海按起源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由海底擴張形成的,如南海海盆和蘇祿海盆;第二類是由弧後擴張形成的,如安達曼海盆;第三類是由島弧圈捕老洋盆而形成的,如班達海。地塊的起源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從大陸地塊破裂分離並隨海底擴張而漂移到現今位置的,如南沙地塊和禮樂-東北巴拉望地塊;有由洋盆俯沖而形成的島弧及增生楔,如東婆羅-西南巴拉望地塊;還有一部分地塊在前新生代位於歐亞板塊和印澳板塊之間,新生代經過一系列構造運動而到達今日位置的,如南部和東部蘇拉威西地塊(Hall,1997)。這些地塊在新生代經過一系列平移、旋轉和洋殼俯沖、增生、閉合及最後碰撞縫合在一起的,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

在地質構造上,南沙海域包括南沙地塊和禮樂-東北巴拉望地塊兩個地塊。在新生代海底擴張之前,它們位於古南海北部邊緣,南沙地塊和西沙-中沙地塊相連,禮樂-東北巴拉望地塊與南海北部相接。在西南海盆海底擴張時(42~35Ma),南沙地塊與西沙-中沙地塊分離,在35Ma時,它與加里曼丹地塊相撞,此後在造山帶前緣產生前陸盆地——曾母盆地。在南海中央海盆發生海底擴張時(32~17Ma),禮樂-東北巴拉望地塊與北部陸緣分離並向南運動,大約15Ma時與加里曼丹-蘇祿地塊碰撞。北康盆地、南薇盆地、禮樂盆地等在新生代早期形成於南沙地塊,並隨該地塊向南運動。萬安盆地則是在晚始新世形成於印支地塊,它是由南沙地塊向南運動時萬安斷裂右旋走滑活動所派生的走滑拉張應力而形成的。

圖1東南亞地質構造簡圖(據姚伯初,1996)

Fig.1The sketch map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East Asia(after Yao,1996)

1—南海中央海盆;2—南海西北海盆;3—南海西南海盆;4—蘇祿海;5—蘇拉威西海;6—班達海;7—安達曼海;8—望加錫海。Ⅰ—西沙-中沙地塊;Ⅱ—南沙地塊;Ⅲ—禮樂-東北巴拉望地塊。T—台灣島;L—呂宋島;P—巴拉望島;S—蘇拉威西島;SL—塞蘭島;HM—哈馬黑拉島;HT—鳥頭島;HN—海南島;A—紅河-鶯歌海斷裂;B—南海西緣斷裂;C—盧帕爾斷裂;D—中南-禮樂斷裂;E—菲律賓斷裂;F—索琅斷裂;G—西沙海槽斷裂;H—蘇門答臘斷裂;

a—萬安盆地;b—曾母盆地;c—南薇西盆地;d—北康盆地

2沉積盆地及其地質構造特徵

根據南沙海域及其鄰區的構造特徵、沉積特徵,結合新生代沉積厚度,在該區可以圈出萬安、曾母、南薇西、北康、南沙海槽、汶萊-沙巴、西巴拉望、北巴拉望、禮樂等沉積盆地(圖2)。現將南沙海域沉積主要盆地的地質構造特徵簡述如下。

2.1萬安盆地

萬安盆地位於南沙海域西南部萬安走滑斷裂西側,盆地近南北向,中間寬,兩頭窄,形似梭形或紡錘狀。盆地最寬約280km,南北長約600km,面積約8.5×104km2

盆地基底為中生代晚期岩漿岩、火山岩和前始新世變質沉積岩。沉積蓋層由西衛組(

-

)、萬安組(

)、李准組(

)、昆侖組(

)和廣雅組—第四系(N2—Q)五套地層組成,總厚度達12000m。盆地中斷裂極為發育,主要發育於漸新世—中新世地層中,斷裂走向以NE向為主,其次為近N-S向和NW向斷裂。此外,在盆地東部還發育有明顯的褶皺背斜或斷背斜。

圖2南沙海域沉積盆地分布圖

Fig.2Sedimentary Basin Distribution of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

1—陸地;2—水深線;3—盆地邊界

根據地質構造特徵,萬安盆地可以劃分為北部坳陷、北部隆起、中部坳陷、西部坳陷、西北斷階帶、西南斜坡、中部隆起、南部坳陷、東部隆起和東部坳陷十個二級構造單元。盆地經歷了張扭斷陷期、坳陷期、壓扭期和區域沉降期四個構造演化階段。斷陷階段發生於漸新世,是烴源岩形成的主要階段;坳陷階段發生於下-中中新世早期,是盆地中儲集層形成的主要階段和次要烴源岩的形成階段;壓扭階段發生於中中新世—晚中新世,是盆地中構造圈閉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灰岩儲層形成的主要階段;區域沉降階段發生於上新世—第四紀,形成了該盆地中油氣勘探目的層的區域性蓋層。

2.2曾母盆地

曾母盆地是我國南海最南端的一個大型新生代沉積盆地,面積168712km2,屬我國傳統疆界線以內的海域面積127208km2

盆地的基底為早白堊世花崗閃長岩和古新-始新世的變質岩組成。從晚始新世末或早漸新世開始到第四紀,曾母盆地沉積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積物,最大沉積厚度大於16km。晚始新世末—漸新始是盆地斷拗期,最大沉積厚度可達5000m,以河流相砂岩夾泥岩為主,地層大部分已被褶皺變形;中新世為盆地拗陷階段,以海相及濱海-淺海相沉積為特徵;上新世—第四紀為區域沉降階段,沉積了淺海半深海相沉積。

曾母盆地的構造受控於曾母地塊與婆羅洲地塊的碰撞和盆地兩側的萬安-盧帕爾斷裂與廷賈走滑斷裂的綜合作用,構造活動以斷裂為主,發育有少量褶皺。斷裂有北西向、北東向和近東西向三組。盆地南部以北西向張剪性斷裂為主,這組斷裂在盆地南部形成了大量箕狀地形,構成了南部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而北東向斷裂則在盆地東部形成了許多北東向斷塊,在斷塊之上則發育了大量礁塊。近東西向斷裂影響較小,主要發育於盆地康西坳陷。

根據地質構造特徵,可將曾母盆地分為索康坳陷、拉奈隆起、塔陶壘塹、西巴林堅隆起、東巴林堅坳陷、南康台地、康西坳陷和西部斜坡8個次級構造單元。

2.3北康盆地

北康盆地位於南沙中部海域,大地構造位置屬於南沙地塊的中部,盆地面積6.2×104km2

盆地的基底為前新生代變質岩及酸性-基性火成岩。沉積蓋層由第四系、上新統、上中新統、中中新統、下中新統—上漸新統、下漸新統—上始新統和中始新統七套地層組成,最厚達12000m。

盆地內斷層發育,斷層走向主要有NE、NW和SN三組,斷層以呈雁行排列的NE向斷層為主,而NW和近NS向數量較少,但其規模差別較大。在斷層活動期間,伴生發育一系列的岩漿活動,尤其盆地東部地區,火成岩體為酸性、中性岩類。盆地中的褶皺比較發育,局部構造以背斜、半背斜和斷鼻為主,其次為斷塊構造,部分為刺穿構造,並且明顯地受構造活動控制。西部地區褶皺主要為北西向排列,東部地區褶皺則以北東向展布為主。

根據地質構造特徵,北康盆地可分為西部坳陷、中部隆起、東北坳陷、東南坳陷和東南隆起5個二級構造單元。西部坳陷面積大,沉積厚度一般為5000~8000m,最厚達10000m。東北坳陷面積較小,沉積厚度約3000~10000m。東南坳陷整體呈南寬北窄的漏斗狀,受斷層的控制明顯。

2.4南薇西盆地

南薇西盆地位於南沙中部海域,屬陸緣斷坳型盆地,呈北北東向展布,面積約為4.3×104km2

盆地基底為前新生代變質岩及中酸性-基性火成岩,沉積蓋層為新生代地層,具南厚北薄、西厚東薄的特徵,最大沉積厚度11000m。其中,中始新統—中中新統為盆地斷陷階段和拗陷階段,構造變形較強烈,厚度變化較大,沉積中心位於西南部,最大沉積厚度達7000m,主要為濱海-淺海相沉積,為油氣生成、儲集的主要層段;上中新統—第四系為盆地區域沉降階段的產物,主要為淺海相、半深海相,局部有火山碎屑岩相,地層未變形或輕微變形。

南薇西盆地可進一步劃分為北部隆起、中部坳陷、中部隆起和南部坳陷四個二級構造單元。中部坳陷為盆地的主體沉積坳陷,整體呈現西寬東窄特徵,厚度一般為3000~6300m。

2.5禮樂盆地

禮樂盆地位於南沙群島東北邊緣的禮樂灘附近,呈NE走向,屬於陸緣張裂-裂離陸塊型盆地,面積約5.445×104km2。盆地基底為中生代海相碎屑岩煤系地層,沉積蓋層由古新統—中始新統、上始新統—下漸新統、上漸新統—中中新統、上中新統和上新統—第四系五套地層組成。

盆地發育北東、北西和南北向三組斷裂,其中大多數北東向斷裂為反向正斷層,形成於早第三紀。北西向斷裂以壓剪切斷層為主,局部為張性斷層。南北向斷裂以剪切斷層為主,主要形成於早中新世以前。

禮樂盆地可分為三坳一隆:西北坳陷、中部隆起、東部坳陷和南部坳陷。西北坳陷屬南斷北超的箕狀坳陷,沉積厚度在2000~5500m之間,受北西向斷裂的切割,坳陷呈現南北厚、中間薄的特點。中部隆起地與西北坳陷沉積格局相反,該隆起南北端薄、中間厚,沉積厚度500~3000m。南部坳陷仍屬南斷北超的箕狀坳陷,坳陷南部為盆地的沉積中心,最大厚度超過6000m。東部坳陷沉積厚度1500~4000m。

2.6汶萊-沙巴盆地

汶萊-沙巴盆地位於廷賈斷裂以東,沙巴岸外及汶萊沿海一帶,NE走向,它是南沙地塊向巽他地塊俯沖所形成的弧前盆地,面積約9.4×104km2

盆地東部(汶萊區)的基底為已經褶皺變形的晚漸新世—早中新世梅利甘組—麥粒瑙組—坦布龍組的三角洲平原-深水頁岩地層,盆地西部(沙巴區)的基底為褶皺的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克羅克組深海復理石。沉積蓋層為早中新世或中中新世—第四紀地層,其沉積環境為從南向北呈北西向靠近物源區的海岸平原、逐漸過渡為淺海環境至開闊海環境的以海退為主,縱向上表現為後期的較粗沉積物依次疊置在前期較細沉積物之上。在地質構造上,西部主要以近東西向—北東向斷層生長斷層為主,並發育與之相伴生的滾動背斜、擠壓背斜;東部以北東向斷層為主,斷層多具有走滑斷層性質,並發育有扭動構造和泥刺穿構造和背斜。

2.7北巴拉望盆地、西巴拉望盆地

北巴拉望盆地位於烏魯根斷裂以東的巴拉望島和卡拉棉島西北大陸架及大陸坡上,面積約1.68×104km2

從區域地質資料來看,北巴拉望地塊和禮樂地塊是連貫的大陸碎塊,它們曾作為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從中國大陸分離出來的,因此北巴拉望盆地屬於裂離陸塊型盆地。盆地基底為晚古生代—中生代變質岩、沉積岩和酸性深成岩所組成,沉積蓋層為上侏羅統—白堊系海相碎屑岩、凝灰質頁岩、上始新統—第四系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岩等地層,碳酸鹽岩主要發育於上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上中新統和第四系中。斷層以北東向為主,北西向斷層少量,並發育地壘、地塹和斷背斜構造。

西巴拉望盆地位於烏魯根斷裂西南、與北巴拉望盆地相鄰,地質構造特徵與北巴拉望盆地相似。

2.8中建南盆地

中建南盆地位於南海中建島以南,主體坐落在陸坡區,為剪切拉張型盆地,呈NNE走向。盆地基底為前第三系,盆地最大沉積厚度9000m,主要為古新統—中始新統、上始新統—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中新統、上中新統和上新統—第四系組成。

盆內主要發育有北東向、北西向、北北西向、東西向和南北向幾組斷裂系。南北向斷裂系分布在盆地西緣,由一系列大致南北向的斷層組成。北東向斷裂系大多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東北部,主要為正斷層,基本上控制了盆地的地塹沉降區。北西向和北北西向斷裂系主要出現在南部和中部,盆地南部的北西向斷裂系推測為綏河剪切帶的延伸,該斷裂具負花狀構造,具有走滑性質。

根據地質構造特徵,盆地劃分為西北部隆起、北部坳陷、北部隆起、中部坳陷、南部隆褶帶和南部坳陷六個二級構造單元。

在南沙海域除了上述沉積盆地外,還發育有南薇東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由於這兩個盆地面積較小,油氣資源潛力較差,並且水深較大,因此在這里不再進一步討論。

3油氣地質條件

3.1烴源岩

國外油氣勘探表明,在南沙海域及鄰近的沉積盆地中,烴源岩主要有古近系(以漸新統為主)湖相泥岩和新近系(主要為下中新統)海陸過渡相泥岩、含煤泥岩,個別盆地中存在海相泥岩烴源岩(Todd等,1997。表1;圖3,圖4,圖5)。

圖3東南亞不同類型烴源岩地油氣產量(據Todd et al.,1997)

Fig.3Approximate volume of different petroleum(oil and gas)types,SE Asia.

湖相烴源岩包括裂谷期的湖泊和泛濫平原上的湖泊。東南亞地區早第三紀處於低緯度熱帶氣候,許多沉積盆地中始新世/漸新世發育的大陸邊緣裂谷轉化為湖泊,沉積了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以富含淡水藻類薄層為特徵的泥岩烴源岩厚度可達數十米。其中,深湖或半深湖泥岩一般含有盤星藻和葡萄藻,它們是該區的主要成油母質類型,淺湖邊緣相也發育有烴源岩,但是比深湖相烴源岩的生烴潛力小。湄公盆地和西納土納盆地等發育這類湖相烴源岩。泛濫平原湖泊一般發育期短,水深小於50m,通過潮汐或潟湖與海洋聯系,這類湖相烴源岩對東南亞沉積盆地的油氣儲量貢獻不大。

海陸過渡相沉積體系包括河流、海岸平原(三角洲平原)、濱前、分流間灣、河口灣、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等沉積環境,其烴源岩主要由高等陸生植物及少量藻類物質組成,岩性主要有頁岩、含煤(炭質)泥岩和煤層。下海岸平原-濱海潮上帶的煤層和泥岩由於細菌改造,具有高的生油氣潛力,最佳烴源岩為富含異地煤的三角洲相泥岩。上海岸平原的煤層通常只具有生氣潛力。前三角洲相-海相泥岩(除了海盆相泥岩外)也是氣源岩。

圖4曾母盆地巴林堅坳陷生烴潛量P:與沉積相的關系(據Todd等,1977)

Fig.4Baligian Province:P2petroleum yield versus depositional facies

圖5曾母盆地巴林堅坳陷HI和GOGI與沉積相的關系(據Todd等,1977)

Fig.5Balingian Provinces:HI&GOGI versus depositional facies

根據曾母盆地東部地區(即巴林堅地區)地球化學研究(Todd等,1997),沉積相明顯地控制了烴源岩的質量(圖4,圖5)。如果以產烴率(P2)為5kg·t-1作為良好烴源岩的下限,上漸新統—中新統海陸過渡相沉積具有良好烴源岩潛力,而海相泥岩生烴潛力較差。在某些沖積平原/海灣相頁岩,由於含有海相標志物,它們明顯地受到海相環境影響,其產烴率(P2)可達50kg·t-1,但是那些未受到海侵影響的沖積平原相頁岩,尤其是煤層,明顯地具有最高的生烴潛力(圖4)。在產烴率(P2)>5kg·t-1的樣品中,不同沉積環境的樣品的氫指數(HI)和生油氣指數(GOGI值)變化范圍很大,但是大多數下海岸平原的煤岩樣品具有生油潛力(圖5)。

此外,含煤(炭質)泥岩通常也是具有高生烴潛力的烴源岩,海岸平原和河口灣相頁岩也具有排油和排氣的潛力,其生烴潛力與含有大量紅樹林的沉積體系有關,因為含紅樹林的沉積體系具有高的有機物生成量,可以形成具產油能力的含蠟質碎屑,這類泥岩大多數分布於潮間帶或潮下帶/下河口灣相。

據研究,東南亞地區的湖相泥岩的有機質類型為Ⅰ—Ⅱ乾酪根,以產油為主;海相泥岩的有機質類型為Ⅱ—Ⅲ乾酪根,以產氣為主;海陸過渡相含煤泥岩的有機質類型也為Ⅱ—Ⅲ乾酪根,但以產油為主。

在南沙海域西部(萬安盆地和中建南盆地),漸新統湖相、海陸過渡相泥岩和下中新統海相泥岩為主要烴源岩,前者處於過成熟階段,以生氣為主,後者處於成熟-高成熟階段,可以生成大量的油氣;中中新統海相泥岩為次要的烴源岩,處於成熟階段,生烴潛力較差。

在南沙海域南部(曾母盆地和汶萊-沙巴盆地),烴源岩為漸新統—中新統海陸過渡相炭質泥頁岩、煤層和海相泥岩,其中海陸過渡相烴源岩具有良好的生油氣潛力,海相泥岩以生氣為主。

在南沙海域東部,烴源岩的形成時代較老。禮樂盆地以古新統泥岩和始新統海相泥岩為主要的烴源岩,北巴拉望盆地以早-中中新世鈣質泥岩為主要生油岩。此外,在這兩個盆地中都發育了白堊系頁岩烴源岩,並且以生氣為主。

在南沙中部海域(北康盆地、南薇西盆地和南薇東盆地),主要發育中始新統湖相、海陸過渡相泥岩和上始新統—下漸新統海陸過渡相泥岩兩套烴源岩,前一烴源岩處於高成熟-過成熟階段,以產氣為主,後一烴源岩則成熟-高成熟階段,可以大量的產油氣。

表1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烴源岩特徵

(據鄭之遜,1993;Todd等,1997;Lee等,1998;等人資料綜合整理)

3.2儲層

南海南部沉積盆地中的儲層主要為漸新統—中新統砂岩和中—上中新統碳酸鹽岩/礁灰岩,個別盆地還見基岩儲層(表2;圖6)。

表2南沙海域主要盆地的儲層、蓋層特徵

(據鄭之遜等資料編,1993)

圖6東南亞不同儲層的油氣儲量與油氣來源(據Todd et al.,1997)

Fig.6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SE Asia

砂岩儲層主要有河流相、三角洲相、濁積相等相帶的砂岩,孔隙度為10%~29%,滲透率為0.001~7.0μm2,具有良好的儲集性能。萬安盆地目前的砂岩產油層以下中新統的砂岩儲層為主,漸新統砂岩儲層則以產氣為主。在曾母盆地巴林堅地區,漸新統和中新統砂岩為主要產油層。在汶萊-沙巴盆地,中中新統—上新統砂岩為主要產油層。在禮樂盆地,古新統—始新統砂岩為產油氣層。在北巴拉望盆地,中新統砂岩儲層也產一定數量的石油。

灰岩儲層主要有台地相灰岩、生物礁灰岩和礁緣塌積相碎屑灰岩,孔隙度為8%~40%,滲透率為0.01~4.0μm2,儲集性能良好。在萬安盆地、曾母盆地,中中新統—上中新統灰岩為重要的產氣層。在北巴拉望盆地,上漸新統—下中新統礁灰岩為重要的產油氣層。

基岩儲層主要為裂縫性/風化洞穴的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變質岩等基岩。其孔隙度15%~20%,目前,這類儲層僅在大熊油田中獲得少量的油流。

3.3區域蓋層

在南沙海域,沉積盆地的油氣田的區域蓋層主要為上新統—第四系泥岩,個別盆地的區域蓋層為下—中新統泥岩和始新統—漸新統泥岩。上新世—第四紀期間,該區處於區域沉降階段,沉積了一套富含泥質的淺海—外淺海相碎屑岩,泥岩特別發育,構成大多數盆地的良好區域性蓋層。此外,在勘探目的層段中發育的泥岩為含油氣構造的局部蓋層。

4結束語

通過上述對南沙海域區域地質背景、主要沉積盆地地質構造特徵、不同區域沉積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的研究,表明在南沙海域萬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汶萊-沙巴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氣地質條件,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次之,禮樂盆地和南薇西盆地的油氣地質條件最差。

參考文獻

劉振湖.1995.萬安盆地油氣成藏地質條件的研究.南海地質研究(七),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5~52

劉振湖.1998.南海萬安盆地含油氣系統及油氣分布.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8:126~133

劉振湖.2000.南海萬安盆地油氣充載系統特徵.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4(5):339~344

劉振湖,吳進民.1997.南海萬安盆地油氣地質特徵.中國海上油氣(地質),11(1):153~160

劉振湖,姚伯初,王嘹亮等.2000.南海北康盆地油氣地質與含油氣系統.《九五國家重大科研成果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地質出版社,553~556+

鄭之遜.1993.南海南部海域第三系沉積盆地石油地質概況.國外海上油氣,(3)

Hall R.1997.Cenozoic plate tectonics reconstructions of SE Asia.In:Matthews.A J et al.(eds)Petroleum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Geol.Soc.Special Publ.,126:1~23

Todd S P et al.1997.Characterizing petroleum charge systems in the Tertiary of SE Asia.In:Fraser A J,Matthews S J,Murphy R W(eds),Petrolem Geology of Southeast Asia,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126):25~47

Basin Distribution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Nansha Waters,South China Sea

Liu Zhenhu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075)

Abstract: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several sedimentary basin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setting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Petroleum geology is studied also.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best petroleum geology in Wan'an basin,Zengmu basin and Borneo-Subah basin,and better petroleum geology in Beikang basin and northern Palawan basin,and bad petroleum geology in Liyue basin and Nanweixi basin.

Key Words:Nansha WatersSedimentary BasinPetroleum Geology

❻ 南沙中部海域油氣地質條件分析與評價

曾祥輝姚永堅易海

摘要在南沙中部海域發育了古新統—下漸新統(上漸新統)、上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中新統、上中新統一上新統三套油氣源岩,其有機質類型以Ⅱ-Ⅲ型為主。根據David.A.Wood(1988)所提出的TTI值和計算方法及Ro值的關系,確定研究區生油、氣門限,並分析了有機質成熟度的熱演化史。在研究區發育有古新世—晚中新世砂岩、晚漸新世—中新世(或上新世)碳酸鹽岩兩大類型的儲集層,在南部、中部西南側、西北部均具有良好的區域性蓋層,並發現有斷塊、斷背斜、斷鼻、背斜、台地生物礁(礁隆)等地層圈閉類型。因此研究區內具有良好的油氣地質條件。

關鍵詞南沙中部海域源岩儲集層蓋層有機質熱演化

1引言

南沙中部海域島礁、暗沙、淺灘密布,地形復雜,水深較大,被稱為航海的「危險區」。由於南沙群島主要的島礁分布在此海域內,又與周邊國家有主權之爭,其戰略性地位顯得十分重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國內外在該海域尚未系統開展以油氣勘探為目的的綜合地球物理調查,更未發現有鑽探活動,僅進行以綜合科考為目的的路線調查,相對於周緣的陸架區,其調查程度甚低。

國外對南沙海域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始於20世紀60年代,隨後在該區域的調查研究日漸頻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拉蒙特一多爾蒂地質觀測所在南海5°~25°N,105°~125°E范圍內進行了地震調查。1976年,阿莫科—菲律賓石油公司在禮樂灘上鑽探了「桑帕吉塔(Sanpaguita)-1井」,井深4123.9m,揭露了下白堊統碎屑岩基底及完整的新生代沉積剖面,在古新統砂岩中獲得天然氣10.471×104m3/d.以後又完成了六口普查井,但沒有重大的突破。進入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地質科學和自然科學「太陽號」船(1982~1983年),在南海東南部和蘇綠海的西北部進行了SO-23和SO-27兩個航次的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其中包括多道地震和海底拖網采樣。

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了加快南海海洋資源的開發,我國對南沙海域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調查;在水文、氣象、地質、生物資源、海洋環境、油氣勘探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我局加強對南沙海域以油氣勘探為目的的地球物理調查。本文根據已有的大量地球物理資料,對研究區烴源岩及其熱演化、圈閉類型、生儲蓋組合關系予以分析和研究,並進行油氣遠景預測,以供今後在南沙海域的油氣勘探決策服務。

2地質概況

南沙中部海域地處南海的南部和巽他陸架以北的陸坡區,北鄰南海西南海盆和中央海盆,南以南康暗沙為界,西連萬安北21區塊,東以禮樂灘為界,整體呈NE走向。由於其處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與印-澳板塊的交匯處,北緣拉張、南緣擠壓、西緣剪切拉張和東緣消減,地質構造復雜,形成其獨特的構造單元。研究區內構造線走向除西南部呈NW向外,均為NE、NNE向。其基底由南沙、曾母、禮樂和中-西沙四個地塊組成.主體位於南沙地塊上。

盆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南部、西部和東北部,最大沉積厚度超過16000m。由於周緣受到不同力學條件的控制,盆地類型各異,發育有曾母剪切周緣前陸盆地,北康、南薇西、萬安和萬安北剪切伸展盆地,南薇東、永暑、九章、安渡北斷坳盆地和康泰裂谷盆地,其中南沙中部海域以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面積最大。根據構造、沉積和地球物理場特徵,北康盆地劃分三坳三隆六個二級構造單元,南薇西盆地為二坳一隆三個二級構造單元,曾母盆地北部劃分一坳一斜坡二個二級構造單元(圖1)。盆地形成大致經歷了古新世—中始新世的陸緣裂解、斷陷;晚始新世—中中新世斷坳、坳陷、擠壓改造;晚中新世—第四紀的區域沉降三個演化階段。

圖1南沙中部海域構造區劃示意圖

Fig.1The tectonic subdivision of the middle Nansha area in South China Seas

根據研究區地震資料,結合鄰區研究成果,在地震剖面上識別了T2、T3、T4、T5、Tg五個反射界面(見表1),相應劃分了五套地層:第四系—上新統(T0—T2)、上中新統(T2—T3)、中中新統—上漸新統(T3—T4)、下漸新統上始新統(T4—T5)和中始新統古新統(T5—Tg)。

表1南沙中部海域反射界面及層序對比表

中始新統—古新統,在凹陷底部沉積了以陸相為主的地層,隨著海水的逐漸侵進,至中始新世,主要以海相沉積為主。

漸新統—上始新統,以濱海淺海相沉積為主的地層,西部為濱海相,往東過渡為淺海砂泥相—淺海偏泥相沉積,物源主要來自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

中中新統上漸新統,該時期盆地連成一片,地層厚度變化大,主要沉積中心位於研究區的西部和南部。以淺海碎屑岩為主,南部由於陸源物質較少,發育台地碳酸鹽岩。此時海侵范圍繼續擴大,由偏砂相過渡為偏泥相,物源主要來自西北部。

上中新統,由西向東沉積了一套淺海砂泥岩相、淺海—半深海偏泥岩相地層,物源來自西部和西南部。該層序厚度普遍較薄。

第四系-上新統,沉積以淺海砂泥岩相、淺海—半深海偏泥岩相為主。物源來自西部和南部。

3油氣地質條件

3.1生油、氣條件

3.1.1有機質豐度和類型

古新統—下漸新統(上漸新統):主要為一套濱海、淺海砂泥岩相沉積,局部為三角洲—濱海和海灣—潟湖相沉積。據地震速度資料推算,泥質岩厚度0~3140m,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南部和西北部盆地內,具有南厚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據禮樂盆地鑽井揭示該套地層中的暗色泥質岩,有機碳含量0.12%~2.0%(Saldirar Sali等,1980)。研究表明其有機質類型在中、西部為Ⅱ—Ⅲ型,東部為Ⅱ型的乾酪根。屬差—好的油氣源岩。

上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中新統:主要為一套淺海—半深海砂泥岩相和淺海碳酸鹽岩碎屑岩相沉積。根據地震速度資料推算,研究區泥質岩厚度為0~3700m。宏觀上,該套地層除局部缺失外均有分布,與古新統—下漸新統(上漸新統)泥質岩變化規律具有相同的特點。其有機質豐度,在鄰區的西納土納盆地和北巴拉望盆地鑽井中揭示的巴拉特頁岩和帕加薩組鈣質頁岩有機碳含量分別為0.5%~2.0%(Cossey等,1984)和0.33%~2.48%、烴含量(250~9741)×10-6(加藤正和,1984),其有機質類型在西部及南部、北部中側為Ⅱ—Ⅲ型,北部東側為Ⅱ型的乾酪根。屬差—好的油氣源岩。

上中新統—上新統:主要為淺海—半深海相和淺海偏泥岩相及淺海砂泥岩相沉積,局部為火山碎屑岩沉積。在西南緣(曾母盆地北部坳陷)物質來源充足,沉積厚度巨大,且岩性較細,據地震速度資料計算,泥質岩厚度190~5300m,平均厚度1860m。其有機質類型在東北部及中部為Ⅱ—Ⅰ型,西部和東南部為Ⅱ型乾酪根。

研究區除發育第三系三套油氣源岩外,在新生代地層之下的局部地區還存在一套未變質的沉積岩系,據鄰區的禮樂盆地桑帕吉塔井-1證實為中生代早白堊世的地層,其暗色泥質岩的有機碳含量為0.4%~1.0%(Saldirar Sali等,1980),具中等生氣潛力。

3.1.2有機質成熟度

①地熱場特徵

本區的熱流值在1—3HFU,相應的地溫梯度為3.0~4.5C/100m,屬中高異常和中—高地溫梯度區,具有較高的地熱場,其熱演化的特點:從北往南、從東往西地熱場逐漸由低變高,與陸-陸碰撞型的盆地有較高的地溫梯度是吻合的。

②有機質的熱演化

為對研究區有機質成熟度做出定性定量分析,本文採用David.A.Wood(1988)的TTI計算公式及其與鏡質體R0%的關系式和劉振湖(1992)的計算程序,預測研究區內有機質成熟度的熱演化史。根據計算結果(圖2、圖3、圖4),對各地層的油氣演化史進行了分析,有機質熱演化取鏡質體反射率R0=0.6%~1.3%、R0=1.3%~2.0%和R0>2.0%為成熟、高成熟和過成熟三個演化階段作為分界線。由於研究區跨越北康盆地、曾母盆地東北部、西雅隆起區、南薇西盆地、南薇東盆地等13個一級構造單元。所以不同盆地在不同部位均有差異。宏觀全區,生油門限為2100~2900m;濕氣門限為3400~4500m;干氣門限為4000~5100m。

古新統—中始新統:在中始新世末期北康盆地東、西部坳陷、曾母盆地北部坳陷和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深凹部位底部烴源岩開始進入生油門限(R0=0.6%),而北部大部分地區(康泰盆地、安渡北盆地、九章盆地)和南部局部地區有機質尚未成熟(R0<0.6%);至早漸新世末期,該套地層的烴源岩除隆起高部位未進入生油門限外,大部分地區該套地層下部已進入到生油門限,且處於生油的高峰期(R0=0.6%~1.3%)。在曾母盆地北部坳陷一帶和北康盆地東、西部坳陷、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深凹部位以生干氣為主。直至現今北康盆地東北部坳陷、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仍處於高成熟(生濕氣)和過成熟(干氣)階段。

圖2南沙中部海域測線沉積構造與油氣演化史

Fig.2 The sedimentarv structures and hv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線

圖3南沙中部海域測線沉積構造與油氣演化史

Fig.3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線;3—火成岩體

圖4南沙中部海域測線沉積構造與油氣演化史

Fig.4The sc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1地震反射界面;2R0/%等值線;3—火成岩體

上始新統—下漸新統:早漸新世末期在北康盆地東、西部坳陷及廷賈斷裂以西地區和南薇西盆地南部坳陷該套地層的下部烴源岩已開始進入到生油門限,至中中新世末期,在南部大部分地區該套地層中、下部有機質已演化到高成熟(生濕氣和干氣)階段,直至晚中新世末該套地層上部仍處於高成熟和過成熟階段。在北康盆地東北部坳陷和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正處於成熟(生油高峰期)階段。而在隆起部位及北部大部分地區尚未成熟,直至現今仍在生油。

上漸新統—中中新統:中中新世末期北康盆地東、西部坳陷和曾母盆地北部坳陷一帶大部分地區該套地層底部有機物質成熟,而在其局部深凹內已進入到生油的高峰期。到晚中新世末期該套地層中部和下部則分別處於成熟、高成熟和過成熟(生油、濕氣和干氣)的階段,在高部位該套地層底部則剛剛進入到生油門限。直至現今北康盆地西部坳陷大部分地區該套地層中部仍處於生油的高峰期,而東北部坳陷該套地層底部則剛進入到生油門限。但在北部廣大地區該套地層的有機質均未成熟。

3.2儲集條件

據鄰區的曾母、汶萊—沙巴和禮樂盆地鑽探證實,古新統—上新統均有儲層分布。按岩性可劃分為砂岩和碳酸鹽岩兩大類儲層。

砂岩儲層的時代主要為中新世,是本區重要儲集層之一。據砂岩百分含量圖分析:研究區的砂岩百分含量為12.5%~75%,局部大於75%,其中古新統下漸新統(上新統)砂岩百分含量一般為50%~75%.局部(西北部和中北部)大於75%,主要為偏砂相或砂岩相沉積。上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中新統砂岩百分含量主要為25%~75%,其中北部和西部砂岩百分含量為50%~75%,局部(西北部)大於50%,亦屬偏砂相或砂岩相,而中部和南部砂岩百分含量,前者25%~37.5%,為偏泥相沉積.後者35.7%~50%,為偏泥相或偏砂相沉積。鄰區鑽探證實.砂岩儲層物性良好.曾母盆地漸新統—下中新統海岸平原及濱海相砂岩,其孔隙度達10%~30%,滲透率(100~600)×103μm2;汶萊三角洲中—上中新統(上部為詩里亞組,下部為米里亞組)海退層系的砂岩,其孔隙度和滲透率分別為20%和200×103μm2

據鄰區地質資料揭示,碳酸鹽岩的儲層發育時代主要為晚漸新世一中新世。據研究區沉積相分析,碳酸鹽岩發育的時代主要為中中新世,分布在南部北康盆地東南部隆起、中部隆起、西部坳陷西部邊緣和曾母盆地北部坳陷東部邊緣上。

3.3蓋層條件

上新世—第四紀在南海是廣泛的海侵期,研究區亦受到強烈的海侵,形成穩定的半深海相沉積。據地震速度計算泥質岩厚度一般為60~6000m。從泥質岩分布圖可見,大約以7°30'N分成南北兩區,南部泥質岩厚度大,在120~6000m之間變化,其中曾母盆地北部坳陷和西部斜坡厚度最大,為680~6000m,平均厚度2960m。北部除南薇西盆地泥質岩厚度(60~1950m.平均厚度690m)較大外,南薇東、康泰、九章等六個盆地泥質岩厚度均數十米至數百米(55~660m)。宏觀全區.泥質岩的分布特徵為:由北往南、由東往西厚度增大;從隆起區往盆地沉積中心厚度增大(圖5、圖6)。

上新世—第四紀構造活動微弱,該套泥質岩厚度適中,可作為良好的區域性蓋層。而T3之下各層組同時期的泥質岩既可生成油氣,又是局部性良好的蓋層。

3.4圈閉條件

地震資料解釋成果顯示,研究區內斷塊、斷背斜、斷鼻及背斜等構造十分發育,還存在與沉積有關的岩性圈閉。據區域地質和地震資料推測可能發育台地生物礁(礁隆)。這些不同類型的構造和地層圈閉,為油氣聚集提供了良好場所。

4小結

研究區內新生代地層發育齊全(T0—Tg),最大沉積厚度可達成16000m。其中發育有古新統—下漸新統(上漸新統)、上漸新統(下中新統)—中中新統和上中新統—上新統差—好的三套烴源岩,有機質類型以Ⅱ-Ⅲ型的乾酪根為主,有砂岩和碳酸鹽岩兩大類儲層,儲集物性和圈閉條件良好,為斷塊、背斜、斷背斜、斷鼻及岩性圈閉等,可捕捉到垂向(斷層)和橫

圖5南沙中部海域T0—T2(N2+Q)泥質岩橫向變化

Fig.5Lateral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0—T2(N2+Q)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圖6南沙中部海域T0—T2(N2+Q)泥質岩橫向變化

Fig.6Lateral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0—T2(N2+Q)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向不整合面(T3、T4、T5、Tg區域不整合面)遠距離運移而來的油氣,蓋層條件中等—良好,對油氣可起到良好的封閉作用。研究區內具有中—高地溫梯度區,有利於有機質快速向烴類轉化,具備良好的生、儲、蓋組合條件,有利於有機質的生成、運移和儲藏。

參考文獻

1.吳進民.1991.南沙群島地質構造特徵及油氣展望.南海地質研究(三).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

2.白志琳等,1996.南沙海域東南部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專輯.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3.盛志偉等.1989.我國陸相生油層定量評價,中國含油氣盆地烴源岩評價.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4.金慶煥等.1989.南海地質與油氣資源.北京:地質出版社.

5.周效中等.1991.禮樂灘及鄰近海區地層劃分對比.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區地質地球物理及島礁研究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

PETROLEUM GEOLOGY AND EVALUATION OF THE MIDDLE NANSHA AREA,SOUTH CHINA SEAS

Zeng Xianghui Yao Yongjian Yi Hai

Abstract

Paleocene to lower Oligocene(upper Oligocene),upper Oligocene(lower Miocene)to middle Miocene,upper Miocene to Pliocene contained ⅡB—Ⅲ type kerogene,may be three suites of oil and gas-bearing rock in the middle Nansha area,the South China Seas.Based on the thermo-evolution history of organic material and put forwarod TTI method and R0values according to David A.Wood』s method(1988),the writers confirm the oil and gas and analyse 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erial hot evolution histories.Two kinds of reservoirs,i.e.,sandstones of Paleocene-late Miocene and late Oligocene-Miocene(Pliocene)may be discovered in the region.Good caprocks,tectonic traps and stratum traps and faulted blocks,faulted anticlines,anticlines and platform reefs(reef rises),also have been found at the southern,southwestern of the middle and northwestern.Therefore,there is good petroleum geology study in the region.

Key words:Middle Nansha area,source rock,reservoir layers,cap layers,organic thermo-evolution

注釋

❼ 廣東屬於什麼地形區

廣東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地貌版類型復雜多樣,有山權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占優勢,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則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❽ 廣州屬於什麼地形

廣州屬於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專北部從化市與龍屬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狂藏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廣州市地處南方豐水區,境內河流水系發達,大小河流(涌)眾多,水域面積廣闊,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2條,河寬5米以上的河流1368條,總長5597.36千米,河道密度達到0.75千米/平方千米,構成獨特的嶺南水鄉文化特色。

(8)南沙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廣州的山丘

1、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

2、蓮花山

蓮花山堪稱神奇。300多年前的著名愛國主義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語篇中,贊蓮花山為「牂牁大洋之捍門,南越封疆之華表,一郡風水之所系。」近年來,獲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廣東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是您訪古、祈福、賞花、度假之首選。

❾ 南海海域地形地貌基本特徵

1.2.1 概況

南海處於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之間,是東亞陸緣面積最大、位置最南的邊緣海。南海形狀極不規則,其長軸方向為北東向30°,長約2380km,總面積350×104km2。南海的北界為華南大陸,西界為中南半島,東界和南界為一系列島弧圍繞。該系列島弧北起台灣島,往南和西南方向的主要島嶼有呂宋島、民都洛島、巴拉望島、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構成南海外緣的自然邊界,使南海成為半封閉的邊緣海。南海東部和南部各以巴士海峽、民都洛海峽、巴拉巴克海峽等十多條海峽與大洋或外海相通。

南海總體地形從周邊向中央傾斜,由淺至深依次分布著大陸架和島架、大陸坡和島坡、深海盆地等地貌類型。陸架和島架總面積為168.5×104km2,約佔南海總面積的48.15%,在南海北部和南部寬,東部和西部較窄。陸架和島架的外緣坡折線水深各處差異較大,通常在100~300m之間,其上發育水下淺灘、水下三角洲、海底谷、水下階地等次級地貌。大陸坡和島坡總面積約為126.4×104km2,約佔南海總面積的36.11%,其地形崎嶇,高差起伏大,是南海地形變化最復雜的區域,發育有斷褶型陸坡斜坡(或陡坡)、堆積型陸坡斜坡、深水階地、海台、海嶺、陸坡盆地、海山海丘群、海槽、海脊等次級地貌。深海盆地位於南海中部,總面積約為55.11×104km2,約佔南海總面積的15.74%。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展布,以南北向的中南海山為界,分為中央海盆和西南海盆。深海盆地以平原地貌為主,高差懸殊、宏偉壯觀的鏈狀海山和線狀海山分布其間。

南海的地形和地貌基本特徵可從南海地形圖(圖1.2)和南海地貌圖上反映出來。

1.2.2 南海北部地形地貌

南海北部大陸架是世界上最寬闊的陸架之一,長1425km,最大寬度310km。其主要地貌類型為現代海積平原地貌,水深范圍為0~150m,地形平坦,平均坡度為0°03′~0°04′,沉積物主要為泥或粉砂質泥。由於板塊運動、地質構造、海平面變化、現代海水動力作用之差異,區內三級地貌類型較多,發育濱海沙坡、海底淺灘、潮流沙脊、海釜、水下階地、古海岸線、沙波與沙丘、古河道、水下三角洲、古三角洲等多種地貌類型。

圖1.2 南海地形圖(數值單位為m)

南海北部大陸坡東起台灣的西南端,西至西沙海槽的西端,呈NE向展布,全長約1350km,寬143~342km,與深海平原的分界水深為3400~3700m,呈西寬東窄狀。大陸坡上部和中部,陸源物質豐富,以堆積型陸坡斜坡為主體,局部因受斷裂構造控制,發育有斷褶型陸坡斜坡和東沙海台。大陸坡下部以構造地貌為主,發育有西沙海槽、鏈狀海山,局部伴有堆積地貌大陸隆。

1.2.3 南海西部地形地貌

南海西部大陸架北起北部灣口,南至加堆克群島,陸架外緣水深為200~250m,呈SN向條帶狀分布,長720km,大部分寬65~115km,南北兩端稍寬,中間窄,最窄處僅27km,按地貌特徵分為陸架侵蝕-堆積平原和堆積平原,其三級地貌類型較為簡單。

南海西部大陸坡北起西沙海槽,南面以盆西南海嶺南端為界,陸坡外緣水深3600~4000m,呈北寬南窄狀。由於板塊運動和地質作用,地形變化復雜,地貌類型也比北部陸坡多。大陸坡西部以南北向延伸斷褶型陸坡斜坡和深水階地為主;北部和東北部以塊體隆升的海台為特徵,發育西沙海台、中沙海台、中建海台等;中北部以坡度較為平緩的堆積型陸坡斜坡為主體;中部和中南部以地勢低窪的陸坡盆地為特徵,發育中建南陸坡盆地和萬安北陸坡盆地;東部地形起伏變化大,發育中沙海槽和中沙北海嶺、盆西海嶺、盆西南海嶺等大型地貌。

1.2.4 南海南部地形地貌

南海南部大陸架包括著名的巽他陸架北部和加里曼丹北部陸架,與南海北部陸架同為NE—SW向展布,寬達300~400km。由於構造運動、海平面升降、現代水動力作用等諸因素,發育有陸架堆積平原、陸架侵蝕-堆積平原、水下階地、古河道、古三角洲、海底扇等多種地貌類型。南海南部大陸坡西起巽他陸架外緣,東至馬尼拉海溝南端,北東向延伸,長約1000km,其水深大部分在250~2000m之間,海底切割強烈,崎嶇不平,地貌類型眾多。南沙群島位於其中,島礁星羅棋布,有出露水面的島嶼、沙洲,有位於水面上下的環礁、台礁,有淹沒水下的暗沙、暗礁和暗灘。

上陸坡因受同一方向的斷裂構造控制和大量陸源碎屑物所覆蓋,除陸坡上部為斷褶型陸坡斜坡外,大部分為堆積型陸坡斜坡。斷褶型陸坡斜坡主要分布在陸架外緣和上陸坡相接地段,呈條帶狀分布。堆積型陸坡斜坡主要分布在陸坡的西北部和加里曼丹島的北側,其坡度較為平緩,形態也較為單一。中陸坡又稱南沙台階,其地形變化復雜,可分為海台、陸坡盆地、海槽、海谷、海山海丘群、水下礁盤等。下陸坡是陸坡外緣往深海轉折處的斜坡,水深由2000m開始,往下直落深達3500~4000m的西南海盆,其坡度比上陸坡陡,以斷褶型陸坡陡坡為主體。

1.2.5 南海東部地形地貌

南海東部與菲律賓呂宋島、巴拉望島相鄰,北面與我國台灣島相銜接,南部隔南沙群島與加里曼丹島相望,西部則經中沙群島、西沙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望,中部大片地區海底地形較為平坦,屬島弧地貌,次級地貌分為島架和島坡地貌兩類。

南海東部島架由台灣島至菲律賓的民都洛島和巴拉望島,呈南北向的狹長條帶狀,島架外緣坡折水深100m左右,在民都洛西岸外緣坡折處,水深增大至100~200m,寬3~14km,坡度略大。

在南海東部島坡分布著長而深的馬尼拉海溝與呂宋海槽,海溝深達4500m以上。菲律賓巴拉望島的西側海區,大部分海底為巴拉望島的西北島坡。島坡中部、南部斜坡地形比較簡單,北部地形則較復雜,既有峽谷橫切,又有深潭下落,顯得崎嶇不平。島坡的西部有大片高起的台地,其頂面平坦,並有多個山峰環列於南翼。總體而言,南海東部島坡海底地形表現出從東南往西北傾斜的趨勢。

1.2.6 深海盆地地形地貌

海盆位於南海中部,水深3400~4300m,NE—SW向展布,大致以南北向的中南海山為界,分為東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

東部次海盆是南海海盆的主體,大約以珍貝海山和黃岩海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

北部海盆自北部大陸坡腳水深3400~3600m向南水深逐漸加大,到珍貝海山和黃岩海山坡腳水深達4200m左右,以廣闊平坦的平原地形為主體。海底自北向南微微傾斜,地形平坦。在廣闊平坦的深海平原上有5條雄偉的東西向的鏈狀海山分布,即珍貝-黃岩鏈狀海山、漲中鏈狀海山、憲南鏈狀海山、憲北鏈狀海山、玳瑁鏈狀海山。南部海盆自南向北微微傾斜,其水深范圍為4000~4400m,地形同樣平坦開闊,平原面積佔80%以上。該區也有東西向鏈狀海丘分布,但數量比北部海盆少,且高度也較低,主要有黃岩南鏈狀海丘、中南海山東鏈狀海丘等。

西南次海盆長軸為NE向,長約525km,東北部最寬處達342km,向西南寬度逐漸變窄。海盆與陸坡交接處水深4000~4200m。海盆內以平原地形為主體,但在海盆中部分布著與海盆長軸平行的舟狀窪地,其水深為4400m左右,因而盆底平原從東北和西南兩側向中部舟狀窪地略微傾斜,平均坡度為0°02′~0°12′。海盆中有數條NE向線狀海山和鏈狀海山、海丘分布,以長龍線狀海山及其南側的三條線狀、鏈狀海山最為壯觀。長龍海山長234km,寬20km左右,最大高差888m。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