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質論文怎麼寫
Ⅰ 請問哪位好心人文字功底強的么啊知道旅遊專業的論文緒論怎麼寫呀弱弱的問下能拯救下寫文章無能的人否
第一個:
旅遊環境是指在旅遊活動特定的區域或范圍內各種因素的存在狀況和綜合作用的結 果。就範圍而言,它主要包括旅遊目的地和相關的旅遊依託地。就內容而言,則主要包括 旅遊資源狀況以及與旅遊活動有關的自然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因素。 在一個以自然資源為 主要旅遊資源的目的地范圍內,環境是該旅遊地重要的旅遊資源,是為旅遊者提供旅遊服 務的基本生產要素,是旅遊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活動的產生就必然會對環境產生影 響,旅遊開發商、旅遊經營者、當地居民、旅遊者等都是環境的消費者。旅遊業作為一把 「雙刃劍」既是資源依賴型產業, 又不可避免地給環境帶來破壞, 並在這種既利用又破壞 的過程中發展。在新的旅遊發展的情況下,我們更應重視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現就發展旅 游與保護環境的關系,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旅遊環境保護對風景區發展的意義 自然環境是人類棲息之地,也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之源,又是人們的游覽對象。古往今 來的旅遊者,都將觀光游覽作為一種休養生息、調節生活、消除疲勞的樂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遊者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與大自然親近。他們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尋幽 探勝。去盡情地享受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美。可見優美的環境能夠使人產生旅遊的願望。相 反, 一個污水橫流、 垃圾遍地、 黑煙彌漫、 雜訊刺耳的惡劣環境是怎麼也吸引不了遊客的。 因此, 保護好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旅遊資源是發展旅遊業的先決條件。 尤其在當前隨著時代 的進步,經濟建設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想出去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在新的旅 游熱潮的情況下,更應重視旅遊環境保護,才能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二、我國旅遊景區發展現狀
2
(一)我國旅遊景區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旅遊景區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照旅遊景區的質量等級也可分為五大類,即A級、2A級、3A級、4A級、5A級共5個類型。按照主要旅遊資源的類型可分為五類,即自然類旅遊景區、人文類旅遊景區、復合類旅遊景區、主題公園類旅遊旅遊景區和社會類旅遊景區;按照景區的主導功能分類則可分為四大類,即觀光類旅遊景區、度假類旅遊景區、科考類旅遊景區和游樂類旅遊景區。
(二)我國旅遊景區的現狀
我國旅遊景區的發展起源於古代的園林,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園林的建造活動,中間陸續出現了寺觀園林和私家園林等形式;二是公園的出現,使得旅遊景區的類型日漸多元,與傳統園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較大的拓展,具有了現代旅遊景區的雛形;三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旅遊者興趣的不斷遷移和拓展,旅遊景區向多元化發展,度假型旅遊景區、觀光型旅遊景區、遺址型文化旅遊景區、科考型旅遊景區、主題公園旅遊景區不斷涌現,形成了我國旅遊景區的快速發展時期。
三、在風景區的開發中要注重環境的保護
旅遊環境的保護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個國家對環境的保護都強調在開發中注重環境的保護,以預防為主。旅遊業一方面要快速發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護環境。如何在開發中注重環境的保護呢?這就要在加快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在修葺原有旅遊景點的同時,開辟新的旅遊景點。在合理地開發新的旅遊資源時,應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切忌對旅遊環境進行建設性的破壞和破壞性的建設。在風景區的開發中要依照法律來保護環境、建設風景區、開發旅遊資源時,要充分利用現行的許多法規條例,以確保風景區的環境免受污染的破壞。風景區的開發者要有防重於治的新觀念。保護風景區環境的目的,是為了促使風景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轉化。為人類的休養生息,創造越來越好的條件。在風景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注重環境的保護是對風景區環境保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對風景區環境的有效保護不是政府、環保局等部門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特別是在從事旅遊業工作中的旅遊從業人員,旅遊業管理者要注重風景區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在旅遊者的旅遊過程中注重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只有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文化才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在開發風景區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必須注意抓好環境的保護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遊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不斷滿足人們的旅遊的需求。合理開發和保護旅遊資源,創造優美的旅遊環境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四、我國旅遊景區中存在的環境問題
(一)旅遊景區保護不足帶來的環境問題
1.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3
國家有關部門雖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在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方面卻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個旅遊區分屬幾個部門主管,形成旅遊部門、環保部門多頭領導,各自為政,互相扯皮,條塊分割的現象,不利於旅遊環境保護具體工作的開展。
2.旅遊景區開發、發展過程中生態意識不強
我國許多風景優美的旅遊景區座落在偏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如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仍處在半封閉、半開放的發展狀態中,過著原始的伐薪取暖、闢地種田的生活方式,因此,當其居住地被開發成旅遊點時,居民們或破壞生態或獵殺動物以供紀念品交易,並通過這種方式獲取旅遊經濟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態意識也反過來影響了旅遊者的生態意識,旅遊區內隨地亂扔紙屑、果皮、對文物亂塗寫等不文明行為很是普遍。
3.旅遊景區客容量超負荷問題遠未從理論上和管理上得到解決
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景點和景區,旅遊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旅遊的渴求也越來越迫切,旅遊業首先出現在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往往很看重旅遊地的非經濟價值;在旅遊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人們則往往更看重旅遊地的經濟價值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而忽視了旅遊對風景區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旅遊管理部門帶來的環境問題
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無人管理
不少珍貴文物被少數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壞或盜竊。導致景區環境的美感和價值急劇下降。如景區建築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盜,文物被倒賣,遺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
2.城市基礎建設的破壞
不重視文物和旅遊環境保護,興建了不少與古建築不協調、破壞景觀的建築物。
3.文化單位的失職
一些文化單位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踐踏文物管理規定,使許多珍貴文物受到破壞。
(三)遊人帶來的環境問題
1.在風景區和古建築物上亂塗亂刻或公開破壞文物
像北京八達嶺城磚連遭高密度遊人腳踏手推,出現嚴重的凹陷松動。「×××到此一游」的公害,凡遊人能及之處無一倖免。這種野蠻行徑既有損長城的價值,中華民族的形象,也對遊人心理引起不良反應。
2.亂扔廢物
旅遊者自身的不當旅遊行為主要在於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所產生的垃圾對景區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區生態平衡和旅遊意境的影響。
(四)工業方面帶來的環境問題
4
三廢污染,造成旅遊環境惡化。許多幽美的自然環境和景區生態平衡已經遭受破壞。甚至有些地方以犧牲環境來求得經濟發展。
五、旅遊景區環境保護對策
(一)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遊客保護景區環境的自覺性
遊客的一些不文明行為會降低風景區的旅遊價值。因此為了創造舒適優美的旅遊環境,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努力提高遊客自覺地愛護景區旅遊資源保護景區旅遊環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景區旅遊環境的保護措施。強化環境道德行為一系列的環境教育,使遊客從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到保護環境,但遊客畢竟是遊客,很多時候都難以控制每個人的行為,「垃圾蟲」還是存在的。為此,我們覺得強化環境道德行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區安排專門的這種方面的管理者,無論什麼時候,發現「垃圾蟲」,都要進行教育,並採取一定的處罰措施,對這類遊客進行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同樣,對於在景區內部採摘花草,攀木折花,驅散益鳥,等破壞景區生態平衡的事件,也找專人負責,進行控制。為了保護景區的重點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設鋼網護罩加以妥善保護,既使遊客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確保重點文物和景物不受損壞。
(二)健全旅遊環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鑒於旅遊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破壞,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環保意識最終應體現在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上。這一點,應該通過政府法律條文來進行約束,還有通過社會的媒體,公益活動進行教育,使得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並使人自發的保護環境,同破壞環境的人進行斗爭。每個人都應該以這種思想影響周邊的人,不斷擴大環境保護的人群。形成整個社會的良好風尚。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依法守法來保護和治理旅遊環境,建立強有力的旅遊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完整的管理體系來執行有關法律、法規,並監督和管理旅遊開發和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研究環境容量,保證旅遊景區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為了順利地發展我國的旅遊業,必須加強對旅遊景區環境容量的研究,根據每個旅遊景區的具體情況,提出可容納遊客的最大限量指標,採取提高熱點旅遊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遊景點並控制其旅遊人數等手段;調整旅遊景區的旅遊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遊景區的環境得到保護。
5(四)加強科學研究 加強科學研究旅遊科學是一門以應用型見長的交叉學科, 旅遊環境保護涉及到的學科 面很廣,因此,在旅遊景區的開發和發展工作中,應開展多學科、深層次的調查研究,以 便更科學地對旅遊景區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和治理,使旅遊得以持續發展。 總之,旅遊業的發展與旅遊環境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環境有效保護是為了更好,更 持續地發展旅遊業, 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也可以促進環境的保護工作。 相信在全民環保意 識日漸提高的今天, 通過有關行政部門和旅遊者的共同努力, 我們的旅遊資源一定能夠得 以持續利用,旅遊業一定會更快、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六、結論與思考 旅遊業的發展應該與旅遊環境相和諧, 而不應同旅遊環境敵對起來。 環境的有效保護 是為了更好、更持續地發展旅遊業。對於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旅遊資源的風景區來說,環境 的質量的高低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 環境的有效的保護是旅遊業發展根本。 而旅遊環境的 保護不僅僅靠相關部門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還要提高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只有全民環保 意識不斷的提高並通過有關部門對旅遊環境進行宏觀保護和綜合治理, 旅遊資源才能夠得 以持續利用,旅遊業也才能得以持續的發展。
第二個:
紅色旅遊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遊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遊活動。它是以一定的紅色文化為資源依託,向旅遊者提供綜合的旅遊產品服務過程,是文化旅遊市場的一個細分。因此它不僅需要有一流的旅遊設施及一流旅遊服務作堅強的後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遊資料、人文旅遊資料以及建設風貌旅遊資料。地方文獻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縮影,記載有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文獻資料,是區域文化的承載體,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旅遊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各種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紅色旅遊彰顯歷史文化 從一定意義上講,紅色旅遊是建立在紅色資源基礎上的一種精神文化產品,是人文旅遊資源,屬於文化的范疇。不少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只需略加開發就可以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這些產品具有豐富而深遂的文化內蘊,遊人要欣賞、感悟它,規劃師、旅遊商要開發利用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許多自然旅遊資源雖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屬性和疊加歷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需要科學知識來解釋,而且,要將自然山水轉化成為旅遊產品,必須通過旅遊開發這一文化手段來實現。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自然旅遊資源同樣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與歷史文化密不可分。 臨沂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久負盛名的「華東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遺址遺跡,如八路軍1 15師司令部舊址、山東省戰時工作推進委員會舊址、大青山戰斗遺址、沂蒙紅嫂紀念地、孟良崮戰役遺址、《沂蒙山小調》誕生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等;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另外,利用「書聖」王羲之和「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書聖故里,書法聖地」品牌,使這塊古老的土地再次散發出熠熠光輝,使人們在擁抱自然的同時,崇敬先哲,緬懷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臨沂被正式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5年3月,臨沂市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孟良崮戰役遺址和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還建立了36個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經常性地組織青少年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2 地方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地方文獻是對某一特定區域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綜合記錄和反映,其最大的特點是文獻內容所體現出的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的歷史文化。是紅色旅遊產品開發的源泉。 2.1 地方文獻記載了秀麗的自然風光 我國山川秀美,五嶽聞名遐邇。各種秀麗風光在《中國名勝詞典》、《天下名山勝概記》、《嶗山名勝記》、《黃山記勝》等地方文獻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對各個景點的具體介紹。如《臨沂地方誌》記載了臨沂地區地質結構復雜,地貌類型多樣。風光秀麗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在蒼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還有不少由流水侵蝕造成的桌狀山,稱之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劍似戟,氣勢奪人;有的擬人狀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犢崮等,已成為戰爭年代傳奇故事的載體,透著民間文化的靈氣與神韻。「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陳毅元帥躍馬沂蒙時所哼唱的壯美詩句,更使七十二崮聞名遐邇,流風遠播。蒙陰、平邑境內的大型溶洞,寬大幽深,石筍、石柱、石鍾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極為壯觀。規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區十分罕見。位於費縣城西北的奇石林總面積達100公頃,上萬塊高大的園林石千姿百態,一望無際,被稱為天然奇觀。當地政府根據地方文獻記載的山川I河流的演變情況,發掘了許多旅遊景點。如:新開發的沂水天然地下畫廊被山東省公眾評為最喜愛的十佳鄉村旅遊區。 2.2 地方文獻記載了大量的革命歷史遺跡、遺址 革命紀念地、紀念物以及所承載的革命精神、革命歷史知識在地方文獻中也有很多的撰述。《臨沂地區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據地紀略部分,詳細記載了駐沂蒙革命根據地內地級以上領導機關設置概況、沂蒙革命根據地創建與發展綜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沂蒙戰斗的事跡。如:以八路軍1 15師、新四軍、華東野戰軍轉戰路線為主線的革命歷史遺跡:包括黨政軍機關舊址、戰場遺址、偉人足跡和紅色紀念建築。以沂蒙精神為主線的紅色文化遺產: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紀念地(館、園)以及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紅色影視等文藝作品及其題材等諸多方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一批紅色典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沂蒙人民繼續發揚沂蒙精神,艱苦奮斗,創造了新的奇跡,先後有厲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溝3個單位受到過毛澤東主席的批示表揚,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批示最為著名。這些遺跡、遺址、紅色典型都成了紅色旅遊資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獻記載了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遊客到某地觀賞自然風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獻里,都可以尋到歷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跡和美麗的傳說。如臨沂地區志記載的在本區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者,就有600餘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學大師曾參、毛筆的發明者蒙恬、農民起義領袖樊崇、珠算發明家劉洪、一代名相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東晉重臣王導、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王獻之、文學家鮑照與鮑令輝、文學評論家劉勰、訓古學家顏師古、唐忠烈賢臣顏杲卿與顏真卿、著名文學家蕭穎士、女詩人紀映淮、文物收藏家於騰、愛國名將左寶貴、進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軍首領劉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頗有影響的青年作家王思玷與劉一夢、方誌編纂家莊陔蘭、抗日名將王德林與劉震東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構成了臨沂地區人傑地靈的壯麗畫卷。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蓮、李桂芳為代表的「沂蒙紅嫂」,以王換予為代表的「沂蒙母親」,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為代表的擁軍支前、愛黨愛軍典型。還有一大批沂蒙兒女為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而英勇捐軀。他們是這一時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獻記載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 不同區域會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生態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飪文化、服飾文化,打造出了獨具區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地方風味產品。這些獨具特色的區域旅遊品牌的形成,都離不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以及對其所蘊含的區域文化的挖掘。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研發,再賦予時代特徵,從而轉化為新的旅遊文化。這些是旅遊者遊玩、觀光、休息、欣賞自然風景或人文景觀的精神消費享受。
3 依託地方文獻開發紅色旅遊資源 3.1 依託地方文獻信息源的作用創建旅遊品牌 旅遊品牌是旅遊地無形的旅遊資本,是影響旅遊者行為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一個地區在其旅遊業發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區的旅遊品牌,構築完善的旅遊品牌體系,它就能在國內外的旅遊市場上獲得較強的旅遊競爭力。各紅色旅遊地區,應該根據地方的紅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區的品牌形象,這對於提高地區的旅遊形象、效益,擴大客源,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據資料表明,紅色旅遊文化品牌的形成,都離不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以及對其所蘊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研發,再賦予時代特徵,從而轉化為新的旅遊文化,如沂蒙老區是《沂蒙山小調》的誕生地,把《沂蒙山小調》改編成交響樂由中央級樂團演出,組織編排的《沂蒙山頌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撥動旅遊者的蒙山情懷,從而提高了沂蒙老區的知名度。沂蒙紅色之旅的標志性景觀——孟良崮旅遊區的開發,是經過對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的民間傳說的考證、孟良崮戰役的遺跡、遺址的再現、紅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誌記載的該地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跡和名人名事等資源,打造的一個集愛國主義教育、休閑旅遊與一體的紅色旅遊精品。 藉助名人效應,打造名人品牌,發掘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也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重點。圖書館豐富的地方文獻記錄著歷史長河中點滴事跡,積淀著各種文化。挖掘名人文化,藉助名人史料可獲得比建造樓堂館所更高的經濟回報。例如,臨沂利用「書聖」王羲之和「智聖」諸葛亮等歷史名人的知名度,舉辦了三屆「中國臨沂書聖文化節」,成功打造了「書聖故里,書法聖地」這個品牌。把臨沂這個革命聖地推向了全國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調」等紅色品牌開發的特色產品:「沂蒙小調」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餅、「沂蒙小調」酒,成為旅遊者必嘗的風味食品。 3、2 利用館藏文獻開發和規劃旅遊產品 紅色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就紅色旅遊發展紅色旅遊,其目標市場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大眾旅遊時代具有娛樂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徵,在開發過程中也應該正確把握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精英文化的市場化問題,開發適合大眾旅遊需求的產品。紅色旅遊地區要在把握好本地區的紅色文化主題的同時,加大對地方優勢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從而擴大地區整體的旅遊吸引力。重點開發地方文獻中反映當地歷代各界人物資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記、信函、傳記、回憶錄以及成名作等;反映當地的形象資料:如圖片、照片和歷史紀念地、名勝古跡、旅遊風景區的文字介紹材料等;反映當地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文藝資料:如詩歌、戲曲、小說、故事、繪畫、雕塑等;反映當地自然和社會歷史變遷的實物等等。對以文物、遺址、古建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搜尋古籍、地方誌、地方傳說,追根溯源,提高景區的科學性、知識性、歷史性、真實性和娛樂性,供旅客參與和觀賞。對於紅色景區,要依據老區保存的歷經戰爭滄桑的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址、遺物和資料,發掘革命歷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領袖、英雄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諦,使歷史鮮活和豐滿起來,以小見大,以人說史,讓英雄走下聖壇,貼近群眾和生活,產生親和力。 臨沂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藉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風光(如天佛山、地下畫廊和地下大峽谷、石林等)、歷史文化資源(有出土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北寨漢墓等)及濱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貿新都等現代化旅遊資源,在盡可能保持紅色基調的基礎上圍繞綠色沂蒙、紅色風情、文韜武略、地質奇觀四大特色,開發出了生態游、探險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劃、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使本地區的旅遊市場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旅遊消費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間曲藝, 充實旅遊內容。 旅遊景區吸引遊客的不僅僅是景區的景色和相關的文化內涵,各地的民俗風情、民間曲藝更具吸引力。這些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和繼承主要靠當地人們口頭交流、口耳相傳,盡管地方文獻中有相當多地記載,一般較為零亂,不系統。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方法深入民間,廣泛收集獲取文獻信息,形成特色文化專題文獻,成為本地區無形的旅遊資源。比如紅軍歌曲、故事、影視等難得的口頭流傳資源,為紅色旅遊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創作於戰爭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調」,在全國獨樹一幟的臨沂樂舞「龍燈扛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臨沂地方戲曲—— 「柳琴戲」,成為當地旅遊文化的象徵;印染、剪紙、書法、手工藝製作等臨沂工藝品,象徵愛情的民間手工綉的荷包成了旅遊者必買的紀念品。與巧手少女的刺綉技術可以媲美的是,農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潑可愛的布娃娃也是臨沂一大景觀。 總之,紅色旅遊弘揚的是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區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區人民的整體形象。地方文獻記載有大量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等資料,也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激發人們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和熱愛。因此,積極開發地方文獻的旅遊資源,依託地方文獻發展紅色旅遊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旅遊資源開發對導游的詳細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養 從景區景點的層面看體驗旅遊是觀光游更深層次的挖掘和更廣層面的拓展;從遊客的層面看日益成熟的遊客消費心態以及日益提高的遊客文化品味是「體驗旅遊」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體驗旅遊階段導游應該讓遊客體會到美在其中樂在其中輕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導游就必須針對景區景點所需要、所能夠傳遞給遊客的體驗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並揣摩不同遊客的審美特點、心理習慣、消費觀念乃至身體狀況來「量身定做」旅遊產品(包括景點選擇、導游辭的選擇、線路的選擇、景點停留工夫的選擇景區內互動項目參與程度的選擇甚至導游自己組織開展的小活動的選擇等等)。 「體驗旅遊」呼喚高素質的導游也只有高素質導游能夠讓遊客深刻理解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使「體驗」更深。
4. 2自身素質專業化 傳統觀光旅遊階段旅遊者還未掙脫「眼睛旅遊」的方式;體驗旅遊階段隨著旅遊者對個性化旅遊產品的購買對高品質旅遊體驗的需求他們希望通過導游的穿針引線來深刻了解、感受旅遊區的人文環境和歷史脈絡從而加深對景點的印象提高旅遊體驗層次。有學者提出「一流的導游應該是博士水平」。知識的專業化會使導游對某一類旅遊資源、某些旅遊景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甚至有創新的見解這樣就克服了傳統導游什麼景點都講但都講解不深不能給遊客留下深刻旅遊體驗的缺點。因此可以設想在不久的將來熟知中國革命史的紅色導游將大量出現在井岡山、延安;熟讀道教、佛教經典的宗教導游將帶領遊客領略武當山、普陀山的道義、佛文化;而九寨溝、張家界是山水導游大顯身手的地方。同時景區自身也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定點導游並把此納入旅遊景區規劃中這樣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講解來向旅行社、旅遊者宣傳本景區並以此擴大景區的知名度。
Ⅱ 地質旅遊論文
鄭州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C 。7月最熱,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於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
地理位置鄭州在河南的位置鄭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東經112° 42' -- 114° 14' ,北緯34° 16' - 34° 58' ,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 鄭州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 C 。7月最熱,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無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時間約2400小時。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於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
------------------------------
鄭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旅遊資源豐富。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商城遺址等記載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黃河游覽區、大河村遺址為主的黃河有中國特色文化旅遊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少林寺部分旅遊景點:
郊縣市:
嵩山:五嶽的中嶽,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聖地,世界地質公園。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剎」,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中華武術的發源地和象徵。
嵩陽書院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儒教文化聖地。
黃河游覽區:鄭州著名旅遊景區。
鄭韓故城遺址
中嶽廟:位於鄭州登封市,華中著名道教聖地。
杜甫故里:位於鄭州鞏義市
打虎亭漢墓
黃帝故里:新鄭市具茨山附近,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出生,建都。國家級祭祖大典每年在此舉行。
北魏石窟寺石刻造像
廣武古戰場
法王寺
密縣漢墓
二七紀念塔:鄭州標志性建築,矗立於市中心,原址為長椿橋,該為紀念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所建造,原塔為木質結構,後因為木質腐朽,改為磚石雙塔結構。
鄭州商城遺址:大部位於管城和二七兩區,距今3600年,為商代亳都遺址,國內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古代城池。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城牆-早商時期城牆,宮殿遺址,燒窯遺址等。
大河村遺址:位於中州大道北,新石器時期的原始村落遺址。
劉禹錫墓:位於鄭州市中原區西,含祠園,墓冢
河南博物院:國家級歷史博物館,中原古代燦爛文明的窗口。
城隍廟:位於職工路(城隍廟街路北),是鄭州市現存最大的明清建築群
文廟:鄭州孔廟,位於東大街,是僅次於山東曲阜興建時期最早的儒教廟宇
北大街清真寺:位於管城區政府東側,是鄭州唯一的明清建築風格的清真寺院
佛光寺:位於中原區西流湖公園西北
日本駐鄭州領事館遺址: 位於二七區東三馬路上,為日軍侵華時期日本駐鄭州領事機構所在地
小雙橋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七紀念堂:原為普樂園會場舊址,二七大罷工紀念會所,位於錢塘街
鄭州博物館: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緊鄰綠城廣場
碧沙崗:為馮玉祥將軍所建,包括北伐戰爭紀念碑,三民主義紀念亭以及烈士祠,後部分烈士遺骨遷往烈士陵園,現為公園
胡公祠:位於人民公園南,現存大殿,祠園,祠門,2008年開始進行整修
彭公祠:位於人民公園西,已無主體建築,只剩五座紀念亭
黃河博物館:紫荊山公園西北,為解放初期典型建築
孔氏家廟:位於惠濟區,破損嚴重,未得到保護,現存大殿三間
紀信廟:位於鄭州市區西北,紀信同時也是鄭州的城隍神
列子祠:位於鄭州東南莆田,中國著名古人列子誕生於此
大佛寺:西流湖公園西北,僅存大佛殿
子產祠園:位於中原區金水河沿岸,以紀念鄭州名人子產,子產祠原址位於東大街
湖北會館:為清朝民國時期楚商會所,後作為鐵路工人夜校,中國革命者李大釗在此講學
晉王廟:也稱為李衛公廟,現僅存清代小瓦房十餘間,以及碑刻等
郭家大院:位於紫荊山路中段,是鄭州市僅存的明清四合院建築群
巴巴墓:鄭州伊斯蘭元老墓冢,位於鄭州解放路,墓上建有紀念亭
毛主席視察燕庄紀念亭:位於金水路西段,為紀念解放後初期毛澤東視察燕庄時所建
熊耳河橋:位於鄭州市老城阜民門外南關大街熊耳河上,清乾隆十年(1745)知州重修
制骨作坊遺址:位於鄭州商城北牆外,花園路新華社河南分社院內
洛達廟遺址:中原區洛達廟村東北500米的台地上,二里頭文化遺存
東史馬民居:位於鄭州西北東史馬村,民居為當地士紳伍德潤所建,系清代民居
鳳凰台:位於管城區未來大道南,屬於商城遺跡部分,原為鄭州八景之一鳳台荷香的主景,現存鳳凰台和君子亭
浸禮會教堂:位於管城區南菜市街1號2號院,市童裝刺綉廠院內,為歐美式磚木結構,1906年由美國南部基督教浸禮會資助建設
京漢鐵路總工會籌備處故址:位於管城區玉慶里4號,1922年成立的京漢鐵路工會分會也位於這里
鄭州舊衙署:為明朝時間所建,今院內遺留老建築極少,現為管城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分!
Ⅲ 地質旅遊考試論文怎麼寫
你們老師平時上課都講的什麼啊?好歹也先給個范圍啊
Ⅳ 地質旅遊的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是近30年來才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旅遊形式。自20世紀90年代誕生地質旅遊概念以來,各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研究的關注度逐年提高。目前,世界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著重於地質旅遊的定義,地質旅遊資源的調查、評價與規劃,地質旅遊資源的類型劃分,地質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管理,地質旅遊產品的開發策略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國外研究進展
地質旅遊的概念最先由Hose於1995年提出,1997年美國國家地理和旅遊產業聯合會提出了不同含義的「地質旅遊」術語,隨後很多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這兩大定義,並賦予了更深刻的含義(Stueve等,2002;Stokes等,2003;Newsome和Dowling,2006;Tongkul,2006;James和Hose,2008;Dowling,2009),但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近30年來,國外學者從多個方面闡釋了地質旅遊的開展、管理、推廣及與地方利益協調等方面的問題。有通過研究利用廢棄礦山發展旅遊業,從而喚醒礦山活力,增加價值(Calaforra和Fernández-Cortés,2006);針對火山或地熱溫泉等地的地質旅遊活動安全問題進行研究(Heggie,2009);研究地質遺跡地開展地質旅遊的可行性及容量,以保護地質遺跡環境和地質遺跡本身不受破壞的問題(Fernández-Cortés等,2006);關於自然遺產地的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研究(Spenceley,2005;Billington等,2008);世界遺產的地質學價值及開發地質旅遊的潛力(Alexandrowicz,2009);地質公園與地質旅遊的關系(Zouros,2004;Zouros和McKeever,2009);地質遺跡旅遊對地方經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收入的影響(Walpole和Goodwin,2000;Wartiti和Malaki,2008;Dowling,2009);認為地質旅遊擴充了地區可持續旅遊的內容(Hose,2007);有些學者研究如何將對一般人來說在平時和日常生活中顯得太遙遠且沒有吸引力的地質學通過通俗易懂的圖冊介紹地質學知識,編制非學術化的地質目錄,刺激民眾的好奇心,透過地質景觀喚醒人們對地球科學的注意(Bertolini和Centineo,2005);地方文化對地質旅遊的重要性(Weber,2009;Lemon等,2009);地質旅遊的教育、休閑功能(Eder和Patzak,2004;Grosbois和Eder,2008);遊客對於地質旅遊的認知與期望(Boley,2009);地質旅遊與當地居民參與的關系(Farsani等,2009);通過研究西班牙的地質遺產與地質保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建立法律框架和編撰完整的遺跡目錄以保護地質遺產(Carcavilla等,2009)。
在圖書與雜志方面,Dowling和Newsome(2006)合作編寫「Geotourism」一書,書中討論了地質旅遊的范圍和性質,描述馬來西亞、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總結歐洲與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經驗,介紹美國、西班牙、愛爾蘭和英國等國家的地質旅遊行動,研究了地質旅遊的解說系統、地質旅遊開發的問題與挑戰,同時列舉了不少實例作為佐證;Leman等(2008)主編了「Geoheritage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一書,內容主要涉及地質遺產資源、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公園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德國出版「Geoheritage」雜志,專門研究地質遺產保護和地質旅遊開發。
二、國內研究進展
我國對於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一直比較重視,但是對其開發建設卻相對比較緩慢,在地質旅遊開展和建設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對滯後。我國學者對地質旅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分析等方面;部分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都分別成立地質旅遊研究中心和地質旅遊研究所;另外,國內資源導刊雜志社出版發行一本專門介紹和研究地質旅遊的雜志——《資源導刊·地質旅遊》。
1978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地質科普委員會,並多次開會討論旅遊中的科普問題,提出開展科學旅遊、地質旅遊,並進行旅遊地質、旅遊地學相關研究;從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活動開始,組織了一系列地質旅遊實踐活動,每年都有數千人次,屬於普及性地質旅遊;1993年,中國旅遊地學會在河北薊縣召開了以「中國地學(地質)旅遊事業發展戰略研究」為主題的學術年會。
殷維翰和丁興旺(1983)提出並探討了進行地質旅遊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構想,原地質礦產部於1985年11月在長沙召開了「首屆地質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會議」,會議代表考察了武陵源風景區,鑒於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質地貌景觀獨特優美,地質學家提出了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研、科考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沒能開展起來,直到1998年國土資源部協同有關部門才推動了這一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省級地質公園共同構成的三級地質公園體系在我國初步建成。有中國特色的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圍繞著對地質遺跡「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大原則正在不斷完善,同時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也還存在不少需要努力探索之處;世界自然遺產的地質旅遊研究和開發也在悄然進行中,在世界遺產中開發地質旅遊將成為繼生態旅遊、探險旅遊、科普旅遊之後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國內對於地質旅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旅遊的意義與必要性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它代表了地球發展的不同篇章,具有不可估量的科學意義。通過在世界遺產地和地質公園開展地質旅遊,不僅可以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讓旅遊者在遊玩中感受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給人一次愜意的旅遊經歷,而且還可以輕鬆了解地學知識、促進地質學知識的普及和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因此國內不少學者和政府都非常關注地質旅遊的研究及其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契機。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認為,地質旅遊具有扶貧、延長礦區壽命、加強社區和諧、普及地學知識等功能,既保護了地質遺跡,又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地方發展。徐梅(2007)認為,個性化、主題性的地質旅遊將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提出,大力發展地質旅遊是充分挖掘貴州旅遊資源潛在優勢,以差異性競爭策略實現貴州旅遊業發展後來居上的正確選擇,而且貴州地質旅遊開發需要走綜合性的整合開發之路,帶動地方經濟的綜合協調發展。張玲(2008)認為,發展地質旅遊對保護地質遺跡,加快旅遊業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重要意義。
2.地質旅遊資源方面
地質旅遊資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形態的構造和形成歷史、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等方面。主要圖書有《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分類分區與編圖》、《地質旅行》(夏樹芳,1998);主要研究論文成果有:吳昭謙(1990)提出中國擁有豐富的地質旅遊資源,應當面向世界開展地質旅遊;郭威和丁華(2001)討論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地質旅遊的特色和發展前景;左曉路(1995)對四川地質旅遊發展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李治國和高建華(2004)研究了河南省地質旅遊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提出應做好地質旅遊資源評估,並進行配套組合旅遊項目開發;唐開疆(2003)分析了世界遺產——長江三峽的地質旅遊資源,提出重點進行「無字天書」旅遊考察和遠古時代的古生物化石探秘這兩方面的地質旅遊;王嘉學和楊世瑜(2004)針對世界遺產——三江並流區旅遊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障礙及對策進行研究;戴亞南(2008)則探索了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3.地質公園方面
地質公園是開展地質旅遊活動的基礎和主要場所,因此,我國學者在地質公園開發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地質公園體系、地質公園評定及地質公園的意義等方面研究。陳安澤(2003)認為國家地質公園體系的建立,是我國地質工作發展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對促進旅遊事業和經濟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趙遜和趙汀(2003)認為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中國地學界的國際地位,保護地質遺跡,優化地質環境,推進科學普及,提高旅遊科學知識含量,同時也有益於地方經濟發展和增加當地居民的就業機會,是實現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措施,也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環境;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美學與觀賞價值、科學研究與科普價值,它將在開展地質旅遊、普及地質科學知識、提高旅遊業的科學含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後立勝和許學工,2004)。
(2)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資源特徵及開發保護研究方面。黃松(2006)提出了地質遺跡的復合型保護開發模式優選思路和5個優選模式;賴紹民和鄭萬模(2002)認為地方政府應摸清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標准和登錄評價體系。王長生(2005)認為對於目前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地質遺跡採取「暫緩開發」原則,以保護地質遺跡資源。
(3)地質公園的開發和保護方面的研究。盧志明和郭建強(2003)等用系統論的思想把地質公園分為地質系統、保護系統和旅遊系統三個子系統。地質公園應該走綠色開發之路,並納入到旅遊產業的鏈條中,建成科學旅遊、探險旅遊的基地(李雙應和岳書倉,2002)。地質公園的建設要注意處理好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二者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地質遺跡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毛學翠,2003;孫長遠和周淑敏,2005)。李曉琴和劉開榜(2005)認為生態旅遊是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並提出了地質公園生態旅遊開發模式。
(4)國外地質公園建設開發與保護經驗研究與借鑒。主要是總結國外地質公園的經驗,提出盡快健全完善我國地質公園管理體制,理順各項管理規章制度與運行機制,實行地質公園管理與經營分離及強化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趙汀和趙遜,2003;鄭敏和張家義,2003;夏雲嬌,2006)。
4.地質旅遊開發及產品方面
我國學者在地質旅遊的總體規劃建設和地質旅遊產品的推陳出新方面研究相對較少,目前研究重點主要放在地質旅遊的開發思路和建議方面的居多,如何通過開發新穎的地質旅遊產品來滿足新世紀人們對旅遊需求的變化和地質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是我國學者和業者今後需要重點研究的目標。周純明和曾令初(2007)詳細論述了地質旅遊的意義和地質旅遊產品系列的開發建設對策;高蓮鳳和張振國(2007)研究山西省地質景觀資源分布特徵,提出地質旅遊總體規劃的建設思路,即該省地質旅遊線路規劃、資源開發規劃及地質旅遊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方案;庄壽強(2006)提出地質公園中地質旅遊的開展及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並提出地質旅遊的三種類型:彌漫型地質旅遊、插入型地質旅遊和連貫型地質旅遊;庄壽強(2008)提出在恐龍曾出沒的地方尋找金剛石這一開拓地質旅遊公園的設想就滿足了人們探奇的好奇心理及地質旅遊景點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徐梅(2007)探討了貴州省民族旅遊與地質旅遊的結合開發思路。吳振揚(2007)在分析香港花崗岩地貌特性、地質旅遊特點和目前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香港花崗岩地貌的地質旅遊開發思路。謝洪忠和劉洪江(2003)分析了美國國家公園的地質旅遊特色,並提出我國地質旅遊開發應突出地質旅遊特色、正確認識地質景觀、加強管理和引導。同時,還有不少學者針對一些具體的地質公園進行旅遊產品設計和開發研究。
總的來說,國內地質旅遊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集中在地質旅遊的地質景觀資源特徵分析、地質資源開發與保護、地質公園的開發與規劃建設等方面,對於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體系、地質旅遊的線路安排、地質旅遊的配套服務、地質旅遊與教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方特色結合、地質旅遊與地區經濟建設協調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地質旅遊的理論研究體系和實踐開發體系還未成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化完善地質旅遊學科建設。
Ⅳ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要怎麼寫才有創新
我也是旅遊管理的,要實習沒時間寫,死黨給我了個莫文網,是他們幫我寫的全套的,感覺很專業,我就只去列印了一下,省事啊
莫文網還給我了很多題目,你看下
漢中市體育旅遊資源開發模式的研究
葫蘆島旅遊市場營銷策略研究
世界遺產保護與政府管理體制的完善
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生實習效果評價研究
鄉村旅遊地社會網路對組織有效性的影響機制研究
基於結構方程的旅遊競爭力模型
泰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措施研究
旅遊管理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
高職旅遊管理創業教育的研究
興義市旅遊管理新模式研究
青城山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湖北旅遊產業發展瓶頸突破戰略研究
縣域農業生態旅遊研究
基於STRUTS架構的昌邑市旅遊局電子政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基於Jave ME的旅遊服務預訂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棗庄市城市轉型中的旅遊規劃開發戰略對策研究
我國生態旅遊行政執法的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
案例教學法在旅遊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基於工作過程的導游核心課程整合研究
中職學校旅遊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改革探討
燕山大學旅遊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評價及優化
城市旅遊危機管理研究
我國城市旅遊品牌塑造中的政府行為研究
烏魯木齊市滑雪旅遊發展研究
旅遊地品牌形象視覺識別符號設計研究
我國政府旅遊管理體制創新研究
城市旅遊品牌建設評價研究
民族旅遊發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變遷與保護研究
韓國觀光公社研究
遺產旅遊地環境容量系統動力學研究
民族旅遊區導游的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主位推進理論應用於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作文教學的效果研究
旅遊業對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帶來的社會效應研究
基於MIS與GIS集成的昆明市旅遊地理信息系統
旅遊景區導向系統設計研究
平遙古城規劃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研究
旅遊管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
價值澄清理論在飯店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餐飲管理》課程優化設計
基於系統論的景區投資體系創新研究
旅遊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
旅遊規劃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旅遊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研究
地質公園旅遊環境容量規劃及其實證研究
南洞庭湖濕地生態旅遊研究
上海市國際會議產業競爭力研究
上海假日旅遊發展研究
上海市鄉村旅遊品牌營銷研究
昆嵛山旅遊發展戰略研究
大同市宗教旅遊資源評價及開發研究
Ⅵ 急求一篇關於旅遊地質學的論文,要介紹地質問題,譬如形成原因,地質面貌等,最好是關於山西的
我國旅遊地質資源的特點與分布
1、旅遊地質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1)旅遊地質資源的概念
旅遊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一個正在發展的新的分支學科,也是介於旅遊科學和地質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但嚴格說來應屬地質科學范疇。對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和保護,都與地質科學密切相關,這些工作為旅遊地質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旅遊地質學以旅遊地質資源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標准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如具有地區性、區域性和國際性地質對比意義的地層剖面及重要而珍貴的化石產地,即那些在區域性地質對比上具有摸式、標准或典型意義的地質剖面,或是一些出露齊全、保存完好的生物地層分帶,以及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剖面、重要的化石產地、古人類化石與古人類居住遺址等。 (2)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岩石、地質構造及礦物、礦產等產出地段,具體來說,即地區性或國際性的岩石產地、有歷史性經濟價值的礦物礦產地以及具地區性典型意義的地質構造點。 (3)可觀察現代地質作用過程和造型地貌的典型地區以及有地質意義的著名風景地貌區,其中包括岩溶、山崩、冰川及其遺跡、滑坡、泥石流、岩洞、泉水瀑布、峽谷、岸灣、峰巒、黃土,以及熔岩、火山、火山口、天池等火山地貌和丹霞地貌,還有石林、土林等自然奇觀地貌。 (4)具有特殊的經濟、醫療、科普和教育階值的地質現象,如礦泉、溫泉和黃金、寶石、建築石料等礦產地,以及古代的采礦與冶煉遺址等。 (5)其他地質自然歷史遺跡景觀和人文歷史遺跡景觀,包括由於大自然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種自然景觀,如山嶽、江河、湖泊、海濱、島嶼、沙漠、草原等,以及古代建築和歷史文物古跡等人文景觀,如古城、宮殿、廟宇、園林、陵墓、城堡、古塔、古科學藝術製品與建築、古書院、石窟、石刻、碑碣、摩崖、壁畫、運河、橋梁、渠堰、大壩、水庫及一些紀念性建築或遺址。
旅遊地質資源: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由於地殼構造變動、岩漿活動、古地理環境演變、古生物進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層中的化石、岩體、構造形跡、礦床、地貌景觀等景象,具有觀賞、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價值,對遊人產生了某些吸引力,這便是旅遊旅遊資源。旅遊旅遊資源可分為:典型地質構造形跡(如台灣東海岸清水大斷崖)典型標准地層剖面(如天津薊縣中古元古界地層剖面)、奇特的岩石和礦物(如太湖石),古生物化石點(如山東臨朐山旺中新統化石點)、火山遺跡(如雲南騰沖火山)、地震遺跡(如唐山地震遺跡)、古人類文化地質遺跡(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景觀,如古冰川遺跡、古河流遺跡、古湖泊遺跡、古海蝕崖與古海積沙堤等遺跡稱外力旅遊旅遊資源
旅遊地質資源在旅遊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眾所周知,地質資源的科學和使用價值,毫無疑問是可以肯定的。但作為一個旅遊資源的價值來判斷時,它的自然景色則可能是一個更為重要的評價標准。從旅遊消費心態來看時,一般的旅遊者,對產品價值的要求相當高,因此,無法說明單純的科學和使用價值就有絕對的魅力,所以,如何體現地質資源在旅遊產品中的價值,自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但價值判斷有著極大的難度,原因在評價者間各有著不同的身分,他們有可能是科學家,地質學家,或是單純的旅遊者,因各有自己的立場,彼此之間的價值觀自然不同,這個結果很可能造成地質資源的價值無法在旅遊產品中體現,而形成了其「價值的不確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事實上就是旅遊產品在開發與設計時,如何考慮它在產品中的重要性時的一個難題所在。
因此,假設旅遊產品在開發與設計時,過於強調其科學性和使用的價值性時,很可能只能滿足部分人士,而失去更大一方的客源市場,如此必然成為旅遊產品的致命傷。畢竟在旅遊者中科學家或地質學家所佔的比率較低,過分強調科學價值,自然不符和旅遊產品開發的原則性和現實性。
那麼如何解決「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是凸現地質資源在旅遊發展上的關鍵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地質資源的價值很容易的被凸現出來,但同時也可能因某個因素的存在而制約了它,使它在旅遊產品中的重要地位很難被顯現出來。因此,一個以地質資源為主要旅遊資源,當它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景點景區時,首先解決「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是一件極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問題的解決有助於處理好地質資源在旅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上的困境和所處的地位問題,使它能夠真正的豐富旅遊產品的實質內容,增強市場的競爭實力。
三、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旅遊資源
如果說旅遊資源在旅遊產品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話,那麼如何有效的充分利用資源,對旅遊產品的開發自然有利。
3.1∶資源的有效利用
從開發旅遊資源的立場來看,一個成功的景點景區很難單靠開發一個資源就能達到經濟效果,原因在於目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因此,產品的多樣性自然成為開發的基本原則了。
以三清山為例,作為一個景點景區,不但具備了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特徵,又有文化資源的支撐。旅遊資源既豐富又具科學價值與市場的價值,對旅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但是三清山花崗岩資源也可能存在「價值的不確定性」的問題,因此必須慎重處理,才能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到最高點。
我們假設目前三清山的資源,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的情況下,直接將現有的資源轉換產品的話,也很有可能造成因產品缺乏多樣性而失去市場的問題。因此依然必須充分發揮資源的有效性,才能豐富旅遊產品的內容,這就是目前三清山景點景區發展旅遊的重要工作。
這里所指的資源是整個三清山大環境的旅遊資源,而非僅圍繞著花崗岩資源而論資源的概念。我們應該以與花崗岩共存共生的一切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為基礎,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地質,河川,水資源,空氣,氣象氣候,宗教文化等等資源,來展開開發旅遊產品開發和設計工作。在以上的資源能夠充分被利用後,必然能創造出旅遊產品的多樣性,如此將能滿足市場的各種需求,也就是說在豐富了旅遊產品內容後,同時也創造了更大的客源市場,為旅遊業的發展開拓更大寬廣的道路。
3.2∶擴大資源利用的必要性
任何旅遊的開發在條件與技術上,資源的有效利用與保護是必要的,而資源的挖掘更是豐富旅遊產品內容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讓產品過於單一化而失去魅力,因此,主要資源之外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挖掘等都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當然為了彌補資源「價值的不確定性」的缺點,減輕在開發時因其不確定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採取擴大資源的利用,也是比較可行的方式,因此,這也是採取這個手段時所考慮主要因素之一。
有效的利用與開發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不但能夠符合旅遊的發展,更大的滿足市場的需求,還能藉此機會更好的保護好整體環境,對整體環境在形成產品時得到較好的協調,對提升旅遊產品的內容和質量將起到較大的作用。
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更大的發揮資源的使用價值,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和消費者對旅遊產品選擇性。但更為明確的結論,是由於產品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市場機遇,它很可能因此而擴大了市場的規模,為旅遊發展起到更大的作用,這就是有效利用資源在旅遊發展上的必要性。
Ⅶ 旅遊地質學論文2000字
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細微的震撼過你,讓你心情波動專過的事情,我屬們覺得生活平淡只是因為缺乏觀察,缺乏用心體會;更經常的是,即使我們身邊出現了讓你為之一動的事情,由於缺乏記錄的習慣,我們常常讓好的材料擦肩而過;
Ⅷ 關於旅遊資源的論文的開頭
不是專業人士,帶你找點資料當前,旅遊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遊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遊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遊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並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並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遊資源 開發 保護 一、旅遊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遊區正在進行旅遊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遊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遊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遊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遊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遊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遊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後的旅遊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遊項目與另一旅遊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遊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後,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遊項目之間是相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遊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遊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遊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三)網路化原則。旅遊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路,是自然網路。在珠海旅遊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遊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遊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遊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遊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路,各地的旅遊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遊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路。首先是小網路,即中心城區旅遊景點的大擴容。我們要考慮景點之間的共生性,要強調內涵的挖掘,包括實施市區西部和東部的旅遊大開發,重點開發建設唐家灣古村鎮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原唐家舊鎮、共樂園、淇澳白石街、金鼎會同村等,珠海國際賽車、珍珠樂園等旅遊資源也有待於整合)、現代教育科技文化旅遊景區(包括大學園區、南方軟體園、科技創新海岸等)和南灣旅遊新區(包括南屏科技工業園工業游、北山楊氏大宗祠、灣仔花卉公園、海鮮干貨市場購物游等)、橫琴特色旅遊區。其次是中網路。也就是「兩區一島」,即斗門區、金灣區和東區海島的旅遊開發。斗門區的白藤湖旅遊區已經配套成熟;御溫泉也已名揚海內外;黃楊山-金台寺旅遊區正在完善之中;生態農業游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挖掘。金灣區雖然成立時間短,但旅遊開發也呈現良好勢頭。亞馬遜熱帶風情園起步看好;平沙溫泉由於香港中旅注資改造氣勢恢弘;飛沙灘也漸漸遊人如過江之鯽;長達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聯起一個個新的工業園區,也將串聯起一個個新的旅遊區……但目前整個大西區的旅遊線路安排還是單向的,沒有形成環線。我們應將珠港大道、湖心路、黃楊大道構成的「U」字形結構變為「O」字形結構,使之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小的閉環,將湖光山色、寺廟溫泉、港口海灘等山水景觀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串聯起來,而後向外輻射。東區海島開發還需加大力度。從目前已開發的東奧島、桂山島、萬山島和外伶仃島看,基礎設施不足、水電供應、交通、污染等問題有待解決,旅遊項目的開發尚待挖掘,動植物資源保護有待加強。特別是要乘港珠澳大橋的契機,加強與香港、澳門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遊環線。第三是大網路,就是整個大珠三角旅遊資源的連線成網。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別人的資源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資源與外地資源進行整合,取長補短。廣深珠和粵港澳的旅遊資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廣深珠萬人美食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以上觀之,要實現旅遊景點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網路化,自身的核心景點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們許多旅遊景點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這關鍵在於景點擴容的思路、設計理念和開發主體上存在著問題。從設計理念上講,自然資源的開發,不僅要求有獨特性,同時還要強調資源開發上的文化內涵。俗話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景區也是這樣,景不在大,有文化內涵則榮,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會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點開發如果沒有文化,就會失去內涵,就不會令人流連忘返。有些旅遊景點建設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現在這一方面。就文化景觀而言,主題公園是最容易重復的。為什麼會是開發水平太低,而且互補性不強呢?關鍵是許多主題公園的文化原型沒有對路。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樂園)之間都存在互補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有些是對比,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沒有處理好,景點規劃就難以落到實處。二、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模式珠海旅遊景點另一擴容方向,應該是由城市走向鄉村,這是符合人類回歸自然大趨勢的。在這一過程中,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四種模式;而發展生態旅遊則應注意三大問題。(一)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模式選擇 1、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消極的,已是被實踐所否認的。為保護而保護,這是文物部門的職責,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別不是旅遊業的目的。 2、為開發而開發。這是盲目的,是小農意識。就像農民在水鄉養豬、河裡養點魚一樣,養大了賣出去,取得個人利益,而對水體造成的污染則全都不管。還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觀地帶搞成墓地,能賣出去收點錢就行,根本不考慮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是毀了聚寶盆去討飯。 3、為保護而開發。如果這個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須是通過保護來開發的。白藤湖地帶,既有沼澤地,又不完全是濕地,帶有天然與人工池塘相結合在一起的特徵。在珠海城區存在這樣的一塊地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這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全可以統一,這在整個中國城市中也是難以找出第二個來的。白藤湖水鄉這樣的景觀是唯一的、獨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壞了,是無法恢復的。對於這樣的旅遊資源,不能由一家企業進行壟斷開發,必須是政府進行壟斷,在高起點的規劃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分片分期進行開發。旅遊資源開發的主體可分成三類:一是完全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二是政府與企業進行壟斷性開發。像威尼斯一樣,將白藤湖水鄉內的道路、橋梁由企業為主體興建。小遊船的經營權則由政府壟斷,拍賣給企業經營。三是完全由政府為主體開發。如城區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體的保護等。重要的旅遊資源應取後兩種開發模式。 4、為開發而保護。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欄島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到保護。可以選擇在政府嚴格規劃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開發。有些項目規劃好以後,可以將項目30年的經營權公開拍賣,國有資產就可以實現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東區海島等項目的開發經營權,如進行公開拍賣,就可賣到很高的價錢,而後由業主們自行招商,精心策劃開發。這就是政府對項目的所有權壟斷,經營權放開。項目經營權進行公開拍賣時,要設立誰最具有開發能力,誰設計的開發方案最好這兩個標的。第一個標的由拍賣評定,第二個標的由專家組投票評定。把這兩個標的統一起來,最後確定開發單位。如為開發而保護,就要停止「石頭經濟」、「泥沙經濟」、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發展,把鬱郁蔥蔥的山頭搞成癩痢頭,那是對自然資源的極大破壞。這些低層次的開發、破壞性的開發,必須停止,要進行結構性調整。(二)開發生態旅遊應注意的問題發展生態旅遊是珠海的重頭戲。珠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這是我們最大的資源,而且與廣州、深圳和香港、澳門是互補的。在發展生態旅遊問題上,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原生的、和諧的生態系統。在我國旅遊景點的開發上,要補上這一課。在西方國家有一門大地景觀學的學科,強調將整個自然大地看成為一個宏觀層次的景觀,而不是微觀層次的一個院落。而我國通常是把自然景觀神化,帶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觀中,必須是人與自然、文化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狀態。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應該受到良好保護的。生態資源與一般的資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無論是山林,還是水體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保護的對象是什麼?誰來保護?保護的目的和動力是什麼?這三者必須要搞清楚。否則,生態資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續利用。三是發展生態旅遊要強調當地群眾的參與性和收益性。只有當地群眾的參與,才能把破壞資源的力量轉變為保護資源的力量、建設性的力量。群眾參與存在著直接性,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主體,確定了利益主體,資源的開發保護就比較容易進行。同時還存在著協調性,當地群眾參與所開發的生態旅遊,是原汁原味的,這一人文與當地的生態是協調的,是互補的。只有當地群眾參與,讓他們獲得了利益,才能讓他們體會到資源的價值,自覺地進行保護。過去許多景區亂砍亂伐,禁而不止,最後政府出一點資金,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護山隊,允許他們在景區劃定的地點開設小店做些土特產和旅遊品的生意,結果破壞的力量轉變為保護的力量,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島的奴薩杜阿旅遊度假區的開發中十分注重這一點,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生態旅遊主要存在著四個功能:即旅遊功能、保護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功能或是扶貧功能、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態旅遊的開發上綜合效益很高,我們必須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三、旅遊資源開發與城鎮建設一體化旅遊業是綜合性很強的產業,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遊資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經濟與集聚性經濟的結合體。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能把人們留下來的載體,非城市莫屬。風景區內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遊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達到這一效果。對此,我們的認識遠遠不夠。(一)旅遊城鎮的類型。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獨特性的自然風貌,有活躍的經濟活力,有集中的旅遊設施,而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優越繁榮的購物環境,同時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條件、發達的科技信息。江南水鄉名鎮周庄,過去遭到了人為破壞,現在認識到了這是旅遊資源,把它恢復起來,結果成了寶貝,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幾百萬元。門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遊總收入。像蘭溪的諸葛村,原來是比較破落的村莊,經修復以後,每年的旅遊門票收入也達到300萬元,成為村級經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都是在城鎮建設中注意到旅遊業的發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遊資源的特性來劃分,珠海的城鎮可以分為三類;
Ⅸ 怎麼寫一篇關於一個地方地質地貌考察的論文,要詳細步驟,不用內容,就是相當於一個提綱
一、實習概況1、實習目的與任務地質地貌實習是專業教學實習環節。此次實習,使地質地貌學的原理,學習並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的方法和技能,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考察實習使對地質地貌學有感性直觀地認識,鍛煉了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實驗的能力。
對地質地貌的觀察,認知並典型的地質地貌特徵,能對野外的地質地貌構象的解釋,並能的推算當地的地質演變歷史。2、實習概況
(1)實習地點(其一):貴州關嶺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關嶺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順市西部,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東北與鎮寧縣接壤,西南以北盤江為界和晴隆、興仁、貞豐三縣相鄰。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西北起崗烏鎮的毛草坪,東南至板貴鄉的三江口。全長79公里,平均寬3.8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共分為5個景區,即夾山景區、鐵索橋景區、下瓜寨景區、盤江橋景區和古生物化石景區。
花江大峽谷風景名勝區主峰舊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區最低點是北盤江和打邦河的交匯合處,海拔僅370米。山高、峽深、水急、壯美的自然景觀與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神秘久遠的海百合、龍化石構成「雄奇、宏大、險峻、神秘」的鮮明,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2)實習:09級環境與生命科學系地理科學專業一班 姓名:王斌 學號:08120901003
(3)實習:2010年6月5號——2010年6月10號
(4)實習器材;地質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皮尺等
(5)老師:莫世江教授、丁衛紅老師等
(6)實習分組:09地理(1)班組
(7)實習路線;畢節學院——安順市——黃果樹瀑布——關嶺縣城——關嶺地質公園——花江大峽谷——興義市——萬峰林——石林——織金洞——畢節學院二、實習內容
1、花江大峽谷地質地貌概況
地球的裂縫——花江大峽谷地處貴州高原南部,向廣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位於楊子台褶帶中的黔南古斷褶來之西部,出露地層中三疊紀地層分布,岩性以碳酸岩層為主,這是岩溶地貌的基礎。多次造山運動,地殼隆升,海水消退,出露的海沉積物中碳酸鈣含量高,經水的溶解和風化剝蝕,發育成奇觀,如溶洞、奇石等,奇觀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峽谷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其發展演化的基礎。一系列的造山運動,了大峽谷的地形地貌和獨特的地質構造,是其獨特的地質遺跡,較的揭示了該區域的白堊紀古地理的原貌及其發展過程。
該區域地層的形早白堊紀早期,其岩石類型分別由沉積岩和火山岩組成,了集沉積岩、火山岩、接觸變質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種地質為一體的綜合性地質寶庫。
2、喀斯特發育情況
花江大峽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岩溶面積92,號稱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岩溶極為發育,形態類型多樣,峰林、峰叢、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窪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態的鈣質一應俱全,貴州喀斯特地貌類型最為齊全的的亞熱帶岩溶景觀博物館。
3、該地區喀斯特地貌條件和發育的主要因素
(1)岩石的透水性:水滲入可溶性岩石內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質作用的因素.
(2)地下水的運動: 地下水排水條件好,交替作用強,喀斯特發展速度快;地下水運動緩慢,則情況相反,溶解的碳酸鈣帶走,停滯的地下水很快飽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蝕能力。
(3)水的溶解能力:凈水溶解能力是低的,當水中合有碳酸時,溶解能力。 自然界碳酸的來源,主要來自空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土壤層中生物化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水的化合。此外,氣候和岩石成分、結構、產狀、厚度等,對喀斯特的發育也有的。
4、沉積構造
在大峽谷的山體上隨處可見的沉積構造遠古時期地殼活動留下的印記。當時湖泊流水中攜帶的泥沙一層層沉積下來,現在的岩石,不同的層理交織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渾然天成的山水畫。早期的沉積岩與火山噴發的岩漿接觸後,在高溫高壓的環境條件下變質,又了顏色、妖嬈多姿的接觸變質岩。5、地質構造
在花江大峽谷一帶實地的考察,觀察該區域的初露岩石的形狀,書本已學的地質學知識,可以形象的如下概括:
地質構造主要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6、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磁偏角的校正。 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布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系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原理可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二)目的物方位的測量 是測定目的物與測者間的位置關系,也測定目的物的方位角(方位角是指從子午線順時針方向到該測線的夾角)。 測量時放鬆制動螺絲,使對物覘板指向測物,即使羅盤北端對著目的物,南端靠著,瞄準,使目的物,對物覘板小孔,蓋玻璃上的細絲,對目覘板小孔等連在一直線上,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待磁針靜止時指北針所指度數即為所測目的物之方位角。(若指針一時靜止不了,可讀磁針擺動時最小度數的二分處,測量其它要素讀數時亦同樣)。 若用測量的對物覘板對著測者(此時羅盤南端對著目的物)瞄準時,指北針讀數表示測者位於測物的方向,此時指南針所示讀數才是目的物位於測者方向,與前者這是兩次用羅盤瞄準測物時羅盤之南、北兩端正好顛倒,故測物與測者的位置。 時而讀指北針,時而讀指南針,產生混淆,放應以對物覘板指著所求方向恆讀指北針,此時所得讀數即所求測物之方位角。 (三)岩層產狀要素的測量 岩層的空間位置決定於其產狀要素,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測量岩層產狀是野外地質工作的最的工作方法,熟練。 1. 岩層走向的測定 岩層走向是岩層與面交線的方向也岩層任一上線的延伸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 走向是代表一條直線的方向,它可以兩邊延伸,指南針或指北針所讀數正是該直線之兩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與SW210度均可代表該岩層之走向。 2.岩層傾向的測定 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 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假若在岩層頂面上測量有因難,也可以在岩層底面上測量仍用對物覘板指向岩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指北針受障礙時,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岩層底面,讀指南針亦可。 3.岩層傾角的測定 岩層傾角是岩層與假想面間的最大夾角,即真傾角,它是沿著岩層的真傾斜方向測量的,沿其它方向所測得的傾角是視傾角。視傾角恆小於真傾角,也說岩層上的真傾斜線與面的夾角為真傾角,上視傾斜線與面之夾角為視傾角。野外分辨之真傾斜方向甚為它恆與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於使之在上滾動或滴水使之在上流動,此滾動或流動之方向即為之真傾斜方向。 測量時將羅盤直立,並以長邊靠著岩層的真傾斜線,沿著左右移動羅盤,並用中指搬動羅盤底部之活動扳手,使測斜水準器水泡居中,讀出懸錐中尖所指最大讀數,即為岩層之真傾角。 岩層產狀的記錄通常採用下面的: 既方位角記錄,測量出某一岩層走向為3100,傾向為2200 ,傾角350,則記錄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野外測量岩層產狀時需要在岩層露頭測量,在轉石(滾石)上測量,要區分露頭和滾石。區別露頭和滾石,主要是多觀察和追索並要善於判斷。 測量岩的產狀時,岩層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岩層上當作以便測量。
7、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情況及其治理方案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快,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土壤稀薄、缺水易旱,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花江大峽谷地區也與此類似,治理石漠化當務之急!
(2)成因機理
一、花江大峽谷區域碳酸鹽岩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資料顯示,每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岩溶區慢1O~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著軟硬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在春季(約佔4O )和夏季(佔55%)。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五、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大。西南岩溶山區是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速度快。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人人口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六、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山區經常,對土地掠奪式經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水分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3)的治理方案
砌坎培土的,土層厚度;林農混種的,以耕代撫;興修蓄水池,林竹生長供水需要;四是封山禁牧的,禁止人畜踐踏,林草植被;五是有條件的地方,土壤改良、施肥,林竹生長。四、多聯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是系統工程,關繫到貧困山區生態環境的、的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僅靠林業一家的努力難以。,把林業、國土、財政、農業、糧食、水利、畜牧等的力量整合,多聯動治理。林下種草。當地發展以花椒為種植的在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林下種情況下,種草養畜,了農戶收入,調動了石漠化綜合治理性。配套改土工程。該區域的石漠化治理區域主要在立地條件較差的陡坡耕地富集區,要投入。農村能源建設。岩溶區生產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材,長期隨意樵採是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治理的難點。三、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在實習老師的下,了教學實習的安排,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日後從事工作了難得的鍛煉機會。
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習中有許多知識課本上是沒,學到了可行的操作技術和應用理論。如何靈活課堂知識操作,鍛煉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次教學實習給了鍛煉的的機會。
著此次教學實習,了的理論知識,而且的鍛煉了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不但欣賞了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馬地質地貌的類型和地質,而且學習並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的調查方法,了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心裡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受益匪淺。
但在調查過程中也xx旅遊開發不,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山,南部的、寶安山、團山,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赤松、櫟類稀疏分布,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槐樹等等。如何xx天然的資源優勢,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花江大峽谷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相信開發者會花江大峽谷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自然保護區煥發出新的樂章,經濟、社會、生態三發展,造福人類。
Ⅹ 公選課旅遊景觀地學的論文怎麼寫
一看我們就是一起上的課,你寫好了,借我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