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他們經常在什麼進行地質

他們經常在什麼進行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3-07 09:25:36

『壹』 現在我們處於什麼地質年代

現在屬於什麼地質年代 第四紀全新世。全新世,第四紀二分的第二個世,開始於12000 10000年前持續至今,是最年輕的地質時期(地質時代)。這一時期形成的

『貳』 如何用一個成語形容地質人在野外經常

風餐露宿 [fēng cān lù sù]

餐:吃飯;露:露天;宿:住宿;過夜。在野內外的風雨中容吃飯;在露天的環境中睡覺。亦作「餐風露宿」。

風餐露宿,在大風里吃飯,露天睡覺。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中文名

風餐露宿

解釋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出處

宋·陸游《宿野人家》

拼音

fēng cān lù sù

『叄』 人們用什麼昆蟲進行地質勘測

選B,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地震波.地質學和固體地球物理學會涉及這些

『肆』 工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是什麼他們之間有何聯系

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有區域穩定問題、岩體穩定問題、與地下滲流有關的問題以及與侵蝕淤積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等四個方面。
區域穩定問題討論在特定的地質條件中產生的,並影響到廣大區域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活斷層、地震、水庫誘發地震、地震砂土液化和地面沉降。掌握這些問題的規律性,對規劃選場,或者說對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與有效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某些自然(物理)地質現象的區域性分布規律,則在以後的有關章節討論。
岩(土)體穩定問題論述斜坡、洞室、地基岩(土)體穩定性的成因發展歷史分析和力學機制分析,主要用於具體場地的穩定性評價,但在開發與保護地質環境中也有意義,特別是斜坡、洞室圍岩(土)體的穩定性。
與地下滲流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岩溶及岩溶滲漏分析和滲透變形分析兩章。前者以保證水工建築物正常工作為目的,後者主要討論滲流作用下土體的穩定性。
與侵蝕淤積有關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河流侵蝕淤積和海湖邊岸磨蝕堆積規律及人為工程活動對它們的影響兩章,前者對改造河流後者對開發海洋都有重要意義。
岩體結構特徵及其變形破壞機制,是進行區域穩定和岩體穩定分析的基礎理論。決定岩體變形破壞的主導因素是岩石材料的性質、岩體結構特徵、岩體的應力狀態、孔隙裂隙中水和時間因素。岩石材料是工程岩土學討論范圍,所以首先對岩體結構特徵進行地質歷史的、力學的和統計的分析。之後討論岩體應力狀態的總背景,地殼岩體的天然應力狀態。在此基礎上討論岩體變形與破壞,其中包括了岩體變形破壞中的孔隙水壓力效應和時間效應。

『伍』 地質隊員他們總是什麼成語

翻山越嶺
[fān shān yuè lǐng]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翻:翻過;越:過;嶺:山嶺。 翻越不少山頭。形容野外工作或旅途的辛苦。

『陸』 地質學是研究什麼的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 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成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礦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礦物具有確定的或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組成礦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維空間內周期性重復排列,並具有自己的結構,那麼就是晶體。晶體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時候,其形態多表現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但這種情況很少。

礦物在地殼中常以集合的形態存在,這種集合體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礦物組成,這在地質學中被稱為岩石。

地球中的礦物已知的有3300多種,常見的只有20多種,其中又以長石、石英、輝石、閃石、雲母、橄欖石、方解石、磁鐵礦和粘土礦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鐵礦外,它們的化學成分都以二氧化硅為主,石英全為二氧化硅組成,其餘則均為硅酸鹽礦物。

由硅酸鹽溶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構成了地殼的主體,按體積和重量計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見到的則是沉積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壞後,又經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積,經過壓實、膠結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層狀結構特徵的岩石。

在地殼中,在大大高於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岩石的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不同於火成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類別。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崗岩 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構成大陸的主要岩石。形成時代最早的花崗岩,年齡達39億年,而玄武岩是構成海洋所覆蓋的地殼的主要物質,均比較「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依照沉積的先後,早形成的地層居下,晚形成的地層在上,這是地層層序關系的基本原理,稱為地層層序律。

地層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劇烈運動的影響,改變原來的位置,會產生傾斜甚至倒轉,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變形的時間,仍可以恢復其原始的層序。在同一時間,地球上各處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地層各有特點。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僅不能形成新的地層,還會因受到剝蝕而使已經形成的地層消失。

因此,地層學是研究各地區地層的劃分,確定地層的順序和相鄰地區地層在時間上的對比關系的專門學科。它是地質學的基礎,也是地質學中最早形成的學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系;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斷裂和褶皺是地質構造的兩種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經並還在發生著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是 二十世紀地質學對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的新認識。其基本內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剛硬的部分,它飄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較大的軟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著許多很深很大的斷裂,這些斷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稱為板塊的巨大塊體,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

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熱的不均勻分布引起了物質對流運動,使岩石圈破裂成為板塊。板塊形成後繼續運動,發生分離、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質沿板塊間的拉張斷裂帶擠入,並不斷向斷裂兩側擴展,形成新的洋殼,而部分板塊則隨著載荷它的軟流圈物質向下移動而消失於地幔之中。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等等。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地質學的研究特點

地殼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不但具有復雜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各式各樣的結構方式,而且在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空間內,又都受到了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學作用甚至生物作用等綜合的地質作用影響,不斷地發生著錯綜復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這些作用以及它們所呈現的各種地質現象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關系。它們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除具有普遍的特點之外,還常有一定的時間變異性和區域特殊性,因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質特徵,蘊藏著不同種類、成分和規模的礦產。

地質學的另一特點是把空間與時間統一起來研究。現在能觀察到的地球歷史發展記錄,主要保存在表層岩石內,按時間順序層層堆積的地層中。由不同時代岩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體,以及由早先形成的岩層岩體演變而成的變質建造,不同時期留下的構造變形遺跡等,是了解地球歷史的基本材料。由於經過長期復雜的變動,這些史料已變得凌亂和有缺失,這是地質學研究的難點。

地殼中除了保存著各種地質變化的遺跡之外,還有記載著生物的演化和同位素的蛻變等其他科學方面的珍貴史料,它是地球的一系列復雜運動的結果,而這種運動現在還在進行著。對於地表以下較大深度的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目前還只能通過地球物理等探測技術,來進行間接的推測和研究。

同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比較,地質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只有根據足夠的實際資料,特別是根據足以充分說明空間和時間變化因素的豐富資料總結出來的地質學理論,才能有較廣泛的適用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學的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如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學勘察方法、科學深鑽技術、同位素地質方法、航空以及遙感地質方法、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高溫高壓模擬試驗等的採用。

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新的成就的引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學地質、宇宙地質學等地質科學中邊緣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同時使地質學的方法不斷地革新。

地質學的分支分科

人類對地質的認識,首先是從被視為靜止物體的礦物和岩石的研究開始的。通過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古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於劃分地層,把歷史的觀念引入了地質學。

天文學的成果,特別是科學的天體演化假說的提出,使人類對地球的現狀和歷史演變的認識,提高到能夠建立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完整體系的程度。繼天文學、生物學之後,物理學和化學的成果也為地質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使地質學發展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大支柱。

早期的地質學以研究地殼表層某個地區的岩石為基礎,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及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地質學則是概括這些地質實體的發展歷史的綜合性學科。

地質學與物理學、化學結合而產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是地球科學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動地質學向現代科學水平發展的重要方面。

現代地質學把地球作為一次整體來研究,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板塊構造說,就是吸收了地震研究、海洋地質調查和古地碰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科學成果,較好地解釋了全球構造問題。

至20世紀80年代,地質學已發展成為包含有下列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這些分支學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討基本事實和原理的基礎學科;一類是這些基礎學科與生產或其他學科結合而形成的學科。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岩石學是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規律的學科。

礦床地質學是研究礦床的特徵、成固、分布及其工業意義的學科。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各圈層和各種地質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探討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組合、集中分散及遷移循環的規律的學科。

以地質作用及其留下的形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各分支。

動力地質學是研究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引起這些作用的動力在地球各圈層活動的規律的學科。火山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冰川地質學等均屬這個學科中有特殊內容的分支。

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構造變形,包括斷裂、褶皺等各種構造形跡及不同類型構造單元的分布、形成、演化和發展,是從總體上研究地質體的構造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發展規律及成固和動力來源的學科。大地構造學也屬於構造地質學范疇。

地貌學是研究地表形態特徵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的學科。又稱地形學,是地質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各種地球物理場和地球的物理性質、結構、形態及其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學科,是地質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地球物理學在狹義上只研究地球的固體部分,又稱固體地球物理學;廣義的地球物理學還包括對水圈、大氣圈的研究。

地質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及其起因的學科。

以地質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分支: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生物界及其進化過程的學科。主要是對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的研究。

地層學是研究成層岩石的時空分布規律,包括地層的層序和時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層的分類、對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學科。

歷史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發展歷史和規律,包括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歷史,古沉積相的分析和古地理面貌的復原,以及地殼地質構造和有關地質作用的演變等方面的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海陸分布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徵與發展過程的學科。

地質年代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順序及其延續的年代數據,地質年代表是其研究的最終成果。

綜合一個地區的地質調查成果,研究闡明該地區地質的總體特徵,探討各種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的學科稱為區域地質學。

此外,將地球及其他星球作為一個天體來研究,形成了行星地質學、天文地質學。對地球深部的研究,是剛剛開拓的新領域。

地質學為了開發利用地下資源及改善和利用地球環境,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形成了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生產應用價值的下列各分支學科。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運動的規律,以合理開發地下水、防治地下水的危害,以及利用地下水的化學、物理特徵找礦、預報地震和防治地方病、保護環境。

工程地質學是以調查研究和解決各類工程建設中的地質問題為任務,包括評價地基的地質條件,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選擇最佳場所、路線,為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環境質量和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災害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災害的發生、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對人類的影響及其預測預防的學科。

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地質礦產學、石油地質學、煤地質學是把地質學基礎理論用於研究這些礦產資源的成因、分布規律等的學科。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又有基礎研究性質。

找礦勘探地質學是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現有的找礦方法、手段尋找礦藏的學科。

礦山地質學是以解決礦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為任務的學科。

還有些自成體系、自有理論、與地質學相輔相成,對地質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技術學科,屬於廣義的地質學或地質科技的范疇。它們包括:運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去取得野外地質資料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查;運用鑽探或坑探的手段直接向地下取得地質樣品的探礦工程;對各種地質樣品進行實驗測試的實驗室技術;為地質調查提供地形底圖並繪制地質圖件的測繪學;能在遠距離處取得地質資料的航空測量技術和遙感技術以及用於處理地質資料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等。

隨著研究深度的增加,新的分支學科還在不斷產生各個學科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建立一個更加充實、完整的有關地球的知識體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地質學與人類

人類是在地球的發展過程中,生物進化達到高等階段的產物。人的出現有賴於適宜的自然環境,包括地質水文、氣候、生物等方面因素。它們互相依賴和制約,經過長期發展,達到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發生重大變化,都將破壞這個平衡,而且有可能使環境不再有利於人類。

當人類的活動符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時,便可以得到利益,如鑿井得水,開山取礦;相反則會蒙受損失,如過量灌溉導致土壤鹽鹼化。另一方面,自然界的突發事件或緩慢積累起來的重大變化,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無法逃避的災害。地質學正在積極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的變化和地質作用造成的對人的危害。

地質學是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增進與環境的協調和求得環境改善的科學。地球表層的生物和人類的大量活動,都與地質條件相關。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期,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弱,災害性地質作用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也不如今日這樣巨大。

在當代的發達國家裡,礦業和以礦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工業,一般要佔到整個工業生產總值的60%左右;進行生產所使用的動力,幾乎百分之百地取之於地球資源。

20世紀80年代,人類從地下采出石油的數量,較半個世紀前增長一百倍以上。砂石等非金屬材料也成為重要的資源被大量開采,它們一年產出的數量,無論就重量或體積均超過了其他工業礦物原料年產量的總和。

如此大量的開采,就使地質學不僅要找出新的礦產資源以維持社會龐大需求,而且還要擔當起指導合理開發、保護礦產資源、防治環境惡化等重任。

現代建設的發展,使人口密集、建築集中,許多工程規模巨大,這對地質環境的依賴和對環境的影響超過人類史上的任何時期。在現代化的工程建設中,不僅要重視地質作用引起的突發事件,還要注意它的長期影響,比如泥沙淤積、地面緩慢升降等。這些都是地質學應該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組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電力、煤氣、自來水的供應,一刻不可缺少,交通、電訊必須保持暢通,而地震破壞上述設施造成的後果,可以比地震本身直接造成的危害還要嚴重。不僅地震,其他如山崩、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海浪沖蝕等可能造成災害的地質作用,都必須運用地質學去認識和提出防治意見。同時,人們還須遵循地質學的科學指導,避免因人類的活動而觸發災害,導致地質環境的惡化。

因此,地質學與人類的關系不僅僅在於資源的取用,還在於與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的諸多方面直接相關。現在地質學已成為人類社會所普遍需要的科學,參照地質學知識制定礦產資源法、海洋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就表現了這種密切的關系。

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未來,地質學能觀察和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將日益擴大。在空間上,不但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對月球、太陽系部分行星及其衛星的某些地質特徵,將有更多的了解。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向地質學的進一步滲透,先進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細、深入的野外地質工作相結合,會使人們有可能對更多的地質現象和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進行更深入和本質性的研究。

實驗條件將進一步改進,如將實驗室中所能達到的溫度壓力提得更高,模擬更為復雜的多種可變因素的地質作用,並把時間因素也納入模擬實驗之中。

地質學理論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陸所提供的有關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新資料將在很大程度上檢驗、發展板塊構造說,進而會產生一些新的理論和學說。

在地質學的服務領域,一個重要方面是開發地球資源,其中有關礦產資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區域成礦研究的需要,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並促進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年代學 ,以及區域岩漿活動研究、變質地質研究等向新的水平發展。

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沼澤地區的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擴大。環境地質學,包括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等的研究日趨重要。

總之,地質學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如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具有奠基意義的學科的研究,以提高對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認識。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質地認識地球歷史和構造,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更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維護生存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柒』 地質勘查一般在什麼時候進行

呵呵 看工作安排 北方的話一般4月份 南方就沒這個收隊的概念了

『捌』 地質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地質工作的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主要是地殼),研究探索它的現狀、形成和演變規律,科學利用各類地質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廣泛的基礎信息支撐。地質工作的產品、需求以及產業屬性等存在明顯的特點和規律,地質工作的體制機制建設必須遵循地質工作規律。

一、地質工作的產品與服務

(一)地質產品經濟屬性及其提供方式

地質工作能夠提供多種產品,主要包括:各類地質圖件、地學資料庫、地質勘查報告、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等知識形態的產品,系列綜合出版物和專題報告等。其中,礦產勘查報告具有信息產品的特點,且以實物(礦產資源儲量)為載體,信息的價值取決於其載體的價值大小。

運用公共產品理論,結合地質工作的產品特點,可以將地質工作產品分為公共地質產品、准公共地質產品和非公共地質產品。區域性地質調查目的是提供滿足公共需要的基礎地質信息,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屬於純公共地質產品;區域性礦產資源調查目的是提供後備勘查基地,產品可以部分地具有競爭性或排他性,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預查,及程度更高、且設置了礦權的礦產勘查產品,是非公共地質產品(表1)。一般面上的,為提供後備勘查基地的地質產品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一旦設置了探礦權,地質產品就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因此,礦權的設置是區分礦產地質產品性質的重要標志。由此可見,從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到區域礦產資源調查,再到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隨著地質工作程度的增加,產品性質也從純公共地質產品,到准公共地質產品,再到非公共地質產品發生轉變。地質工作的風險性決定了地質產品有可能從非公共產品轉化為准公共產品。由於礦產勘查具有高風險性,探礦權人經過勘探投入,放棄了經證明沒有開采價值的礦產地的礦權,非公共地質產品又轉化為准公共地質產品。

表1 地質工作的產品性質

目前,隨著私人對公共產品生產與提供的參與,公共產品的提供有了公共提供、市場提供和混合提供三種基本方式。提供方式的選擇首先應該符合效率要求。公共產品有效率的供給通常需要政府行動,私人產品則可以通過市場有效率地配置。純公共產品一般由政府提供,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私人產品由市場提供,市場對提供公共產品是失靈的。准公共產品可以採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採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產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組織生產,即所謂公共生產;也可以由私人生產,政府來購買。究竟採用何種方式生產,取決於如何更高效地提供公共產品。

(二)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和服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完整的公共地質產品生產過程,包括產品的生產階段、擴散與提供服務階段和應用階段。各階段彼此傳遞需求信息。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包括原創性生產,情報資料的獲得與綜合,成果的深加工等。原創性生產即通過地質調查活動,生產出可供利用的地質調查產品;情報資料的獲得與綜合是通過資料收集綜合獲得地質調查成果,這也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一個重要來源。公共地質產品的擴散與服務是公共地質產品應用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擴散和服務途徑包括:資料館藏服務、年報、網站、成果發布會、報紙雜志、專報材料、年度報告等。公共地質產品的用戶主要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公共地質產品通過生產、擴散與服務提供給用戶使用,用戶的需求又可逆向傳遞給產品生產者,再進行新的產品生產,這樣構成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與使用循環。

在計劃經濟時期,公共地質產品和非公共地質產品不分,完全由國家提供,所以,當時有人說地質工作游離於經濟之外。為了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公共地質產品需要政府提供;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要分開運行。礦業權制度的建立與不斷完善,使得礦產勘查作為一種經濟活動受到法律保護,這為公共地質產品和非公共地質產品運行分開提供了制度依據。

公共地質產品應當採用公共生產的方式,也就是說必須有一支專門的、一定規模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才能高效率、可持續地提供公共地質產品和服務。公益性地質工作是認識地球、了解地球,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超前性工作,向社會提供地學信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久性支撐,是集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科研與調查為一體的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工程。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需要依靠系統的野外實地調查及各種先進的方法手段,獲得對地質作用、過程和演化的認識。這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工作,是對客觀地質現象及其演化規律不斷認識的過程,需要大量數據和知識的積累。因此,必須有固定的機構和地質調查人員進行長期持續的工作經驗積累,這也是市場經濟國家地質工作發展的經驗。從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和重要發展中國家地質工作發展的歷史看,無論經濟發展程度如何,各國均保留有國家專門的公益性地質工作隊伍(地調機構)。大多數國家地調機構是聯邦政府部委的直屬機構,雖然所屬的部門不同,但作為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其性質和定位具有相似性。如美國地調局一直保持著近1萬人的地質調查隊伍,並在全國設置了約200個辦事處;除了聯邦地調局外,各州都有自己的地調局,分屬自然資源部門。加拿大國家地調局最近幾年職工數量變化比較大,1995年擁有職工近1000人,1999年有600多人;此外,各省尚有自己獨立的地調局,合計有職工近1000人。澳大利亞地調局在1994~1995年擁有職工520人,1999~2000年為400人;此外,各州有獨立的地調局。

由此可見,公益性地質工作作為相對獨立的公共事業,其工作內容由國家需要決定,經費來自政府財政資金,成果提供全行業、全社會使用,必須有一支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長期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非公共地質產品由市場提供。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國家財政資金可以投入非公共地質產品,但這種投入是一種宏觀調控手段,其目的是引導和促進市場提供非公共地質產品,而不是代替市場提供非公共地質產品。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地質工作規律,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必須分開運行,有機結合。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有機結合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對於准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要盡可能彌補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的有機結合;二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三是要發揮好地勘基金的引導作用。

二、地質工作的需求特點

(一)地質工作存在常態需求和非常態需求

所謂「常態需求」是指這種需求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可以是穩定增長,但不會有大的波動。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大多數情況下直接服務於政府的管理職能,只要管理職能存在,這種需求就存在;同時它也服務於企事業單位,並提供廣大公眾日常所需要的地質信息,如同天氣預報的信息一樣,也是某些生產、生活不可離開的常態需求。因此,公益性地質工作需要有經常性投入。

「非常態需求」是為了滿足特定的目標而產生的對地質工作的需求,一旦目標實現,這種需求就終止。非常態需求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對過去的常態需求欠賬太多,長期積累形成了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於是被迫通過設立國家專項來解決,從而具有了非常態的解決方式,國家重大專項「海保工程」就屬於這類例子;二是由於經濟、社會、科技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產生的某些重要的新需求,也需設立國家專項來解決,青藏高原專項就是在西部大開發、找礦大突破、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等多種新出現的因素的綜合推動下產生的。戰略性礦產勘查也是非常態需求的例子,是在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市場體系還不完善,為了實現宏觀目標,採取國家財政投入礦產勘查,通過降低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它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可以認為是「非常態需求」。非常態需求具有階段性、應急性特點,完成了專項,解決了問題,其需求就已滿足。

(二)不同類型地質工作對管理的要求

國家地質工作需求類型見表2。其中,常態工作又包括:調查性、綜合性和服務性工作。調查性地質工作包括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環境地質調查與地質災害監測、海洋地質調查、物化遙調查等。綜合性地質工作包括:地質科學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境外地質工作與信息綜合等。非常態工作包括:階段性和應急性工作。如戰略性礦產勘查、危機礦山找礦、應急性地質災害調查等。

表2 國家地質工作需求類型表

常態地質工作是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基本任務,也就是說以常態地質工作的規模和結構,作為建設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要依據。對於常態地質工作中的調查、研究性工作,應建立一定規模的、人才梯隊合理、業務相對齊全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即實體隊伍,推進調查與研究相結合。同時,應建立常態的經費和項目保障機制。要有長期規劃、連續計劃和相對穩定的項目和經常性經費支持。

非常態地質工作大部分是商業性地質工作,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完成。其中,需要國家財政出資的非常態地質工作,如戰略性礦產勘查等,應建立應急性機制,通過設立國家專項完成;以組織實施為主;可建立由部分精幹技術為支撐、以組織管理為主的精幹隊伍,即非實體隊伍。

三、地質工作的產業屬性

地質工作分為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公益性地質工作具有相對獨立性,商業性地質工作具有產業依附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一)公益性地質工作是獨立性的公共服務事業

公益性地質工作,一般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地質調查機構進行,其投入屬國家計劃性質。工作費用由公共財政提供,實行預算、決算管理,形成的成果,無償提供給全社會使用。因此,公益性地質工作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共服務事業。由此可見,公益性地質工作具有獨立性,在國內外的產業分類中,都有公益性地質工作的一席之地。認識這種獨立性,對建立地質工作體制,理順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關系以及地質工作的計劃和實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商業性地質工作具有產業依附性

商業性地質工作依附於各種主產業,在所服務的主產業中具有相對獨立性。商業性地質工作為其主產業提供市場有償服務。目前形成的產業主要有:依附於礦業的礦產勘查業,依附於建築業的工程勘察施工業,依附於環保產業的地質環境治理產業;正在形成的產業有依附於旅遊業的地質旅遊資源勘查與保護產業,依附於農業的農業地質調查等(圖1)。地質工作的產業依附性反過來反映了不同主產業對地質工作的需求和依賴性,是地質工作發展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商業性地質工作,正是在這種依賴性和依附性的相互作用下迅速發展的。國民經濟中每一種產業,只要它對地質工作產生了需求和依賴,都有可能發展成一個新的應用地質分支。一些新的應用地質分支如農業地質、旅遊地質、醫學地質等也正在發展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地質工作將延伸到更多的產業。

圖1 地質工作產業體系示意圖

獨立的公益性地質工作與依附於各種主產業的商業性地質工作,構成了地質工作的產業體系。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有著很高的產業關聯度。由於商業性地質工作具有產業依附性,國民經濟各個層次的產業都可能對商業性地質工作產生需求,商業性地質工作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說,地質工作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在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的過程中,要強調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有機結合問題。這關繫到如何有效地實現我國地質工作的重大突破,緩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瓶頸約束的大問題。市場經濟具有開放、競爭、高效率和分工協作的特點,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可以在市場中大有作為。商業性礦產勘查中的有些工作需要公益性隊伍承擔,如在礦產勘查的普查、詳查和勘探階段,甚至礦床開采階段,都需要一些配套的基礎地質工作和地質科研工作。需要多少,是由客觀地質規律決定的;需要誰來干,是由競爭決定的,目的是為了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礦產勘查信息。同樣,在公益性地質工作中,有些工作也需要公司、企業的介入,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由此可見,只有實現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至於承擔工作後的產權關系、利益分配等問題,企業和事業單位都有其基本的制度和政策規定。

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有機結合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要發揮好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部署上,尤其是對於准公共地質產品的生產,要彌補商業性地質工作的不足,促使二者有機結合;二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三是要發揮好地勘基金的引導作用。實踐證明,不少礦點和重要礦床是在區域地質填圖過程中發現或發現重大線索的。在勘查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企業、勘查單位和找礦者個人的利益關系,優化配置各種勘查要素,實現優勢互補。

四、地質工作的其他特點

(一)探索性和生產性

地質工作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客觀地質體,因此具有未知性。地質工作在不斷滿足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也是認識地球的過程。因此地質工作一方面要對未知的地質客體、地質規律進行探索性的研究,另一方面還要把已取得的成果應用於實際生產當中。因此,在地質工作中應注意它所承擔的科研性和生產性雙重任務,採取不同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分別對待。

(二)地域性

礦產的形成具有空間的規定性,什麼礦,在什麼樣地質條件下生成,進而在什麼地區生成,是嚴格受成礦規律控制的。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這一點對礦產地質工作的開展具有嚴格的規定。加強地質工作,不能像開工廠、開商店那樣,主觀可以選定,而是必須服從地質規律、服從地質工作規律。

(三)地質工作階段性和長周期性

地質勘查工作是地質工作者利用成礦地質理論和勘查技術手段與方法,對客觀地質情況和礦產資源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它不僅需要較長的工作過程,而且也需要按照不同的工作程度和要求來劃分不同的工作階段,這就是地質勘查工作的階段性。為了加強對礦產地質勘查工作的統一管理,縮短勘查周期,使礦產地質勘查工作與礦山基本建設程序緊密銜接,《礦產勘查工作階段劃分的暫行規定》將我國礦產勘查工作階段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

地質勘查周期是地質工作程序中從預查、普查、詳查到勘探的全過程。不同礦床,受各種不同的自然地質、地理因素影響和制約,具有不同的形成環境和地質條件。由於找礦勘探活動是探索復雜地質體的艱苦過程,具有較長的生產周期。這一周期長短受科技發展水平、地質勘查的技術裝備和人員素質、找礦難度,以及礦床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勘查技術條件等影響。根據統計,地質勘查的工作周期,一般都要在5~10年,甚至更長。

(四)地質工作具有高風險性

由於各種礦產資源所處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礦產地質條件、交通運輸條件等不確定因素很多,而且千差萬別,致使地質工作投入的勞動與取得的地質成果沒有確定的比例,造成投資者收益的不確定性,因此礦產地質工作具有極大的風險性。這種風險,主要發生在預查、普查階段,所以一般社會資金都不願意向高風險階段礦產勘查投入,金融機構不願意向高風險礦產勘查階段放貸。

(五)地質工作超前性和效益後續性

地質工作是以自然界的地質客體為工作對象,客觀上受各種自然地質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各個礦種和具體礦床之間具有不同的形成環境和條件,而且受社會需求、找礦勘查條件和難度、外部經濟、地理、建設條件等動態因素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因此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地質工作必須具有超前性,需要提前一個5年、一個10年去開展。這種超前性,在礦產資源勘查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一個大型礦產地,從發現、肯定到勘探完畢,少則5年,多則10年乃至10年以上;勘探完成了還要進行基建,又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礦產開發,沒有必要的提前量,必然影響到整個礦業的發展。同時這種「超前性」形成的地質工作成果若不被後續產業所利用,本身無法全面地進行成果的效益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講,地質工作成果的效益,必須由後續相關產業效益來體現。因此,衡量地質工作效益,不但要評價地質工作本身的經濟效益,尤其要從國民經濟活動的角度出發,考慮和評價地質成果所產生的後續效益。

(六)礦產勘查難度遞增性

礦產勘查難度,是指礦產勘查過程中,根據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運用各種找礦方法或勘探手段,找到並探明具有工業價值礦床的難易程度。由於地質勘查程度的不斷提高,易於發現和開採的礦床日益減少,勘查難度隨時序遞增,直接影響到勘查方法和技術手段的變化,造成勘查效果下降,成本明顯提高。

(七)地質信息和知識的積累性與連續性

地質工作在不斷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也是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地質工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地獲取新的地質信息和知識,地質工作發展進步的同時也就是地質信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淺到深的連續積累過程,每一個有效的地質信息都將成為後續地質工作和研究的基礎。

『玖』 什麼階段進行地質勘察

本人就是做勘察的,現在在勘察研院上班。
按工程建設的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一般分為:版
1、規劃選點至選址的權工程地質勘察;
2、初步設計工程地質勘察;
3、施工圖設計工程地質勘察。
為了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提供必要的依據及參數。針對你提出的問題,那麼上述階段都需要進行工程勘察。
還有什麼需要進一步聯系!466700398

『拾』 一般什麼情況下要進行地質勘探

一般都是在對礦產普查中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床進行勘探,為查明礦產的質和量,以及開采利用的技術條件,提供礦山建設設計所需要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