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資源主要包括哪些問題

地質資源主要包括哪些問題

發布時間: 2021-03-07 09:19:34

① 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由於地理地質條件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各個重要經濟區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也不一樣。表7–8列出了各個重要經濟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歸納起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問題有如下特點:

表7-8 重要經濟區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續表

續表

(1)北方重要經濟區水資源缺乏,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山東半島、河北沿海、中原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地下水長期超采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了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引起部分區域產生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問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東部沿海經濟區經濟發達,水土污染問題突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沈陽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大量排放,導致土壤、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污染,造成淡水資源水質惡化,影響了城鎮供水安全和農田用水安全。部分沿海區域發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趨勢明顯。

(3)中南和西部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問題突出。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地形起伏大、地勢落差顯著,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重要經濟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礦產資源集中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沈陽經濟區、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產開發活動活躍,在佔用土地、破壞景觀資源的同時,改變了當地水資源系統,誘發了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問題。

(5)重要經濟區工程建設活躍,地質環境安全問題突出。重要經濟區集納了密集的人口,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對地質環境安全要求高。地質構造、活動斷裂、軟土分布、地面沉降等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有很多不利影響,需要提高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程度,為地質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② 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

風化、破碎岩層。風化一般在地基表層,可以挖除。破碎岩層有的較淺,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較深,如斷層破碎帶,可以用水泥漿灌漿加固或防滲;風化、破碎處於邊坡影響穩定的,可根據情況採用噴混凝土或掛網噴混凝土罩面,必要時配合注漿和錨桿加固。

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對充填膠結差,影響承載力或抗滲要求的斷層,淺埋的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漿處理;淺埋的泥化夾層可能影響承載能力,盡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響承載能力。斷層、泥化軟弱夾層可能是基礎或邊坡的滑動控制面。

鬆散、軟弱土層。對不滿足承載力要求的鬆散土層,如砂和砂礫石地層等,可挖除,也可採用固結灌漿、預制樁或灌注樁、地下連續牆或沉井等加固;對不滿足抗滲要求的,可灌水泥漿或水泥黏土漿,或地下連續牆防滲;對於影響邊坡穩定的,可噴射混凝土或用土釘支護。

滑坡體。斜坡內可能沿滑動面下滑的岩體稱為滑坡體。滑坡發生往往與水有很大關系,滲水降低滑坡體尤其是滑動控制面的摩擦系數和黏聚力,要注重在滑坡體上方修築截水設施,在滑坡體下方築好排水設施。防止滑坡,經過論證可以在滑坡體的上部刷方減重,未經論證不要輕易擾動滑坡體。

地下水發育地層。當地下水發育影響到邊坡或圍岩穩定時,要及時採用洞、井、溝等措施導水、排水,降低地下水位。

對結構面不利交匯切割和岩體軟弱破碎的地下工程圍岩,地下工程開挖後,要及時採用支撐、支護和襯砌。支撐多採用柱體、鋼管排架、鋼筋或型鋼拱架,拱架的間距根據圍岩破碎的程度決定。

岩溶與土洞。當建築工程不可能避開時,可挖除洞內軟弱充填物後回填石料或混凝土。不方便挖填的,可採用長梁式、桁架式基礎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頂,也可對岩溶進行裂隙鑽孔注漿,對土洞進行頂板打孔充砂、砂礫,或做樁基處理。

③ 地質資料包括哪些信息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料。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勘查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關閉礦井地質資料。

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地質資料,包括: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資源評價、地質勘查以及開發階段的地質資料。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調查及海洋鑽井(完井)地質資料。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者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地質資料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地質資料。

(二)大中型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資料。

(三)地質情況復雜的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硐)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6公里以上的長隧道,大中型港口碼頭、通航建築物工程等國家重要工程建設項目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地質資料。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資料以及岩溶地質資料。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資料。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資料。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資料。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資料,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資料等。

(四)地質環境監測資料。

(五)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資料。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資料。

八、物探、化探和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地質資料;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地質資料;遙感地質資料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資料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十、專項研究地質資料,包括:旅遊地質、農業地質、天體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冰川地質、黃土地質、凍土地質以及土壤、沼澤調查、極地地質等地質資料。

④ 地質資源

組成地質環境的物質在現有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經濟所利用的就轉化為地質資源。反過來說,地質資源是構成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開發利用地質資源時,既要考慮社會經濟的需要,又要考慮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一般來說,地質資源包括礦產、土壤、地下水、地貌景觀等。

(一)礦產

礦產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地質環境的形成及演化過程。由於區域地質歷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沉積環境的差異,礦產資源在地質環境中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根據成因,岩石分為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三大類,在不同的岩石中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礦產。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等一般形成於沉積岩中;石墨、大理岩等一般形成於變質岩中;鎢、錫等金屬礦產一般形成於岩漿岩中。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地殼沉降地區往往形成煤炭、石油、石膏、岩鹽等沉積型礦產;在地殼岩層褶皺隆起的地區,往往形成多金屬礦產。礦產的形成還與古地理條件有關。例如,在古生代早期,陸地上還沒有出現植物,所以在此之前不可能形成大煤田。古生代後期、中生代的侏羅紀和新生代的第三紀,分別是地球上三次出現大規模森林時期,形成了地質史上三個重要的成煤期。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根據其用途,礦產資源大致可分為4類: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工業礦產和建材礦產。能源礦產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由地質歷史上有機物堆積轉化而成的化石能源和鈾、地熱等。金屬礦產是國民經濟、國民日常生活、國防工業、高科技產業必需的基礎材料和戰略物資,可細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分散元素等。工業礦產是具有特殊的化學或物理特性而用於不同工業用途的非金屬礦物或岩石,包括螢石、鉀鹽、重晶石等。建材礦產可用於工程建設和建造建築物,包括水泥用灰岩、高嶺土、石材(大理岩、花崗岩、玄武岩、輝綠岩、安山岩、凝灰岩、板岩)等。

(二)土壤

地殼表層岩石遭受風化作用後,形成鬆散的殘積物。殘積物表層通常是生物活動的場所。生物在生命過程中分泌和產生大量的有機質,有機質與殘積物不斷發生物理化學反應,殘積物逐漸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土壤。決定成土作用和土壤類型的主要因素是氣候、植被和岩石風化產物的成分。由於自然界地質環境組成、氣候和植被的差異,不同地區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土壤。不管是森林土壤、草原土壤,還是水成土壤,其基本物質組成主要包括: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和生物(圖1-2)。

圖1-2 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圖

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物理支撐和所需的水分與養分。土壤是綠色植物初始生產力建造的基礎之一,它既是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出發點,又是基本生物組成的歸宿地。研究表明:土壤地質環境狀況對植物的生長有明顯的影響。土壤中某些地球化學元素的不足或過量,會嚴重影響一些植物的正常生長。例如,土壤中鹽分含量過多時,只能生長少數耐鹽的植物,而不能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在土壤和水源缺乏鋅元素的地方,種植的豆類作物容易落花落果造成減產等。人們通過比較土壤中地球化學元素和礦物質含量與農作物需求,可以確定不同地區種植各種農作物的適宜性,從而調整農業種植區劃與布局,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為了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人們研究出了很多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來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地質環境。

土壤是陸地水分循環的紐帶,是水文過程的調節器和緩沖器。降落到陸地表面的大氣降水,除一小部分為植物冠層截留外,到達地面的降水首先滲入土壤,超過土壤入滲能力的降水形成地表徑流,匯聚進入地表水體。滲入土壤的水分,一部分蓄存於土壤根系層中形成土壤水資源,供植物蒸騰蒸發;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繼續下滲補給地下水,成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地下水淺埋區,在毛細作用下地下水也可上升進入土壤根系層,補給土壤水分,供植物蒸騰蒸發。由此可見,土壤是接納降水的主要場所,在超過土壤接納能力後,降水轉化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性質對大氣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水「五水」轉化具有重要影響。在農業生產中,人們往往通過深耕、秸稈還田、覆膜等措施改變土壤狀況,間接起到調控水分的作用。

土壤對人類活動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自凈作用。進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機和無機膠體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可使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的數量、濃度或毒性、活性降低[16],從而減輕污染物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但是,土壤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進入的污染物數量和速度超過了土壤的凈化能力時,土壤地質環境的自然動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導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調,土壤質量下降。

(三)地下水

地下水賦存和運移於岩土空隙中,其形成受到地質環境的制約。影響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等。地形地貌決定了地下水的空間分布和運移,岩石性質決定了地下水的貯存空間,地質構造則決定了具有貯水空間的岩土儲水能力。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鬆散沉積物厚,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易於滲入地下補給地下水,所以一般來說平原和盆地中地下水分布廣泛而豐富。堅硬岩石中的地下水存在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的裂隙之中,分布極不均勻。鬆散岩層中的地下水存在於鬆散岩土顆粒形成的孔隙之中,分布相對較為均勻。

地表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分,按照其賦存狀態可分為土壤水(包氣帶水)和地下水。土壤水是陸地植物蒸騰和土壤蒸發的基本水源,它在供給植物生長發育需水的同時,積極參與水分循環。地下水處於潛水面以下飽和區,在重力作用下緩慢流動。從整個水循環系統看,地表以下非飽和區和飽和區水分運移有著天然不可分割的聯系(圖1-3),劉昌明等將二者統稱為地中水(Subsurface water)[17]。根據水量的交換關系和聯系強弱,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大致可劃分為以下3種情形:①地下水埋深大於其極限埋深,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單向聯系,土壤水始終下滲補給地下水。地下水極限埋深系指地下水不能上升至土壤上層,由潛水面上移流量開始為零時的地下水埋深。②地下水埋深小於其極限埋深,大於土壤根區深度,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間為雙向聯系,二者間的水量交換頻繁,地下水中的鹽分易在土壤表層積累。淺埋深地下水對土壤剖面的含水量和水勢分布有很大影響,是土壤發生鹽漬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地表生態格局變化的影響因子之一。同時,這種情形也增加了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風險。土壤中化學物質變化與地下水鹽動態密切相關。③地下水埋深小於土壤根區深度,甚至有時潛水面高出地表,土壤水與地下水之間作用強烈,土壤飽和狀態和非飽和狀態交替頻繁,土壤中的化學和生物過程與地下水變化緊密相關。因地下水位過高而形成的濕地即屬於這種情形。

圖1-3 土壤水與地下水水分運移與轉化示意圖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具有分布廣、水量相對穩定、水質好、不易受污染等特點,在供給工農業和居民生活用水、支撐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為重要的生態因子,地下水在維持生態系統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地表水生態系統(河道基流、濕地、泉水等)、河岸生態系統和陸地非地帶性植被都需要地下水的補給和維持。在我國西北地區,天然綠洲往往需要地下水的支撐,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水質的惡化會給綠洲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丘明新等通過對烏魯木齊柴窩堡地區植被類型及其發育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草甸草場植被發育的優劣與其所處生境的地下水位密切相關。苔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5m時,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1.12m時,植被均發育不良;芨芨草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衰退;蘆葦草甸在地下水埋深大於2m時植被發育很差[18]

地下水,尤其是深層承壓水,還具有平衡地下壓力、支撐上覆岩土體的作用。人工抽汲地下水時,伴隨著地下水從含水岩組中,尤其從那些厚層的半固結淤泥、粘土層中排出,在上覆岩土體的壓力下顆粒間的孔隙被壓縮,最終表現為地面沉降。由於人工大量開采深層承壓水,地下水位過度下降導致粘土層被壓縮,是很多地區發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四)地貌景觀

地質環境是地貌景觀的基礎,而地貌景觀是地質環境在地表的外在表現,也是地質環境對人類活動影響最直接、最顯著的部分。地質環境與其他環境條件相互作用形成了某一區域的特色地貌景觀。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有著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地質遺跡不僅為生物演化、人類生存發展歷史及尋找礦產資源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還為人們提供了回歸自然、修養身心的娛樂場地。根據其形成原因與自然屬性,地質遺跡一般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①有重要觀賞價值和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②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③有重要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④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⑤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19]。地質遺跡作為一種地質資源,越來越多地被人們開發利用,將其科學價值、觀賞價值和教育價值轉化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經濟社會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社會發展表明:人類文明愈是高度發展,地貌景觀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愈加重要。

⑤ 常見工程地質有哪些問題與防治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1) 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4) 區域穩定性問題:地震、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自1976年唐山地震後越來越引起土木工程界的注意。對於大型水電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建築群密布的城市地區,區域穩定性問題應該是需要首先論證的問題。

⑥ 地質研究內容包括哪些

研究地球的內部構造及其形成條件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有: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
研究地球的歷史的學科有:地史學、古生物學、岩相古地理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應用問題的學科有:工程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煤田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
研究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學科有:同位素地質學、數學地質學和實驗地質學.
全球的綜合性研究的學科有:板塊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和天文地質學

⑦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⑧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教育問題

地質工科教育的問題,從根本上講,可以歸結為3個基本問題:一是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即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二是培養方案與模式,即如何高質量地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培養規模,即在一定的時期內,要培養多少地質工科類專業的學生才能滿足國家需要。
一段時間來,在高校有著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之爭,反映了高校教育界對我國21世紀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認識上的差異。對這一教育改革中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討論,將有益於其他教改問題的解決。通才是指具有基本的科學知識基礎,掌握一般通用性工程技術和技能的,無特定或明顯專業傾向的人才--俗稱素材型人才,意喻為可繼續雕琢成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專才則是指除具有基本的科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外,還掌握了針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前者為玉石,後者為玉器,即所謂玉不琢,不成器。當然,二者是相對而言的,其不同之處主要是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通才或專才。二者是對立統一於人才主體的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即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廣度和深度,不是完全隔離而不可調和的。那麼,21世紀的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人才呢?換言之,21世紀的地質工科類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中通才和專才屬性的平衡點應該在哪裡?我們認為,這應該根據地質科學的發展趨勢、我國基本國情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及國際辦學經驗來決定。
地質科學發展趨勢
1)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主要包括:能源與礦產資源以及地下水資源的發現、勘查、開發和保護。
2)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
主要包括地震觀測與預報,泥石流、滑坡發生規律與防治等。
3)生態環境與地球化學環境
主要包括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地球化學環境(濕地環境、城市環境、草原環境等等),進行評價和預警,為社會規劃與發展提供依據。
4)基礎工程地質問題
主要包括人類工程(水利設施、路橋、核電站、大型民用建築等)的地質基礎研究與環境保護等。
5)全面深入認識地球
加強學科綜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統的作用原理,為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指導。
6)加強高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和學科發展。
國情與經濟發展需要
首先,中國經濟體制正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並且市場經濟體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地質工科教育原來面向的地礦行業也在經歷體制上的根本性轉變,國土資源部的政府職能和運行機制已完全不同於原地礦部。資源的勘查、開發工程、基本建設中工程地質市場等將由市場經濟規律支配,而資源的監測管理、保護和分配、地質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和評估,則由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應的資源政策和法規來調控。今後,地質工科教育面向的主體不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行業,而是市場。實際上,現代地質工科已波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資源、環境、基礎工程等,普遍存在於許多產業部門和企業的生產中。因此,地質工科教育面對的領域將是十分廣闊的。
其次,現代科學技術加速發展引發的知識爆炸迫使地質工科教育重新回到重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上來。近些年由於知識信息的產生速度日益加快,人類知識老化周期縮短的趨勢,其知識總量已達3~5年翻一番的驚人程度。以前那種讀四年書,用一輩子的教育觀念已被徹底打破。近些年生產、管理部門興起的在職進修學位熱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這種變化。21世紀的終身教育已日益普遍。地質工科教育與其他工程教育一樣,也面臨著知識快速增長的挑戰。與知識增長的速度相比,4年的本科教育時間顯得太短。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質工科類人才培養的一個短暫的初級階段,其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基礎知識的學習,綜合能力(包括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等)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上來。從這種意義上講,育才在學校,成才在社會的教育觀念比較恰當地闡明了現代地質工科教育在社會中的科學定位。
還有,應該看到,中國還處於發展中的初級工業化階段,在大多數工程領域,我們還走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的路途中,而這是不可能跨越的,只能是加速前進。當前,中國情制約著中國的地質教育還必須兼顧專才的一面。特別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經濟尚欠發達、人口多,高等教育還不能像發達國家那樣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願望,培養一位大學生要花費國家大量錢財,我們不能把國家投入的有限的財力單純來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而應該使培養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須能馬上承擔一定的專業工作,這樣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
國外地質工程師
從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特點和趨勢可以看出,21世紀將是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興起的時代,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空間和認知等科技領域的革命性成果將帶動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航天航空、環保、文化和科技信息技術服務等新型產業的興起。以地球科學為基礎的集成了電子、信息、空間技術和新型勘察技術的地質工科,在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體系中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未來社會將要求地質技術人才具備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能力。因此,國際上對地質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著重於創新精神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地質工程問題的能力。
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手來解決日益復雜的地質問題。二次大戰後,各國都積極致力於經濟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但隨之產生了諸如人口膨脹、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和災害頻繁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資源和環境問題是國際上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它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社會價值觀念與倫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錯綜復雜,這單靠科技進步和工程創新是無法解決的。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手方能解決。因此,國外在培養地質工程師時,強調學會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去研究和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具有綜合知識、綜合能力素質和創新潛力的地質技術人才。

⑨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3.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⑩ 地質礦產資源都包括哪些內容

煤、石油/天然氣、地熱)、金屬礦產(如鐵、錳、銅)、非金屬礦產(如金剛石、石灰岩、粘土)和水氣礦產(如地下水、礦泉水、二氧化碳氣)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