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力地質作用各有哪些方式
① 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
內、外力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共同對地球進行破壞和改造的。
源於內能的內力地質作用主要在地下深處進行,但也常常波及地表。它使殼幔物質能量交換、岩石圈發生變形、變質或重熔,以至形成新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漂移、融合,使海陸變遷、大地構造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主要源於外能的外力地質作用,一般在地表或靠近地表附近進行,也可能延伸至地下相當深處。它使地表物質不斷發生變化和遷移,使地表形態不斷遭受破壞和改造。
自地球各圈層形成以來,進行著的各種地質作用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例如,內力地質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而外力地質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高山上的礦物岩石受到風化、侵蝕,而被破壞的物質又被搬運到湖海中堆積下來形成新的岩石。構造運動又使其上升為高山遭受風化剝蝕。又如,地殼表層的大部分沉積岩都屬於淺海沉積形成的,而淺海水深一般不超過200m。但有些地區的淺海相沉積岩層總厚度超過萬米,如果不是地殼不斷下降是難以設想的。
地質作用對地球既產生破壞作用,同時也產生建造作用。因而各種地質體無不留有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烙印。但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或者是彼此互為消長的。但總的說來,內力地質作用是居於主導的支配地位。有些地質作用進行得十分迅速,如火山、地震、山崩、泥石流、洪水等;有些地質作用卻進行得十分緩慢,往往不為人們感官所察覺,經過悠久歲月卻可產生巨大的地質後果。如大陸的漂移、海底的擴張、山脈的形成等。從地球發展的角度看,地質作用是促使地球不斷新陳代謝、汰舊更新的永不間斷的動力。
② 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物質和地表形態分別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一、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中的火山活動會影響地表形態。
1、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處於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2、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在地表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作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 它使岩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總之,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表現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1、風化作用: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產生的岩石碎塊或砂粒堆積在原地,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2、侵蝕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也可以對地表岩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侵蝕作用。 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斷地擊打、侵蝕岩壁,使其後退,常形成陡崖。在高緯或高山地區,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侵蝕底部岩石和側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3、搬運作用: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4、堆積作用: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在沙質海岸,波浪在向海流動的過程中,由於速度逐漸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沙灘。 在沙漠地區,在風向比較固定的風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積形成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總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形態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
③ 外力地質作用
作用在岩石圈表層、由地球外能及部分內能(地表物質的重力能、結晶能、化學能等)引起的地質作用,稱為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能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和地殼表層化學元素的遷移、分散和富集。按其作用方式分為:
風化作用 在溫度變化、大氣、水和生物等作用下,岩石、礦物在原地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性質分為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和生物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 風、流水、冰川、湖海中的水在運動狀態下對地表岩石、礦物產生破壞,並把破壞的產物剝離原地的作用。按動力來源分為風的吹蝕作用、流水的侵蝕作用、地下水的潛蝕作用、冰川的刨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作用的產物被遷移到他處的過程。由於搬運介質的不同,可分為風的搬運作用、流水的搬用作用、冰川的搬運作用等。
沉積作用 當搬運動力的動能減小、搬運介質的物理化學條件發生變化或者在生物的作用下,被搬運的物質在新的環境下堆積起來。按沉積方式分為機械沉積作用、化學沉積作用和生物沉積作用。
重力地質作用 地殼表層斜坡上的各種風化產物、基岩及鬆散沉積物等由於本身的重力作用,在各種外因促成的條件下產生的運動過程。按運動方式分為崩塌作用、潛移作用、滑動作用、流動作用等。
成岩作用 使各種鬆散堆積物變為堅硬沉積岩的作用。包括膠結作用、壓實作用和結晶作用。
④ 什麼叫外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為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
一、引起外力地質作用的因素
1.大氣:大氣圈下部的組成物質即空氣,它是氮、氧、CO2,H2O等的混合物。
O2---氧化作用,生命存在的條件;CO2---植物製造有機質、生物成岩,參與化學反應;H2O---風化作用;流動成風,動力。
2.水:溶劑、營力、生命條件。
3.生物:植物根、動物營力、成岩作用。
4.外動力(能源):太陽熱能,使地表溫暖、大氣、水及生命運動; 重力能、日月引力能(潮汐)。
二、外力地質作用的類型
同種因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地質作用,多種困素綜合則更復雜。
1.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 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3.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1)機械搬運---以機械方式破壞的產物(泥、砂、礫等)被流水、冰川、風搬運。
(2)化學搬運---以化學方式破壞的產物是通過真溶液或膠體溶液進行搬運。如石灰岩溶於水之後,以Ca++,HCO3-離子形式搬運;長石風化後形成粘土礦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膠體質點被搬運。
(3)生物搬運---生物吸取介質中的化學元素來營養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後在一定的地方堆積下來,也起著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1)機械沉積---機械搬運物按機械方式沉積,受重力支配。重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積,輕的搬運遠而後沉積。
(2)化學沉積---化學搬運物沉澱作用受化學反應的規律支配。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澱,易溶物質後沉澱;水中膠體質點的沉積是通過與電解質的中和作用或正、負膠體中和作用,或水的蒸發作用等。
(3)生物沉積---生物有機體直接發生堆積。如鈣質骨骼生物堆積,成為石灰岩;植物被埋後轉變成煤。
(4)生物化學沉積作用---生物作用與化學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質的沉積。如鐵細菌吸收水中的鐵而沉澱出鐵礦。石灰岩(碳酸鹽灰泥,原以為化學沉積,實有生物作用參與,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積作用的產物即沉積物,分別稱為碎屑沉積物,化學沉積物,生物沉積物,生物化學沉積物。
5.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1)壓實作用---上覆沉積物壓力使孔隙變少、水份擠出、變硬。
(2)膠結作用---碎屑沉積物的粒間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過程中會發生化學沉澱,這些物質使碎屑膠結變硬。這種化學沉澱物稱為膠結物,如SiO2,Fe 2O3.nH2O,CaCO3等。
粘土及細粉砂等細碎屑物也可起膠結作用,它們稱為雜基,雜基是機械沉積的細粒部分。
膠結物和雜基統稱為填隙物。
(3)重結晶作用:非晶質或結晶微細的沉積物因環境的改變而重新結晶或晶粒長大、加粗 ,從而使礦物緊密嵌合。主要發生於化學沉積物或生物化學沉積物中。
(4)新礦物的生長:沉積物中不穩定礦物溶解或發生化學變化,導致若干化學成分重新組合或結合成新礦物,從而使沉積物變硬。
固結時間、固結程度差別很大,有的易固結(如溫泉中沉澱的CaCO3),有的難(如某些粘土,幾千萬年後仍呈塑性狀態)。岩石固結成岩後,若因構造運動露出地表,又進入新一輪的風化作用、剝蝕作用。
⑤ 地質作用的類型有哪些啊
1、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的動力來自地球本身,並主要發生在地球內部。是由地球內動力所引起的地殼岩石發生變形、變位(如彎曲、錯斷等)的機械運動。
2、外力地質作用:外力地質作用主要由太陽熱輻射引起,主要發生在地殼的表層。一般按下面的程序進行:風化一剝蝕一搬運一沉積一固結成岩。
3、人為地質作用:例如,采礦特別是露天開采穆動大量岩體會引起地表變形、崩塌和滑坡;人類在開採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時因岩土層疏干排水會造成地面沉降等。
(5)內外力地質作用各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地質作用可能產生的災害: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質作用
⑥ 地質作用分哪兩種類型
地質作用的分類 根據產生地質作用的能源及作用發生的部位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兩類
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根據地質營力,內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
⑦ 外力地質作用的類型詳細的。問答題。
同種因素可引起多種形式的地質作用,多種困素綜合則更復雜。 1.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 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3.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1)機械搬運---以機械方式破壞的產物(泥、砂、礫等)被流水、冰川、風搬運。 (2)化學搬運---以化學方式破壞的產物是通過真溶液或膠體溶液進行搬運。如石灰岩溶於水之後,以Ca ++ ,HCO 3- 離子形式搬運;長石風化後形成粘土礦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膠體質點被搬運。 (3)生物搬運---生物吸取介質中的化學元素來營養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後在一定的地方堆積下來,也起著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1)機械沉積---機械搬運物按機械方式沉積,受重力支配。重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積,輕的搬運遠而後沉積。 (2)化學沉積---化學搬運物沉澱作用受化學反應的規律支配。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質搬運近且先沉澱,易溶物質後沉澱;水中膠體質點的沉積是通過與電解質的中和作用或正、負膠體中和作用,或水的蒸發作用等。 (3)生物沉積---生物有機體直接發生堆積。如鈣質骨骼生物堆積,成為石灰岩;植物被埋後轉變成煤。 (4)生物化學沉積作用---生物作用與化學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引起物質的沉積。如鐵細菌吸收水中的鐵而沉澱出鐵礦。石灰岩(碳酸鹽灰泥,原以為化學沉積,實有生物作用參與,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積作用的產物即沉積物,分別稱為碎屑沉積物,化學沉積物,生物沉積物,生物化學沉積物。 5.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1)壓實作用---上覆沉積物壓力使孔隙變少、水份擠出、變硬。 (2)膠結作用---碎屑沉積物的粒間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過程中會發生化學沉澱,這些物質使碎屑膠結變硬。這種化學沉澱物稱為膠結物,如SiO 2 ,Fe 2 O 3 .nH 2 O,CaCO 3 等。 粘土及細粉砂等細碎屑物也可起膠結作用,它們稱為雜基,雜基是機械沉積的細粒部分。 膠結物和雜基統稱為填隙物。 (3)重結晶作用:非晶質或結晶微細的沉積物因環境的改變而重新結晶或晶粒長大、加粗 ,從而使礦物緊密嵌合。主要發生於化學沉積物或生物化學沉積物中。 (4)新礦物的生長:沉積物中不穩定礦物溶解或發生化學變化,導致若干化學成分重新組合或結合成新礦物,從而使沉積物變硬。 固結時間、固結程度差別很大,有的易固結(如溫泉中沉澱的CaCO 3 ),有的難(如某些粘土,幾千萬年後仍呈塑性狀態)。岩石固結成岩後,若因構造運動露出地表,又進入新一輪的風化作用、剝蝕作用。
⑧ 什麼事地質作用內、外力地質作用是怎樣改造地球的
一、地質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稱地質作用。地質作用按照能量的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其中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中的火山活動會影響地表形態。
1、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處於地下深處的岩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有時候會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岩高原,如哥倫比亞高原。如果岩漿是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往往會形成火山,如我國長白山的主峰。
2、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按照地殼運動的方向和性質,可以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在地表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作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它使岩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
總之,內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外力作用主要表現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1、風化作用: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產生的岩石碎塊或砂粒堆積在原地,為其他外力作用創造了條件。
2、侵蝕作用: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也可以對地表岩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稱為侵蝕作用。侵蝕作用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並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斷地擊打、侵蝕岩壁,使其後退,常形成陡崖。在高緯或高山地區,冰川在運動過程中不斷地侵蝕底部岩石和側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3、搬運作用: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在風、流水、冰川等的搬運作用下,可以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搬運作用為堆積地貌的發育輸送了大量物質。
4、堆積作用:在搬運過程中,如果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在沙質海岸,波浪在向海流動的過程中,由於速度逐漸減慢,會將大量的沙子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沙灘。在沙漠地區,在風向比較固定的風力作用下,沙粒往往堆積形成狀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總之,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形態進行破壞,並把破壞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
⑨ 地質作用中的外力作用有哪些
風化作用(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回蝕)、搬運作用(風答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
風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發生機械崩解或化學分解,變成鬆散的碎屑或土壤。
剝蝕作用:岩石因機械作用或化學作用而被剝蝕。如河岸岩石被流水沖刷,導致河岸後退;山頂被剝蝕而變矮。
搬運作用:風化、剝蝕的產物被搬運到它處。
沉積作用:搬運物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發生沉積。如流水搬運物在河流轉彎處、湖口或河口因流速減慢而沉積;風的搬運物因風力減弱或受阻攔而堆積。
固結成岩作用: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稱固結成岩作用。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外力、內力)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的作用。
內、外力地質作用互有聯系,但發展趨勢相反。內力作用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組成和結構復雜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殼原有的組成和構造改變,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單一化發展。一般來說,內力作用控制著外力作用的過程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