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怎麼判斷地質時期的冰期間冰期

怎麼判斷地質時期的冰期間冰期

發布時間: 2021-03-07 02:09:08

A.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氣候變冷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溫暖時期_____的地質時期。

B. 冰期與間冰期的異同點

冰川時期,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版對溫暖時期,稱為權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至少數百萬年。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冰期是地質歷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的時期;間冰期是兩次冰期[1] 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冰期時,冰川大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一個冰期與相鄰的間冰期兩個對立而又互相轉化的氣候期,組合一個冰川周期[2] 。

C. 你知道在過去的地質時代有沒有冰期循環

有冰期循環的。
地質歷史時期是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存在的,在每次冰期結束後是間冰期,然後又是冰期。這樣循環進行,只不過循環的周期不固定,目前處於第四次大冰期結束後的間冰期。

D. 地球在漫長地質年代裡經歷了數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間為間冰期.如圖為地質年代氣溫變化圖,讀圖完成39~40

A.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間冰期,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專平面上升屬,故不符合題意;
B.間冰期,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有的地區降水量減少,有的地區降水量增加,故不符合題意;
C.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間冰期,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故正確;
D.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間冰期,全球變暖,冰川融化,雪線上升,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E. 冰期與間冰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 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 ,全球至少出現過 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北半球第四紀冰期幾個地區冰期的劃分與對比見表。

F. 什麼是冰期和間冰期啊

中文名稱:冰期 英文名稱:ice age;glacial stage 定義1:地質史上氣候寒冷、冰川廣泛發育的時期。每次大冰期又可包括若干次冰期。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2: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定義3:地質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廣布現象的時期。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全球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地球上的冰期冰期 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為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紀冰期。 地球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顯著降溫變冷,形成冰期。特別是在前寒武紀晚期、石炭紀至二疊紀和新生代的冰期都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地質事件,通常稱為大冰期。大冰期的時間尺度達107~108年。大冰期內又有多次大幅度的氣候冷暖交替和冰蓋規模的擴展或退縮時期,這種擴展和退縮時期即為冰期和間冰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寒冷的冰期
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全球至少出現過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種不同說法,但許多研究者認為可能與太陽系在銀河系的運行周期有關。有的認為太陽運行到近銀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使行星變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認為銀河系中物質分布不均,太陽通過星際物質密度較大的地段時,降低了太陽的輻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冰川是氣候的產物」,這是冰川學界的流行說法。那麼,氣候又是什麼的產物呢?筆者的說法是「氣候變化是地球系統的變化在大氣圈中的反映」。冰凍圈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所以人們可以說「氣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產物」。當然,氣候的主要部分應該是地圈(包括殼、幔、核)的產物,因為地圈佔地球系統總質量的99.9%。冰川與氣候的關系緊密,它們同時受地圈變化的制約,人們甚至可以說「冰川和氣候同是地圈變化的產物」。地圈的變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約,筆者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觀點:宇宙磁場與地核磁流體的電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層各系統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與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冰川期:距今大約100萬年前,地球進入冰川期,廣大地區被冰雪覆蓋,許多物種如劍齒象、巨貘等都消失了,有些物種如大熊貓、水杉等只在極少地區存活下來!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間冰期 英文名稱:interglacial period;interglacial stage 定義1:介於兩次冰期之間的氣候較為溫暖的地質時期。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氣候學(二級學科) 定義2:兩次冰期之間的相對溫暖時期。此期間地球上冰川消亡或大規模退縮。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冰川學(二級學科) 定義3: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全球生態學(二級學科) 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目錄

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
介紹
現在就是間冰期
冰期與間冰期
編輯本段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
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 間冰期
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氣候寒冷,極地冰蓋增厚、廣布,中、低緯度地區有時也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質時期。大冰期中氣候較寒冷的時期稱冰期,較溫暖的時期稱間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間冰期都是依據氣候劃分的地質時間單位。大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地質年代單位的世或大於世,兩個大冰期之間的時間間隔可以是幾個紀,有人根據統計資料認為,大冰期的出現有 1.5 億年的周期。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相當於地質年代單位的期。 在地質史的幾十億年中 ,全球至少出現過 3 次大冰期,公認的有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冰川活動過的地區,所遺留下來的冰磧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對象。第四紀冰期冰磧層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廣,研究也最詳盡。在第四紀內,依冰川覆蓋面積的變化,可劃分為幾個冰期和間冰期,冰蓋地區約分別占陸地表面積的30%和10%。但各大陸冰期的冰川發育程度有很大差別,如歐洲大陸冰蓋曾達北緯48°,而亞洲只達到北緯60°。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1909 年,德國的A.彭克和E.布呂克納研究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冰川沉積,劃分和命名了4個冰期和3個間冰期。隨後,世界各地也都劃分出相應的冰期和間冰期,北半球第四紀冰期幾個地區冰期的劃分與對比見表。
編輯本段介紹
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此時高緯度地區的大冰蓋面積縮小,中、低緯度山嶽冰川大規模後 間冰期
退,高山雪線大幅度升高,冰緣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帶向兩極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傳統劃分的第四紀4次冰期,以3次間冰期相隔。如歐洲阿爾卑斯的貢茲—民德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又稱大間冰期,被認為持續25萬年)和里斯—武木間冰期。北美大陸與此相應的3個間冰期,分別稱阿夫通(Aftonian)間冰期、雅茅茨(Yarmouth)間冰期和桑加蒙(Sangamon)間冰期,它們都以恢復森林植被和發育古土壤為主要標志。全新世冰後期也有人稱為現代間冰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更新世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平均每次約10萬年。庫克拉(J.Kukla,1977)等人對中歐黃土研究發現,過去170萬年裡出現過17個間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可能只有1萬年左右。
編輯本段現在就是間冰期
這張圖示從恐龍滅絕之後到現代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可以看出,目前的溫度是比較低的,雖然不是冰期,但是卻是間冰期。 真實的冰期並不是毀滅人類文明的力量,恰恰相反,是協助人類得以主宰地球的力量。
編輯本段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是地質歷史上出現大規模冰川的時期;間冰期是兩次冰期之間氣候變暖的時期。冰期時,冰川大 間冰期
規模擴張或前進;間冰期時,冰川消融後退。一個冰期與相鄰的問冰期兩個對立而又互相轉化的氣候期,組合一個冰川周期。 間冰期 一個地區的冰期與間冰期是在地質遺跡的鑒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比來確定的。為便於研究對比。科學家用地名命名冰期與間冰期,最先命名的就成為後來對比的依據。例如在研究第四紀大冰期時,歐洲阿爾卑斯地區的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武木冰期和群智--民德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里斯--武木間冰期。我國東部地區的邢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大理冰期和翻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大理間冰期。這些名詞以及把武木期和大理期稱為末次冰期、末次冰朔後的時期稱為冰後期,已在地理學上廣泛使用。 一般認為,冰期的氣候要比現在低3~7℃,降水量也比現在大。在地球史上的最後一個大冰期的第四紀冰期中,冰川最強盛時,全球32%的陸地面積為冰川覆蓋,大量水分以固態停滯於大陸,海平面要比現在低130米。

G. 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_____的地質時期.

冰期
是地球上__氣候變冷____的地質時期.間冰期是地球上_溫暖時期_____的地質時期.

H. 什麼是冰期和間冰期高手進!!

間冰期
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此時高緯度地區的大冰蓋面積縮小,中、低緯度山嶽冰川大規模後退,高山雪線大幅度升高,冰緣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帶向兩極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傳統劃分的第四紀4次冰期,以3次間冰期相隔。如歐洲阿爾卑斯的貢茲—民德間冰期、民德—里斯間冰期(又稱大間冰期,被認為持續25萬年)和里斯—武木間冰期。北美大陸與此相應的3個間冰期,分別稱阿夫通(Aftonian)間冰期、雅茅茨(Yarmouth)間冰期和桑加蒙(Sangamon)間冰期,它們都以恢復森林植被和發育古土壤為主要標志。全新世冰後期也有人稱為現代間冰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大量研究表明,更新世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平均每次約10萬年。庫克拉(J.Kukla,1977)等人對中歐黃土研究發現,過去170萬年裡出現過17個間冰期。間冰期的持續時間比較短,可能只有1萬年左右。

冰期
「冰川是氣候的產物」,這是冰川學界的流行說法。那麼,氣候又是什麼的產物呢?筆者的說法是「氣候變化是地球系統的變化在大氣圈中的反映」。冰凍圈是地球系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說「氣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產物」。當然,氣候的主要部分應該是地圈(包括殼、幔、核)的產物,因為地圈佔地球系統總質量的99.9%。冰川與氣候的關系緊密,它們同時受地圈變化的制約,我們甚至可以說「冰川和氣候同是地圈變化的產物」。地圈的變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約,筆者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觀點:宇宙磁場與地核磁流體的電磁耦合作用,可能是地球表層各系統變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冰川與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1、大冰期與銀地磁耦合

在地球的46億年歷史中,一般公認曾出現過7次大冰期,關於其成因很多學者提出多種假說,但均不能令人信服。最近筆者提出:當銀河系旋臂磁極與地球磁極同向,且相互作用時間在40Ma以上者,將出現大冰期。

地磁極性的倒轉存在著3億年的長周期。一個銀河年的長度從20億年前的4億年逐漸縮短,到最近一個銀河年其時間長度僅約2億年。現在太陽系正經過銀河系的一個旋臂,其磁極方向為正(與現代地磁極相同)。將銀河系兩個旋臂(它們的磁極性剛好相反)經過地球的時間與地磁場倒轉的時間標在圖1上,可見當銀河旋臂與地磁極性方向相同,且同號時間維持在40Ma以上者。近40億年來共出現過8次(表1)。其中最近7次剛好對應著7次大冰期。

表1 銀地(磁)耦合C型與大冰期出現時間對照(單位:億年)

眾所周知,大冰期總是與造山運動相伴出現,這有其必然性。因為地勢平坦時,大氣熱機效率很低,使得行星風系很弱,極一赤溫差很小,不會形成大冰期;只有當造山運動使地勢變得不平坦時,大氣熱機效率才會大提高,使行星風系大增強,極地大降溫,才能形成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是與青藏高原隆升緊密相伴的。造山運動的構造營升力來自於地核環流轉變為「強對流型」,而銀河旋臂與地磁極同向且相互作用時間在40Ma以上,是使地核環流被激發為「強對流型」的必要條件。

41.2 39.7 38.2 36.7 35.2 33.7 32.2 30.7 29.2 27.7 26.2 24.7 23.2 21.7 20.2 100Ma前

20.2 18.7 17.2 15.7 14.2 12.7 11.2 9.7 8.2 6.7 5.2 3.7 2.2 0.7 0 100Ma前

青藏高原的隆升與第四紀大冰期的形成是說明上述觀點的一個典型個例44.57MaBP,地球磁極開始轉為正向,它與銀河系的正極旋臂即開始相互作用,使地核環流從「准地轉型」開始向「強對流型」過渡,青藏高原開始抬升,隨著地磁極性倒轉為負極,高原抬升運動停止,變為夷平運動。如此在45Ma的時間內經歷多次反復2.5MaBP青藏高原被抬升至2000m左右的高度,高原季風大轉型,才開始出現第四紀大冰期。

2、冰期與地磁強度變化

冰期、間冰期為105a的旋迴,比大冰期短3個量級,一般認為它是米氏周期的結果,但有很多問題用米氏理論解釋不通,如近73萬年來青藏高原被公認為有3次冰期,即末次冰期(1~7萬年前)、倒數第二次冰期(13~30萬年)和倒數第三次冰期(50~72萬年),其時間間隔遠超過10萬年,用米氏理論不好解釋。事實上,地球軌道的三要素的綜合可使極地的太陽輻射量變化達20%~30%,但使中緯地區的變化量卻小於5%,因此筆者認為關於青藏高原冰期的成因應另尋解釋。用地磁場的變化或許是一種更合理的解釋。「倒三冰期」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凍結高度時,所必然出現的一次「最大冰期」。從Kukla(1987)給出的西峰磁化率曲線可知,1~7萬年前和22~35萬年前為兩個磁化率低值時段,它們基本上與末次冰期和倒數第二次冰期相吻合;而8~13萬年和48~55萬年為磁化率高值時段,它們又與間冰期基本相合。再從王蘇民等(1996)給出的若爾蓋剖面的結果可見,2~5萬年之間出現過4次磁極性漂移(極漂),16~26萬年之間亦出現過5次極漂,而5~16萬年之間僅出現過1次極漂,極漂事件頻繁的兩個時段,恰好對應著兩次冰期;極漂事件很少之時,則對應著間冰期。這亦表明:地磁弱時易出現冰期,地磁強時易出現間冰期。這一結論似乎與上一節的結論有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形成大冰期的直接原因是地形隆起,它要求磁場強,且相互作用時間較長;對冰期,甚至小冰期和冰川波動,因時間尺度較短,地形的升高已不是主要矛盾,它所要求的地地熱釋放較少,有利於降溫,地磁弱時較容易滿足這一條件。

3、小冰期與太陽磁場變化

15、17、19世紀亞歐大陸發生了三次明顯的冰進,冰川學界稱之為「小冰期」,它的時間尺度是102a,比冰期又短3個量級。這3次冰進剛好與3次太陽黑子極小期(19世紀極小)基本對應,其中出現在17世紀的Maunder極小期是2000多年來太陽黑子最少的一個時段。黑子少意味著太陽磁場弱,它與地磁場的耦合作用亦將變弱,致使冰期前進。小冰期是地球史上有名的災害群發期(所謂「明清災頻期」),另一個「兩漢災頻期」也是出現在太陽黑子的極小期中。大地震大旱魔在中國大地上接連逞凶。從冰芯記錄中可知,在高山冰川區「小冰期」是一個低溫、降水略多的時段,這與同期山外平原區是一個低溫、乾旱時段有所不同。這種差異似乎是大氣中地形性熱力環流調整的結果。

4、冰川波動與氣候變化

冰川波動一般包括冰舌進退(其特徵時間為101a)和冰川物質平衡,零平衡線高度變化(其特徵時間為100a)等幾項內容,它們均與短氣候變化緊密相聯。近40多年是各種地學資料最多的年代,可以進行較仔細的討論。有些氣候學家認為,在這段時間里出現過兩次氣候突變,一次在60年代中,一次在80年代初。或者說,可以將此40多年的氣候分為三個時段。以下將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這一時段簡稱為70年代,重點討論此時段的冰川與氣候波動及其可能原因。

70年代是北半球的低溫時段(南半球為高溫時段),我國大部份地區是低溫少雨時段,青藏高原積雪面積亦變小。可是由於地形性熱力環流的調節,使高海拔區在該時段的降水反略有增加,於是前進冰川的比例大為增加。這一點與「小冰期」的情形頗為相似。

70年代是地球自轉的慢段,是太陽黑子的相對低值時段,也是我國大陸地震多發的時段。這些特點均與「小冰期」相似。它們之間是否有什麼共同的地球物理過程在其中起作用?這是值得地球科學家著力研究的問題。

5、冰川與氣候變化的一種可能機制

地球與宇宙之間除了有引力的相互作用外,還有熱和磁的相互作用。「熱」首先是作用於地球表層,這已為人們所認識。「磁」則首先應作用於地球外核,因外核是磁流體。當太陽系(或銀河系)磁場與地球磁場同向時,則若磁場增強將會激發地核流體中的對流活動增強;反之,會使地核中的對流活動減弱。地核環流通過核幔邊界影響地幔對流的方式應有多樣,其中太平洋之下的地核對流與全地幔對流之間的相互耦合應是其一種,有跡象表明,太平洋的地幔對流可能是全球最強之一。

當太陽系磁場減弱時(如太陽黑子減少),通過電磁相互作用使地核對流減弱,於是從地核向上傳的熱量減小,這可能是小冰期和本世紀70年代氣溫降低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因為地核對流減弱,使得太平洋之下地核的「距平」環流變為下沉流,它通過粘性作用帶動核幔邊界層作「距平」向西運動,這是地球自轉減慢,西太平洋和東亞大陸地震活動增強的原因。而東亞大陸地幔此時為「距平」下沉流,它是亞歐地區氣溫和地溫降低、降水減少的基本原因。此時,大陸上空出現大尺度的「距平」下沉氣流,使雲量減少,這有利於地形性熱力環流增強,致使高海拔區的降水不至減少甚至略有增多,造成了冰川活動以前進為主。這是筆者對「小冰期」和70年代冰川相對前進的原因解釋。這一設想是否正確,有等實踐檢驗。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實際情況遠比上述設想要復雜,宇宙磁場不僅僅影響到太平洋下的地核流場,它還將影響到地核三圈環流、過赤道環流全球尺度的地核流場,使地球表層呈現出紛繁復雜的變化。

I. 地質歷史時期的冰期

在距今3Ga以來的地質歷史中,地球上發育了多個冰期和間冰期(圖9-4)。其中,太古宙的冰川事件沉積記錄稀缺,而新元古代以來的沉積記錄則為各期冰川事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圖9-7 石炭-二疊紀岡瓦納冰期冰的生長階段

(據Eyles,2008)

距今350Ma後,大型冰原在印度、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形成(Crowell,1999;Veevers,2004)(圖9-7)。冰川的形成與生長受南半球高古緯度地區的廣泛抬升的直接響應,這些抬升由岡瓦納大陸與勞亞大陸碰撞所引起,時間上處於中石炭世華力西至晚石炭阿萊干尼(Alleghenian)期間。與冰川有關的海相沉積岩中油氣的存在,促使人們對岡瓦納冰期沉積物進行深入研究,以而獲得了大量鑽井、地震等地下資料。總體上說,冰下冰磧岩、冰川侵蝕以及冰床表面擦痕等晚古生代大陸冰川作用證據在局部地區是非常明顯的(如非洲南部),但以整個岡瓦納大陸來看,這些冰川作用的地質證據卻很稀少。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庫伯(Cooper)內克拉通盆地發育有很厚的冰湖相、冰河相和風成相沉積層序。在南美,海洋冰川(及部分大陸冰川)地層形成於沿會聚型板塊邊緣分布的弧前盆地(如Tarjia盆地)和一些大小不等的克拉通內部盆地(如Parana盆地)。在非洲南部的Karoo弧後前陸盆地和非洲中部的內克拉通裂谷盆地,發育受冰川作用影響的海相和半鹹水沉積。在西澳大利亞板塊西部拉張邊緣的幾個裂谷盆地中,堆積有巨厚的(2~5km)形成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含烴海相地層。

對於岡瓦納冰期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在晚奧陶世至石炭紀長達近100Ma的時間內,地球極地的大塊陸地上沒有明顯的冰川存在。

7.新生代冰期(距今<55Ma)

大約在55Ma的古新世-始新世極熱(Thermal Maximum)事件之後,地球開始冷卻(圖9-8),一系列構造事件顯著影響了冰川的形成。此階段的地球動力學大背景是盤古大陸的解體、漂離和大型陸塊向北方更高緯度地區運動。40Ma前的北極重大冷卻事件與南極洲冰川的首次出現時間大體一致。

圖9-8 距今55Ma後的晚新生代冰期

(據Eyles,2008)

在地球兩極,南極地區的冰川作用發生在距今約44Ma,環北極地區的冰川作用開始於距今45Ma(Moran et al.,2006)至距今約38~30Ma(Eldrett et al.,2007)。南極新生代冰川可能沿南極西部裂谷系(West Antarctic Rift System)開始形成,它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高位伸展地殼之一,其大小可與東非裂谷系相比擬。按照DeConto&Pollard(2003)的觀點,淺水碳酸鹽岩風化引起CO2濃度降低,促進了40Ma前開始的南極冰川的形成。到目前為止,最為廣泛接受的模型是,北半球直到距今14Ma(Cecil&Edgar,2003)才形成大陸冰川。

晚始新世至漸新世沉積物中豐富的冰筏碎屑反映出在東格陵蘭有孤立的崩裂冰山存在,這表明距今約45Ma時北極有一次重大的冷卻事件(Eldrett et al.,2007)。之後的環北極冰川形成於中中新世過渡期,正好處於南極冰蓋的主要膨脹期(Shevenell et al.,2004)。北冰洋的冰筏碎屑在距今14Ma時大量增加,標志著格陵蘭冰川作用的開始,並一直持續到距今約5Ma上新世早期的一次顯著的極熱事件為止(溫度上升高達10℃)(Ballantyne et al.,2006)。距今3Ma時,北歐和北美的冰蓋開始有消有長,氣溫下降,結束了升溫階段。

在北大西洋地區,在始新世之後全球變冷的大背景下,區域性抬升(包括環北大西洋高原的整體抬升)可能是促使長年性雪原形成和保持的一個主要因素,最終在距今3.5Ma之後形成受米蘭科維奇旋迴支配的冰蓋。在斯堪的納維亞,上升的海洋夷平面(Marine Planation Surfaces)記錄了沿挪威大陸邊緣的抬升事件,它們與濱外不整合和冰川沉積物的輸入可精確對比(Hendriks&Andriessen,2002;Huuse,2002;Hinderer&Einsele,2002;Stoker,2002)。

在西北太平洋地區,北美板塊與Yakutat地塊在5Ma後發生碰撞,加速了沿阿拉斯加灣邊緣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北美最高的山脈(Chugach-St.Elias),在北太平洋引發了冰川作用(Haug et al.,2005),同時伴隨著大量冰成沉積物輸入到阿拉斯加灣盆地,形成厚度超過5km的Yakataga組(Lagoe et al.,1993)。這些沿岸高地的所產生的障壁作用,引起北美北部內陸氣溫下降,形成永久凍土,並最終於距今3Ma後在北冰洋形成海洋冰蓋(White et al.,1997;Westgate2003)。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