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1.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中國的哪些地方有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謂,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我國雲貴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1)龍宮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景觀:
1、江西:鄱陽湖口石鍾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2、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3、江蘇: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4、吉林: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鍾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喀斯特地貌
2. 丹霞地貌是什麼地質
世界上由紅色砂礫構成的、以赤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是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這就是丹霞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紀30年代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岩,後來地殼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蝕,山坡以崩塌過程為主而後退,保留下來的岩層就構成了紅色山塊。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就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理,顆粒粗大的岩層叫「礫岩」,細密均勻的岩層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點是「赤壁丹崖」廣泛發育,形成了頂平、身陡、麓緩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各異的山石形成一種觀賞價值很高的風景地貌,是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福建泰寧風景區、福建武夷山、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青海坎布拉、廣東韶山丹霞山(名稱來源)是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丹霞山位於湘、贛、粵三省交界處的仁化縣境內,距廣東省韶關市45公里。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
方圓290平方公里的紅色山群「色如渥丹,燦若明霞」,故稱丹霞山。丹霞山由紅色沙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上以丹霞山為名,將同類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使之成為世界上同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和同類風景名山的典型代表。
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世界上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廣,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在比較了國內外的丹霞地貌之後,認為丹霞山「無論在規模上、景色上」,皆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3. 龍宮地貌形成原因是什麼啊
1、地表附近有節復理發制育的緻密石灰岩;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
4. 貴州地理地貌特徵是什麼
1,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全省土地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2,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3,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特別是氣候獨特的可處。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4,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地形特徵:
1,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 貴州龍宮喀斯特地貌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布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5. 四大地貌是什麼
四大地貌分別是:流水地貌、風成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
1、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統稱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及其堆積物的研究,對於水利、工程建築、道路橋梁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河運航道等均有重要意義。
2、風成地貌
風成地貌:在風對地面物質進行吹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統稱為風成地貌。我世界上的風成地貌主要分布在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我國西北地區也有較大面積的風成地貌分布。
3、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屬於氣候地貌范疇。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4、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由地殼內部岩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地球內部處於高溫和高壓的狀態,當上覆岩層發生破裂或地殼背斜褶皺升起時,火山地貌地下的熾熱岩漿將沿地層的破裂面或背斜軸部噴出地表,形成火山。
(5)龍宮屬於什麼地質地貌擴展閱讀:
組成地面的物質有不同粒徑的粗細砂礫和不同硬度的岩石。風力對這些不同粒徑砂礫和硬度差異的岩石作用後,形成的形態也不同。在乾旱區的山麓帶,發育著洪積扇,風力只能吹蝕、搬運洪積扇上的沙粒。由於這里的沙粒量少,供給物質不足,只能形成一些低矮的沙丘。
在乾旱區盆地中心的沙質平原或洪積扇的邊緣部位,堆積著厚層鬆散的沙粒,經風的作用,能形成規模較大的沙丘。因此,在不同物質組成的地面上的沙丘,其規模有很大差別。礫石地面可防止風吹蝕搬運沙粒,但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產生強大的風力,礫石也能被風蝕和搬運並堆積成一些特殊的地貌。
地面高低起伏對近地面風沙流的運行有很大影響,使沙丘形態產生差異。山地是風沙流運行的障礙,在山地迎風面一側沙粒大量堆積,形成巨大的沙丘,越靠近山地,沙丘相對高度越大。山地相對高度和長度還能影響山地迎風坡一側沙丘堆積范圍。
在一些山地埡口附近,近地面氣流的運行方向常發生變化,沙丘排列方向也將隨之改變。沙丘本身高度也影響沙丘移動速度,在風力相同的情況下,沙丘高度愈大,移動速度愈慢。根據塔克拉瑪干沙漠下墊面和沙丘不同疏密地區的統計,沙丘移動速度和沙丘高度成反比關系。
植被在風成地貌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固定沙丘,對沙丘的發展和變形產生很大影響。植物生長,增大地面的粗糙度,接近地面的風速減小,並阻礙氣流直接對沙質地面的作用,使風的吹蝕搬運能力減弱。叢狀植物能阻擋沙丘前進,使之堆積成草叢沙堆。另外,由於植被的覆蓋,陽光不能直接照射到沙地表面,可降低沙地表面水分的蒸發量,使沙粒水分增多,這樣可增強抵抗風的吹蝕能力。
水分條件影響沙粒本身特徵,如果沙中水分較多,黏滯性和團聚作用加強,沙粒的起動風速就要增高,因而在同樣條件下,水分不同的沙丘的移動速度有明顯差別。此外,在水分充裕的地區,植物生長茂盛,風受植物阻擋,也減弱了吹蝕作用。例如准噶爾盆地中部,由於缺乏水分,沙粒被強烈吹揚,形成大量風成地貌,盆地周圍一些地區,雖也有沙子分布,但由於水分條件較好,沙丘很少。
6. 重慶是屬於什麼地質地貌
重慶市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四川盆地東部邊緣,
地形特徵
[編輯本段]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谷,由東北—西南走向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龍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龍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地質地貌
丘陵
7. 龍宮地貌形成原因是什麼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內循環通暢.石灰岩(碳酸容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
8. 丘陵地質地貌是什麼
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高低起伏專,坡度較緩,由連綿屬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丘陵一般沒有明顯的脈絡,頂部渾圓,是山地久經侵蝕的產物。
丘陵在陸地上的分布很廣,一般是分布在山地或高原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在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都有大片的丘陵地帶。
我國的丘陵約有10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自北至南主要有遼西丘陵,淮陽丘陵和江南丘陵等。
9. 按丹溝地質地貌屬於什麼地質
隧道選擇在背斜處。岩層穩定性好,工程安全,不易儲存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