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質怎麼形成
1. 新疆地質:盆地 ,資源 ,等 求詳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茲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地處73°40′E~96°18′E,34°25′N~48°10′N之間。中國陸地面積第一大、面積第一大的省級行政區,新疆總面積佔中國陸地面積六分之一(166萬平方千米),邊界線長度佔四分之一(5000多千米),其面積比江蘇省和浙江省加一起總和的八倍還多4萬平方公里。其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為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縣。
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與高山環抱、喻稱「三山夾二盆」。北部阿爾泰山,南部為昆侖山系;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爾盆地。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為東疆。新疆的最低點吐魯番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5米(也是中國的陸地最低點)。最高點喬戈里峰位於克什米爾邊境上,海拔8611米。新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緯46度16.8分,東經86度40.2分)是陸地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距離最近的海岸線有2648千米(直線距離)。
新疆-吉爾吉斯邊境橫貫著天山山脈。吐爾尕特口岸(海拔3752米)位於邊境。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天山作為新疆象徵,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爾盆地。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中國最大的內陸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 多條。許多河流的兩岸,都有無數的綠洲,頗富「十里桃花萬楊柳」的塞外風光.新疆有許多自然景觀優美的湖泊,總面積達9,700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0.6%以上,其中著名的十大湖泊是:博斯騰湖、艾比湖、布倫托海、阿雅格庫里湖、賽里木湖、阿其格庫勒湖、鯨魚湖、吉力湖、阿克薩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計1.86萬余條,總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面積的42%,冰儲量2.58億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體水庫」。新疆的水資源極為豐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前列。大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的2/3,其中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為33.6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卜哈利沙漠。准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000平方公里,為中國第二大沙漠。
新疆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為大宗,全疆大多數地區均可種植,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90%以上。伊犁谷地氣候溫和,雨水較多,土地肥沃,更宜谷麥生長,素有「新疆糧倉」之稱。新疆的水稻50年代以後有很大發展,阿克蘇、米泉等地的優質大米潔如璣珠,質細味美。在新疆的糧食作物中,還有高粱、大麥、穀子、黃豆、豌豆、蠶豆等等。
新疆主要產品有棉花、油料、甜菜、麻類、煙葉、葯材、蠶繭等,其中新疆棉花尤以質優而聞名全國,1998年,棉花產量137.5萬噸。在全國,幾乎三分天下居其一,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棉花產區。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吐魯番盆地和南疆廣大地區是棉花的集中產地。經濟價值較高,對生長環境、耕作措施要求苛刻的長絨棉(又稱海島棉),60年代才開始大面積栽培的新疆啤酒花,蠶繭產量已達3800噸,比新中國成立時增長75倍。
新疆素有「瓜果之鄉」之稱。由於這里的氣候對瓜果糖分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因而,所產瓜果特別甘美爽口。據調查,新疆是中國瓜種植面積較大、品種和品質均居前列的一地區,年產各類鮮果數萬擔。
新疆常見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蘋果、香梨、杏、桃、石榴、櫻桃、無花果、核桃、巴旦杏等,優良品種達數百種之多。其中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庫爾勒的香梨,庫車和輪台的白杏,阿圖什的無花果,喀什的櫻桃、核桃、光皮桃、葉城的石榴、旗盤梨,和田的蜜桃,伊犁的蘋果等,均享有美譽。新疆葡萄乾、哈密瓜、香梨更是國際市場的暢銷品。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發現的礦產有138種,其中9種儲量居全國首位,32種居西北地區首位。石油、天然氣、煤、金、鉻、銅、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新疆石油資源量208.6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資源量為10.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新疆油氣勘探開發潛力巨大,遠景十分可觀。全疆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的40%。黃金、寶石、玉石等資源種類繁多,古今馳名。
新疆農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積10.28億畝,佔全國農林牧宜用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後備耕地2.23億畝,居全國首位。新疆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在「三山」和「兩盆」周圍有大量的優良牧場,牧草地總面積7.7億畝,僅次於內蒙古、西藏,居全國第三。太陽能理論蘊藏量1450~1720千瓦時/平方米·年,年日照總時數2550~3500小時,居全國第二位。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共有47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錫伯族、滿族、烏茲別克族、土克曼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13個。 現在還有其餘東鄉族、壯族、撒拉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鮮族等55個民族。
2. 新疆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其防治
於慶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烏魯木齊,830001)
摘要本文系統論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有突發性地質災害、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和其他環境地質問題等,並分析總結了發育分布特徵。在此基礎上分別對這些環境地質問題提出了防治措施。可供從事相關工作單位人員參考。
關鍵詞新疆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防治措施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我國西部邊陲,面積166.49萬平方千米。全疆地形地貌總輪廓是「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環繞准噶爾、塔里木兩大內陸盆地。2002年全區共有人口1905.19萬人,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的綠洲地帶。新疆地域遼闊,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差懸殊,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人類工程活動的增強,突發性地質災害、沙漠化、鹽漬化等環境地質問題已越來越突出,直接影響了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自治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自治區的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研究並解決環境地質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1環境地質問題發育分布特徵
1.1突發性地質災害
新疆有記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共發生了520起,造成990人死亡,4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億多元。1998~2003年,新疆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294起,因災死亡66人,直接經濟損失1.79億元。目前已調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692個,其中,威脅人數在3人以上,潛在經濟損失在10萬元以上的隱患點1013個,威脅人數29127人,威脅資產5.4億多元。
1998~2003年發生滑坡災害241起,佔81.97%,造成48人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72.73%,直接經濟損失1.18億元,占總直接經濟損失的66.07%;泥石流災害37起,佔12.59%,死亡14人,佔21.21%,直接經濟損失0.6億元,佔33.27%;崩塌災害10起,佔3.48%,死亡3人,佔4.55%,直接經濟損失58萬元,佔0.32%;地面塌陷災害6起,佔2.04%,死亡1人,佔1.51%,直接經濟損失61萬元,佔0.34%。
1998~2003年災情最重的地區為伊犁州,發生災害232起,佔78.91%,死亡51人,佔77.27%,經濟損失1.17億元,佔65.17%。災害發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7月份。
突發性地質災害在地域上主要發育分布於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與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相間的中低山丘陵區。其中,崩塌主要分布在山區交通沿線的陡坡、礦山邊坡和自然斜坡的陡崖地段;滑坡主要分布在第四系鬆散堆積物組成的中低山高陡斜坡區,以伊犁谷地黃土型滑坡最為典型;泥石流主要沿中低山區的河流、溝谷發育;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的採煤工程分布區。突發性地質災害在具有汛期高發,其他時間時有發生,全年呈正態分布的特點,年際具有與大氣候特徵相對應的周期性變化規律。
1.2土地沙漠化
新疆土地沙漠化范圍分布廣,主要沿塔克拉瑪乾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分布,除盆地綠洲中部和沙漠區以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地沙漠化,而且還在不斷擴大。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全疆土地沙漠化面積分別為63627.9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積14553.9km2,中度沙漠化面積11349.6km2,輕度沙漠化面積37724.4km2)和92941.5km2(其中重度沙漠化面積20979.5km2,中度沙漠化面積25043.1km2,輕度沙漠化面積46918.9km2)。20年間,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了29313.6km2,平均每年有1465.68km2的土地向沙漠化演變。土地沙漠化造成了土地資源減少、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毀壞建築設施、惡化生態環境等,給當地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危害。
1.3土地鹽漬化
土地鹽漬化主要分布於山前傾斜平原的扇緣帶、沖洪積平原溢出帶、大河流域沖積三角洲平原的下部、沖積平原的下游地帶。即沿著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傾斜平原地下水溢出帶以下,至盆地沙漠邊緣地帶發育分布。土地鹽漬化是造成農業落後,單產水平低,土地棄耕的重要原因,同時,對交通、建築物等危害也十分嚴重。新疆綠洲灌溉農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建設,已經形成相對配套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統,在改良鹽漬土防治土地次生鹽漬化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較成熟的土地次生鹽漬化防治方法,次生鹽漬化逐漸得到控制,鹽漬化面積在不斷減小,程度在不斷減輕。20世紀70年代,新疆土地次生鹽漬化面積115729.4km2,其中重度鹽漬化面積6535.5km2,中度鹽漬化面積29957.2km2,輕度鹽漬化面積79236.7km2;20世紀90年代,新疆土地次生鹽漬化面積為97066.2km2,其中重度鹽漬化面積6608.2km2,中度鹽漬化面積20232.1km2,輕度鹽漬化面積70225.9km2;至20世紀初,新疆土地次生鹽漬化面積減少到93986.87km2。30年來,土地次生鹽漬化面積減少了21742.53km2,平均每年減少725km2。
1.4其他環境地質問題
1.4.1煤層自燃
新疆九大煤田幾乎都有火區存在,主要分布於准噶爾盆地南、東緣、焉耆盆地、吐哈盆地、伊犁谷地、塔里木盆地北緣等煤田,總面積135.13km2,涉及9個地區28個縣(市)42個火區。火區面積大、災情重,其中尤以准南和准東煤田最甚。
截至2003年,全疆42處火區中,已治理滅火6處,2處古火區已自然熄滅,面積全計為37.94km2,目前仍在自燃的火區有34處,面積97.19km2,其中明火區面積8.26km2。
煤層自燃造成的危害極大,主要表現為對資源造成巨大浪費(每年因煤層自燃損失煤炭3000t,累計已損失煤炭資源儲量31億t),污染環境(自燃產生大量的硫化氫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影響礦山生產和燒毀草場、破壞植被等。
1.4.2地方病
由於新疆閉流水系發育,部分流域水文地球化學元素交替緩慢和積累過剩,形成了地域性的高氟、高鹽、高砷、高硫酸鹽、高硬度、低碘等地下水化學環境,使新疆地球化學地方病多發,主要有地甲、地克病、地氟病、地砷病及伽師病等,受影響的人員達數百萬。
1.4.3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與泉流量減少
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與泉流量減少主要是由過量開采地下水造成。新疆區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發達的天山北麓和吐哈盆地,這些地區地下水開采程度較高,平均達60%以上,個別地區可達80%,甚至已經超采,如烏魯木齊市和哈密市。
地下水超采除引起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外,還引起泉流量減少。新疆平原泉水流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8.466億m3/年,減少至1999年的17.345億m3/年,減少了約70%。
1.4.4地下水污染
新疆地下水總體質量較好,以未污染為主,個別地區有輕度污染,但范圍不大,中、重度污染僅以點狀出現在較大城市工業區。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和大量施用化肥等。
2防治措施
2.1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線,以地質災害防治機制和體制改革為保障,以最大限度地減輕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為目的,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地質災害的防災減災水平,有效遏制地質環境惡化。將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處理好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統一,為自治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
2.1.1「以人為本」,確定防治重點
地質災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城鎮、人口集中居住區、風景名勝區、大中型工礦企業所在地作為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提高公眾防災意識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2.1.2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建設和監督管理,加強地質災害調(勘)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信息系統,將消極被動的應急避災變為積極主動的防災減災,使地質災害防治實現良性循環。在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礎上,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發展機制,防止地質災害特別是因工程建設等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的發生,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和廣大公眾的積極性,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究實效,加強預測預報,注重合理避讓,選擇重點治理。
2.1.3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
綜合考慮自治區南、北疆地質災害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統一規劃,分階段實施。重點抓好對人民生命財產和交通干線、重點水利電力工程等基礎設施有嚴重危害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力爭在短時間內有所突破,帶動和推動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抓緊地質災害多發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及防治規劃工作,集中資金優先安排基礎性調查、勘查、監測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做到近期與長遠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域環境保護相結合。
2.1.4「誰引發、誰治理,誰受益、誰出資」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治理責任和治理費用;對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確實需要治理的,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本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治理。同時,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防治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化防治體系。
2.1.5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應用新理論研究地質災害發生和演變規律,採用「3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等新技術、新方法防治地質災害。建立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的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2.1.6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應對轄區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面負責,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目標責任制,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計劃、經費列入預算。
2.2土地沙漠化防治
(1)增加水資源供給、減少盲目開荒、杜絕濫砍亂伐,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是防治沙漠化的關鍵,因此減少河流中、上游地表水引水量,加大下游地表水徑流量,保證植被生長用水,恢復植被,遏制沙漠化發展。
(2)合理規劃,禁止盲目毀林、毀草開荒,杜絕進一步樵採、砍挖和過度放牧,使綠州外圍荒漠植被盡快恢復,防治沙漠化擴展。
(3)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以「三北」防護林體系為主體,建立綠州外圍的人工防護林防線及綠州內部的農田防護林網,綠州外圍建立荒漠林保護區,對沙漠化危害嚴重的道路,採取工程治理措施。
(4)通過封育、營造植物等手段,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復天然植被等生物措施和建立立體棚欄(牆、障)、引水沖沙造田等工程措施,控制沙漠化(新疆目前使用的有草方格沙障、尼龍網膜棚欄沙障和防風牆,主要用於公路和鐵路),同時,加強水土資源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改善生態環境。
2.3土地鹽漬化防治
(1)水利措施。在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統一調配,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條件下,通過提高扇緣、溢出帶及細土帶渠系防滲系數,減少渠系滲漏補給量,使地下水位不至於持續上升,同時,採用井灌井排、渠排等措施,達到治理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目的;另外可以通過改變灌溉方式,變大水漫灌、明渠排水為豎井排灌,降低地下水位從而達到防治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目的。
(2)生物措施。通過大地園林化、造林治鹽,牧草綠肥、培肥改良,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平整土地、精耕細作和多種覆蓋等生物技術措施改良土壤,防治土地鹽漬化。
(3)化學措施。對於鹼化土和蘇打土除採用常用的鹽漬化改良措施外,還需施用如石膏、風化煤和腐殖酸銨等化學改良劑進行土壤改良。
2.4其他環境地質問題防治
(1)煤層自燃。主要採取打鑽注水、注漿或黃土、沙土覆蓋以及打鑽注水注漿與覆蓋聯合等方式進行治理。截止目前,新疆已滅火煤層自燃面積37.9km2,佔全疆火區面積的28.08%。
(2)地方病。主要是通過改水,改善地方病區居民飲用水條件,達到防病的目的,而且目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3)區域地下水位下降與泉流量減少。通過建立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河流上游以利用地表水為主,中游以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開發,下游以開發利用地下水為主),維持地下水位相對穩定,使水資源達到科學合理與可持續利用的目的。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4)地下水污染。通過無害化處理,防治工業「三廢」、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及農業施肥等對地下水的污染,同時,加強管理和保護,防治越流污染等。
3. 形成塔里木盆地的原因經過了什麼地質作用盡量詳細些
盆地是斷層的一部分,斷層形成的時候,相對較低的部分為「地塹」,往往為日後的盆地專,相對較高的部屬分為「地壘」,往往為日後的內陸山地或台地.
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局面就是這樣形成的,例子還有陝西省的渭河平原(也稱關中盆地),山西省的汾河谷地.
4. 高原是怎麼形成
不同高原的類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隨後受侵蝕的歷史。最常見的是構造高原,非洲大部分為這樣一種隆起的大陸塊,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次大陸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樣的地形。規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斷層塊和地壘,它們是沿邊緣斷層系統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鄰斷塊沉降時仍居高處的部分。地壘通常比較大的斷層塊更易分辨。翹起斷塊是個變異,這樣的高原具有一個比較陡的邊和一個徐緩傾斜的地面。 包圍在山系以內的高原稱為山間高原。在美國,這種類型的景觀分布於內華達山脈和落磯山脈之間,常用盆地和山脈(basin and range)這個術語來表示。然而,盆地和山脈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它包括中亞細亞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和伊朗都由山間高原構成,有些作者甚至擴大到把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都歸入山間盆地一類里。山間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內也很常見;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體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於這樣一個高原上。山間高原、地壘和斷層塊通常與年輕的褶皺山脈有關。 其他類型高原由堅固的岩石構成。噴出大面積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許多高原。如∶愛爾蘭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蛇河流域、衣索比亞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5. 新疆的地質結構
這個題目太大了!怎麼說呀!三山夾兩盆!
6. 新疆五彩灘的地質成因
五彩河岸由流水侵蝕切割與風蝕作用共同形成。在階地斜坡上溝壑縱橫,溝谷與小土梁相間發育,間寬5—10米,土梁高一般為5—15米,最大高度約25米,高低錯落,分布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這里地處乾旱多風地帶,由於河岸岩層間抗風化能力的強弱程度不一,形成參差不齊的輪廓,岩層以紅色、土紅色、淺黃和淺綠色砂岩、泥岩及砂礫岩組成,岩石色澤各異,五彩繽紛,狀如彩色古堡、怪獸、峰叢等奇特造型的風蝕地形,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大風起時,會發出怪異的聲音,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它的開發建設無疑對喀納斯景區是景上添花,客流量及經濟效益可觀。五彩河岸將以其典型和獨特的雅丹地貌形態,吸引著國內外遊客來此旅遊觀光。
五彩灘地貌特殊,長期乾燥地帶,盛行大風,使原來平坦的地面變異出許多陡壁隆崗(墩台)和寬淺的溝漕相間的地形和陡壁險峻的小丘,維族稱之為「雅丹」又名「雅爾當」。「雅丹」一詞就成為了世界上地理學和考古學的通用術語,故此稱之為「雅丹地貌」。五彩灘因此成為同類地貌的典型代表。五彩灘風景區內的「雅丹地貌」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雄風大氣,剛柔十足,造型奇艷,風塵不染,超凡脫俗,別具一格,鬼斧神工,形成一幅錦綉山河的壯麗圖畫。
7. 新疆地質災害現狀
第一節 地質災害發生情況
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新疆地質災害種類多,主要包括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和緩變性沙漠化、鹽漬化災害,此處所述地質災害發生情況主要論述新疆突發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的發生情況。
新疆地域遼闊,總的地形輪廓為「三山夾兩盆」(即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夾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三大山系山脈連綿起伏,地形高低懸殊,新構造運動強烈,氣候和自然環境復雜多變,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時有發生,災情較為嚴重。
新疆系統的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始於1998 年,1998 年以前的災情統計主要來源於各類研究成果,災情統計不全面。
一、1958~1997年災害發生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1958~1997 年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56 起,因災死亡345 人,經濟損失1.27 億元,詳見表6-1-1。56 起災害中泥石流災害最多,達33 起,占災害總數的58.93%,其次是滑坡災害和地面塌陷災害,分別為12 起和8 起,佔21.43%和14.29%,最少的為崩塌災害,發生3 起,佔5.36%。
56起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吉州、塔城地區,共47 起,佔83.93%,其中烏魯木齊市、伊犁地區、巴音郭楞州、昌州吉、塔城地區各發生 14 起(佔25%)、12起(21.43%)、7 起(12.5%)、7 起(12.5%)、7 起(12.5%)。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州、吐魯番地區、喀什地區共發生9起,佔16.07%。
1958~1997 年 30 年間,災害發生最多的年份為 1996 年和1997年,分別為10起和7 起,分別佔17.86%和12.5%,其次為1980年,發生5次,佔8.93,其他年份災害發生次數均少於5次。
二、1998~2005年災害發生情況
1998~2005年新疆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483起,因災死亡79 人,因災受傷33 人,經濟損失18897.52 萬元。詳見表6-1-2。
1998~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以滑坡災害為主,發生352 起,佔72.88%,其次為泥石流災害,發生92起,佔19.05%,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發生較少,發生26起和13起,佔5.38%和2.69%;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是滑坡災害,因災死亡60 人,佔75.96%,其次為泥石流災害,因災死亡14 人,佔17.72%,崩塌和地面塌陷分別造成3 人和2 人死亡,佔3.79%和2.53%;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滑坡災害,達12500.1 萬元,佔66.15%,其次是泥石流災害,為6183.54萬元,佔32.72%,崩塌和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少,分別為112.58和101.3萬元,佔0.59%和0.54%。詳見表6-1-3。
表6-1-1 1958~1997年災害統計表
表6-1-2 1998~2005年災情統計表
表6-1-3 1998~2005年災種分類統計表
1998~2005年災情最重的地區為伊犁地區,發生災害369 起,佔76.39%,死亡62 人,佔78.48%,經濟損失12233.56 萬元,佔64.74%;災情較重地區為克孜勒蘇州、巴音郭楞州、昌吉、塔城、烏魯木齊市,共發生災害85 起,佔17.59%,死亡15 人,佔18.98%,損失4671.2萬元,佔24.71%;其他地區災情較輕,共發生災害29起,佔6.00%,死亡2 人,佔2.53%,損失1992.76萬元,佔10.55%,詳見表6-1-4。
1998~2005 年間發生災害次數最多的是2002 年,發生災害206起,佔42.65%。見圖6-1-1。
圖6-1-1 1998~2005年災害發生次數圖
表6-1-4 1998~2005年災害地區分布表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是2002 年,損失10775萬元,佔57.02%。見圖6-1-2。
圖6-1-2 1998~2005年災害經濟損失圖
1998~2005年間發生災害死亡人數最多的是2003年,死亡23人,佔29.11%。見圖6-1-3。
圖6-1-3 1998~2005年災害死亡人數圖
第二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一、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
新疆地質災害調查、勘查與治理工作起步較晚,主要為國家出資項目。1993年首次開展了「新疆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工作,此次工作以收集資料、編圖為主,未投入實物工作量。1998 年以後,國家和自治區逐漸加大了地質災害防治基礎工作的投入力度,並先後安排了「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泥石流災害勘查」、「伊犁地區地質災害調查」、「阿勒泰市區崩塌、泥石流災害勘查」、「新疆1∶5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新源縣等33 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伊犁地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處置」、「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塌陷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示範區勘查」、「新源縣、鞏留縣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工作,詳見表6-1-5。這些基礎性工作的開展,明顯提高了新疆地質災害的研究程度和防治水平,尤其是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了當地政府和群眾對地質災害危害性的認識,建立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制定了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增強了地質災害的預警能力,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表6-1-5 國家出資地質災害調查、勘查工作項目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工作開展較少,僅3項,2003年2項,2004年1項,詳見表6-1-6。
表6-1-6 商業性地質災害勘察、治理項目表
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為避免工程建設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或遭受地質災害的威脅,國土資源部就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下發了一系列文件,並對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進行了規范。新疆此項工作始於1999年,至2005年我區共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135項,其中,1999年開展了1項,2000年開展了5項,2001年開展了7項,2002年開展了11項,2003年完成14項,2004年完成51 項,2005 年完成43 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項目涉及公路建設、房地產開發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公共設施建設、輸油(氣)管線建設、廠礦企業建設、電廠建設、旅遊設施建設、農業開發基地建設、機場建設、移民搬遷選址、城鎮規劃建設等。在已進行的135 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項目中,一級評估72 項,二級評估24項,三級評估39項,詳見表6-1-7。
表6-1-7 1999~2005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匯總統計表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開展對項目建設可能誘發和加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建設項目遭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可能性進行了評估,提出了適應建設項目特點的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建議,為保證建設項目用地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及巡查檢查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有關要求,我區每年汛期均組成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組,檢查防災預案、險情巡查、汛期值班、災情速報等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制度的落實情況,發生災情及時上報,並組織力量及時奔赴現場進行調查,1998~2005 年共派出291 人次、歷時盡500餘天、行程數萬千米,詳見表6-1-8。
表6-1-8 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及應急調查工作統計表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巡查檢查和應急調查,提高了各級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應急反應能力,為各級政府在減災防災工作決策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
我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主要為汛期氣象預報預警。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災種為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採用的預報方法為專家分析法。2004 年4 月5 日起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發布形式以傳真或電話方式每天向伊犁地區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和向達到4 級(預警級)以上地區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並於2004年5月15日起在新疆人民廣播電台及新疆專業氣象服務網上發布。
五、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近年來新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取得長足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法制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針、規劃編制、預案制定、災害預報、災害治理、危險性評估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規定,為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二)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入
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先後制定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審查認定工作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審查報批工作制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審查和編寫工作要求》等。同時,針對自治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危害大和多發生在汛期的特點,建立了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編報制度、巡查檢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以及應急調查處理制度等,使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漸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正常軌道。
(三)組織體系已經形成
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地質災害多發縣(市)成立了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機構,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成立了「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加強了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為全面落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制度,建立並運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地質災害多發縣(市)還與各鄉、鎮(場)簽訂了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書,提出了目標,落實了任務,明確了責任。全區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和災情速報、應急調查處理的快速反應體系已經形成。
(四)監督管理得到加強
在建立和完善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巡查檢查、應急調查和災情速報等工作制度並得到了較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開展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有效地保障了建設用地的安全。同時,推行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初步遏制了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
(五)全民防災意識得到提高
每年以4 月22 日「世界地球日」為契機,採取各種宣傳方式,在全疆范圍內廣泛開展「防治地質災害」、「善待地球」等多主題、多形式、多內容、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活動;同時,緊密結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對當地廣大群眾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幹部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全民防災意識。
第三節 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了長足進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制度不夠完善
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外,自治區尚無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方面專門的法規和規章。
二、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專項調查與管理經費2005 年才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投入有限;專項勘查治理經費沒有資金來源,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三、基礎調查工作推進緩慢
新疆國土面積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地質災害發生頻繁、分布廣泛,目前所開展的地質災害研究工作還遠不能全面覆蓋新疆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全疆86 個縣(市)只完成了33 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僅佔38.4%,完成調查面積61.6 萬平方千米,佔全疆總面積的37.3%,有針對性的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更少,無法全面系統地掌握我區地質災害分布規律,也無法滿足地質災害防治的需要,全疆還有50 多個地質災害多發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重點地質災害專項調查、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等工作急需開展。
四、礦山地質災害嚴重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在40 多年的開采歷史中,由於礦山企業重開發輕保護,「三廢」隨意堆(排)放、礦山復墾率低、亂采濫挖現象時有發生,致使礦山地質環境惡化,誘發的地質災害嚴重。主要表現在大量廢渣、尾礦、生活垃圾堆(排)放佔用土地資源、破壞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甚至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破壞土壤和植被、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露天開采破壞地形地貌、形成的不穩定邊坡誘發崩塌、滑坡災害;地下開采形成大面積采空區,誘發地面塌陷災害;礦山建設開挖工程形成不穩定邊坡,誘發和加劇崩塌和滑坡災害。據自治區生態地質環境現狀調查報告,至2004 年各類礦山開采破壞土地總面積32529.8公頃,其中,破壞林地209.31 公頃,占總面積0.6%,破壞草地 5781.45 公頃,占 17.8%,破壞耕地 457.97 公頃,佔1.4%,其他類型土地26081.08公頃,佔80.2%。礦坑水、選礦廢水、堆浸廢水等年產出量6870.67萬立方米,年排放量5491.87萬立方米,年循環利用量1378.80萬立方米。其中,礦坑水年排放量5540.35萬立方米,佔80.64%,選礦廢水年排放量1308.09 萬立方米,占 19.04%,堆浸廢水年排放量 22.23 萬立方米,佔0.32%;煤矸石、廢石土、尾礦等廢渣年產出量4070.09萬噸,年排放量3541.35萬噸,累計積存量35333.26 萬噸,年綜合利用量528.74萬噸。其中,煤矸石年排放量188.28 萬噸,廢石土年排放量3225.47萬噸,尾礦年排放量656.34 萬噸,分別占礦山廢渣年排放量的4.63%、79.25%、16.12%。礦山發生地質災害771 起,規模以小型為主,占災害總數的97.29%;中型次之,占災害總數的2.17%;大型僅占災害總數的0.54%。其中,死亡1 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135起,共造成46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3001萬元。災種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礦坑突水、礦井冒頂,在各類地質災害中崩塌 60 起,佔7.78%;滑坡52 起,佔6.74%;泥石流75 起,佔9.73%;地面塌陷552起,佔71.60%;礦坑突水27 起,佔3.5%;礦井冒頂5起,佔0.65%。災情等級(不包括礦坑突水、礦井冒頂):特大級3起,重大級5起,較大級25起,一般級706起。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新疆專業地質災害監測點少,僅有烏魯木齊市黑甲山滑坡1個由烏魯木齊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專業監測的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高發區的伊犁州直8縣1市227個群測群防監測點,監測儀器手段落後,採用最原始的監測設施和手段;其他已完成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雖選定了各級監測點,但由於種種原因,尚未開展監測工作,使我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處於較低水平。
新疆除伊犁州直屬8縣1 市和其他24 個做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較高外,其他地區均未作過地質災害研究工作,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低。加之新疆地廣人稀,做過工作的地區調查到的地質災害事件大都無具體時間,造成統計分析樣本少,影響預報的精度。同時我區發生在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以泥石流為主,在地形上為過渡地段,氣候上局地性強,泥石流多由局部暴雨誘發,氣象站多數地處平原區縣城所在地,無降水記錄(或很小),大降水過程在新疆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對泥石流災害預報預警判據很難建立,目前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主要針對大范圍降水過程開展大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預報預警水平較低。
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亟待治理
通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查明有多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城鎮、重要工程設施的安全,據初步統計,目前新疆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嚴重威脅的人口3萬多人,受威脅財產6億多元。如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地下采空區、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新源縣則克台鎮滑坡等。這些地質災害隱患點急需治理。
8. 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的地質形成
新疆天山天池是古冰川運動創作的冰磧湖,在地球上第四紀以來的冰川運動共有回四次,天池的形成大致可答劃分為三個階段;經三次堆積後,在群山中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窪地,堵塞了冰雪融水和高山降水,終磧壟高達286米,就這樣產生了天池 。
9. 新疆地質隊是干嗎的
你說的地質隊應該是地礦局下屬的地質單位,新疆有1~9隊,9隊1隊最好。。。主要野外區域地質調查,礦調,鑽探,水文等,大多野外工作,辛苦,但待遇好,一年十幾萬輕輕鬆鬆
10. 新疆的 地震為什麼這么多
新疆為什麼地震多
新疆處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前沿地帶。新疆有五大地震帶,由北向難分別是阿爾泰地震帶、北天山地震帶、南天山地震帶、西昆侖山地震帶和阿爾金山地震帶。
新疆地區是處於兩個大陸板塊結合的部分,處於地震帶,當板塊運動的時候就會發生地震。這兩個地區就像牛的兩個犄角一樣,在頂撞中最吃勁,地殼活動最激烈,能量積累最快,因而地震也特別多。此外,強烈上升的山脈和相對下降(穩定)的盆地的銜接地帶,其構造運動劇烈、復雜,也是能量積累快、地震多的地方,新疆的大地震多發生在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