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物理地質現象
Ⅰ 什麼是物理現象
物理現象是指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質(如高度,速度、溫度、電磁性質)等的改內變而沒有新物質生容成的現象,是物理變化另一種說法。換句話說,物理現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過程,而不同於物理本質,物理本質是對同類物理現象共同本質屬性的抽象。
Ⅱ 地質現象的特點
那可要看是什麼地質現象了。不同的地質現象其特點當然不同,而地質現象的種類數回不勝數!如大到山答脈、河流、海洋都可稱之。小到礦物岩石、鏡下組構甚至是元素差異都可稱為地質現象。因此該命題是寬泛的... ...
但總之,地質現象都是地質過程中形成的,而不含認為因素;另外地質現象可揭示相關的地質本質,如地球動力學,地質體演化階段等;再次,隨著地質時間的推移,地質現象是發生改變的,即有滄海桑田,在地質概念里是常見的,所以地質現象與地質時代是對應了,反映了時空演化特徵。
Ⅲ 哪些是物理現象
物理現象面廣量多,十分廣泛,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和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打交道。物理學是研究現象的科學,僅初中物理涉及的物理現象就有:聲現象、熱現象、光的反射現象、光的折射現象、慣性現象、磁現象、電現象、電磁感應現象等等。而初中學生好奇心強、富於幻想,思維活躍,當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就會覺得神秘和好奇,覺得一個個的物理現象是一個個的謎,就總想把它解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關注、觀察各種物理現象,引導學生從物理現象入手,去研究、分析、探索物理現象的本質,逐步建立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從而達到學好物理的目的。所以說,物理現象的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 要上好初中物理現象課,必須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物理現象多種多樣,有簡單的、有復雜的;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物理現象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1、教師演示法:針對一些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物理現象,在教學中教師可採用生動具體的實驗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發生的條件,盡量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例如在「大氣的壓強」的教學中,先把課本162頁圖11-2所示的皮碗實驗演示給學生看:將兩個皮碗正對然後用力擠出皮碗中的空氣,讓一個學生上台拉拉兩個皮碗,向全班學生匯報拉皮碗的感覺。教師提出問題:什麼原因使兩個皮碗緊緊地貼在一起不容易拉開?這是學生急切想知道的問題。又將課本第162頁圖11-3所示的實驗演示給學生看,學生觀察到:裝滿水的杯子,蓋上硬紙片,用手按住將杯子倒置過來後,即使手離開,紙片也不會掉下,水也不會灑。教師這時提出問題:什麼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這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會認為是水粘住了硬紙片,針對這一疑問,教師要及時演示杯子中水不裝滿把杯子倒置,結果發現硬紙片會掉下,水會灑,而水裝滿,把硬紙片掀開一小角,水就會全部灑出來。通過看書和分析,大多數學生都能夠認識到大氣壓的存在。最後由教師分析:(1)皮碗實驗,皮碗內空氣被擠壓出來,沒有空氣,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把皮碗緊緊壓在一起的作用只能是由空氣產生的;(2)杯子裝滿水倒置過來,硬紙片受到水的壓力和重力,方向都是向下,而硬紙片不會掉下來,說明硬紙片還受到向上托的作用,顯然這種作用是由空氣產生的。得出結論: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有壓強。
2、學生探索法:有些物理現象,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分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通過實驗去探索、研究物理現象,觀察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理解物理現象的意義。其優點是有利於形成學生內部動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科學精神。
例如在「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有如下器材:電流表,蹄形磁鐵,金屬棒,導線若干,鐵架台,兩根棉線,開關。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實驗電路圖去研究、去探索電磁感應現象,指導學生分如下5種情況進行操作,並要求學生觀察回答:
(1) 導體ab放在磁場中不動,閉合開關(現象:電流表指針不動,說明迴路中沒有電流)
(2) 更換強磁體,導體ab放在磁場中不動,閉合開關(現象:電流表指針不動,說明迴路中沒有電流)
(3) 閉合開關,讓導體ab沿磁感線方向運動(現象:電流表指針不動,說明迴路中沒有電流)
(4) 閉合開關,讓導體ab作切割磁感線方向運動(現象: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說明迴路中有電流)
(5) 斷開開關,讓導體ab作各種切割磁感線運動(現象:電流表指針不動,說明迴路中沒有電流)
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研究和理論分析,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結論: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做電磁感應現象。學生通過自己研究和觀察物理現象,理解得深,掌握得牢,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物理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獲取物理知識的方法。
3、師生討論法:有些物理現象,學生認識和理解它十分困難,此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演示實驗,詳細完整地進行理論分析,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可使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些物理現象。
例如在「摩擦起電現象」的教學中:
第一步、教師要演示好課本的實驗,用絲綢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膠棒,然後分別靠近輕小的紙屑,並讓學生注意觀察。
第二步、設計討論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加深對摩擦起電現象的理解,針對上面的實驗可設計如下的討論題:(1)有什麼現象發生?(2)如果沒有經過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紙片?(3)如果玻璃棒與玻璃棒相互摩擦,玻璃棒能否吸引小紙片?(4)什麼叫做摩擦起電?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分析、討論,有利於學生理解摩擦起電現象。
第三步、由教師歸納總結摩擦起電現象產生的條件、本質及其物理意義。
第四步、指導學生運用摩擦起電現象去分析、解釋有關的物理問題,如:「女同學在冬天用塑料梳子梳頭發時,頭發會隨著梳子飄起來」。這種方法對比較抽象的物理現象從實驗和理論上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與研究,便於學生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些物理現象。
4、學生自學法:有些物理現象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是可以掌握的,教師可以事先設計幾個有關物理現象的思考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看書,然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討論思考題,得出結論,從而達到認識和理解該物理現象的目的。
例如在「雜訊」的教學中,可以設計以下幾個思考題:
雜訊的來源是什麼?
雜訊的等級是怎樣劃分的?零分貝的含義是什麼?
減弱雜訊的途徑有哪些?
學生通過認真的自學,一般都能正確回答這些問題。教師要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才會使學生對「雜訊」現象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這樣做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上四種方法是針對不同的物理現象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特點,靈活地採用各種教學方法。
二、要上好初中物理現象課,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
各種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和認識各種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有些物理現象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更應引起注意。如:蒸發現象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如果溫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達到沸點,液體就沸騰了,變成了沸騰現象。
2、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
物理現象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物理現象和過程之間存在各種聯系,在這種聯系中,有的是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有的是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也有的實際上是完全無關的。如:燒開水的水壺冒出「白氣」,冬天人呼出的「白氣」,有人會錯認為這些是汽化現象。其實這個現象的本質是:沸水的水蒸氣和人呼出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空氣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霧狀物,人眼看來就是「白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形形色色的聯系中排除各種非本質的聯系,把現象的本質揭露出來,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它的本質。
3、注意物理現象間的的聯系與區別
有些物理現象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同時又有區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這些物理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如:蒸發和沸騰這兩種現象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但又有區別:蒸發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一定溫度下發生;蒸發只能在液面上發生汽化,而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汽化;蒸發過程緩慢,而沸騰過程劇烈。
4、注重物理現象的應用
所謂「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物理現象來解釋我們生活和生產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慣性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射出去的子彈能繼續飛行;各種交通工具高速運動時,遇到緊急情況不易停下來,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等。又如:各種「熱現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應用:夏天扇扇子感到涼快;冬天要穿棉衣,夏天要穿襯衣等。
總之,要使初中學生學好物理,教學中就要上好物理現象課。
Ⅳ 物理地質現象包括哪些地質現象
地質現象是指大量的地質變遷現象.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內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Ⅳ 什麼叫地質狀況地質狀況分哪幾種
世界上有的中國基本上都有,比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磚紅壤,東北的黑鈣土回,和四川的紫答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紅色,適合馬尾松的生長,北方的土壤(東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機質,土質呈黑色,而廣大的西北和黃土高原缺少植被保護,土質貧瘠,顯黃色或棕黃色)
我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形、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特別是在地形條件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1)泥石流在我國集中分布在兩個帶上。一是青藏高原與次一級的高原與盆地之間的接觸帶;另一個是上述的高原、盆地與東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過渡帶。
(2)在上述兩個帶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這是我國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的地帶。
(3)在各大型構造帶中,具有高頻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崗岩、千枚岩等變質岩系及泥岩、頁岩、泥灰岩、煤系等軟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積物分布區。
(4)泥石流的分布還與大氣降水、水雪融化的顯著特徵密切相關。即高頻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氣候干濕季較明顯、較暖濕、局部暴雨強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區。如雲南、四川、甘肅、西藏等。低頻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
Ⅵ 物理實體和物理現象什麼意思
物理現象是指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質(如高度,速度、溫度、電磁性質)版等的改變而沒有權新物質生成的現象,是物理變化另一種說法。換句話說,物理現象是指可直接感知的物理事件或物理過程,而不同於物理本質,物理本質是對同類物理現象共同本質屬性的抽象。
Ⅶ 地質物理學家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回和演變答歷史的知識體系.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於物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天文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生息的地球及其周圍空間.它用物理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利用先進的電子和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空間探測技術對各種地球物理場進行觀測,來探索地球內部及其周圍空間、近地太空的介質結構、物質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與其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Ⅷ 地質現象有哪些名稱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專土、濕陷性黃土、屬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Ⅸ 什麼叫地質勘測
地質勘測是為查復明影響工程制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測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Ⅹ 物理問題:什麼是現象,什麼是物質
光和聲音是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產物!因為它們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是沒有物質組成的客觀現象!而水是有物質成分的,它是由氫和氧組成的實實在在存在的,可觸可見的物質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