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要掌握什麼知識
『壹』 學習地質學必須學好化學嗎還是需要什麼其他前提
普通化學是屬於地質學中的一門專業課,理論上是有比較高的要求。
具體內到實際中主要看你涉及地容質學的那個方面,地質學主要分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地質勘探,遙感衛星地質勘探。
其中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質勘探(也就是常說的資源勘查工程)對化學的要求不是那麼高,有點基礎就可以了,因為這兩方面涉及化學的知識不是很多,而且比較膚淺。水文專業本質是地球化學,對地球化學要求較高。
遙感衛星勘查主要是應用計算機處理衛星照片,需要用到的化學知識稍稍多一些,但是不會太深,比較簡單,對無機化學有所掌握就足夠了。
地球化學,作為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應用的主要是無機化學知識,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無機化學元素在地質條件下的相互依存關系等等,比較繁瑣。個人感覺不是很難,下點功夫,熟練了就相當簡單了。
地質專業是相對艱苦的專業,國家對這個專業的高校學生有一定的補助,收入比其他行業略高,想從事此行業需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備。
祝好運!
『貳』 地質學是學什麼的
地質學是關於地來球的物質組成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包括岩石礦物學、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等分支學科,與之對應分別研究
礦物岩石、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地層和古生物。大學本科開設專業學科有:
普通地質學、晶體光學與光性礦物學、結晶學與礦物學、岩石學、地史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地質學等。通識課程就是數學,英語、物理、化學、計算機之類的
『叄』 地質學家需要什麼知識和能力
地質地質,第一個肯定要地理好,知道什麼樣的地區有什麼樣的地質特點,然後專就要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學知屬識,知道如何分別物質,比如土 石頭……還要一定生物知識,知道何地長何種植物……當然隨機應變的能力是一定要有的
『肆』 怎麼學好地質學
總結方法步驟,多半是:每章結束老師出復習題並確定重點討論題;教師作適當指導、提出要求後,叫學生在復習的基礎上寫出發言稿;總結討論課時,學生在課余准備基礎上再准備20-30分鍾,期間老師巡視指導,了解各人准備情況;准備好後,用一堂課左右時間,同學上台以講課的形式發言,(發言人,多數是學生主動上台,有時老師指定有代表性的上台);先同學後老師對發言人逐個講評補充,最後老師總結,並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老師的講評總結,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源於學生,高於學生,對症下葯,雪中送炭。
這種總結討論 ,很受同學歡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好處很多:(1)是深入復習,系統掌握知識的好辦法。有的同學說:為爭取當老師講課的機會,總想爭取上台講,而要上台就迫使自己深入學習消化全部內容,達到融會貫通,不僅要搞懂,而且要搞通。(2)是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好途徑。因為一大章,甚至一大部分四大章的內容,要求用一條主線把它全部貫穿起來,寫成講稿,並上台講解,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從中培養了自學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教學方面的教材組織和表達能力,突出師范性,把教學能力的培養訓練開始於基礎課,貫穿於大學學習全過程。 實踐證明,堅持這樣搞,學生的智能發展很快。通過前三章三次總結討論,對第四章物質組成部分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時,我要求以獨創精神進行總結;當作未來的中學地理學教案那樣去寫,條理清晰、通俗易懂,作為測驗成績。結果,交上來的總結材料出乎意料的好。一人一條思路,把地質作用,礦物、岩石、礦床四章內容貫穿一線,構成一體。思路清晰、綱目分明、文字精煉、圖表並用。既是一份讀書報告,也可作為中學教案。在修改基礎上,出一次專刊。同學們的出色成績和飛速提高,也深深教育了我,使我體會到:現代學生智能的潛力是很大的,主要在於我們老師去發掘,並不斷創造機會和條件,使其鍛煉和發揮,則一代開創型的人材就會茁壯成長。(3)這也是教學相長,提高教師水平的有效形式。這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源於學生高於學生的總結式的教學方法,要求老師要有敏銳的眼光、敏捷的思路、較強的分析綜合能力。因要在30分鍾時間內把全部或大部分學生的總結材料瀏覽一遍並在迅速瀏覽中,在眾多大同小異的材料中,找出總結思路和內容上的不同特點,而後通過自己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的改造加工,迅速予以充實完善和提高,既源於學生,又高於學生,逐一做出講評;最後要集思廣益,做出較精煉的總結。總結時,要形式多樣而不離要點難點;機動靈活而不失知識體系;思路廣闊又不離唯物辯證,簡明扼要又對症下葯。這比事先准備好一份講稿去講要活得多、難得多。這迫使老師去鍛煉提高自己,並在這種機動靈活的教學活動中得到較快的鍛煉提高。
再則,通過聽取學生的討論和總結學生的總結思路,可大大開闊自己的思路。比如那次物質組成部分的大總結,我也曾冥思苦想過多種總結思路,沒料學生想的比我廣得多,有的也新穎得多,巧得多妙得多,使我得到很大的啟發和提高。老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學生的很多教育,真正達到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認清考核和學習的關系,採取機動靈活的考核辦法,側重能力考核
老師是引路人,考核是指揮棒。要提高教學效果,突出能力培養,既要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要改進考核內容和考核辦法。
如何改進考核,也首先涉及到考核目的性的認識問題。我想:考核固然是檢查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必要手段,但更主要是全面系統復習、鞏固和提高已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形式,可以說考核是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和最高形式;尤為重要的是,考核是對以往長期存在的學習和考試上的不良傾向進行「撥亂反正」的有力武器,是引導學生為未來而勤奮、扎實學習的指揮棒。簡言之,考核有測學、促學、導學三大功能。
從這樣的考核目的出發,我們確定了如下考核內容、方式和時間。考核內容,以「教學大綱」為准繩,以應用為目的,以能力為重點,確定考核的內容就是將來必須要用的內容,也即平時學習強調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尤其針對過去往往考理論多、實踐少,考知識多、能力少,考記憶的多、理解少,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弊端,地質考核內容側重於實踐、能力和分析。具體包括三個內容:一是礦物、岩石的分類原則和未來中學老師應該掌握的100多種標本的肉眼鑒定;二是實際地質圖的分析和使用(包括地質剖面圖的製作和地質發展史的概述);三是對教材的分析、綜合和書面表達能力;四、成績評定包括平時成績,側重於考核自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具體包括作業、上課提問、討論發言、平時測驗四個方面),以避免「平時不努力,考時搞突擊,取竅獲高分,考後就忘記」的不良傾向,要樹立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當天消化、章章總結、事半功倍、穩步前進,以及上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良好學風。考核成績由上述四個方面綜合評定,構成對學生較全面客觀的評定標准,促使德、知、能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上述考核指導思想和大體內容,在開學初就於闡明;考核具體內容和方式,提前一個月當眾宣布,以使同學及早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把精力引導到基本知識和實際能力的提高以及考試為了學習、學習為了工作的正確軌道上來。
考試方式,機動靈活,不同內容不同方式。岩石、礦物、口試,地質圖分析(諸暨幅一部分)筆試;對教材的綜合歸納能力,開卷,以前四章物質組成部分的總結報告為准。
考核時間:除筆試規定時間、統一進行,教材綜合歸納能力的考核,綜合復習總結提前進行外,岩礦口試時間,不同對象,時間先後不同、次數多少不一。考核復習期間,師生協力,以考核為動力,以復習為目的,以掌握「雙基」為原則,進行緊張而有秩序地復習。
復習、考核緊密結合,復習中有考核,考核後再復習,適當標准,嚴格要求,不達目的不罷休。復習時,老師先深入各寢室對著標本分期分批地講授。講前,先行提問,這樣在復習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地進行了考核。對已掌握者就及早公布通過;而後老師整天蹲在實驗室,誰有問題誰來問,誰先掌握誰來考;考核中,堅持標准不動搖,掌握幾部分先通過幾部分,欠缺部分,具體指明,並記上一筆帳,限期學好後再來補考,即使全部基本通過者,也要指明努力方向,叫他假期時再適當抽時間復習。對地質圖的復習也是這樣,以練為主,由簡到繁;老師白天改練習,抓問題,晚上到教室講問題,教方法,針對問題再練習,直至都基本掌握為止。
我們就是這樣,以考核為動力,以復習為目的,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已學知識和技能,進行一次大復習、大總結、大訓練,獲得了較大的豐收。考查成績:優18、良16、中5、及格1人。
同學們反映,這樣的復習考核法,還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過去是上課記筆記,考前背書籍,頭昏眼花還強記,考後全忘記。地質這樣考法,雖緊張無壓力,通過復習提高大,頭腦清醒心有底;學到真本事,取得真成績。
徐秀登 男 (1937.1~)浙江師范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津貼獲得者。編著《基礎地質學教程》,1990年開始作為全國高校通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伍』 地質學是研究什麼的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 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地質學的研究對象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里 。其核心可能是以鐵、鎳為主的金屬,稱為地核,半徑約3400公里。在地核之外,是厚度近2900公里的地幔。地幔之外是薄厚不一的地殼,已知最厚處為75公里,最薄處僅5公里左右,平均厚度約35公里。
地核的內層是固體,也有科學家認為是在強大壓力下原子殼層已被破壞的超固體。外層是具有液體性質的物質,還推測有電流在其中運動,被認為是地球磁場的本原。外層的厚度約為2220公里。
地幔下部是含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非晶體固體物質;地幔上部成份與橄欖岩大致相當;與地殼相接部分和地殼均具有剛硬的性質,合稱為岩石圈,厚度約為60~120公里;在岩石圈之下為一層具有可塑性、可以緩慢流動、厚度約為100公里的軟流圈。
地殼表面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體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4%。成液態的地表水與凍結在兩極地區和高山上的冰川,以及土壤、岩石中的地下水,組成地球的水圈。
地球的外層是大氣圈。大氣主要集中於高度不超過16公里的近地面中,成份以氮和氧為主。離地越遠,大氣越稀薄,而且成份也有變化。在100公里外,大氣逐漸不能保持分子狀態,而以帶電粒子的形態出現,其稀薄程度超過人造的真空。帶電粒子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形成能夠阻擋來自太陽和宇宙帶電粒子流沖擊的電磁層。
地球的水圈和大氣圈通過水的蒸發、凝結、降水和氣體的溶解、揮發等方式互相滲透和影響。固體的地球界面上下,是大氣和水活動的場所。岩石圈的物質也不斷運動 ,並通過火山噴發的形式進入水圈和大氣圈。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不斷改變著地球的面貌。
地球的這些圈層,是由於其組成物質的重力差異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地球上的任何質點均受到地球引力和慣性離心力的作用,這兩種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表面重力吸住了大氣和水,並對他們的運動產生了影響。
礦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學成分中,鐵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為氧(30%)、硅(15%)、鎂(13%)等。如果按地殼中所含元素計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為硅(28%)、鋁(8%)、鐵(6%)、鎂(4%)等。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為單質,它們的天然存在形式即為礦物。
礦物具有確定的或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徵。組成礦物的元素,如果其原子多是按一定的形式在三維空間內周期性重復排列,並具有自己的結構,那麼就是晶體。晶體在外界條件適合的時候,其形態多表現為規則的幾何多面體,但這種情況很少。
礦物在地殼中常以集合的形態存在,這種集合體可以由一種,也可以由多種礦物組成,這在地質學中被稱為岩石。
地球中的礦物已知的有3300多種,常見的只有20多種,其中又以長石、石英、輝石、閃石、雲母、橄欖石、方解石、磁鐵礦和粘土礦物最最多,除方解石和磁鐵礦外,它們的化學成分都以二氧化硅為主,石英全為二氧化硅組成,其餘則均為硅酸鹽礦物。
由硅酸鹽溶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構成了地殼的主體,按體積和重量計都最多。但地面最常見到的則是沉積岩,它是早先形成的岩石破壞後,又經過物理或化學作用在地球表面的低凹部位沉積,經過壓實、膠結再次硬化,形成具有層狀結構特徵的岩石。
在地殼中,在大大高於地表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岩石的結構、構造或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不同於火成岩和沉積岩的變質岩。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是地球上岩石的三大類別。火成岩中的玄武岩、花崗岩 是地球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是構成大陸的主要岩石。形成時代最早的花崗岩,年齡達39億年,而玄武岩是構成海洋所覆蓋的地殼的主要物質,均比較「年輕」,一般不超過2億年。
地層和古生物
地層是以成層的岩石為主體,隨時間推移而在地表低凹處形成的構造,是地質歷史的重要紀錄。狹義的地層專指已固結的成層的岩石,有時也包括尚未固結成岩的鬆散沉積物。依照沉積的先後,早形成的地層居下,晚形成的地層在上,這是地層層序關系的基本原理,稱為地層層序律。
地層在形成以後,由於受到地殼劇烈運動的影響,改變原來的位置,會產生傾斜甚至倒轉,但只要能查明其形成和變形的時間,仍可以恢復其原始的層序。在同一時間,地球上各處環境不同,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地層各有特點。在地表的隆起部位,不僅不能形成新的地層,還會因受到剝蝕而使已經形成的地層消失。
因此,地層學是研究各地區地層的劃分,確定地層的順序和相鄰地區地層在時間上的對比關系的專門學科。它是地質學的基礎,也是地質學中最早形成的學科。
古生物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在地球上生存過的各類生物,一般已經絕滅,它們的少量遺體和遺跡形成化石保存在地層中。 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可以了解地質歷史上生物的形態、構造和活動情況。
對各種古生物進行分類,可以認識生物的演化關系;依據地層中所含化石,可以斷定地層的層序,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階段性,使這種判斷具有可靠的根據;古生物的分布和生活習性,還反映出當時地理環境的特點。古生物的研究是地質學也是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質構造和地質作用
地球表層的岩層和岩體,在形成過程及形成以後,都會受到各種地質作用力的影響,有的大體上保持了形成時的原始狀態,有的則產生了形變。它們具有復雜的空間組合形態,即各種地質構造。斷裂和褶皺是地質構造的兩種最基本形式。
地球的岩石圈,已經並還在發生著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是 二十世紀地質學對地質構造及地質作用的新認識。其基本內容是,岩石圈是地球中最剛硬的部分,它飄浮在地幔中具有塑性、局部熔融、密度較大的軟流圈之上。岩石圈中存在著許多很深很大的斷裂,這些斷裂把岩石圈分割成被稱為板塊的巨大塊體,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
一般認為,主要是地球內部熱的不均勻分布引起了物質對流運動,使岩石圈破裂成為板塊。板塊形成後繼續運動,發生分離、碰撞等事件。地幔中的熔融物質沿板塊間的拉張斷裂帶擠入,並不斷向斷裂兩側擴展,形成新的洋殼,而部分板塊則隨著載荷它的軟流圈物質向下移動而消失於地幔之中。
板塊運動被認為是使地殼表層發生位置移動,出現斷裂、褶皺以及引起地震、岩漿活動和岩石變質等地質作用的總原因,這些地質作用總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內力地質作用改變著地殼的構造,同時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礎。
地質作用強烈地影響著氣候以及水資源與土壤的分布,創造出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環境。這種良好環境的出現,是地球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氣圈和水圈的成分、質量都和現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氣曾經歷以二氧化碳為主的階段,海水是約在10億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鹽度,生物最早出現在地球形成約10億年以後等等。
地質作用也會給人帶來危害,如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等。人類無力改變地質作用的規律,但可以認識和運用這些規律,使之向有利於人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如預報、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有可能減輕損失。中國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黃河水灌溉淤田壓鹼等經驗,是利用河流的地質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地質學的研究特點
地殼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不但具有復雜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和各式各樣的結構方式,而且在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空間內,又都受到了一系列物理作用、化學作用甚至生物作用等綜合的地質作用影響,不斷地發生著錯綜復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這些作用以及它們所呈現的各種地質現象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互相聯系、互相轉化的關系。它們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的規律,除具有普遍的特點之外,還常有一定的時間變異性和區域特殊性,因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質特徵,蘊藏著不同種類、成分和規模的礦產。
地質學的另一特點是把空間與時間統一起來研究。現在能觀察到的地球歷史發展記錄,主要保存在表層岩石內,按時間順序層層堆積的地層中。由不同時代岩漿凝結而成的火成岩體,以及由早先形成的岩層岩體演變而成的變質建造,不同時期留下的構造變形遺跡等,是了解地球歷史的基本材料。由於經過長期復雜的變動,這些史料已變得凌亂和有缺失,這是地質學研究的難點。
地殼中除了保存著各種地質變化的遺跡之外,還有記載著生物的演化和同位素的蛻變等其他科學方面的珍貴史料,它是地球的一系列復雜運動的結果,而這種運動現在還在進行著。對於地表以下較大深度的地質現象和地質作用,目前還只能通過地球物理等探測技術,來進行間接的推測和研究。
同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比較,地質學研究具有較強的地域性、歷史性和綜合性。只有根據足夠的實際資料,特別是根據足以充分說明空間和時間變化因素的豐富資料總結出來的地質學理論,才能有較廣泛的適用性。
地質學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一般的地質研究必須通過一定比重的野外實際調查,配合相應的室內研究。野外調查和室內研究,構成一次觀察、記錄(包括制圖)采樣、初步綜合、試驗分析、總結提高以至復查驗證的完整的地質研究過程。地質學研究在實質上都是對其研究對象的一次綜合性調查研究過程。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學的研究中引入了大量的新技術、新方法,如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化學勘察方法、科學深鑽技術、同位素地質方法、航空以及遙感地質方法、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高溫高壓模擬試驗等的採用。
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新的成就的引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學地質、宇宙地質學等地質科學中邊緣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同時使地質學的方法不斷地革新。
地質學的分支分科
人類對地質的認識,首先是從被視為靜止物體的礦物和岩石的研究開始的。通過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古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並運用於劃分地層,把歷史的觀念引入了地質學。
天文學的成果,特別是科學的天體演化假說的提出,使人類對地球的現狀和歷史演變的認識,提高到能夠建立一個比較合乎邏輯的完整體系的程度。繼天文學、生物學之後,物理學和化學的成果也為地質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條件,使地質學發展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大支柱。
早期的地質學以研究地殼表層某個地區的岩石為基礎,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及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區域地質學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地質學則是概括這些地質實體的發展歷史的綜合性學科。
地質學與物理學、化學結合而產生的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是地球科學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動地質學向現代科學水平發展的重要方面。
現代地質學把地球作為一次整體來研究,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板塊構造說,就是吸收了地震研究、海洋地質調查和古地碰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科學成果,較好地解釋了全球構造問題。
至20世紀80年代,地質學已發展成為包含有下列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這些分支學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探討基本事實和原理的基礎學科;一類是這些基礎學科與生產或其他學科結合而形成的學科。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化學成分、內部結構、形態、性質、成因、產狀,共生組合、變化條件、用途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岩石學是研究岩石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形成條件、分布規律、成因、成礦關系以及岩石的演變歷史和演變規律的學科。
礦床地質學是研究礦床的特徵、成固、分布及其工業意義的學科。
地球化學是研究地球各圈層和各種地質體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探討化學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分布、存在形式、共生組合、集中分散及遷移循環的規律的學科。
以地質作用及其留下的形跡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各分支。
動力地質學是研究各種地質作用,包括引起這些作用的動力在地球各圈層活動的規律的學科。火山地質學、地震地質學、冰川地質學等均屬這個學科中有特殊內容的分支。
構造地質學是研究地球岩石圈的構造變形,包括斷裂、褶皺等各種構造形跡及不同類型構造單元的分布、形成、演化和發展,是從總體上研究地質體的構造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發展規律及成固和動力來源的學科。大地構造學也屬於構造地質學范疇。
地貌學是研究地表形態特徵及其發生、發展和分布的規律的學科。又稱地形學,是地質學與自然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地球物理學是研究各種地球物理場和地球的物理性質、結構、形態及其中發生的各種物理過程的學科,是地質學與物理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地球物理學在狹義上只研究地球的固體部分,又稱固體地球物理學;廣義的地球物理學還包括對水圈、大氣圈的研究。
地質力學是運用力學原理研究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規律及其起因的學科。
以地質歷史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包括下列分支: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生物界及其進化過程的學科。主要是對保存在地層中的化石的研究。
地層學是研究成層岩石的時空分布規律,包括地層的層序和時代及其地理分布、地層的分類、對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學科。
歷史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發展歷史和規律,包括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歷史,古沉積相的分析和古地理面貌的復原,以及地殼地質構造和有關地質作用的演變等方面的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海陸分布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徵與發展過程的學科。
地質年代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順序及其延續的年代數據,地質年代表是其研究的最終成果。
綜合一個地區的地質調查成果,研究闡明該地區地質的總體特徵,探討各種地質作用的相互關系的學科稱為區域地質學。
此外,將地球及其他星球作為一個天體來研究,形成了行星地質學、天文地質學。對地球深部的研究,是剛剛開拓的新領域。
地質學為了開發利用地下資源及改善和利用地球環境,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形成了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生產應用價值的下列各分支學科。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運動的規律,以合理開發地下水、防治地下水的危害,以及利用地下水的化學、物理特徵找礦、預報地震和防治地方病、保護環境。
工程地質學是以調查研究和解決各類工程建設中的地質問題為任務,包括評價地基的地質條件,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選擇最佳場所、路線,為工程設計提供可靠的地質依據。
環境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環境質量和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關系的學科。
災害地質學是研究地質災害的發生、分布規律、形成機制和對人類的影響及其預測預防的學科。
金屬礦產地質學、非金屬地質礦產學、石油地質學、煤地質學是把地質學基礎理論用於研究這些礦產資源的成因、分布規律等的學科。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同時又有基礎研究性質。
找礦勘探地質學是綜合運用地質學理論和現有的找礦方法、手段尋找礦藏的學科。
礦山地質學是以解決礦山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為任務的學科。
還有些自成體系、自有理論、與地質學相輔相成,對地質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技術學科,屬於廣義的地質學或地質科技的范疇。它們包括:運用物理的、化學的方法去取得野外地質資料的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學勘查;運用鑽探或坑探的手段直接向地下取得地質樣品的探礦工程;對各種地質樣品進行實驗測試的實驗室技術;為地質調查提供地形底圖並繪制地質圖件的測繪學;能在遠距離處取得地質資料的航空測量技術和遙感技術以及用於處理地質資料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等。
隨著研究深度的增加,新的分支學科還在不斷產生各個學科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建立一個更加充實、完整的有關地球的知識體系,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地質學與人類
人類是在地球的發展過程中,生物進化達到高等階段的產物。人的出現有賴於適宜的自然環境,包括地質水文、氣候、生物等方面因素。它們互相依賴和制約,經過長期發展,達到了適於人類生存的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因素發生重大變化,都將破壞這個平衡,而且有可能使環境不再有利於人類。
當人類的活動符合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時,便可以得到利益,如鑿井得水,開山取礦;相反則會蒙受損失,如過量灌溉導致土壤鹽鹼化。另一方面,自然界的突發事件或緩慢積累起來的重大變化,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無法逃避的災害。地質學正在積極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環境的變化和地質作用造成的對人的危害。
地質學是提高人類認識自然,增進與環境的協調和求得環境改善的科學。地球表層的生物和人類的大量活動,都與地質條件相關。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期,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較弱,災害性地質作用給人類帶來的損失也不如今日這樣巨大。
在當代的發達國家裡,礦業和以礦產品為基本原料的工業,一般要佔到整個工業生產總值的60%左右;進行生產所使用的動力,幾乎百分之百地取之於地球資源。
20世紀80年代,人類從地下采出石油的數量,較半個世紀前增長一百倍以上。砂石等非金屬材料也成為重要的資源被大量開采,它們一年產出的數量,無論就重量或體積均超過了其他工業礦物原料年產量的總和。
如此大量的開采,就使地質學不僅要找出新的礦產資源以維持社會龐大需求,而且還要擔當起指導合理開發、保護礦產資源、防治環境惡化等重任。
現代建設的發展,使人口密集、建築集中,許多工程規模巨大,這對地質環境的依賴和對環境的影響超過人類史上的任何時期。在現代化的工程建設中,不僅要重視地質作用引起的突發事件,還要注意它的長期影響,比如泥沙淤積、地面緩慢升降等。這些都是地質學應該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組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電力、煤氣、自來水的供應,一刻不可缺少,交通、電訊必須保持暢通,而地震破壞上述設施造成的後果,可以比地震本身直接造成的危害還要嚴重。不僅地震,其他如山崩、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海浪沖蝕等可能造成災害的地質作用,都必須運用地質學去認識和提出防治意見。同時,人們還須遵循地質學的科學指導,避免因人類的活動而觸發災害,導致地質環境的惡化。
因此,地質學與人類的關系不僅僅在於資源的取用,還在於與人類生存和生活環境的諸多方面直接相關。現在地質學已成為人類社會所普遍需要的科學,參照地質學知識制定礦產資源法、海洋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就表現了這種密切的關系。
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未來,地質學能觀察和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將日益擴大。在空間上,不但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法逐步深入到岩石圈深部,而且對月球、太陽系部分行星及其衛星的某些地質特徵,將有更多的了解。
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其他學科的發展和向地質學的進一步滲透,先進技術在地質工作中的使用,同精細、深入的野外地質工作相結合,會使人們有可能對更多的地質現象和規律作出科學的解釋進行更深入和本質性的研究。
實驗條件將進一步改進,如將實驗室中所能達到的溫度壓力提得更高,模擬更為復雜的多種可變因素的地質作用,並把時間因素也納入模擬實驗之中。
地質學理論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尤其是各大陸所提供的有關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的新資料將在很大程度上檢驗、發展板塊構造說,進而會產生一些新的理論和學說。
在地質學的服務領域,一個重要方面是開發地球資源,其中有關礦產資源和新能源的研究,仍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區域成礦研究的需要,將進一步加強區域地質的綜合研究,並促進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地質年代學 ,以及區域岩漿活動研究、變質地質研究等向新的水平發展。
保障人類良好的生存環境、乾旱半乾旱地區和沼澤地區的水文地質問題,以及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將不斷擴大。環境地質學,包括環境地質調查研究,有關的微量測試技術和環境保護的地質措施等的研究日趨重要。
總之,地質學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如礦物學、岩石學地層學、古生物學等具有奠基意義的學科的研究,以提高對各種地質體、地質現象及其形成、演化的認識。同時還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包括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更全面、本質地認識地球歷史和構造,為科學的發展,為人類更合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維護生存環境,作出應有的貢獻。
『陸』 地質學研究的內容是什麼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版史的知識體權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柒』 地質學需要運用數學化學物理的哪些知識最好詳細點
高中抄參加競賽的知識就是襲大學知識,雖然對高中理解有好處,但不要細看,就好像初中的知識拿到高中就發生變化一樣,看多了會對你高中學習不利的,我就是這樣,最後我放棄了大學知識,全心全意領略高中知識,高考考得還行,希望你認真把握這個度
『捌』 大學學地質學需要地理知識嗎
跟地理知識多少關系不大。
1、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專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
2、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包括固體地球及其外部的大氣,固體地球包括最外層的地殼、中間的地幔及地核三個主要的層圈。目前,主要是研究固體地球的上層,即地殼和地幔的上部。
3、地質學是理工學科,招收的也是理科生,現在的理科生上高中基本就不上地理課了。
當然你有良好的地理基礎的話,對你學好地質學也會有幫助的。
『玖』 地質學需要運用數學化學物理的哪些知識 最好詳細點 謝謝
比如計算某個礦床的儲量,就要用到三重積分等數學知識,通過物理的磁場可以判斷地殼下面有沒有鐵礦,而地殼中晶體、礦物各種元素都要用到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