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國際地質怎麼寫

國際地質怎麼寫

發布時間: 2021-03-06 04:52:58

① 國際地質年代表記憶口訣是什麼

新生早晚三四紀,六千萬年喜山期; 中生白堊侏疊三,燕山印支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專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系; 震旦屬青白薊長城,海西加東到晉寧。
註:
1、新生代分第四紀和早第三紀、晚第三紀,構造動力屬喜山期,時間從6500 萬年開始。
2、中生代從2.5 億年開始,屬燕山、印支兩期,燕山期包括白堊紀、侏羅紀和三疊紀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疊紀內。
3、古生代分為早晚,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屬晚古生代,屬 海西期;志留紀、奧陶紀、寒武紀在早生代,屬加里東期;震旦紀、 青白口、薊縣、長城紀在元古代,震旦屬加里東期,其餘屬晉寧期

② 大一地質工程論文怎樣寫,最好有範文。

工程地質學是20世紀才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地球科學。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質工作的質量,對工程方案的決策和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由於地質問題引起的工程事故時有發生,輕則修改設計延誤工期,嚴重時造成工程失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重大損失。近年來,工程地質勘察質量有下滑現象,工程地質分析不夠深入,有的甚至出現工程地質評價的結論性錯誤。今後十年,將有可能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又一個事故高發期。工程地質對地球環境的保護要發揮重要作用。工程地質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 。

關鍵詞:工程地質 水利水電 勘察 環境 分析 人才 機遇

工程地質對於工程師來說並不陌生。然而,由於人類工程活動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工程地質問題造成工程建設的被動與失敗的若干實例證實,許多人對工程地質又是陌生的。
人類歷史剛剛翻開新千年新世紀的第一頁,一場以高新技術為前導的產業革命卻早已開始了,工程地質學科必將在這場革命中獲得新生。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技術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伴隨著矛盾與沖突,特別是體制和機制問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協調與適應,改革就成為必然。
當前,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專業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斗爭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人類工程活動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順應自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問題,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都要認真關注,並勇敢地承擔起應盡的職責。
1 工程地質學科的起源與發展
工程地質學是研究人類工程建設活動與自然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一門地球科學。20世紀初,為了適應興建各種工廠、水壩、鐵路、運河等工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家開始介入解決工程建設中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不斷地進行著艱苦的工程實踐和開拓性的理論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質學」專著,工程地質學開始成為地球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工程地質勘察則成為工程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和平環境,工程建設的發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質學在這個階段迅速成長起來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探索,工程地質學大為長進,內涵和外延都煥然一新,成為了現代科學技術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學科。
中國的工程地質事業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國後才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50年代初開始引進蘇聯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走過了我們自己的工程實踐和理論創新的輝煌歷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質學體系。特別是在水利水電行業,舉世矚目的三峽、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瀾滄江、紅水河、雅礱江、烏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眾多大型梯級水電站的興建,以及若干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其它水利水電工程,充分積累了在各類岩性地區和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進行地質工作的豐富經驗,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規程規范。重大工程建設不斷地將數理學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術及時吸收進來,極大地豐富了工程地質學科的內容,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地質學科的發展,使我國工程地質學達到現代科技水準,逐漸成為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成員之一。
今天,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工程地質定性描述和定性評價的范疇,發展成為集多種勘探手段去獲取基礎性地質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歸類匯總、整理分析、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地質預測、工程措施的建議等等既特殊又復雜的綜合性專業。任何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都會清楚地意識到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設計中的重要位置。無數重大工程成敗的實例足以證明工程地質專業在工程建設中的權威性。
在學術界,有國際工程地質學會,國內的中國地質學會、中國水利學會和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等全國性學術組織都專門設立有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水利水電行業中全國性的學術組織還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信息網」。此外,全國性的勘測技術協會主要還是工程地質專業。這些學術組織為我國各行各業的工程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發揮了巨大作用。
2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特點
2.1 特殊性與復雜性
在水利水電、電力、工民建、交通、港航、航天、航空、地礦、市政建設等等凡是存在土建工程,要與地質體(地基)打交道的行業,都有工程地質專業,因此,我們稱工程地質專業是工程建設的基礎性專業,是不必爭議的。由於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又是所有這些不同行業的工程地質專業中涉及面最廣、問題最復雜、任務最艱巨、聲望最高、最具權威性的業界龍頭。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工程建築物的特殊性。工業與民用建築到處可以見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的建築物,可以部分或全部套用標准設計圖紙。而水工建築物則不然,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座水庫大壩,你就很難找到兩座完全相同的大壩。決定大壩的規模、壩型、結構等工程要素的自然條件很復雜,而工程地質條件則是最主要的自然條件之一。水工建築物的第二個特殊性是與水打交道,所承受的主要荷載是水荷載。水利水電工程不允許失事,一旦失事,損失將十分慘重。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工程規模大,專業多,涉及面廣,投資大,工期長,建築物的形式、結構、功能、荷載組合等等都十分復雜,特別是大型特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更是如此。例如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涉及到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文化等方方面面,你很難找到其它基建工程可以等同於這樣的水利水電工程。因此,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專業的特殊性與復雜性是由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同時,工程區自然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這個專業的技術難度。
2.2 實踐性與經驗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另一特點是強烈的實踐性與經驗性。在中國水利學會勘測專委會1999年度學術研討會上,工程地質界知名前輩專家天津院的李仲春教授語重心長地警示工程界:工程地質這個專業太難了,工程地質決策不是通過計算和試驗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工程經驗,即是十分成功的工程,也很難證明它既安全可靠又經濟合理。李仲春教授的肺腑之言充分表達了工程地質專業的實踐性與經驗性的深刻含義。
工程地質理論上的任何一項新進展,新方法,新技術,都必須通過大量試驗研究、分析論證和工程實踐的檢驗。例如,近二十年來隨著數理基礎學科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壩基、洞室和邊坡穩定性分析計算的理論和方法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這些計算成果仍然只能是工程設計和決策的一種參考,因此在工程界有一種通用說法: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許多工程實例足以說明採取慎重態度的必要性。有些工程從分析計算上看是安全的,實際上卻出了問題;而另一些工程通過計算認為不安全,但卻安全運行了數十年。因此我們搞工程建設,工程經驗往往又是起決定作用的。
2.3 工程地質問題的長期性與隱伏性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的第三大特點:在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具有長期性和隱伏性,甚至具有不可預見性。法國Malpasset拱壩失事和義大利Vajont水庫大滑坡,均為水工史上震驚世界的慘痛教訓,其地質隱患在整個勘測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中沒有絲毫警覺。葛州壩工程壩基軟弱夾層問題導致工程停工,重新補充勘探並對設計進行重大修改。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廠房建在一個古滑坡上,開工後實在施工不下去了,搬出滑坡體後又位於另一個滑坡體的腳下。該電站的引水隧洞工程地質條件更是復雜得令建設者們防不勝防。由於地質體中留下的工程隱患造成的工程事故,輕則修改設計,重則工程報廢,或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數。
2.4 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
著名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不能同時測准粒子在某一瞬間的速度和位置」。我們不妨借用這個原理來揭示工程地質的一些本質性問題。事實上,地質體中的某些性質的確是測不準的。例如某一組結構面的產狀,你只能用一個區間值來表述,如果僅用一個確定值來表述則肯定不符合客觀實際。又如工程地基岩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它只能是一個區間值或統計值,因為地質體中每一點的性質都可能是變化的。地質參數精確到某一個具體數值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絕對准確的,否則會誤導精確評價的可信性。據此,我們可以將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表述為:「地質體的工程性質不可能用絕對准確的參數來確定,它們只能是通過地質測繪、勘探、試驗、分析、統計和經驗判斷後提出一個建議區間值,供設計師根據建築物的性質在這個區間值中選取設計採用值」。近二十年來,概率統計、模糊數學、灰色理論等數理學科廣泛應用於工程地質分析領域,可以說是對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的有力支持。有些設計師不能理解地質師為什麼只能提出區間值,而不提出確定的數值,當他們對測不準原理透徹理解之後,這種疑問將會自然消除。
3 工程地質的技術進步
工程地質勘察技術近二十年來有了長足的進展。測量、物探、鑽探、試驗等在儀器、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工程地質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依託。由於有了各種新技術的支持,工程地質分析從定性到定量就成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論層出不窮,在學術界十分活躍。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工程地質來說是一場真正的技術革命,從外業資料收集和內業資料整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產品成果、質量標准等等均與傳統的工程地質有較大的差異,應用前景振奮人心。「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技術協作網」業已正式成立,必將對工程地質技術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主要包括六大課題:①數值計算;②制圖;③資料庫;④文檔管理;⑤專家系統;⑥網路系統。這六大課題既是多年來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實踐,也是我們將繼續探討的主要課題,還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賦予新的內涵。
4 工程地質專業的任務與責任
工程地質專業的主要任務是:①選址,選擇在地質條件上相對最優的工程建築地區或場地;②評價,闡明工程建築區或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質評價,准確界定工程地質問題;③預測工程建築物興建和運用過程中地質條件的可能變化,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質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據;④調查工程建築物所需的天然建築材料等。歸納起來的表述:為工程建設提供基礎性和專門性地質資料,為工程選址、建築物設計以及不良地質條件的工程處理提供技術依據,同時對地質環境的變化作出預測。
為了完成以上任務,需要針對工程建築物區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確,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樣,勘探精度滿足要求。工程地質分析要求方法正確,計算可靠,參數可信,建議措施符合工程實際。工程設計最關心的是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條件和物理力學性質,因此工程地質工作的最終體現是工程地質定性和定量評價。
工程地質專業只對提交給設計採用的地質資料負責,其物理力學參數也僅僅是建議值,不在建議值范圍之內的設計採用值和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地質師不負責。但是,地質師有責任對不符合或不適應地質條件的設計方案提出質疑,對可能存在的工程隱患要與設計師充分交底,對不良工程地質缺陷有責任提出工程處理措施的建議。
一般說來,正規勘測設計院的勘測隊伍,已經過幾十年工程實踐的檢驗,在正常情況下都可以完成以上任務並盡到地質專業的責任。本文以下章節列出的工程地質工作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是歸納了筆者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十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供地質師們分析問題時參考。
5 工程地質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5.1 工程地質勘察的質量問題
在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一般問題較多的是工程概念不清,勘探側重點不明確,針對性不強,方法不當,手段落後;工程地質分析工作中所選擇的理論、方法、計算公式等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其適應條件的物理意義混淆不清;地質報告中基本地質條件不清楚,主要工程地質問題界定不準確或論證不充分,有問題遺漏甚至結論性錯誤;有些地質報告沒有地質結論,也有些工程沒有做多少地質工作就先下結論,極不嚴肅。此類問題往往造成階段性工程審查不能一次性通過,可能延誤開發時機;或者盡管通過了審查,但卻給工程留下了隱患,這種情況的危險性更大。
5.2 相關專業的理解問題
一種情況是地質師對其它專業不理解,這需要加強跨專業的學習。另一類現象是設計施工等相關專業對工程地質的不理解。有的不懂地質卻偏要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勘探要求,有的工程由設計人員來布置地質勘探工作;有的設計人員對地質專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以為是包打天下,不結合地質條件設計不當;也有的是不尊重自然地質規律,野蠻施工,嚴重破壞地質體的自然結構,造成重大工程事故。所有這些非地質專業的問題,往往在出了問題之後又向地質專業推卸責任,令地質師們不知所雲。工程地質界知名專家學者孫廣忠教授指出:「實際上,在地質工程實踐中脫離地質實際的實例隨手可拾,可以說,地質工程施工中出現事故的絕大部分是設計和施工脫離地質實際的結果,或者是對工程地質條件沒有搞清楚或認識不清的結果,如果離開了地質基礎,則其理論必將脫離地質實際必將作出錯誤的結論」。
潘家崢院士等前輩專家早已強調過地質學水工,水工學地質。足以可見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問題,早已被專家們的真知灼見道出了關鍵,就看我們作何行動。
5.3 勘測周期不合理的問題
從工程地質勘察到地質報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有些工程沒有基礎性的前期投入,一旦要報項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質報告;還有些工程是今天提交了可研報告,明天就提交初設報告。此類情況多為地方性工程,一般國家投資的大型工程出現這種局面的不多。沒有足夠的勘測周期所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地質條件不清楚,投資控制不住,施工後修改設計,或由於地質問題造成承包商巨額索賠等等。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隱患,可能造成重大工程事故。
5.4 規程規范的問題
規程規范的問題較多,甚至產生了一些混亂。水利系統與水電系統的勘測設計階段不一致,規程規范也有區別。歷經十多年的編寫報批,1999年才頒布的國家標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在勘測程序和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都已經明顯地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一經頒布實施就難以把握。更為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另一部國標《岩土工程勘察規范》並不完全適合於水利水電工程地質,而建設部的一些工程勘察監督機構則以此為依據對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單位實施質量檢查,使勘測單位不得不準備滿足兩種規范的兩套地質報告分別對付審查和檢查。規程規范的修訂和出台周期太長,完全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需要。水利與水電分家之後,對於工程地質這個專業來說其工作性質是一樣的,但卻存在不同的技術標准和勘測程序,這種情況還要繼續下去,需要尋求解決或協調方案。
5.5 人才問題
文革十年造成的人才斷層已經出現。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前輩地質師相繼離崗,各勘測設計院明顯缺地質總工人才,八十年代期間各院比較整齊的地質副院長和院級地質總工,近年來在一些勘測設計院已經相繼斷檔,或後繼無人,或後備人才尚不成熟。勘測行業不景氣,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與工程地質專業不相適應,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的局限,人才資源開發機制的問題,擇業行為中的浮躁動機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優秀地質師的成長。
高質量高水平的工程地質分析成果,出自於高水平高素質的地質師。有人說二、三年就可以培養出地質專家,實屬無知。要培養出一個具有工程地質分析能力,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地質師,沒有十年以上的功夫,大量的工程實踐,自身的敬業精神,理論聯系實際,相關學科專業的學習和滲透,是決不可能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地質師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培養優秀地質師的難度可以說遠遠超過培養博士、研究員和教授的難度。
社會的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對地質師素質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最好是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勘測隊伍要走向市場,必須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重視人才資源的開發。
5.6 技術管理問題
工程地質勘察質量的控制,技術管理是主要環節之一。近年來一些單位提交的勘測設計報告中的地質章節不是地質師寫的,報告的編制人中沒有地質專業負責人,或地質報告沒有院級地質負責人審查把關,報告和圖紙中的錯誤較多。這種情況給總院增加了審查難度,同時也有損勘測設計單位的質量和水平形象,還會延誤工程報批的時機。當然也有上級單位工程審查把關不嚴,助長了這種技術責任心不強的現象。
5.7 其它問題
前期工作投入不夠,有些地方部門長期拖欠勘測經費;體制問題,市場競爭不規范,非水利水電勘測單位從事水利水電勘測工作存在工作方法、技術要求和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的差異;勘測工作經費仍然按落後的實物工作量計算,造成多勘探多爭錢,地質分析多出力多賠本的事實上的不合理現象,長期以來得不到解決。勘測技術的科技含量低,新技術新方法投入少,不能滿足現代工程技術發展的要求。
5.8 今後十年將進入工程事故的高發期
鑒於對以上若干問題的擔憂,今後十年有可能是我國水利水電工程事故的又一個高發期,這一悲觀性預測有些危言聳聽,但願不要成為被不幸言中的事實。
5.9 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問題首先要分清責任。規程規范和部分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應該由總院負責;勘測周期不合理,前期工作投入不夠等問題應該是地方部門或者計劃部門負責;質量、人才、相關專業的協調等問題自然應該由勘測設計單位負責;其它問題大家都有責任,但主要還是取決於大環境。
責任分清楚了,落實到要有人來抓,所有問題雖然我們不敢說都能很好地得到全面解決,但至少可以前進一大步。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暢談必要性重要性,結果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行動。筆者在這里也就是誇誇其談而已,不可能提出可以操作的具體解決方案,這種方案也不該我們提,該誰提?當然應該是誰負責抓,誰就提方案追落實精指揮勤檢查,最終歸結到誰領導的關鍵問題上。到此為此,我們的對策就算出台了。
其實,我們這里列出來的眾多實際問題,本質上和深層次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勘測設計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與舊管理的沖突,老觀念與新思想的交鋒,既是矛盾又是改革的動力,這是不難理解的。
6 工程地質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汪恕誠部長曾經講話強調:「不能老修改設計,因為搞招投標尤其是國際合同,修改設計就意味著被索賠」。少修改或不修改設計,是對工程地質提出的更高要求。基本地質資料不準,修改設計就是必須的。高標准嚴要求就是挑戰和機遇。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實際上又是一部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和相互影響的壯麗史詩。以前我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當成是與天斗與地斗的斗爭關系,實踐證明,人與大自然斗爭的結果,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勝利,而大自然反過來對人類的懲罰卻是災難性的。人類的每一次產業革命,無不與工程建設有直接關系,與地質環境有直接或間接關系。建國以來,我國的基本建設此起彼伏,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從無到有,新一輪的建設高潮正在興起。在多專業組成的基建隊伍這個龐大樂團中,地質師要起到指揮和首席演奏家的作用,甚至還要擔負起獨奏華彩樂章的作用。
盡管工程地質學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地質工作也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難題,然而這更是機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順應自然,保護環境,防止災害,造福人類,是工程地質學家和地質師的艱巨任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③ 國際地質項目或計劃名稱

保護大氣臭氧層維也納公約 Vienna Con-vention on Protecting Atmospheric O-zone Layer

北京宣言 Declaration of Beijing

貝加爾湖鑽探項目 Baykal Drilling Pro-ject(BDP)

大陸反射剖面項目 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ction Profiling (COCORP)

大洋鑽探計劃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大洋鑽探項目 (美國) Ocean Drilling Program, USA

地球動力學研究計劃 Geodynamic Pro-ject (GDP)

21 世紀大洋鑽探 Oceam Drilling in the 21th(century)(OD21)

21 世紀議程 The Agenda 21

關於耗損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1996 年建立) 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ICDP)

國際地科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間礦床模式項目 Project on Mineral Deposit Modelling (IUGS/UNESCO)

國際地球動力學計劃 International Geo-dynamics Project (IGP)

國際地球物理年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Year (IGY)

國際地熱資料交換計劃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Information Exchange Programme(IGIEP)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國際地質對比計劃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 (IGCP)

國際海洋全球變化研究 International Marine Global Change Study (IMAGCS)

國際海洋鑽探計劃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Ocean Drilling (IPOD)

國際環境教育計劃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cation Program (IEEP)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IDNDR)

國際南極冰川研究計劃 International Antarctic Glaciological Project (IAGP)

國際寧靜太陽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Quiet Sun(IQSY)

國際上地幔計劃 International Upper Mantle Project(IUMP)

國際水文計劃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Programme (IHP)

國際水文十年計劃 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 Decade

國際太陽活動年 International Active Sun Years (IASY)

國際岩石圈計劃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e Project (ILP)

環大西洋計劃 Circum-Atlantic Project (CAP)

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極地大陸架計劃 Polar Continental Shelf Project(PCSP)

控制危險廢物的巴塞爾公約 Basel Con-vention on Control of Transboundary Movements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里約熱內盧環境和發展宣言 Rio de Ja-neir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聯邦德國大陸深鑽計劃項目 Kontinen-tales Tiefbohrprogramm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KTB)

聯合國發展計劃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ited Na-tions Frame 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 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UNCBD)

樂山宣言 Declaration of Leshan

內羅畢宣言 Nairobi Declaration

歐洲地學大斷面計劃 European Geotra-verse Project(EGT)

全球沉積地質計劃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Program(GSGP)

全球大氣研究計劃 Global Atmospheric Research Program(GARP)

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影響計劃 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Programme (IHDP)

全球環境公約 Convention on Global En-vironment

全球洋底分析與研究計劃 Global Ocean Floor Analysis and Research Project (GOFAR)

人與生物圈計劃 Man and Biosphere Programme (MABP)

世界大自然憲章 World Charter for Nature

世界氣候研究計劃 World Climatic Re-search Programme (WCRP)

世界人口行動計劃 World Population Plan of Action

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Natural Resources (WCSNR)

深海鑽探項目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DSDP)

生物多樣性計劃 Biological Diversity Plan

生物圈二號試驗計劃 Experimental Plan Biosphere No.2

遠程越界空氣污染公約 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中國 21 世紀議程 China's Agenda 21

中國國際互聯網 CHINANET

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 China Trans-Century Green Project Plan

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項目 China's Over Century Green Project

中國自然資源保護綱要 China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Natural Resources

④ 國際地質年代表中GSSP是什麼意思

GSSP,是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的縮寫,意思是「全球層型剖面和點」,就是確定國際地質年代表中已建各地層系、統、階之間的界線剖面和點位。
根據生物的不同發展階段,地球有顯著生命以來的歷史,可分為古生代(古老生物時代)、中生代(中期生物時代)和新生代(近代生物時代),每個時代所形成的岩石分別稱為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這三個界再分為11個系,30多個統和近100個階。為了制定統一的國際地質年代表,地質專家們必須為年代地層單位界線確定具體的劃分標准,這個國際標准稱為全球界線層型,英文簡稱為GSSP,是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的縮寫,它是劃分地球歷史的里程碑。

⑤ 國外區域地質調查研究

區域地質調查在世界各國都是一項被高度重視的戰略性工作,發達國家尤其如此,區調工作推進較快。如前蘇聯,1961年已經完成1:100萬區調,20世紀80年代初1:20萬區調已完成96%,1:5萬區調已完成32%。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1:20萬區調也早已完成,1:5萬和1:6.3萬區調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並不斷更新和填制更大比例尺的地質圖。

歸納世界各國的區調研究情況,主要是在三大岩類區域地質調查研究及高新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的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2.1.1 岩漿岩區調查研究

現代岩石學理論及現代測試技術與方法的飛速發展,板塊構造理論、微量元素岩石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方法的應用,使岩漿岩岩石學的調查研究從重視岩石的宏觀調查、微觀描述,強化岩石地球化學和岩石成因研究及成岩成礦試驗階段,發展到了將岩漿作用產物與地質構造環境相結合研究的新階段。新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對火山岩按結構-環境進行分區;對花崗岩按板塊構造觀點進行分類。如B.W.查佩爾和A.J.R.懷特(1974,澳大利亞)提出花崗岩可分為I型和S型;W.S.皮切爾(1982,英國)提出按大地構造環境劃分五種類型花崗岩類;並將與板塊俯沖帶相關的岩漿「雙帶」和熱力學、流變學成功地應用於岩石學研究,深入探討了岩漿生成機制和岩漿作用與地殼演化的關系。

在花崗岩區地質填圖的原則及方法方面,代表性的有:蘇聯學者以岩漿建造學說為基礎,提出了岩漿建造和岩漿省、火山-深成建造的理論和有關的填圖方法原則。英國學者基於秘魯海岸帶花崗岩岩基的填圖研究,建立了岩基段-超單元-單元的填圖方法,建立了花崗岩的等級單位體制,該方法得到了北美地層命名委員會(NACSN,1983)和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國際地層劃分分會(ISSC,1987)的肯定。美國學者對內華達山脈岩基進行了侵入體-岩簇-岩套三級等級劃分的填圖方法研究,他們運用應變分析方法對花崗岩體進行組構填圖,研究岩體的變形構造,並結合區域構造環境和侵位成岩過程研究岩漿運動的性質和花崗岩定位機制。

1.2.1.2 沉積岩區調查研究

從地層疊覆原理(地層層序律)發展到沉積層側向堆積原理的認識,從統一地層劃分概念發展到多重地層劃分概念,成為沉積岩區現代地層學的理論基礎。因此而產生當今全球兩種中、大比例尺地質圖,即以年代地層單位的系為制圖單位的系圖和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單位的組圖,其中後者能更好地反映客觀地質體的岩石組合,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性,因而得以在多數國家推廣使用。

《國際地層指南》(ISSC,1987)對多重地層劃分原理、地層術語的定義、地層命名和地層程序規則、正式與非正式岩石地層單位的使用等做了全面、系統的規范和論述,是地層學發展的里程碑。現代沉積學的建立和發展,提出了沉積建造、沉積相、沉積體系、相模式的概念,把沉積作用與大地構造環境聯系起來,以板塊構造理論為基礎,對全球的沉積盆地進行分類,分析不同構造環境中沉積盆地的沉積作用特徵,以恢復盆地的演化歷史,大大豐富了沉積岩區的研究內容,並對地質填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20世紀80年代的層序地層學,為全面綜合研究百萬年級地層沉積旋迴提供了理論框架,反映了地層學和沉積學相結合發展的必然趨勢,推動了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的改進。

1.2.1.3 變質岩區調查研究

變質岩區的調查研究,尤其是對前寒武紀變質地質學的研究,已由過去偏重於岩相學研究的岩性描述階段、同位素測年階段,進入到研究地質構造事件及年代構造格架、探討地殼演化和地殼結構模式階段。提出了變質相系、變質帶的概念,把區域變質作用、大地構造環境、地殼演化階段不同的變質作用類型與大陸地殼生長、構造演化和成礦作用相關聯,探討與大型構造帶(如推覆構造、韌性剪切帶等)活動有關的變形和變質作用,及其對區域變質帶形成和展布格局的影響,並開展了對地質事件的變質作用的P-T-t軌跡以及變質體演化過程的研究,進而建立區域地質事件的演化序列和分析地殼演化規律。

同時,變質岩區的填圖方法,從單一的岩性法填圖,發展到岩石-地層法、構造-地層法和構造-岩石法填圖,強調在採用岩石-地層法的基礎上,加強對構造變形、變質作用和原岩性質等方面的研究。在復雜褶皺區、岩性單一而厚度巨大的假單斜地區和滑斷構造發育區,常需要採用從構造到地層的相反程序方法。西方國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已經實施,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也全面實施,近年俄羅斯1:5萬中-深變質岩區的填圖已經採用建造填圖的方法。

1.2.1.4 高新技術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國外區域地質調查已普遍採用「3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實現了填圖全程計算機化與成果數字化、網路化及地質三維分析可視化,有效地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填圖)的質量,實現了區域地質調查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的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地質圖信息的傳統表達方式,為基礎地質資源信息的管理、檢索、信息共享、擴大服務領域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社會服務的能力。

至今,信息技術已應用於國土資源工作各個領域的數據採集、處理、管理、成果輸出等環節。集成管理空間與屬性數據的大型資料庫技術、高速並行處理技術、圖示技術、大容量存儲技術、可視化與虛擬現實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網路通信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電子出版等技術廣泛應用於地質資源工作的信息採集、處理、管理與服務等全過程。

⑥ 國際地層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年代地層劃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個全球范圍內通用的年代地層單位等級序列,體現在《國際地層表》中,以作為確定世界各地所有岩石的年代並將其與世界地質歷史相互聯系起來的標准參照尺度(見附表1)。

⑦ 國際或有關國家地質組織或機構名稱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1400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愛爾蘭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eland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 Bureau of Mineral Resources Australia(BMR)

北極理事會 Arctic Council (AC)

大陸鑽探協調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of Continental Drilling

德國科學院 Deut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DAdW)

地學信息管理與應用協會 Commission on the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oscience Information (COGEOIN-FO)

地質資料存儲、自動處理和檢索委員會 Committee on Storage, Automatic Pro-cessing and Retrieval of Geological Data (CDGEODATA)

東南亞石油工程學會 Southeast Asian Society of Oil Engineering(SEASOE)

東南亞石油勘探學會 South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Society

東南亞石油勘探組織 South East Asia Petroleum Exploration Group (SEA-PEX)

東亞大地構造與資源研究會 Study of East Asia Tectonics and Resources (SEATAR)

俄羅斯科學院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發展中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 Commit-t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STED)

法國地質、地球物理和礦物研究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Geo-physiques et Minerales(B.R.G.G.M.)

法國地質調查局 Bureau de Recherches Geologiques (BRG)

法國科研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s Scientifique (CNRS)

非洲地質調查協會 Association of Afri-can Geological Surveg(AAGS)

非洲地質學會 Geological Society of Af-rica (GSA)

工程地質學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AEG)

古生物學家和礦物學家學會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EPM)

國際孢粉學會基金會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alynological Societies(IF-PS)

國際孢粉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alynology (ICP)

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IASC)

國際標准化組織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ISO)

國際冰川學會 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

國際沉積學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edimentology (ICS)

國際沉積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dimentologists (IAS)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 (IAG)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IUGG)

國際大湖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reat Lakes Research (IA-GLR)

國際地層劃分分會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ISSC)

國際地層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國際地磁和超高層大氣物理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 (IAGA)

國際地理聯合會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IGU)

國際地理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graphy (IUG)

國際地球動力學聯合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Geodynamics (IUCG)

國際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eochemistry and Cosmochemistry (IAGC)

國際地球科學史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CHGS)

國際地球科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Earth Sciences (ICES)

國際地球物理機構 Geophysical Service International(G.S.I.)

國際地球物理委員會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mmittee (IGC)

國際地球物理學會議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Assembly (IGA)

國際地熱協會 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Association (IGA)

國際地震工程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AEE)

國際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IAS-PEI)

國際地震預報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CEP)

國際地質會議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UGS)

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 (IUQR,INQUA)

國際第四紀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Quaternary Research (IAQR, INQUA)

國際斷裂研究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Fracture (ICF)

國際發展地學工作者協會 Association of Geoscientist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ID)

國際分析化學會議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nalytical Chemistry (ICAC)

國際乾旱半乾旱陸地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id and Semiarid Land Studies

國際工程地質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IAEG)

國際供水協會 International Water Sup-ply Association

國際構造 - 大地構造地質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ructural/Tec-tonic Geologists (IASTG)

國際古生物聯合會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Union (IPU)

國際古生物協會 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IPA)

國際海底管理局 International Sea Bed Authority

國際海嘯信息中心 International Tsuna-mi Information Center (ITIC)

國際海洋科學咨詢委員會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Marine Sciences (IACOMS)

國際海洋探查理事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 (ICES)

國際海洋物理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hysical Sciences of the Ocean

國際海洋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Oceanography (ICO)

國際湖沼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Limnology (IAL)

國際環境和發展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IED)

國際環境資料查詢系統 International Referral System for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FOTERRA)

國際火山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Volcanology (IAV)

國際火山學研究所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Volcanology

國際結晶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

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 (ICSU)

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COSPAR)

國際礦床成因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國際礦物學協會 International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IMA)

國際礦物學協會 - 新礦物與礦物名稱委員會 IMA-Commission on New Minerals and Mineral Names (IMA-CNMMN)

國際煤岩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al Petrology (ICCP)

國際黏土研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lay Research (IACR)

國際氣象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IAM)

國際潛在有毒化學品登記中心 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otentially Toxic Chemicals (IRPTC)

國際熱流委員會 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IHFC)

國際山崩研究組 International Landslide Research Group

國際數學地質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thematical Geology (IAMG)

國際數字地球物理協會聯合會 Inter-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Mathematical Geophysics (IACMG)

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 (IAH)

國際水文科技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Hydrology (IASH)

國際水文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 (IAHS)

國際水文組織 International Hydrogra-phic Organization (IHO)

國際天文調查與地球科學研究所(荷蘭)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erospace Survey and Earth Sciences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國際土壤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il Science (IASS)

國際土壤力學與基礎工程學會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國際土壤學學會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國際行星學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lanetology (IAP)

國際岩石圈聯合委員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on the Lithosphere (I.C.L)

國際岩石學委員會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Petrology (ICP)

國際永久凍土協會 International Perma-frost Association (IPA)

國際月球研究協會 Inter-Union Commis-sion for Studies of the Moon (IUCM)

國際制圖學協會 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 (ICA)

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

國家地質分析研究中心 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of Geoanalysis

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

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erves

國家礦產資源委員會 National Commis-s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國科聯環境規劃地質科學委員會 Com-mission on Geologic Science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Co-geoenviron-ment)

國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Problems of the Environ-ment (SCOPE)

國科聯太陽 - 地球物理學專門委員會 IC-SU Special Committee on Solar-Terres-trial Geophysics(SCSTG)

海灣沿岸地質科學聯合會 Gulf Coast Association of Geological Societies (GCAGS)

海洋協調委員會 Ocean Coordinate Com-mittee(OCC)

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SCOR)

海洋資源機構聯合委員會 Interagency Council on Ocean Resources (ICOR)

荷蘭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Netherlands

環太平洋能源與礦產資源理事會 Cir-cum-Pacific Council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環太平洋能源與礦產資源會議 Cirum-Pacific Energy and Mineral Rescurces Conference(CPEMRC)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喀爾巴阡 - 巴爾乾地質協會 Carpathian-Balcan Geological Association

勘查地球化學家協會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chemists (AEG)

勘查地球物理學家學會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SEG)

礦產地質應用學會 Society for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 (SGAMD)

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聯合國防止荒漠化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CED)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聯合國經社理事會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ESC,Ecosoc)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聯合國水環境會議 United Nations Wa-ter Conference

聯合國亞太經濟理事會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

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 United Nation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UNAEC)

聯合海洋研究公司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Incorporated (JOI)

綠色和平組織 Green Peace

倫敦地理學會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GSL)

美孚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 Company (SOC)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美國地質調查局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

美國國家地球定位局 National Earth Orientation Service, USA

美國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USA

美國國家地質委員會 U.S.National Committee on Geology

美國國家科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eiences(NAS)

美國科學工作者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AASW)

美國科學院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AAS)

美國礦業局 U.S.Bureau of Mines (USBM)

美國宇航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美國月球與行星研究所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USA

南非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outh Africa

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

南太平洋地區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outh Pacific Area (CCOP/SOPAC)

南太平洋應用地學委員會 South Pacific Applied Geoscience Commission

挪威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Norway

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

歐洲地球物理學會 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

歐洲地質學家聯盟 European Federation of Geologists(EFG)

歐洲勘查地球物理學家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歐洲石油科學家協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scientists

全球沉積地質學協會 Commission on Global Sedimentary Geology

日本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日本國家地質委員會 Japa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f Geology

日本火山學會 Volcan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瑞典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Sweden

深海取樣聯合會 Joint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for Deep Earth Sampling (JOIDES)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Oil Procing and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世界冰川監測局 World Glacier Monito-ring Service (WGMS)

世界地質圖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世界黃金理事會 World Gold Council

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 World Federation of Scientific Workers(W.F.S.W.)

世界氣象組織 Organization Meteoro-logique Mondiale (OMM)

世界數據中心 A:冰川學(雪和冰) World Data Center A: Glaciology (Snow and Ice)

世界數據中心 A:固體地球物理學 World Data Center A: Solid Earth Geo-physics

世界數據中心 A:海洋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 World Data Center A: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

世界數據中心 A:海洋學 World Data Center A: Oceanography

世界數據中心 World Data Center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 World Wildlife Fund (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N)

太平洋沿岸天然氣協會 Pacific Coast Gas Association(PCGA)

泰國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Divi-sion Thailand

西南太平洋地震學會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the South-West Pacific(SSSWP)

現代地殼運動委員會 Commission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s(CRCM)

香港地質調查所 Hong Kong Geological Survey

新能源與工業技術發展組織 New Ener-gy and In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

亞洲寶石科學學院(泰) Asian Institute of Gemological Sciences (AIGS)

亞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Informa-tion Center for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AICGE)

亞洲近海礦產資源聯合勘探協調委員會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n Offshore Areas (CCOP)

亞洲岩土工程信息中心 Asian Geotecch-nic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enter

伊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ran(GSI)

以色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Israel

義大利寶石研究所 Italian Gemolegical In-stitute

義大利國家地質調查局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Italy

英國地質調查局 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

英國地質調查所 Geological Survey of Great Britain(G.S.G.B.)

英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RS)

英國科學院 British Academy(B.A)

英國科學促進協會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BAAS)

越南地質調查局 Geological Survey of Viet Nam

隕石學會 The Meteoritical Society

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政府間海洋學組織 Intergovemmental Oceanographic Organization (IOO)

中國地質調查局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GS)

中國地質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中國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全國地層委員會 All China Commis-sion of Stratigraphy

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國台北)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⑧ 境外地質工作特點和經驗

(一)境外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地質工作的一次跨越

一些世界一流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均十分重視境外地質工作。這是因為,地質現象是無國界的,地質工作相應也是無國界的。開展境外工作,一是可以加深對本國地質背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二是可以總體上提高地質調查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總體提高社會福利,三是可以促進本國的企業在國外開展相應的商業性活動,包括在境外開展礦產勘查開發。很多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將是否以及如何開展和開展什麼樣的境外地質工作,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比較典型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歐洲一些比較小的地質調查機構,也大量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國家綜合競爭力。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大了境外地質工作的力度,如印度、巴西等,這些發展中國家開展境外地質工作的目的,重點往往不是提高全球競爭力,而在於提高其區域影響力。

在當前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境外地質工作已經轉型,重點開展一些能夠發揮國際領導作用的全球項目,並且整體的工作也從供應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從礦產調查評價轉向環境和水。但是,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歷史上,也曾經開展了大量的以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為重要內容的境外地質工作,實際上,他們在這個發展階段的境外地質工作對我們更有借鑒意義。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系統評價了美國地學在國際領域的三大歷史作用:一是制定國家外交政策,二是保障國家經濟權益,三是維護國家科學權益。該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最後得出三條結論:第一,需要加強國際地學工作以支持美國的國家利益;第二,在制定美國國家外交政策時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地學家及其地學知識;第三,通過提高美國地學家在美國國際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可以進一步強化美國的經濟利益和科學利益。

英國高度重視境外地質調查工作。目前英國地質調查局在100多個國家從事過地質調查工作,開展多個地學計劃,其目標是: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人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可持續的生計,生活質量以及脫貧。這些活動,包括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合作和援助項目,主要是由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所資助的,同時,也與各個國際組織合作並獲得資助,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等。在開展境外地質工作時,英國地質調查局經常和英國的公司及大學合作。英國地質調查局還承接其他援助機構、世界各國私人公司和政府的合同項目,有時直接接受東道國政府的委託項目。英國地調局積累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地質資料和數據信息,近期,其工作的地區重點是東歐和前蘇聯。其中,有些是長期項目,包括幫助東道國加強地學能力建設和機構建設。許多國家的地質填圖計劃、國家地學規劃、GIS地學資料庫,都是由英國地調局設計和實施的。

日本迄今仍在開展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重點,一是由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開展的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二是由日本地質調查局開展的以環境合作為重點的境外地質工作。

(二)不同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境外地質工作內容不同,同一個地質調查機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境外地質工作內容不同

不同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所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是不同的;同一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也是不同的。比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境外地質調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重點是在其周邊國家開展地質填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且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重點是在全球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調查評價;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其境外地質工作的重點是環境地質調查和評價,同時開展基礎和礦產地質調查;90年代迄今,工作重點則轉向對全球重大地質和環境問題的調查,這些問題,需要全球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而美國地質調查局試圖在其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

1.資源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代表是日本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地質調查局。

日本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主要特點是:組建專門機構,包括「石油公團」和「金屬礦業事業團」,大力推行「技術援助/經濟援助及合作計劃」,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網路,為企業的礦業跨國經營提供全方位支持。為了推進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日本特別成立了金屬礦業事業團(1963年)和石油公團(1967年)。這些准政府性質的機構,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日本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務,特別是對日本企業的礦業跨國經營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網路。目前日本金屬事業團在世界11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各辦事處還負責周邊國家的資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國的資源信息。特別是針對資源國潛力和礦業投資環境的信息、重要勘查開發項目的信息、國際礦業走勢追蹤、跨國礦業公司動態分析、礦業權市場狀況和礦產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通過技術合作和經濟援助/合作,降低企業在境外勘查開發的風險。作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計劃」的一部分,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在受援國實施礦產勘查的技術合作項目和礦產資源的區域調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國的資源情況,為本國公司參與境外礦產資源的開發工作提供幫助。三是在境外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承擔項目前期風險,引導企業選點。日本在境外進行的基礎地質調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稱為「境外地質調查」,完全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用日本政府的錢進行;另一種方式稱為「境外聯合地質調查」,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與資源國聯合進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資助。這相當於在境外從事前期勘查的風險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擔了。在找到了礦或圈定了遠景區後,再由日本企業申請取得礦業權。

美國地質調查局也大量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礦產資源的全球爭奪成為世界政治和美國外交關系的重要因素,這期間,美國政府聘用了三名傑出的地質學家(C.K.Leith,G.O.Smith和J.E.Spurr)作為政府顧問。這三位地學家提出的建議,對美國外交政策和礦產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發揮了卓越的貢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國聯」(聯合國前身)中,三名地學顧問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同時促成了在1928年成立了國家礦產顧問委員會。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鄰近,地學家提出預防礦產供應中斷的建議,於是1939年美國建立了戰略礦產儲備,1942年,當時的經濟福利局資助了一個計劃,到拉美采購礦產並鼓勵拉美的礦業開發。在這些活動中,美國地學家作為政府顧問,作為拉美采購委員會成員,或者作為美國政府代表去資源國調查。美國對拉美礦產生產和供應的關注,導致美國地學家首次大規模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其方式是通過1938年成立的部門間科學和文化合作委員會(ICSCC)。美國地學家開始在拉美國家開展礦產調查評價,包括圈定戰略礦產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福利局及其更名後的對外經濟管理局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期間,美國地調局組織了60多位資深的地質學家,在16個拉美國家開展了礦產調查評價。此外,政府還委派了大量地質學家,在歐洲、非洲、亞洲、南美和西太平洋開展地形分析、工程研究和水文調查,以支持現實和潛在的軍事目的。這導致美國地調局組建了軍事地質分局,支持美國軍事部門的戰略規劃。

2.環境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代表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工作。地質和礦產調查等,目前已經不是英國地調局國際合作業務的重點,他們現在更多地關心環境和生活質量問題。其一,英國地調局在全球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和環境研究方面,正在發揮突出和領導作用。一是環境地球化學。目前英國地調局正在玻利維亞、肯亞、墨西哥、所羅門島、蘇門答臘、史瓦濟蘭等地開展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在辛巴威開展微量元素失衡與動物健康關系問題研究;在中國和印度開展煤電站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辛巴威和烏干達開展耦合地球化學模擬和填圖;在馬來西亞、泰國、辛巴威和厄瓜多開展采礦和選礦的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是砷、汞元素地球化學;在東南亞開展砂錫采礦的環境影響;在肯亞、坦尚尼亞、巴西,研究陸海污染物流動;在菲律賓和厄瓜多,研究減緩與采礦有關的汞污染危害的方式;在中國和斯里蘭卡,研究人體硒失衡的預測及復原;在烏干達研究硅肺問題;在泰國和阿根廷,研究環境砷暴露對健康的威脅及地球化學解決辦法等等。二是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近8年來,英國地調局在孟加拉、迦納等許多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研究。三是在摩洛哥開展的1∶10萬區域地球化學填圖。英國地調局通過長期的國際合作,收集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地球化學數據。據此,英國地調局建立了國際地球化學數據倉庫,包括自1965年以來的全部數據。還建立了全球重點國家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其二,英國地調局在水文地質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其三是工程地質領域。

近期,英國政府設立了一個特別計劃,即知識和研究項目(KAR),由英國國際開發署資助,英國基礎設施及城市開發部(IUDD)管理,宗旨是提高英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其中包括6個部分,分別是:能源、應用地學、信息和通訊技術、運輸、城市化、供水,其中地學項目由英國地調局為主實施。這是英國境外戰略(英國政府國際開發白皮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戰略要求英國地調局實施的項目做到:促進建設符合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要求的全球工程知識庫;促進建設能夠加強南北關系的信息庫;促進工程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有所創新。國際地學項目包括5個主題。一是推動環境友好型的礦產資源開發。包括兩個子項目,分別是:推動小礦山/手工采礦的有效發展(包括小礦山如何與大型礦業企業合作,童工與婦女問題等);推動礦產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改進制定發展規劃時的減緩地質和土工災害戰略。三是加強礦產開發的廢物和毒性物質的認識及其對地質資源開發的環境健康影響,為發展中國家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減輕環境影響的戰略和技術(地球化學災害)。四是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地質物質工程性質的研究,推廣其工程和環境應用(建築材料)。五是制定保持和加強國家地學信息服務的戰略和系統。

3.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許多世界一流的地質調查機構,目前開展的是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牽頭負責重大國際項目,發揮全球領導作用,從而整體上提高國家競爭力。如日本地質調查局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近期的一些重點包括:與越南地質礦產部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綜合評價;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以及菲律賓大學合作,開展淘金熱地區環境管理、規劃和風險交流多學科研究;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研究減輕地震災害的方式,量化表示未來地震的可能性;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研究東北亞成礦系統;等等。日本地質調查局規劃和協調辦公室負責相關國際活動。重點包括:參加國際組織,如東南亞地學計劃協調委員會(CCOP)、地質調查局國際聯合會(ICOGS)世界地質圖委員會(CGMW)等等;支持建設地學信息網路。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包括:國際科學技術中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南亞應用地學委員會,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社區和小規模采礦,IGCP等。

這三類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沒有本質的界限,很多時候是相互關聯的。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開展的「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既是一種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也是一種資源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美國地質調查局正在開展一項國際性合作項目,評價全球未發現非燃料礦產資源的潛力。「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將研究和測試用於評價全球未發現礦產資源潛力的方法。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某幾種未發現礦產資源的全球潛在分布地區,並且確定1km深度內這些未發現礦產資源的潛在數量。目前,超過70種化學元素在100多種礦床類型中被發現。「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項目第一批重點關注的礦種是:銅、鉑族元素、鉀鹽資源,第二批評價考慮的礦種是鉛、鋅、鎳、金和磷酸鹽岩。對於銅資源,重點評價斑岩銅礦和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銅礦,這兩種類型的礦床佔全球銅資源的80%。鉑族金屬包括鉑(Pt)、鈀(Pd)、鋨(Os)、銥(Ir)、釕(Ru)、銠(Rh)六種金屬。鉑族金屬以其特別可貴的性能和資源珍稀而著稱,與金、銀合稱「貴金屬」。鉑族金屬供應相對稀缺,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環境保護意義,在高技術產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優先選擇開展鉑族金屬調查評價的原因。鉀鹽與糧食安全有一定關系,美國鉀鹽的80%以上靠進口,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在第一批調查評價的礦種中就選擇了鉀鹽的原因。當前全球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取決於各種來源的礦產資源供應的充足性。盡管在近期非燃料礦產資源的供應從全球看不會出現短缺,但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將會大幅度增加。但是,礦產資源的全球發現難度加大,開發難度也日益加大,土地利用沖突也日益加劇,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開展「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項目的背景和依據。「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的目標是:①根據最新可得資料,對全球非燃料礦產資源進行連續性和綜合性的信息分析;②研究提出並且不斷改進開展大區域調查評價的方法;③研究提出用於分析全球礦產資源評價的新模型和預測性工具,並且將分析結果運用於解決可持續資源開發和環境管理相關問題;④通過將成礦作用研究和大地構造分析相結合,推動對成礦系統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認識;⑤通過加強政府間和非政府組織、礦業界的合作,推動全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領域的國際合作。美國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的組織:一是按礦產品類型組織;二是按地理區組織。為此,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內的眾多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簽訂了相關的研究合作協議。

(三)不少國家為開展境外地質工作而組建專門機構

1.地質調查機構的專門部門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英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地質調查局等,均有開展境外地質調查工作的職能,並且這種職能是以法律或者法規的形式規定的。

英國地質調查局是1835年成立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地質調查局,英國高度重視境外地質調查工作。1893年成立帝國研究院,其礦產資源部專門在境外開展以地學調查為主的科學調查;1947年撤銷帝國研究院,組建專門的「殖民地地質調查總局」,開展英聯邦國家及其他國家的地質調查;1957年進一步擴大范圍,將殖民地地質調查總局更名為「境外地質調查局」,在更多的國家開展地質調查工作。1965年,應時代要求,將境外地質調查局與大不列顛地質調查局合並,成立地學院,即現在的英國地質調查局。在地調局內部專門設立國際業務部,負責設立、執行和管理地調局的境外地質項目,重點是國際援助項目。國際業務部由為數不多的幾個經驗豐富的區域地學經理和協調員構成(按區域組織,如拉美和加勒比項目經理、南部非洲項目經理、亞洲、中東、歐洲項目經理、法語系非洲項目經理等),這些專家有能力將英國地調局內部地學及相關學科的專家組織起來,並且在必要時,可以組織其他機構和公司的專家共同開展工作。

2.地質調查機構的常設項目組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在性質上這類機構等同於地質調查機構的專門部門。與專門部門(如,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境外事業部,或國際合作部)相比,通過常設項目組負責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調動更多部門的力量,運行機制上也可以更加靈活。俄羅斯的境外地質研究所也是這類機構。

3.准政府機構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實例是日本的金屬礦業事業團。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JOGMEC,也可以翻譯為日本油氣和金屬國家公司)成立於2004年(截至2007年3月31日,其股本資本為1879億日元,2007年度的預算為15億日元),由原日本石油公團和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合並而成,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確保日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礦產的穩定供應。其主要職能是,向日本私人公司提供財政資助,開展境外的油氣及金屬礦產勘查、生產和儲蓄,並且為了使得這些活動有效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同時,系統收集、分析和向日本公司分發有關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信息。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注重通過聯合地質調查、技術合作、培訓計劃及其他活動,加強與資源國合作。

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的金屬戰略和勘查部,向日本私人公司的境外采礦作業提供支持。提供的服務包括境外地質調查和礦床研究、勘查評價,重點包括潛在成礦區的衛星圖像分析及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測量(其專長是SQUID-TEM)。日本政府通過其油氣和金屬事業團提供資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日本公司在境外勘查礦產資源的風險,特別是早期勘查階段。

境外油氣地質調查和勘查一般流程是,由JOGMEC開展境外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測量(費用由日本政府承擔),開展油氣潛力評價,這樣降低了日本石油公司的風險,加強了與石油資源國的聯系,幫助日本公司取得油氣的探礦權和開發權,然後由日本公司開展勘查和開發。JOGMEC完成地質調查後,全套數據和技術報告交給東道國,同時交給日本政府和公司。JOGMEC還開展室內工作(包括:勘查潛力分析、開發和生產方案以及成本分析),幫助日本石油公司尋找境外新的投資機會。

除油氣和金屬外,日本還通過1997年組建的日本煤炭能源中心(Jocoal,由以前的3個部門合並而成)加強境外的煤炭地質工作。實際上,日本的煤炭境外地質調查開始於1982年,迄今已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中國等多個國家開展過工作。

(四)不少國家為開展境外地質工作撥付專門經費

1.與對外開發援助相結合的境外地質工作

英國、美國和日本,包括加拿大等許多國家,境外地質工作均與對外開發援助緊密結合。如美國,實施全球資源戰略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技術援助和經濟合作的名義下輸出礦業資本,對全球礦產資源加強資本和技術控制。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明確委託早在1879年成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探明礦產資源能夠導致跨國礦業公司進行投資的國家進行礦產資源評估。美國國務院聲稱要利用地質調查局作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國國務院要求內政部對有關外派外交人員進行礦產資源方面的培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推行的「國際地質計劃」,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質勘查技術優勢,以「援助」為條件獲取受援國的礦產資源信息,為本國的境外投資和礦產品貿易選擇目標。在執行「國際地質計劃」過程中,發現了哥倫比亞、巴基斯坦和泰國的斑岩銅礦,哥倫比亞的鉛、鋅礦,泰國的大鉀鹽礦。在巴西、菲律賓、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對這些國家的鉻、錳、鎳和鐵等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評價。通過對沙烏地阿拉伯區域地質填圖的援助,強化了它在沙特石油業中的地位。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開發援助」目標,一是知識的傳播,二是滿足南北對話中「北對南的信息需求」。DFID的項目主要包括6個領域,即能源、地學、信息通訊技術、運輸、城市化和供水等。在地學方面,DFID主要靠英國地調局來履行其職能。DFID和英國地質調查局同屬於英國貿工部(DTI),而DTI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產品研究和市場研究,目的是在國際上創造公開、透明和有效的市場。顯然,這是為其企業的市場准入服務的。英國的開發援助,主要是通過境外開發署(外交部)提供官方援助(ODA),受援國達135個。但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發展中國家市場准入程度的提高,英國反而削減了其ODA的額度。

2.基於雙邊或多邊合作的境外地質工作

根據雙邊或多邊合作計劃,根據受援國的要求,開展境外地質工作。

3.境外地質工作經費納入經常性預算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4.由專門基金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主要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專門建立了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開發基金,包括19項境外礦產勘查開發援助工作,具體包括:前期聯合風險勘查;境外地質調查;境外聯合地質調查;礦山周邊基礎設施F/S調查及完善;勘查融資;股權並購融資;對境外礦業公司及礦山建設提供融資;直接出資;幫助外國礦業公司融資;民營企業的債務擔保;對日本企業為債權人的信貸項目提供保險(含資源能源綜合保險);境外投資保險(含資源能源綜合保險);境外勘查准備金特別扣減(稅收支援);稀有金屬冶煉及回收技術調查;礦山現場技術支援;境外開發計劃調查及技術合作(經濟產業省委託事業,也叫境外規劃調查);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集團研修;技術合作項目(派遣專家、個別人研修);境外投資風險准備金(損失准備金)。

(五)中國需要創新境外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中國要創建世界一流地調局,加強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形成地質調查國際合作新格局,是一個客觀選擇,也是一個必由之路。建議:

(1)制定《境外地質調查條例》,或將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納入擬研究制定的《地質調查條例》中。這樣,境外礦產調查工作就有了較為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確的政策支持。

(2)組建境外地質研究所(或國際地質研究院),專門負責境外地質工作以及相關全球資源戰略的實施工作。

(3)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確保境外地質工作的經費來源。一是,建議商務部增加援外基金的規模並將用於境外地質工作的比重加大。二是,與財政部協調設立經常性的境外地質工作項目,納入經常性預算支出。三是,與開發銀行等機構合作,促使境外地質工作經費來源多元化。

(4)制定境外地質工作規劃,與資源外交相銜接,明確境外地質工作的區域重點和礦種重點。

(5)加強與從事境外資源勘查開發的礦業公司合作,國家境外地質工作與礦業公司開展的境外風險勘查有效銜接。

⑨ 國際地質年代表記憶口訣

新生早晚三抄四紀,六襲千萬年喜山期; 中生白堊侏疊三,燕山印支兩億年; 古生二疊石炭泥,志留奧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薊長城,海西加東到晉寧。
註:
1、新生代分第四紀和早第三紀、晚第三紀,構造動力屬喜山期,時間從6500 萬年開始。
2、中生代從2.5 億年開始,屬燕山、印支兩期,燕山期包括白堊紀、侏羅紀和三疊紀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疊紀內。
3、古生代分為早晚,二疊紀、石炭紀、泥盆紀屬晚古生代,屬 海西期;志留紀、奧陶紀、寒武紀在早生代,屬加里東期;震旦紀、 青白口、薊縣、長城紀在元古代,震旦屬加里東期,其餘屬晉寧期

⑩ 地質報告怎麼翻譯 才專業

地質報告是專業性很抄強的資料,有NI43-101報告,JORC報告等,設計到水文、環境、工程等很多方面內容,涵蓋地質礦業諸多專業詞彙,如果沒有礦業地質背景,很難將這些資料翻譯到位,我聽說北京有一家專業做地質翻譯的公司,叫陽光創譯,在國際地質礦業領域很有知名度,可以在網上搜到聯系方式,希望可以幫到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