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點都有哪些地質
Ⅰ 水源地的選擇
對於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就是選擇取水地段的具體位置,對小型分散供水的水源地,則是選定水井布置的具體位置。水源地(水井)位置選擇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繫到水源地建設的投資,而且關繫到是否能保證水源地長期經濟、安全地運轉和避免產生各種不良的環境地質作用。
在選擇集中式水源地的位置時,一般應考慮以下水文地質條件、技術和經濟條件。
(1)水源地應盡可能選在含水層透水性好、厚度大、層數多、分布廣的地段。如沖洪積扇的中、上部礫石帶和軸部,沖積平原的古河床,厚度大、裂隙或岩溶發育的層狀或似層狀裂隙岩溶含水層,延續深遠的斷裂及其他脈狀基岩含水帶。
(2)為增加開采補給量,保證水源地的長期均衡開采,水源地應盡可能選擇在能最大限度攔截區域地下徑流的地段,或接近補給水源,能充分奪取各種補給量的地段。例如,在鬆散地層分布區,水源地應盡量靠近補給地下水的河流岸邊;在基岩區,水源地常選在集水條件最好的區域性阻水界面的上游一側;在岩溶區,最好選擇在區域地下水徑流的排泄區附近。
(3)在選擇水源地時,應盡量遠離原有的取水或排水點,減少互相干擾,避免新舊水源之間、工業和農業用水之間、供水和礦山排水之間產生矛盾。
(4)為保證水源地出水的質量,水源地應選擇在不易引起水質污染及惡化的地段上。例如,遠離城市或工礦排污區的上游,遠離已被污染或天然水質不良的地表水體或含水層地段,避開易使水井淤塞、涌沙或水質長期混濁的流砂層或岩溶充填帶等。為減少垂向污水滲入的可能性,最好把水源地選擇在含水層上部有厚度較大的穩定隔水層分布的地方等。
(5)為了減少因開采地下水後引起的不良環境地質問題,水源地應選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縫、滑坡等有害地質作用的地段上。
(6)在選擇水源地時,還應從經濟、安全和擴建前景方面加以考慮。在滿足水量、水質要求的前提下,為節省建設投資,水源地應盡可能靠近供水區,為降低取水成本,應選擇在地下水淺埋或自流的地段(即就近就淺)。對河谷水源地,要考慮水井可能被淹沒的問題;用人工開挖的大口徑取水工程,則要考慮井壁的穩定性(安全問題),當有幾個水源地方案可供比較選擇時,還應考慮未來擴大開採的前景。
在實際工作中,應按以上原則全面分析考慮。若具體條件不能完全滿足時,則應分出主次,盡量滿足主要條件。上述原則對於山區基岩裂隙水小型水源地的選擇(或單個取水井的井位),也基本上是適合的。但是,由於基岩地區地下水分布極不均勻,水井的布置主要決定於強含水裂隙帶及強岩溶發育帶的分布位置。此外,布井地段上游有無較大補給面積、地下水匯水條件及奪取開采補給量的條件,也是確定基岩區水井位置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Ⅱ 廣東地下水源一般存在於地質的什麼層
廣州地下室也一般存在於地質的。表層
Ⅲ 與地下水有關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調查結果表明,受柴達木盆地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質條件制約,加之城市及工農牧業布局相對集中,各地產業結構不穩,人類工程活動或自然原因導致的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具有類型少、分布范圍小、延續時間短的特點。有歷史時期產生過而目前已消失的問題,也有目前存在並進一步加劇的問題,還有將來有可能產生的問題。歸納起來有4種類型,包括8個問題,第一類是因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引起的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降落漏斗)、鹹水入侵、水質咸化問題;第二類是因不合理利用地表水資源引起地下水補給源減少使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荒漠化(土地沙化)和湖泊萎縮問題,農灌區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導致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問題;第三類是因對水資源保護措施不當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問題;第四類是因自然條件改變而潛在的地下水資源衰減問題。
一、區域降落漏斗
(一)諾木洪
盆地內的諾木洪農場形成過區域下降漏斗,現在已消失。該農場自1955年建立,1965年開始開采地下水澆灌農田,1980年開采井為35眼,灌溉季節實際開采量11.3272×104 m3/d,到1986年8月調查時為27眼、生活供水井4眼,共31眼,分散在農田和各大隊隊部所在地,灌溉季節實際開采量13.9283×104 m3/d,澆灌耕地1166.7hm2。1986年根據各開采井成井時靜水位與開采15~20a的各開采井的靜水位繪制農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在開采區范圍內形成東西兩個橢圓形下降漏斗,東漏斗面積28.26km2,西漏斗面積34.53km2。其中心區靜水位下降值前者1.28~3.25m,後者1.38~2.81m。農供水源地雖屬季節性開采,在年內開采期為135d左右(小麥生長期),該區地下水徑流量為16.1917×104 m3/d,徑流量超過實際開采量的16.25%。農灌後期便是枯水期,補給量較小,農灌水回滲期已過。兩個漏斗未連成一片,原因是降雨季節洪水大量入滲補給,使地下水得到一定量的補給。在沖洪積扇軸部地下水徑流量較大,作為兩個獨立漏斗在此期間又得到地下水的補給。此間采補基本達到平衡,兩個漏斗存在則是長期非季節性的。據1987~1997年地下水長觀資料,兩個降落漏斗一直存在。
通過2003年和2004年兩次豐、枯水期全盆地的地下水位統測,對所取得的各地地下水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諾木洪農場區東、西兩個區域降落漏斗中地下水基本得到恢復。西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原為10.35m(1982年),靜水位下降2.35m,2005年調查時水位埋深為5.74m,比原來靜水位上升2.26m。東漏斗中心附近一孔水位埋深原為16.37m(1982年),靜水位下降0.03m,2004年調查時水位埋深為12.86m,比原來靜水位上升3.48m。原因是隨著青海省勞改局近幾年農場的改制,農場大片耕地棄耕或外包給個體農戶耕作;由於抽取地下水需要支付高額的電費,一般個體農戶受經濟條件限制,對地下水開采量也逐漸減少,多以地表水灌溉為主,地下水得到充分的河水入滲補給,水位得到恢復。據2003年調查,農場開采地下水量235.41×104 m3/a,其中農灌用水開采227.91×104m3/a,比1980年地下水開采量減少了1644.91×104 m3/a。
根據各地城鎮和農業開采井調查,地下水開采量較大的還有格爾木市和德令哈市,其他地區開采量較小,均未超采,未形成區域降落漏斗。
(二)察爾汗
鹽湖區液體礦產資源超采存在於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地區。由於近年來各化工廠大規模開采晶間鹵水,已形成區域降落漏斗。據察爾汗鹽湖勘探資料,區域降落漏斗主要分布於察爾汗火車站以北的鐵路兩側及以東地區,面積總計為500km2,總開采量達2.564×108 m3/a(圖8-1)。
圖8-1 察爾汗鹽湖別勒灘區段鹵水埋深等值線(2003年4月)
在停采後區域降落漏斗,邊緣仍向外、向下擴展,中心有所上升。因補給量較難計算,僅能據此區域降落漏斗的觀測資料認為:開采量已遠超過允許開采量,基本屬於疏干開采,對鹽化工業帶來了地下水位下降後抽水成本增高、采鹵渠修建成本增高等困難。
二、鹹水入侵———冷湖
柴達木盆地因開采程度低,只有在冷湖鎮出現了鹹水入侵的環境問題。原因是冷湖鎮供水水源地布設不合理,個別開采井靠近鹹水區。
冷湖鎮水源地在冷湖北岸沖洪積扇約1.2km的潛水淺藏區,開采井共5眼,呈分散式同深開采並垂直地下水流向,1987年以前日開采量5920m3。據調查,開采時動水位11~13m,形成了下降漏斗,其半徑956~1130m,漏斗已擴展到半鹹水、鹹水區,引起了鹹水倒灌。據訪問供水管理人員,稱水質與水源地啟用時比較有明顯變咸趨勢。該水源地地下水水質變咸後,於1989年在原水源地北又重新開辟新的水源地。
圖8-2 柴達木盆地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鹹水入侵平面示意圖
圖8-3 柴達木盆地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鹹水入侵剖面示意圖
據調查,由於青海省石油局20世紀90年代外遷,人口驟減,現人口2.08萬人,年地下水開采量128.1×104 m3,開采量比以前減少近一半。經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在水源地取樣分析,一些水井水質已變咸,水化學類型屬SO4·Cl·(HCO3)-Ca·Mg型。由於現狀開采量較小,並不是超采地下水引起的鹹水入侵,而是因工程布置不合理造成的(圖8-2、圖8-3)。
三、水質咸化———格爾木
盆地水質咸化現象僅在格爾木河沖洪積扇戈壁帶右翼發現,該區域內的淺埋潛水上、下段出現水質變異,在供水井上的表現只是孔深不同、過濾器的置放位置有差異。盡管孔位很近,水質卻相差較大(表8-3)。1990年施工的西藏糧食局供水井(孔深66.42m),成井後因水質4項超標而廢棄。在與原井相距10m處重新鑿井一口,只把孔深加大到101.08m,水質卻較佳。上、下段水質「分界」深度約80m。
水質咸化的主要原因是該地區地表或淺層普遍存在一層古鹽殼。在開采過程中,由於管道漏水等原因將鹽殼中的鹽分溶濾到含水層中,導致水質咸化。20世紀80年代初該地區地下水位普遍上升,溶濾了古鹽殼的鹽分,也造成水質咸化;另外,1998年、1999年兩年格爾木市農牧局為綠化城市於水源地上游營造了60畝防風林帶,採用大水漫灌,使包氣帶鹽分溶解並大量下滲而造成TDS等急劇升高。
表8-3 格爾木河沖洪積扇戈壁帶右翼開采井水質垂向分異統計表
四、荒漠化(沙漠化)
柴達木盆地是我國著名的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荒漠盆地,土地遼闊,可有效利用的土地面積卻十分有限。柴達木盆地荒漠化以原生和次生鹽漬化、風蝕和風積沙漠化為主,水蝕荒漠化次之。根據2004年遙感解譯資料,對盆地平原區沙漠化現狀進行闡述。
柴達木盆地平原區沙漠化面積大,分布較集中,沙漠化程度差異較大。地表景觀以戈壁、風蝕窪地、風蝕殘丘、風積新月形沙丘、梁窩狀沙丘、風積沙地、沙被等為主。柴達木盆地沙漠化土地面積達75736.9km2,占平原區總面積的54%(表8-4);其中輕度沙漠化土地面積為5885.3km2,占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8%;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積為7045.9km2,占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9%;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積為62805.7km2,占沙漠化土地總面積的83%。自從1960年盆地大規模開荒和修築公路、鐵路、礦產資源開發及大規模開采地下水以來,綠洲帶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沙漠化面積迅速擴大,沙化加劇,嚴重威脅工農業生產和當地居民生活,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都蘭地區北部大面積農田被風沙覆蓋,青年農場的耕地有2/3被風沙覆蓋,被迫棄耕;香日德農場北部沙害嚴重,沙丘堆積高度已達數米,農田已被風沙覆蓋,被迫改為林地,成為防護林帶。
五、湖泊萎縮———西台吉乃爾湖、托素湖
托素諾爾又名托素湖,位於柴達木盆地北緣德令哈市西南,為典型的內陸鹽湖。呈邊長約20km的等邊三角形,面積192.8km2,平均水深3.5m,最深達25.70m。主要接受其北部的姊妹湖———庫爾雷克湖水補給,以蒸發方式排泄,湖水面積不斷減小;湖水中TDS不斷升高,1961年北岸為14.4g/L、南岸為15.25g/L,1984年為35.74g/L,屬Cl·SO4-Na·Mg型。
西台吉乃爾湖位於東台吉乃爾湖西側,水深0.4m。主要接受台吉乃爾河水和平原區地下水的補給,以蒸發方式排泄,TDS 310~330g/L,屬Cl-Na型。湖底沉積石鹽。遙感解譯證實,湖泊嚴重萎縮,湖泊面積1976年時334.20km2,1990年為168.17km2,2000年變為43.37km2,占原湖水面積的13%。經過25年,湖水面積減小了290.83km2。
在蘇干湖流域,利用1990年TM數據和2000年ETM數據進行了影像對照,其結果是:2000年全流域湖泊水域11.73km2,其中蘇干湖水域面積為10.28km2;流域內有綠洲及沼澤濕地79.36km2,主要分布於蘇干湖東的大哈勒騰河下游沖積扇前緣;流域內現代冰川面積36.50km2,沙漠面積210.15km2。較1990年相比,水域面積減少了4.24%,現代冰川減少了27.71%,綠洲、沼澤濕地減少了6.36%,沙漠擴大了14.32%(圖8-4)。
表8-4 柴達木盆地荒漠化土地統計表
大哈勒騰河自出山口至尾閭湖區與地下水幾經轉化,湖泊及地下水主要受大哈勒騰河補給,並維系著環湖地區的生態環境;大哈勒騰河因接受冰川消融水的補給而較為穩定。若冰川面積大幅減少或於上游向流域外引水,必將使本區綠洲生態用水和湖泊生態用水減少,導致綠洲、沼澤濕地面積減少,湖泊日趨消亡,最後將引起該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惡化。
圖8-4 蘇干湖流域主要生態環境要素不同時相影像對比結果
六、鹽漬化
(一)柴達木盆地鹽漬化現狀
據2004年遙感解譯資料,柴達木盆地土地鹽漬化以原生鹽漬化為主,次生鹽漬化次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達35810.8km2,占平原區總面積的25%。其中原生鹽漬化土地面積為35468.3km2(表8-5),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99%;主要分布於湖盆中心的環湖地帶,地表以鹽殼、鹽霜、鹽斑為主,多為荒漠鹽漬區,荒漠草原鹽漬區次之。
表8-5 柴達木盆地原生鹽漬化土地統計表
柴達木盆地次生鹽漬化土地面積為342.5km2(表8-6),占鹽漬化總面積的1%;主要分布於格爾木、諾木洪、郭勒木德鄉和香日德等農耕區;地表以鹽霜為主,鹽斑次之,多屬荒漠草原鹽漬土區,其分布范圍主要受季節影響和人類活動控制。次生鹽漬化程度因地而異,格爾木、德令哈地區農耕區鹽漬化程度高,宗巴地區農耕區鹽漬化程度相對較低。
表8-6 柴達木盆地次生鹽漬化土地統計表
(二)鹽漬化原因
柴達木盆地鹽漬化的產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原生鹽漬化完全受到自然因素控制,柴達木盆地氣候屬於典型乾旱極乾旱型,蒸降比高達40∶1,在歷史時期嚴酷的荒漠氣候及強烈的蒸發作用,使盆地平原區地下水淺埋帶鹽分在近地表大量積累,形成大面積的原生鹽漬化。
次生鹽漬化主要受控於人類活動。柴達木盆地因降水稀少,無灌溉就無農業,在地下水水位埋深較淺的農業區,發展自流渠灌後,因採用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到小於蒸發臨界值,日積月累鹽漬化程度逐年加劇,土壤含鹽量不斷增加,形成次生鹽漬化土地。
七、地下水污染
柴達木盆地城鎮中「三廢」以直排為主,尤其是工業與生活污水主要是向地表河流、排污渠及池塘等地表水體中排放,造成部分城市淺層地下水污染。目前由於地下水淡水分布區高污染的工礦企業少,污水排量不大,地下水中污染成分簡單,污染程度不是很高,范圍不是很廣。經此次調查,發現少部分地點有Pb、油及揮發性酚的污染。Pb僅在大柴旦鎮地下水中超標,其含量為0.275mg/L,為硼酸廠排放的廢液造成的;油及揮發性酚污染多集中於格爾木市與花土溝鎮,這與當地的石化工業有極大關系(表8-7、表8-8)。
隨著城市的發展,「三廢」排放量將會增大,應對該問題重視。
(一)格爾木市地下水污染
格爾木市是盆地南緣一座新興的現代工業城市,位於戈壁帶與綠洲帶交界處,現有常住人口20.36萬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增長最快的城市,同時也是柴達木水資源利用最多的城市。據調查,每天城市用水為10×104 m3/d,生產、生活污水排放量達2.33×104 m3/d。這些污水僅沿市區主要街道鋪設的下水管道排向格爾木東河、西河。無排污設施地方的污水則就地排放,造成市區地下水污染。格爾木地下水污染是在1984年格爾木河東地區首次發現,污染因子為總硬度、TDS、氯化物,污染面積1.47km2;1989年達8.37km2。此外還出現了油類和酚類污染,其中以格爾木東水源地上段水質惡化較快,TDS、硫酸根超標1倍多,氯離子超標3.5倍。格爾木市污水處理廠雖然已建成,但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放設施滯後,地下水污染問題仍然存在。
表8-7 柴達木盆地油含量≥0.05mg/L地下水取樣點
表8-8 柴達木盆地揮發性酚含量>0.002mg/L地下水取樣點
地下水污染中最嚴重的是油類污染,其污染源主要為格拉(格爾木—拉薩)輸油管線。該輸油管線於20世紀80年代建成,沿格爾木河岸鋪設,區內長度約150km,有三個加壓泵站。由於輸油管線年久失修、管線漏油和泵站廢油排放,先污染地表水,河水入滲地下又污染了地下水。據2003年4月監測資料表明,格爾木沖洪積扇地下水石油含量為0.13~0.89mg/L,樣品檢出率100%(圖8-5)。與2002年相比,石油類污染有所減輕,污染范圍仍與上年相同。油類污染減輕的主要原因是輸油管線的改造和加壓泵站廢油排放量減少。
圖8-5 格爾木市東水源地地下水石油類含量歷時曲線圖
(二)盆地其餘地區地下水污染
盆地中礦產資源開發正處在起步階段。除格爾木市和德令哈市外,其他城鎮人口不多;工礦企業零散,生活、生產廢水排放量不大。由於缺少多數城鎮地下水水質背景資料,因而難以確定水質污染程度。作為地下水污染源幾乎每個城鎮均存在,污水、工業廢水則是就地排放。除格爾木市建有污水處理廠外,其他各城鎮均未建有污水處理設施。
花土溝鎮。該區主要污染物為採油廠排放污水,主要污染指標以油類為主。據2003年調查,每天污水排放量達1348.18m3/d,這些污水未經任何有效處理就地排放滲入山前戈壁帶。
錫鐵山工業廢水。該區污染源主要是鉛鋅礦區洗礦污水、礦山開采時產生的污水和火電廠排放的廢水。污水排放量為5.771×104 m3/a、52.22×104 m3/a和78.43×104 m3/a,總排放量達136.42×104 m3/a。廢水一般徑流1~1.5km後全部入滲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廢水中含有大量鉛、鋅、汞、鎘和砷等有害物質成分。若不實施污水處理,將會對察爾汗鹽湖造成污染。
都蘭縣。都蘭縣城周圍有7個選礦廠,其中鉛鋅選礦廠3個,鐵礦廠4個,有兩個位於夏日哈河上游,5個位於察汗烏蘇河上游。這些選礦廠均為鄉辦或個體經營,設施簡陋,生產工藝低下,選礦所用廢水未經處理就地排放。都蘭縣城和夏日哈鎮均處在污染源下游地段,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
格爾木市大格勒鄉位於都蘭縣和格爾木市管轄交界處,其上游大、小五龍溝屬都蘭縣轄區。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在五龍溝內發現金礦(岩金),曾一度大量開采礦石,黃金堆浸採用氰化物。在小五龍溝谷南側山坡處,有面積達0.3km2的氰化物廢液沉澱池。沉澱池下部未進行任何有效防滲措施,地表為粉砂土,以下為漂卵礫石,對地下水構成極大的潛在威脅。污染源尚在,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八、地下水資源衰減
(一)工程攔蓄使地下水補給量減少
柴達木盆地水資源的形成與分布是以山區水資源在平原區的重復轉化為其基本特徵。德令哈市懷頭他拉水庫建在巴羅根河出山口處,截獲了河流的全部水量,並將河水引入渠道;除水庫壩下少量滲漏和渠道滲漏外,在洪水期也沒有多少河水可滲入地下,因而該區地下水資源大幅減少。
渠道引水導致地下水資源貧化在盆地內各灌區也較為普遍。盆地各沖洪積扇的地下水資源主要依靠河水滲漏補給,當河水引入渠後大部分或全部河水在渠道中運行,其滲漏量遠遠小於天然河道的下滲量。據調查,香日德農場1眼井,成井時(1974年8月31日)水位埋深77.27m,1987年6月1日實測水位埋深為100.33m,2003年8月實測水位為111.08m,每年下降1.17m。
(二)因自然條件改變而潛在的地下水資源衰減問題
在柴達木盆地的高山區廣泛分布有現代冰川,總面積有1358.46km2,冰川儲量1135×108 m3,冰川年融化水量9.18×108 m3,占整個柴達木盆地河川徑流補給總量的20%,成為柴達木盆地哈勒騰河、魚卡河、塔塔棱河、那陵格勒河、格爾木河、香日德河、巴音郭勒河等主要河流的最初水源和徑流的重要補給來源。
受全球氣溫持續升高的影響,盆地平原區多年平均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並以0.0155~0.062℃/a的比率上升。山區多年平均氣溫同樣會不斷上升,氣候逐漸變暖,本區冰川萎縮趨勢加劇。如祁連山區的喀克圖蒙克冰川,最高海拔為5696m,1993年時冰川面積為44.5km2,至2001年時冰川面積降為40.9km2;8年來減少3.6km2,平均每年減少0.45km2,萎縮率為1.01%(圖8-6)。氣溫持續上升,高寒區的冰川大量消融,短期內增加河流徑流量,增加對地下水的入滲補給量;當冰川萎縮到一定程度後,受冰川融水補給的上述河流流量變小,對其下游地下水的補給量減少而使地下水資源衰減。
圖8-6 塔塔棱北山冰川萎縮1976年與2001年冰川面積比較
Ⅳ 水文地質描述有哪些
區域地質條件:地層、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可分三部分敘述,一是水源,而是通道,三是突水點。也就是說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及排泄條件等,描述時要有數據對你的觀點進行支持等等,僅供參考。
Ⅳ 水源地類型劃分
在2007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中定義了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劃分技術規范,在該規范中使用了水質點運移時間來作為劃分保護區的技術標准,具體方法是:以抽水井為中心,水質點遷移100天的距離作為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以外,水質點運移1000天的距離作為二級保護區;水源地所在流域的補給區和徑流區作為準保護區。若以距離作為劃分標准,則需根據不同方法進行保護區半徑計算。大型水源地通常都推薦使用數值模型法劃分保護區。中型水源地可以根據研究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研究水平和復雜程度選擇參考大型或小型地下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法進行。
在《規范》中是將地下水型水源地按照埋藏條件劃分為潛水型和承壓型,按照含水層介質分為孔隙水型、裂隙水型、岩溶水型,按照開采規模分作大型、中型和小型,對其組合後進行保護區的劃分。但是事實上地下水型水源地還可以按照抽水井分布密度分為分散式和集中式,按照賦存地點分為山前沖洪積扇補給區型、地下水溢出帶型、傍河型、平原地區型、沿海地區型,水源地的劃分並不只是規范中列出的分類,《規范》中只是列出了可能常見的比較寬泛的分類,對進一步細化的水源地分類沒有做更多地考慮,沒有考慮到隨著水源地分類的不同可能使用的保護區劃分方法會有所變化,相同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水源地,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水源地做進一步分類並篩選出適合各水源地的保護區劃分方法,這樣所選擇的方法就具有針對性可以比較好的契合該水源地自身的實際情況。首先我們可以對地下水型水源地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來如實詳盡地描述水源地類型,從而對水源地有更全面的分類和認識。
要對地下水型水源地進行保護區劃分,首先要對水源地進行詳細的分類以確定每個類別所使用的保護區劃分方法。水源地的分類可以依據地下水類型、含水層類型及地下水開采條件等依次分為如下幾種類型(圖5.1)。
其中小型水源地定義為日開采量小於1×104m3,中型水源地定義為日開采量大於1×104m3小於5×104m3,大型水源地定義為大於5×104m3。
按照圖5.1所示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將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進行分類,然後根據上述分類結果可以進行進一步的組合,最多可以組合至180種水源地分類屬性,從而更加詳細地描述地下水型水源地的特點,為保護區的劃分提供更詳細、更優化的選擇,例如,大型傍河孔隙水潛水型水源地反映出該水源地賦存水量大,補給源以河水為主,含水層介質為孔隙介質,地下水埋深較淺等,與規范中提到的分類相比更能反映實際的水源地情況。
圖5.1 地下水型水源地分類圖
對地下水型水源地進行詳細的分類定義之後,可以針對每一類別進行特定的保護區方法歸類。本書選擇按照圖5.1 地下水型水源地分類中所分類進行組合,例如,小型平原孔隙潛水型水源地,小型平原孔隙承壓水型水源地,小型傍河孔隙潛水型水源地,大型山前沖洪積扇孔隙潛水型水源地等,並針對不同的組合分類結果進行相對應的保護區劃分工作,從而為今後的具體工作提供詳細的指導。
Ⅵ 水源保護區劃分范圍怎麼分
以取水點來劃分。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劃定:
一級保護區:以取水點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二級保護區:從一級保護區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準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上界起止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為單一功能的飲用水功能區,將飲用水功能區全部水域劃為水源保護區;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是以飲用為主導功能的多功能型水功能區,將取水口上游2~3km至下游100m的河道水域劃為水源保護區,但不超過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的上邊界;
河網地區和感潮河段的水源地,其下游保護區范圍可根據水流狀況適當擴大;
有堤防河道保護區寬度為河道堤防之間的區域;
無堤防河道保護區寬度為河道設防洪水位所能淹沒的陸域,未定設防洪水位的河道可按河流5年或10年一遇洪水位劃定;
如水功能區未劃及對岸,則保護區水域寬度以水功能區在河流中的邊界為准。
水源保護區,是指國家對某些特別重要的水體加以特殊保護而劃定的區域。198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12條規定,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可以將下述水體劃為水源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 其中,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包括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
水源保護區是指國家對某些特別重要的水體加以特殊保護而劃定的區域。198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12條規定,縣級以上的人民政府可以將下述水體劃為水源保護區: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名勝區水體、重要漁業水體和其他有特殊經濟文化價值的水體。對水源保護區要實行特別的管理措施,以使保護區內的水質符合規定用途的水質標准。
劃分方法
我國水源保護區等級的劃分依據為對取水水源水質影響程度大小,將水源保護區劃分為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
結合當地水質、污染物排放情況將位於地下水口上游及周圍直接影響取水水質(保證病原菌、硝酸鹽達標)的地區可劃分為水源一級保護區。
將一級水源保護區意外的影響補給水源水質,保證其他地下水水質指標的一定區域劃分為二級保護區。
地下水與地表水
地下水——有機物和微生物污染較少,而離子則溶解較多,通常硬度較高,蒸餾燒水時易結水垢;有時錳氟離子超標,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求。
地表水——較地下水有機物和微生物污染較多,如果該地屬石灰岩地區,其地表水往往也有較大的硬度,如四川的德陽、綿陽、廣元、阿壩等地區。
原水與凈水
原水——通常是指水處理設備的進水,如常用的城市自來水、城郊地下水、野外地表水等,常以TDS值(水中溶解性總固體含量)檢測其水質,中國城市自來水TDS值通常為100~400ppm。
凈水——原水經過水處理設施處理後即稱之為凈水。
純凈水與蒸餾水
純凈水——原水經過反滲透和殺菌裝置等成套水處理設施後,除去了原水中絕大部分無機鹽離子、微生物和有機物雜質,可以直接生飲的純水。
蒸餾水——以蒸餾方式制備的純水,通常不用於飲用。
純化水和注射用水
純化水——醫葯行業用純水,電導率要求<2μs/cm。
注射用水——純化水經多效蒸餾、超濾法再次提純去除熱原後可以配製注射劑的水。
自由水和結合水
自由水——又稱體相水,滯留水。指在生物體內或細胞內可以自由流動的水,是良好的溶劑和運輸工具。水在細胞中以自由水與束縛水(結合水)兩種狀態存在,由於存在狀態不同,其特性也不同。自由水占總含水量的比例越大,使原生質的粘度越小,且呈溶膠狀態,代謝也愈旺盛。
結合水——是水在生物體和細胞內的存在狀態之一,是吸附和結合在有機固體物質上的水,主要是依靠氫鍵與蛋白質的極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結合形成的水膠體。
參考資料:網路-水源保護區
Ⅶ 水源工程都包括哪些
不同水源有不同的水源工程,對於地表水源,水源工程通常有:築壩蓄高上游水位內,容建引水的取水口,如果不是重力自流,還得建水源泵站,設置防污染的設施,對於多泥沙河流還要建沖沙閘等。
如合建的岸邊式取水構築物有:進水閘、進水室、吸水室、進水孔、格柵、格網、泵房、閥門井等。對於分建式還有引橋工程。
Ⅷ 國家首批優質水源地都有哪些
信陽新縣香山水庫 九龍潭
Ⅸ 農夫山泉四大水源地分別在哪裡
農夫山泉四大水源地如下:
1.浙江千島湖(新安江水庫):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境內,小部分連接建德市西北,是為建新安江水電站攔蓄新安江下游而成的人工湖,1955年始建,1960年建成。千島湖水在中國大江大湖中位居優質水之首,為國家一級水體,不經任何處理即達飲用水標准,被譽為「天下第一秀水」。
2.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靖宇水源保護區:靖宇火山礦泉群地處長白山系龍崗山脈北段東坡,位於吉林省靖宇縣西南部,是長白山天然礦泉水靖宇水源保護區和長白山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內的礦泉群多為低礦化的重碳酸鎂鈣型含偏硅酸礦泉水,礦泉分布集中,儲量豐富,流量穩定,水質優良。
3.丹江口:丹江口,位於中國中南地區湖北省、漢江中上游,有「中國水都」之稱,是國家旅遊名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丹江口市水資源狀況總的來說自產水少,過境水多,容水量大。
4.萬綠湖(新豐江水庫):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湖,又名新豐江水庫,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遊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大壩築在河源市城郊。壩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積5740平方公里。1958年7月破土動工,1969年建成。
(9)水源點都有哪些地質擴展閱讀:
1.農夫山泉瓶身上註明了水的來源,有的是山泉水,有的是深層湖水。
2.農夫山泉選取了無污染水源,除去水中含有的極少的雜質,水中保留著鉀、鈣、鈉、鎂、偏硅酸等礦元素。
3.農夫山泉水質干凈,極少有雜質,保留了最原始的清冽甘甜的口感,水質不硬,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