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地質需要哪些遙感波段
1. 地質災害的遙感監測與研究
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化等。遙感資料尤其衛星圖像能大面積、周期性具體而微地把地面實況記錄下來,為地質災害的定時定位監測、預報研究提供極為寶貴的資料。對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更是地學遙感發展的一個新方向。
我國是地震較多的國家。地震災害主要是由斷裂的新構造活動引起,多波段多時相遙感資料對大斷裂的新構造活動研究很有效。從遙感資料可以獲得:①查明區域斷裂格架基礎上,把易誘發地震的活動斷裂交切點、端點、拐點,這些都是地殼應力最集中的地段,為孕震及發震構造研究提供非常有用的基礎資料。②對已經發生震災地區的遙感圖像(如唐山地區),為震災調查與評估、地震地質研究提供其他技術方法無可取代的資料。③利用遙感某些特殊影像特徵,進行地震預報與分析,如強祖基等(1991)用多時相NOAA衛星熱紅外圖像對1990年中國與獨聯體邊界齋桑泊兩次強震研究(參閱第十一章有關部分)。④為研究板塊活動及地震預報,美國在聖安德列斯斷裂兩盤各安裝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利用1972年發射的激光測地衛星反射回來的信號,長期、定位地監測斷裂兩盤精確位移。
滑坡泥石流是交通、水利建設重要自然災害,對我國西北地區交通及長江中上游航行和水利工程危害大、損失重。長江三峽工程的環境地質工作就包括庫區沿江地段滑坡的調查。R.Guillande等人(1991)對安第斯山滑坡災害研究時,把構造、地震、地表徑流以及用數字圖像編制出邊坡坡度大於30°的坡度圖,作為誘發滑坡的因子來研究滑坡。鐵道部遙感工作者通過具體調查,提出用遙感圖像來判定泥石流溝的八條直接解譯標志與統計判別的標准,並據此判定成昆線和普雄工務段的某溝為泥石流溝,採取措施,使1986年7月6日暴雨引發的泥石流的破壞損失減小到最低。
2. 通常的紅外遙感波段選擇在8~14um和3~5um兩個區間為什麼
大氣對電磁輻射具有散射和吸收作用,所以在遙感波段的選擇上會選擇散射和吸收作用小的波段,即大氣窗口。
水汽分子是紅外輻射的主要吸收體。較強的水汽吸收帶位於0.71~0.735μm,0.81~0.84μm,0.89~0.99μm,1.07~1.20μm,1.3~1.5μm,1.7~2.0μm,2.4~3.3μm,4.8~8.0μm。在13.5~17μ處出現二氧化碳的吸收帶。這些吸收帶間的空隙形成一些紅外窗口。
從這個分布中可以看出,3~5μm以及8~14μm波段范圍吸收小,是比較理想的熱紅外遙感波段。
探測波段一般在0.76--1000微米之間。是應用紅外遙感器(如紅外攝影機、紅外掃描儀)探測遠距離外的植被等地物所反射或輻射紅外特性差異的信息,以確定地面物體性質、狀態和變化規律的遙感技術。
【用於紅外遙感的感測器】
①黑白紅外攝影、彩色紅外攝影;②紅外掃描儀;③紅外輻射計。因為紅外遙感在電磁波譜紅外譜段進行,主要感受地面物體反射或自身輻射的紅外線,有時可不受黑夜限制。又由於紅外線波長較長,大氣中穿透力強,紅外攝影時不受煙霧影響,透過很厚的大氣層仍能拍攝到地面清晰的像片。
【紅外波譜區】
電磁波譜中,通常把波長范圍為0. 76~1000微米這一波譜區間稱為紅外波譜區。其中,又分為近紅外(0.76~3.0微米)、中紅外(3.0~6.0微米)和遠紅外(6.0~15.0微米)和超遠紅外(15.0~1000微米)。也可把近紅外和中紅外統稱反射紅外;把遠紅外稱為熱紅外(8~14微米)或發射紅外。雖然紅外波譜區很寬,但由於大氣的吸收,實際上僅有幾個紅外"窗口"可利用。常用的紅外波段有近、中紅外的0.3~1.3微米、1.5~1.8微米、2.0~2.6微米、3.0~3.6微米、4.2~5.0微米和遠紅外的7.0~15.0微米。近紅外波段主要用於光學攝影,如紅外或彩色紅外攝影,只能在白天工作;也用於多波段攝影或多波段掃描。遠紅外(熱紅外)由於是地物自身輻射的,主要用於夜間紅外掃描成像。紅外遙感在軍事偵察,探測火山、地熱、地下水、土壤溫度,查明地質構造和污染監測方面應用很廣,但不能在雲、雨、霧天工作。
3. 除了常用的多光譜遙感監測,遙感監測的手段還有哪些
遙感監測是通過從對地觀測電磁波信號中定量提取地表參數來對地物目標進行監測專識別。其技術可大致分屬為以下四類:
(1)攝影遙感技術。
(2)紅外遙感技術
(3)相關光譜遙感技術
(4)激光雷達遙感技術
你提到的多光譜遙感監測是光譜遙感技術中的一種,與之相近的還有高光譜遙感和超光譜遙感,其區別主要體現在光譜數據包含的波段數目。
如果採集的數據是細分某特定光譜波長范圍,分10個等分到100等分之間,被稱為多光譜數據;如果分100個等分到1000等分之間被稱為高光譜數據;如果分1000個等分到10000等分之間被稱為超光譜數據
4. 遙感波段越多越好嗎為什麼求專業回答。謝謝
自己來的看法~這個問源題是不一定的,你像最開始的解析度只有30M的TM影像,他只有7個波段,後來的ETM+解析度提高到15M之後他有8個波段,到現在的2013年發射的Landsat-8衛星得到的OLI影像他有11個波段,增加的波段或多或少的肯定是對多餘的信息有所測量比前面的應用好一點,畢竟時代在進步。但是很多商業影像解析度1M的,4M的之類的很多高解析度影像,他的波段只有4個甚至三個,但是波段少了影像的解析度卻增加了,所以也不能看波段的。但是如果我覺得要是做研究的話例如多特徵分析之類的我覺得還是波段多了好分析一點。
5. 目前遙感技術常用哪些電磁波的波段
種類 按設計時選用的頻率或波段來劃分,常用的遙感器有紫外遙感器、可見光遙感器、和等。①紫外遙感器:使用近紫外波段,波長選在0.3~0.4微米范圍內。常用的紫外遙感器有紫外攝影機和紫外掃描儀兩種。近紫外波段的多光譜照相機也屬於這一類。②可見光遙感器:接收地物反射的可見光,波長選在0.38~0.76微米范圍內。這類遙感器包括各種常規照相機,以及可見光波段的多光譜照相機、多光譜掃描儀和電荷耦合器件(CCD)掃描儀等;此外,還包括以及可見光波段的激光高度計和激光掃描儀等。③紅外遙感器:接收地物和環境輻射的或反射的紅外波段的電磁波已使用的波段約在0.7~14微米范圍內。其中0.7~2.5微米波長稱為反射紅外波段,如紅外攝影機採用的波段(0.7~0.9微米),多光譜照相機中的近紅外波段,「陸地衛星」上多光譜掃描儀(MSS)中的第6波段(0.7~0.8微米)和第7波段(0.8~1.1微米),專題制圖儀(TM)中的第 4波段(0.76~0.9微米)、第5波段(1.55~1.75微米)和第 7波段(2.08~2.35微米)等3~14微米波長稱為熱紅外波段。機載紅外輻射計和紅外行掃描儀,「陸地衛星」4號和5號上多光譜掃描儀中第8波段(10.2~12.6微米)和專題制圖儀的第6波段(10.4~12.5微米)等部分,都屬熱紅外波段。④微波遙感器:通常有微波輻射計、散射計、高度計、真實孔徑側視雷達和合成孔徑側視雷達等。
6. 什麼是遙感監測
1、無人機遙感監測具有快速、高效的優勢。
針對應急事件無人機可立刻對測區進行大范圍監測。大面積監測業務,單台無人機日監測能力最高200-320平方公里,提高監測效率。在短時間內生成測區高清晰圖像數據和葉綠素A、水體透明度、富營養化等多種專題數據。污染事故發生後可快速提供三維水體污染狀況變化預估並發布,用於領導決策。
2、無人機遙感監測具有直觀、全面的優勢。
生成高清晰圖像可直觀辨別污染源、污染口、可見漂浮物等,並生成分布圖,為環境評價、環境監察提供依據。生成多光譜圖像可直觀、全面的監測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水質富營養化、水華、有機污染程度及清澈透明程度、排污口排水污染程度等信息的專題圖,從而達到對水質特徵污染物監視性監測的目的。通過三維圖像直觀、全面演示水域環境狀況;對污染物影響程度和范圍進行監測和預警,為水污染事故處理處置提供技術支撐。
3、無人機遙感監測具有大尺度、宏觀性的優勢。
無人機通過不同航高可實現高空間、大面積監測,也可實現低空間較小范圍精確監測。並可多架、多次同時對上萬平方公里測區進行監測。通過多光譜分析,得到大面積測區的各項監測數據,以面信息結合傳統點信息,從而為整個測區宏觀環境評價提供依據。三維模擬模擬能夠宏觀展示測區環境狀況,和測區污染物影響程度、范圍,為相關部門領導決策提供演示。影像解析度可以達到0.1-0.5米,解析度優於目前國內外所有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數據;數據採集和處理速度快,昆明勁鷹無人機專業從事航測無人機設備的設計、生產、銷售、及航測航拍服務,是中國技術頂尖的航測航拍無人機設計製造及航飛服務商,具有無人機採集能力,每天可採集和處理近4000平方公里無人機航片,目前累計作業面積已超過10萬平方公里;相對成本較低,兼具衛星影像的價格和航空影像的快速採集優勢,採用高性能自動處理技術,可完成數據的預處理、精加工及鑲嵌及高程數據生成,整體數據費用低;能與GIS及遙感應用系統方便集成,可快速搭建環保應用,能保障提供綜合和周期性的服務。
7. 遙感常用的波段有哪些
主要根據你的應用領域來看,是做城市、水體、植被還是什麼其他的,根據你關心的地物,所用的波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