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質現象有哪些
❶ 實習區地質現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實習區域的區域地質概況之後,接下來將進行野外實習的具體准備工作。按照野外作業的規定,實慣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地質包、三角尺、量角器、鉛筆、繪圖筆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個人分為一組,成員中要根據身體狀況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於一組,這樣便於野外工作中互相幫助,除野外實習工具外,也要根據實習的季節,實習區域地理氣候特徵等情況,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備。如夏季多蚊蟲,可以考慮攜帶蚊帳,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為方便於行走應攜帶運動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時准備一些常用葯品,感冒葯、暈車葯、正骨水、創可貼、蛇毒葯、清涼油或風油精和消炎葯等,以備途中可能發生的常見疾病。
A.基岩海岸海蝕地貌特徵在實習區內,海岸的基岩為花崗質岩石。據地質學者研究,這些花崗岩的成因是屬於岩漿作用類型,在新太古代花崗岩遭到晚期岩脈的侵入,後期又遭到了強烈的變形和變質的改造。主要礦物有石英、長石,還有黑雲母、角閃石等。其顏色為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其構造呈塊狀,在岩石中可以見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閃岩等包體,並普遍發育著後來侵入的淺色偉晶岩脈和石英脈。這些是實習區海岸基岩的岩石學特徵。
在海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現出各種形態,並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這些都是由於海岸波浪運動而形成的海蝕作用的特徵。當我們站在海邊,看著海浪由遠及近,一排排地向岸邊推進,海浪擊打到岩石上,飛濺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隨之起伏,激動不已。這種現象就是海岸的波浪運動,久而久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樣,這種現象就是海蝕作用的結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遠及近,波浪的形態從對稱、波高低、波峰線不連續,逐漸過渡到不對稱、波高增大、波長減小、波峰線連續的波形,最後與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驚濤駭浪,這就是拍岸浪。實習老師告訴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間消耗在被撞擊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壞。這種形式一次次地反復,無休止地運動,由此形成了各種海蝕地貌。
我問實習老師,海浪的運動形成海蝕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蝕的海岸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形狀各異的形態呢?她笑著看了看我,眼神中帶有可以察覺到的欣慰。她告訴我,基岩海岸被侵蝕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漸消耗於被侵蝕岩石的過程。在拍岸浪的長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斷地沖刷,拍打而出現碎裂,逐漸形成了海蝕凹槽和海蝕溝等海蝕地貌。海蝕凹槽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撐的基礎,重力失去了穩定性,最終造成岩石的崩塌,這就形成了比較陡直的海蝕崖。拍岸浪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無休止地運動著,海蝕作用也不間斷地進行,這就會形成新的海蝕凹槽,海蝕凹槽不斷地擴大,則又形成新的海蝕崖。這種作用的結果,造成海蝕崖朝著陸地的方向不斷地節節後退,陸地前方的海岸帶寬度則不斷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個微微向海洋方向傾斜的波切台。隨著波切台的不斷拓寬,前進的波浪在到達海蝕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漸消耗掉,直至波浪沒有足夠的能量破壞海蝕崖的基底時,就不會再出現新的海蝕凹槽,最後波浪對基岩海岸的侵蝕作用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在這個平衡狀態沒有到來之前的海蝕作用的全過程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海蝕地貌。比較常見的有:海蝕凹槽、海蝕溝、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岩礁、海蝕岩垛、海蝕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徵在實習區的基岩海岸潮間帶(潮間帶指潮汐漲落的空間地帶)有豐富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大多數固著在基岩的表面,隨著潮汐漲落的規律有良好的分帶性。如藻類、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蠣、笠貝、銹凹螺、紫貽貝、荔枝螺等大多位於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壺、短濱螺等多在上部。所謂的上、中、下帶的區分實際上並沒有嚴格的界線。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有孔蟲、石龜、介形蟲以及多毛類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見到。螃蟹類的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而魚、蝦、海星等生物則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關於基岩海岸中常見的生物特徵描述如下:
?海蟑螂學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黑棕色,常與岩石顏色相近,具保護色作用。扁橢圓形,長3~4厘米,長寬比約為2。頭部短小,眼睛大而圓,位於頭部兩側,胸肢7對,2個觸角,體後1對長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結隊生活在高潮線及潮上帶岩石中。
?藤壺(Balanus)
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藤壺科。固著基岩表面生活,殼體外有6塊堅硬鈣質殼板,頂部一對背板和一對盾板組成口蓋。其中個體較小的小藤壺生活在高潮線附近,殼體被腐蝕呈灰色或暗灰色。個體較大的藤壺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位置,灰白色,殼板上具有縱肋。
?短濱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黑褐色,夾雜白、黃色斑,殼頂紫褐色。殼體小,似球狀,殼口卵圓形,螺層約6層,結實。螺層上有4~5條螺肋,體螺環的螺肋約10條,粗細不一。螺層中部擴張,形成較明顯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以足絲固著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現。
?黑偏頂蛤(Modiolus atr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表面呈黑色,殼內淡藍色。貝殼個體很小,近三角形,殼頂偏向背緣而得名。腹緣略凹,背緣呈弓形,後緣圓形。足絲淡黃色,極細軟。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
?牡蠣學名僧帽牡蠣(Ostrea cucullata),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體大多呈不規則三角形,殼頂小尖長,兩殼不對稱,終生以左殼固著生活在岩石表面。左殼大,呈帽狀(故得名「僧帽」)。右殼平如蓋,表面具同心環狀鱗片,顏色為黃色或暗紫色,殼體內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於中央偏上。鉸合部呈三角形,韌帶槽狹長,呈銳角三角形。牡蠣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但個別可達潮下帶。退潮後牡蠣雙殼緊閉,靠殘留水體維持生命。牡蠣肉質鮮美,殼體易損傷皮膚。
?笠貝(Acmae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灰青色,灰黃色。殼體小,斗笠狀,殼體薄,周緣完整呈卵圓形,無螺旋部。殼頂高起,位於近中央而稍向前方。殼頂較鈍,常被磨損。殼邊常有三角形放射狀棕褐色帶,殼內白色,有棕色斑塊。以寬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較結實。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部。
?海葵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小東山海岸常見的類型屬於綠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圓筒狀,口盤部中央有口,周圍分布許多觸手,數目約是5或6的倍數。以蕊盤分泌物附著在岩石表面上,當觸手伸開時呈現葵花狀,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學名石蒓(Ulva lactuca),屬於綠藻植物門。綠色,葉片狀。由兩層細胞組成,莖很短,基部有盤狀體固著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於潮間帶下部。
?海帶又名海草,屬褐藻門,海帶科。呈單條分支管狀,管壁由一層細胞組成。幼體以基部固著在岩石表面生活,長大後隨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屬褐藻門。藻體綠色,下部橫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圓柱狀,叉狀分支,一般高達10~30厘米,生活在潮間帶下部。
?銹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貝殼圓錐形,堅厚。螺層約7層,各層微顯膨圓。殼表面密布細線狀的螺旋紋和粗大的向右傾斜的放射肋,生長紋細密,與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黃褐色,有鐵銹色斑紋。殼口斜,呈現馬蹄形。生活在潮間帶中、下區的岩石間,以藻類為食。
?脈紅螺(Rapana venos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個體大,螺層6級,螺旋部矮,體螺環中部寬大,基部收窄。殼面密生較低的螺肋,粗細均勻。縫合線較淺,每層靠上部由連續的螺肋形成肩角。殼色為黃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點。殼口很大,內面杏紅色。外唇邊緣隨殼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內緣具多褶,內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與綳帶共同形成假臍。生活在數米或十餘米水深的淺海泥沙碎貝殼質海底,其幼小個體則常見於潮間帶岩礁間。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石龜、有孔蟲、介形蟲和多毛類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類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魚、蝦、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東山一帶基岩海岸的沉積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賓蛤、櫻蛤、毛蚶等),而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長在基岩海岸。
C.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特徵沙質海岸的形成也是由於波浪作用導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夠引起接近海岸地帶的沉積物的運動,這就是搬運和再沉積的過程。當激浪沖擊海岸時,會形成向陸地前進的水流(稱為進流),當前進的水流沖向海岸時就會把水下的砂、礫等物質搬運到岸上,當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稱為迴流)運動時,部分砂、礫又被搬運回水下。進流與迴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礫在運動中被磨圓並且得到了篩選,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礫灘、沙灘或沙坎;另一部分則在離海岸有一定距離的水下沉積下來,成為平行於海岸的沙堤或沙壩。所謂的沙質海岸就是這種作用的結果。
由於生存條件的不同,實習區內沙質海岸的海洋生物與基岩海岸的生物則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殼面光滑,淡棕色,夾紫或紫棕色波狀放射狀花紋。殼體呈圓錐形,低而寬。殼質結實,7個螺層。螺旋部低,縫合線淺。殼口近四方形,殼底平坦,臍孔被一白色胼胝掩蓋。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白色殼體,常有褐色、棕色絨毛,殼皮厚(故得名「毛」蚶)。殼體中等大小,堅厚。長卵圓形,左、右兩個殼體不等,右殼略大。背側兩端顯稜角,腹緣前端圓,後端稍延長。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條數量約35個。肋上顯有方形小結節,尤其出現在左殼。前閉殼肌痕馬蹄形,後閉肌痕卵圓形。幼體毛蚶可用足絲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長後移入泥沙淺埋,水管不發育。主要生活在潮間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蟶(Solen)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黃色外殼皮,柱狀或長卵形。兩殼相等,殼壁脆薄,殼頂低,韌帶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下部泥沙灘中,穴居很深。
?灘棲螺(Batillari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黃褐色,殼口局部呈色環帶。殼體呈小錐形,小而結實。螺層12~13 層,縫合線明顯。各螺層寬度增加均勻,體螺環較短小。殼口卵圓形,有較短的前溝。主要生活在潮間帶,退潮後通常爬向淺的積水處,數量多,密度大。
?紫貽貝(Mytilus elis)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貝殼一般呈楔形,兩殼對稱,半內韌帶長,鉸合齒退化成小結節,前閉殼肌消失,生殖腺擴展到外套膜。殼頂位於貝殼的最前端,貝殼長度不及寬度的兩倍。
?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動物門,海膽綱,外形似馬糞,大棘短而密集。殼板縫合線上無凹痕。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紫色、灰紅、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間帶岩石下和石縫間。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動物門,體較大,腕短,體盤大,緣板小,背板上有顆粒狀小脊,背骨板成疊瓦狀排列。生活時背面顏色鮮艷,口呈橘黃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殼或貝殼內。生活於潮間帶底棲爬行。若在泥沙灘上運動,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貝殼結實,近長方形;當兩殼合起,殼頂向上時呈舟狀。前方短,後方長,殼面中部稍壓縮;前端圓,後端略呈節形,中部稍凹,背緣直,腹緣稍凹形成腹孔。殼面黃白色,具紫紅色花紋。放射肋規則,在前部和後部粗壯,中部則細弱,具有不很明顯的結節。殼頂突出,彎曲;兩殼頂距很遠;韌帶面寬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並具有菱形溝。殼內面色紫,鉸合面狹長,齒短而密。前閉殼肌長卵圓形,後閉殼肌長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間,用足絲附著他物。肉可食。
?布紋蚶(Arca decussata)
貝殼橢圓形,扁平,殼頂稍凸出,互相接近,位於前方,約相當於殼全長的1/4處;貝殼表面同心生長脈相當凸而密,與放射肋相交呈布紋狀。殼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發狀表皮。鉸合面窄,前後兩側比中央寬,齒較大而稀,片狀,中央則較小,兩側較大。前閉殼肌痕橢圓形,後閉殼肌痕大。生活於淺海,用足絲附著於岩石、珊瑚礁的縫隙中或其他貝殼上。肉可食,貝殼可燒石灰。
我們在這里介紹的是實習區內旅遊者可見到的海洋地質現象。實際上在實習區內還有如岩漿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質作用、地質構造等現象。這些現象還是留給地質學家們去觀察和研究吧!
❷ 物理地質現象包括哪些地質現象
地質現象是指大量的地質變遷現象.
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岩內崩、岩溶、岩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容土、濕陷性黃土、凍土、水害、采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
地震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
天然地震是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通常伴隨大規模的地震斷層或其它地表破壞現象的出現.同時,地下岩層所積累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地震波)的形式向外傳播,造成地面劇烈振動,從而引起建築物倒塌和人畜傷亡.天然地震又可按其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三類.
❸ 史上最經典的10張地質現象,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采空區,地震。是指由地球內、外力作用產生的對工程建設產生災害的地質作用。
❹ 廣東的地形有哪些
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東起南澳縣南澎列島的赤仔嶼,西至雷州市紀家鎮的良坡村,東西跨度約800公里;北自樂昌縣白石鄉上坳村,南至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跨度約600公里。北回歸線從南澳—從化—封開一線橫貫廣東。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全國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個。全省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居全國第一位。按照《聯合國海洋公約》關於領海、大陸架及專屬經濟區歸沿岸國家管轄的規定,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 地貌 廣東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占優勢,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則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❺ 廣東省地質單位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地質專業單位(廣東省地質學會理事單位)一覽表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51號
廣東省物料實驗檢測中心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南路
廣東省礦產應用研究所
郵編:516008
惠州市古塘坳鵝嶺南路10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3地質大隊
郵編:524018
湛江市椹川大道南2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4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北江路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5地質大隊
郵編:512023
韶關市工業西芙蓉二路嘉興樓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06地質大隊
郵編:526020
肇慶市端州梅庵路9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19地質大隊
郵編:515021
汕頭市護堤路30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2地質大隊
郵編:514089
梅州市環市路地質大廈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23地質大隊
郵編:516300
惠東縣平山鎮廣汕路107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6地質大隊
郵編:529000
江門市河南中沙41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757地質大隊
郵編:524033
湛江市椹川大道北88號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地質一大隊
郵編:519000
珠海市香洲區梅華東路
廣東省珠海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秀全大道59號
廣東省地質物探工程勘察院
郵編:518023
深圳市寶港路7號
深圳市地質勘查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建集團
郵編:528000
佛山市衛國路43號
廣東省佛山地質局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工程勘察院
郵編:510510
廣州市廣花路石柱嶺大街34號
廣東省地質工程公司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勘查局探礦機械廠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620
廣州市體育東路160號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郵編:510030
廣州市豪賢路193號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
郵編:517000
河源市長安路73號
河源市國土資源局
郵編:510510
廣州市沙河五仙橋
廣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39號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新市嘉禾園壇嶺路200號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東圃
廣東省食品葯品學校
郵編:524057
湛江市坡頭區22號信箱
中海石油湛江分公司
郵編:510663
廣州市天河區燕嶺路89號燕僑大廈1404號
廣州泰峰地質環境咨詢有限公司
郵編:510630
廣州市天河北路鴻翔大廈B座2505室
廣州雲金地數碼科技公司
郵編:510060
廣州市環市東路348號(東)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郵編:510440
廣州市白雲區嘉禾地質大院
廣東煤炭地質局
郵編:511515
韶關市曲江縣犁市鎮
廣東煤炭地質局201勘探隊
郵編:512143
清遠市小市北江三路
廣東煤炭地質局202勘探隊
郵編:510034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
郵編:514500
興寧市城鎮106號區
廣東省煤炭工業總公司四望嶂留守處
礦山安全技術事物有限公司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湖路1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郵編:512026
韶關市63信箱
核工業290研究所
郵編:528133
佛山市三水區河口文塔西路11座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1大隊
郵編:510800
河源市18號信箱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2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花城路48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293大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濱江大道1號
廣東省核力工程勘察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芙蓉北路64號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
郵編:510075
廣州市環市東路477號
中國石化新星石油廣州公司
郵編:510275
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郵編:510640
廣州市五山1131信箱地化所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郵編:510301
廣州市新港西路164號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南路81號
廣東省地震局
郵編:510403
廣州市機場路111號
中國建材地勘中心廣東總隊
郵編: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雲山大道賓館新村二棟
廣東省化工地質勘察院
郵編:510170
廣州市荔灣路陳家祠道48號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東環路4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院
郵編:512026
韶關市新華北路1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2隊
郵編:526040
肇慶市明珠路26號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3隊
郵編:516023
惠州市小金口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938隊
郵編:510600
廣州市東風東路846號
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611
廣州市天壽路沾益直街19號
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
郵編:510631
廣州市石牌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系
郵編:510405
廣州市番禺大學城外環西路230號
廣州大學地理學院
郵編:528000
佛山市江灣一路18號
佛山科技學院旅遊與資源環境系
郵編:510070
廣州市先烈中路100號
廣州地理研究所
郵編:510060
廣州市建設二馬路23號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郵編:510230
廣州市前進路157號
廣州四航工程技術研究院
郵編:510631
廣州市五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中路15號市勘察研究院
深圳市地質學會
郵編:518028
深圳市福田區上步中路深勘大廈410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
郵編:518026
深圳市福田區福中東路15號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
郵編:510080
廣州市東風東路749號8樓
廣東省黃金公司拓展部
郵編:510030
廣州市越華路116號
廣東省重工建築設計院
郵編:511400
廣州市番禺市橋橋興路29號
番禺區城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5500
揭陽市北環路8號
揭陽市建築設計院
郵編:512028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凡洞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
郵編:512129
韶關市曲江縣沙溪
廣東省大寶山礦業有限公司地測分公司
郵編:512325
韶關市凡口
廣東省凡口鉛鋅礦坑口地質科
郵編:510510
廣州市天河區天源路808號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
❻ 不良地質現象有哪些
不良地質現象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采空區,地震。
❼ 廣東省主要的地形有哪些
廣東省主要的地形是北部多為丘陵,南部多為平原和台地。
廣東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
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
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著名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等;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7)廣東地質現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受地殼運動、岩性、褶皺和斷裂構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綜合影響,廣東省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其面積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7%、24.9%、14.2%和21.7%,河流和湖泊等只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5%。
地勢總體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位於陽山、乳源與湖南省的交界處;南部則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脈大多與地質構造的走向一致,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
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此外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山脈之間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面積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和惠陽等沖積平原。
台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布較多。構成各類地貌的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還有景色奇特的紅色岩系地貌,如丹霞山和金雞嶺等。
丹霞山和粵西的湖光岩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沿海數量眾多的優質沙灘以及雷州半島西南岸的珊瑚礁,也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遊資源。沿海沿河地區多為第四紀沉積層,是構成耕地資源的物質基礎。
❽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
❾ 廣東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陸域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與廣西接壤,南臨南海,西南端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省中部。廣東陸地面積為1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千米,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千米,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大門和海陸兼備的地理位置,使廣東的航運和貿易發展最早,且經久不衰,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
廣東北依南嶺,南臨南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珠江全長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為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蘢,生機盎然。
年未,全省有土地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3.7萬公頃;林地面積1017.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全省海撥500米發上的山地佔31.68%,丘陵佔28.54,山地佔16.12%,平原佔23.66%,河流水面佔1.23%。
全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072.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為665.5萬千瓦,約占理論蘊藏量62%左右。
廣東海域廣闊,海岸線長,河網縱橫,山塘水庫、魚塘眾多,水產資源豐富。除可供捕撈海面外,全省有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8萬公頃,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淡水養殖主要有鯇、鱅、鰱、鯪、鯉等魚種;海水養殖主要有蝦、蚝等。
全省有活力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4%。植物種類繁多,逾5000多種,其中稀有植物約54種,大沙欏、黃檀、楠木等屬世界著名珍稀樹種。動物770多種,其中被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有22種。為保護各類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植被類型和珍稀野生動植物,全省設立了60多個自然保護區,其中肇慶鼎湖山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區。
廣東地質構造復雜,岩層錯落,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30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91種,以有色金屬居多。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鍺、泥炭等2種;居第二位的有硫鐵礦、鋁、鉍、鉈、銀、油頁岩等6種;居第三位的有鈮、鉭、硒等7種。廣東省南海油田,包括珠江口、北部灣2個盆地,勘探查明有十個大型油氣田,是一個面積廣闊、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具有實際開發的美好前景。
廣東地處低緯度的位置,使廣東全年太陽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陽輻射多,熱量豐富。除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氣候外,大部分地區為南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7℃,平均日照時數1750—2200小時;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無霜期長,絕大部份地區農業生產可一年二熟或三熟。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農業重要產區,尤其珠江三角洲,商品經濟發達,是全國聞名的富裕地區。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境內居住的少數民族有瑤、壯、回、滿、畲、黎、苗等42個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的0.6%。
廣東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目前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2000萬人左右,約佔全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70%。華僑以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秘魯居多。有歸僑、僑眷約2000萬人。在海外規模和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另外,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有500萬人。廣大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貫熱愛祖國,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支持和參與家鄉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廣東的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年,廣東省堅持統等城鄉發展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採取有力措施,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人。全省農業總產值(現價)2154.79億元,此上年增長4.51%;其中,種植業產值959.97億元,增長5.65%;林業產值61.72億元。增長3.36%;畜牧業產值571.09億元,增長1.82%;漁業產值466.45億元,增長4.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95.56億元,增長7.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261.42億元,增長4.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65.87元,增長4%。
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擴大,總產在大災之年基本保持穩定。全省撂荒拱地恢復生產面積1.59萬公頃,改造中低產田面積12萬公頃;直接補貼種糧大戶5.7萬戶,受益面積18萬公頃,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刀276.3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43%,在連續四年下降後首次出現增加的好勢頭;盡管受嚴重早災影晌,糧食總產量仍達到1512.34萬噸,增長0.63%。
動植物防疫工作取得成效在春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滾感的阻擊戰中,各級農業部門開展防控工作,成功控制、迅速撲滅疫情,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防止疫情向人傳染,得到農業部的表揚和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加強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的監測和防控,強化動物疫情監測工作,規范疫情報告和工作通報制度;抓好動物免疫工作,提高免疫密度;制定應急預案,建立防疫物資應急貯備制度,為防控重大動物疫病提供了保障。
農村居民收入繼續增加200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4365.87元,比上年增加311.29元,增長7.7%,是1998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增幅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全省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農村居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企業拖欠民工工資的狀況大有改善。農村居民從事勞務所獲得的工資性收人人均2173.21公元,增加207.43元,是其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同層次的農村居民收入均有較快增長。按照農戶人均收入水平進行5等分分組(每組各占總戶數的20%),高收人農戶人均純收人9580.77元,增長8.3%;中高收人農戶5090.37元、中等收人農戶3768.57元、中低收人農戶2800.57元,分別增長7.6%、8.0%和8.6%。由於減免農業稅、實施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使低收人農戶的收人水平回升到1657.87元,比上年增長4.0%。人均純收人1500元以下的困難戶所佔比例由上年的7.0%下降為6.4%。
泛珠三角區城農業合作和外向型農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04年,建立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聯席制度,確立了加強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的組織領導機制和銜接落實制度;組織草擬、修改、審定《泛珠三角區域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提出了近期和中長期工作目標。籌辦首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治談會——「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推介會」,承辦2004年廣東省農產品(成都)交易會。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擴大出口。全省水果出口比上年增長37.8%,疏菜增長加24.7%,成為廣東省創匯農業新的增長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大,重點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增加,規摸擴大,實力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提離。有2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和5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受到省政府的表彭。全省各級扶持的農業龍頭企業1083家,其中,國家級的農業龍頭企業29家,省級105家,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有150家。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增收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范圍擴大,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發展加快。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42個,帶動農戶83萬戶,會員11萬戶,會員平均增收10%以上,高於全省農民增收平均水平。
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全年農業綜合開發共投人財政資金3.1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3.37萬公頃,新增糧食生產能力7.3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11宗,帶動農民增收2.6億元。東西兩界和粵北地區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設進展順利,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示範區內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逐漸提高,農民增收幅度高於周邊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各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全面實施。農業部門累計創辦了71個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和一批市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組織制定省級農業標准101個。全省21個地級市、56個縣、27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農產品質最安全檢側中心(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認證發展較快,全省通過認證的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660個,產品共1206個;綠色食品企業110家,有效期內產品數224個;累計評出「廣東省名牌產品(農業類)」116個。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毒鼠強專項整治達到預期目標,質量安全事故大幅減少。
農業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省人大農科議案實施效果明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躊越計劃」、「948計劃」、「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種子工程」等項目繼續實施,先進適用技術廣泛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轉化速度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3%,家禽良種覆蓋率85%,豬良種覆蓋率95%。農業科技下鄉和培訓工作有較大的突破,全年深人一線科技人員11萬人次,服務農戶162萬戶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300期,培訓農民36萬人次。
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突破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決定,14個市、80個縣(市、區)全面啟動農村安居工程。全年籌集資金3.9億元,按整村推進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共347條村2.36萬戶。農田基本建設「大禹杯」競賽活動取得明且成效,受益貧困村173條。省屬水庫移民住房改造工作較快推進,動工興建移民住房1.06萬戶。產業化扶貧效果良好,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23萬戶,戶均增收2400元。珠三角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和省直機關掛鉤扶貧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生態家園畜民計劃」和「一鄉一品」活動扎實推進,推動了田區生態壞境建設,主導產品逐步形成,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
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水平提高農村集體資產產權關系及分配製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和監督體制有所創新,全省六成村已實行會計委派、選聘或代理制;兩成以上的村實行農經電算化管理。農村財務公開內容逐步規范,有96%的村實行財務公開,近六成村達到了規范化公開。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集體經濟審計監督工作繼續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監停初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