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p與地質雷達有什麼區別
『壹』 tsp303超前地質預報多少錢
看用什麼方法做 超前預報 地質雷達不超四十米 超前水平鑽 看鑽頭多長 一般十米內 TSP好像叫這名字 就是爆破利用地震波 反射 好像是兩百米吧
『貳』 地質雷達探測深度與解析度受哪些因素影響
地質雷達的數據採集將直接影響到地質雷達圖像的質量,如何設置正確的工作參數版和選中正確的時機權來檢測混凝土結構是很重要的。
地質雷達探測深度與解析度主要影響因素有:
1.地質雷達探測深度和解析度是一個矛盾的關系,天線中心頻率高,探測深度小,解析度高,要按照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天線頻率;
2.地質雷達工作參數的選取對檢測結果影響較大,應進行反復對比後選取合適的工作參數,選取參數時按照尼奎斯特定律;
3.混凝土齡期對地質雷達檢測結果的准確性有地質構造和其它干擾因素的存在,這些公式有其局限性,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選擇不同中心頻率的天線和設置幾組不同的參數探測,選取探測效果最佳的天線和參數完成探測工作。
『叄』 地質雷達天線多少兆有何區邊不同的天線呢
地質雷達不同的天線主頻,可測試的深度范圍不一樣,應用范圍也有區別。例如:回1GHZ的天線主頻可測試深度范答圍在0.5~0.8米,應用於混凝土、鋼筋、橋梁缺陷檢測;400MHZ的可測深度在1~5米,應用於工程、隧道襯砌檢測,擋土牆缺陷檢測等;100MHZ的可測深度在0~10米左右,應用於隧道超前預報。
『肆』 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內容有哪些
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就是預判掌子面後方,開挖方向內的圍岩狀況。現今國內常用的版方法有地質權法,電磁波法,地震波法等。
地質法就是跟據總體的山體走向、地層結構預判隧道內前方圍體狀況,這對地質工程師有較高要求。且判斷的結果不夠精確。
電磁波法一般選用地質雷達,通過雷達波速變化判別前方圍岩狀況。地質雷達一般選用美國勞雷分司或瑞典馬拉分司出產的地質雷達。用於超前預報一般天線的中心頻率為100ZH,預報距離一般為掌子面後方35m左右。個人的經驗,這個是比較准確的,溶洞、斷層、含水都可以准確判斷出來,但前提是對測試文件有一定後處理經驗。
地震波法常手瑞典的TSP、或國產的TGP。也是跟據波速變化來判斷圍岩狀況。預報距離為掌子面後方150~200m,適用於深埋隧道。個人感覺這兩個東西技術不是很成熟。後處理的技術也不成熟。用了一年多,預出來的東西不準,也看過很多相關的論文,覺得論文都是給產品打廣告的。
一般成果都是以報告的形式提交給施工單位及業主,報告內容主要有掌子面狀況,及後方圍岩大體狀況。還有結論與建議。
『伍』 地質雷達探測與聲波探測有哪些異同點
我們公司代理俄羅斯OKO-2地質雷達和美國GSSI,SIR-20\SIR300地質雷達。說下雷達的吧
地質雷達是電磁波,通過地下無知本身的反射來測試地質情況。
北京西尼德克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陸』 什麼是隧道風險等級
A級:復雜,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統,可溶岩與非可溶岩接觸帶,軟弱、破碎、富水、導水性良好的地層和大型斷層破碎帶,特殊地質地段,重大物探異常地段,可能產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誘發重大環境地質災害的地段以及高地應力、瓦斯問題嚴重的地段等。
B級:較復雜,中型突水突泥地段,較大物探異常地段,存在斷裂帶等。
C級:中等復雜,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段、存在小型斷層破碎帶,發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較小的地段。
D級: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極小的地段。
根據不同的地質復雜程度分級,針對不同的地質問題,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開展超前地質預報,採用多種方法的組合探測有利於互相印證,提高對掌子面前方地質情況的認識水平。具體如下:
A級: 在地質調查法的基礎上,以超前鑽探法、加深炮孔探測法和彈性波反射法(TSP)長距離預報為主,並適當採用地質雷達探測和紅外探測的短距離預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預報。
B級:在地質調查法的基礎上,以彈性波反射法(TSP)為主,輔以紅外探測和地質雷達探測,必要時可採用超前鑽探法進行驗證。當發現局部地段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時,按地質條件復雜(A級)的超前地質預報方案實施。
C級:在地質調查法的基礎上,以彈性波反射法(TSP)為主,當TSP方法探測發現前方存在異常時,採用紅外探測和地質雷達探測對前方存在異常的地質情況再進一步探測,必要時可採用水平鑽進行驗證。
D級:在地質調查法的基礎上,以彈性波反射法(TSP)探測為主,當TSP方法探測發現前方存在節理裂隙密集帶時,再採用紅外探測和加深炮孔法對前方的地質情況進一步探測。
『柒』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各種方法、原理及使用條件
包括:HSP、TSP、TGP、TRT、TST、負視速度等各種方法。
1、TSP隧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圍岩以排列方式激發彈性波,彈性波在向三維空間傳播的過程中,遇到聲阻抗界面,即地質岩性變化的界面、構造破碎帶、岩溶和岩溶發育帶等,會產生彈性波的反射現象,
這種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圍岩內的檢波裝置接收下來,輸入到儀器中進行信號的放大、數字採集和處理, 實現 拾取掌子面前方岩體中的反射波信息,達到預報的目的。其中TSP、TGP、TRT應用的是反射理論,尚需在小孔徑偏移成像病態問題方面進行努力。
2、TST隧道
該方法充分認識三維波場的復雜性,能進行方向濾波,僅保留掌子面前方的回波,避免現行超前預報方法中虛報、誤報率高的技術缺陷。能准確確定掌子面前方圍岩波速分布,為岩體工程類別判定提供依據,同時避免現行方法預報位置不準確的缺陷。
TST地質超前預報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TST隧道超前預報技術是國內外唯一的實現了地下三維波場識別與分離的超前預報技術,有效消除側向波和面波干擾,保證成像的真實性;
TST是唯一的實現了圍岩波速精確分析的超前預報技術,保證構造定位的精確性;
TST是建立在逆散射成像原理基礎上的超前預報技術,與傳統的反射地震技術相比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同時運用了地震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信息,不但可精確確定地質構造的位置,同時獲得圍岩力學性狀的空間變化;
TST採用獨特專業設計的觀測方式,保證觀測數據同時滿足圍岩波速分析、三維波場分離和方向濾波的需要。
3、HSP隧道
該方法和地震波探測原理基本相同,其原理是建立在彈性波理論的基礎上,傳播過程遵循惠更斯-菲涅爾原理和費馬原理。本方法探測的物理前提是岩體間或不同地質體間明顯的聲學特性差異。測試時,在隧道施工掌子面或邊牆一點發射低頻聲波信號,在另一點接收反射波信號。
採用時域、頻域分析探測反射波信號,進一步根據隧道施工掌子面地質調查、地面地質調查及利用一隧道超前施工段地質情況推測另一平行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質條件的預報方法,
便可了解前方岩體的變化情況,探測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岩性分界、斷層、岩體破碎帶、軟弱夾層、以及岩溶等不良地質體的規模、性質及延伸情況等。
(7)tsp與地質雷達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目的
開挖前對地質情況的了解,對於隧洞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超前預報,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預報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體的位置、產狀及其圍岩結構的完整性與含水的可能性,為正確選擇開挖斷面、支護設計參數和優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據,並為預防隧洞涌水、突泥、突氣等可能形成的災害性事故及時提供信息,使工程單位提前做好施工准備,
保證施工安全,同時還可節約大量資金。所以隧洞超前預報對於安全科學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縮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損失、節約投資等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超前地質預報應達到下列目的:
1、進一步查清隧道開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指導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2、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和危害程度。
3、為優化工程設計提供地質依據。
4、為編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質資料。
『捌』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超前預報方法
5.1.1 水平鑽孔
在隧洞內安放水平鑽機進行水平鑽進,根據鑽孔資料來推斷隧洞前方的地質情況。鑽孔數量、角度及鑽孔深度可人為設計和控制。由鑽進速度的變化、鑽孔取芯鑒定、鑽孔沖洗液顏色、氣味、岩粉及遇到的其它情況來預報。此法可以反映岩體的大概情況,比較直觀,施工人員可根據實際地質情況進行下步施工組織。
水平鑽孔主要布置在開挖面及其附近,既可在超前導洞內布置鑽孔,也可在主洞工作面上進行鑽探,用以獲得准確可靠的地質資料,確保施工組織。該法可獲得工作面前方一定距離的岩芯,也可由鑽孔出水情況判斷前方有無地下水和前方何處有地下水,從而可以得到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情況。該法是施工預報最有效方法之一,但也存在不足之處:①對垂直隧洞軸線的地質結構面預報效果較好,與隧洞軸線平行的結構面預報較差;②需佔用較長的施工作業時間,費用較高。
5.1.2 超前導坑
按導坑與正洞的相互位置分為平行導坑和正洞導坑。其中,平行導坑與正洞平行,斷面小且和正洞之間有一定距離,通過對導坑開挖中遇到的構造、結構面或地下水等情況作地質記錄與分析,進而對正洞地質條件進行預報。該法的優點是:預報成果比較直觀、精度高、預報的距離長、便於施工人員安排施工計劃和調整施工方案,還可以起到減壓放水、改善通風條件和探明地質構造條件的作用,同時,還可用作排除地下水、斷層注漿處理、擴建成第二條隧洞之用。正洞導坑布置在正洞中,是正洞的一部分,其作用與平行導坑相比,效果更好。超前導坑的缺陷為:一是成本太高,有時需要全洞進行平導開挖;二是施工工期較長。 5.2.1 斷層參數預測法
利用斷層影響帶的特殊節理或集中帶的分布規律,通過對斷層影響帶的系統編錄所得經驗公式,來預報隧洞斷層破碎帶的位置和規模。由於大多數不良地質現象與斷層破碎帶有密切的關系,故依據斷層破碎帶推斷其它不良地質體的位置和規模。
5.2.2 地質體投射法
在地表准確鑒別不良地質體的性質、位置、規模和岩體質量及精確測定不良地質體產狀的基礎上,應用地質界面和地質體透射公式進行預報。
5.2.3 正洞地質編錄與預報
隧洞施工中,及時對其開挖面(掌子面、邊牆面和拱頂面)上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測繪和記錄,利用已挖洞段地質情況來預報前方可能出現的不良地質現象。它分為①岩層岩性和層位預測法:在開挖面揭露岩層與地表某段岩層為同層和確認標志層的前提下,用地表岩層的層序預測掌子面前方將要出現的岩層;②地質體延伸預測法:在長期預報得出不良地質體厚度的基礎上,依據開挖面不良地質體的產狀和單壁始見位置,經過一系列的三角函數運算,求得條帶狀不良地質體在隧洞掌子面前方消失的距離。
該法是對開挖面地質情況如實而准確的反映。其主要內容包括地層岩性、構造和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地下水狀態、圍岩穩定性及初期支護採用方法等。其優點是佔用施工時間很短,設備簡單,不幹擾施工,成果快速,預報效果較好,而且為整個隧洞提供了完整的地質資料;缺點是與隧洞夾角較大而又向前傾的結構面容易產生漏報。 5.3.1 彈性波法
5.3.1.1 TSP超前預報技術
T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超前預報系統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勻地質體中產生的反射波特性來預報隧洞掌子面前方及周圍臨近區域的地質情況。該法屬多波多分量探測技術,可以檢測出掌子面前方岩性的變化,如不規則體、不連續面、斷層和破碎帶等。它可以在鑽爆法或TBM開挖的隧洞中使用,而不必接近掌子面。數據採集時在隧洞一邊側牆等間隔鑽制20餘個炮孔,而在兩側壁鑽取2個檢波器孔,使檢波器置入套管中,依次激發各炮,從掌子面前方任一波阻抗差異界面反射的信號及直達波信號將被2個三分量檢波器接收,該過程所需時間約1小時。然後利用TSPwin軟體處理可得P波和S波波場分布規律,其分析過程為:數據調整→帶通濾波→首波拾取→拾取處理→炮能量平衡→直達波損耗系數Q估算→反射波提取→P波、S波分離→速度分析→縱向深度位置搜索→反射界面提取等,最終顯示掌子面前方與隧道軸線相交的反射同相軸及其地質解譯的二維或三維成果圖。由相應密度值,可算出預報區內岩體物理力學參數,進而可劃分該區圍岩工程類別。實踐表明該法有效預報距離100~200m。
通過分析反射波速度,即可進行時深轉換,由隧洞軸的交角及洞面的距離來確定反射層所對應界面的空間位置和規模,再結合P波和S波的動力學特徵,遵循以下原則來推斷地質體的性質:①正反射振幅表明進入硬岩層,負反射振幅表明進入軟岩層;②若S波反射較P波強,則表明岩層飽水;③Vp/Vs增大或泊松比突然增大,常常由於流體的存在而引起;④若Vp下降,則表明裂隙或孔隙度增加。
TSP超前預報技術作為一種比較先進的探測手段已在我國水利、水電、鐵路、公路、煤炭等系統的各類隧洞或地下洞室工程中得到應用,如正在建設中的宜萬鐵路野三關隧洞、遼寧大夥房水庫引水隧洞、雲南元磨高速公路的大風埡口和布壠箐隧洞等工程。它具有預報距離相對較長、精度較高、提交資料及時、經濟等優點,尤其與隧洞軸線或呈大角度相交的面狀軟弱帶,如斷層、破碎帶、軟弱夾層、地下洞穴(含溶洞)以及地層的分界面等效果較好。而對不規則形態的地質缺陷或與隧洞軸線平行的不良地質體,如幾何形狀為圓柱體或圓錐體的溶洞、暗河及含水情況探測有一定的局限性。
5.3.1.2 地震負視速度法
它是將地震勘探中VSP法應用於近水平的隧洞中,也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特徵來預報隧洞開挖面附近圍岩的地質情況。在側壁的一定范圍內布置激震點進行激發,其振動信號在隧洞圍岩內傳播,當岩層波阻抗發生變化時,地震波信號將部分返回。反射界面與測線直立正交時,所接收的反射波與直達波在記錄圖像呈負視速度,其延長線與直達波延長線的交點即為反射界面的位置,縱、橫波共同分析還可了解反射界面兩側岩性及軟硬程度的變化。該法具有明顯的方向特徵,可有效區分掌子面前方反射信號與周圍干擾信息,提高了識別物性界面的精確度,能對其進行較為准確的定位,預報距離可達100m以上。
觀測時在已開挖洞段的側壁或底部布設,距掌子面一定距離布設一激震點和一系列接收點,採用多炮共道或多道共炮。當偏重於運動學特徵參數的應用時共炮與共道兩種記錄方式可任意選用;當要求測試設備簡化與強調接收條件一致性時,宜採用多炮共道式;當強調動力學參數的對比利用時,則宜選用多道共炮方式。為獲取「負視速度」,震源應在預報目的體的遠端,接收點間距採用小道間距,多道接收。根據需要與設備條件,可採用單分量、三分量或組合檢波器。
負視速度法的原理與TSP法基本相同,只是數據處理軟體的開發尚難趕上TSP法。此法在實施預報時不佔用開挖工作面,對施工干擾相對較小,在鐵路隧洞工程中是常用的預報方法之一,如在渝懷鐵路圓梁山隧道正洞、平導和迂迴導坑以及朔黃鐵路長梁山隧洞施工中,均採用了負視速度法,取得了較好的預報效果。
5.3.1.3 TST超前預報技術
TST(Tunnel Seismic Tomography)超前預報系統是通過可視化地震反射成像技術預報隧洞掌子面前方150m-200m范圍內的地質情況,可准確預報斷裂帶、破碎帶、岩溶發育帶以及岩體工程類別變化等地質對象的位置、規模和性質。該法數據採集用多道高精度地震儀,處理軟體為逆散射合成孔徑成像系統。它充分運用地震反射波、散射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具有方向濾波功能、岩體波速掃描、地質構造方向掃描、速度偏移成像、吸收系數成像、走時反演成像等多種功能,從岩體的力學性質、岩體完整性等多方面對地質情況進行綜合預報。
測試時可在隧洞內掌子面、兩側、上頂和下底面,也可在隧洞外山頂布置。洞內觀測時檢波器埋入岩體1.5~2m,以避免聲波和面波干擾。可採用爆炸或可控震源激發地震波。
TST軟體包括地震數據預處理、方向濾波、偏移成像、速度掃描四大模塊。預處理功能包括:①雜訊和干擾切除;②濾波和面波清除;③小波分析與信號加強;④地震波能量吸收譜分析;⑤地震波走時拾取。偏移成像功能包括:①速度掃描分析與岩體工程類別判別;②方向掃描與構造產狀分析;③地質界面速度偏移成像;④岩體完整性吸收偏移成像;⑤地震波走時地質界面反演成像;⑥斷裂與破碎帶智能識別;
該技術在全內外公路隧道、鐵路隧道、TBM引水隧洞等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雲南、貴州等岩溶分布區應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得成果為:①岩溶、采空區等孤立地質體的界定;②結合速度掃描和偏移成像判斷地質災害;③推進了散射合成孔徑成像技術的發展;
5.3.1.4 水平聲波剖面法(HSP)
它利用孔間地震剖面法(ABSP)的原理及相應軟體開發的一種超前預報方法。其原理是向岩體中輻射一定頻率的高頻地震波,當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時,將發生折射、反射,頻譜特徵也將發生變化,通過探測反射信號(接收頻率為聲波頻段的地震波),求得其傳播特徵後,便可了解工作面前方的岩體特徵。震源和檢波器的布置除離開開挖面對施工干擾較小外,還因反射波位於直達波、面波延續相位之外而不受干擾,因此記錄清晰、信噪比高、反射波同相軸明顯。
觀測時在隧洞的兩個側壁分別布設震源和檢波器,按其相對位置設計成兩種觀測方式即固定激發點(或接收點)和激發與接收點相錯斜交方式。震源在預報目的體的遠端,接收點間距採用小道間距,多道接收,構成「水平聲波剖面」。利用時差和頻差與地質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反射面的空間方位並「投影」到該剖面上,從而確定反射面的空間位置及性質。其特點是各檢測點所接收的反射波路徑相等,反射波組合形態與反射界面形態相同,圖像直觀,同時觀測時也不影響掌子面的掘進。
該法已在工程中得到應用,如渝懷鐵路的圓梁山隧洞、千溪溝隧洞等,均取得了較好效果。該法數據採集單元和現場實測過程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可以在開敞式TBM法施工的隧洞中掘進機不停的情況下進行測試,因而具有較大的優越性,但尚處於研製和初步應用階段,例如在遼寧大夥房引水工程TBM2隧洞中進行試驗。
5.3.1.5 TRT真地震反射成像技術
TRT(True Reflection Tomography)真地震反射成像法是利用岩體中不均勻面的反射地震波進行超前探測,它是美國NSA工程公司開發的新方法,國外已實際應用。該法在觀測方式和資料處理方法上與TSP法及負視速度法均有很大不同,它採用空間多點激發和接收的觀測方式,其檢波點和激發點呈空間分布,以便充分獲得空間場波信息,從而使前方不良地質現象的定位精度大大提高;它的數據處理關鍵技術是速度掃描和偏移成像,不需要走時,因此,對岩體中反射界面位置的確定、岩體波速和工程類別的劃分都有較高的精度,而且還具有較大的探測距離,應該說較TSP法有較大的改進。由實際應用知,TRT法在結晶岩體中的探測距離可達100~150m,在軟弱的土層和破碎的岩體中尚可預報60~100m。該法成功應用的例子很多,較典型的是奧地利的通過阿爾卑斯山的鐵路雙線隧洞施工中進行了全程的超前預報。由於多種因素,目前國內尚未引進該技術。
5.3.1.6 陸地聲納法
陸地聲納法是「陸上極小偏移距高頻彈性波反射連續剖面法」的簡稱,可在狹小的場地和基岩裸露的條件下,探查中小溶洞、中,小斷層(斷裂)等地質施工隱患。它是彈性波反射法中的一個新品種,於1991年實現並推出,經20年長期而艱難的發展,在隧道施工超前地質預報和地面淺層高解析度勘查、工程質量檢測等方面的使用中表現了它的優點與特長。它應用地震反射法的原理,吸收了探地雷達,水聲法的一些元素;為解決它的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又採用了其他領域的技術,例如計算技術,測震領域的技術等,使它逐漸豐滿成熟。是中國地球物理勘探界具有原創性發明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之一。施測時採用極小偏移距地震波激發—接收系統,進行單點測量或在激震點兩側對稱位置上各設一檢波器,一次激發兩道接收。然後將各測點的時間曲線拼成時間剖面根據同相軸和頻譜解釋圈定斷層、大節理、岩層分界面、岩脈、涌水層、溶洞等不良地質體 。陸地聲納法能夠無畸變的接收10-4000Hz的彈性波信號。由於可採集很寬頻率的反射信號,故可以用分窗口帶通濾波的方法處理資料,分別提取不同頻譜的信息,以突出不同規模的探查對象的反射圖像。能夠對隧道掌子面前方150米遠的進行精細物探,可給出探查范圍內的中、小溶洞、中、小斷層(斷裂)、交叉斷層及傾角、傾向;該法具有解析度高、可避開許多干擾波、反射波能量高、探查岩溶和洞穴效果好、圖像簡單易辨等優點。在外業工作時,不打孔,不放炮,可以在隧道施工工序間隔工作,不影響隧道施工,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此法已在110餘個工程中成功應用。同時它通過了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的技術鑒定,陸地聲納法已被納入國家行業標准三部。2012年榮獲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2014年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
5.3.1.7 面波法
分為穩態法和瞬態法。穩態法在掌子面上放置一個激振器,用計算機控制激振器使其產生各種不同波長的波面,用兩個拾振器同時接到不同方向的振動波,由計算機算出每一種波長的面波傳播速度,根據面波的勘測深度等於波長的二分之一的原理,即可得到一組不同深度的面波平均速度的分布規律,不同介質面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從不同面波速度分布圖,就可以反應出地質構造的不同介面,如斷層、地下水等特性變化。瞬態法由於排列長度的關系未見實際應用的報道。
此法需要的場地較小,適合在地下洞室開挖面上工作,探測深度也能滿足施工預報的要求,對資料的分析判斷可在現場進行,操作簡便。已在南嶺隧洞中應用,很清楚地發現距工作面幾米處的斷層破碎帶。但該法在開挖面上能探測多遠的距離,尚需進一步實驗研究。
5.3.2 地質雷達技術
利用高頻電磁波以寬頻帶短脈沖的形式,由掌子面通過發射天線向前發射,當遇到異常地質體或介質分界面時發生反射並返回,被接收天線接收,並由主機記錄下來,形成雷達剖面圖。由於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其路徑、電磁波場強度以及波形將隨所通過介質的電磁特性及其幾何形態而發生變化。因此,根據接收到的電磁波特徵,既波的旅行時間、幅度、頻率和波形等,通過雷達圖像的處理和分析,可確定掌子面前方界面或目標體的空間位置或結構特徵。當前方岩體完整的情況下,可以預報30m的距離;當岩石不完整或存在構造的條件下,預報距離變小,甚至小於10m。雷達探測的效果主要取決於不同介質的電性差異,即介電常數,若介質之間的介電常數差異大,則探測效果就好。由於該法對空洞、水體等的反映較靈敏,因而在岩溶地區用得較普遍。缺點是洞內測試時,由於受干擾因素較多,往往造成假的異常,形成誤判。此外它預報的距離有限,一般以不超過30m,且要佔用掌子面的工作時間。
應用地質雷達進行超前預報,在鑽爆法施工的隧洞中使用相對較多,如太平驛水電站引水隧洞、海南高速公路東線大茅隧洞等工程中應用,均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由於探測時需要佔用掌子面的工作時間,故在掌子面上測試時需要停機進行,因而TBM法施工的隧洞中應用時需作特殊研究解決。
5.3.3 紅外探水法
由於所有物體都發射出不可見的紅外線能量,該能量大小與物體的發射率成正比。而發射率的大小取決於物體的物質和它的表面狀況。當掌子面前方及周邊介質單一時,所測得的紅外場為正常場,當存在隱伏含水構造或有水時,他們所產生的場強要疊加到正常場上,從而使正常場產生畸變。據此判斷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圍內有無含水構造。
現場測試有兩種方法:一是在掌子面上,分上、中、下及左、中、右六條測線的交點測取9個數據,根據這9個數據之間的最大差值來判斷是否有水;二是在已挖洞段按左邊牆、拱部、右邊牆的順序進行測試,每5m或3m測取一組數據,共測取50m或30m,並繪制相應的紅外輻射曲線,根據曲線的趨勢判斷前方有無含水。
掌子面上9個數據的最大差值大於10μw/cm2,就可以判定有水;紅外輻射曲線上升或下降均可以判定有水,其他情況判定無水。紅外探測的特點是可以實現對隧洞全空間、全方位的探測,儀器操作簡單,能預測到隧洞外圍空間及掘進前方30m范圍內是否存在隱伏水體或含水構造,而且可利用施工間歇期測試,基本不佔用施工時間。但這種方法只能確定有無水,至於水量大小、賦水形態、具體位置沒有定量解釋。
5.3.4 BEAM法
BEAM(Bore-Tunneling Electrical Ahead Monitoring),這是當前國際上唯一的一種電法超前預報方法,是由德國GEOHYDRAULIC DATA公司推出的產品。它是一種聚焦電流頻率域的激發極化方法,其最大特點是通過外圍的環狀電極發射一個屏障電流和在內部發射一個測量電流,以便電流聚焦進入要探測的岩體中,通過得到一個與岩體中孔隙有關的電能儲存能力的參數PFE(Percentage frequency effect)的變化,預報前方岩體的完整性和含水性;它的另一個特點是所有的裝置都安裝在盾構挖掘機的刀頭(測量電極)和外側鋼環(屏蔽電流)上,也可裝在鑽爆法施工鑽頭的前方(測量電極)及兩側鋼架(屏蔽電流)上,隨著隧洞掘進,連續不斷獲得成果,並適時處理得出掌子面前方的PFE曲線。由此預報前方岩體的性狀及含水情況。這種儀器在歐洲許多國家都已得到應用,但在我國尚未引進。 要推動隧洞超前預報水平,提高預報准確度,就必須將地質調查方法與多種物探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對地質物探資料進行系統處理和綜合分析。其工作方法和主要內容為:
⑴ 收集、熟悉地質資料:了解工程區內宏觀的地質環境、大型構造形跡的發育分布規律以及工程圍岩所處的具體構造部位、岩體的結構特徵、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岩體完整性、岩石(體)強度、地下水狀態等;掌握全隧洞的地質背景,指出存在的不良地質問題和地段,還要知道各段圍岩的穩定程度、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位置、規模、性質和防治措施,目的在於保證隧洞施工設計、施工方法和措施能順應地質情況的變化適時做出調整和修改。
⑵ 施工地質編錄:對已開挖洞段地質狀態作詳細真實的描述,可作為超前預報的依據,該內容包括岩性、岩石堅硬程度及完整情況、斷層及破碎帶、節理裂隙、地下水狀態、不良地質現象等作編錄。
⑶ 圍岩特性測試:根據工程需要,對岩石物理力學特性進行補充測試,如岩石點荷載強度、岩石回彈值、岩體彈性模量、軟弱面剪切強度等,有時還應進行初始地應力和二次應力場的測試等。上述數據是預報圍岩穩定性的重要參數。
⑷ 地球物理探測:根據岩體不同物理性質量測一定距離以內的物理力學參數的變化,據此判斷出隧洞工作面前方的地質情況。採用多種物探儀器進行超前探測,常用的物探方法有地震反射、聲波反射、地質雷達、TSP203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系統等技術。
⑸ 地質物探綜合分析:組成以地質工程師為主物探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施工地質組,對上述地質和物理探測資料進行整理和綜合分析,最後做出施工面前方不良地質問題的預測預報。
『玖』 隧道超前預報地質雷達和tsp哪個更准確
個人感覺TST更准確一些,兩者的具體操作可以內參照下面視頻容https://v.qq.com/x/page/w0379jqnmng.html
https://v.qq.com/x/page/k0379b2g6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