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地質調查圖鑒都有什麼
1. 地質調查的種類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分類,是按地質填圖比例尺來劃分的,即根據地質調查工作的詳細程度的要求,分為:
(1)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1 000 000,1:500 000);
(2)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250 000,1:200 000,1:100 000);
(3)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1:50 000,1:25 000)。
上述分類中常用的比例尺是1:1 000 000,1:200 000和1:50 000。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范圍,一般是按國際分幅(經緯度),或按工作任務要求劃分。大、中比例尺或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開展,首先要選擇好調查的地區,選擇的地區一般應符合下列原則:
(1)國民經濟建設或國防建設需要的地區;
(2)成礦地質條件有利,並已具備前期地質工作相適應的研究程度;
(3)自然經濟地理條件較好,或已有中、近期國家建設的發展計劃,能取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地區;
(4)確定調查范圍時應盡量照顧國際分幅,保持圖框的完整性並考慮與鄰區圖幅的連接。
關於小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進行,一般在地質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首先開展。地質調查工作比例尺的確定,一般應按照由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的順序進行,以使得地質研究程度的逐步深入,符合人們對地質環境由淺入深的認識規律。根據多年來地質工作的經驗總結,這種逐步深入的工作方法,能取得較好的地質效果和經濟效益。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在實際的地質調查區內直接進行中比例尺或大比例尺的地質調查。
2. 區域地質和地質調查簡況
土庫曼在大地構造上屬於烏拉爾-蒙古褶皺帶與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匯合的部位,主體構造單元為北北西走向的圖蘭台坪,東鄰烏茲別克的南天山晚海西期褶皺系,西接伊朗的阿爾卑斯後地台褶皺系。圖蘭台坪的蓋層為中、新生代沉積物,基底為古生代的沉積變質岩(項仁傑,2006b)。
土庫曼地區大面積為古近紀和第四紀的沉積物所覆蓋,只是在西北部、南部和東北部有少量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出露(圖7-1)。經鑽探揭露,土庫曼最古老的岩石為新元古代的變質岩。古生代沉積在土庫曼境內幾乎到處都有,但多在地下深部,只在西北部圖阿吉爾地區和北部阿姆河下游見有極少量的出露。在西部(克拉斯諾沃茨克半島)、東部(土庫曼納巴特地區)和北部(艾布吉爾地區和霍傑伊利附近),鑽探都發現了古生代的沉積岩和變質岩,時代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可能還包括早石炭世。晚古生代二疊紀的沉積物在地表只見於圖阿吉爾地區。在卡拉庫姆低地、阿姆河沿岸地區、土庫曼北部以及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北岸,鑽探也發現了時代為二疊紀的晚古生代沉積(О.А.Одеков,2007)。
土庫曼的地質工作主要由土庫曼地質公司負責進行,到2000年底,土庫曼94.6%的國土面積完成了1:20萬的地質填圖,15%的國土面積完成了1:5萬地質填圖(項仁傑,2006b)。從油氣地質工作程度來看,研究程度還是比較低的,全土庫曼地震剖面的密度平均只有0.39千米/平方千米,勘探鑽進的密度只有20.5米/平方千米(Л.В.Эдер,2007)。
尋找油氣是土庫曼地質工作的中心任務。土庫曼政府2001~2002年度期間制定了一項投資總額達9297萬美元的地球物理勘查計劃。2002~2005年計劃完成2950平方千米的三維地震測量和9000千米的二維地震測量,同時計劃完成84.6萬米的油氣勘探鑽進。通過這些工作將增加石油儲量7400萬噸、天然氣儲量4700億立方米。
根據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批準的「2010年前土庫曼社會經濟改革戰略」 的規定,還要開展鐵礦石、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和放射性金屬、膨潤土、磷塊岩、沸石、明礬石,以及各種建築材料的勘探工作(項仁傑,2006b)。
圖7-1 土庫曼地質圖(引自Z.Kuliev et al.,1997)
3. 涉及區域地質原始資料都有哪些
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原始資料包括:地質觀察路線、實測剖面、礦點檢查、回物化探工作等的原始記錄和答圖件;各類岩石、礦物、古生物標本和各種樣品采樣、鑒定記錄;金屬量測量(包括水系沉積物測量)、重砂分析、薄片等的分析鑒定成果;還有各種數據、登記卡片、登記簿、數據處理程序及記錄等。
4. 區域地質圖及其分類
地質圖是經過專門地質填繪或編繪(有時是填繪與編繪相結合)獲得的,是運用圖面要素把出露於地面的各種地質體、地質信息按一定的比例尺的要求和空間方位關系表示在平面地形圖上的專門性圖件。
圖面要素主要指各種規定的符號、花紋、顏色、線條等。一幅完整的地質圖通常由圖名、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主圖、圖例、接圖表、責任欄、輔助性附圖(也稱副圖)及注釋等構成。主圖即為圖框線限定的全部區域,一般排放於圖的中心區,圖名及線段比例尺位於其上,接圖表和責任欄一般位於其下。輔助性附圖主要有多重地層劃分對比表或綜合柱狀地層劃分表(一般位於主圖左側)、圖例(一般位於主圖右側)、圖切剖面(一般位於主圖之下),有些地質圖在主圖外還有如岩石譜系劃分表、圖幅所在大區構造位置圖、構造單元圖等,有時還見有岩石地層格架圖、年代地層格架圖、火成岩的構造環境判別圖、主要沉積體的典型基本層序圖等。由於不同圖幅出露地質體的差異,或是圖幅取得的主要地質成果的差異,各圖在主圖之外的輔助性附圖及注釋中所表達的內容和側重點各有不同,但它們的功能是輔助讀圖,增加圖幅關鍵信息量,突出反映圖幅中的最大地質成果,或對圖幅內某個局部地質問題的專門性注釋和解釋。這些輔助性附圖及注釋在圖上排放的位置一般不做強行規定,只要配合主圖,排列緊湊、布局美觀即可。
隨著地質科技的進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印刷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完善,使地質圖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不同時期的地質圖,會全面反映該時期的地質理論水平、科學研究手段的先進性、測試能力與精度水平、制圖水平、印刷水平,也是全面反映一個國家地質研究與經濟狀況的標志。不同類型和不同精度的地質圖,反映該類圖的服務對象、方式、用途,尤其反映地質科學對國民經濟建設的服務水平。
地質圖除按比例尺的大小分為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小比例尺三種外,還有其他多種專門性分類。按圖面主要內容可分為基岩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按圖幅范圍可分為全球地質圖、大區地質圖、成礦區帶地質圖、分省地質圖、小區地質圖、局部地質圖、礦區地質圖。按工作手段和圖幅精度可分為實測地質圖、修測地質圖、編測地質圖、編繪地質圖。按專業性質和表達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基礎地質圖、礦產地質圖、火山岩地質圖、變質岩地質圖、岩相古地理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環境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地貌地質圖、災害地質圖、遙感地質圖等。另外還可按圖幅的保密級別等對地質圖進行分類。
5. 什麼是區域地質調查
簡稱區調,又稱區域地質測量。是指在選定地區的范圍內,以地質填圖為基本手段,進行的綜回合性基礎地質答調查工作。調查區范圍一般按經緯度以國際分幅為單元進行劃分,按工作詳細程度可分為小比例尺(1:100萬、1:50萬)、中比例尺(1:25萬、1:20萬、1:10萬)和大比例尺(1:5萬、1:1萬)區域地質調查。
6. 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知識
(一)區域地質調查類型
區域地質調查又被簡稱為區調,是一項多學科綜合性地球科學研究工作,是按照一定的任務和相應的科學規范要求在某一地區進行地質礦產研究和地質填圖工作的總稱。最終編制的圖件,除了地質圖外,還要根據需要編制礦產分布規律圖和預測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等專門圖件。
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將區域地質調查分為若干類型:以方法或學科劃分則有地質的、地球物理的和地球化學的;按研究的對象則可分為專題性的和綜合性的;據任務的來源也可劃分為生產性的和科學研究性的。若以地質的方法為主要手段,根據地質調查的精度要求,即對工作區內地質礦產等方面的研究要求達到的詳細和准確程度,按所填地質圖比例尺大小來劃分,並以國際地形圖分幅為成圖單位。
1.小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這種類型地質調查又稱概略地質調查,其運用比例尺為1:100萬和1:50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10km、5km左右,即在相應比例尺的地形圖上路線間距為1cm左右。該類型區域地質調查被安排在地質空白區或地質研究程度低的地區。其主要任務是測制上述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並概略地研究測區的地質構造,發現找礦遠景區等。
2.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這種地質調查類型又稱區域地質調查,其運用比例尺為1:20萬和1:10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的間距分別為2km、1km左右。該類型地質調查被部署在經上述小比例尺地質調查所發現的有利成礦遠景區內。其主要任務是比較詳細地研究測區內地質構造情況並進行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填圖工作;同時運用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手段進行找礦工作,以及對測區內可能存在的礦產開展普查工作;查明礦產分布規律並圈定有利成礦地段或詳查區段。
3.大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
這種地質調查類型又稱詳細地質調查,其運用比例尺為1:5萬和1:2.5萬。地質調查和地質填圖路線間距按比例尺大小相應地為500m或更小。該類型的地質調查一般部署在已經被圈定的有利成礦地段或已知礦區的周圍,或在地質構造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區。其主要任務是詳細查明測區地質構造並進行地質填圖工作,同時對能控制測區主要礦產形成和產出的地質構造區段進行深入研究,將有關內容反映在地質圖及礦產圖上。對測區主要礦產應作詳盡研究,對已發現的礦點、礦化點和礦床均應做出地質評價。
對某一地區地質調查、研究的精度和工作程度,隨著所運用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而存在差異。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部署程序一般是先進行小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然後依次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地質調查工作,隨著所運用的比例尺由小到大的變更,實際反映了工作程度的深入和研究精度的提高。
(二)任務及要求
區域地質調查或地質填圖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是由其工作性質所確定的,各項任務的精度和工作程度則與前述的區調類型不同而有所差異,這些都在地質調查規范和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書中得到體現。區域地質調查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沉積學和地層學
查明測區內地層時代,各時代地層的岩性、岩性變化及組合特徵,地層的厚度及其變化,各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及其類型;建立區內地層系統,劃分地層填圖單位和標志,開展沉積岩區地質填圖工作;收集沉積地層、生物地層、古生態及生態地層、事件地層等地層資料,研究測區內沉積地層的類型和空間變化規律,分析其形成時的古地理和古構造環境。
2.岩漿岩岩石學
查明測區內岩漿岩的類型和期次,不同類型岩漿岩的岩石學和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體的規模、產狀、空間形態、岩體的流動構造、塑性變形構造和破裂構造,岩體與圍岩的接觸關系;要求對復式岩體進行區分(單元、超單元的建立與歸納),並確定填圖單位,開展岩漿岩區的地質填圖工作;研究區內各類侵入體的成因機制、形成時代、構造條件及大地構造(區域構造)背景。
3.變質岩岩石學
查明測區內變質岩的類型及其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徵;劃分變質相帶;進行原岩恢復工作;劃分不同的變質岩群或不同的變質地體;確定填圖單位並開展變質岩區的地質填圖工作;根據同位素年齡、疊加變質作用、變質岩群的產狀和接觸關系、不同期次疊加構造樣式及特徵、區域構造的條件和背景,綜合研究變質作用發生的時代、期次和變質岩形成時的大地構造背景。
4.構造地質學
查明測區內不同類型、不同樣式、不同尺度、不同層次、不同期次的構造變形特徵;根據其疊加、置換、交切及區域角度不整合等關系,利用構造解析方法,釐定變形序次及變形事件的時代;通過對變形機理的研究來分析多次變形作用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特徵;綜合分析測區內沉積岩、變質岩、岩漿岩等方面的發育特點,確定測區的大地構造屬性,釐定內部構造單元,並闡明其相互關系及大地構造演化歷史。
5.礦產
對發現的礦點、礦化點進行檢查;對已知礦產要收集資料進行研究,以查明測區內的礦產種類、規模以及它們的成因類型;分析各類礦產與地質作用的成因關系和時空分布規律;將所取得的礦產成果編繪於礦產圖上;通過各方面資料的綜合研究,提出找礦方向。
除了上述各項任務和研究內容外,有時還需根據具體情況和特殊要求進行適當調整或稍有變更,所有這些都在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書中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在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應嚴格執行規范,並按照任務書的要求完成各項任務,以保證通過檢查驗收並獲得優秀成果。
7. 區域地質調查的概念
區域地質調查(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也稱區域地質測量,簡稱區調)是指在選定的區域范圍內,運用現代地質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在充分研究和運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按規定的比例尺進行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找礦和綜合研究,闡明區域內的岩石、地層、構造、地貌、水文、工程地質等基本地質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研究礦產的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進一步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因此,區域地質調查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重要經濟建設區、中心城市發展和國土規劃等提供必要的區域地質資料的基礎性和公益性工作。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發展,區域地質調查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已愈來愈為人們所認識。
區域地質調查通常包括區域地質填圖和區域礦產調查評價兩方面。
區域地質填圖(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是在選定或規定的區域范圍內,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統一的技術要求,將各種地質體分布特徵、三維關系及有關地質現象用規定的地質填圖要素填繪於地理底圖之上,形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因此,是一項以基礎地質研究為主的調查方法。它或在實際觀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遙感影像地質解譯並結合地面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是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工作區地質和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區域地質填圖是獲取區域地質圖件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大比例尺地質圖,均來自於區域地質填圖。
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目的(如區域地質調查、礦產普查、礦區勘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海洋地質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質及任務要求測制內容不同的各種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等。今後,三維地質填圖、生態環境填圖將受到更大重視,海洋地質填圖也多列為沿海國家的填圖系列。建立國家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是發展地質調查工作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區域地質填圖主要是地面地質填圖,盡管有部分立體的推斷與分析,但就其圖面主要內容和對深部地質體的探索與分析的深度而言,仍然以地表地質信息為主,而且圖件也多是平面圖式。隨著對深部地質體探索手段和能力的不斷提高,地質工作者在進行地面地質填圖的同時,應用各種物探、鑽探等勘查技術,按照相應的精度獲取與研究地殼表層一定深度的地質信息(一般在5km以內),研究地表與地下地質體之間的關系,編製成三維空間地質圖,即立體地質填圖(spatial geological mapping)。
區域地質調查中所指的「區域」,主要指填圖面積較大而具有區域性、地質調查嚴格受比例尺限定性和圖幅范圍的整幅性三個方面。區域性是指此類地質調查面積一般大於礦區等小范圍的地質調查,或是有別於邊界形態或成圖輪廓不規則的局部性調查。填圖比例尺的限定性,是指地質圖上所填繪出的地質填圖單位、地質體和各類地質要素的精度必須達到規定的比例尺精度。整幅性是指按地形圖國際統一分幅原則確定地質調查的圖幅范圍與成圖邊界。整幅性還要求在地質調查中,除國境線之外地區以及少數極難險的特殊地區(有時還包括某些重要的軍事禁區)等地段外的所有圖區內均應完整填繪地質圖。
區域礦產調查評價(regional mineral evaluation)是通過系統的野外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查明規定圖區內各種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規模、產出規律,圈出進一步工作地段和遠景區,進行成礦預測,指出找礦方向,根據控製程度估算部分礦床相應級別的資源量。此類地質工作屬區域礦產調查。區域礦產調查可按國際分幅圖幅、成礦區帶、行政區及其他選定的特殊區部署,亦可進行以單礦種或礦組為主的調查。不同比例尺的區域礦產調查工作的精度要求不同。實際野外區域礦產調查工作的原則是以面為主,點面結合,重點檢查評價。主要工作內容是收集整理工作區內各類礦產資源資料和相關的物探、化探、遙感、科研等資料,有重點地開展地面物探、化探工作,有選擇地進行礦點檢查,物化探異常檢查,自然重砂和物化探異常加密取樣,開展成礦規律研究。按國際分幅圖幅工作的1∶5萬~1∶25萬的區域礦產調查一般結合區域地質調查部署,根據地質條件和需要進行相應比例尺的自然重砂測量、水系沉積物測量、放射性伽馬測量等掃面調查,並對調查中新發現的礦點、礦化點和找礦線索進一步檢查。區域礦產調查應提交相應的綜合地質報告及附圖,或按礦種分別提交調查報告。
區域礦產調查評價是建立在區域地質填圖工作基礎上的專門性、區域性礦產工作,因此,區域地質填圖是區域礦產調查評價工作的基礎和先行。鑒於此,並考慮教學課時等相關要求,本書主要闡述區域地質填圖的主要理論與方法。
8. 標准區域地質圖的圖面內容及其所包含的地質信息
1、內容來:主圖 圖例 柱狀圖 剖面自圖(一般兩條) 責任表。
2、地質信息:
主圖:地層(當然需要填色)、斷層(一般使用紅色筆)、褶皺、區域的地貌需要一些(例如陡坎、房屋、鐵路、公路等)當然一些文字性標志也需要的(例如什麼山、什麼壩、填色的部分是哪個地層等)
圖例:每種地層對應一種顏色,整體來說都有規定的顏色;還有一些其他的標志,斷層,陡坎等。
柱狀圖:地區的柱狀圖反應了該區域的所有地層,包括其地層厚度,岩性特徵和化石,礦藏資源,沉積環境等
剖面圖:在地圖上選擇一個能夠反應地層和構造運動的一條線,繪制其剖面圖,當然其中有些部分在主圖上面看不出來,但是需要根據主圖和柱狀圖等信息推測出來,如復雜褶皺、覆蓋的地層。
責任表:這個就簡單了,內容有單位 、圖名、比例尺、編號、制圖人、日期、數據來源等。
這些信息在繪制地質圖的時候都會有相關的規定。例如圖的放置的地方,佔用大小等都有規定。而繪制這些提交的還包括你的原始數據,參考的資料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9. 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歷程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先後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灝和計榮森(1932)、謝家榮(1947)、徐嘉煒(1956)、張文堂(1962)、華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過地層研究工作,325地質隊(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進行過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安徽區隊成立,以合肥盆地為重點進行了1:20萬石油地質調查。
1999年,勝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之後,為配合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於2000年與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協作,進行了8條區域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圖1-3),其中東西向4條,自西向東為HF99-620、650、700、748線,南北向4條,自南而北為HF99-317、340、365、396線,累計180km。2001年又協作完成了大別山山前150km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工作(圖1-3)。
圖1-3合肥盆地區域地質調柘測線位置圖
(二)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累計完成330km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通過系統的ESR測年,結合沉積相的研究,確定了霍山一帶侏羅系三尖鋪組(J1+2s)、鳳凰台組(J3f)與肥西一帶的侏羅系防虎山組(J1f)、圓筒山(J2y)、周公山組(J3z)屬於同期異相沉積。
(2)通過岩性組合、礫石成分、接觸關系、沉積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發現毛坦廠組(K1m)火山岩與沉火山碎屑岩、沉積岩之間呈穿插接觸關系。
(3)證實了霍山縣團山一帶下白堊統黑石渡組(K1h)與下伏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發現和確定了盆地內早白堊世地層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長豐雙墩、定遠土山背斜)及北NE向復式背斜(如定遠雨林集復式背斜)。其成因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等的活動有關。
以往關於盆地內中、新生界褶皺的資料極少,本次工作發現的一些褶皺構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於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線中部。核部為晚侏羅世鳳凰台組(J3f),翼部為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長度估計在20km以上,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於古新世定遠組(Ed)的覆蓋,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傾角10°~20°,北翼傾角10°~15°,軸面直立,為直立褶皺。
紫蓬山向斜:位於肥西縣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線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侏羅統周公山組(J3z),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計長度大於3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北翼地層出露不全。南翼傾角以20°~35°為主,北翼傾角10°~15°,軸面微向南傾,為直立褶曲。
雙墩背斜:位於長豐縣雙墩集附近,亦稱為吳山廟鼻狀構造。核部、翼部地層均由下白堊統朱巷組(K1z)構成,長約11km,寬10km,軸跡方向近EW,向東傾伏,北翼傾角為10°左右,向東轉折端傾角為100~280,由於第四系覆蓋,南翼情況尚不明確。
南店子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南店子。核部地層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翼部地層為上白堊統張橋組(K2z)。軸跡方向為60°,向南西傾伏,估計長度6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地層出露較差,僅據零星露頭點確定,南東翼為10°,北西翼傾角為9°,軸面直立,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處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軸跡方向為105°,向西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展布長度不明。北翼傾角為20°,南翼傾角為10°,軸面略向南傾,為直立褶曲。該褶曲系當地群眾挖水渠時揭露整個核部(圖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於定遠縣城東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層為下白堊統朱巷組(K1z),翼部由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構成,寬8km,長約10km,軸跡呈NE向,向南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而展布情況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遠組(Ed)覆蓋而不清楚。東翼傾角為10°左右,西翼傾角為14°左右,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褶曲。
(5)通過剖面測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緣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遠斷裂的存在,該斷層導致了定遠早三紀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該斷裂為同沉積斷層的看法,推測應屬於第三紀之後的斷層。
(6)首次在肥西縣周公山一帶發現了一系列較平緩、與層面交角不大的順層滑覆構造,不僅在地層產狀向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發育,而且在地層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亦發現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這期滑覆應早於肥西-韓擺渡斷裂以北的侏羅紀地層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時間。
(7)發現了霍邱縣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劉老碑組存在一系列變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縣四十里長山一帶在相同層位中未見此現象,結合HF99-748線劉老碑組也未出現變形的實際,可以肯定該處變形與肥中斷裂的活動有關。
(8)通過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構造,其南北向的擠壓作用應與大別造山帶仰沖推覆有關。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緣霍山縣與兒街東的下白堊統黑石渡組砂岩裂隙中發現了瀝青,為確定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10)在盆地南緣的金寨縣、霍山縣等地發現了與大別造山帶沖斷作用有關的地質現象,為研究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之間的耦合關系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