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qh代表什麼
❶ 煤礦水文地質概況提到的含水q值是什麼
煤礦水文地質概況提到的含水q值是單位涌水量。
抽水試驗時井孔內水位每下降一米時的涌水量。它是對比含水層出水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標。
單位涌水量的單位為L/(s·m)。
❷ 水文地質條件
(一)淺層水
地下水的運動狀態和水質與含水層的沉積環境有關。一般來說,湖相沉積或者泛流帶的含水層岩性細小,多為淤泥質黏土,水體流動性差,則氟離子容易在此聚集;而河流沖積層或者古河道的含水層,岩性較粗,透水性較好,有利於地下水的循環交替,多形成低礦化度的低氟地下水。
1.黃河沖積平原、古河道主流帶地區
此區屬於水量豐富區,分布范圍廣,面積約5267.86km2,占總面積的77.4%,含水層上游以含礫石中粗砂為主,下游以中細砂為主,為黃河古河道河床相堆積。含水砂層頂板埋深上游10m左右,下游可達20m。覆蓋層岩性為亞砂土夾亞黏土,局部為粉砂,與下層含水層構成上細、下粗的二元結構特徵。
2.泛流帶及邊緣帶
此帶分布於開封縣半坡店,杞縣城南—裴庄店、通許縣城南—太康縣楊廟,扶溝縣呂潭—太康縣、鄢陵板橋、縣城—馬欄,尉氏縣朱曲及臨近條形崗地的黃河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面積1398.4km2,占總面積20.55%。
含水層以粉細砂為主,多為薄層,總厚度一般小於10m。頂板埋深為5~10m,最深可達20m,含水層之間有弱透水層的亞砂土、亞黏土相隔,砂層頂板為亞砂土、亞黏土層和不穩定的淤泥層。因而組成以亞砂土、粉細砂粗細相間的多元結構特徵。水位埋深一般為2~4m,局部地區4~6m。含水層顆粒細,厚度比較薄,地下水徑流條件較差,因而水質也比主流帶差。
3.崗地及崗間窪地
此區分布在尉氏西部大營、大馬條形崗地與崗間窪地地帶,面積較小,僅139.20km2,占總面積的2.05%。條形崗地為黃河早期沖積形成,含水層為黃土狀亞砂土,崗間窪地為後期水流切割堆積而成,上部為亞砂土,下部為薄層粉砂、粉細砂。水位埋深不一,條形崗地4~6m,崗間窪地2~4m,局部1~2m。這里含水層富水性雖差,但由於地形坡度大,地下水徑流條件好,水交替作用強,故水質較好。
4.淺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淺層水的補給方式主要有垂直補給和側向水平補給兩種。垂直補給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補給量的多少與降水特徵、包氣帶岩性、地面坡度、地下水位等因素有關。研究區地處平原區,地勢平緩、降水量充沛、地下水埋深較淺、包氣帶岩性較粗(亞砂土),有利於大氣降水的補給,因此大氣降水是主要的垂向補給來源,在西部崗地區,由於蓄水條件差,接受補給的能力弱。除了大氣降水,河流以及渠道的滲漏也會補給地下水,研究區河流眾多,常年來河道不斷抬升,使河流常年補給地下水,同時又是農業主產區,在農業灌溉時,一部分灌溉水下滲補給地下水。側向水平補給主要指在水力坡度大且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地區,可以接受上游地區地下水的側向徑流補給,據統計,側向徑流補給量為684.07×104m3/a。
徑流 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地形坡度的影響,一般來說,地形坡度越大則水力坡度就越大,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就越快,相反則越慢。在尉氏縣西部以及召陵鎮附近的崗地處,由於水力坡度較大(5‰~1‰),且含水層岩性較粗,因此地下水的徑流速度快,而在廣大的平原地區,水力坡度為0.5‰~0.17‰,並且含水層岩性較細,地下水的徑流條件較差,即使在含水層岩性較粗的古河道也是,由於水力坡度較小,徑流很緩慢。
排泄 淺層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人工開采、河流排泄以及越流排泄。在地下水埋深較淺的地區,蒸發是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主要方式,由於地下水埋深較淺,加之包氣帶岩性較細,地下水的毛細上升高度較高,當蒸發能力強時可大大消耗淺層地下水,據估算淺層地下水的蒸發消耗量占總排泄量的70%,是主要的排泄方式。在地下水埋深較深的地區,人工開采則成了主要的排泄方式,另外,當淺層地下水位高於河水水位時,地下水可以向河流排泄。研究區斷裂構造發育,這些斷裂成為地下水運動的通道,淺層含水層的地下水可以向下補給深層地下水,或側向流出研究區,也構成了淺層地下水排泄的一種方式。
(二)中深層地下水
一般指埋藏於50m以下350m以內含水層的水。研究區西部崗地,上更新統屬於淺層水,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上部地層缺失或零星分布,中深層水主要是指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中的水。平原地區第四紀各時代的含水層組齊全,中深層水包括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中深層水主要反映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
1.黃河主流帶
西北部朱仙鎮,南部到通許縣城北關一帶,呈西北東南向條帶狀分布,面積105.60km2,占總面積1.55%。由於本區地處開封凹陷,各時代地層厚度和砂層厚度都較厚,所以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較好。含水層頂板埋深50m左右,底板埋深140m左右,總厚度26.87~57.78m,有4~5層,中有亞砂土和薄層亞黏土相隔,呈多層結構。時代屬於上、中更新統(西部包括一部分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岩性為含礫粗砂,粗中砂、細砂組成,水位埋深2~3m。
2.河流沖積層
主要分布在尉氏縣大營以北蘆家、崗陸一帶條形崗地區,含水層為下更新統下部沖積層,面積不大,僅76km2,占總面積的1.11%。含水層3~4層,總厚度25~40m。岩性為粉細砂、細砂、中細砂、粗砂和礫石層,各含水層之間有比較厚和緻密的黏性土相隔。地下水埋深7.7~13.4m。
3.沖湖積層
分布於尉氏縣蔡庄、長葛南席,鄢陵縣的彭店、城關、馬欄,扶溝縣的呂潭—大新集一帶。面積712.8km2,占總面積的10.47%,含水層屬於下更新統下部沖湖積層,頂板埋深213~240m,底板埋深250~309.5m,岩性為細砂、中細砂、中砂及少量含礫粗砂層,有3~4層,總厚度為30.57~41.17m。水位埋深5.99~11.55m。
4.中深層地下水的補徑排
補給 中深層地下水的補給也主要由垂直、水平補給提供,但和淺層地下水補給的不同之處是,補給源更多的是接受上層含水的向下滲漏,最終來源於大氣降水。淺層水向下滲漏補給中深層地下水的條件是中深層地下水的水頭低於淺層地下水,其次是要有導水通道或者水頭差足夠大,可以穿過弱透水層,進行層間補給。另外,中深層地下水可以接受上游含水層的側向補給,補給量的大小,取決於含水層岩性和水力坡度。
徑流 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主要受基底條件的控制,基底的起伏狀況決定了中深層地下水的徑流緩急。在坳陷底部以及坳陷向隆起過渡的區域,由於水力坡度較小或者為負,地下水流動緩慢,而在隆起向坳陷過渡區域,水力坡度較大,有利於地下水的徑流。不同層位的中深層含水層的水力坡度不同,上、中更新統含水層組的水力坡度為0.5‰~0.17‰,下更新統上部含水層組及下更新統下部含水層組水力坡度為0.5‰~0.25‰,流向和淺層地下水一致,自西北向東南,呈輻射狀。
排泄 中深層地下水由於埋深較深,地下水蒸發能力較弱,因此人工開采成為主要的排泄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深層地下水水頭都高於淺層地下水,中深層水可以通過越流補給淺層地下水。同時,也可以側向徑流出研究區。
❸ 在水文地質中流域是什麼意思
中文名稱來:流域
英文名自稱:drainage basin;basin;watershed
定義1:
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的總和。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水文學(二級學科)
定義2:
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嶺所包圍的集水區域。
應用學科: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文、水資源(二級學科);陸地水文學(水利)(三級學科)
【基本概念】
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集水區。分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兩類。如果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相重合,稱為閉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則稱為非閉合流域。平時所稱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區。
❹ 水文地質條件是什麼
水文地質條件是指地下水埋藏、分布,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水質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質條件等的總稱。
❺ 地層地質年代:Qh 什麼意思
地來層地質年代自:Qh 即全新世。
全新世(Holocene)(11500年前至現在)是最年輕的地質時期(地質時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全新統,它覆蓋於所有地層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P.熱爾韋提出的,並為1885年國際地質大會正式通過。全新世時間短,沉積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圍廣。
地質時代最新階段,第四紀二分的第二個世,開始於12000~10000年前持續至今。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全新統,它覆蓋於所有地層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爾瓦(P.Gervais)提出的,並為1885年國際地質大會正式通過。全新世時間短,沉積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圍廣。由於距今時代短,可應用幾種有效的年代測定方法,因此,其地層劃分比較詳細、精確。全新世與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紀冰期一次亞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因此又稱為冰後期。全新世氣候有輕微波動。海面變化與氣候相一致,冰後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現今位置,其後僅有輕微的變化。全新世時,人類已進入現代人階段。
❻ 水文地質區帶的含義與應用
水文地質區帶是指沉積盆地內地下水的水動力條件與水化學成分沿著徑流方向呈有序的變化,在縱向上不同含水岩系之間存在著蛛絲馬跡的相互聯系過程。這就是說:從供水區到泄水區,從地表到地殼深處,按照水動力和水化學的綜合特徵,可劃分出若干個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水文地質單元。
我國石油水文地質工作者在研究水文地質區帶時,主要沿用以下學者的觀點和方法:
1.B.A.蘇林的水文地質區帶的劃分方法
蘇林認為,地下水或多或少的都與地表水有一定的聯系,將聯系的程度定義為「水文地質開啟程度」,並用來作為劃分水文地質區帶的基礎。開啟程度決定於:含水層頂板的岩石性質,越厚越不透水,含水層與地表水隔離越好;含水層供水區和泄水區之間的距離和相對高差,它控制著水的循環強度;岩相變化情況,透水岩石的尖滅與相變情況;侵蝕窗的存在,使含水層與地表水發生了聯系,或出現上升泉;含水層埋藏深度,埋藏越深,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越弱。實際上水文地質開啟程度主要決定於地質構造,自然地理條件及岩石性質。
根據上述綜合因素,劃分三個水文地質區帶:
1)水自由交替帶:與地表水或大氣降水有密切聯系;含水岩系裸露地表或被透水性好的岩層所覆蓋(無隔水頂板);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有的雖然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本身透水性好;供水區與泄水區的高差大;水化學成分與地表水接近,以Na2SO4型水為主,在遭受沖刷的地區,當岩層中有長石礦物時,多為NaHCO3型水,相反在岩石溶濾作用很弱或受氯化物鹽漬的地區,出現礦化度略高的MgCl2型水。
2)水交替停止帶:岩層透水性能力差,或由於岩相變化,致使與地面隔離;遠離供水區,也無泄水區,即沒有侵蝕窗。也不存在使地下水流回地面去的通道或斷層,水沿地層運動的速度很慢;礦化度較高,以CaCl2型水為主。
3)水交替阻滯帶:介於上述兩帶之間,為它們的過渡帶。另外,如果供水區和泄水區之間的距離很大,或者透水性能不太好時,則屬於這一類型。本帶上部多為Na2SO4型水,下部為MgCl2型水;中間為過渡階段;在還原條件下,由於有機質的演化作用(烴類氣體與石油的形成),硫酸鹽可被還原形成NaHCO3型水;就礦化度而言,介於自由交替帶和交替停止帶之間。
2.M.A.格塔聯斯基的水文地質區帶的劃分方法
主要依據地下水的流速、水型特徵及礦化度高低,劃分以下四個區帶:
1)水自由交替帶:位於局部侵蝕基準面以上;地下水運動速度很快;常屬Na2SO4型水和NaHCO3型水;礦化度小於2 毫克當量/100 克;在斷裂破碎帶附近,由於深部地下水上涌,出現其他類型的水型,周邊岩石的性質也會引起水型的改變。
2)水交替緩慢帶:位於局部侵蝕基準面以下;地下水運動速度較快;可出現多種水的類型;礦化度在2~50毫克當量/100 克之間;主要受局部地方性的水文地質開啟程度和岩石性質的影響。
3)水交替阻滯帶:位於上帶的下部,地下水運動速度不大,大多屬於CaCl2水型,而MgCl2型水較少,僅在局部具有大量石膏化的剖面上或開啟程度良好的地段,可見到高礦化度的Na2SO4型水;礦化度在50~250毫克當量/100克之間。
4)水交替停止帶:包括沉積岩層剖面上最深的部分;礦化度高,大於250毫克當量/100克,均為CaCl2型水;此帶的厚度大,底部都為結晶基岩的侵蝕表面或基岩的裂隙部分,地下水運動速度極慢,已毫無意義,但仍在垂直方向上沿構造裂隙與斷裂進行運動。
3.K.B.費拉托夫水化學垂直分帶的理論
費拉托夫根據地下水礦化度、水化學類型、鹽類成分及有關比值等隨著埋藏深度增加而有規律變化的特點指出:
1)在任何一個盆地內,地下水的總礦化度均隨深度增高,與發展的性質和年代無關。
2)在任何一個封閉的盆地內,在地下水循環基準以下,水化學成分的改變與岩石成分的關系逐漸消失。
3)循環基準面——即通過該構造水文切割綱最低侵蝕線的一個彎曲面,它把地下水分為兩帶,上帶叫做循環和淋濾帶,下帶叫做水的類型分異和形成帶。
4)在地殼垂直剖面上,自上而下,地下水類型的改變是重碳酸鹽水—硫酸鹽水—氯化物水,而陽離子分帶性表現得不顯著。
5)地下水循環基準面以上的水,沒有明顯的分帶性。
6)盆地愈古老,岩石的透水性愈好,則水化學垂直分帶現象愈明顯。
為研究水化學的垂直分帶,他首先研究了垂直方向上各岩層的水力聯系,認為地下水絕不是相互隔絕的,而是保持著經常的、緊密的、靜水力學的滲透和水化學聯系。
費拉托夫在研究地下水溶液性質的基礎上,提出了水化學垂直分帶規律是由溶液的飽和極限和比重引起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自然界中大氣和岩漿的分異都與比重有關,所以地球表面為矽鋁層,向下為矽鎂層,地球內部為鐵鎳核心。
上述學者關於水文地質區帶的劃分,在油氣水文地質勘查實踐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對我國油田水研究產生一定的影響。
❼ 含水層水文地質試驗參數中 Q代表什麼
滲透流量,即為通過過水斷面的流量
❽ 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是指什麼
通常把與地下水來有關的問源題稱為水文地質問題,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條件稱為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的現象。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採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
❾ 地質及水文地質概況
一、地質構造
研究區地處臨清台陷(
圖2-2 區域地質構造簡圖
(據中國地質調查工作項目「石家莊-西柏坡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
1—Ⅱ級構造單元界線及編號;2—Ⅲ級構造單元界線及編號;3—Ⅳ級構造單元界線及編號;4—工作區范圍
晉縣斷凹的走向NNE,蓋層包括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最大厚度5500m,蓋層下伏基岩為中生界。
根據斷裂的規模,區內斷裂分為三級:一級斷裂為紫荊關深斷裂帶和太行山前深斷裂帶。紫荊關深斷裂帶在太行山段為紫荊關-靈山斷裂。自北而南,太行山前深斷裂帶包括懷柔-淶水、定興-石家莊、邢台-安陽等三條主幹斷裂。定興-石家莊深斷裂的南端和邢台-安陽深斷裂的北端,位於本研究區內。二級斷裂主要有正定東斷裂、北席斷裂、藁城西斷裂、藁城東斷裂、晉縣斷裂和高遷斷裂等。三級斷裂,主要有古運糧河-牛山-鄭村、同閣-百尺桿、良都店-鹿泉-大河和吳家窯-黃峪斷裂帶等。
二、地層
研究區新生界以下基岩以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為主,局部分布有古元古界變質岩系及寒武系、奧陶系。基岩之上為巨厚的新生界鬆散堆積物覆蓋,堆積物厚度自西向東由薄變厚。
1.太古宇
太古宇厚度達萬米以上。由一套麻粒岩相至角閃岩相的深變質岩組成,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山區及丘陵區出露地表,其他地段則主要掩埋於元古宇、古生界以下;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則掩埋在平原區深部。
2.古元古界
古元古界地層厚度4000m以上,岩性為甘陶河群板岩、長石石英砂岩、白雲岩、蝕變安山岩等,與上覆中元古界呈不整合接觸。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主要出露於鹿泉市區以南-封龍山一帶的山區,山前地帶隱伏分布在200m以下,其他地段掩埋於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以下;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則主要掩埋在平原區深部。
3.中新元古界
中元古界長城系厚度600m,上部為灰色白雲岩、泥質白雲岩,下部為灰綠色泥岩等;薊縣系厚度550m,岩性為淺灰色、灰色、灰褐色白雲岩、硅質白雲岩。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僅見長城系,主要分布在鹿泉市九里山山前地帶,隱伏於40m以下;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掩埋於平原區深部。
4.古生界
寒武系厚度介於420~700m之間,下部為灰黃色、灰色、紅色泥岩、頁岩夾白雲岩、灰岩;中部為泥頁岩、淺灰色鮞狀灰岩、灰岩;上部為灰色、灰褐色竹葉狀灰岩和白雲岩。奧陶系厚度介於650~900m之間,下部為灰黃色、灰色白雲岩、灰岩;上部為淺灰色、灰褐色灰岩、泥質灰岩,石膏層發育,是基岩主要儲水層。石炭系厚度不大於320m,中石炭統底部為一明顯剝蝕面,常見一層赤鐵礦或為鐵質頁岩所代替,下部灰色、灰紫色鮞狀鋁土頁岩,夾透鏡體鋁土礦;上部為淺灰、深灰色砂質頁岩。上石炭統為砂質頁岩及頁岩,夾石英砂岩、薄層緻密灰岩,有5層煤,穩定可采,底部為中粒石英砂岩。二疊系厚度介於150~850m之間,本區只有中二疊統,主要岩性為砂頁岩,底部為褐色砂礫岩。
古生界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北部缺失上古生界石炭系、二疊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主要分布於鹿泉市九里山一帶,九里山山前地帶隱伏於150m以下。南部主要分布於封龍山山前地帶,隱伏於300m以下。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主要掩埋在平原區深部,無極藁城低凸起內部分地段缺失石炭系和二疊系。
5.中生界
侏羅系厚度介於100~500m之間,岩性為棕灰、灰紫色火山岩夾砂岩、泥岩。白堊系厚度介於100~2650m之間,岩性上部為紫紅、灰綠、灰黑色泥岩、泥灰岩與砂岩互層,下部為砂礫岩及少量紫紅色泥岩。中生界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缺失。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隱伏新生界以下,凸起區薄,局部地段缺失,正定東部的凹陷中心厚度達3000m以上。
6.新生界
古近系孔店組為一套河流-湖泊相沉積,靠近山前地帶,一般沙四段與孔店組分不開,不整合於中生界及其以前的地層之上,岩性以棕紅色泥岩、砂礫岩為主。沙河街組的第四段,主要岩性為紅色泥岩與砂岩互層,底部為含礫砂岩,厚度介於22~230m之間,沙三段本區缺失。沙二段厚度介於200~450m之間,是一套下粗上細、以紅色碎屑岩為主的沉積。沙一段厚度在300~500m之間,淺湖-濱湖相泥岩為主,間夾數層生物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東營組厚度介於86~394m之間,為一套河湖相沉積,岩性上部紫紅色、灰綠色泥岩與灰白色泥岩互層,下部為泥岩與砂岩互層,中部以具含螺泥岩為特徵。古近系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西缺失,在太行山山前斷裂以東廣泛分布,厚度介於100~850m之間,凸起區薄,凹陷區厚,凹陷中心厚度達1800m以上。
新近系的館陶組厚度介於100~280m之間,為一套河流相沉積,岩性為棕紅色泥岩夾灰色、灰白色砂岩、礫岩互層。明化鎮組厚度介於100~700m之間,為一套河流相沉積,岩性以灰綠色、棕黃色泥岩與棕黃色砂岩互層為主。
第四系堆積物成因類型、厚度與展布方向受基底構造、古地理、古氣候的控制與影響。研究區沉積物的成因主要是河流的洪積、沖積作用形成。各沖洪積扇及本區東部局部地帶,有零星湖積及淺水窪地沉積。沉積物由東向西逐漸變厚,顆粒上部和下部較細,中部較粗。
第四系由新至老,概況如下:
全新統:在研究區西部,厚度介於5~10m之間,東部厚度介於10~30m之間。岩性一般以灰黃、黃灰色為主,次為深灰色及灰黑色的亞砂土、粉細砂及部分礫石。西北部粒度較粗,為中、粗砂,南、中部粒度較細,為亞砂土、亞黏土,且夾有淤積層,砂層很薄,多為粉細砂透鏡體。
上更新統:自西向東底板埋深20~160m,西部山前地帶較淺,一般小於20m,東部最大埋深達205m,岩層厚度一般在50~100m之間,岩性以棕黃色黏土為主;次為淺黃色及灰黃色的亞砂土及不同粒度的中粗砂、砂卵礫石。
中更新統:屬於沖積、洪積及湖積相。西部山前地帶底板埋深介於40~200m之間,厚度160m,東部埋深介於280~440m之間。岩性為棕紅、棕黃色夾銹黃色砂卵礫石、砂及黏土。
下更新統:位於京廣鐵路以西,底板埋深介於180~300m之間,厚度介於72~120m之間。辛集、深澤一帶,埋深大於420m,厚度介於150~170m之間,岩性以棕紅、棕褐色為主,下部夾紫色、灰綠色的中粗砂、中細砂及亞黏土、黏土,砂層風化嚴重,呈半固結狀。
三、水文地質條件
研究區第四系含水介質是一個幾何形態復雜、多種類型疊加的含水層組結構,它是由多層交疊、縱橫交錯的砂、礫層以及間以黏土層構成的孔隙含水組,一般在垂向上缺少較大面積分布的、具有一定空間厚度的細粒堆積物,富水性和透水性良好。前人根據Qh、Qp3、Qp2和Qp1地層,相應劃分為第I、II、III和IV含水層。即全新統含水層、上更新統含水層、中更新統含水層和下更新統含水層。其中第III和IV含水層為承壓水,但是,由於大量泥包礫,富水性差。在太行山山前平原,混合開采鑽井取水,造成第I、II含水層組之間水力聯系密切,統稱為「淺層地下水系統」。淺層地下水是石家莊地區主開采層位。因此,本研究側重石家莊地區淺層地下水系統(圖2-3)。
圖2-3 石家莊平原區水文地質圖
全新統-上更新統含水層(I、II):底板埋深為80~120m,含水層厚度為25~40m,岩性以礫卵石為主。在滹沱河、磁河等沖洪積扇軸部,單井涌水量在70~180m3/(m·h)之間;在沖洪積扇的兩翼及前緣,在10~30m3/(m·h)之間。目前,第I含水層已基本疏干,目前主要開采第Ⅱ含水層。
中更新統含水層(III):底界埋深為120~300m。含水層岩性山前地帶以卵礫石及砂礫石為主,向東逐漸變為砂層。在山前及扇間地帶,含水層厚度較薄,小於20m,其他大部分地區在20~60m之間。在沖洪積扇主體部位,含水層厚度較大,多大於60m,單井涌水量5~20m3/(m·h)。
下更新統含水層(IV):底板埋深為300~580m,含水層厚度在沖洪積扇軸部地帶大於180m,山前帶則小於20m,其他地區為60~80m。石家莊市區以北,京廣鐵路線以西含水層岩性以砂礫石層、礫卵石為主,其他區域以砂層為主。在無極城關和藁城果庄以北,新樂的西平樂-正定曲陽橋-石家莊市區以西,砂層風化較為嚴重,富水性差。
❿ 水文地質學中,水頭的概念是什麼
指該點水所具有的相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