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大氣怎麼影響地質作用

大氣怎麼影響地質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09:01

⑴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地表地質作用包復括:風化作用、制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硬結成岩作用。

形成方式:地面大氣、水和生物等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而形成的,可參見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原因。
影響因素與形成方式有關。

⑵ 地質作用的類型

地質作用可根據能量來源和發生部位分為表層地質作用(surface process)和內部地質作用(interal process)兩大類。

(一)表層地質作用

表層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發生在地球表層的地質作用(又稱外動力地質作用或外力地質作用)。

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輻射能和日月引力能等促使了地球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運動與循環,使它們成為改造地殼表面或表層的直接動力(即地質營力)。同時,在地球外部圈層的運動過程中,地球內部的重力能與旋轉能等也起著重要作用。

地質營力總是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起作用的。表層地質作用的地質營力按介質的物理狀態(液、固、氣)分為三種情況:介質為液態(即水)的營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質為固態的營力主要有冰川;介質為氣態的營力主要為大氣和風。所以,由這些營力在表層產生的作用分別稱為地面流水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海洋的地質作用、湖泊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及風的地質作用等。

雖然表層地質作用的營力有多種類型,介質條件差異甚大,地質作用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但每種營力一般都按照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這樣的過程進行。這幾種作用既代表了表層地質作用的序列,也是表層地質作用的主要類型。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礦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壞的地質作用。風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變得松軟,為剝蝕作用創造條件,是表層作用的前導。

剝蝕作用是指各種地質營力(如風、水、冰川等)在其運動過程中對地表岩石產生破壞並將破壞物剝離原地的作用。剝蝕作用不斷破壞和剝離地表物質,使地表形態發生改變,形成新的地形。剝蝕作用按方式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和生物剝蝕作用。按地質營力類型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及風的剝蝕作用等。

搬運作用是指經風化作用、剝蝕作用剝離下來的產物,隨運動介質從一地搬運到另一地的作用。搬運作用與剝蝕作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物質剝離原地的同時也是其進入搬運狀態的時刻。搬運作用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搬運三種方式。不同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冰川、風等)搬運作用的方式、特點也不盡相同,搬運作用是一種中間過程。

沉積作用是指各種營力搬運的物質,在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發生改變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場所堆積下來的作用。沉積作用的場所通常是能使介質動能減小或物化條件變化的地方,如山坡腳、沖溝口、河口區、海洋、湖泊等。沉積作用也具有機械、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三種方式。按營力又可分為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和風的沉積作用。

成岩作用是指使鬆散沉積物固結形成沉積岩的作用。經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如埋藏一定的深度),在膠結、壓實和重結晶的作用下,它們就可固結成岩石。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3。

表4-3 表層地質作用的類型

(二)內部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質作用(又稱內動力地質作用或內力地質作用)。內部地質作用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表層,如火山作用、構造運動等。

內部地質作用主要包括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構造運動。

岩漿作用是指在岩漿的形成、運動直到冷凝、結晶成岩石的過程中,岩漿本身及其對圍岩所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岩漿是地下深處主要由硅酸鹽組成的高溫熔融體,並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向地殼的薄弱地帶運移,在其運移過程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除岩漿自身發生變化外,還對圍岩產生機械擠壓和使圍岩的物質成分和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從岩漿侵入到圍岩(未噴出地表)並冷凝結晶形成岩石的全過程,稱侵入作用,形成的岩石稱侵入岩。當岩漿噴出地表,在地表的條件下冷凝形成岩石並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過程稱火山作用(噴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稱火山岩(噴出岩)。

變質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質環境中,由於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原來的岩石(包括沉積岩、岩漿岩及變質岩)基本上在固體狀態下發生物質成分與結構、構造變化,從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質作用。新形成的岩石稱變質岩。變質作用通常是在地表以下較高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進行的,並且常常有化學活動性流體參加作用。

構造運動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源引起的地殼或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常以岩石變形、變位、地表形態的變化等形式表現出來。按物質的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發生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水平運動主要引起地殼的拉張、擠壓、平移或旋轉等,有時可使岩石發生強烈變形和變位,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垂直運動是指地殼物質沿地球半徑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運動。它可以造成地表地勢高差的改變,引起海陸變遷等。岩石圈的大規模構造運動常常表現為岩石圈的一些大型板塊的相互作用與相對運動。地震是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地殼的一種快速運動。當地表下的岩石受力產生變形,在變形過程中,機械能不斷地累積,當積累到一定限度時(岩石的破裂極限),岩石就會發生破裂,在破裂的同時,大量的機械能就會釋放出來,地殼受到猛烈沖擊而發生震動,從而產生地震。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可歸納為表4-4。

表4-4 內部地質作用的類型

⑶ 地質作用的意義是什麼啊

1,內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內部能產生的地質作用,有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作用和變質作用這類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下深處,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發生變形、變位,或發生變質,或發生物質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2,外力地質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產生的,它主要發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幾乎都有重力能參與。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形態和地殼岩石組成發生變化。可分成河流的地質作用、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冰川的地質作用、湖泊和沼澤的地質作用、風的地質作用和海洋的地質作用等。外力地質作用按照其發生的序列還可分成風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硬結成岩作用。
3,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 ,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
4,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 。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 (800~12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變質作用是岩石在風化帶以下,受溫度、壓力和流體物質的影響 ,在固態下轉變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岩石變質後,其原有構造、礦物成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可完全改變原岩特徵。
5,風化作用是地表環境中,礦物和岩石因大氣溫度的變化,水分、氧、二氧化碳和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分解,碎裂的作用。
6,斜坡重力作用是斜坡上的土和岩石塊體在重力作用下順坡向低處移動的作用 。重力是主要營力 ,斜坡是必要條件,暴雨、地震、人為開挖往往起誘發作用。塊體物質的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移、流動和蠕動。前三者運動較快,後者較慢。
7,剝蝕作用是河流、地下水、冰川、風等在運動中對地表岩石和地表形態的破壞和改造的總稱。
搬運作用是地質營力將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物質從原地搬往他處的過程。
8,沉積作用是各種被外營力搬運的物質因營力動能減小 ,或介質的物化條件發生變化而沉澱、堆積的過程。
9,硬結成岩作用是鬆散沉積物轉變為堅硬岩石的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因上覆沉積物的重荷壓力作用使下層沉積物減少孔隙,排除水分、碎屑顆粒間的聯系力增強而發生;也可以因碎屑間隙中的充填物質具有粘結力,或因壓力、溫度的影響,沉積物部分溶解並再結晶而發生。

地質災害產生的影響因素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災害的產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總體上可以歸結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類工程地質活動三大類。

4.7.1 內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地質災害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內動力地質作用對地質災害發育的控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地殼的區域升降運動; 二是斷裂構造活動。前者是形成現狀地形特徵的內在因素; 後者則是形成區內構造格局及岩石節理裂隙發育程度的必要條件。

4.7.2 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地表受重力和太陽能影響而產生的地表變異作用,包括流水、風化等作用及其他作用。其作用的形式可歸結為剝蝕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連接二者的搬運作用,即不斷地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動力地質作用產生的隆起部分,並把破壞下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窪地區或海中。因此,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過程起著改造地表形態的作用,是地貌景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現狀的地貌形態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地質災害發育的重要影響因素。

( 1) 流水作用

區內大氣降水相對比較豐富,且多集中在雨季 7 ~9 月份。由於受地形條件控制,河流功能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對地表的侵蝕,對泥砂、礫石的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以及對地表形態的改造作用是相同的。當地表接受大氣降水形成徑流時,開始降水在重力作用下,以散流方式向下運動,隨著流量及流速的加大,對地表形成片狀侵蝕,對地表風化層或鬆散層進行剝蝕,若匯入溝谷底部或低窪地帶,徑流就會集中,動能增大,並以線狀形式對溝谷底部及兩側進行侵蝕。在此過程中,不僅有流水的直接沖刷作用,而且有水中砂、石塊甚至是巨大漂礫的磨蝕作用。

( 2) 風化作用

風化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重要方式,與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有密切關系。由於山區岩石出露,風化形式多為碎屑狀風化、塊狀風化和球狀風化。

4.7.3 人類工程地質活動

人類頻繁的工程地質活動及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是工作區內地質災害及隱患形成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 1990 年以來,經濟、城市建設、旅遊及第三產業、交通等設施建設得到迅猛發展,建設規模和步伐都是空前的,人類的工程活動及對地質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地質現象明顯呈上升趨勢。人類工程活動分布見圖 4.6。

圖 4.6 環膠州灣地區人類工程活動分布

隨著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旅遊線路建設發展較快。在修建公路的過程中,由於開挖路基坡腳,破壞了地質體的原有結構特徵,削坡過陡造成邊坡失穩,為地質災害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形成災害隱患。新景點的開發大都以地質地貌景觀為主,尤以怪、險、奇、玄的地貌景觀吸引遊客,加大了人類與景觀的接觸程度,也增加了災害發生的概率。

城市或城鎮的工業、民用建築的建設,特別是在丘陵、山區,建築物的建設需要對鄰近山體採取削坡、回填等措施,這些工程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將更加頻繁和密集,形成的災害隱患也不斷增加。

礦產資源開發、建築石材開采、河道內挖沙等資源開發活動,也是破壞地質環境、形成災害隱患的重要人類工程活動之一。開采活動破壞了山體、植被、耕地,形成的礦坑、陡峻邊坡及大量堆置的礦渣、尾礦等,是誘發或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

近海地區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是造成海 ( 咸) 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⑸ 大氣是怎麼影響氣候的

大氣依賴環流,如哈得來環流維持赤道與極地間的氣溫與氣壓的平衡,因此產生了大面積的冷暖氣團的季節性移動,大氣環流正是基於這些冷暖氣團的季節性移動。冷暖氣團的季節性移動有助於形成控制大氣的半永久性的高壓和低壓區。而氣壓區位置的變化便決定了某一地區不同季節的天氣情況,從而最終決定氣候的類型。例如,赤道槽。季節性地向北移動,便產生了濕潤的夏季季風,並紿中美洲、北非、印度和東南亞帶來大量的降水,當大西洋上的百慕太高壓帶在夏季向北部和西部移動時,則給北美的東海岸帶來了酷熱、潮濕的天氣。

⑹ 地表的地質作用有哪些如何形成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如題!!速度求答案!!

你想問的是外動力地質作用吧?

外動力作用包擴風化作用、 剝蝕作用、搬用作用、沉積作用、成岩作用。

一 風化作用:
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 。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1物理風化:物理或機械風化造成岩石分解。機械風化的主要過程為海蝕,海蝕把碎屑物及其它微粒的大小減少。但機械風化與化學風化環環相扣,如機械風化造成的裂縫會増加進行化學風化的表面面積。而化學風化在裂縫造成的礦物亦會幫助岩石分解。
2化學風化:岩石發生化學成分的改變分解,稱為化學風化。例如,岩石中含鐵的礦物受到水和 化學風化空氣作用,氧化成紅褐色的氧化鐵;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氣結合成碳酸,能溶蝕石灰岩;某些礦物吸收水分後體積膨脹;水和岩層中的礦物作用,改變原來礦物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礦物。這些作用可使岩石硬度減弱、密度變小或體積膨脹,促使岩石分解。
3生物風化:生物風化是指受生物生長及活動影響而產生的風化作用,是生物活動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岩石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對於岩石的壓力可達10千克每平方,這能使根深入岩石裂縫,劈開岩石;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岩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岩石的能力也很強。生物風化作用的意義不僅在於引起岩石的機械和化學破壞,還在於它形成了一種既有礦物質又有有機質的物質——土壤。
二 搬用作用:
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質等風化物被外營力搬往他處的過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營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風和生物作用等。在搬運過程中,風化物的分選現象以風力搬運為最好,冰川搬運為最差。搬運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動和滾動)、躍移、懸移和溶移等。不同營力有不同的搬運方式。
1 水流搬運:具有上述各種搬運方式,搬運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流速。流速大的水流能挾帶砂礫等較粗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河床底部以被推移或躍移的方式前進,據測定被搬運的球狀顆粒的重量與起動它的水流流速的6 次方成正比。粉砂、粘土以及溶解質在水流中則分別以懸移和溶移方式搬運。水流搬運懸移泥沙的能力稱為水流挾沙能力,只要含沙量不超過一定限度,挾沙能力約與流速的3次方相關。
2風力搬運:與流水搬運有相似之處,具有推移、躍移、懸移3種搬運方式。當近地面風速大於4米/秒時,粒徑0.1~0.25毫米的砂粒就被搬動形成風沙流,但風沙流大部分集中在近地面10厘米的薄層內,懸移物質的數量遠小於推移和躍移的數量。一般說,被風吹揚的顆粒大小與風速成正比,風速越大,搬運的顆粒越粗,移動的距離越遠。
3海浪搬運:只在近岸淺水帶內發生,具有四種搬運方式。當外海傳來的波浪進入水深小於二分之一波長的淺水區時,波浪發生變形,不同部分水質點運動發生差異。在海底附近,水質點由原來所作圓周或曲線運動變為僅作往復的直線運動,並且向岸運動的速度快,向海運動的速度慢。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使得波浪擾動海底所挾帶的碎屑物質發生移動,其中粗粒物質多以推移和躍移方式向岸搬運,細粒物質多以懸移方式向海搬運,最後在水深小於臨界水深的地方,波浪發生破碎,所挾帶來的物質堆積下來。由於波浪的瞬時速度快,能量一般較高,搬運物多為較粗的砂礫。潮流和其他各種海流與波浪不一樣,在較長時間內作定向運動,流速也較慢,故搬運的物質多為較細的粉砂和淤泥,呈懸浮狀態運移。潮流作用使細粒淤泥質向岸運動,而粗粒向海運動。
4冰川搬運:具有特殊的蠕移方式,特點是能力大。隨冰川的緩慢運動,大至萬噸巨石,小至土塊砂粒,均可或被凍結在一起進行懸移,或在冰底受到推移。冰川泥石流可使一些風化物產生躍移。
三 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是指被運動介質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後,由於條件發生改變而發生沉澱、堆積的過程的作用。按沉積環境它可分為大陸沉積與海洋沉積兩類;按沉積作用方式又可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物質沉積三類引。廣義指造岩沉積物質進行堆積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狹義的指介質(如水)中懸浮狀物質的機械沉澱作用。
四 成岩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統稱。如岩漿成岩作用、變質成岩作用、沉積成岩作用、花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通常所說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積物沉積後至岩石固結,在深埋環境下直到變質作用之前發生的物理、化學的變化,以及埋藏後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環境中所發生的一切物理、化學變化。直到固結為岩石以前所發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學的(或生物)變化過程。一般包括沉積物的 壓實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結晶作用、淋濾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等。這些作用通常是在壓力、溫度不高的地殼表層發生的。當成岩物質被覆蓋之後,由於厭氧細菌的作用 ,有機質腐爛分解 ,產生H2S 、CH4、NH3 和 CO2 等氣體 ,促使碳酸基礦物溶解成重碳酸鹽 ,高價氧化物還原成低價硫化物,酸性氧化環境變為鹼性還原環境。此時沉積物質發生重新分配、組合,膠體礦物脫水陳化、壓縮膠結,最終固結為岩石。

⑺ 地質作用

(一)地質作用概述

古老的地球在其幾十億年的歷史中不斷發展、變化。滄海變桑田,是長期緩慢變化的積累;而地震與火山的瞬間爆發,則使我們真切感受到了改變地球面貌的巨大力量。這種施加於地殼的自然力叫地質營力(或地質動力)。由地球內部能量(如地球轉動、地心引力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等)產生的叫地質內營力;由外部能量(如太陽輻射、日月引力等)產生的叫地質外營力。

表1-6 岩石可鑽性分類

由地質營力引起的,使地殼的物質成分、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作用,叫地質作用。外營力引起的叫外力地質作用;內營力引起的叫內力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對地球的改造既有破壞性的一面,也有建設性的一面。如外力在河流上游不斷破壞地表,又不斷把破碎物帶到下游沉積,形成新的陸地。岩漿噴發能造成巨大危害,但岩漿活動又能生成多種礦產。地殼中的物質在內外地質作用過程中遷移、聚集形成礦床;而圍岩及上覆地層的風化、鬆散、傾斜、褶曲或斷裂,又使鑽探工程面對許多困難。

(二)外力地質作用

1.風化作用

(1)風化作用概念

暴露於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在大氣、溫度、水和生物的聯合影響下,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發生變化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2)風化作用分類

1)按產生風化的原因和特徵分,岩石風化作用可分如下三種:①物理風化作用:即只改變岩石物理性質、而不改變化學成分。②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大氣、水及水中溶解物使岩石破壞,化學成分發生顯著改變的作用。③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對岩石的破壞作用。當形成的岩石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岩石就會發生風化作用。

2)岩石按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A.國標《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國標《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規范》表A.0.3規定,岩石按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如表1-7。

表1-7 岩石風化程度分類

注:①波速比Kv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壓縮波速度之比。

②風化系數Kf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之比。

③岩石按風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徵和定量指標劃分外,也可根據當地經驗劃分。

④花崗石類岩石,可採用標准貫入試驗劃分,N≥50為強風化;50>N≥30為全風化;N<30為殘積土。

⑤泥岩和半成岩,可不進行風化程度劃分。

B.其他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和分類

a.《GB50487—2008 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附錄E對岩體風化帶的劃分規定見表1-8。

表1-8 岩體風化帶劃分規定

續表

注:使用此表時,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岩體風化帶的劃分可適當調整:

①當某一級風化岩體厚度很大需要進一步細分時,可再分出二至三個次一級亞帶,分別採用上、中、下帶命名。

②選擇性風化作用地區,當發育囊狀風化、隔層風化、沿裂隙風化等特定形態的風化帶時,可根據岩石的風化狀態確定其等級。

③某些特定地區,岩體風化剖面呈非連續性過渡時,分級可缺少一級或二級。

b.《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對岩石風化程度的劃分規定見表1-9。

表1-9 《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岩石風化程度劃分

注:①波速比Kv為風化岩石彈性縱波速度與新鮮岩石彈性縱波速度之比。

②風化系數Kf為風化岩石與新鮮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之比。

③當波速比Kv、風化系數Kf,及野外特徵與表列不對應時,岩石風化程度宜綜合判定。

c.《TB10077-2001鐵路工程岩土分類標准》對岩體風化程度分帶劃分規定見表1-10。

表1-10 《TB10077—2001鐵路工程岩土分類標准》岩體風化程度分帶

注:①Kf是同一岩體中風化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與未風化岩石的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的比值。

②Kp是同一岩體中風化岩體的縱波波速與未風化岩體縱波波速的比值。

2.剝蝕作用

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海、冰川、風等外動力在運動過程中破壞岩石,並使破壞產物剝離的作用叫剝蝕作用。剝蝕作用一方面將風化產物剝離開來,讓新鮮的岩石裸露並遭受進一步風化,另一方面它也單獨地對岩石進行破壞。

3.搬運作用

風化、剝蝕產物通過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水、海水、冰川、風及生物等外動力,將其從原地搬運到沉積地區的作用,稱為搬運作用。

4.沉積作用

被搬運的物質從搬運介質中分離、沉積下來的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5.固結成岩作用

鬆散和沉積物掩埋地下,經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壓固、膠結或重結晶變成堅固岩石的作用,稱固結成岩作用(或成岩作用)。

(三)內力地質作用

1.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指地球內動力引起的地殼岩石變形和變位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有水平和垂直兩種。

2.岩漿作用

地殼深部及上地幔中的高溫岩漿沖破地殼軟弱帶上升,侵入到地殼不同深度或噴出地表,隨溫度、壓力降低,最後冷凝成岩。通常將岩漿的形成、活動以及冷凝的過程稱為岩漿作用。岩漿作用有噴出和侵入兩種表現形式。

3.變質作用

已形成的岩石在溫度、壓力或外來化學活性物質參與下,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形成新的岩石類型叫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不同於風化作用,常常發生於地表以下的高溫高壓環境。

4.地震作用

地震是一種普遍的地質現象,它是地球內部聚蓄的能量迅速釋放時,地殼產生快速顫動的現象。孕震、發震和餘震的全部作用過程稱為地震作用。

⑻ 全球變暖將對表生地質作用過程有何影響

一、冰川融化
冰川是地球最大的淡水水庫,全球70%的淡水被儲存在冰川中。自年小冰期結束以來,全球冰川開始退縮,這種退縮屬於正常氣候變化現象。然而,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的資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以有記錄以來的最大速率在越來越多的地區融化,到20世紀90年代,全球冰川融化加速,這一時段正好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溫暖的10年。冰川的融化和退縮意味著數以百萬的人口將面臨著洪水、乾旱及飲用水減少的威脅。
IPCC預測說,到下世紀末,全球氣溫升高范圍將在1.4攝氏度至5.8攝氏度。這將引起冰川的進一步退縮。模擬分析顯示,當全球溫度升高4攝氏度時,全球大部分冰川都將消失,而格陵蘭島上大陸冰川在溫度升高2攝氏度至3攝氏度時就會融化。

二、海平面上升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低地被淹;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 地下水位升高。
在綜合考慮海水熱脹、由於極地降水增加導致南極冰帽增大、北極和高山冰雪融化等因素的前提下,當全球氣溫升高1.5~4.5°C時,海平面將可能上升20~165厘米。海平面的上升無疑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帶來巨大影響,目前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海平面上升還會導致海水倒灌、排洪不暢、土地鹽漬化等其他後果。

⑼ 大氣圈中與人類活動和地質作用密切相關的是什麼

a 對流層 信我就對了

⑽ 全球變暖將對表生地質作用過程有何影響

表生地質作用

表生地質作用 地球表面以太陽輻射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為能源,通過大氣、水、生物等外力所引起的作用。

外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等過程。它發生在地殼的表層,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的。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削平山嶺,填塞低地,使地殼表層的化學元素發生遷移、分散或富集,從而形成礦床。

美國生態學家在美國科學院學報的網站上報告說,有證據顯示,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間的平衡。
目前,在美國生態分析和綜合中心做博士後研究的克萊蘭德是該報告的第一作者,報告的內容為其斯坦福大學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克萊蘭德說:「在自然界,物種經過進化將自己的生長微調到與季節相吻合,適時意味著一切。如果氣候變化改變了植物生長的節奏,那麼它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依賴植物生存的動物的進食、繁衍和遷徙模式」。
最近幾十年中,科學家注意到許多植物和動物在春天的生長呈加快的趨勢,並認為這可能同全球變暖相關。克萊蘭德和其他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變暖導致所有植物改變了春季開花的步調。但是,最令她們感到驚訝的是植物對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氮的沉積具有不同的反應:草推遲開花,與此同時野生花卉和草開花時間出現交迭,而正常情況下它們在不同的時節開花。
研究報告合著者羅瑞指出,上述試驗結果十分重要,「如果今後氣候變化植物間開花的時間交迭更長,那麼將有可能導致地區性植物的多樣性減少,從而給依賴於這些植物的動物帶來負面的影響。」有研究人員認為,試驗不僅說明氣溫變暖只是全球變化的一個方面,而且提醒人們,自然界會用自己奇特的方式應對環境條件的變化。此外,最近數年來的衛星圖像也顯示,全球范圍內有些地區在春天「變綠」的時間比以往更早一些,這從另一方面也表示了地球變暖的反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