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平面圖的繪制步驟有哪些
1. 1.繪制平面圖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第一步:選擇合適的_____; 第二步:算出平面圖
1.函數值(因變數),坐標點,小,大,連接2.成立(有意義),實際情況(生活實際),0,非負數3.y=4x 0
2. 怎樣繪制地形地質圖
等高線插值生成,可用MAPGIS或者ARCGIS.或者利用已知的地形圖在MAPGIS下進行矢量化.
3. 地面鋪裝平面圖繪制步驟有哪些
①根據繪制對象尺寸與圖紙規格確定比例。
②畫出包括建築門窗、牆體等建築結構版和固定傢具權、裝飾構件、隔斷等內容的平面圖;
③根據地面材料規格和鋪裝設計構思繪制鋪裝圖線,對於地磚、石材與木地板等裝飾塊材應註明鋪貼的起始位置。
④根據地面鋪裝平面圖,繪制樓地面裝飾構造分層構造剖面圖索引符號。
⑤根據樓地面裝飾選擇踢腳線材料,並繪制踢腳構造節點詳圖索引符號;
⑥根據地面門洞口、不同材質交接處的裝飾材料構造做法,繪制門洞口不同材質交接處的節點詳圖索引符號。
⑦根據樓地面拼花圖案畫出地面的拼花造型圖案大樣圖索引符號。⑧標注尺寸,完成面標高、圖紙名稱、比例、材料名稱規格與工藝做法等文字說明。⑨描粗整理圖線,建築主體結構和隔牆輪廓線用粗實線表示,裝飾面層剖切輪廓線用中實線表示,地面鋪貼及其他圖線用細實線表示。
4. 基礎平面圖的繪制有哪些步驟
(1)定位軸線:基礎平面圖應注寫出與建築平面圖一致的定位軸線編號和軸線尺寸。
(2)圖線:在基礎平面圖中
5. 地質剖面圖的繪制
(一)信手地質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野外地質現象觀察往往不是一個點上的觀察,而是由多個點構成的一條地質路線的觀察。在這條地質觀察路線上,地層層序、岩性變化、地質構造以及所出現的岩脈、礦脈等的出露位置需要用圖的形式表達出來,將這些沿途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繪制在剖面圖上,不是建立在實測資料基礎上,稱為信手地質剖面圖,也稱為路線地質草圖。它是以平面圖的形式將觀察路線上的地質現象按比例繪制的,在路線穿越法中適用。一般應標在野外手圖上,可以在方格紙上按適當的比例尺繪制,其精度較低,是將地質觀察路線上的各種地質構造、地層層序、地層的時代、岩性特徵以及含礦層位分布情況,按一定比例縮小後用不同的岩性的花紋和代號等信手繪制出來,能夠表示地形起伏、地物名稱以及其他內容等總體的特徵。
繪制方法是,首先選定剖面方向,可以利用較為明顯的地物如公路、陡坎等,在圖上標出,沿此方向前行,觀察各種地質現象。信手地質剖面圖的方位與觀察路線要一致,選擇觀察路線時應該注意其方位應該基本垂直於地層的走向或主要構造線的走向,一般剖面線的方位和地層走向之間的夾角不小於30°,在野外手圖上起點、終點連線應該垂直主要的地層和構造線方向。剖面線的位置應該選擇露頭較好、便於通行的地方,而且一般選擇地層層序較為完整、地質構造簡單、岩層的接觸關系清楚,同時化石較為豐富、岩性組合以及岩層的厚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段。
具體的操作步驟是,先在第1個觀察點,觀察各種地質現象,記錄;再到第2個觀察點,目估點1至點2的水平距離和地形起伏狀況,按地形的實際起伏、地面坡度的自然變化勾繪出地形線,地面的坡度也可用羅盤測出,按照一定的比例繪制在圖上。比例根據情況確定,總體來說剖面長度適中,不能過長或過短。信手地質剖面圖的比例尺是估算的大致比例尺,我們一般用線段比例尺來表示。各種高程可參照地形圖或用氣壓測高計測出。將點1到點2的地層、岩性、產狀、地層或岩性分界點、地質構造等用不同的符號繪制在該段剖面的相應位置上,將採集到的標本、樣品及其編號以及產狀等數據標注在圖上相應位置。再繼續前行至第3觀察點,按上述方法類推,將觀察內容沿路線標繪在平面圖上,直到路線的終點。在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時,如果觀察路線改變了方位,在圖上相應位置應作出標記。最後,畫出圖例,註明圖名、比例尺、剖面方位、觀察點號碼、採集標本的號碼、地物名稱等,對於斷層構造、褶皺構造以及其他有意義的地質現象,在路線地質圖上無法表示或表示不清楚時,可另附局部素描圖或寫出簡要文字說明。
圖7-4 迎山亭-鍋底山信手地質剖面圖
(二)地質剖面圖的測制方法
在一個地區進行地質實習,為了了解地層出露情況、地層順序、岩性特徵、岩層厚度接觸關系等,常常需要選擇一定剖面,進行實地測量,一般選用導線法進行。
1.剖面線的選擇
實習區域如果露頭相當好,可以選擇相當長的剖面線,一般應盡可能使剖面線和地層走向相垂直,選擇通過所有地層和露頭好的地方,盡可能反映構造特徵,由於地形限制或露頭分布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在同一方向上測定一個長剖面時,可以採用略有拐彎的連續導線法,或採取順走向平移的方法[41]。
2.實測剖面的測量
實測常採用導線法。導線法的野外工作一般需要2~3人協作完成,從剖面線起點開始,用皮尺或測繩量坡距,用羅盤定向,用坡度儀測坡度。
測量人員主要是後測手和前測手。後測手站立在起點零上,持測繩或皮尺零點一端;前測手持測繩或皮尺的另一端站在已選好的一點,即第一導線的終點上。選好的點是導線所跨越的地形坡度的轉折點、地層的分界點、岩性的分界點,以及構造點等。兩測手將測繩或皮尺拉直,由前測手讀出測繩或皮尺長度,並由記錄員記錄在剖面測量表格上,這個數據為導線長度,也可稱為導線斜距。兩測手測出導線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並進行相互校正,以後測手所測數據為准,地形坡度角上坡為正,下坡為負。高差和累積高差在室內計算得出,高差根據坡度角和距離計算,累積高差自零點起至每點都有累積高差。然後測量地層產狀、採集各類標本和樣品、填寫標簽。記錄員將以上的數據資料填至實測地層剖面登記表中,並詳細描述地層標本,同時繪制地層剖面草圖,即信手剖面圖。
表7-3 地質剖面測量記錄表
第一導線工作完畢後,後測手至第一導線的終點,站在剛才前測手原來的位置上,前測手前行至選定的第二導線的終點,按照第一導線的方法測量第二條導線,以後按照該方法依次測量第三導線、第四導線…….最後到剖面終點。
每一個導線點依次編號,導線編號可編為:第一導線是0~1,第二導線為1~2,第三導線為2~3,依此類推。各地形變化點、地層分界點、岩性分界點和構造分界點等必須作為編號點。導線的方向用方位角表示,測量時由後測手讀出前視方位角,再由前測手回視進行校正,記錄員記錄後測手測得的方位角。導線距離測量時測繩要拉直,不可彎曲,實地讀出的導線長度為導線斜距,填入記錄表中斜距欄內,導線平距須在室內計算後再填入平距欄內。坡度角測量時由前測手和後測手施測,兩者讀數相差不大,取平均數填入表內。兩讀數相差較大時,需重新測量。高差是根據坡度角和斜距計算的,是前後兩點的高程差。自零點開始每個點都要計算積累高差。在表中還要記錄地質描述,記錄兩點之間或某地點的地質現象,包括地層分界、岩性分界、產狀要素、斷層、不整合、化石以及其他地質現象,用簡單文字簡明扼要地記錄在實測地層剖面記錄表中,如果導線露頭不好,可向兩側一定范圍內追索,並採集代表性的標本、化石,標本和化石均要編號和記錄位置,還可作素描圖或拍照。
3.室內計算和剖面繪制
計算高差、累積高度和岩層真厚度:將野外實測的斜距換算為水平距離,計算出兩個導線點間的高差和累積高度,及岩層真厚度。計算方法如下:
設L平為水平距離,H為高差,L為斜距,β為地形坡度角,則
H=L×sinβ
L平=L×cosβ
岩層真厚度D計算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α為岩層傾角;γ為剖面線方向與岩層走向的夾角。地形坡向與岩層傾向相同時用負號,與岩層傾向相反時用正號。
繪制導線平面圖:根據導線方向或導線的平均方向,將圖紙定向,在圖上用箭頭指出N的方向;在圖紙上設計好導線平面圖的位置和范圍,將導線自零至終點,按其方位、水平距離,依據比例尺畫在剖面圖上;將各點的累積高度、地層分界點、岩性分界點、地層產狀、斷層位置等,按照相應位置,標記在導線上。
繪制地形剖面圖:在導線下畫一水平基線,基線與導線間留足夠的空間,用以填繪地形及必要的文字元號。水平基線與導線的平均方向大體一致,表示剖面的方向;在基線的兩端畫出垂直比例尺。以各點相對高度和累積高差為距離,按垂直比例確定其在剖面圖上的位置,將導線上的累積高差數據投影到相應高度上,把各點用折線連接起來成為折線,然後參考野外繪制的地層剖面草圖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特徵,將繪制的折線修改為圓滑曲線,表達近似實際的曲線地形,繪制完成地形剖面圖。
投影地質內容:將導線上各點的地質現象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導線平面圖上首先確定要標繪的地質內容的位置,隨後從此點上垂直投影,垂線與地形剖面線相交於一點,此點就是該地質內容的位置。根據各分層的產狀繪出各分層界線,按照各分層的主要岩性填繪各岩性的花紋符號。產狀和規定符號繪在地形線下,在相應位置標明地層符號,標出岩層的產狀、斷層面的產狀。如果剖面線走向與岩層、斷層面走向斜交,可以把傾角換算成視傾角。然後整飾圖件,標出圖名、比例尺,以及重要地名、圖例、制圖日期、制圖者等,也可標上剖面圖的起止點坐標,剖面方位用數字標在剖面圖的側上方(圖7-5)。
6. MapGIS地質制圖的步驟
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要求,使用MapGIS軟體系統編制地質圖,需按以下步驟操作:
(一)地理底圖的准備
地質圖件一般都是在高質量地理底圖的基礎上添加相應的專題內容而成。地理底圖的准備,包括掃描原圖和矢量化兩步。
1.掃描原圖
通過掃描儀直接掃描原圖,將掃描圖以柵格形式存貯於圖象文件中(如TIF格式)。在進行掃描時,要調整好掃描儀的掃描參數,以提高掃描精度。
2.矢量化
首先,打開MapGIS的圖形編輯模塊,將掃描好的柵格圖象調入,如果掃描的圖形文件不能打開,說明數據格式不對,可用「多源圖像處理分析系統(MsiProc)」轉換為MapGIS專用格式,或用圖形編輯軟體(如Photoshop)轉換為TIF 格式。然後,利用MapGIS提供的智能掃描矢量化子系統進行矢量化。
需要說明的是:在開始矢量化以前,要通過認真讀圖,了解整個圖形要素與結構,參考地質制圖的行業及國家標准,根據一定的目的和分類指標,做好圖層字典的設計工作,對圖形要素進行分類,每一類作為一個圖層,並對每一個圖層賦一個圖層名,便於以後對圖形進行編輯和檢索,並可根據需要製作專題圖。根據地質圖件的地圖要素,將圖形要素分別存放於點文件(*.WT)、線文件(*.WL)、區文件(*.WP)三類文件中,使不同的圖形實體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便於以後的利用。例如,在地理底圖矢量化時,將地形等高線、河流、公路,鐵路、村鎮、建築物等要素存放在不同的圖層上。另外,要將地理底圖上的坐標網單獨存放在一個圖層上,為後續的圖形校正提供數據點。
圖件矢量化後,就要進行圖形的編輯處理工作。MapGIS編輯子系統提供了對點、線、面三種圖元空間數據和圖形屬性編輯的功能。包括圖形編輯功能、拓撲分析功能、圖形存取功能及錯誤檢查功能。圖形編輯功能用來編輯修改矢量結構的點、線、面三種圖元,進行刪除、移動、復制、連接、光滑、剪斷,填充顏色、花紋圖案修改等;拓撲分析功能使搜區、檢查、造區更加快速、方便、簡捷;圖形存取功能是將不同的地質要素置於不同圖層中,便於編輯、修改、調用和管理;錯誤檢查功能是檢查數據錯誤、錯誤類型及出錯的圖元,從而提高數據質量。
(二)圖形校正
由於原圖圖紙變形和掃描時存在一定的系統誤差,以及在矢量化時受操作人員的技能和采校點密度等因素影響,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會產生一定誤差。所以,矢量化後的圖形數據必須經過編輯處理和數據校正(利用系統提供的誤差校正),消除輸入圖形的變形,才能滿足實際要求。
(三)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的繪制
在地理底圖准備好後,在其上繪制相應的地質要素及其他專題要素,如各種地質界線,地層分界線,斷層線、岩體界線等。專題要素,如繪制井上、井下對照圖,可在地理底圖基礎上添繪井巷工程、鑽探工程、回採工作面等要素。各種要素的繪制可利用系統提供的點、線、面生成和編輯功能來完成。在繪制時,可根據實際需要來擴充系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用戶亦可建立自己的子圖庫、線型庫和圖案庫。值得一提的是,用系統本身提供的圖形處理功能可以完成各種專題圖的繪制工作,但效率較低。MapGIS作為軟體平台,提供了豐富的二次開發函數及類庫,大大方便了用戶的二次開發。用戶可開發一些專用的繪圖模塊,如巷道自動生成、鑽孔自動繪制、自動填充采空區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如果用戶已用其他系統開發了一些地質繪圖軟體,也可將輸出的圖形文件改為MapGIS可識別的明碼格式數據,就可由MapGIS系統讀入,形成MapGIS格式的圖形文件。另外MapGIS可接受AutoCAD、Arc/Info、MapInfo等軟體製作的地質圖件數據並將其轉換成本系統內部的矢量結構,使地質制圖更加靈活、便捷。
(四)屬性編輯
MapGIS的最大優越性就在於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從而為地質信息的管理提供方便。要達到圖形數據和非圖形數據的統一存儲和管理,就須進行屬性編輯工作。屬性編輯採用系統提供的屬性管理子系統來完成。MapGIS屬性管理子系統專門用於定義矢量數據的屬性結構,並且進行可視化編輯。它還提供了強有力的多媒體屬性庫創建、編輯工具。一般地,屬性編輯在空間數據編輯之後進行,在建立資料庫之前完成,當然,在屬性管理子系統確定了屬性結構之後,用戶也可以在MapGIS編輯系統中一邊修改圖形一邊編輯圖元屬性。在MapGIS系統中包含點、線、區、網、表五類文件,而區域包括弧段和區兩種實體數據,相應地屬性可分為點屬性、線屬性、區屬性、弧段屬性和結點屬性五種。
(五)圖形輸出
圖形輸出通過MapGIS輸出系統來完成,是MapGIS系統的主要輸出手段,讀取MapGIS的各種輸出數據,進行版面編輯處理、排版,進行圖形的整飾,最終形成各種格式的圖形文件,並驅動各種輸出設備,完成MapGIS的輸出工作。MapGIS提供了三種圖形輸出方式:Windows輸出、MapGIS光柵輸出和Postscript輸出。其中以MapGlS光柵輸出使用較多,即先對圖形進行分色光柵化,形成可供輸出的分色光柵文件(*.NVL),再在列印機上進行輸出。這種輸出方式適合復雜、幅度較大的圖形輸出,解決了windows輸出的局限性,提高了圖形輸出的效果與速度。
7. 地質地貌素描圖的繪制步驟
首先確定主體。圍繞主體選擇,略去周邊的景物,突出要表現的主體。比如描述河流階地發育,階地是主體,充分描繪階地的級數、高差、寬度,還有階地的切割關系,從其位置組成、切割關繫上反映階地的結構和成因類型;如果描述冰川的後退,主體選擇冰舌和U形谷,不需要繪制整條冰川,重點應該是冰川的終磧物和側磧物;如果描繪盆地,主體為平原,群山環境必須表現出來,為了增加其立體效果,平原上發育的河流、沖溝也應繪出。
第二步是取景構圖。將主體放置在畫面的主要位置,將消失點落到畫面側方或者畫面之外,畫出主體的多個側面,獲得立體感。確定主體位置的方法可以用手指組成一個長方形的取景框,或者用較硬的紙剪出一個取景框。也可以將繪畫者的觀察位置由平視變為俯視,即將繪畫者的觀察位置提升到一定高度的空中,加大視傾角,為表現主體留出足夠空間,確定取景的范圍。
然後確定大概的比例尺,用鉛筆在紙上先勾繪主體的位置和框架,根據設定的比例尺確定各主體之間的位置關系,安排畫面的布局、基本輪廓,畫出大的幾何形狀。將繪畫的對象對比,確定它們各自的基本范圍,可以將手中鉛筆長度與目標對比,將要描繪的主體按比例縮小進行繪制,勾繪出輪廓線,與照片中的實際比例基本一致,使繪制的畫面基本反映野外的實際,沒有明顯的變形。
最後是對於素描圖進行細部加工,先畫近景,然後繪制遠景,近景線條粗,遠景線條細,使得近景清楚而遠景模糊,產生立體感。在已經繪制輪廓線的畫面中添加典型部位的細部刻畫以及陰影,使要表達的畫面更真實。比如繪制山體,山一般包括山脊和沖溝兩個部分,在勾繪山體的輪廓線後,還要用折線或一條曲線勾出坡角的邊際線,將山體和山前的平原分開,形成兩個不同的面,在勾出山脊的位置上,畫陰影線,可以突出山脊,在受光處少畫線條,而在背光處多畫線條;而不同的山體強調的部位也不同,陡峻山峰強調其山脊,渾圓的山樑則要強調其邊角;不同的岩性採用不同的線條,石灰岩的線條較直較硬,而頁岩組成的山的線條要較為柔和。通過細部加工,將各主體的相對比例表現出來,突出畫面的立體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陰影不可大面積使用,以免沖淡主體、喧賓奪主。
8. 怎樣繪制地質剖面圖
我有全套的地質工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以下是一些零碎的資料,太多,放不上。不好意思,看對你有幫助沒有。或者給金幣,傳給你全套的。
二、礦井地質剖面圖編制方法
1、根據實測資料編制
(1) 確定剖面線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線均勻分布)
A盡量沿遠勘探線布置
B盡可能通過主要石門、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層(煤岩層)的總體走向
(2) 選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編圖資料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柱狀圖
B剖面線切過的井巷實測剖面圖
C礦井地形地質圖
D採掘工程平面圖
E其它綜合性圖件
(4) 設計圖面、畫高程網
(5) 投繪平面與剖面對應線
A坐標線
±0水平切面 剖面圖
B准線
(6) 繪地形剖面圖
(7) 投繪鑽孔柱狀圖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
B臨近剖面線的鑽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鑽孔用虛線表示
②一般採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斷層投影
(8) 投繪巷道
A剖面線切過的巷道
B剖面線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繪)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虛線表示)
① 與剖面線平行的巷道(長度。坡度不變)
② 與剖面線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長度縮短
Ⅱ傾斜巷道 長度縮短、坡度增大
(9) 投繪煤岩層和構造點
A剖面線切過的煤岩層和斷層
B剖面線附近的煤岩層和斷層
① 走向延長法
② 輔助剖面法
(10) 對比連接
(11) 審核清繪
2、根據水平地質切面圖編制
(1)已知兩個水平切面
(2)已知一個水平切面
3、根據煤層頂底板等高線編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點 插入法 走向延長法 斷層面等高線法
9. 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方法
1)看圖名、圖幅代號、比例尺。了解圖幅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精度要求以及出版時間、制圖人等。
2)看圖例。了解圖幅區內出露的地層、岩體,它們的岩性、時代、代號及色標。了解區內的構造、礦產,它們的性質、類型、符號及色標。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徵。根據圖中地形等高線,分析區內山脈的走向變化、地勢分布(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水系發育情況等。有的地質圖上沒有地形等高線(多為小比例尺地質圖,如圖13-46),一般可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的特點,如河流的主流總是流經地勢較低的地方,支流則分布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順流而下地勢越來越低;位於兩條河流中間的分水嶺地區總是比河谷地區要高等。了解地形特徵,可以幫助了解地層分布規律、地貌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
4)粗讀地質內容。從整體上了解圖區內一般地質情況:①地層分布情況,老地層分布的部位,新地層分布的部位。結合地層柱狀圖了解區內地層時代、岩性、化石、地層厚度及接觸關系等。②岩漿岩的性質及分布,岩體與地層、構造、礦產的關系。③地層、岩體的變質程度,變質岩的分布范圍及特徵。④褶皺、斷層的性質、類型及展布情況,斷層與褶皺的關系等。⑤礦產種類及分布情況,與地層、岩體、構造的關系。
5)閱讀剖面圖。了解深部地質構造特徵。從剖面上了解地形起伏變化,以及地層、岩體、構造等在地下的延伸狀況和組合形態。結合地質圖上平面特徵,加深對區內地質特徵的了解。
6)詳細閱讀。在掌握全區地質構造概況的基礎上,再對每一個局部地質構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所要重點了解的某一塊段或某方面內容,進行詳細閱讀分析。
7)歸納總結。把區內所有的地質特徵聯系起來,分析總結它們的形成機制和內在聯系以及變化發展規律,從而恢復全區的地質發展歷史,闡明礦產成因與分布規律。
本章要點
1.構造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構造運動是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屬於內力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2.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水平運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又稱為造山運動;垂直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
3.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構造運動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構造運動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與周期性。
4.岩石的產狀由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三個數值來確定。岩層的產狀要素在野外直接用羅盤測量,一般只記錄傾向和傾角兩個數據,記為:傾向∠傾角。
5.岩石變形和變位的產物稱為地質構造,是構造運動的結果,是研究和恢復地球發展歷史的重要依據,是地殼中普遍存在、最常見的地質現象。最基本的地質構造有褶皺和斷裂。褶皺具有以下要素:核、翼、軸面、樞紐、轉折端。褶皺的基本類型是背斜與向斜。背斜核部為老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新;向斜核部是新岩層,向兩翼岩層越來越老。
5.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破裂,稱為斷裂構造,是地殼中普遍發育的構造形式之一。通過節理的研究,了解區域性構造應力場的特點和各種應力的分布規律,有助於研究斷層、褶皺的形成機制和力學性質。根據斷裂岩塊相對位移的程度,斷裂構造分為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6.按照產生節理的力學性質不同,節理分為張節理和剪節理。張節理是在拉張應力作用下產成的,剪節理實在在剪切應力作用下產生的。
7.根據兩盤相對位移方向和力學性質,斷層劃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由兩條或多條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傾斜的正斷層可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汾渭河地塹以及國外著名的貝加爾湖地塹、萊茵河地塹、東非裂谷地塹等;逆沖推覆構造可形成飛來峰與構造窗;平移斷層分為左旋與右旋兩類。
8.斷層的識別標志有:擦痕、階步、斷層角礫岩、斷層泥、不連續的地質體(不同地質體或同一地質體的不同部分直接接觸)、某些地層重復出現或缺失、拖曳褶曲、伴生節理、斷層崖、負地形等。
9.斷層形成時代主要是依據切割、充填、上覆地層等關系來判斷。基本原則為:(1)斷層發生的年代晚於被斷層切割的最新地層的年代,早於覆蓋在斷層之上未受其切割的最老地層的年代;(2)若斷層切斷岩體,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後;若斷層被岩體、岩脈所填充,則斷層形成於岩體侵入之前。
10.接觸關系共有五種類型,地層之間的接觸關系有:整合接觸、假整合接觸、角度不整合接觸;地層與侵入體之間有:侵入接觸、沉積接觸。整合接觸表明該地區構造運動相對較為穩定,處於持續下降或持續上升的狀態。假整合接觸是地殼升降運動的重要標志,底礫岩是判斷假整合的重要標志。角度不整合接觸表示該地區遭受了強烈的構造運動。侵入接觸說明該地區發生過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引起岩漿侵入,形成了侵入體,侵入體的年代晚於被侵入圍岩的年代。沉積接觸表明,侵入體形成後,地殼先上升使其遭受風化剝蝕,後又下降接受沉積,該侵入體的年齡老於其上覆岩層的年齡。
11.槽台說將陸殼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以及兩者鄰接部位的過渡區。地槽區是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狹長地帶,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形成錯綜復雜的褶皺山脈。地台區是地殼上面積寬廣、構造活動微弱、相對穩定的地區。地台具有明顯的雙層結構:褶皺基底(結晶基底)、沉積蓋層。過渡區既具有地槽特徵又含有地台的性質。
12.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上曾經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為「泛大陸」,海洋也只有一個圍繞著它的「泛大洋」。
13.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帶形成,並不斷向兩側擴張,同時老的洋底在海溝處插入地下,返回軟流圈,造成物質循環。
14.在大陸漂移說與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板塊構造理論正式被提出來。它以地球整個岩石圈板塊的活動方式為依據,建立了世界范圍的構造運動模式,對一些全球構造問題給予了合理的解釋。是當今最重要、最熱門的地學理論。但是關於板塊驅動機制的問題,至今未有滿意的結論。
15.根據板塊邊界,將全球板塊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澳大利亞-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板塊邊界有離散型邊界、匯聚型邊界和轉換斷層,它們代表了全球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
16.一幅正式的地質圖除地質圖外,還應包括圖名、比例尺、圖例、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圖幅接圖表、編制單位責任表。如果是區域地質圖還有圖幅代號。
復習思考題
1.何謂地層產狀三要素?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2.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主要類型?各具哪些特徵?
3.岩層有哪幾種接觸關系?各反映何種地質意義?
4.繪制一幅理想的地質剖面圖,將背斜、向斜、正斷層、逆斷層及各種接觸關系表示出來,並標明注記。
5.何謂板塊構造?其邊界有哪幾種?目前全球劃分為哪幾大板塊?
6.地質圖中應包括哪些內容?
7.閱讀老師提供的地質圖,按閱讀步驟與方法,分析圖中地層、岩體、構造等的分布及特徵。提交一份文字說明(讀圖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