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鳥類什麼地質年代出現

鳥類什麼地質年代出現

發布時間: 2021-03-05 08:58:22

① 哺乳類出現於地質年代的

哺乳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大約距今二億年,在中生代三疊紀的末期,從一些比較回進步的獸形爬行動物分化出最答早的哺乳動物。其起源時間此鳥類還要早(最早的鳥類化石出現在體羅紀)。早期的哺乳動物個體都很小,數量也少,和當時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恐龍類相比是渺小的。

② 地質年代的劃分簡表

時代、地層單位及同位素年齡(百萬年) 開始繁殖時期 主要化石門類 代(界) 紀 (系) 時代間距 距今年齡 植物 動物 新生代K Z 第四紀Q 2—3 0.01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陸生孢子植物
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 古人類
哺乳動物
爬行動物
兩棲動物
魚類出現
硬殼動物
裸露動物
多細胞動物 被子植物;哺乳動物及人類 新近紀N 7—8 2—3 被子植物;哺乳動物及蝙蝠類、鯨類;有孔蟲,軟體,六射珊瑚、淡水介形類。 5 古近紀E 15 25 20 40 10 60 中生代M Z 白堊紀K 70 70 昆蟲、爬行類極盛;淡水魚類、菊石、箭石、有孔蟲 侏羅紀J 55 140 蘇鐵、松柏、本內蘇鐵及蕨類;爬行類;菊石類、 三疊紀T 35 195 蘇鐵及蕨類、木 等;魚類、爬行類;出現恐龍。 古生代P Z 晚古生代 P Z2 二疊紀P 50 230 石松類、有節類、真蕨,種子蕨;兩棲類;珊瑚、腕足類、菊石 石炭紀C 70 280 泥盆紀D 50 350 早石生代P Z1 志留紀S 40 400 珊瑚、層孔蟲;軟體動物,以筆石、腕足、珊瑚為標准 奧陶紀O 60 440 筆石、鸚鵡螺類、三葉蟲、牙形刺 寒武紀 ∈ 100 500 元古代(宙)P t 晚P t3 震旦紀Z 200 600 三葉蟲為主及古杯類、小殼類化石 青白口紀Qb 200 800 菌藻類,小母動物,蠕形動物 中 P t2 薊縣紀Jx 800 1000(900) 菌藻,古藻類(疊層石) 長城紀Ch 1800(1600) 早P t1 700 2600 太古代(宙)Ar 1300 3800 原核生物出現(菌類及藻類)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③ 地質年代順序表

二,中國地質年代表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新生代第四紀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
中生代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
晚古生代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堅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早古生代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
新元古代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紀Hl 2300
五台紀 Wt 2500
-----------------------------
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國際性地層單位適用於全世界,是根據生物演化階段劃分的。因為生物門類(綱、目、科)的演化階段,全世界是一致的。所以據此劃分的地層單位必然適用於世界,稱國際性地層單位,包括界、系、統。
界——國際性通用的最大的地層單位,包括一個代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系——界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二級單位,代表一個紀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系一般是根據首次研究的典型地區的古地名、古民族名或岩性特徵等命名的,如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白堊系等。
統——系的一部分,是國際地層表中的第三級單位,代表一個世的時間內所形成的地層。
全國性或大區域性地層單位有階、時帶,地方性地層單位有群、組、段、層。
地質時代單位有代、紀、世、期、時。
代——地質時代的最大單位,在代的時間內形成界的地層。代的名稱和界的名稱相符合,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紀——代的一部分,代表形成一個系的地層所佔的時間。紀的名稱和系的名稱符合,如寒武紀、奧陶紀等。
震旦紀——很早以前,在我國(特別在北方)就發現在古老變質岩系(即前震旦亞界)之上,含有豐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發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沒有變質的或變質程度很低的沉積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類化石外,很少發現其他生物遺跡,當初就把這套地層命名為震旦系,其時代稱震旦紀。震旦是中國的古稱。中國是震旦系發育最好的國家,地層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廣泛。因此,我國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國地質年代表中。
寒武紀——是因英國的寒武山脈(今譯坎布連山脈)而得名。
奧陶紀和志留紀——是根據英國威爾士一個古代民族居住的地方名稱和古代民族名稱命名。
泥盆紀——是因英國西南部泥盆州(現譯為得文郡)海相岩系而得名。
石炭紀——因英格蘭的高山灰岩及其含煤層而得名。
二疊紀——最初得名於烏拉爾山西坡的彼爾姆州,「二疊」則因該時代德國南部地層可以分為上下兩套而得名。
三疊紀——當初按德國南部地層的三分性特點而命名。
侏羅紀——按法瑞交界地方侏羅山(現譯為汝拉山)地層研究而命名。
白堊紀——按英吉利海峽兩岸主要由白堊土地層構成而命名。

④ 地質年代中,什麼年代出現什麼動植物(小弟無限感激)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
早更新世Qp
新近紀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65 魚類出現 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喜瑪拉雅構造階段)

中生代
白堊紀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燕山構造階段)
三疊紀T 250 蜥龍魚龍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印支構造階段)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疊紀P 290 獸行型類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C 362單孔類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D 410 總鰭魚類節蕨 石松真蕨植物出現 (海西)華力西構造階段
早古生代
志留紀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570 硬殼動物出現 加里東構造階段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紀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晉寧運動
青白口紀Qb 1000 多細胞動物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綠藻)
長城紀Ch 1800
古元古代呂梁運動
滹沱紀Hl 2300 五台運動
五台紀Wt 2500 阜平運動

太古代
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運動結束,五台運動開始)原核生物出現(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遷西運動結束,阜平運動開始)
古太古代Ar1 3600 (遷西運動開始)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Ar0 45oo
Ar 4600地球形成

⑤ 根據下面表中信息回答問題:地質年代紀距今年數動物出現順序中生代侏羅紀2.25億年到7千萬年鳥類哺乳類出

(1)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是人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現和地層的形成,有著平行的關系,也就是說,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 (2)這種現象說明了生物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逐漸進化而來的.可見從多細胞→單細胞不是生物進化的趨勢. (3)從如表的證據可以證明脊椎動物起源於古生代;在脊椎動物進化的歷程:原始魚類動物→原始兩棲類動物→原始爬行類動物→(原始鳥類和原始哺乳類),所以在脊椎動物中,最低等的動物類群是魚類. (4)生物通過對不同類群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生物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規律.而形成與不同地層里的化石也印證了這一點越古老的地層里的生物化石越簡單、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的生物化石越復雜、越高等、陸生的越多.所以證明生物化石是證明生物進化的最可靠的證據之一.故答案案為:(1)在越古老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簡單,分類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層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結構越復雜,分類地位越高等,陸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2)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3)古生代;魚類(4)證據

⑥ 地質年代詳細劃分

地質年代(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⑦ 地質歷史從古至今經歷了什麼樣的地質年代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三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500萬年前,結束於2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300萬年前,結束於2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⑧ 哺乳類出現於地質年代的:

三疊紀 哺乳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大約距今二億年,在中生代三疊紀的末期,從一些比較進步的獸形爬行動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動物。其起源時間此鳥類還要早(最早的鳥類化石出現在體羅紀)。早期的哺乳動物個體都很小,數量也少,和當時在地球上占統治地位的恐龍類相比是渺小的。但是這些原始的哺乳動物,在體制結構上具備著此爬行動物高級的特點,當進入新生代的時候,大多數爬行動物絕滅了,而這些代表著新生力量的哺乳動物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生物史上,新生代被稱為「哺乳動物時代」。哺乳動物起源於爬行動物,但現代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有著很大的區別,列表比較如下: 早期哺乳類(似爬行類的哺乳類)和朝著哺乳動物方向發展時早期爬行類(獸形爬行類)之間就不象上表那樣容易分清,這種「中間環節」可以反映出由爬行類進化到哺乳類的中間過渡。獸形爬行類(或稱似哺乳類的爬行類)分為二支:一支稱盤龍類,是一類原始類型,化石大多產在北美,出現於石炭紀末期,至二疊紀絕滅;另一類稱獸孔類,是從盤龍類進化來的,代表進步的類型。它們的化石分布於各大陸。獸孔類後裔中的一支更具有進化上的意義,即獸齒類,它們朝著直接導致哺乳類的方向發展。顧名思義 ,獸齒類的牙齒已和哺乳動物一樣,已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控臼齒上還長有哺乳動物所特有的齒尖。獸齒類的典型代表是犬頜獸。發現於南非三疊紀地層中。體長2米,象一隻大的狗。頭骨為合顳窩型,枕部有一對枕髁,具有發育很好的次生齶,使鼻腔和口腔分隔開。牙齒為槽生齒和異型齒,已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銳利的犬齒反映出犬頜獸是一種食肉獸類;下頜的齒骨特別發達,下領其它骨片則很退化,被擠在後面。四肢位於身體腹側,膝關節向前,肘關節向後,已能象獸類那樣邁步行走,而不是 貼地爬行了。從上述特點來看,犬頜獸在許多方面已接近哺乳動物。 我國雲南碌豐地區晚三疊紀地層中發現的聞名世界的卞氏獸,在構造特徵上更加接近哺乳類,甚至最初曾一度列入獸類的行列中,只是由於它的下頜骨不象哺乳類那樣由單一的齒骨組成,還有退化的關節骨和上隅骨等殘余成分,後來還是公認為應歸入爬行動物,可以說是最接近哺乳類的爬行動物。目前比較一致的認為哺乳動物是多系起源的,從似哺乳類的爬行類中某些更早期的、少特化的種類中產生出哺乳動物來。 哺乳類的適應輻射 中生代哺乳動物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三疊紀晚期的地層中,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地層中,全世界除了南美洲和澳洲以外都發現有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中牟代的原始哺乳動物奠定了哺乳動物進化的基本路線。 哺乳動物的進化包括三個適應輻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中生代侏羅紀,這個時期的原始哺乳類分為兩大類:多結節齒類和三結節齒類 。多結節齒類的臼齒咀嚼面上具有2—3縱列結節(丘狀突起),這一類生存到新生代的初期始滅絕;三結節齒類的臼齒咀嚼面上僅有3個結節。三結節齒類又分為三支:三齒獸類、對齒獸類和古獸類。 古獸類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特別重要的一類,生存到白堊紀初期。一般認為,古獸類是現代有袋亞綱及有胎盤亞綱的祖先。另外兩支生存到侏羅紀與白堊紀交替的時期即滅絕。 第二個階段是中生代白堊紀,在這個時期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出現了,多結節齒類仍生存著。 第三個階段是新生代,在這時期有袋類和有胎盤類得到了空前大發展,而多結節齒類則開始絕滅。最早的有胎盤類是一些小型的食蟲類,在中生代白堊紀即已出現,從食蟲類這一主幹向各種不同的方向輻射發展,成為現代生存的各目有胎盤哺乳動物。有袋類在白堊紀時曾廣泛分布於世界大陸上,但在生存競爭中逐漸被有胎盤 類所淘汰,現代有袋類僅分布於澳洲和南美洲,由於地理上的隔離而得以保存下來。 單孔類的化石僅發現於新生代更新世,雖然化石紀錄發現很晚,但是從現存的單孔類的機能結構上來看,無疑它是屬於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一般認為,單孔類可能是三疊紀末出現的多結節齒類的後裔

⑨ 鳥類的起源

在侏羅紀時期,有一種小型的、長羽毛的肉食恐龍長出了翅膀飛上天空,成了版最早鳥類——始祖權鳥。但始祖鳥還是有許多恐龍的特徵:嘴裡有鋒利的牙齒、翅膀上長著兩個短小的前肢。
後來一種食肉恐龍居然長出了四隻翅膀——小盜龍,但它不是鳥類,是唯一一種會飛的恐龍。

⑩ 什麼地質年代的地層

地質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dìcéngxìtǒng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岩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該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該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復雜,沉積岩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岩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顯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顯生宙】xiǎnshēngzhòu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古生代】gǔ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里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ánwǔ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寒武紀】hánwǔjì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士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奧陶系】àotáoxì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奧陶紀】àotáojì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頁岩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士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ìliúxì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志留紀】zhìliújì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ípénxì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泥盆紀】nípénjì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岩石多為砂岩、頁岩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ítànxì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石炭紀】shítànjì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氣候溫暖而濕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岩石多為石灰岩、頁岩、砂岩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二疊系】èrdiéxì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二疊紀】èrdiéjì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中生界】zhōng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三疊系】sāndiéxì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三疊紀】sāndiéjì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岩石多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侏羅系】zhūluóxì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侏羅紀】zhūluójì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里,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白堊系】bái』èxì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白堊紀】bái』èjì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岩而得名。這個時期里,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新生界】xīnshēngjiè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ài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古近系】gǔjìnxì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古近紀】gǔjìnjì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游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新近系】xīnjìnxì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新近紀】xīnjìnjì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第四系】dìsìxì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第四紀】dìsìjì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里,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繫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