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有什麼地質
『壹』 九寨溝的地理特點是什麼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東臨甘肅省文縣,北部與甘肅省舟曲、迭部兩縣連界,西接四川省若爾蓋縣,南部同四川省平武、松潘接壤,因溝內有9個藏族村寨而得名。
九寨溝是九寨溝縣境內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它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這里原始森林覆蓋率達65%以上,生態環境奇特,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溝內分布著108個湖泊,更有雪峰、疊瀑、翠湖和彩林等世界奇觀,因此素有「童話世界」、「人間天堂」的美譽。
九寨溝屬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屬松潘、甘孜地槽區,恰好是我國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態變化最大的裂點線上。地勢南高北低,有高山、峽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間平原等多種形態。
九寨溝地貌屬高山狹谷類型,山峰的海拔高度大多在3500米至4500米之間,最高峰嘎爾納峰海拔4764米,最低點羊峒海拔2000米。整個區內溝壑縱橫,重巒疊嶂。
翠湖、疊瀑的形成,是由於地殼變化、冰川運動、岩溶地貌和鈣華加積等多種因素造就的。
在距今4億年前的古生代,九寨溝還是一片汪洋,由於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使地殼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山體在快速的不均衡隆起的過程中,經冰川和流水的侵蝕,形成了角峰突起、谷深嶺高的地貌形態。
另外,由於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岩壁崩塌滑落,泥石流堆積,石灰溶蝕和鈣華加積等多種地質作用,導致了溝谷群湖的產生,疊瀑越堤飛出。因此,九寨溝景觀的雛形早在兩三百萬年以前就已經形成。
九寨溝的喀斯特地貌是造就懸壁、形成瀑布的先決條件。在台式斷裂的抬升面上,堆積了泥石流等堆積物,後經喀斯特作用,鈣華加積,增加了瀑布高度,形成了今天壯觀的諾日朗瀑布。
30多米高的懸崖上,湍急的流水陡然跌落,氣勢雄偉。較發達的冰川地貌和岩溶地貌為九寨溝的風光奠定了地形地貌的基礎。
九寨溝的山水形成於第四紀古冰川時期。隨著冰川期氣候的到來,高山上發育了冰川,山谷冰川又伸展到了海拔2800米的谷底,留下了多道終磧、側磧,形成堤埂,阻塞流水而形成了堰塞湖。長海就是形成的堰塞湖。
至今,這里仍保存著第四紀古冰川的遺跡,冰斗、冰谷十分典型,懸谷、槽谷獨具風韻。
九寨溝
『貳』 九寨溝是喀斯特地貌嗎
九寨溝是喀斯特地貌。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回殊,地質背景復雜答,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以植物喀斯特鈣華沉積為主導,形成九寨溝獨特的美景。
(2)九寨溝有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地貌: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殊,區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2000米,中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主溝長30多公里。峰頂和兩側山峰基本終年積雪。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殊,區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2000米,中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主溝長30多公里。峰頂和兩側山峰基本終年積雪。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質背景復雜,碳酸鹽分布廣泛,褶皺斷裂發育,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
『叄』 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是什麼地貌
九寨溝處於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邊緣地帶,屬松潘,甘孜地槽區,恰好位於版中國第二級地貌權階梯的坎前部分,在地貌形態變化最大的裂點線上,地勢南高北胝,有高山,峽谷,湖泊,瀑布,溪流,山間平原等多種形態,其地貌屬高山狹谷類型,山嶺的海拔高度大都為3500-4500米,最高峰嘎爾納峰海拔4764米,最低點羊同海拔2000米。
『肆』 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是屬於什麼地貌
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質背景復雜,碳酸鹽分布廣泛,褶皺斷裂發育版,權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抬升幅度大,多種營力交錯復合,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以植物喀斯特鈣華沉積為主導,形成九寨溝艷麗典雅的群湖,奔瀉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連綿起伏的雪峰,這些地貌景觀的和諧組合,構成獨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伍』 九寨溝景觀是怎樣形成的
九寨溝是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形成的。
喀斯特(KARST),原為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一個地名,那裡是石灰岩分布區,因石灰岩的溶蝕和侵蝕形成各種奇特的地形。後來,科學家們便使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因石灰岩的化學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現象。華南亞熱帶地區,人們在地表看到的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蝕、侵蝕的峰林、峰叢景觀,只在氣溫較低的地下溶洞中才能見到再沉積的鍾乳石等;而在九寨溝,地表常年氣溫遠低於華南亞熱帶區, 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較多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地表大量堆積的鈣華,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等。在九寨溝的地表地理環境下,較強 的蒸發作用、地下水溢出後壓力的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的增大、特別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CO2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堆積。這鍾「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的一切有利條件:九寨溝流域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在岩石中產生了大量裂隙和斷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流域內具有較充沛的降水,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續進行;流域內植被發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還含有可產生酸類物資的有機質和含硫礦物,這給地下水提供了較豐富的CO2來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較強的侵蝕能力。
九寨溝喀斯特溶蝕的主要表現是發育有規模客觀的地下岩溶通道。例如:長海無地表出水口,日則溝、丹祖溝下段呈於谷,均證明有地下河存在。
通過水均衡觀測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已證明,長海的水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長海至原始森林、長海至鷹爪洞一帶的地下暗河補給到日則溝,使得日則溝成為九寨溝內水量充沛、海子最為集中的風景地段。
世界上,與九寨溝累似的喀斯特風景地只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態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性遠遠超過普里特維采。普里特維采位於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邊地區;而九寨溝位於海拔2000m---4700m的內陸高寒高山峽谷區,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觀特徵還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
『陸』 九寨溝有什麼特點
九寨溝以絕天下的原始、神秘而聞名。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話世界」的美譽。
「九寨歸來不看水」,是對九寨溝景色真實的詮釋。泉、瀑、河、灘108個海子,構成一個個五彩斑斕的瑤池玉盆。長海、劍岩、諾日朗、樹正、扎如、黑海六大景觀,呈「Y」字形分布。
2007年5月8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6)九寨溝有什麼地質擴展閱讀:
九寨溝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山地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
南距成都市300多公里,是一條縱深50餘千米的山溝谷地,總面積64297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80%。因溝內有樹正寨、荷葉寨、則查窪寨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
2017年08月08日21時19分46秒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中位於九寨溝核心景區西部5公里處比芒村,東距九寨溝縣城永樂鎮39公里、南距松潘縣66公里、東北距舟曲縣83公里、東南距文縣85公里、西北距若爾蓋縣90公里,東偏北距隴南市105公里,南距成都市285公里。
九寨溝景區遭到地震破壞,部分景點和通往景區的道路受到山體滑坡的損壞,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被震壞已不復存在。
『柒』 九寨溝地質奇觀大揭秘:美景是怎麼形成的
九寨溝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很多人驚嘆於海子的五光十色,瀑布的雄奇壯觀,以及數量眾多的海子,沉醉留連於景色之美時,卻鮮少知道它們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就來給大家掃一掃盲,看看九寨溝的地質奇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掃盲1:水色成因
九寨溝的湖水五彩繽紛,主要是由湖水對太陽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所致。
詳解:在紅橙黃綠青藍紫單色光譜中,由紅光至紫光,波長逐漸變短。由於九寨溝湖水中的懸浮物、有機物、浮游生物極少,湖水的透明度和潔凈度極高,瑞利散射效應較為突出。根據瑞利散射效應,湖水中短波光的散射遠大於長波光。因此,九寨溝的湖水呈艷麗的藍綠色。湖水中常見的Ca2+、Mg2+、HCO3-等離子也有增強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時,由於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鈣華、黃綠色藻類對透射光的選擇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層次和變化。另外,九寨溝的湖泊處於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峽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時間或同一地段不同時間,太陽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對光的反射狀況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變化,因而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變幻多姿。
掃盲2:瀑布成因
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
詳解:九寨溝主要的瀑布有珍珠灘瀑布、諾日朗瀑布、樹正瀑布、熊貓海瀑布、火花海瀑布和箭竹海瀑布,具有聲、色、形之美。其成因主要有三種:
一是:斷層和生物岩溶作用。九寨溝內的河床因受新構造斷裂的影響,在縱向上呈階梯狀,這一道道地形階坎形成了瀑布的地貌基礎。因鈣華沉積的「氣泡效應」和「薄水效應」,在地形階坎處易於鈣華沉積,助推瀑布跌水陡坎的形成,如諾日朗瀑布。
二是:差異侵蝕和生物岩溶作用。由於一些岩層有軟硬之差,抗蝕性強的岩層往往突起於河床中,因此硬岩層突起處首先形成小跌水,喜水的藻類在這些地方首先著生,於是在這些流速相對較高,水流相對較淺的地方首先沉積鈣華。由於第四系堆積物堰塞河谷形成凸堤,流水在其表面漫流時流速突然加快,有利於CO2逸出,加速鈣華沉積。隨著時間推移,鈣華層層堆高。由於其前緣上部鈣華生長速度大於下部,上部形成鈣華的蓮花狀塊體逐漸向前增長,當頂部鈣華塊體下延至坡腳時,就形成了直立的瀑布面,如珍珠灘瀑布。
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和生物岩溶作用。瀑布是在崩塌、滑坡、泥石流鬆散堆積物的基礎上疊加生物鈣華作用形成,如樹正瀑布。
掃盲3:海子的形成
海子是九寨溝湖泊的別名。九寨溝湖泊眾多,成因比較復雜,其發育的首要條件是形成匯水儲水的盆地,即湖盆,第二是要有充填湖盆的水源。
詳解:九寨溝湖泊多屬於堰塞湖,也有少數是冰蝕湖,如長海上游的園海子和綠海子、藏馬龍裏海等海子。這些堰塞湖的堰塞物主要來源於冰川堆積作用、生物鈣華作用和重力作用。這些堰塞物堰塞河谷,形成九寨溝湖泊的湖盆。他們大體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是在第四紀古冰川侵蝕和側磧、終磧的基礎上疊加崩塌、滑坡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長海、五彩池、上季節海。二是由生物鈣華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共同堰塞形成,如天鵝海、箭竹海、熊貓海等;三是由生物鈣華堰塞形成,如樹正群海等;四是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作用堆積物堰塞形成,如下季節海。
填充九寨溝湖盆的水來源於大氣降水,但不同的湖泊水源補給形式不完全相同,主要有降雨、地表徑流、冰雪融水及地下水等補給形式。湖水排泄方式主要有蒸發、向下游徑流、地下入滲漏失。地下水補給和排泄主要通過地下岩溶裂隙、岩溶通道和由斷層和向斜構成的匯水構造進行。斷層、褶皺走向以及地勢高低控制著湖水的補給和排泄,也控制著湖泊的發育方向。
掃盲到這里,你以為你的疑問就解決地差不多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的內容更有趣。
掃盲4:地質演化史
地殼運動。
詳解:距今約2.3億年前,九寨溝尚是一片汪洋。經印支和燕山運動,九寨溝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整個景區上升為陸地。後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再次對九寨溝地層造成重要影響,使其再次抬升和發生褶皺斷裂,這些褶皺斷裂控制了九寨溝的岩溶格局。
到了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冷,九寨溝先後經歷了三次冰期,冰川分布廣泛,主溝2900米以上均有分布。冰川作用形成的底冰磧、終磧壟在溝谷中形成隔檔式微地貌地形骨架,構成了九寨溝海子雛形。冰川消融形成的終磧壟截斷了則查窪溝的流水,形成了九寨溝面積最大的湖泊-長海,造就了九寨溝水體景觀的基本格局。
全新世以來,地殼運動趨於穩定,氣候向暖濕方向發展,雪線退至5000米以上,其下地帶以岩溶、重力崩塌、泥石流等地質作用為主,造就和延續著九寨溝獨特的層湖疊瀑景觀。
掃盲5:喀斯特地貌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地貌發育的有利條件:岩石構成,地質構造運動,氣候降水,生物作用。
詳解:九寨溝氣溫常年低於我國南方地區,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上游地表有一些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表大量鈣華沉積,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布等。九寨溝蒸發作用較強、地下水溢出後壓力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增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沉積,這種「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內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在地質構造運動的反復作用下網格狀斷裂系統十分發育,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流域內氣候濕潤,降水較豐沛,森林茂密,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使地下水PH值降低,大大增強了水對岩石的侵蝕能力;生物作用也加快了鈣華的沉積。
世界上,與九寨溝類似的喀斯特景觀僅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物多樣性遠超普里特維采國家公園。
掃盲6:獨特的水循環系統
九寨溝碳酸鹽岩的廣泛分布和北西向構造的展布是九寨溝水循環的基礎,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三水」循環構成了九寨溝水循環的主體,地下喀斯特通道在湖水的補給與排泄中發揮重要作用。
詳解:長海是九寨溝最大的海子,但它沒有地表出水口,長海下方的則查窪溝是一條干谷,僅有少量季節性湖泊。長海的水除一小部分通過海子前端的天然堤壩滲流補給到五彩池,更多的水通過北西向的地下喀斯特通道,向西排泄到日則溝湖泊中。
長海巨大的庫容和它對日則溝內海子的補給,起到了一個調節水庫的作用,即使枯水年份也以較穩定的補給量使日則溝的海子不至於乾涸。九寨溝內地表水、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源於大氣降水,水量的盈虧根本上取決於降水量的變化和時空分配狀況,從而導致上游直接接受降水補給的湖泊水位變化較大,景色隨時而異(上下季節海),而由地下水補給的湖泊如五花海水位則較穩定。(來源:網路)
『捌』 九寨溝的地質地形怎麼樣誰能給我一個詳細的資料
太詳細的貌似你很難弄到,因為地質地形圖本身就屬於保密的
『玖』 九寨溝屬於什麼地貌 九寨溝是喀斯特地貌嗎
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地勢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懸殊,區北緣九寨溝口海拔僅專2000米,中屬部峰嶺均在4000米以上,南緣達4500米以上,主溝長30多公里。
峰頂和兩側山峰基本終年積雪。九寨溝地處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質背景復雜,碳酸鹽分布廣泛,褶皺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強烈,地殼抬升幅度大,多種營力交錯復合,造就了多種多樣的地貌,發育了大規模喀斯特作用的鈣華沉積,以植物喀斯特鈣華沉積為主導,形成九寨溝艷麗典雅的群湖,奔瀉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連綿起伏的雪峰。
『拾』 九寨溝是怎樣形成的
九寨溝形成原因
喀斯特(KARST),原為歐洲巴爾干半島的一個地名,那裡是石灰岩分布區,因石灰岩的溶蝕和侵蝕形成各種奇特的地形。後來,科學家們便使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因石灰岩的化學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現象。華南亞熱帶地區,人們在地表看到的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蝕、侵蝕的峰林、峰叢景觀,只在氣溫較低的地下溶洞中才能見到再沉積的鍾乳石等;而在九寨溝,地表常年氣溫遠低於華南亞熱帶區,
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較多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地表大量堆積的鈣華,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等。在九寨溝的地表地理環境下,較強
的蒸發作用、地下水溢出後壓力的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的增大、特別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CO2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堆積。這鍾「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的一切有利條件:九寨溝流域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在岩石中產生了大量裂隙和斷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流域內具有較充沛的降水,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抬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續進行;流域內植被發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還含有可產生酸類物資的有機質和含硫礦物,這給地下水提供了較豐富的CO2來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較強的侵蝕能力。
九寨溝喀斯特溶蝕的主要表現是發育有規模客觀的地下岩溶通道。例如:長海無地表出水口,日則溝、丹祖溝下段呈於谷,均證明有地下河存在。
通過水均衡觀測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已證明,長海的水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長海至原始森林、長海至鷹爪洞一帶的地下暗河補給到日則溝,使得日則溝成為九寨溝內水量充沛、海子最為集中的風景地段。
世界上,與九寨溝累似的喀斯特風景地只有克羅埃西亞的普里特維采(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態環境條件的復雜多樣性遠遠超過普里特維采。普里特維采位於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邊地區;而九寨溝位於海拔2000m---4700m的內陸高寒高山峽谷區,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觀特徵還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