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怎麼打
Ⅰ 構造的地質構造
在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沉積岩的原生構造主要是受地表營力的作用產生的。包括層理、層面構造、層內構造與穿層構造。①層理指沉積岩中的成層構造,其成層性是通過沉積物的成分、粒度、色調的變化而顯現的(見彩圖)。層理是研究次生構造的基本參考面,是一種重要的原生構造。②層面構造主要指波痕、泥裂、雨痕、印模、蟲跡等,這類構造發育於沉積岩層的頂面或底面,在野外可用來鑒別地層的頂、底面,以判斷地層層序的正常與倒轉。③層內構造主要指限於某一岩層中的原生構造,如粒序層、交錯層、層內褶皺與層內斷層等,其中除層內斷層外,也均可根據它們的內部結構特點來鑒別地層的頂面或底面。④穿層構造主要指發育於多層岩層中的背斜或斷層,稱為同沉積背斜或同沉積斷層。同沉積背斜是在區域性地殼拗陷並不斷接受沉積的盆地中的局部上隆部位上逐漸發育的背斜,因此具有原始的上拱彎曲狀態,其軸部地層厚度小於翼部,軸部碎屑沉積物的粒度則大於翼部同一層沉積物的粒度。同沉積斷層又稱生長斷層,是指與沉積作用同時活動的斷層,一般發育於沉積盆地的邊緣,具有正斷層性質。盆地所在為斷層的下降盤,其地層厚度明顯大於斷層的上升盤,且斷距隨深度而增大,即地層時代愈老,斷距愈大。另外,韻律層也是一種原生的穿層構造,是由多個粒序層依序疊置而組成的。
火成岩的原生構造主要是受岩漿流動與冷凝收縮的力的作用產生的。分為原生流動構造與原生破裂構造兩種。原生流動構造是固態物體在液態岩漿流動中形成的定向構造,如由岩漿早期晶出的片狀、板狀礦物與扁平狀析離體、捕虜體的定向排列形成的流面,由岩漿早期晶出的柱狀、針狀礦物的定向排列形成的流線;原生破裂構造有柱狀節理以及根據節理與流面或流線的產狀關系分出的縱節理、橫節理、斜節理與層節理。 岩石形成以後受構造運動的作用產生的構造變形,是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次生構造包括褶皺、節理、斷層、劈理、線理等。
次生構造按照變形性質可分為:①連續變形構造。岩層連續性未受到破壞的構造,變形性質屬塑性變形,如褶皺等。②非連續變形構造。岩層被切割失去原有連續性的構造,屬破裂變形的,如節理、斷層。
按照幾何要素可分為:①面狀構造。以幾何意義的面所表徵的構造,如褶皺軸面、節理面、斷層面、劈理面等。通常將具有系統性的面狀構造稱為面理。②線狀構造。以幾何意義的線所表徵的構造,如褶皺樞紐、斷層擦痕、非等軸礦物的定向排列、兩個構造面的交線等。各面狀、線狀構造還可區分為抽象性的(如褶皺軸面、樞紐、二構造面的交線)與分劃性的兩種。前者只具幾何意義而非具體存在,後者則是具體存在的面、線構造。
根據面狀、線狀構造在地質體中的分布特點,可將地質構造分為:①透入性構造,指在地質體內在一定尺度上均勻、連續且按一定格式排布的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如劈理、片麻理、片理以及各種小型線理;②非透入性構造,指非均勻、不連續且以分隔性方式產出於地質體中的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如節理面、斷層面以及大型的桿狀構造、窗欞構造等。地質構造的透入性和非透入性是相對於觀察構造的某種尺度而言的,較大范圍的尺度上的透入性構造在較小尺度上也可成為非透入性構造;通常透入性構造是針對小型構造和顯微構造兩種尺度而言的。 不同構造期或同一構造期中不同幕(或階段)所產生的地質構造先後有序。構造序列的建立有助於認識具有多期、多次變形的變質岩區的構造發育、演化規律。一次構造運動按一定作用方式產生的構造要素群稱為一個構造世代的構造。前一構造世代的構造對於後一構造世代的構造發育可以起著控制或限制的作用,後一構造世代的構造疊加於前一構造世代的構造之上的現象稱為構造疊加,其效應往往是改造了前一構造世代的構造,使其格局、面貌發生變化,出現疊加構造型式。建立區域性構造序列的關鍵在於劃分和對比不同構造世代的構造,弄清前、後構造世代之間的控制、限制和疊加效應和干涉改造關系。
Ⅱ 地質構造
斜坡發育有斷層抄、節理裂隙等不連續面時,將岩體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分離體,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因此,在村鎮選址中,應注意觀察構造面的組合和分離體的分布特徵。當這種不連續面順斜坡分布時,邊坡岩體穩定性差,最易發生滑坡和崩塌等災害。
岷江上游峽谷岩體被多組裂隙切割,破碎,極易發生崩塌、滑坡(2006)
地質構造還包括影響到一定區域范圍地殼穩定的活動性斷裂。這些活動性斷裂往往容易造成地面升降變形、開裂,甚至是控制地震發生的斷裂。這些問題需要專業部門來查證。
房屋選址應盡可能避開順層斜坡
斜坡岩層中裂縫發育,易形成滑坡、崩塌(四川丹巴,2006)
Ⅲ 怎樣繪制地質剖面圖
我有全套的地質工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以下是一些零碎的資料,太多,放不上。不好意思,看對你有幫助沒有。或者給金幣,傳給你全套的。
二、礦井地質剖面圖編制方法
1、根據實測資料編制
(1) 確定剖面線方向和位置(是剖面線均勻分布)
A盡量沿遠勘探線布置
B盡可能通過主要石門、主要上下山
C垂直煤層(煤岩層)的總體走向
(2) 選定比例尺
1:1000或1:2000
(3) 收集整理編圖資料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柱狀圖
B剖面線切過的井巷實測剖面圖
C礦井地形地質圖
D採掘工程平面圖
E其它綜合性圖件
(4) 設計圖面、畫高程網
(5) 投繪平面與剖面對應線
A坐標線
±0水平切面 剖面圖
B准線
(6) 繪地形剖面圖
(7) 投繪鑽孔柱狀圖
A剖面線切過的鑽孔
B臨近剖面線的鑽孔
① 垂直投影法
② 走向投影法
注意:①投影的鑽孔用虛線表示
②一般採用走向投影法
③不能穿越斷層投影
(8) 投繪巷道
A剖面線切過的巷道
B剖面線附近的巷道(一般不投繪)
垂直投影法(投影巷道用虛線表示)
① 與剖面線平行的巷道(長度。坡度不變)
② 與剖面線斜交的巷道
Ⅰ水平巷道 長度縮短
Ⅱ傾斜巷道 長度縮短、坡度增大
(9) 投繪煤岩層和構造點
A剖面線切過的煤岩層和斷層
B剖面線附近的煤岩層和斷層
① 走向延長法
② 輔助剖面法
(10) 對比連接
(11) 審核清繪
2、根據水平地質切面圖編制
(1)已知兩個水平切面
(2)已知一個水平切面
3、根據煤層頂底板等高線編制
用到的方法:直接投點 插入法 走向延長法 斷層面等高線法
Ⅳ 地質構造框架
1.前島弧期的地質構造格架
前島弧期的「基底」岩系主要由3個構造-地層單元構成。前震旦系變質構造-地層單元,僅出露於義敦島弧造山帶的東南緣,由基底前震旦系恰斯群和蓋層震旦系觀音崖組和燈影組組成,是該造山帶目前出露的最老的陸殼殘塊。奧陶系—下二疊統構造-地層單元,分布於火山島弧的東緣,主要為一套地台型碎屑岩和碳酸鹽岩沉積,與揚子西緣沉積相類似。上二疊統—中三疊統構造-地層單元與上述單元相依分布,但范圍更廣,包括下義敦群和下熱水塘群主體。東部與下伏地層多呈整合接觸,西部則多呈超覆不整合接觸。在西部,中下三疊統分別包括列衣組和黨恩組,沉積相型主要為碳酸鹽岩型和碎屑岩型,可能形成於淺海環境和海岸環境(胡世華等,1992)。在東部,地層主要以碳酸鹽岩為主,夾少量碎屑岩。該單元內晚二疊世火山岩大量發育。在東部甘孜—理塘一帶,玄武岩具枕狀構造,具典型的MORB地球化學特徵,它與鎂質-鎂鐵質岩、席狀岩牆群和放射蟲硅質岩構成蛇綠岩套,標志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甘孜-理塘古洋盆的發育(莫宣學等,1993)。在西部,火山岩主要為基性火山岩,以低MgO、高TiO2為特徵,顯示板內張裂型玄武岩的地球化學特徵,表明西部地區與東部開裂成洋作用相呼應,發生強烈的張裂乃至斷陷。構造-沉積相分析表明,義敦前島弧「基底」具有如下主要特徵:
(1)主體具薄陸殼性質:古老變質基底由前震旦系恰斯群構成,在「恰斯斷隆」上出露,與揚子地台上的河口群相當。蓋層為地台型震旦系觀音崖組和燈影組沉積,表明恰斯斷隆曾是揚子地台西緣的一部分,但被甘孜-理塘俯沖帶與之隔開。奧陶系—下二疊統地層單元的沉積相特徵和生物面貌與揚子地台類似,表明中咱地塊和義敦地區可能是揚子地台西緣的組成部分。上二疊統—中三疊統構造-地層單元的碳酸鹽型沉積和碎屑岩型沉積揭示其形成於陸緣海盆環境。基性火山岩顯示板內玄武岩親和性。侯增謙和羅再文(1991)依據岩漿密度對岩漿噴發侵入活動的制約關系,估算出義敦島弧基底陸殼厚度介於20~25km之間,與地層厚度大體相當,表明義敦島弧具薄陸殼基底特徵。
(2)處於強烈拉張狀態:義敦島弧基底的伸張始於早古生代,擴張中心主要集中於金沙江東側和甘孜-理塘帶上。早古生代時期,在金沙江東側得榮-巴塘一帶,發育寒武紀基性火山岩,以低MgO、高TiO2、較高FeO*/MgO比值為特徵,顯示板內張裂型玄武岩特徵。奧陶紀和志留紀酸性火山岩與基性火山岩構成「雙峰」岩石組合,反映該帶強烈擴張,形成大陸裂谷系或裂陷槽。在甘孜-理塘斷裂帶,基性火山岩由晚期的高MgO、中等TiO2、低FeO*/MgO比值和低鹼質的拉斑玄武岩及早期的低MgO、高TiO2、高鹼質的鹼性玄武岩組成。前者顯示大洋玄武岩特徵,後者顯示大陸玄武岩特徵,表明甘孜-理塘帶於古生代時期由裂谷系向大洋方向演變;進入石炭紀和二疊紀,大洋中脊型玄武岩沿金沙江帶噴發,成為金沙江洋殼的組成部分。沿甘孜-理塘一帶噴發,與超基性岩、輝綠岩牆群和放射蟲硅質岩密切共生,構成甘孜-理塘蛇綠岩套;至晚三疊世卡尼早期,義敦地區強烈擴張,產出曲嘎寺組(根隆組)大陸裂谷型鹼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系及「雙峰」岩石組合。其中的玄武岩系具有LREE富集型配分型式,相對富集LILE和HFSE,地球化學特徵總體上與峨眉山玄武岩系相當(侯增謙等,1995)。
(3)局部擴張成洋殼或過渡殼:長期處於伸張狀態的陸殼基底,在鄉城地區被進一步拉張減薄,局部引張開裂產生新的洋殼。以鎂鐵質-超鎂鐵質岩體、輝長-輝綠岩牆群、枕狀-塊狀玄武岩、深海放射蟲硅質岩等洋殼殘片為標志,擴張中心位於鄉城西部潘擁-白松一帶,洋殼形成年齡約231Ma(曲曉明等,2002)。
(4)蓋層下部發育3個斷續分布的剛性岩塊:區域重磁異常資料綜合分析表明,可能在現今的中咱地塊(逆沖岩片)下部,存在3個線狀不連續分布的剛性岩塊。盡管該地塊僅出露早古生帶以來的構造-地層單元,這些剛性岩塊很可能是中咱地塊的變質基底或根系。其隱伏區域范圍在東西方向上遠超出中咱地塊的東西邊界,其中,白玉和羊拉剛性岩塊分別隱伏在昌台弧地體和鄉城弧地體的西半部,並可能從根本上控制了義敦古島弧的整體輪廓和南北分段性。
2.義敦島弧碰撞造山帶構造格架
橫跨義敦島弧碰撞造山帶自東而西分4個次級構造單元,即蛇綠混雜岩帶、碰撞隆起帶、弧地體和伸展構造帶。
(1)蛇綠混雜岩帶:沿甘孜-理塘斷裂帶斷續分布,北起青海冶多,南抵雲南石鼓,長達500km。北段與金沙江蛇綠混雜岩帶相連,南段因揚子地塊向西推擠楔入而向西南折曲(圖2-10)。此帶東臨揚子陸塊和松番-甘孜地體,西為義敦弧地體東緣,寬約5~20km。因強烈構造變形改造,被強烈肢解的蛇綠岩呈構造岩片與混雜岩混生。蛇綠岩由變質橄欖岩、堆積雜岩、輝綠岩牆、塊狀-枕狀玄武岩和硅質岩及深水濁積岩構成。弧前增生楔分布於甘孜-理塘縫合帶西側,由上三疊統淺海陸棚及復理石濁積相組成。滑脫底盤為甘孜-理塘混雜岩,與松番-甘孜-理塘被動陸緣復理石楔組成規模巨大的「復合型」復理石雜岩(Yin and Harri-son,2000圖;2-10)。
(2)弧地體:義敦弧地體北起德格,南達中甸,長達數百公里,東緣發育稻城弧前增生楔,西緣與中咱地塊以斷裂相接。因晚三疊世以來的洋盆閉合和陸-陸碰撞,弧地體強烈擠壓和大幅度隆升,陸殼已縮短百餘千米。該地體以晚三疊世弧火山-岩漿強烈活動為特徵,同位素年齡為206~238Ma的弧火山-岩漿活動縱貫弧地體南北,構成措交瑪-稻城弧花崗岩帶和昌台-鄉城-中甸火山弧(侯增謙等,1995、2001;圖2-10和2-11)。
弧花崗岩岩漿事件持續時間238~206Ma,岩漿侵位高峰在215Ma左右(侯增謙等,2001b),主要呈大岩基和眾多小岩株形式產出。主要元素化學顯示Ⅰ型花崗岩特徵,REE配分型式屬LREE富集型(La/Yb=9.0~11.6),與火山弧安山岩-英安岩的REE配分型式一致(Hou,1993)。微量元素地球化學顯示典型的弧花崗岩特徵(侯增謙等,2001b)。87Sr/86Sr初始比變化於0.708~0.711之間,反映其物源屬殼幔型,或者來自殼-幔混合源區,或者由結晶的幔源岩漿與殼源岩漿發生大規模混合。
弧火山事件始於228Ma,終止於213Ma(圖2-11;胡世華等,1992;侯增謙等,1995),沿火山弧南北顯示明顯的差異發育特徵。北段火山作用復雜,顯示典型的張性島弧特徵(侯增謙和莫宣學,1990;侯增謙等,1995);南段火山岩系單調,顯示壓性弧特徵。在中段鄉城地區,火山弧性質介於其間,並以發育玻鎂安山岩的洋生弧為特徵(侯增謙等,1995)。
(3)碰撞隆升帶:碰撞隆升帶空間上疊加於岩漿弧花崗岩帶及其東側的弧前增生楔上,系T/J之交弧(義敦弧)-陸(揚子大陸)碰撞產物,以同碰撞花崗岩發育為特徵,侵位年齡介於200~206Ma之間(侯增謙等,2001b)。同碰撞花崗岩體通常規模不大,多侵位於弧花崗岩岩體內及附近,構成SN向斷續分布的同碰撞花崗岩帶(圖2-10)。岩石高SiO2、低CaO、MgO,富親地殼的Nb(7.0×10-6~19.7×10-6)、Ta(2.1×10-6)、Rb(212×10-6~258×10-6)、Ba(562×10-6~4093×10-6),具典型的S型花崗岩特徵,顯示同碰撞花崗岩的地球化學親合性(侯增謙等,2001b)。REE配分型式呈LREE富集型(La/Yb=4.05~15.2),具明顯的負Eu異常,Rb/Sr=0.63~4.94,接近於殼源花崗岩Rb/Sr值(>0.5),表明岩漿物源以殼源為主,可能為弧-陸碰撞及地殼逆沖縮短加厚過程中的地殼重熔產物。
(4)伸展構造帶:伸展構造帶空間上位於義敦火山弧的弧後區靠陸一側,系造山帶發生碰撞後伸展作用結果,以板內張裂型長英質火山岩和A型花崗岩的大規模發育為特徵。A型花崗岩發育於柯鹿洞-鄉城斷裂與矮拉-日雨斷裂帶夾持的狹長區域,構成第二條較大規模的花崗岩帶,即高貢-措莫隆花崗岩帶(圖2-10)。岩體侵位年齡介於116~73Ma之間,岩漿活動高峰在80Ma左右(圖2-11;侯增謙等,2001b)。岩體多為復式岩體,早期為似斑狀鉀長花崗岩,晚期為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和鉀長花崗岩。岩石富鹼(Na2O+K2O=6.13%~8.68%),AR=1.9~3.0,屬鹼性系列。K2O/Na2O=1.2~2.3,平均為1.46,屬富鉀型。K2O含量平均為4.78%,Na2O平均為3.28%,與A型花崗岩的Na2O、K2O含量相當。強烈富集Rb、相對富集Zr、Hf、Nb、Ta、Y、Ce等,並具有較高的FeO*/MgO和(Na2O+K2O)/CaO比值和較大的微量元素比值變化(Rb/Ba:0.52~39.3;Rb/Sr:8.0~39.8),顯示出A型花崗岩的地球化學普遍性規律(Eby,1992)。REE配分型式具有典型的「燕式」分布特點,並具顯著的負Eu異常,也顯示出典型的殼源花崗岩特點(侯增謙等2001b)。花崗岩CaO/Na2O比值介於0.14~0.42,明顯低於頁岩和硬砂岩的CaO/Na2O比值(1.2,0.93),表明這些花崗岩主要由富含泥質的沉積岩熔融而成(Chappell and white,1992)。褐簾石含錫花崗岩岩體(如渣隴岩體)的(87Sr/86Sr)i=0.7441,表明花崗岩岩漿來自以泥質岩為特徵的典型陸殼,形成於造山期後的伸展構造環境;無褐簾石含鎢鉬錫銀岩體(如連龍岩體)的(87Sr/86Sr)i=0.7095,表明花崗岩岩漿要麼是源自殼-幔混合源,要麼是陸殼泥質岩熔體遭受幔源物質的大量混染或混合,形成於伸展構造強烈張裂環境(侯增謙等,2001b)。
圖2-10義敦古島弧構造格架及礦床分布略圖
圖2-11義敦島弧造山帶花崗岩(a)-火山岩(b)的時間坐標
Ⅳ 什麼是地質構造
中文名稱:地質構造
英文名稱:geological structure
定義1:地殼運動中岩層和地塊受力後產生的變形和內位移的形跡。容反映了某種方式的構造運動和構造應力場。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應用學科: 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Ⅵ 地質構造是什麼舉例~
地質構造是指來地殼中的自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最重要的是:褶皺和斷層
褶皺分向斜和背斜.背斜象山是岩層向上凸的.
向斜象山之間的谷地是岩層向下凹的
褶皺沒有什麼特例.因為變化較大較快
斷層分地壘和地塹.是指岩體破裂一半上升或下陷
地壘的例子:華山.泰山.(特別是華山大斷坡.有機會去登登華山.特驚險)
地塹的例子:渭河谷地和汾河平原(渭河和汾河都是黃河的支流
Ⅶ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Ⅷ 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最常見的4種地質構造:水平、傾斜、褶皺、斷裂。
1.水平構造:原始水平岩層在地殼垂直運動影響下未經褶皺變動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產狀者。第三系紅層中常見。 如下圖廣東韶關仁化的丹霞山,屬於典型的水平構造。
另外,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雅丹地貌也存有典型的水平構造。如敦煌雅丹地貌的水平岩層,這就屬於典型的河湖沉積相。
在委內瑞拉、巴西和蓋亞那三國交界處有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群,就是羅賴馬山,也是南美洲北部帕卡賴馬(Pacaraima)山脈的最高峰。這些桌山、方山,(山頂非常平坦的意思),也屬於水平構造。天使瀑布是電影《飛屋環游記》中的「仙境瀑布」(Paradise Falls)的原型,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瀑布。
另外,南非開普敦市的桌山(Mountain Table),狀如平桌,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餐桌」,是開普敦的地標。
2.傾斜構造:是指岩層經構造變動後岩層層面與水平面間具有一定的夾角(5度-85度)。當單斜構造上部的岩層較堅硬或軟硬相間時,在差異剝蝕作用下常形成單面山和豬背脊等典型地貌。
3.褶皺構造:岩層的連續彎曲。褶曲的基本類型:背斜和向斜。後期會重點介紹背斜和向斜的區別、特徵和影響。
4.斷裂構造:岩石受應力作用而發生變形,當應力超過一定強度時,岩石便發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發生錯動,使岩層的連續性完整性受到破壞。主要分為節理和斷層。節理:指岩石破裂後無顯著位移的裂隙。在空間上表現為面狀。如山丘上常見的破裂石塊、石縫、「一線天」等都與節理構造有關。
斷層:指岩層或岩體沿斷裂面發生較大位移的構造。如裂谷、斷崖等。
常見地貌類型
1、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我國黃土集中分布范圍: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從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地理上稱為黃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
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3、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廣東福建丹霞山為典型。
4、雅丹地貌
Ⅸ 地質構造的介紹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專構造因此可依屬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