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叫精細地質描述

什麼叫精細地質描述

發布時間: 2021-03-05 03:12:45

⑴ 三維建模做什麼用途

三維建模可用於製作企業可視化應用,智慧城市、智能建築、智慧糧倉、智慧工廠等內等。如果容是作為前端工程師,對三維建模不熟悉的話,

那麼CityBuilder 也是一個設計師與開發者協同工作的平台,設計師來製作「活」的 3D 地圖效果,開發者專心致志地寫業務的代碼邏輯,兩個角色盡其所長,創造專業價值,共同實現終端用戶的基本生產需求和可視化情感需求網頁鏈接

⑵ 精細油藏類型劃分

柳強單寶忠謝開寧

摘要隨著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油藏描述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油田地質情況認識越來越清楚。為了搞好油田剩餘油分布研究,提高油田採收率,有必要對油藏類型進行精細劃分。精細油藏類型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油田開發後期地質綜合研究、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油藏描述儲集空間封閉單元油藏類型精細油藏類型

一、引言

隨著精細油藏描述對地層單元的細分,根據一套含油層系的圈閉成因確定油藏類型的方法已不能更好地反映地層單元的油藏特點。為了充分反映一套含油層系每個含油單元的地質特點,在精細油藏描述過程中有必要根據所描述地層單元的精度對油藏類型進行細分。

二、精細油藏類型的概念

精細油藏類型[1]是針對一套含油層系中不同儲集空間封閉單元[2]的不同油藏特點提出的,是建立在精細油藏描述基礎上的油藏控制因素的全面綜合。其目的是更深入准確地區分各油藏類型,反映其不同特點。它要求以儲集空間封閉單元為基礎,綜合含油單元的全部地質控制因素。一般油藏類型的劃分強調了控制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概括的是一套含油層系的總體特點。簡單地說,精細油藏類型就是對一套含油層系油藏類型的細分。

精細油藏類型可廣泛應用於開發方案制定初期、開發後期地質綜合研究、精細油藏描述等階段。

三、精細油藏類型的劃分

1.劃分方法

精細油藏類型劃分[3]的方法為圈閉成因法與幾何形態法的有機結合。

2.劃分原則

按照主要控制因素、次要控制因素、幾何形態逐級優先的原則[4]進行劃分。對一個儲集空間封閉單元所形成的油藏而言,若其主要控制因素為斷層,則首先命名為斷層油藏;若其控制因素為地層與斷層形成的反向屋脊式圈閉,則命名為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若該油藏在平面上呈條帶狀分布,則命名為條帶狀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如辛 1、23斷塊區沙二段92小層精細油藏類型。

3.油藏類型劃分

東辛油田辛1、23斷塊區沙二段6~9砂層組劃分為3種精細油藏類型(圖1):條帶狀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透鏡體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上傾尖滅岩性油藏。在此基礎上,按精細油藏類型的分類,進行了儲集層評價。

圖1精細油藏類型分類圖

純化油田東區沙四段上部油藏主要受構造、斷層及岩性控制,各小層表現的精細油藏類型明顯不同,主力含油小層為層狀構造油藏;次主力含油小層為層狀岩性構造油藏;非主力含油小層為層狀岩性油藏或層狀構造油藏。

4.儲量分類

根據精細油藏類型的劃分,對東辛油田辛1、23斷塊區沙二段6~9砂層組 157個含油單元進行了儲量分類(表1)。

透鏡體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石油地質儲量最大,為610.4×104t,但是含油砂體單元太多,地質儲量不十分集中,平均每個含油單元地質儲量只有5.5×104t;而條帶狀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石油地質儲量456.9×104t,但含油單元為19個,平均每個含油單元石油地質儲量達到24×104t,儲量相對集中;上傾尖滅岩性油藏石油地質儲量太小,平均每個含油單元地質儲量也小,只有0.9×104t。這樣,在開發井網制定或層系調整時,就應優先考慮條帶狀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其次為透鏡體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最後是上傾尖滅岩性油藏。

表1東辛油田辛1、23斷塊區沙二段6~9砂層組精細油藏類型分類儲量表

5.有利區塊預測

精細油藏類型可以指導油氣聚集規律研究,對儲集層有利區預測具有重要意義。東辛油田辛1、23斷塊區沙二段6~9砂層組通過精細油藏描述,共劃分儲集空間封閉單元總計201個,已探明157個含油單元。根據精細油藏類型的分布及形成規律,預測含油單元44個,預測石油地質儲量68.5×104t。辛70-4井區預測為一透鏡體反向屋脊式斷層油藏,而辛70-4井沙二段92小層為含油水層,在高部位部署新井辛70-X21,預計鑽遇油層10m,實際鑽遇油層 11m,初期投產日產液34.5t,日產油34t,含水1.4%。增加含油麵積0.1km2,增加石油地質儲量13.3×104t。

四、結論

精細油藏類型的提出,可以從小層、含油砂體、地層時間單元、儲集空間封閉單元等視角來重新認識油藏類型。

精細油藏類型發展了儲集空間封閉單元的應用范圍。儲集空間封閉單元是一個最小的油氣圈閉概念。它所對應的油氣藏類型即為精細油藏類型。

精細油藏類型為儲量精細計算提供了理論基礎,有助於解決生產中的注采矛盾;指導儲集層有利含油區的預測。

精細油藏類型的提出,明確了含油計算單元的油藏地質特徵。

精細油藏類型概念的提出,豐富了油藏類型的內容,對開發後期的油田地質綜合研究、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儲集空間封閉單元為基礎的精細油藏類型,可以從一個側面對油氣聚集規律進行認識,研究復式油氣區的成藏規律,指導老區的挖潛調整。

關於精細油藏類型的應用,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有待在科研生產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端平,柳強.復雜斷塊油田精細油藏描述.石油學報,2000.

[2]孫龍德,孫春蓮.復雜斷塊油田特高含水期油田地質重建與高產高效井的設計.復雜油氣藏勘探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8.

[3]張厚福,張萬選.石油地質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9.

[4]裘懌楠,陳子琪.中國油藏管理技術手冊:油藏描述.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⑶ 精細油藏描述的目標與內容

1. 研究目標

油田進入開發後期,一方面各種資料極其豐富,另一方面地下油水關系復雜,剩餘油分布零散,實施各種挖潛、提高採收率措施的難度越來越大,必須更加精細地描述油藏地質特徵。因此,考慮到該階段的資料基礎和確定剩餘油分布的要求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裘懌楠(1997) 指出,精細油藏描述的總目標是搞清地下剩餘油的分布。穆龍新 (2000) 細分了裘懌楠先生的概念,認為精細油藏描述應該具有以下特點或達到的目標:

(1) 精細程度高。應描述出幅度≤5m的構造;斷距≤5m,長度<100m的斷層;微構造圖的等高線≤5m;建立的三維地質模型的網格精度應在10m×10m× (0.2~1.0) m以內。

(2) 基本單元小。該階段研究的基本單元為流動單元。所謂流動單元,系指一個油砂體及其內部因受砂體邊界、不連續薄隔夾層、小斷層及滲透率差異等控制的滲流特徵相同、水淹特徵一致的儲層單元。流動單元劃分的粗細與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要解決的生產問題有關。

(3) 與動態結合緊。精細油藏描述不是一個單一的地質靜態描述,而必須與油田生產動態資料緊密結合。用動態的歷史擬合來修正靜態地質模型。

(4) 預測性強。不僅能比較准確地預測井間砂體和物性的空間分布,而且要能預測剩餘油的分布 (包括定性和定量兩方面)。

(5)計算機化程度高。有完整的油藏描述資料庫;油藏描述和地質建模軟體應用廣泛,大多數 (>80%) 圖件由計算機製作完成。

2. 研究內容

裘懌楠 (1997) 指出精細油藏描述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可供研究剩餘油分布的精細油藏地質模型。穆龍新 (2000) 進一步簡述了裘懌楠先生思想,認為精細油藏描述研究內容包括:(1)以流動單元劃分與對比為主的流動單元的空間結構;(2) 以微構造研究為主的微地質界面研究;(3)以成因單元為單位進行精細沉積微相分析;(4)注水開發過程中儲層物性動態變化空間分布規律研究;(5)水淹層常規測井解釋和生產測井解釋;(6)層理、孔隙結構、粘土礦物等研究;(7)儲層預測模型建立;(8)地質、油藏、數模一體化研究剩餘油分布特徵及規律。

本書認為,精細油藏描述的內容仍然是油藏開發地質特徵,仍然是以儲層非均質性表徵為核心,但是它們的尺度更小,因為剩餘油分布受控於小尺度的地質特徵。具體地說,精細油藏描述的研究內容如下:

(1) 儲層結構:結構要素為微相、岩性相單元 (岩石相) 及其空間排列與組合。

(2) 微型構造:小起伏和小斷層識別及它們的分布。

(3) 流動單元:連通單元和儲層物性的分布。

(4) 流體性質及其分布:剩餘油三維分布和控制因素,挖潛策略。

而上述內容與油田開發初期和中期的地質研究內容相對應,但開發後期地質研究對象的規模顯然要小得多,研究難度也相應提高,因而也發展了相應的研究技術和方法。

精細油藏描述以現代沉積學、儲層沉積學、開發地震學、測井地質學及油藏工程等相關學科為指導,以測井資料 (包括生產測井、測試等資料) 為主,利用深度開發階段老油田密井網提供的豐富的動態、靜態資料將儲層非均質性分級、油田動態分析及油水運動路徑分析相結合的思路應用於儲層單元細分與對比、儲層結構描述、儲層地質模型建立、儲層微構造描述及剩餘油分布規律研究,最終確定出剩餘潛力層分布區塊,並計算出剩餘儲量,提出相應的綜合調整挖潛措施。當前,已經形成了精細儲層結構描述技術、油層微型構造描述技術、流動單元分析技術、剩餘油分布預測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為老油田減緩產量遞減、提高採收率提供了技術保障。

⑷ 石油工程專業 上前線 所需具體知識 聽說在學校學的最多用的到5%

1、要看你在學校好來好學習了嗎?要自是沒學好,有可能。
2、剛到現場確實好多東西不會,實際的東西在學校接觸很少。這是你甚至不如一個幹了幾年的工人。學的東西沒有能用的上的,可能連5%都沒有。
3、多看,多問,特別是你不懂得問題,一定要問清楚(注意:盡量問技術人員或帶班幹部,因為他們會給你比較正確的答案,有時你問工人不會得到系統的答案,還有可能在職工中留下大學生啥也不會的印象,對你今後的工作不利)
4、問了後回來找出你的課本(如果你還存著),沒有就找技術人員借個手冊啊、技術讀本什麼的,找到有關章節搞懂他。
5、多看、多干,乾的越多,你會發現你懂得越少,於是你就會多問、多學。
6、完成了這個階段你勉強可以讓人說,像個大學生了。
要成為真正的行業技術幹部你還需要系統的學習行業知識,最好能參加個什麼專業培訓,再結合實際努力工作,你就勉強可以走上技術崗位了。這是你會經常出錯,甚至發現自己很多工作都不會干,那就看書,請教、實踐,再學習。
這樣你會進步很快。這時你發現你在學校學的知識以用了100%了,可是還是不夠用,在你工作中可能只有5%。大學應該學習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這也是你比沒有上過大學的人進步快的原因。

⑸ 精細構造描述技術

高精度地震資料綜合解釋是利用多尺度地球物理資料提供精確的構造、儲層展布等信息,滿足後續的油藏建模要求。而精細構造模型建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斷裂系統合理組合。首先把可以識別的斷層識別描述出來,然後進行斷裂系統空間匹配組合。

(一)精細層位標定

1.速度分析

速度是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的基礎,其精度直接影響到標定層位的准確性,從而影響到解釋,復雜斷塊區精細構造解釋更離不開高精度的速度分析。

1)利用VSP測井資料擬合平均速度

零井源距的VSP測井是公認的求取地層平均速度的最好方法。利用VSP井的測井資料,根據非線性公式進行擬合,得到常數V0和k。

2)利用合成記錄反求平均速度

零井源距的VSP測井是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求取地層平均速度的最好方法,但VSP測井資料往往較少,不能全面准確地反映研究區的地下速度場空間變化規律,因此,利用合成記錄進行層位標定,並反求出平均速度。

2.多元高精度綜合標定技術

標定是開展構造描述及岩性油藏描述的基礎,也是速度研究的關鍵。以往的標定只局限於採用聲波測井曲線製作合成記錄進行標定,對勘探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標定標准層已遠遠不能滿足油藏描述的需要。因此,採用一種全新的標定方法——多元高精度綜合標定技術,在准確標定標准層的基礎上,對小層進行精細標定,即應用多種測井曲線、合成記錄、標志層、電測解釋層、岩相等多種資料進行綜合標定,將測井、地質、岩性、含油段、試油層、生產層段等在三維地震剖面上的准確位置及反射特徵表現出來,同時利用標志層約束法、平均速度重疊法監控標定的准確度,為構造描述、儲層預測提供依據。多元綜合標定是傳統合成記錄標定的發展、完善和深化,真正實現了地震和地質的統一。

在標定過程中將直井、斜井、水平井按井軌跡載入到三維數據體中,在製作合成記錄層位標定的基礎上,將各種測井曲線如:電位曲線、電阻曲線按照準確時深關系加到三維數據體中,從而可在空間上將每一點的地震反射賦於地層、地質含義,為構造和儲層描述提供有利幫助。

圖4-79是利用青東1合成記錄結合鄰區地震層位、速度分析等共標定了青東地區T1,T4,T6,T7等地震反射層。通過合成記錄的層位標定,明確研究區各目的層地震反射特徵,基於層位標定,在人機聯作解釋系統上完成三維地震資料解釋。

圖4-79 青東1井合成記錄標定

(二)低序級斷層識別描述方法

低序級斷層是由高序級斷層派生的,用常規地球物理方法難以識別,具有較強隱蔽性。低序級斷層進一步分割含油斷塊並使含油斷塊的油水關系復雜化。因此低序級斷層的識別對於油田開發後期的進一步挖潛至關重要。

1.地震正演模擬

當主頻一定時,多大斷距的斷層可以被識別是地震資料解釋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為了更細致地研究斷層的縱向解析度,採用正演模擬技術,對低序級斷層地震響應模式進行定量研究,建立不同斷距斷層定量識別量板,確定不同深度地震資料的斷層分辨力。

2.水平切片

由於水平切片包含有垂直剖面上所不具有的地質信息,所以對了解地下構造形態和查明某些特殊地質現象有獨特優點。在垂直剖面上能識別的斷層大約為1/2相位落差的小斷層,而在地震水平切片資料上可識別1/4個相位落差的小斷層,精度大大提高。利用時間切片和地震剖面交互解釋,分析斷點位置、斷塊目的層傾向和落實微構造,提高了斷層解釋精度。

3.相干體分析

當連續的地震反射發生錯斷或扭動時,其波形的相似性發生變化,連續性變差。大的斷層極易識別,而那種比較隱蔽,延伸不長,斷距很小的斷層,常常在構造解釋中被忽略。但在相干分析圖上,依據連續性的變化,相干值低區的分布,可以把細小斷層反映出來(圖4-80)。

圖4-80 河75—6井區相干分析圖

4.地層傾角分析

傾角分析是構造研究中一項非常有效的手段,主要用於分析斷層的走向、延伸程度和有無小斷層。實際地震處理過程中,由於三維去噪模塊的應用,許多小斷層出現層斷波形不斷現象。小斷層在地震剖面上被模糊化,只出現局部的扭曲現象,在解釋過程中很難處理,往往被忽略。層位解釋為一整體,這就為傾角技術的應用帶來方便,使傾角識別斷層成為可能。傾角分析技術就是利用層位與斷面傾角的差異性來識別斷層。當小斷層存在時,在傾角圖上出現一有規律的傾角異常帶。對斷層的走向及展布規律顯示明顯,對小斷層識別尤為有效,有利於斷層的解釋與組合。

⑹ 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的深化與發展

柳世成王延忠楊耀忠孫國賈俊山隋淑玲

參加本次研究的人員還有陳德坡,於金彪,付愛兵等.

摘要 在孤東油田七區西館陶組上段的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中,精細油藏建模、剩餘油描述、油藏描述計算機應用等取得了較大深化與發展,並在現場實施中收到顯著效果,預計可提高採收率2.67%,增加可采儲量154.8×104t,其中,按中間研究成果新打的10口井投產後已累計增油9088t。

關鍵詞 孤東油田 油藏描述 深化與發展 油藏建模 剩餘油 效果

一、引 言

按開發階段的不同,油藏描述可劃分為開發准備階段的早期油藏描述,主體開發階段的中期油藏描述和提高採收率階段的精細油藏描述[1~4]

油田進入高含水期開發以後,挖潛難度越來越大,該階段的油藏描述以提高油田最終採收率為根本目的。精細油藏描述是以挖潛難度大的開發單元為研究對象,以建立精細三維地質模型為基礎,以揭示剩餘油的空間分布規律為重點,以制定挖潛剩餘油、提高採收率措施為最終目標所進行的油藏多學科的綜合研究[3]。很顯然,精細油藏描述已不僅僅是純靜態的油藏描述,而是將精細油藏描述與剩餘油分布研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集地質、測井、數值模擬、油藏工程多學科為一體的系統工程。

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是提高高含水油田最終採收率的重點技術。通過「八五」的單項技術攻關和「九五」的推廣應用,不僅形成了對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藏進行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的系列配套技術,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自1995年開始,已在勝利油田進行了4期110個單元16.9×108t儲量的精細油藏描述。前兩期精細油藏描述實施的新井及老井措施截止到1998年12月共增油181×104t,預計增加可采儲量799×104t,提高採收率1.80%。

1999年初,對前兩期精細油藏描述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形成了精細油藏描述的系列配套技術:一是建立了適合於多種油藏類型的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的基本程序、技術和方法;二是總結出了不同類型油藏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的關鍵技術和研究側重點;三是初步形成了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的計算機自動化軟硬體系統。但其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差距:①基礎數據的資料庫化程度低;②雖然油藏描述的較細,但精細的技術政策界限不太明確;③靜態與動態的結合程度較低;④計算機自動化程度不夠。

本文主要以孤東油田七區西館上段精細油藏描述及剩餘油分布研究為例,介紹高含水期整裝油田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取得的深化和發展,同時為斷塊、低滲透以及稠油、海上等特殊油藏提供研究思路和技術儲備。

二、精細油藏建模技術

精細油藏建模技術是剩餘油分布研究的基礎,其研究內容可概括為建立五個模型,即地層模型、構造模型、儲集層模型、流體模型和油藏模型。下面重點介紹五項關鍵技術。

1.精細地層對比

孤東油田七區西精細地層對比,是在前人劃分對比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以及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方案調整和建立剩餘油預測模型的要求,開展的儲集層細分對比研究。根據七區西館上段河流相沉積特點,進行儲集層細分對比的原則是:以標准層控制層位,用沉積旋迴和岩相厚度法結合標志層劃分砂層組;以砂體等高程對比模式、平面相變對比模式、疊加砂體對比模式和下切砂體對比模式確定時間單元。

在整個細分對比工作中,縱向上由砂層組、小層到沉積時間單元進行逐級控制,平面上則以現代沉積學研究成果為指導,以取心井為基礎,以自然電位、微電極曲線、感應曲線為依據,參照所建立的等高程平面閉合對比模式、相變對比模式、疊加及下切對比模式,採用點、線、面相結合的對比方法,將七區西館上段4~6砂層組劃分為36個沉積時間單元,其中522和531、621和622、631和632、641和642、651和652兩個砂體的連通率均大於40%,進一步細分對開發及剩餘油挖潛沒有實質的意義。所以,該砂層組可細分為30個沉積時間單元(表1)。

表1孤東油田七區西地層細分成果表

在前兩期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中,沒有對地層細分的初步結果結合生產動態進行進一步的合理技術界限研究,其在礦場應用的實用性相對差一些。

2.微型構造研究

砂層的微型構造是指砂層頂面或底面的起伏形態,其起伏形態與地下油水運動規律有著一定的關系,影響油水井的生產及剩餘油在平面上的分布。

通過對微構造儲存剩餘油的有效性和在有利微構造上部署加密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微構造的尺度並不是越微越好,應具有規模有效性和經濟有效性。一個油田微構造的尺度能滿足分辨最終經濟極限井網的井與井之間在微構造中的相對位置即可。

在孤東油田七區西微構造研究中,將平均井網井距看做是拾取的微構造信息的周期,再把橫向上的解析度轉到縱向上,通過公式

勝利油區勘探開發論文集

即得到分析所需要的微構造的等間距為2m。

式中:D——微構造等間距,m;

L——平均井網井距,m;

θ——油藏地層傾角,(°)。

3.儲集層參數井間插值優選

儲集層參數空間分布規律研究的關鍵是對井間儲集層參數的分布進行准確描述。過去對於井間儲集層參數的插值往往是選取一種比較流行或比較新的方法,並且各種參數一般都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插值,易造成較大的生產誤差,影響了地質建模的准確性。

在孤東油田七區西油藏描述中選取8大類17種井間插值方法,對不同儲集層參數通過井位抽稀驗證進行最佳插值的方法優選,並編製成軟體實現了計算機的自動優選。其研究思路如下:第一,採用井點數據抽稀法,對實測數據進行抽稀;第二,對未抽稀掉的井實測數據採用距離加權平均法、趨勢面分析法、克里金法、隨機建模法等等,進行井間參數擬合(網格化);第三,對各種插值方法的估計值與抽稀井的實測值的誤差進行分析對比,同時也可以利用各種等值圖進行分析對比;第四,優選出符合油田地質特徵、沉積特徵的儲集層參數井間擬合方法;第五,利用優選出的方法對參數的空間分布進行擬合,形成網格數據和等值圖,進行參數的空間描述及用於計算儲量。

利用上述研究思路對七區西館上段4~6砂層組的有效厚度、孔隙度、泥質含量、滲透率、滲透率變異系數、粒度中值、分選系數、含油飽和度等參數進行井間插值,形成了30個沉積時間單元合計240個參數的網格數據體(表2)。

表2孤東油田七區西館上段儲集層參數最優插值方法選取表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油藏類型、不同儲集層參數對應不同的最佳插值方法,並且各種插值方法之間的誤差較大。因此,對必須選取多種井間插值方法對井間插值進行實際驗證,以選取最佳插值方法。

4.沉積微相定量識別[4-5]

在孤東油田七區西沉積微相研究中,根據取心井已知微相的各項參數,通過影響沉積微相參數選取、沉積微相標准化、沉積微相特徵值的計算,實現了沉積微相劃分的定量化和計算機自動化。

(1)儲集層參數選取

根據工區內取心井劃分取心層位的沉積微相,選取影響沉積微相的七種儲集層參數,即砂體厚度、孔隙度、滲透率、滲透率變異系數、粒度中值、泥質含量及分選系數。

(2)儲集層參數得分值計算

採用最大值標准化法,計算每種參數在不同微相的得分值,最大值標准化法公式:

勝利油區勘探開發論文集

勝利油區勘探開發論文集

式中:Fi——某種參數在某一微相中的得分值;

Xi——某種參數在某一微相中的平均值;

Xmax——所有微相中本項參數的最大平均值。

(3)儲集層參數權衡系數計算

對於不同相帶,變化越明顯的參數對相帶的確定程度越大;不同相帶中變化不明顯的參數對相帶的確定程度越小。因此,可根據各項參數在不同相帶中的變化程度確定其權衡系數的大小,計算公式為:

勝利油區勘探開發論文集

式中:qi——參數的權衡系數;

Vi——某一參數的平均值在不同微相之間的變異系數;

V——所有參數的變異系數之和;

σ——參數的標准偏差;

〓——不同相帶某參數的平均值。

(4)定量識別模式建立

用每種參數的得分值和權衡系數,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建立沉積微相的定量識別模式,計算出每種沉積微相的一個綜合特徵值。

根據七區西館陶組上段12口取心井取心層位中各個砂體(或時間單元)的沉積微相,可以計算得其不同沉積微相綜合特徵值的范圍,即:特徵值>0.50為心灘或邊灘;0.35<特徵值<0.50為廢棄河道;0.20<特徵值<0.35為天然堤;0.10<特徵值<0.20為決口扇;特徵值<0.10為泛濫平原。

依據新建立的油砂體資料庫和測井二次解釋成果,按照上述沉積微相定量識別模式計算每口井每一砂體綜合特徵值,採用多次定性賦值技術和EarthVision地質繪圖軟體的多文件疊合功能,實現沉積微相圖的自動繪制。

5.儲量計算

孤東油田七區西首次採用網格積分法計算其石油地質儲量。網格積分法儲量計算結果實際上是儲集層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飽和度等參數評價結果的集中體現。

網格積分法儲量計算的流程是:①將各沉積時間單元井點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飽和度數據進行網格估值,形成網格數據體;②利用儲量計算參數網格數據體,結合地面原油密度及體積系數選值結果,採用容積法儲量計算公式,形成地質儲量網格數據體;③利用地質儲量網格數據體,分別計算統計單砂體、沉積微相、沉積時間單元地質儲量。

三、剩餘油描述技術

1.數值模擬方法

油藏數值模擬是大規模描述剩餘油的重要方法[3],近年來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了不規則網格及網格自動生成、歷史擬合實時跟蹤、三維可視化、窗口及並行等十項新技術;在歷史擬合中強調步長優化等四項調參約束機制,提高了數值模擬的研究水平。研究中,地質模型縱向上細到沉積時間單元,平面上網格步長進一步細化,動態模型細到月度數據,油層物理參數細到與沉積時間單元一一對應。

根據數值模擬可以計算不同小層、不同時間單元的剩餘油飽和度、可動油飽和度、剩餘儲量豐度、剩餘可采儲量豐度、采出程度等指標,對這些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剩餘油富集區,提供挖潛措施方向。

2.流線模型方法

流線模型技術的提出和應用於20世紀90年代[3],是研究井間剩餘油的一種新的方法,具有允許節點多、運算速度快、研究周期短的特點。

流線模型求解的思路是:先求取流體在多孔介質中的壓力場和速度場,然後求出流體的流動軌跡即流線,最後求得任一流線在任一點的飽和度值。通過流線模型計算,可以求得井間任一點的含油飽和度、剩餘油飽和度,從而確定驅油效率、可動油飽和度、可采儲量、剩餘可采儲量等參數。

3.油藏工程計算剩餘油方法[5~8]

根據油田開發已進入特高含水期的實際,結合礦場應用的需要,油藏工程計算選用了5種計算剩餘油的方法。

(1)水驅特徵曲線法

根據井點動態資料作水驅特徵曲線,結合井點采出狀況求出水驅儲量、剩餘可采儲量等指標。

(2)滲飽曲線法

選擇油層有代表性的相滲曲線,結合水驅特徵曲線求出生產井出口端含水飽和度,進而求得剩餘油飽和度、剩餘可動油飽和度、剩餘可采儲量等。

(3)無因次注入采出曲線法

據注入采出情況,做無因次注入采出曲線,結合注入倍數求出剩餘采出程度、剩餘可采儲量、剩餘可采儲量豐度。

(4)物質平衡法

根據物質平衡原理求得井點剩餘地質儲量、剩餘可動油飽和度、剩餘可動油地質儲量等。

(5)水線推進速度法

根據注水井的水線推進速度,求出一線油井不同層段相對水線推進速度,結合動態監測資料研究層段水淹狀況。

油藏工程計算方法最大特點是數據文件要求相對簡單,可操作性強,適用於礦場人員進行計算分析。孤東油田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將5種方法綜合起來編製成軟體系統,進行動態分析和剩餘油研究。隨著軟體系統的推廣應用和不斷完善,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對剩餘油分布規律的認識程度。

4.水淹層測井解釋方法

開發過程中的水淹層測井資料可解釋剩餘油飽和度、殘余油飽和度、含水率和剩餘有效厚度等,是研究油水運動狀況、儲集層動用狀況及剩餘油分布狀況的重要手段。常規的測井方法如電阻率測井、自然電位測井、聲波時差測井、放射性測井等原則上都可用於水淹層測井解釋剩餘油,但這些方法受地層水礦化度的影響較大,而水淹層地層水電阻率已是注入水與地層水的混合電阻率,其大小取決於兩種水混合的程度。因此,求准地層混合液的電阻率是水淹層測井解釋的關鍵。

水淹層測井解釋提供的儲集層參數模型,是進行精細數值模擬的關鍵和基礎,其層內每米8個點的測井解釋可以細致地分析層內剩餘油分布情況。

5.動態監測方法

主要包括生產動態分析、測試資料分析和檢查井分析三種方法。利用動態監測方法綜合分析各套層系、各個小層在平面、層間、層內井點的水淹狀況及剩餘油分布特徵,其結果可用來分析和約束數值模擬、流線模型及其他方法的研究。

(1)生產動態分析

主要分析生產井生產指標、單采井生產指標、歷年新井生產狀況及指標、歷年補孔改層井指標,計算層系、井排、小層等的累積采出和注入量,研究油層水淹狀況和剩餘油分布特點。

(2)測試資料分析

分析C/O、同位素測井、產液剖面、吸水剖面等礦場測試資料,分析計算層間層內各項水驅指標,總結剩餘油分布特點。

(3)密閉取心井分析

密閉取心井是用來檢查注水開發油田油層水淹特徵和剩餘油分布規律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它以井點剩餘油研究為主,主要描述井點層間、層內的剩餘油分布,同時也可依據岩電關系進行平面剩餘油分布規律研究,但受檢查井數量的影響,往往被用來分析和約束數值模擬、水淹層解釋、油藏工程綜合研究的結果。

四、油藏描述計算機應用技術

1.建立基礎資料庫,編制資料庫轉換程序

孤東油田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基本實現了數據管理計算機化,共建5個靜態資料庫,即小層資料庫、井位坐標資料庫、儲集層參數資料庫、斷層參數庫、沉積參數資料庫;12個動態資料庫,即綜合開發資料庫、油井資料庫、水井資料庫、射孔資料庫、分層注水資料庫、生產層位資料庫、壓力資料庫、封堵資料庫、相滲曲線資料庫、取芯井資料庫、原油物性資料庫、天然氣資料庫;並編制3個資料庫轉換程序,即開發數據轉換程序、油井單井數據轉換程序和水井單井數據轉換程序。

2.開發Earth Vision地質建模軟體,實現地質成果圖件編制的計算機化

在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中,對Earth Vision地質建模軟體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開發和應用,不僅為數值模擬提供了靜態模型數據體,還利用工作站繪制了小層平面圖、微構造等值圖、沉積微相平面圖、油藏剖面圖等基本地質圖件。

3.新編制動態分析輔助程序

在對開發狀況及水淹狀況進行分析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編制了3組6個動態分析輔助程序,主要包括動液面分級程序及等值線作圖程序、泵效分級程序及等值線作圖程序、含水分級程序及等值線作圖程序。因而,可以對任意時期的動液面、泵效、含水數據進行不同范圍內的自動統計分級,並形成電子表格;也可以繪制任意時期的動液面、泵效、含水的彩色等值線圖。

4.編制井間插值方法優選程序及儲量計算程序

在測井精細解釋研究中,編制了井間插值方法優選程序,實現了從井點數據的輸入、井間抽稀、插值方法的選取、誤差分析到形成網格數據體和等值線圖的計算機自動化。

在儲量計算中,新編的網格積分法儲量計算程序,能夠精確地計算每個網格數據體的地質儲量,並能分沉積相帶、時間單元和小層進行儲量的計算和評價。

5.採用5種油藏工程方法編制計算剩餘油的軟體

該軟體系統包括數據處理、無因次注入采出法、驅替特徵曲線法、物質平衡法、滲飽曲線法、水線推進速度法6個主菜單5種計算方法。該系統中5種方法既獨立又相互聯系,可單獨計算也可全部計算。可提供層系、井區或井點的剩餘地質儲量、剩餘油飽和度、剩餘可采儲量等指標。

6.完善了井點與井間剩餘油分布研究軟體系統

井點與井間剩餘油分布研究軟體系統包括參數准備、井點剩餘油解釋、井間剩餘油解釋、剩餘油描述、圖形管理等5項主菜單。可以研究井點原始含油飽和度、殘余油飽和度井點和井間剩餘油飽和度,用含水率、剩餘油飽和度、可動油飽和度、剩餘儲量豐度、驅油效率等多種參數來反映剩餘油在空間的分布規律。

該軟體能夠根據油藏含油麵積的大小和研究要求,建立所需的網格系統。在網格系統的基礎上,確定井位、斷層邊界及各項地質參數分布圖,建立地質模型。並能根據井點成果、基礎資料庫,自動插值形成各種參數網格圖和分布圖。

五、孤東油田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的應用效果

1.措施潛力

在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的基礎上,共提出新井措施6口,提出補孔改層、卡封、下大泵、扶躺井、堵水調剖等老井措施330井次,合計實施措施336井次,預計可提高採收率2.67%,增加可采儲量154.8×104t(表3)。

表3綜合分析潛力分類表

2.礦場應用效果

在孤東油田七區西精細油藏描述研究中,利用中間研究成果提出的部分措施已取得顯著效果。

從1999年開始,截止到2000年12月,該區共打新井10口;完成補孔改層井79口、堵水油井26口、下大泵井49口等老井措施共154井次。10口新井投產初期平均單井日產油6.14t,綜合含水90.75%;截止到2000年12月,累計增油9088t。154井次的老井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截止到2000年12月,措施後比措施前平均增油518t/d,綜合含水降低3.1%,累計增油73074t。

部分單井措施效果顯著。如,原生產61小層,後在井網不完善、剩餘油飽和度和剩餘儲量豐度均較高的43小層補孔生產的GDS2井,獲得了單井日產油60t,綜合含水61.7%的良好效果;原生產52+3小層,後在斷層附近、剩餘油飽和度和剩餘儲量豐度均較高的62小層補孔生產的7-23-2306井,也獲得了單井日產油44.7t,綜合含水僅33%的好效果。這對於綜合含水高達96.7%,單井日產油只有4.9t的特高含水油田實屬不易。另外,補孔未動用的412小層進行生產的7-31-306井、補孔井網不完善的441小層進行生產的7-33-2286井也分別取得了單井日產油40t和21.3t、綜合含水僅51.1%和59.2%的好效果。

由此可見,只要查清其地質情況,掌握剩餘油分布,特高含水期的老油田也是有潛力可挖的。

六、結論

通過對孤東油田七區西的研究,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取得了較大的深化與發展。提高了精細油藏描述的水平,使研究成果與礦場應用更為貼近、實用。實施後取得良好效果。

但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的計算機一體化、流程化還有待進一步攻關。在統一的工作平台上實現數據採集、管理、地質三維建摸、數值模擬到油藏工程綜合分析的計算機一體化、動靜態參數的網格數據體化和跟蹤分析自動化,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澤容,信全麟等.油藏描述原理與方法技術.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2]張一偉等編著.陸相油藏描述.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3]杜賢樾,孫煥泉,鄭和榮主編.勝利油區勘探開發論文集(第一、二輯).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1999.

[4]裘懌楠,陳子琪主編.油藏描述.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5]孫永傳,李蕙生編著.碎屑岩沉積相和沉積環境.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6]陳元千.實用油氣藏工程方法.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8.

[7]郎兆新.油藏工程基礎.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1.

[8]C R史密斯等編.岳清山等譯.實用油藏工程.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⑺ 煤儲層精細描述和評價

儲層描述和評價是煤儲層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在煤儲層孔隙系統及其變質過程演化與數學建模分析、煤儲層裂隙發育模型與控制機制、煤的吸附特徵的主控因素、煤儲層非均質性區域變化及主控因素、高煤級煤儲層參數釐定與評價方法、有利儲層分布預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煤層氣儲層描述與評價一直以來都是煤層氣勘探開發的熱點研究領域之一。特別是關於煤儲層的孔—裂隙系統的精細表徵及其地質意義的研究尤為活躍,如Law等(1993)、張勝利和李寶芳(1996)、寧正偉和陳霞(1996)、Laubach等(1998)、畢建軍等(2001)、Su等(2001)和Prinz等(2004)各自從不同角度和方面研究了煤中的割理發育特徵與煤的岩石學組成和煤級的關系;楊起和湯達禎(2000)系統研究了多期岩漿熱變質作用對煤層氣生氣和儲層物性的控製作用;傅雪海和秦勇(2003)探討了「三元裂隙-孔隙系統」概念及意義;王生維等(2005)系統研究了晉城成庄礦大裂隙系統的發育特徵及其控制機理;許浩等(2005)系統研究了沁水盆地煤儲層孔隙系統發育的四種模型,並探討了它們對煤層氣滲透性的貢獻。張尚虎等(2005)應用對應分析方法研究了沁水盆地煤儲層孔隙系統差異發育的主控因素。

煤的吸附能力是決定煤儲層含氣性和儲集性的主要因素。國內外多數學者從煤的煤級、煤質、煤岩組分等煤自身因素角度對煤吸附能力進行了系統研究(Crosdale et al.,1998;Laxminarayana et al.,1999;2002;Mastalerza et al.,2004;張群和楊錫祿,1999;蘇現波等,2005b),也有少數學者從有效應力和埋藏熱史(Hildenbrand et al.,2006)、煤樣粒度(張曉東等,2005)、煤體性質(張麗萍等,2006)和實驗溫度(Azmi et al.,2006)等其他方面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對煤中無機組分(如灰分和水分等)的存在會降低煤的吸附能力方面已經達成共識,但其他方面還存在明顯分歧。首先,體現在煤級對煤的吸附能力影響的研究上,大部分學者認為煤的吸附能力隨煤級增高呈單調增高的趨勢,而Laxminarayana等(2002)則認為兩者是一個「U」型的關系,即在中揮發分煙煤階段,煤的吸附能力取得極小值。其次,體現在煤岩組分對煤的吸附能力影響的研究上存在明顯的分歧。多數學者認為富鏡質組的亮煤具有較高的吸附能力,而Chalmers和Bustin(2007)則認為這個規律僅僅適用於部分煤級段,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煤的吸附能力與煤的組分特徵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Bustin et al.,1998;Faizet al.,2007),或者說他們之間的相關關系受不同盆地的地質特徵所控制(Bustin et al.,1998)。以往研究的結果差異可能與各自所取的樣品的差異性、樣品的數量及樣品的代表性有關。因此,需要通過大量的、系統的實測分析來進一步確定煤岩組分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規律。另外,煤的微孔結構差異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機制仍不清楚,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高非均質性是煤層氣儲層,特別我國的煤層氣儲層的典型特徵之一。煤儲層的非均質性直接與煤層的含氣性、滲透性、應力響應、滲流動力等諸多煤層氣成藏要素密切聯系,也關繫到煤層氣藏可采性及其科學評價體系的建立。因此,關於儲層非均質性表徵的研究已逐漸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如Terzyk等(1998)、Nakagawa等(2000)、Qi等(2002)、傅雪海等(2001)和Lee等(2006)分別基於不同的數學理論,採用壓汞測試,液氮測試,小角度X射線散射和高解析度透射電鏡等方法研究了微孔碳或煤的分形特徵。傅雪海等(2005)分析壓汞測試孔隙數據後,根據不同孔隙的分形特徵將煤中孔隙分為小於65nm的擴散孔隙和大於65nm的滲流孔隙兩極。張尚虎等(2005)對沁水盆地高煤級煤儲層孔隙系統差異發育的研究後發現,沉積環境(煤相)的劇烈頻繁變遷是導致煤儲物性在縱向及橫向上強烈非均質性的主控因素。Korre等(2007)指出儲層空間和時間的非均質性對注氣提高煤層氣採收率具有重要的影響,他強調了儲層厚度、滲透率、孔隙度和基質膨脹系數等四個影響注氣驅替效果的因素。煤儲層非均質性的研究趨勢主要體現在:進一步探索以解決孔滲性評價預測為主要目的煤儲層物性非均質性描述理論與方法;進一步揭示煤儲層物性非均質性對煤層氣的吸附及滲流控制機理及意義;建立若干有代表性的煤儲層非均質模式;發展與完善評價預測煤層氣藏可采性的煤儲層研究方法與技術。

儲層綜合評價是確定煤層氣勘探和開發潛力的重要的先決條件。在對煤儲層描述和評價的基礎上,某些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煤儲層綜合評價的參數及組合(蘇付義,1998)和煤儲層綜合評價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如乘積原則、加權平均原則、「木桶效應」原則、類比評價原則等(王生維等,2004),「關鍵要素層次結構遞階優選方法體系」(王紅岩等,2004),以及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等(姚艷斌等,2005)。

總的來看,雖然煤層氣儲層描述和評價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在儲層描述的精細化、定量化,以及儲層評價的廣適性等方面還存在嚴重不足。煤儲層描述和評價對儲層工程的指導作用遠未有效發揮。該領域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在對我國煤儲層「三低一高」問題的認識和表徵上,在對煤儲層物性條件的差異對強化開采效果的控製作用上,以及適用於開發的儲層精細表徵研究上等。本書的第1章內容將探討對煤的孔裂隙性、吸附性和非均質性等特徵,第6章內容將探討我國中、高煤級煤儲層的綜合評價模型的相關研究進展。

⑻  海上油氣藏精細描述技術

油氣藏描述包括對油氣田的靜態描述和動態描述兩部分。靜態描述主要指對油氣田的構造、儲層,三維空間的物性和含油性特徵以及分布規律的描述,並計算油氣田的油氣地質儲量。動態描述則是對油氣田在開發過程中的地下油氣藏基本參數變化,油田、油井產能以及開發開采方式、採收率、產液剖面、吸水剖面等油田生產中動態規律的研究和描述,並用這些動態所反映的油氣藏地下實際情況,來修改、完善靜態描述提供的地質模型,預測油氣田未來動態變化趨勢,以及這種變化對油氣田生產的影響。同樣油田建模也包括靜態建模和動態建模。靜態模型稱為油氣田地質模型,動態模型稱為油氣藏模型。

油氣藏精細描述技術,在我國海上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外合作期間引進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是一項融油氣田地質、開發地震、岩石物理、油氣藏工程研究等技術為一體的油氣藏地質綜合研究。中國海油使用這項新技術以來,取得了很多曾引起國外專家高度重視和肯定的成果。

最為成功的油氣藏描述成果是1987年前後,中國海油向原國家儲委提交的綏中36-1油田和東方1-1氣田基本探明儲量報告中應用的儲量描述技術。其中,綏中36-1油田儲量研究工作的油藏描述技術,還在1988年昆明召開的全國儲量工作年會上進行了介紹和推廣,受到與會陸地各油田儲量研究單位專家和領導的贊賞和肯定。提交的綏中36-1油田基本探明儲量報告,獲1987年度國家優秀儲量報告獎。這是中國海油組建以來,首次獲得的一項國家優秀儲量成果獎。東方1-1氣田儲量報告獲1996年度國家儲委頒發的儲量報告一等獎和1997年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

一、渤海稠油油田油藏描述

(一)綏中36-1油田

綏中36-1油田,是中國海油在遼東灣海域發現的一個地質儲量上億噸的大油田,也是2000年以後,渤海地質實現年產千萬噸目標的支柱油田之一。油田現已按預期目標全面建成投產。

油田位於遼東灣水深約30m的海域,西距河北省秦皇島市102km,北距海上錦州20-2凝析氣田4km。在區域構造上,處於遼東灣-下遼河拗陷,遼西低凸起中段綏中36-1構造的中南高點,海域平均水深30m。

1986年6月,在構造北高點,鑽探了綏中36-1-1井,在下第三系東營組下段和前新生界風化殼附近見油氣顯示,於前新生界底部的風化殼試油時,油水同出。

對綏中36-1-1井鑽井、測試資料和本區二維地震資料精細研究、解釋之後,1987年2月在距綏中36-1-1井南11km處的南高點,以潛山和下第三系東營組為目標,鑽探了綏中36-1-2D井。該井在下第三系東營組下段鑽遇厚達200多米的疏鬆砂質岩油層。DST測試時,獲折算日產原油93m3、天然氣61m3

綏中36-1油田位於遼西凹陷的東側的遼西大斷層的上升盤,是一個在前新生界基底上發育起來的斷裂半背斜。

主要儲層段岩性為一套砂質岩與泥岩頻繁互層的沉積組合,縱向上分Ⅰ、Ⅱ兩個油組,其中I油組(上油組)是油田生產主力油層,每個油組包含若干個厚度不等的薄砂層。油層分布穩定、橫向連通好、非均質性強(圖9-1)。

圖9-1綏中36-1油田儲層與油氣聚集關系圖

油藏類型為一個受岩性影響的、受構造控制的邊水層狀油藏。油田預計在高部位可能有儲量規模不大的氣頂。

1.油田早期儲量描述

1987年綏中36-1油田第一口發現井獲得成功後,結合1口預探井的鑽井、取心,測井及試油結果,開展了油田早期預評價。結合已採集的二維地震資料,充分發揮地質、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及石油工程等學科技術優勢,用常規油田地質綜合研究方法和地質數理統計法,計算了油田控制級石油地質儲量,並完成了5口評價井的部署(圖9-2)。

圖9-14崖城13-1氣田開發井點陣圖

1995年,對東方1-1氣田的氣藏綜合描述和儲量計算,使中國海油再一次在南海西部海域實現了稀井廣探的戰略部署,提供的儲量報告獲當年國家儲委儲量報告一等獎和1996年度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二)崖城13-1氣田

崖城13-1氣田,是中國海油和美國阿科公司於1983年6月在中國鶯歌海盆地聯合勘探發現的地質儲量約億萬立方米的大氣田。氣田位於海南島南部海域,距三亞市100km左右,水深98m。

1983年6月在崖城13-1構造上部署2口探井,其中崖城13-1-1井鑽至3822m花崗岩基底完鑽。電測解釋氣層24層141.2m,從3278m到3587mDST測試3層,其中 DST2層(3658.6~3701m)獲日產天然氣58×104m3,從而發現了崖城13-1氣田,它是在南海海域發現的第一個大氣田。

崖城13-1氣田為一個在基底隆起上發育起來的繼承性背斜構造,構造西南部受斷層切割而復雜化。以斷層為界,主體被斷層復雜化為半背斜(圖9-14)。主要儲集層為下第三系漸新統陵水組三段砂岩,次要儲層為上第三系三亞組楔形砂光體A和下第三系陵水組二段的楔形砂光體B,儲集層分布較穩定,具有扇三角洲沉積特徵。氣田具有統一正常溫度、壓力系統,氣藏類型為層狀邊水氣藏。氣田主體分布在構造東部,構造高部位儲層遭剝蝕。

為了進一步研究氣田構造、斷層空間展布,落實儲量,為開發提供可信的地質依據,1992年阿科公司在氣田內採集290km2、測網密度12.5m×12.5m的三維地震資料,並進行室內保幅保真精細處理和反射系數、亮點、瞬時速度、瞬時頻率等多項特殊處理。使用這些資料不僅搞清了基岩頂面形態,而且為標定氣層頂、底和層間的關系提供了可信的依據。以此為基礎,結合鑽井試油及測井成果,完成了對氣田構造、儲層的描述和儲量研究,並向國家提供了該氣田的基本探明地質儲量報告。

崖城13-1氣田氣藏描述是採用地質綜合方法,綜合地震信息、地質資料和測井成果在精細三維儲層建模基礎上完成的。

開發地震研究中,結合8口預探井、評價井的鑽探成果,在過井地震記錄上用橋式對比法確定了相應儲層的地震響應,精細地標定了氣層,並根據層序地層學原理劃分了5個地震層序,建立了氣田3個作圖層位、4個不整合面和5個地震層序的地震-地質解釋模型和儲層沉積模型。通過精細研究,以儲量計算單元為制圖單元,編制了相應的氣層頂、底構造圖和氣層的等厚圖。經鑽井標定,搞清了主力氣層頂面為一組代表低層速度、低密度、強振幅波谷反射的地震響應。

在此基礎上,計算了氣田的地質儲量(包括證實儲量和各級控制儲量)。

崖城13-1氣田自1983年發現以來,一度引起國內外的關注,繼中方完成儲量描述後,國內外先後有8家公司參與氣田的儲量計算。各家公司運用氣田的實際資料,背靠背地用崖城13-1氣田等厚圖進行計算,結果與中方基本一致。1990年7月,國家儲委批准了崖城13-1氣田儲量。崖城13-1氣田儲量描述最大特色,就是充分發揮了海上地震,特別是三維地震的採集、處理和精細解釋的優勢,使用了先進的斯倫貝謝測井解釋技術和油氣田地質綜合研究技術。

⑼ 細砂和中砂的工程地質描述應該分別從哪些方面怎麼說,越詳細越好,謝謝

有很多成因,風積、湖相沉積、河相沉積、海相沉積等等,這些比較常見。工程地質中描述多為 顏色、濕度、包含物、礦物組成、級配(分選性)等等,一般情況下是有試驗數據的(篩分或顆粒分析試驗)

⑽ 地質調查中地質描述有什麼要求

1、先確定地質界線、岩性分層;
2、描述的總體原則:先宏觀,後微觀;
3、描述的順序:
岩性點:先確定層位,岩性(顏色、厚度),結構、構造,物質組份,岩層中構造裂隙發育特徵(裂隙形態、走向、與岩層的關系(順層或切層(角度))、裂隙充填物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裂隙圍岩蝕變特徵、裂隙發育程度、裂隙相互關系))、岩層風化特徵、岩層產狀、裂隙產狀。
褶皺控制點:褶皺定名(背、向斜、褶曲)、形態特徵(寬度、兩翼產狀特徵)、岩性描述、附素描圖/照片。
斷層控制點:斷層定名;破碎帶特徵(寬度、角礫發育特徵(形態、排列特徵、角礫成份、角礫中構造發育特徵、角礫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膠結物成份、膠結物中礦化蝕變特徵(礦物晶體特徵、集合體特徵、蝕變)、斷層上下盤鏡面發育特徵;上、下盤圍岩描述(按岩性點描述,突出構造、礦化蝕變);斷層產狀、岩層產狀;采樣記錄;地質現象及采樣素描圖。
礦化蝕變控制點:礦(化)體特徵、圍岩蝕變特徵(礦化蝕變類型、蝕變強弱及其過渡關系和與構造關系、礦化蝕變的微細特徵(結構、構造等))、推測原岩岩性。
地質填圖點路線特徵描述。
地質填圖點路線示意圖(包含主要地理點、地物點,地質點、路線、地質界線、采樣點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