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調查需要准備什麼
㈠ 地質調查方法
1.基礎地質調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及區域地質發展史,分析判斷調查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和斷裂構造,通過野外的實地踏勘和簡單的測量,確定在調查區內的地層、岩性和構造,並尋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該地區地質構造的主要方向,並標示在圖上。
2.水文地質調查
對於火山岩地區主要是尋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構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成岩後各種動力對岩層(體)的破壞作用和各種裂隙的分布與破壞規律;分析區內各種岩層(體)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層(體)的埋藏及分布特徵;從基岩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含水特徵,分析裂隙水構造類型及其水文地質特徵,重點注意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斷裂帶中破壞產物的存在狀態,膠結充填情況;分析斷裂兩盤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帶寬度及它們對富水性的影響;注意斷層的多期活動情況,尤其注意新期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討論斷裂帶規模對其富水性的控製作用;分析岩漿岩與圍岩間的接觸類型、蝕變、破碎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研究噴出岩裂隙(柱狀節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發育規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區風化帶的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觀察區內地貌特徵及其對地下水的控製作用,研究區內水文網的發育、變遷過程和動態變化;對區內主要含水層(體)中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條件進行研究,實測地下水露頭的出水量,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並對它們進行評價;收集現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礦場的水文地質資料,對裂隙水的合理開發和疏干進行研究。
㈡ 地質調查的步驟與方法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版底圖上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權(見地質編錄)。此外,還常採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學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楚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 學性質比較 穩定的礦 物的顆粒所組成的 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
㈢ 野外地質調查工作如何進行需要哪些知識需要准備哪些東西
㈣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㈤ 區域地質調查的工作程序
一個完整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序,主要包括調查工作項目的總體規劃、項目立項、組織實施、質量監控、最終審查、出版印刷、資料歸檔保管等全過程。其中組織實施是承擔調查單位的主要工作,對一個具體調查項目,由於不同工作區地質特徵的差異性,以及圖幅的目的、任務的差異性,地質調查的工作程序有所差別,但一般可分為前期准備、設計編寫、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成果編審、出版及匯交五階段(圖1-1)。
圖1-1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程序圖
1.前期准備
該階段主要依據調查任務要求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准備:
1)組織准備:區域地質調查是綜合性很強的基礎科技工作,它涉及多門學科,所以要求調查人員具備多學科的知識和科學素質。為保證調查質量,首先要建立一支專業隊伍,從組織上予以保障。隊伍要進行技術培訓和專業協調,讓隊員掌握區域地質調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以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2)資料准備:主要任務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調查地區的各種專業圖件與數字、文字資料、工作底圖(包括地形圖、遙感圖件等)。具體包括調查區自然、社會和經濟環境等方面的文獻資料;工作底圖的收集以作為專業調查的基礎圖件,其中准備調查區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是非常必要的,以作為野外調查時的填圖底圖;遙感影像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包括航空照片和衛星影像與磁帶),為編寫設計提供重要依據和信息。
3)物資、材料的准備:包括地質材料、後勤生活物資、技術與安全裝備、交通工具等。
2.設計編寫
設計編寫是高質量完成調查任務的前提。根據調查任務、目的和調查的技術規程,首先確立總體設計方案,主要包括調查的項目要求、調查內容、工作期限、調查資料的收集方式和方法,調查資料整理分析的方法、質量要求以及提交調查結果的形式與圖表等;然後要修訂更為詳細的工作計劃,確定具體工作方法、進度、質量、要求、費用預算等(設計編寫的章節和主要內容參照本書相關附錄)。通過工作計劃的層層落實,以保證調查工作的圓滿完成。該階段值得重視的工作有:
1)認真收集前人工作資料:尤其對涉及圖區內前人建立的全部「組」級岩石地層單位逐一弄清原始定義、層型剖面、岩石組合特徵、區域變化、與相鄰組的識別與區別標志、界線特徵,以及建組的時代依據等,並查明該組後來的沿革變化等。要弄清前人工作中遺留和存在的重要地質問題,對這些地質問題更要做客觀分析與評價,尤其要查明前人是在什麼理論指導下進行該項研究的,重要的數據還要清楚是使用何種儀器利用何種分析方法獲得的,因為不同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理論的不完善性,必然導致成果中有遺留問題,在分析儀器落後的年代所獲得的數據難免有不足,要客觀並公正分析,無須追究前人,重要的是查清問題的本質與客觀原因,並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行方案。
2)設計內容重點突出:重點圍繞圖幅下達的主要任務和需要解決的重大地質問題編寫設計,尤其要在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上多下功夫,重點突出。
3)合理分區和部署工作:依據工作區的地質復雜程度、遙感解譯狀況,結合圖幅內前人研究程度、遺留地質問題和項目任務書下達的主要任務等,將調查區劃分為重點工作區、一般工作區和簡單工作區,要體現加強重點區、適度一般區和兼顧簡單區的原則合理部署工作。
4)技術方法與手段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針對野外最重要的剖面測制和路線填圖兩大過程制定具體的技術方法與手段。剖面設計要明確布設原則、方案、工作量使用、不同比例尺選擇與確定、主要樣品在各剖面的分配等內容。明確各剖面重點解決的問題和實測注意事項等。路線設計要明確不同岩類區和不同工作區的路線部署原則、方案、工作量使用、路線間距、長度、觀測點的大致控制精度與密度等。
5)工作量部署要合理得當:主要工作量的使用與解決重大地質問題相配套。
3.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
野外現場調查與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主要進行4方面的工作:
1)建立地質填圖單位:在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調查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踏勘,並藉助遙感地質解釋,部署實測地質剖面。通過剖面測制合理建立地質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宏觀可識別和可劃分的標志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段,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調查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調查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
2)野外地質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調查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主要功能是將建立地質填圖單位準確標繪在圖上,並查明各填圖單位間的空間關系。主要有兩種: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調查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路線;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路線。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形成了野外地質圖。此階段中還要注意通過路線調查,補充和彌補原剖面測制中未解決和未發現的地質問題,如發現有比原剖面更好的地質填圖標志層、重要接觸關系、化石層位、礦化線索等,有時還要選擇路線中新發現的好的地段補測地質剖面(或局部短剖面)。
3)野外地質調查質量監控:地質調查以有效控制地質體的產出與分布為根本,以解決地質問題為原則,具體質量監控標准詳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質量檢查要求》等(見附錄)。
4)室內綜合整理與連圖:野外地質調查資料通常作為單線資料標在單幅手圖上(文字記錄於個人野外記錄簿上),或在單個數字填圖掌機上保存,要通過轉繪將各單線編在一張整圖上(或在數字桌面操作系統中編輯於一張圖上),再進行各野外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才能形成一張完整的地質圖。
4.成果編審
成果編審是在全部現場調查任務完成後轉入室內研究階段,從事資料的系統整理、圖件編繪和報告及說明書編寫、提交最終系列成果。
1)資料整理:首先在野外實地檢查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鑒別、計算核對和修正,審查資料的適用性與准確性,刪除有錯誤的資料,並補充、修正資料,使其完整、准確、客觀。
2)應用計算機技術:對資料進行編碼與分類、分析處理、編繪圖件。
3)編寫調查報告和圖幅說明書:一份完整的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目錄、概要、正文、結論與建議、附件幾個部分組成(主要內容參見本書後附錄)。
5.提交成果資料
資料是項目成果的主要載體,項目實施形成的成果資料除了按規定向政府有關部門匯交外,必須按照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匯交。
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調查原始資料、實物資料均應匯交。匯交形式應以正式印刷的紙介質資料和光(磁)盤數據資料兩種形式匯交。成果社會化服務是區域地質調查的最終目的,應及時向全社會發布工作成果,充分發揮其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為了向社會推廣應用成果資料,需組織成果資料的轉化,編制綜合性、科普性資料。同時,健全和完善基礎性、公益性國家地學資料庫數據及網路服務工作。
㈥ 地質調查項目
一、地質調查項目的定義
我國承擔地質調查項目的單位全部是事業單位,計劃體制管理的色彩濃厚。因此,我國的地質工作實行項目管理較之工程建設等其他領域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人探索在地質工作的管理中引進項目的概念和項目管理,到了80年代末,在實際的管理中才正式實行了項目管理。當時正值地勘體制改革的過程,盡管實行了項目管理,但是在項目管理的理論、原則、技術和方法的探索上缺乏系統性,多是採取借鑒或跟進的方式,並且項目的管理與單位組織的管理沒有從理論和實際操作兩個層面進行梳理和整合。因此,地質調查項目的管理並沒有形成能夠堅持始終的主線條、主思路的管理框架。
地質調查項目是項目分類中的一類,首先應符合廣義項目的定義,然後才是地質調查的特性和規律,不能以地質調查的特殊性而否定了地質調查的項目廣義定義,否則,地質調查無法運用項目管理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更沒有必要僅僅借了項目和項目管理之名,而實質仍然是按照單位組織管理的方式和制度進行著項目的管理。
如果給地質調查項目下一個定義的話,筆者認為用項目的廣義定義就夠了,至多套用廣義的項目定義總結出地質調查項目的定義,即:
根據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求,經過規定立項程序形成的,在批準的總體設計、一定的周期、一定的預算范圍內,需要達到質量要求的一次性地質調查任務。
二、地質調查項目的特徵
地質調查項目具有項目的普遍特徵,作為一類特殊的項目,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徵。其具體表現為:
(1)地質調查項目的結果(或產品)表現形式不同於一般的項目,如基建工程項目的結果是一棟樓、一條路、一座橋,而地質調查項目的結果是圖、表、數據和文字表達的地學信息。如對礦產資源的勘查項目,就是使用工程技術手段探明地下埋藏的礦產的賦存狀態(位置和礦體的形態)、數量和質量,並用地質報告表述出來。因此,地質調查項目的完工,地質報告包括圖件和數據是有形的,但是報告所表達的地質內容是無形的,在圖上標記的礦體,在沒有開采之前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這一特徵,表明地質調查工作的超前性質,其成果是為需要這種資料的用戶提供一個基礎的信息依據。
(2)地質調查項目實施過程的針對物是自然或自然的衍生物,是自然存在的客觀地質體,是利用地質理論、技術和方法對這種地質體的認知。通俗地講,是把已經存在但人們尚未認識了解的地質體通過地質調查項目的實施把它具體地表述出來。確切地講,地質調查項目的實施過程,是對自然地質體和地質體生成發展規律的認識和發現的過程。這一特徵表明,地質調查項目與一般的工業項目是有區別的。
(3)地質調查項目所使用的資源具有非普遍性特點,因此成本較高。地質技術人員需要專門培訓的專業人員,才能從事地質調查項目工作,實驗測試需要滿足對地質現象和岩石礦物的鑒定、分析,工程施工、物探、化探等技術、方法、手段都是為探知地質體而專門設計的工藝技術,無法從社會上獲得,也無法提供社會共享。
(4)地質調查項目的實施過程往往是一次性的,無法運用常規的監控技術和方法來保證項目成果的質量,因此,對地質技術人員的從業職業道德有較高的要求。如在海拔5000m以上的地質調查路線,地質技術人員所走過的路,觀察和描述的地質現象,採集的地質樣品,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人重復進行類似的調查研究。
(5)地質調查項目受地質規律、地質工作規律和經濟規律的三重製約。實施地質調查項目,毫無疑問要按地質規律辦事,如在火成岩體上不可能部署找煤的地質調查項目,受層控的礦產不能沿構造帶布置探礦工程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按地質工作規律立項和實施項目。如前所述,地質調查是對未知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調查研究過程,應遵循「從點到面、由表及裡、由淺部到深部、由已知到未知」的認識規律部署實施地質調查項目,否則會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有地質規律和地質工作規律還不行,還要符合經濟規律,才能保證地質調查項目的技術、經濟和社會效果。首先是地質調查項目的需求調研,沒有需求的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質量無論多好也沒有價值,項目的所有投入都是無效投入,是資源的最大浪費,因此,杜絕或減少沒有需求的地質調查項目是今後地質調查項目管理的首要職責之一。其次是在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項目的技術經濟可行。超出了經濟承受能力和時間的要求,再好的科學設想和技術設計也無法進入實施,沒有科學、創新的技術設計和路線,再多的投入也不會做出先進的成果。第三是項目的成本控制,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好的成果,應是始終遵循的一條經濟原則。
三、地質調查項目與區域經濟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之一。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界的概念在商品生產、流通和經濟的交流上漸漸模糊起來,相應地,區域經濟的概念突顯得重要起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長江流域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等在地緣經濟和資源經濟上佔有明顯的優勢,由於持續的高速經濟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經濟區域的概念。在同一個經濟區域內,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基本處於同一水平,而互補性的發展要求,使得經濟區內的不同地區和企業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環渤海經濟區市長聯合會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成立的區域性地方政府之間建立溝通聯系的一個協作組織。
地質調查的經濟屬性決定了地質調查規劃和部署應與區域經濟的規劃發展相一致。因此,地質調查工作應按經濟區域進行規劃,形成項目體系,按需求的專業設置次一級的項目來開展具體的工作,形成「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地質調查規劃部署格局。
四、地質調查項目的體系
項目體系就是項目樹,或者稱之為項目群、項目束。總之,是項目的有機分解和構成。任何一個項目都可以形象地想像為一棵樹,由樹干、支幹,一直到枝葉構成了一棵完整的樹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樹干有樹乾的功能,枝葉有枝葉的作用,各自功能的有效發揮,保證了樹的正常生長。項目的分級節點就是項目的管理點,一級項目構成項目的一級管理。地質調查項目樹的構成如下(圖3-1):
圖3-1 項目樹示意圖
在項目樹構成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的問題:
(1)項目樹的分解實際上是項目任務目標的分解過程,一直分到無法構成項目為止。對於地質調查項目而言,一般能夠分解到三級或四級。
(2)用綜合研究項目的設立來實現不同級次項目之間的連接。
(3)為項目任務目標的完成所需的配套、輔助或研究,在同一級次下單獨設立配套的項目,如在二級項目級次下設立的配套專題研究項目,在一級項目的管理下開展工作,與同級次下的其他項目不存在橫向上的管理關系。
㈦ 地質調查技術人員需要哪些證
暫時不需要證書;本科畢業5年可以申請工程師證;10年可以申請高級工程師證
㈧ 地質考察要注意什麼
到那個區域?你沒有講。只能泛講一下原則。注意當地的氣候、自然地理景觀條件、交通條件和考查路線經過的危險區域以及危險源的判別。針對上述作出物資、裝備、葯品、應急救援器材的准備和檢查。
㈨ 地質調查前應作哪些准備工作
1.收集資料
2.綜合、匯總資料
3.寫工作計劃
4.提交年度計劃
5.野外物品貯備
6.出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