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通報怎麼樣
⑴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工資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18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⑵ 關於對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通報的通知
國土來資電發〔2011〕122 號
各省 (區、源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為了加強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經部領導同意,自 2011 年 8月份起,我辦將在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中對各省 (區、市)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通報,通報主要內容如下:
一、上報地質災害災情、險情及成功預報等信息情況。
二、抽查應急值班情況。
三、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情況。
四、落實發文情況。
五、報送文件情況。
六、其他需要通報的情況。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通報》每月初印發,主要對上一月情況進行通報。希望各省 (區、市)高度重視,認真做好地質災害信息和有關材料報送工作。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⑶ 退稿通知單說:「您的來稿(稿號:20110251)經有關專家審閱及編輯部研究,建議改投《地質通報》等刊物」
試一下呀,每個編輯喜歡的文章風格都是不同的。我覺得可能這個編輯部的專家們覺得你的稿子跟他們雜志的風格不太符合什麼 的。既然他們審閱並且研究了,就肯定很重視你的稿子,所以,你就相信自己吧!
⑷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怎麼樣
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曾用名:西安地址礦產研究所)
研究內容 科研能力 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會議論文 聯系信息
【研究內容】
研究范圍:岩石學(側重火山岩漿成因岩石學);礦床學(側重與基性--超基性岩、海相火山岩有關的礦床);礦物學(側重礦物結構、標型礦物特徵、礦物物理學);沉積學;地層學及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側重板塊構造學)區域地質與區域地質調查;環境地質學等。
進展中課題:北祁連山西段銅、金多金屬礦產成礦條件及找礦預測研究;西秦嶺造山帶結構造山過程及動力學研究;上地幔流體-岩漿包裹體研究;北大巴山交代地幔捕虜體的煌斑岩漿起源及演化。北秦嶺活動陸緣造山帶中、晚期沉積盆地研究;白銀折腰山礦床成礦規律與深部找礦預測研究;「寒武大爆發」前和早期動植物特徵與演化;紫陽志留紀高解析度筆碼幾丁蟲生物地層及微生物復甦。
學科分類: 礦山工程技術 ; 地球科學
【科研能力】
職工人數:203 (人)
技術人員: 130 (人)
機構類別: 部委系統
上級主管單位: 國土資源部
成立年代: 1962
機構沿革: 該所成立於1962年,原名為地質部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1970年9月改為陝西省地質局地質科學研究所。1972年11月改為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仍歸陝西地質局領導。1978年改為國家地質總局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1983年改為現名,行政隸屬地質礦產部,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直接領導。
主要研究人員: 夏林圻 博士生導師 ; 夏祖春 ; 張二朋 ; 曹宣鐸 ; 鄔介人 ; 周志強 ; 任有祥 ; 馮益民
科研設備: 法國產U-1000型激光拉曼分子光譜儀,日本產D/Max-RA型X衍射儀,JCXA-733型電子探針,180-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XDY-ZA原子熒光光度計,德國產MAT-261型固體質譜儀,美國產BCMO-S68K電子計算機以及各種偏,反光顯微鏡等。
內部機構名稱: 所學術委員會
下屬機構名稱: 海相火山岩研究中心,區域地質研究室,礦產地質研究室,環境地質研究室,科技情報研究室。
重點實驗室名稱: 化學分析研究室,實驗測試研究室,包裹體實驗室。
出版刊物: 西北地質科學 半年刊 ; 西北地質 季刊
生產產品: 凈水劑(聚氧化鋁) ; 脫模劑系列產品 ; 花伴雨—香波系列產品
科研成果: 陝西勉略寧碧口群海相火山岩對金銅和含金銀多金屬礦產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研究 ; 北祁連山中西段鉻鐵礦成礦條件的找礦方向
擁有專利:
獲獎情況:
【研究成果】(共25項,以下顯示其中10項)
祁連山地區與海相火山岩有關的銅多金屬礦成礦條件和找礦預測
祁連山及鄰區與海相火山岩有關銅多金屬礦產時空分布規律、成礦作用和找礦前景評價研究
興地基性-超基性雜岩帶評價研究
陝西漢南、四川鹽邊鎂鐵層狀雜岩體成鉑地質條件及找礦靶區預測研究
秦嶺石炭紀裂陷盆地的形成及沉積-構造模式的研究
秦巴地區寒武紀-三疊紀地層古生物及其主要地層含礦性的研究
阿舍勒銅鋅礦床成礦地質條件與成礦模式
秦嶺泥盆紀地層鉛鋅鐵含礦性研究--熱水沉積岩及與礦產的關系
甘肅省白銀廠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
北秦嶺西段宕昌-教場壩地區中生代構造岩漿岩帶與金鈾多金屬礦產的控礦因素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研究
更多……
更多……
【發表期刊論文】(共279篇 ,以下顯示其中10篇)
人力資源會計的發展及其制約因素 劉鐵華 (現代企業教育 2006(18) )
北天山巴音溝蛇綠岩形成於早石炭世:來自輝長岩LA-ICPMS鋯石U-Pb年齡的證據 徐學義 (地質學報 2006(8) )
某金礦區農田土壤汞污染評價 徐友寧 (黃金 2006(7) )
新疆庫魯克塔格地塊東南緣鉀長花崗岩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同位素測年 校培喜 (地質通報 2006(6) )
陝西渭北東部岩溶地下水強徑流帶的環境同位素證據及其可更新性評價 馬致遠 (地質通報 2006(6) )
毛烏素沙地東南部邊緣不同成因類型土地沙漠化的特徵 李智佩 (地質通報 2006(5) )
天山地區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火山岩地球化學和岩石成因 李向民 (岩石礦物學雜志 2006(5) )
青藏高原東部玉樹隆寶蛇綠混雜岩中早二疊世放射蟲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 朱迎堂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5) )
潼關金礦區礦渣型泥石流熵權評價 徐友寧 (地質科技情報 2006(5) )
南天山北部志留系巴音布魯克組火山-侵入雜岩的形成環境及構造意義 馬中平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6(5) )
更多……
【發表學術會議論文】(共37篇 ,以下顯示其中10篇)
水證如鐵 (2006天災預測研討學術會議 (2006-4))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新進展 (2005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 (2005-12-5))
EXCEL宏語言在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水位動態資料整理中的應用 (2005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 (2005-12-5))
青海鄂拉山-河卡山三疊系沉積相及沉積體系研究 (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討論會 (2005-11-21))
青藏高原北部不同地區河流及湖岸階地的演化特徵 (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討論會 (2005-11-21))
西昆侖與喀喇昆侖地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構造格局 (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境災害效應學術討論會 (2005-11-21))
地震預報的兩個基本論點 (2005天災預測總結學術會議 (2005-11))
北祁連山白山子花崗閃長岩成岩時代 (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2005-10-27))
鄂爾多斯盆地大氣降雨氫氧同位素的組成與季節效應 (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 (2005-10-27))
黃陵至延安高速公路k295+750-k296+050段滑坡穩定性分析與治理 (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貴州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岩溶、工程、環境」學術論壇 (2005-10-20))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聯系信息】
機構名稱: 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曾 用 名: 地質礦產部西北地質科學研究所 ;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負 責 人: 李向 職務: 所長 職稱: 研究員
地 址: 陝西省西安市友誼東路438號 (710054)
電 話: (029) 87821907(辦),87821931(科)
傳 真: (029) 87821900
電子郵件:
網 址:
⑸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到底怎麼樣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於2002年7月日正式成立。加掛「全國地質資料館」的牌子。負責管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
發展研究中心隸屬於國土資源部,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正局級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方向、發展戰略、境外地質工作規劃和部署研究,負責全國地質資料接收、保管和服務,承擔地質調查信息化建設工作。接受上級委託,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等有關重大專項進行技術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現有職工20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0人,副高級職稱47人;博士45人,碩士68人;離退休職工100人。現設處室25個(不含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十三陵培訓中心),其中綜合管理處室5個,業務處室17個,其他處室3個。
發展研究中心參與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全國地質勘查規劃》、《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研究
起草工作。為地質調查工作部署提供支撐工作,為部、局機關提供了大量情報資料。編輯《中國地質》和《地質通報》,為地勘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交流平台。建
設了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為地質工作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務。研發了數字地質調查系統、國家地質空間數據網格服務系統、多元地學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系
統等;先後牽頭完成了1:2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等數十個不同比例尺、不同主題的資料庫建設工作;牽頭完成一批地質信息化標準的編制;建設並維護地調局的
網路系統和網站,對地質調查信息化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承擔地質資料接收與保管工作,努力實施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工作。支撐完成的全國礦業權實地核
查、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獲國土資源部通報表揚;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等專項提供卓有成效的業務支撐。
發展研究中心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18項;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2002年~2008年連續7年獲得「中央國家機關文
明單位」,2009年獲「2008年度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榮譽稱號。2004年建成部「合格職工之家」,2006年成功創建部「先進職工之家」。
2005年至今連續7年獲得「首都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10~2011年繼續保持「首都文明單位」和「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⑹ 如何找到地質通報第34卷第4期的封面和目錄
中國大陸周邊地區主要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及潛力評價研究進展 向運川;元春華;陳秀法;(5-16)
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戰略 向運川;陳正;張振芳;李娜;王秋舒;(17-22)
俄羅斯遠東東北部中生代造山帶成礦地質背景——兼論鄂霍茨克—楚科奇火山深
鮑慶中;周永恆;邵軍;柴璐;王宏博;張璟;張哲寰;(23-35)
俄羅斯遠東崗仁地體金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其LA-ICP-MS鋯石U-Pb年齡
張國賓;楊言辰;Khomich V
G;葉松青;李海洋;王林;郝明;王慶雙;(36-47)
黑龍江晨明地區樺皮溝岩體和達里岱岩體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其意義
鄒存銘;梁一鴻;馮堅;郭支濤;秦亞;(48-53)
中蒙邊界地區構造單元劃分 李俊建;張鋒;任軍平;唐文龍;付超;陳正;李承東;趙麗君;馮曉曦;黨智財;趙澤霖;劉曉雪;Tomurtogoo
Onong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Altankhundaga
Batsaikhan;Dorjsuren Byambaadash;Batbayar Jargalsaikhan;(54-80)
中蒙克魯倫—滿洲里成礦帶鉛鋅礦地球化學特徵及LA-ICP-MS鋯石U-Pb年齡對比
張璟;邵軍;鮑慶中;王宏博;周永恆;(81-92)
蒙古國查干蘇布爾加和蘇廷銅礦容礦斑岩體SHRIMP鋯石U-Pb年齡——對南戈壁斑
朱明帥;Anaad Chimedtseren;Baatar
Munkhtsengel;苗來成;張福勤;(93-103)
中亞天山—帕米爾地區成礦地質背景 李寶強;孟廣路;曹新;曹積飛;范堡程;王斌;(104-113)
中國—吉爾吉斯天山成礦單元劃分及其特徵 孟廣路;王斌;范堡程;曹積飛;李寶強;(114-127)
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優勢礦種地質特徵及找礦潛力 姚文光;呂鵬瑞;吳亮;洪俊;楊博;李麗;賈群子;李寶強;(128-143)
地球化學分析方法在吉爾吉斯斯坦庫姆托爾金礦鄰區找礦潛力預測中的應用
張晶;李寶強;孟廣路;李慧英;(144-151)
東南亞中南半島錫礦帶成礦特徵 陳喜峰;向運川;葉錦華;蔡綱;陳秀法;張振芳;李娜;張新元;(152-163)
滇東南廣南金礦區構造對礦床就位的控製作用 郭強;王靚靚;劉俊來;倪金龍;吳虎峻;王東升;夏增明;(164-174)
越南東北部佐田鉛鋅礦床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王東升;劉俊來;Tran Myng;郭強;(175-186)
泰國西部比洛克(Pilok)錫鎢礦區二長花崗岩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施美鳳;林方成;範文玉;王宏;叢峰;朱華平;(187-197)
基於遙感信息提取技術的泰國銅金礦成礦預測 楊莎莎;王功文;陳永清;黃陸雄;趙鵬飛;(198-203)
基於ETM~+數據和GIS技術的緬甸銅金礦成礦預測 獨文惠;王功文;陳永清;郭娜娜;郝應龍;馮源;(204-209)
印尼蘇門答臘島地體劃分及其區域成礦背景 高小衛;吳秀榮;楊振強;(210-219)
綜合遙感地質信息在成礦預測中的應用——以巴布亞紐幾內亞斑岩型銅金礦為例
李昆;王功文;陳永清;郝應龍;馬敏;朱彥彥;(220-225)
《地質通報》(月刊)徵稿簡則 (226)
歡迎訂閱《地質通報》(月刊) (227)
《地質通報》——全方位展示中國地質調查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及時了解中國地
(228)
⑺ 地質通報審稿
這個期刊非常不錯的,審稿最快也得1個多月,慢了就不好說了,不同審稿人風格差異太大,沒法考量。
如果外審之後,意見比較好,那再過半年也就見刊了。
如果意見模稜兩可,就麻煩了,還得改,還得審,這樣又得多三四個月,一年勉強能出來。
建議你去給編輯部打個電話,專門咨詢一下。
祝你文章錄用!
⑻ 地質科技情報是被ei檢索的期刊嗎
原來是,現在不是了
⑼ 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
一、災情概況
2010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670起,其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圖1);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2246人死亡、669人失蹤、53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3.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以及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表1)。
圖1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類型構成
表1 2010年與2009年全國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區域分布
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在我國28個省(區、市)境內。以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最為集中(圖2,圖3)。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
圖2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分布圖
三、重大地質災害
(一)特大型、大型地質災害
2010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有34起;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60起。其中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19起(表2)。
圖3 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布圖
表2 2010年全國死亡、失蹤1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表
續表
(二)造成特大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實例
實例1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2010年6月28日14時左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導致大寨村遭受滅頂之災,42人死亡、57人失蹤。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勘察後認為,關嶺縣崗烏鎮滑坡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呈現高速遠程滑動特徵,下滑的岩土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組所處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大寨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災害(照片1)。
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山體下部地勢比較平緩,地層岩性為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歷了罕見的強降雨,僅6月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的15個小時,降雨量就高達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歷史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地形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沖力巨大,轉化成碎屑流,而且土石碎屑向下流動距離長達1.5千米。
四是2009年貴州省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因旱情嚴重,地表形成許多裂縫,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照片1 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滑坡
實例2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2010年8月8日0時12分,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照片2),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
2010年8月7日23~24時,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1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77.3毫米。短時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二十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水位壅高、回水使舟曲縣城部分被淹,縣城交通、電力和通訊中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
照片2 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
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的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實例3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
2010年8月18日1點左右,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谷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圖4 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泥石流航拍圖
發源於碧羅雪山的怒江支流新月河谷長約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流域內地質構造復雜,山高谷深。在河流中上游發生的局部強降雨是誘發此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此次溝谷泥石流災害表現出地形落差大、流動速度快、堆積物體積大的特點。泥石流堆積物達60萬立方米,單個最大塊石約641噸。泥石流發生後,曾一度將怒江阻斷2小時,涌浪波及對岸的新月谷村(圖4)。
實例4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2010年9月1日22時20分,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突發一起滑坡災害,造成29人死亡、19人失蹤、8人受傷(照片3)。
照片3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滑坡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現場調查結論認為,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滑坡體長約300米、平均寬度約35米、平均厚度5米,體積約5萬立方米。滑坡後緣高程約1535米,前緣高程為1410米,相對高差約125米。經初步分析,造成此次災害的主要原因,一是滑坡體所在斜坡相對高差大、坡度陡,表層崩坡積物和殘坡積物結構鬆散;二是該地區先旱後澇,大旱急雨成為引發滑坡災害的直接原因;三是該處地形屬於局部匯水沖溝,加劇了快速滲流作用;四是鄉村公路從滑坡後緣穿過,邊坡為鈣化膠結體,地表觀察處於穩定狀態,難以發現坡體內部因降雨入滲發生的土體強度變化。
實例5廣東省高州市、信宜市交界地區群發地質災害
2010年9月21日0~10時,受台風「凡亞比」帶來的局地強降雨影響,廣東省高州市和信宜市交界地區的馬貴、古丁、大坡、深鎮、平塘5鎮共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質災害109起(照片4),共造成21人死亡、12人失蹤,5人受傷。
高州市馬貴、古丁、深鎮、大坡鎮和信宜市平塘鎮屬中、低山地形地貌,海拔標高250~1700米,人群普遍居住在250~500米高度地段。區內地質構造較為簡單,地層岩性以元古宇混合岩為主,占據全區域面積的90%以上。山體邊坡陡,地形高差較大,土層厚度小,土質黏結度較差,多數村莊後山有多級不規則狀台階(種植果樹或梯田等),岩性為混合岩風化形成坡、殘積黏性土、砂質黏性土,雖然區內斷裂構造並不發育,但土體下的基岩存在三組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節理、裂隙結構面,無論山體的臨空面處於哪一方向,其易滑結構面均有一組為順向坡,在強降雨等因素誘發下極易發生崩塌、滑坡。本次山體崩塌、滑坡災害主要發生在這一土岩交界面上,分布高度為300~500米,厚度約1米。
上述五鎮所在地區於2010年9月21日凌晨開始強降雨,至上午10時,馬貴鎮累計降雨達651.1毫米,超過當地歷史記錄。降雨強度從9月21日0時的2.4毫米/小時到9時達到105.5毫米/小時。據調查,地質災害基本上在21日的9時前後大規模發生。
照片4 高州市馬貴鎮六塘村瓦屋自然村山體滑坡,將2層樓房摧毀,掩埋1人
四、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相比,災情最重、重大災害事件最多
與200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2002年(48653起)和2006年(102804起);因災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人(2001~2009年平均值為755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億元(2001~2009年平均值為35.9億元)。2010年全國共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94起,為近10年來最多的一年。
(二)西北、西南地區人員傷亡突出
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發生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數量多,達45起,人員傷亡嚴重。五省死亡、失蹤人數共計2492人,佔全國總數的85%。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各省死亡、失蹤人數分別為1801人、270人、190人、121人和110人。如甘肅省舟曲縣泥石流造成1765人死亡、失蹤,貴州省關嶺縣滑坡造成99人死亡、失蹤,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92人死亡、失蹤,陝西省子洲縣崩塌造成27人死亡,四川省康定縣滑坡造成23人死亡等。
(三)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多,災情嚴重
全國30670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29285起,約占總數的95%;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起,約占總數的5%。強降雨是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並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4029起,造成36人死亡、41人失蹤、2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7月份2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712起,造成88人死亡、138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4.6億元;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城因溝谷上游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1501人死亡、264人失蹤;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局地強降雨引發泥石流造成37人死亡、55人失蹤、3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億元。
五、成功避讓情況
隨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不斷推廣,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2010年,全國共成功避讓各類地質災害1166起,避免人員傷亡957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為歷年來最多。
註:本通報所用數據來源於2010年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月報,涉及數據均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