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天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天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發布時間: 2021-03-05 00:33:19

Ⅰ 天山山脈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點,幫忙一下啦!

地理位置

天山山系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平均海拔約4000米,東起中國新疆哈密星星峽戈壁,西至烏茲別克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近東西向延伸,橫跨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4國,在中國新疆境內綿延約1760千米。

新疆天山橫亘新疆全境,跨越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市、哈密市以及北疆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烏魯木齊市等多個地州市。

天山是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環抱,是新疆地理的獨特標志。

特點

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緯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山系和全球乾旱地區最大的山系。

天山屬於比較年輕的山系,形成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距今約1200-200萬年前。天山山脈形成以後的地質演化可以劃分為石炭紀末至二疊紀初同碰撞-後碰撞構造岩漿活動階段、二疊紀早-中期幔源岩漿活動與殼幔相互作用階段和二疊紀晚期以來的陸內演化階段。

(1)天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1、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夾持的大型山脈,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眾多的冰川河流、絕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等諸多自然特徵,成為全球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代表。

2、天山山地氣候年中明顯分成冷、暖兩季。冷季天氣多晴朗,3000米以下的山地、盆地和谷地積雪深厚,且多霧霜。暖季(夏季)海拔3000米以上多雨雪。3000米以下氣候涼爽。

3、天山山地的年降水量,同一山坡自西到東,逐漸減少;山地迎風坡(北坡)多於背風坡(南坡);山地內部盆地或谷地少於外圍山地。

Ⅱ 天山山脈形成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天山位於亞洲中部,東西向延伸,由中亞諸國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山系與其間的大型盆地內,中國境內容北西、北東走向的山系與其間長軸近東西走向的盆地和蒙古西南部的低山戈壁等組成,東西延長近4000km,南北寬逾150km.天山山脈與兩側的盆地多以逆沖斷層為界,盆地的基底下插於天山山脈之下.天山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主要由前震旦紀古陸碎塊、古生代陸緣岩系和洋岩石圈殘片等組成.從構造方面看,該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可以劃分為15個單元.大致以東經90°線為界,以西地區南側的南天山碰撞帶為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北側的古陸碎塊和其間的碰撞帶呈北西走向斜列展布,構成巨型帚狀構造;以東地區為相間排列的近東西走向的古活動陸緣或島弧及其間的碰撞帶.天山山脈形成於古生代晚期古洋盆關閉以後,現今山脈的地貌特徵則是新生代晚期地殼變動的產物.天山山脈形成以後的地質演化可以劃分為石炭紀末至二疊紀初同碰撞—後碰撞構造岩漿活動階段、二疊紀早—中期幔源岩漿活動與殼幔相互作用階段和二疊紀晚期以來的陸內演化階段.

Ⅲ 喜馬拉雅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拜託啦

單純講地質構造是褶皺…是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形成的。
亞歐板塊與專印度洋板屬塊碰撞擠壓是一種地質作用,而不是地質構造,所以是錯誤的理解。

褶皺也分背斜和向斜,一般收到內力作用會形成褶皺,突起的就是向斜,一般為山,但容易受到外力作用侵蝕,所以有時也成谷。向斜一般為谷,有時因為擠壓而變得堅固,受外力作用侵蝕小,反而成山。

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擠壓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皺帶,地形被不斷抬高,而形成的褶皺也不斷在外力作用下被作用。經歷上億年的作用,最終形成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

由於地質作用還在繼續,但同時外力的侵蝕也還在繼續,不過內力作用比較大,所以珠穆朗瑪峰還在不斷長高。

Ⅳ 天山山系的形成原因(詳細)

天山山系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復雜造山帶,中,新生代以來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腐沖內碰撞的遠容程擠壓效應影響下,發生了陸內俯沖。塔里木塊和准噶爾地塊相向俯沖天山之下,造成了山系的急劇隆升和沖斷推覆,在構造重荷作用下,沿著天山南、北山前發育了陸內俯沖型前陸盆地,這一特點已為大多數學者所共識,然而,天山陸內造山帶在形成過程中沿著走向卻存在明顯的變化,尤其是東,西天山在地殼厚度,山系海拔高度,地震活動烈度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上以西天山的活動性明顯大於東天山為特點。發育於准噶爾地塊內的博格達山在這一階段表現出強烈的活動性,山系隆升和褶皺沖斷控制其邊緣前陸盆地的充填,與西天山相對應,這說明天山陸內造山過程中存在著轉換作用,把西天山陸內俯沖的地殼縮短量轉換到了博格達山地區,由此平衡東、西天山的差異。故稱之為陸內造山轉換帶。

Ⅳ 天山的地質組成、深淺構造特徵及其動力學意義

長達2500km的天山造山帶橫亘於中亞大陸的塔里木板塊與哈薩克-准噶爾板塊之間,經歷了復雜的地質構造演化過程。 位於軸部的納倫-那拉提-紅柳河構造混雜岩帶是兩大板塊的碰撞縫合帶,雖然古天山形成於晚古生代的華力西運動,但現今的天山則是新生代以來的陸-陸碰撞再造山作用形成的。 沿斷面天山段的地質、地球物理的綜合探測和研究表明,其基本的地質構造單元的組成、深部結構和構造特徵反映了這種地質構造演化的動力學過程。 主要特徵如下:

一、天山南北兩側構造的對稱性

(一)次級地質構造單元發育年代的對稱性

天山軸部是納倫-那拉提-紅柳河構造碰撞縫合帶,即南北兩大板塊的結合部,寬達十至數十千米,由一系列構造碰撞造山運動成因的花崗岩類、構造侵位的基性超基性岩類、動力變質岩類等組成。 出露的最老岩石是元古界的片麻岩或糜棱岩化片麻岩。 其北側依次發育有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次級構造單元,分別是:博羅霍洛早古生代島弧、依連哈比爾尕晚古生代裂陷槽和准噶爾中新生代拗陷。 所出露的最老岩石亦由老至新。 它們都歸屬哈薩克-准噶爾板塊。 構造碰撞縫合帶的南側同樣也依次發育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構造單元,分別是:南天山早古生代邊緣海盆、南天山晚古生代裂陷槽和塔里木中新生代拗陷。 其構造發育年代亦由老至新。 它們歸屬於塔里木板塊。 從剖面上看,這些次級構造單元的發育年代分布有著明顯的對稱性。

(二)活動構造發育上的對稱性

北天山的烏魯木齊凹陷歸屬准噶爾中新生代拗陷,在北天山山前發育著四排新生代活動逆斷層-背斜帶,即:南部山麓逆斷層-背斜帶,霍爾果斯-瑪納斯-吐谷魯逆斷層-背斜帶,獨山子-安集海逆斷層-背斜帶和西湖-呼圖壁逆斷層-背斜帶。 這些逆斷層-背斜帶至今仍在活動,並伴隨有大地震的發生。 同時,在天山南側的庫車山前凹陷,同樣發育有四排活動逆斷層-背斜帶,它們均屬於塔里木中新生代拗陷,分別是北部山麓逆斷層-背斜帶,喀桑托開逆斷層-背斜帶,秋里塔格逆斷層-背斜帶和亞肯逆斷層-背斜帶。 顯然,從天山南北兩側的活動構造發育看,亦具有對稱特徵。

(三)地球物理場的對稱性

從布格重力異常特徵上看,整個天山區呈現出相對寬緩的負異常分布,在此背景上,天山軸部相當於構造縫合帶的部位,則顯示出相對高的正異常。 從南北向剖面看,總體異常形態呈一「W」形,即顯示出對稱形態。 從航磁異常分布圖上看,沿天山軸部的板塊縫合帶部位是一條異常梯度變化強烈的正異常帶,地質上體現的是一條基性、超基性深部侵入岩,花崗岩,結晶基底,構造岩等組成的混雜岩帶。 而其兩側的天山則顯示出相對寬緩的磁異常變化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對稱分布特徵,這與兩側地質構造單元條帶對稱相一致。

(四)岩石圈地殼結構、構造上的復雜性和對稱性

以淺層地震探測、人工地震寬角反射/折射探測、天然地震轉換波探測、大地電磁測深以及深地震反射結果的綜合對比研究,得出的橫跨天山的地殼結構剖面顯示,天山的地殼結構是極其復雜的,尤其是軸部,這表明陸-陸碰撞作用引起的地殼結構的復雜性。但從整體上看,天山南北兩側仍然有著相對好的對稱現象。 例如:岩石圈厚度呈現兩側薄,120~140 km,中間厚達170 km左右,只是最厚的部位並不準確位於中天山,而是偏於北天山;上地幔頂部的65 ~75 km的深度存在低速高導層,厚數千米,長度幾乎涵蓋整個天山;莫霍面的深度變化呈現為「W」,在天山南北兩側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的莫霍面深度分別都是45km,分別向天山中部加厚為55km,但在天山中部且有變薄為50 km左右;布格重力異常亦相類似,顯示出一「W」形的對稱變化圖像;但如若將天山部位的上地幔頂部的低速高導層的下界面與兩側的莫霍面連接組成的曲線,與岩石圈低界面的曲線形態相當。 顯示出陸陸碰撞,在碰撞部位的地殼和岩石圈增厚,兩側薄的形態。 地殼結構上看,盡管橫向上的不連續分層和深斷裂的切割,使得整個天山的深部構造結構圖像顯得支離破碎,但仍可區別出相對稱來,如殼幔過渡帶為兩側低速體中間夾一高速體。 納倫-那拉提構造縫合帶兩側分別存在一大型的深斷裂,分別對應兩側晚古生代裂陷槽的部位。 同時,在構造縫合帶南北兩側的中地殼和下地殼中均存在低速體的對稱分布輪廓。 淺部探測表明,在天山南北兩側的塔里木拗陷和准噶爾拗陷內,中新生代的建造沉積厚度可達十餘千米,同樣顯示出對稱特徵來。

二、天山南北兩側構造的差異性

(一)地質構造環境上的差異

雖然天山軸部的構造縫合帶南北兩側的次級構造單元在發育年代上是對稱的,但在構造發育環境上卻是不一致的。 如:北側是早古生代的島弧環境,而南側則是早古生代的邊緣海盆環境(見第1章)。

(二)構造運動量上的差異

天山南北兩側的山前凹陷的地殼縮短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側的烏魯木齊凹陷第四紀以來的地殼縮短量為13.5~14.6km,而南側庫車凹陷的地殼縮短量為23.1~42km。 南側的地殼縮短量差不多是北側的兩倍或更多,其構造運動量明顯高於北側。

(三)現代地震活動上的差異

南側的庫車凹陷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就發生一次6級地震。 自1900年以來,已發生7次6級以上地震,且震中多數集中在第三排秋里塔格逆斷層-背斜帶上。 而北側的烏魯木齊凹陷則只有3個6級以上地震發生,震中則集中在山前第一排逆斷層-背斜帶上。5級以上地震頻度顯示南側大於北側,差異是明顯的。 活動強度不一樣,具體的活動部位亦不一樣(見第2章)。

(四)中新生代構造上的差異

天山南北兩側中新生代都形成巨大的拗陷構造盆地,並沉積了厚達十餘千米的中新生界。 但從各種地質和地球物理探測綜合得到的中新生代構造樣式上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北側顯示為逆沖與拗陷共同作用引起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其形態在剖面上呈向北倒轉的向斜。 南側顯示為斷階狀逆沖作用,斷階上盤的連續逆沖抬升作用引起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積。 其形態在剖面上呈現大型的系列斷層階梯。

三、天山的形成和演化及構造動力學意義探討

對於哈薩克-准噶爾板塊與塔里木板塊相對碰撞的納倫-那拉提-紅柳河縫合帶來說,當北側發育博羅霍洛早古生代島弧,南側發育南天山早古生代邊緣海盆時,意味著兩大板塊業已開始碰撞。 塔里木板塊沿著哈爾克洋槽由南向北俯沖消減,並在那拉提一帶產生高溫變質帶以及加里東期晚期和華力西期早期的花崗岩帶。 同時在塔里木板塊一側的晚志留世的基性火山岩中產生高壓低溫的變質作用形成藍閃石片岩帶。 哈爾克洋槽於志留紀末—早泥盆紀初閉合,局部褶皺隆起。 但仍還有較強烈的構造活動和中基性火山活動。 石炭紀時,由於碰撞作用使北側的哈薩克-准噶爾板塊南緣產生地殼尺度的變形。靠近縫合帶的伊犁地塊因隆升而裂陷,其北側由於碰撞擠壓拗陷形成北天山海槽(伊連哈比爾尕裂陷槽),並沿海槽軸部產生深斷裂,發育相對完整的蛇綠岩。 位於縫合帶南側的塔里木板塊北緣也由於近縫合帶的碰撞翹起,南側的地殼板塊因擠壓拗陷形成南天山洋(南天山晚古生代裂陷槽),並沿洋槽軸部產生深斷裂(哈爾克斷裂帶),使一系列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二疊紀時,強烈的碰撞作用轉為大范圍的造山隆升,形成天山造山帶的基本格局。 經歷了早古生代的加里東運動和晚古生代的華力西運動,使縫合帶兩側的所有結晶基底以上的地層都經歷不同程度的綠片岩相變質作用和強烈的構造變形,從而形成相對統一的褶皺基底。

中生代時,天山地區處於相對穩定的構造時期,沒有強烈的構造運動影響,至今未發現燕山期的花崗岩。 整個天山處於剝蝕狀態。

天山地區新構造運動由弱至強分為3個階段

漸新世末—中新世:天山地區構造運動開始增強,首先表現在沉積速率的加大和沉積物顆粒變粗,同時,盆地的沉降中心向山前遷移。 天山也開始較為緩慢的隆升,形成了現今天山的第一級梯級面,斷裂活動是在燕山運動所形成的構造基礎上的繼承性運動,在靠近山前,還沒有形成山前推覆運動,山前坳陷中的中新生界基本沒有發生變形。

上新世—早更新世:上新世天山急劇隆起,其抬升速率是上一階段的4倍左右(沈軍,1998),形成了天山的第二梯級面,剝蝕作用大大加強。而沉積中心強烈收縮至山前狹長的強坳陷帶中,且沉積速率也急劇加大。此時,天山開始向兩側山前推覆,表現出新生特點,並使山前坳陷中的中新生界發生輕度變形,下更新統與上新統之間出現局部不整合。上新世末期,天山的現今地貌特徵已基本形成。

早更新世末以來:此時,天山不僅以整體隆升為特徵,而且還有向山前擴展,並形成山前坳陷中主要的逆斷裂-褶皺帶,山前的沉降中心也隨著逆沖推覆構造向盆地方向的發展而作同向遷移。

天山地區的推覆構造開始形成的時間、變形強度和構造樣式的復雜程度都具有西、南部早、強、復雜,東、北部相對晚、弱、簡單的特點。 裂變徑跡結果表明,西昆侖帕米爾的地殼縮短和抬升始於25~20Ma(Edward et al.,1997),此時,南天山也開始抬升,但天山的地殼縮短和強烈抬升主要始於10~15Ma。 從沉積特徵來看,北天山的強烈抬升主要從上新世—早更新世初(5~3Ma)開始,准噶爾盆地中部的隆起從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1±0.2Ma)開始。以上反映了整個構造作用由南向北發展,強度向北減弱,橫向上也有西強東弱的特點。

天山造山帶南北兩側次級地質構造單元的構造演化時代上,地球物理場以及大尺度的地殼結構上,存在著一些對稱特徵,可能反映的是新生代以來天山陸-陸碰撞再造山作用的整體構造環境背景。 碰撞造山作用使相當於天山軸部的碰撞縫合帶因擠壓而隆升,同時造成剝蝕,使縫合帶兩側的同時代的構造帶對稱出露。 同時也由於陸-陸碰撞推擠,同時使中地殼和下地殼產生構造剪切增厚作用,形成低速高導體,並使整個天山的地殼厚度增加,一方面上隆形成雄偉的天山山脈,另一方面地殼增厚使得莫霍面也快速下沉。 破壞了原有的殼-幔之間的物理化學平衡,以至於產生下地殼的拆沉作用,當新的殼幔地質過程達到平衡時,迅速下沉的下地殼則殘留下來並在上地幔頂部形成與天山陸陸碰撞帶范圍相當的低速高導層,其P波速度與下地殼相當,其下界面的起伏變化則仍保留與岩石圈低界面相一致。

天山造山帶南北兩側的一些構造差異性的存在,起因可能是復雜的。部分反映的是古板塊碰撞造成的構造環境的不同。 而多數則起因於新生代以來再造山作用的主動力源,即從南部印度板塊的主動向北推擠將是起主導作用的。導致天山南北兩側在活動構造的活動性、運動量以及淺部中新生代構造樣式上的差異。

Ⅵ 天山在哪個位置

風光綺麗的雪山——天山

天山是亞洲中部的一條大回山脈,橫貫中國新疆的中部,西端答伸入哈薩克。長約2500公里,寬約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海拔為7435.3米,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米,博格達峰的海拔5445米。這些高峰都在中國境內,峰頂白雪皚皚。新疆的三條大河----錫爾河、楚河和伊犁河都發源於此山。

天山的雪峰----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由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雲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是新疆著名的旅遊勝地。

Ⅶ 天山,祁連山屬於哪個地質時期的地槽

天山是海西運動在晚古生代形成
祁連山在加里東運動晚期志留紀形成
望採納!

Ⅷ 地質意義上的天山造山帶 劃分出來的中天山和南天山 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

伊犁—中天山微陸塊南緣古海溝俯沖雜岩帶,這應當是天山地區的一條重要的構造邊界帶,與西段境外中亞地區的尼古拉耶夫線可能相當,代表了烏拉爾—南天山古生代洋盆的俯沖消減位置。

Ⅸ 天山山脈的形成過程

天山位於亞洲中部來,東西源向延伸,由中亞諸國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山系與其間的大型盆地,中國境內北西、北東走向的山系與其間長軸近東西走向的盆地和蒙古西南部的低山戈壁等組成,東西延長近4000km,南北寬逾150km。天山山脈與兩側的盆地多以逆沖斷層為界,盆地的基底下插於天山山脈之下。天山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主要由前震旦紀古陸碎塊、古生代陸緣岩系和洋岩石圈殘片等組成。從構造方面看,該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可以劃分為15個單元。大致以東經90°線為界,以西地區南側的南天山碰撞帶為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北側的古陸碎塊和其間的碰撞帶呈北西走向斜列展布,構成巨型帚狀構造;以東地區為相間排列的近東西走向的古活動陸緣或島弧及其間的碰撞帶。天山山脈形成於古生代晚期古洋盆關閉以後,現今山脈的地貌特徵則是新生代晚期地殼變動的產物。天山山脈形成以後的地質演化可以劃分為石炭紀末至二疊紀初同碰撞—後碰撞構造岩漿活動階段、二疊紀早—中期幔源岩漿活動與殼幔相互作用階段和二疊紀晚期以來的陸內演化階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