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質學概念
Ⅰ 為什麼把系統科學作為環境地質學的基礎理論
3、 為什麼把系統科學作為環境地質學的基礎理論?
答:因為概念是科版學的基石,先進的思權維方式是科學發現的先導。因此,環境地質學的基礎理論必然具有強烈的科學方法論的色彩,以達到多學科的綜合及普適性規律認識的目的。所以,環境地質學的基礎理論是運用系統科學的觀點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質環境系統。
Ⅱ 地質學和礦山地質學的概念和關系是什麼
礦山地質學是一門介於地質與采礦學科之間的邊緣應用學科。它研究礦床開采版階段為權保證礦山有計劃持續正常生產、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擴大礦山規模、延長服務年限所需進行的各項地質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礦山企業的地質部門完成礦山地質的各項工作,它起著礦山生產技術管理和採掘生產技術監督的作用。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Ⅲ 為什麼要學習構造地質學
你好
我碩士專業是構造地質學
我認為構造地質學有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1、現專實意義
(1)構造地質對於找礦具屬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搞清楚了礦床的構造地質特徵也就搞清楚了礦體的賦存位置,這樣才可以對隱伏礦床進行開采
(2) 構造地質對於預防地質災害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大型工程(如大樓、隧道,高鐵等)都不能建在斷裂(斷層)發育的地方
(3)通過構造地質的研究,可以很好的發現地震的活動規律,對一些地區進行地震預報(但不能准確預報地震的時間)
2、理論意義
(1)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重要分支,是認識地球的演化形成、地貌成因等重要未知領域的一個階梯
(2) 構造地質學學科的形成,是人類對所居住地球表面及其內部認識的一個深化過程,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 構造地質學學科為地質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地質學有靜態向動態發展、有局部真正融入到全球構造的整體發展軌道上來
Ⅳ 地質學是什麼意思
地質學(geology)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 雅丹地貌
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 約在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現象,於是生物成為一種地質應力。最晚在距今200~300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出現。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一直在努力適應和改變周圍的環境。利用堅硬岩石作為用具和工具,從礦石中提取銅、鐵等金屬,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產生過劃時代的影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編輯本段發展回顧
人類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作為一門學科,地質學成熟的較晚。地質學的研究對象是龐大的地球及其悠遠的歷史,這決定了這門學科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它是在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地質學的萌芽時期
(遠古~公元1450年) 人類對岩石、礦物性質的認識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在中國,銅礦的開採在兩千多年前已達到可觀的規模;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禹貢》《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石頭論》都是人類對岩礦知識的最早總結。 在開礦及與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斗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地質作用,並進行思辨、猜測性的解釋。我國古代的《詩經》中就記載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關於地殼變動的認識;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海陸變遷是按一定的規律在一定的時期發生的;在中世紀時期,沈括對海陸變遷、古氣候變化、化石的性質等都做出了較為正確的解釋,朱熹也比較科學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
地質學奠基時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藝復興為轉機,人們對地球歷史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義大利的達·芬奇、丹麥的斯泰諾、英國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對化石的成因作了論證。胡克還提出用化石來記述地球歷史;斯泰諾提出地層層序律;在岩石學、礦物學方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00多種礦物、岩石和化石;德國的阿格里科拉對礦物、礦脈生成過程和水在成礦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開創了礦物學、礦床學的先河等等。
地質學形成時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的推動和影響下,科學考察和探險旅行在歐洲興起。旅行和探險使得地殼成為直接研究的對象,使得人們對地球的研究從思辨性猜測,轉變為以野外觀察為主。同時,不同觀點、不同學派的爭論十分活躍,關於地層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論和火成論的爭論在18世紀末變得尖銳起來。 德國的維爾納是水成論的代表,他提出花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積而成的,並對岩層作了系統的劃分。英國的赫頓提出要用自然過程來揭示地球的歷史,以及地質過程「即看不到開始的痕跡,也沒有結束的前景」的均變論思想。水火之爭促進了地質學從宇宙起源論、自然歷史和古老礦物學中分離出來,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中國,出現在17世紀的《徐霞客游記》也是對自然考察所獲得的超越時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層劃分的原則和方法已經確立,地質時代和地層系統基本建立起來。 而此時的礦物學沿著形態礦物學和礦物化學方向發展,美國丹納的《礦物學系統》標志著經典礦物學的成熟;1829年,英國的尼科爾發明了偏光顯微鏡,使得顯微岩石學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法國博蒙於1829年提出地球冷縮造山的收縮說,對近百年來的構造理論產生重大影響。 這樣,有關地球歷史的古生物學、地層學,有關地殼物質組成的岩石學、礦物學,和有關地殼運動的構造地質理論所組成的地質學體系逐漸形成了。 19世紀上半葉,有關災變論和均變論的爭論,對地質學思想方法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居維葉是災變論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災變造成生物滅絕的觀點。英國的萊伊爾是均變論的主要代表,他堅持「自然法則是始終一致」的觀點,並提出以今論古的現實主義方法。在爭論中,地質均變論逐漸成為百餘年來地質學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統觀點。
地質學的發展時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各工業國家都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是地質學從區域地質向全球構造發展,並推動了地質學各分支學科的迅速建立和發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對冰川學的研究,以及英國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殼均衡理論;有關山脈形成的地槽學說,經過美國的霍爾和丹納的努力最終確立起來;法國的貝特朗提出造山旋迴概念;奧格對地槽類型的劃分使造山理論更加完善;奧地利的休斯和俄國的卡爾賓斯基則對地台作了系統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紀地質學研究的總結,同時休斯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從全球的角度研究地殼運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預示了20世紀地質學研究新時期的到來。 我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現代地質學的發展
(公元1910~)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和工業的發展,使得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陸續形成獨立的分支學科。在地質學各基礎學科穩步發展的同時,由於各分支學科的相互滲透,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與地質學的結合,新技術方法的採用,導致了一系列邊緣學科的出現。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體地球的圈層構造以及洋殼與路殼結構的區別;高溫高壓岩石實驗研究,為人們認識地殼深處地質過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地質學研究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並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展。 20世紀50~60年代,全球范圍大規模的考察和探測,使地質學研究從淺部轉向深部,從大陸轉向海洋,海洋地質學有了迅速發展。同時古地磁學、地熱學、重力測量都有重大進展,為新的全球構造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的魏格納於1915年提出的與傳統海陸固定論相悖離的大陸漂移說得以復活。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擴展理論較好地說明了漂移的機制。加拿大的威爾遜提出轉換斷層,並創用板塊一詞。60年代中期美國的摩根、法國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塊構造說,用以說明全球構造運動的基本理論,它標志著新地球觀的形成,使現代地質學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Ⅳ 地質學名詞定義
太古界
地質學名詞,年代地層單位之一。 即太古代形成的地層。 符號Ar,與太古代相同。 在地質學研究中,一般是先確定地層,地質年代是由地層推測的。故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太古代即形成太古界地層的年代。 太古界,現在也有人稱太古宇(宇是比界更大的年代地層單位),相應的時代則稱為「太古宙」(宙是形成宇的地質年代單位)。
元古界
地質學名詞,屬年代地層單位。 即元古代形成的地層(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元古代即形成元古界地層的地質年代)。符號Pt,與元古代相同。 又分下元古界(符號Pt1,對應年代早元古代)、中元古界(符號Pt2,對應年代中元古代)、上元古界(符號Pt3,對應年代晚元古代)。 元古界現在又稱元古宇,對應年代則稱元古宙(宇是比界更大的年代地層單位,宙是形成宇的地質年代單位)。
古生界
地質學名詞,屬年代地層單位。 即古生代形成的地層(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古生代即形成古生界地層的地質年代)。符號Pz,與古生代相同。 又分下古生界(Pz1,對應年代稱早古生代)和上古生界(Pz2,對應年代稱晚古生代)。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上古生界包括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 古生界是第一個發現大量化石的地層
寒武系
寒武系是寒武紀形成的地層,分下、中、上三個統。中國寒武系共有九個階,分屬三個統。下寒武統(以滇東為例)包括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淪浪鋪階和龍王廟階;中寒武統(以華北為例)包括徐庄階和張夏階;上寒武統(以華北為例)包括崮山階、長山階和風山階。中國寒武系全為海相沉積,分布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寒武系代表古生代第一次海浸,多為淺海相,對各種生物繁殖極為有利。岩層沉積程序也極有規律,由砂岩、頁岩到灰岩。在華北及東北南部,下寒武統以紫紅色頁岩為主夾灰岩;中寒武統以厚層鮞狀灰岩為主;上寒武統主要為薄層灰岩及竹葉狀灰岩。在華中西南,寒武系以巨厚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和厚層灰岩為主。下寒武統在東南區以黑色頁岩為主,中上寒武統以黑色薄層灰岩含大量球接子類三葉蟲為主。在西北區的三葉蟲類與東南區相似。寒武系底部含有磷礦層,分布於滇東、黔、川、鄂、湘、皖南、豫西及陝南等地。河北、遼東上寒武統的厚層白雲灰岩具有工業價值。磷和白雲灰岩是中國寒武系中的主要礦產。
奧陶系
奧陶系(Ordovician System)指奧陶紀形成的地層。中國奧陶系分下、中、上三個統、六個階。下奧陶統(以皖南、浙西、贛東北為例)包括新廠階和寧國階,中奧陶統(以皖南、浙西、鄂西、贛南為例)包括胡樂階和江階,上奧陶統(以贛南、桂湘為例)包括石口階和五峰階。
石炭系
簡介
石炭紀時期沉積的地層稱為石炭系(Carboniferous System)。在西歐多為二分。在中國及俄羅斯曾為三分,分為下、中、上三個統,當前隨國際上統一二分。在中國,全國地層委員會2001年將下石炭統(曾稱豐寧統)自下而上分為岩關階、大塘階和德塢階;上石炭統(曾稱壺天統)自下而上分為羅蘇階、滑石板階、達拉階和逍遙階。2000年國際地科聯國際地層委員會將其劃分為二個亞系:下部密西西比亞系(含三個階)和上部賓夕法尼亞亞系(含四個階)。
成因
石炭紀早期,中國南方由於海水時進時退,形成海陸交替相,沉積了1000米左右的碎屑岩、不純灰岩和煤層;至晚石炭世,海水比較穩定,沉積以淺海相灰岩為主。自奧陶紀後,海水退出整個華北及東北南部地區,長期遭受風化剝蝕,直到晚石炭世時,海水才又重新侵漫到這一地區,形成一般不超過500米的海陸交替相的含煤沉積,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東北北部區下石炭統以海相碎屑岩為主夾灰岩,時夾陸相碎屑沉積,厚度較大;上石炭統以海相灰岩為主,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西北區的石炭系比較復雜,厚度大,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青藏區的石炭系沉積厚度較大,也含有火山岩系,所含動物群與華南相似。石炭紀在全世界是最早的重要成煤時期。在中國華南有測水段,寺門段及萬壽山段;在華北有本溪組和太原組,太原組是中國北部石炭系中最重要的煤系地層,廣泛分布於華北、東北南部及西北等地區。其他沉積礦產有鐵、錳、黃鐵礦、鋁土礦及石膏。
二疊系(Permian System)
是指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現國際上和國內均分為上、中、下三個統。2000年,國際地科聯國際地層委員會劃分為下統烏拉爾統、中統瓜德魯普統、和上統樂平統。德國的二疊系下部為紅色砂岩,稱為赤底統,包括奧圖階和薩克森階,上部為鎂質灰岩,稱為鎂灰岩統,包括提林根階;俄羅斯的下二疊統包括薩克馬爾階、亞丁斯克階和空谷階,上二疊統包括卡贊階和韃靼階。2001年,中國全國地層委員會將中國二疊系三分,下統包括紫松階、隆林階,中統包括棲霞階、祥播階、茅口階、冷塢階,上統包括吳家坪階和長興階。
中生界(Mesozoic Erathem)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指中生代時期所形成的地層。分為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 中生界地層中,陸相以裸子植物化石和恐龍為代表的爬行動物化石為主;海相以菊石化石最多,同時有海生爬行動物(魚龍、蛇頸龍)等的化石。
新生界(Cenozoic Erathem)
是指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新生界包括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在地質學發展的初期,人們把岩層自老而新劃分為三個單元:第一系(原始系)、第二系和第三系,後來又創立了第四系。第一系和第二系早已不用,而第三系和第四系保留下來。2000年國際地層委員會將新生界劃為古近系與新近系。2005年國際地層委員會又將第四系置予新近繫上部。除古地中海區海相新生界比較發育外,其餘地區多以陸相為主。中國新生界,除邊緣地帶如西藏、新疆、東南沿海和台灣等地有海相沉積外,其餘均為陸相沉積。新生界中含有豐富的礦產,如煤、石油、油頁岩、岩鹽、石膏等。
正長斑岩
斑岩是以斑狀結構為特徵的火成岩的總稱,以結構特徵對岩石的命名。比較堅固,可用於做建築材料。斑晶一般由鹼性長石或石英組成,基質為細粒或隱晶(玻璃體)。
斑岩主要分為噴出岩和淺成岩兩大類,噴出岩是火山岩漿噴出後冷凝形成的,由於噴出後冷卻很快,形成許多細粒;淺成岩是火山岩漿侵入地殼淺層(一般為1.5-3千米)冷凝形成的,有許多結晶斑粒。
噴出岩
流紋斑岩斑岩 粗面斑岩 白榴斑岩
淺成岩
石英斑岩 花崗斑岩 正長斑岩
閃長玢岩
1 閃長玢岩 是中性淺成岩,其礦物成分與深成岩閃長岩相同。主要礦物為中性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 具明顯斑狀結構,其斑晶多為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偶見黑雲母。岩石整體顏色多為灰及灰綠色。 常呈岩床、岩牆產狀,或為閃長岩的邊緣相。
2 閃長斑岩是按基質成分來描述的斑岩 ==斑岩--以鉀長石、副長石或石英為斑晶的噴出岩、淺成岩和超淺成岩侵入岩的統稱。斑岩一詞原指具有斑晶或具有斑狀結構的火成岩;一般指以鹼性長石或石英為斑晶的噴出岩和淺成岩,基質為細粒或隱晶—玻璃質。按基質成分可描述為花崗斑岩、閃長斑岩等。
火山熔岩-
火山基本介紹
火山熔岩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著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鹽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沖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范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向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細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八十分布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著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熔岩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產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龍江外傳》中記述了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噴發物形成的各種堆積體。火山噴發時,有大量的氣體、液體、和固體物質,通過火山通道(火山喉管)從地球深部噴發出來。大量的固體物質隨氣體噴到空中,再落到地面堆成錐形火山體,稱為火山。火山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的火山相對高度可達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徑為數百米。例如蘇聯堪察加半島克留契夫火山相對高度4572米,火山口直徑675米。一些規模較小的火山,相對高度不及百米。火山有時成群分布,稱為火山群,如大同的火山群。火山一般由火山錐、火山口和火山喉管三部分組成。①火山錐:由火山碎屑物和火山熔岩堆積而成。火山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山渣和火山彈。完全由火山碎屑堆積的稱為火山碎屑錐;由火山熔岩形成的火山錐叫熔岩錐,其錐體坡度緩,又稱盾形火山;由火山碎屑和熔岩交互成層組成的火山錐,稱為混合錐;如果一個火山錐一坡主要是熔岩流出形成的平緩錐坡,而另一坡無熔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組成的較陡坡,就形成了一坡緩一坡陡的不對稱火山錐。如山西大同的許堡火山;如果火山錐是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噴發後急劇冷卻形成的,坡度很陡、體積不大的錐體稱為熔岩滴丘。②火山口:火山錐頂部的凹陷部分。它位於火山喉管上部,是火山喉管頂部爆破而成的,平面近圓形。火山口常能積水成湖,成為火口湖,或叫天池。我國長白山天池就是一個火口湖,面積9.8平方千米,水面海拔2155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373米。許多大火山口由於火山噴發過程中的猛烈爆發,噴發後的崩塌以及流水侵蝕等原因造成破壞,稱為破火山口。如圖3是火山噴發後由於崩塌而形成破火山口的演化過程。③火山喉管:岩漿噴出的中央通道。經侵蝕將火山錐上層熔岩和碎屑物剝去,露出的火山喉管及填充物稱為火山頸或火山塞。在火山頸的超基性岩中,可能發現金剛石晶體。
火山熔岩-火山熔岩分類
根據火山噴發的特點和形態特徵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馬爾式火山:火山氣體以強大的壓力從地下迸發出來,並產生爆炸將其上覆岩體碎屑沖至高空,但是卻沒有熔岩和火山碎屑噴出,所以地面不形成火山錐體,只留下一個巨大的漏斗狀窪地,有時窪地積水成湖。如歐洲的馬爾火山和南非的金伯利火山。②維蘇威式火山:由多次火山噴發形成的熔岩流和火山渣、火山灰互層堆積的火山錐體。熔岩多呈中、酸性、粘性大、爆炸力強。經常是在老火山口形成的環形山中間,再發生新的噴發,形成新火山錐,稱為寄生火山,這類火山以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最為典型。③夏威夷式火山:這種火山噴發時表現為溶漿平靜的溢出火山口,沒有爆炸和噴射現象,固體和氣體噴發物很少。所以,在岩漿溢出緩慢流動中冷凝堆積的火山錐為平緩的穹窿狀,火山頂部平坦開闊,有一寬淺的窪地,即是火山口,火山錐全由熔岩組成,山坡傾角只有3°—10°。這種火山在夏威夷群島分布最廣。熔岩流從火山口或地殼裂隙溢出地表,不但能在火山口周圍形成低緩的火山錐,而且在沿地表緩坡繼續流動中還能形成熔岩丘、熔岩壟崗和熔岩台地等不同地貌形態。如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的熔岩壟崗長幾公里,高幾十米,寬幾十米至百米。在平緩地區大量熔岩流出地表,形成面積廣大的熔岩蓋層,稱熔岩台地。如我國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江蘇盱眙和六合等地廣泛分布著熔岩台地。
火山熔岩
其中范圍更大地勢更高者又可稱為熔岩高原,如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熔岩高原,面積達50多萬平方千米,厚達1000米。我國的張北高原和印度的德干高原等都是著名的熔岩高原。熔岩流往往能使河谷堵塞,造成上游積水,成為熔岩堰塞湖,如牡丹江上游的鏡泊湖和黑龍江北部的五大連池都是著名的熔岩堰塞湖。火山活動也是一種地質構造運動,它的時間間隔很長,為了表明它的活動性,並以此來衡量它對人類可能夠成的威脅程度,人們把有史以來有過活動的火山叫活火山,把晚第四紀以來沒有活動的較古老的火山稱為死火山,晚第四紀有過活動,但有史以來沒有活動的火山叫休眠火山。如海拔3776米的日本富士山。活火山的生長速率是很驚人的。墨西哥西部的帕里庫廷火山自1934年2月5日開始地震20日開始噴發,到26日火山錐就長高了150米,到1951年8月火山已比原來長高了650米左右。1796年白令海峽中的約安博果斯洛夫火山升出水面,到1823年它長高了620米。火山活動也可以使一些海洋中的火山島陷落海底,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島,在一次拉卡特火山噴發後,使這個面積為33平方千米的海島的23平方千米陷落到300米以下的海水中去。火山活動也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災害性地質事件,全世界每年都有若干次火山噴發活動。如1991年6月3日位於菲律賓中呂宋島上的皮納圖博火山再次大爆發,火山灰噴到3萬多米高空,衛星照片顯示火山煙雲面積達260萬平方千米。同時(6月3日、8日)在日本長崎縣的雲仙岳火山也發生劇烈噴發,溫度高達300℃多度的熔岩碎石流,以每小時100多公里的速度沖毀房屋、道路和森林,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火山熔岩-我國的火山地貌
火山熔岩我國火山活動可分為兩個帶:東部活動帶的火山有五大連池火山群、長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廣東雷瓊及安徽、江蘇等地區的火山;西部活動帶的火山包括騰沖火山群、新疆等地區的火山。
1.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
五大連池火山群位於黑龍江省德都縣,在約 600平方公里范圍內主要分布有14座火山。這群火山是至今仍在活動的火山,其中老黑山和火燒山在1719年至1721年曾噴發大量熔岩,現在仍可看到火山噴發形成的熔岩地貌,比如有繩狀、枕狀和球狀等形態。這群火山大多呈現出截頂圓錐形,少數為復合截頂圓錐形。火山錐的海拔為 355-597米。比高(相對高度,即超出當地河溝標高的高度)為 60-147米,火山口直徑約240-500米,火山口的邊部大多有缺口,火山的規模一般較小。其中葯泉山火山周圍,至今仍湧出多處含硫、氡等物質的泉水。這種泉水能有效地治療腸胃病、皮膚病、脫發等多種疾病,當地人稱為「葯泉」。1719年至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在老黑山火山和火燒山火山噴發期間,噴溢出的熔岩流,將流經火山附近的白河,截為五段,形成了五個熔岩偃塞湖。這五個湖大小、深淺不同,但斷續相連,故被稱為「五大連池」。並成為中國東北部著名的火山群,與中國西南部著名的騰沖火山群遙相呼應。
2.雲南騰沖火山群
騰沖火山群位於雲南省的西部,橫斷山脈南斷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錐及其噴出物分布在南北長約87公里,東西寬約33公里的地帶中,這些火山分布比較集中的地方是騰沖縣城至馬站街一帶。騰沖地區的火山有70餘座,可見到明顯火山口的火山有30餘座。其中呈截錐形的火山,一般頂部有漏斗狀火山口,火山底部直徑由數百米至 1公里左右,高10餘米至數百米。火山口的深度數十米之百餘米。此類火山有黑空山、打鷹山、城子樓、小空山等。近期騰沖地區火山活動的形式,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水熱活動。據1974年的不完全統計,全縣79個泉群(包括汽泉、熱泉、溫泉)中,溫度在攝氏90度以上的有10處,每處多有若干個汽泉、沸泉、熱泉及噴汽孔,它們都分布在近期火山的邊緣。熱海熱田是騰沖地熱區的高溫中心,它的天然熱流量達 2000000焦耳/秒以上,相當於每年燃燒21萬噸標准煤產生的熱量。在熱泉噴出的氣體中,有大量的水蒸汽、二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氮等氣體。在噴泉、噴氣活動的同時,經常發生水熱爆炸、地吼、地哼和泥火山噴發、泥塘翻滾等現象,有些地方還生成多種泉化。
火山熔岩-火山熔岩地貌
阿爾山市分布著大面積的火山和火山岩,它與毗鄰的蒙古國哈爾沁格爾火山群連為一體,是我國著名的火山群之一。這一火山群具有廣闊的熔岩台地、數十個火山錐。各種類型的火山湖,豐富多彩的熔岩地貌,典型的火山噴發物剖面,寶貴的深源包體……具有獨特的科考和觀賞價值。
火山地貌景觀主要由火山錐、火山湖、熔岩台地組成。阿爾山市火山多為中心式噴式,因此形成一些圓形或近圓形的火山錐。高位火山口湖共七個,其中多數為世之所稀的瑪珥湖,典型的瑪珥湖有:天池、駝峰嶺、老三號溝、雙溝山等。壅塞湖多達十幾處,據地質專家介紹,在一個火山區有如此類型齊全、數量之多湖泊在國內實屬罕見。阿爾山市熔岩台地面積達1 000平方公里,最為壯觀的是大黑溝一帶的熔岩石塘,在面積2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猶如波濤洶涌的海洋,形成多種多樣的熔岩形態,有翻花石、熔岩壟、熔岩繩、熔岩碟、熔岩丘、噴發錐等,其中熔岩丘是目前全國唯一能在這里見到的玄武岩地貌形態。阿爾山市火山規模大、時代新、地貌多種多樣,最為典型和精彩的是火山湖和熔岩丘。這一火山遺跡已被命名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火山碎屑熔岩,這是一類具有火山碎屑岩與熔岩過渡性質的岩石,也就是說,其岩石性質基本上屬熔岩,但其中混有相當分量的火山碎屑物質。多見於火山頸、破火山口、火山構造窪地、巨大的火山碎屑岩中。熔岩含有10—90%的火山碎屑物質。熔岩部分含斑晶。其成分往往與熔岩相同或相似,因此常誤認為熔岩為火山碎屑岩。如中國安徽廬樅何嶺沖的橄欖粗安質角礫熔岩,其角礫成分和膠結物成分相同。 火山碎屑熔岩是火山碎屑物質的含量佔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質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為火山碎屑沒有經過長距離搬運,基本上是就地堆積,因此,顆粒分選和磨圓度都很差。 按照粒度大小,常見的火山碎屑岩類有集塊岩、火山角礫岩和凝灰岩。集塊岩中,大於100mm的火山集塊,如火山彈、熔岩碎塊的含量要超過50%,常混入些圍岩碎屑,由細粒級的碎屑和火山灰充填、壓實成岩;火山角礫岩主要由大小不同的熔岩角礫組成,火山角礫含量大於75%,火山灰充填空隙壓實成岩;凝灰岩主要由小於2mm的火山灰組成,火山灰含量大於75%,常含有一定數量的晶屑、玻屑和岩屑。 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質組成,是介於火山岩與沉積岩之間的岩石類型,有向熔岩過渡的火山碎屑熔岩類和向沉積岩過渡的火山碎屑沉積岩類。火山碎屑佔90%以上的岩石,被稱為火山碎屑岩類。
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岩層的連續完整性末遭到破壞,是岩石塑性變形的表現。
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又稱斷裂。岩石受地應力作用,當作用力超過岩石本身的抗壓強度時就會在岩石的薄弱地帶發生破裂。斷裂構造是岩石破裂的總稱,包括劈理、節理、斷層、深大斷裂和超殼斷裂等。研究斷裂構造對找礦勘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以及了解區域構造特點均有實際意義。 斷裂可以作為石油天然氣二次運移的良好通道,油氣沿斷裂通道運移比在岩石孔隙中運移更加容易。
斷裂的基本類型
一、節理 節理是岩石中的裂隙 1、張節理 張節理是由張應力產生的破裂面。 2、剪節理 剪節理是由剪應力產生的破裂面。 二、斷層 斷層是岩石順破裂面發生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
解理構造
解理是與礦物晶體相關的一個概念,礦物晶體受力後常沿一定方向的平面破裂,這種性質稱為解理。解理可以用來區別不同的礦物質[1],不同的晶質礦物,解理的數目,解理的完善程度和解理的夾角都不同。利用這一特性可以在樣品和顯微鏡下區別不同的礦物質。 在標本的破裂面上一般看到閃光的斷裂面為閃光的平面,即解理面。解理面一般平行於晶體格架中質點最緊密,聯結力最強的面。 因為垂直這種面的聯結力較弱,晶粒易於平行此面破裂。相對來說,面與面之間的聯結力最弱。解理是反映晶體構造的重要特徵之一。且較晶形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不論礦物自形程度高低, 解理的特徵不變,是鑒定礦物的重要特徵依據。一般可依據解理的有無,發育完全程度(以解理面的完整程度為標志)以及組數和各組交角來區分礦物。
累死我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Ⅵ 如何理解並把握地質學概念
地質學是關於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內演變容歷史的知識體系。目的主要是兩個,即探索地球的過去演化歷史、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礦產資源及災害預防)。
隨著研究的深入,產生了許多分支,但大體還是可以分為兩類:即探討基本事實和原理的基礎學科、以及這些基礎學科與生產或其他學科結合而形成的學科。
Ⅶ 為什麼說地質學研究對象僅限於地殼
有以下三種:
①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專學說。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屬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並且向附近移動的活動。
②海底擴張學說
海底擴張說(sea-floor spreading hypothesis)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 它是20世紀60年代,由加拿大科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別提出的。
③版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論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
Ⅷ 是「地質學」概念大還是「地球科學」概念大
地球科學的大~~包括了地質學~~~
地球科學 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內水圈、岩容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主要包括地理學(含土壤學與遙感)、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和空間物理學j以及新的交叉學科(地球系統科學、地球信息科學)等分支學科。地球科學是一個大題目,縱橫幾萬里,上下數億年,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其他各個領域。對地球的認識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歷史、文化乃至這個世界文明的進展,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Ⅸ 什麼是地質學,為什麼有人說地質學不是真正的科學
因為地質學研究方法的緣故,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極其准確的解決地質學問題。現在比較常用的版方法就是地球化學權的方法來解決的,但是仍然就非常多的問題,需要結合地質現象,野外調查與描述等。所以不像其他學科那麼准確。存在經驗的緣故。因此,有人認為不嚴謹,不像是真正的科學。希望幫助到你。
Ⅹ 地質的概念是什麼
我僅僅知道地質學的概念,不知道能不能幫你。
地質學概念:Geology
研究地球的科學(氣象學、生物學、地理學)——研究地球(地殼)的物質成分,內部構造,表面特徵及地球演化歷史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