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T2x是什麼地質成因

T2x是什麼地質成因

發布時間: 2021-03-04 22:46:48

㈠ 雲南思茅大平掌銅多金屬礦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位於思茅市西,直線距離40km,隸屬於思茅市竹林鄉。思茅—瀾滄公路由礦區南側通過,由該公路段竹林鄉向北有礦區公路,50km可到達礦區。礦區西距瀾滄江15km,其支流小黑江由東向西流經礦區。礦區海拔高程約1200m。

1995年雲南省地礦局第五地質大隊在指導群眾開礦過程中發現大平掌銅礦點,次年由該隊立項進行勘查,1997年列入地礦部重點勘查項目,承擔單位為地礦局五大隊。1997~2000年配合地質勘查相繼開展物探化探工作,各方法取得明顯地質效果,在地質勘查各個階段都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尤其在隱伏礦找礦中,激電、瞬變電磁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礦床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背景

大地構造單元屬昌都-蘭坪-思茅中生代坳陷。礦床位於蘭坪-思茅陸塊,景洪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火山弧。成礦帶屬西南三江礦產資源富集區南段,即瀾滄江成礦帶的中南段。瀾滄江深斷裂東側,構造發育,礦區夾持於北西向兩條斷裂間,主要出露上石炭統火山岩系,兩側分布有三疊系、侏羅系地層,兩者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

(二)礦區地質特徵

圖3-7-1 大平掌礦區地質圖

1.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為:上石炭統龍洞河組(C3ln),中三疊統下坡頭組(T2x)、大水井組(T2d)、臭水組(T2c)、中侏羅統花開左組(J2h)。其中,上石炭統龍洞河組為一套深海相火山岩,由細碧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等組成細碧角斑岩建造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圖3-7-1)。

火山岩是龍洞河組最主要的岩石類型,可分成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兩大類。熔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熔岩。超基性熔岩岩石呈黑綠色,具鬣剌結構,分布於4號采場構造破碎帶,向四周追索很快消失,為古板塊俯沖過程中從深部帶到地殼淺部的熔岩。火山噴發晚期,沉積有硅質岩。根據火山岩岩石化學成分、稀土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徵,推測火山岩原始岩漿主要形成於下地殼—地幔,為洋盆發展階段晚期形成的細碧角斑岩建造。

三疊系為一套陸相碎屑沉積,局部夾火山碎屑;侏羅系為紅色碎屑建造,與上石炭統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分布於礦區周邊。

2.構造

礦區總體為一北西走向的背斜構造,受斷裂、斜長花崗斑岩及流紋斑岩侵入破壞,核部出露龍洞河組(C3ln)。區域上的酒房斷裂從礦區南西側穿過,李子樹斷裂沿礦區東側分布。酒房斷裂、李子樹斷裂規模大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3.岩漿岩

礦區出露有花崗斑岩、流紋斑岩。花崗斑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於上石炭統和中三疊統地層中,岩性為灰綠、淺灰色斜長花崗斑岩,外接觸帶圍岩局部具蝕變退色現象。流紋斑岩、角礫狀流紋斑岩普遍具硅化、黃鐵礦化、絹英岩化,形成時代屬三疊紀的可能性較大。圍岩蝕變強烈,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重晶石化、碳酸鹽化等。其中前3種蝕變與成礦作用關系密切。

4.礦床特徵

礦區內主要銅多金屬礦體有V1、V2兩條。其中,V1礦體因受次火山岩侵入和構造的影響,沿礦區中部呈北西向斷續分布,由V1-1、V1-2、V1-3組成。V1-1礦體呈不規則長條狀,長軸方向290°,傾向50°,長400~665m,寬70~400m,厚2~6.3m,平均銅品位2.90%,伴共生鉛1.68%、鋅7.55%、金2.18×10-6、銀125.45×10-6。金、銀與銅、鉛呈正相關關系。礦石類型以塊狀硫化物為主。銅資源量為15.20萬t。

V2礦體走向北西,向北呈波狀緩傾斜,傾角10°~25°,長2600m,中部寬700m,兩端寬約100m,平均厚度為13.4m。銅平均品位0.95%,伴生組分總體含量低。銅資源量達37.33萬t。

礦體直接頂板為英安岩、流紋斑岩等,與上石炭統為斷層接觸。礦床規模已達大型。礦床類型為火山熱液型礦床。

礦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固溶體、包含、次文象、交代殘留等結構,為塊狀、細脈-浸染狀、局部條紋條帶狀及角礫狀構造。礦石自然類型為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石和細脈浸染狀銅礦石兩類。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白鐵礦、孔雀石、褐鐵礦、銀黝銅礦等。非金屬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絹雲母、重晶石及綠泥石、磷灰石。塊狀硫化物銅多金屬礦石是V1礦體的主要礦石類型,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達83%以上;浸染狀、細脈浸染狀銅礦石是V2礦體的主要礦石類型,金屬礦物含量約36%。

V1礦體多賦存於英安岩與次火山岩之間,總體氧化程度不高。局部出露於地表的塊狀礦石,已氧化成褐鐵礦鐵帽,Cu、Zn、S多已淋失,金相對富集。V2礦體賦存於次火山岩頂部的角礫岩中,未直接暴露地表,礦石基本未氧化。硅化、黃鐵礦化強度與銅含量呈正相關,由上往下,出現硅化、黃鐵礦化減弱,銅含量變低的趨勢。上部斷續分布的塊狀礦石,呈透鏡體順層產出,中下部為細脈浸染狀。伴生鉛、鋅、銀、金等礦產。

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物理特徵

1.區域重力場特徵

區域重力異常(圖3-7-2)呈近南北向條帶狀分布,以瀾滄江斷裂為界,西側為雲縣-臨滄-勐海重力低值帶,東側為無量山(安定)-民樂-景洪重力高值帶,其間的重力異常轉換帶為瀾滄江深斷裂帶的反映。重力高值帶東側的轉換帶與近南北向酒房斷裂相對應,北由無量山(安定)向南經景東、和平直至基諾山,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恰位於此斷裂帶上。

2.航磁異常特徵

1∶20萬航磁異常(圖3-7-3)呈串珠狀近南北向分布,沿瀾滄江斷裂為邦東-景洪磁力高值帶。局部異常有邦東-文玉、圈內、半坡、謙六-丫口,景洪等,一般強度為+50~60nT,最高達+100nT,與沿斷裂侵入的基性、超基性岩有關。東側為無量山-勐養低緩的正磁異常帶,局部異常有永秀、雲盤、大平掌-竹林、三達山等,強度為30~50nT,與無量山(安定)-民樂-景洪重力高相對應,主要由古生界至中生界中酸性火山岩引起。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地處該磁異常帶大平掌-竹林局部正磁異常內;瀾滄江斷裂以西臨滄—小黑江段為強度較小的緩變負磁異常區。瀾滄—勐海段為緩變正磁異常區,異常強度為10~20nT,與雲縣-臨滄-勐海重力低值帶相對應。

圖3-7-2 大平掌地區布格重力異常圖數字為山的高度,單位為m

圖3-7-3 大平掌地區航空磁測ΔT異常圖數字為山的高度,單位為m;零為航磁零線

(二)礦區地球物理特徵

為了深入了解區內各種岩礦石的激電性、導電性和磁性,對含銅多金屬礦石和圍岩進行了充電率(M)、電阻率(ρ)和磁參數測定,在已知的各種地質體上統計計算了視充電率( )和視電阻率( )。結果如下。

1)礦區內含銅多金屬礦石為低阻、高充電率,其ρ<73Ω·m,M>30%;浸染狀含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的充電率較高,一般為10%~12%,電阻率與圍岩無差別;凝灰岩、英安岩、流紋岩、灰岩、砂泥岩等圍岩的充電率很低,為3%~4%,花崗閃長岩充電率為5%。圍岩的電阻率除凝灰岩較低外,均為高阻(286~678Ω·m)。由此可見,各種礦石具有較強的激電效應,與各種圍岩存在明顯的差別,它們是引起激電異常的主要地質因素。

在野外可測得含礦蝕變帶5%~10%的視充電率異常。浸染狀礦化帶有較高充電率(MS為10%~25%)、較高電阻率(ρS為100~400Ω·m)的異常特徵。緻密塊狀富礦則出現高充電率(MS為25%~39%)、低視電阻率(ρS為50~100Ω·m)的異常。激電測深曲線在礦層上呈G型,在礦體邊部呈K型。

2)礦區內正常侵入岩的激電效應較弱,野外可測得平穩的低充電率背景值(MS<5%)。這對圈定侵入岩體的邊界、研究其分布狀態提供了前提條件。本身含礦(化)岩體或經後期熱液礦化作用的侵入岩,則有較高的視充電率值。因此,可藉助極化場的強弱評價侵入岩體的含礦性。

3)岩、礦石磁性特徵。銅多金屬礦磁性為中等磁性,κ=199×4π×10-6SI、Mr=55×10-3A/m;凝灰岩、英安岩、流紋岩等火山岩亦為中等磁性,κ=138×4π×10-6SI、Mr=55×10-3A/m,灰岩、砂泥岩磁性微弱。礦體與圍岩磁性差異較小。可見,磁測難以發現或判別礦致異常。

(三)地球化學特徵

1.地球化學參數特徵

含礦地層中Cu、Zn、Ag等元素含量偏高,見表3-7-1。

表3-7-1 大平掌礦區地球化學元素參數統計表

注:Au含量為10-9,其餘元素含量為10-6。地(岩)層參數來自1∶20萬化探資料,礦區參數來自1∶5萬化探資料。

2.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位於瀾滄江火山岩帶Cu、Pb、Zn地球化學分區中民樂-大平掌Cu、Pb、Zn、Ag異常帶,異常強度普遍較弱,其中民樂、大平掌兩地存在明顯的多元素綜合異常,分別與兩個中型銅多金屬礦套合,兩者之間有弱異常分布於火山岩地層。岔河、芒海銅礦點異常較強。民樂-大平掌異常帶廣泛分布有中生代、新生代地層,背斜部位出露三疊紀、二疊紀、石炭泥盆紀火山岩系地層,Cu、Pb、Zn、Ag、Au、Sb等元素綜合異常多分布於火山岩系,Sn、W含量相對偏高,而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各成礦元素均為低值區。

3.礦床地球化學特徵

礦床上出現Cu、Pb、Zn、Ag、Au等元素組合的高強度綜合異常。異常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和三級濃度分布,濃集中心彼此套合。

火山岩系地層、侏羅系和三疊系地層上,也出現較低強度的綜合異常。

三、物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目的任務及工作部署

1.目的任務

物探化探工作是配合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勘查評價而部署的。通過礦區及周邊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異常,結合地質資料提出找礦有利地段,提供深部找礦信息。

2.工作部署

1)物探方法試驗。礦區勘查初期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缺乏物探工作經驗,正式工作前開展了方法技術試驗。主要方法有:直流激電(中梯)、高精度磁測、充電法、自然電場法等。試驗結果,激電法找礦效果明顯,其他方法效果不好。因此,選擇了激電法配合找礦開展工作。

2)面積性物探化探工作。自1997年列入地礦部勘查項目以後,先後在礦區及其周邊部署了如下的物探、化探工作:①1996年完成1∶20萬思茅幅區域化探掃面,包括了大平掌礦區。②1997年在礦區布置1∶1萬激電中梯測量,面積9.3km2,測網100m×40m,激電測深剖面6km;礦區外圍1∶2.5萬激電中梯45km2、激電測深剖面11km;與此同時開展幅頻激電剖面性測量。③1997年在礦區及其外圍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面積100km2;礦區1∶1萬土壤測量,面積為10km2。④2000年在礦區完成4條剖面瞬變電磁測量,總長7.3km。上述物探、化探工作,除幅頻激電由成都理工大學完成外,均由雲南省地礦局物化探隊承擔。

(二)物化探工作方法與技術參數

1.直流激發極化法

採用儀器為加拿大IP-7型發射機、上海廠SJJ-1接收機,供電極距AB為1000m左右,MN極距40m、點距40m。測網採用經緯儀全儀器法測量。

2.瞬變電磁法

儀器為加拿大克隆公司中功率PEM瞬變電磁系統,發射回線邊長80m×80m,採用中心回線裝置,點距40m,供電電流平均8.5A,電瓶供電。測線點採用全儀器法定位。

3.地球化學勘查

礦區及外圍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網格法均勻布點,樣品初加工取小於40目為樣品,采樣密度平均6件/km2,分析Cu、Mo、Pb、Zn、Ag、Au等元素。

礦區開展1∶1萬土壤測量,一般取樣深度30cm,採用規則網取樣,測網100m×40m,與物探測線點重合,樣品初加工粒級-40目,分析Cu、Pb、Zn、Au等元素。

通過主礦體10號勘探線的鑽孔,進行了岩石測量(圖3-7-8),分析Cu、Mo、Pb、Zn、Ag、Au、As、Sn、Bi等23種元素。

(三)物化探勘查成果

1.直流激電測量

1)激電中梯。激電中梯在礦體上方出現明顯異常(圖3-7-4),視充電率為高異常,MS>10%,最高35%;視電阻率較低,ρS=50~100Ω·m。激電測深曲線呈G型,在AB/2=200m時接近飽和。MS斷面圖在中淺部表現為高異常(圖3-7-5)。礦區圍岩視充電率背景較低,在5%左右,干擾因素小,因此礦異常清晰。該區銅多金屬礦多為隱伏礦,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或礦層變薄,充電率降低。塊狀礦體的MS比浸染狀礦體的MS高。

圖3-7-4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視充電率(MS,%)

圖3-7-5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電法綜合剖面圖

在礦區內共圈定5處MS異常(圖3-7-4),呈串珠狀北西向展布。中部的兩個異常范圍大,強度高,一般為25%,最高達39%;兩端的異常范圍小、強度弱,MS約14%。MS異常范圍內,ρS表現為低值帶。

幅頻激電異常與直流激電異常相吻合,異常與含礦地層上石炭統龍洞河組火山岩相對應。

礦區北西部、南東部1∶2.5萬激電中梯異常強度弱,呈零星分布。

幅頻激電在礦體邊部出現明顯異常,頻散率P(0.5Hz,4Hz)為15%左右,圍岩為3%左右;視電阻率ρS=70Ω·m左右,而圍岩大於100Ω·m,差異較明顯。偶極-偶極測深剖面可顯示礦(化)體的形態和埋藏深度。

2)直流激電測深(圖3-7-5)。在礦層上視充電率曲線呈G型,即MS隨供電極距的加大,由低到高,AB/2為500m時達到飽和;視電阻率(ρS)異常呈低阻,與MS高異常相對應。礦體邊部的MS曲線呈K型,即低—高—低型;MS斷面圖上礦體異常強度大,向下延伸大,MS由礦層向傾斜方向漸次減弱,異常向下延伸減小。視電阻率異常表現為低阻。

2.瞬變電磁測量

瞬變電磁響應曲線(dB/dt)對應礦化體反映為高異常帶(圖3-7-6)。由於激電效應的影響,在礦體露頭部位,瞬變電磁響應晚期道有明顯的負異常;ρS斷面反映了銅多屬礦體的空間形態、分布范圍和埋深,並可以有效地劃分地層界線和構造。

圖3-7-6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瞬變電磁法剖面圖

礦區上部塊狀硫化物礦體引起的瞬變電磁響應為明顯的高值異常(dB/dt),與此對應的視電阻率ρS斷面顯示為低阻異常,與礦體形態基本一致。

3.地球化學測量

礦區及其周邊水系沉積物測量結果,圈定了Cu、Zn、Ag、Au、Mo、Pb等元素綜合異常(圖3-7-7)。異常規模大、含量高,具有明顯的濃集中心和三級濃度分帶,彼此相套合,總體呈北西向排列,與地層走向基本一致。賦礦地層和已控制的礦體位於異常中部。各元素極大值:Cu575×10-6、Zn657×10-6、Ag1.3×10-6、Mo14.0×10-6、Pb30×10-6、Au12×10-9,指示元素Mo異常明顯,局部顯示As、Sb、Hg、Sr等元素異常,而Ni、Co則為負異常。

圖3-7-7 大平掌銅多金屬礦區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剖析圖

元素相關分析結果表明,Cu與Zn、Au、Ag呈正相關,Cu與Pb相關性極差。

鑽孔岩石測量結果,Cu、Zn、Ag、Mo異常斷面與銅多金屬礦體對應性強(圖3-7-8)。顯示異常展布形態、規模與礦(化)體密切對應,但范圍稍大。

圖3-7-8 大平掌礦床10線原生暈剖面圖

四、物探、化探效果與驗證結果

1)大平掌地區地處亞熱帶,地表覆土厚,森林茂密,露頭少。因此,根據礦區及其外圍Cu、Zn、Ag、Au、Mo、Pb等元素化探異常,圈定了銅多金屬礦富集地段,為物探工作布置、勘查初期地質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據。

2)激電成果在銅多金屬礦評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平掌礦區勘查評價中,開展了1∶1萬直流激電工作,以中梯為主,部分測線布置激電測深。激電工作結果,異常明顯,推斷的激電礦異常與已知鑽孔揭示的礦體部位相對應,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重要信息。

此後,勘查單位在激電異常內布置鑽孔,5個異常鑽孔驗證均無例外見到工業礦體,而非異常區施工鑽孔(4個)均未見到礦體。少數在弱異常區的鑽孔打到薄礦層。

3)瞬變電磁測量結果,低阻異常與礦體對應性強,視電阻率斷面上低阻異常與礦體形態相吻合,有效地圈定了礦體的空間位置與形態。

㈡ 顯卡SSAA T2X是什麼級別

SSAA--SuperSampling Anti-Aliasing超級取樣抗鋸齒模式

  • 這抗鋸齒越高解析度 , 圖形的渲染會極大的消耗GPU運算資源和顯存容量專及帶寬,因屬此SSAA消耗極大 , 十分耗顯卡性能跟顯存 。

T2X這個屬於SMAA的 , 如果你要說什麼級別 , 只是我個人的認為 , 認為SSAA比MSAA要高。

MSAA--MultiSampling Anti-Aliasing多重取樣抗鋸齒模式

  • SSAA是為了邊緣平滑,是SSAA的改進版吧。

  • MSAA實現方式類似於SSAA,不同之處在於MSAA將3D模型的邊緣部分放大處理,而不是整個畫面。同樣倍數的MSAA,理論上邊緣平滑效果與SSAA相同,但是由於僅僅處理邊緣部分的多邊形,因此非邊緣部分的紋理銳度肯定遠不如SSAA。

㈢ 貴州省貞豐縣爛泥溝金礦床

貴州省貞豐縣爛泥溝金礦床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南東約40km處的沙坪鄉爛泥溝。1984年,貴州地勘局物化探院針對黔西南找金工作開展了1∶20萬地球化學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金異常127處。1986年,貴州地勘局區調院開展1∶5萬洛帆幅區調和化探異常查證時,發現了爛泥溝砷礦區,經采樣分析含金並做了地質查證。1987~1988年,貴州117 黃金專業隊普查分隊的地質普查與該區1∶1萬地球化學土壤測量同步展開。1990年,在磺廠溝礦段完成鑽探3000m,坑道1400m,經粗略計算新增儲量7 t。通過1∶1萬、1∶1000大比例尺地質填圖與槽、坑、鑽揭露,新發現幾條含金斷裂帶,肯定了林壇金礦點,發現了安堡金礦點。1991~1993年,共完成鑽探12 000m,坑道7500m。1994~1996年,相繼發現了瑤家田、石柱水井、高爐、尼羅、尾若和岩碰等一批有遠景的金礦點。1997年,進一步查清爛泥溝金礦的賦存規律,找到富礦柱。

圖1 爛泥溝金礦區域構造位置(A)和礦區地質略圖(B)

(A據黔西南構造研究組,1992,修改;B據羅孝桓,1993,修改)

1—台地碳酸鹽岩;2—盆地碎屑岩;3—金礦體;4—推覆斷層;5—斷層;6—壓扭性斷層及編號;7—剪切斷層及編號;8—性質不明斷層;9—控礦斷裂帶及編號;10—背斜軸;11—倒轉背斜軸;12—向斜軸

1 地質背景

爛泥溝金礦床的大地構造位置隸屬揚子地台西南緣,這一地區(右江盆地北緣)自早三疊世至中三疊世經歷了從被動大陸邊緣向前陸盆地的演變。礦區位於板昌逆沖推覆構造南西側,賴子山背斜東翼的鼻狀凸起部位(圖1A)。主礦體嚴格受NE向F1斷層和NWW向F3斷層的控制(圖1B),該斷裂破碎帶總長近1000m,寬一般5~15m,最寬可達50餘米,主要賦礦層位為中三疊統拉丁階邊陽組,原岩以薄—中厚層狀粉砂岩、中砂岩夾薄—中厚層狀泥岩為主。

由於受斷層破碎帶的控制,礦體多呈似板狀產出。以F3斷層為例,其總體走向290°,傾向65°~85°。在已有工程式控制制的深度達520餘米的范圍內,從上向下破碎帶寬度、礦化蝕變似乎無減弱趨勢。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由新到老有第四系(Q)、中三疊統新苑組(T2x)、下三疊統羅樓組(T1l)和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地層總體呈NNE向展布,由於受黃家坪子短軸背斜影響,東部地層向NEE向傾斜,西部向SWW向側斜,軸部地層產狀因受構造影響變化較大,扭曲較多。

2.1.1 新苑組

該地層岩性以灰色薄—中厚層泥岩、鈣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為主,局部夾少量泥灰岩、碳質頁岩,厚度>300m。泥岩呈鱗片狀結構並顯示定向排列,水平層理發育。粉砂岩具粉砂粒狀結構,粉砂岩中不同程度受細砂岩混染,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有硅質岩屑、長石等,含量達70%~80%,膠結物主要為水雲母粘土礦物,其次有鈣、硅質等,含量在20%~30%之間。膠結類型以孔隙式膠結為主。底蝕構造、水平層理、斜層理、包卷層理較常見,是本區賦礦地層之一,與下伏地層羅樓組為整合接觸。

2.1.2 下三疊統羅樓組

按岩性分為2段:二段(T1l2)為灰色中厚層狀礫屑灰岩、泥灰岩夾薄層狀白雲質灰岩、泥質灰岩,岩石呈緻密塊狀。礫屑灰岩中礫屑變化較大,多呈扁平狀,磨圓度和分選較差,礫屑為緻密的微晶灰岩碎屑。頂部為紅色薄層泥灰岩夾少量泥岩,厚200m,為本區主要賦礦地層之一。一段(T1l1)以灰色薄層層紋狀泥灰岩和泥質條帶狀灰岩為主,夾少量深灰色薄層泥岩。灰岩呈緻密塊狀構造,水平層理發育,厚190m,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

2.1.3 吳家坪組(P2w)

區內出露的最老地層,位於背斜核部,為厚層狀燧石團塊灰岩及生物灰岩,出露厚度>300m。

2.2 礦區構造

區內NNE向構造佔主導地位,主要有黃家坪子短軸背斜及F3逆沖推覆斷層。在背斜北西翼F3推覆面之下發育有F28,F4,F5,F7等數條大致平行展布的軸向高角度逆沖斷層,斷裂破碎帶走向長2000~4000m,傾向280°~300°,傾角68°~80°;斷裂帶寬數米至30 余米,為本區最重要的控(容)礦斷裂。背斜南東翼為F10斷層,走向NE,長2000餘米,傾向NW,傾角72°,沿該斷裂有弱礦化顯示。礦區中部F1斷層呈NW走向,為後期斷層,切割NNE向控礦斷層。

F3逆沖推覆斷層,位於礦區西部,由西向東推移,規模較大,傾角緩,斷面呈波狀起伏,沿斷裂帶形成一層延伸較穩定的硅化角礫岩層,厚10~35m,一般25m左右。

F1逆斷層,位於礦區中部,傾向220°,傾角75°,長度>4500m,切割NNE及NE向構造,破碎帶變化范圍為10~80m,該斷裂破壞礦體。

F8斷層,大體平行於F1斷裂,橫切黃家坪子背斜,且與F7、F5交會於Au-4號礦體處。長約500m,斷裂傾向NE,傾角76°。斷裂帶寬2~10m,與F7交切處,則達數十米,斷裂帶內構造岩發育。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形態及產出特徵

除7號礦體外,1~5號礦體均受陡傾斜斷裂破碎帶控制,礦體產狀與控礦構造相一致,傾角60~85°,其中,1~4號礦體走向大致相同,主要分布於NNE向逆沖斷裂破碎帶中;5 號礦體走向NW,傾向50°,走向延伸較小,但延深較大,且厚度大,品位高。

該區金礦體規模較小,厚度為1~10m,一般2~3m,延伸15~80m,但礦化較連續,礦體形態一般呈透鏡狀,其次為楔狀。

3.2 礦石特徵

礦石劃分為2類:一為產於泥灰岩中的礦石,具泥晶結構,條帶狀、塊狀構造,主要礦石礦物為石英及方解石(佔90%);其次為粘土礦物,含少量方解石脈、石英細脈和褐鐵礦(由黃鐵礦氧化而成)等,含金最高5.8×10-6,一般1.5×10-6~4.5×10-6,含砷>800×10-6,汞>1.6×10-6,銻<150×10-6,品位不高,但相對穩定,金以微細粒游離金的形式賦存於硅化泥灰岩的節理、裂隙中,屬主要礦石類型(1,4 號礦體);二是產於泥質粉砂岩中的礦石,具泥質砂狀結構,層狀、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石英(佔70%),其次為粘土礦物(佔20%)、絹雲母及褐鐵礦等,屬孔隙式膠結,充填物主要為粘土礦物及鐵質浸染,金含量最高為15×10-6,一般為2.5×10-6~5×10-6,分布於陡傾角斷層內,緊靠主斷層面,品位穩定,規模不大,屬主要礦石類型(3,2,6號礦體)。

此外,尚有風化作用形成的產於紅土中的金礦石,如7號礦體。因強烈氧化使其品位變富,金含量最高達8×10-6

3.3 蝕變類型

礦化圍岩蝕變多沿斷裂破碎帶呈帶狀分布,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其次為碳酸鹽化、高嶺土化和有機炭化。

硅化分3期:第一期較弱,主要為微細粒石英顆粒與玉髓相伴,晶體污濁,透明度極低;第二期硅化作用強烈,以形成細粒石英、石英細脈和網狀石英脈為標志,有染色現象,透明度低;第三期主要表現為石英脈脈體較粗、石英顆粒大(最大達2.3 cm),質純,透明度好。

黃鐵礦化,早期伴隨第一期硅化形成,呈粒狀和不規則狀。中期呈半自形、他形粒狀,晶形以五角十二面體和八面體為主,結晶程度不高,肉眼所見大部分氧化成褐鐵礦,以浸染狀形式出現並偏集於破碎帶內的節理、裂隙等細小破裂面及附近,該期蝕變形成的黃鐵礦是主要的載金礦物。晚期黃鐵礦粒度較粗大,常呈立方體,黃鐵礦粒度細小,一般為0.1~0.4mm。含金黃鐵礦多呈半自形細粒、微細粒形態。

碳酸鹽化,早期和晚期分別以鐵白雲石化和方解石化為主,含量少,一般呈細脈狀產出。

高嶺土化,主要以粉白色細脈狀高嶺土為特點,極為少見。

有機碳化為本區蝕變一大特徵,發育於礦體中,主要表現為沿節理及小裂隙浸染,是有機體在封閉環境下的熱液作用過程中炭化而成。

4 地球化學特徵

4.1 常量及微量元素

礦石常量元素明顯富Si,而圍岩則富Ca,Mg。礦石DOP值(鐵的黃鐵礦化程度)明顯高於圍岩,其中礦石達0.25~0.93,圍岩則<0.190。

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變異與金礦化具有極好的相關關系,常被當做金礦化的指示元素。Au 與As,Sb,Hg,Tl,U構成重要的成礦元素組合,尤其As,Sb,Hg常與Au的暈圈重合。標高720m和560m的2個探硐較系統的As,Sb,Hg,Au及Ni,V等微量元素對比具如下特徵。

1)區內(礦化)泥頁岩、(礦化)粉砂岩分別與塗里千等提供的頁岩和砂岩的元素平均含量見表1。爛泥溝礦區含金礦石和近礦圍岩具有異常高的As,Sb,Hg含量;Ni,V顯示弱異常(或高或低)或無異常。而與區域中三疊統板納組泥岩和粉砂岩微量元素所做的相應對比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

As,Sb,Hg豐度一般與Au豐度成正比,在礦石中各元素濃度序數順序為δHg>δAu>δAs>δSb(表1)。

2)無論在圍岩或礦體中,粉砂岩的礦化程度都明顯高於泥頁岩;礦體與圍岩相比,粉砂岩礦化程度最大,這在Hg,Au,Sb元素比值(濃度系數)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3)深部樣品(標高560m)的As,Sb,Hg豐度總體較淺部(標高720m)高,礦體頂底板圍岩在同一標高上差別極小。

4)V,Ni不屬於爛泥溝礦區金礦化的伴生元素。

表1 爛泥溝金礦礦石和近礦圍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與標准沉積岩的對比值 w(B)/10-6

註:橫線上為平均值,橫線下為平均值與塗里千等(1961)提供的同類沉積岩的相應元素含量的比值。Au的標准豐度均定為0.005×10-6,礦化樣品的金含量下限定為0.5×10-6。(據李忠等,1995)

4.2 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

礦石中碳同位素(δ13CPDB)絕大多數值為-1.3‰~0,圍岩碳同位素值為-39.3‰~-2‰。爛泥溝金礦所有樣品的稀土元素均保持了沉積岩的基本特徵,稀土總量(不計釔)介於109×10-6~108×10-6之間,富輕稀土,普遍具有Eu的負異常等。泥岩與礦化泥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與北美頁岩組合樣也具有類同性。粉砂岩與礦化粉砂岩則具有明顯不同的配分模式,礦石Eu負異常顯著,相對富集重稀土。重稀土元素出現顯著分異。金礦化強度與δEu和ΣLREE/ΣHREE值均呈現底板≥頂板≥礦體。中三疊統板納組稀土元素的礦區內樣品具有明顯的 ΣREE、ΣLREE/ΣHREE 和 δCe高值。

5 礦床成因

建立在成礦時代約束下,基於成礦構造和成礦流體耦合條件下的成礦模式為:右江盆地裂解-弧後盆地階段(D2—T1),形成初始礦源岩(層),同生斷層F7活動;右江盆地前陸盆地階段(T2),巨厚濁流沉積物之下的盆地建造水從礦源層中萃取成礦物質,逐步演化為含礦流體;右江盆地擠壓造山階段(T3),F7反轉成逆斷層,並與造山作用形成的NW向逆斷層(如F3,F14)及配套走滑斷層(如F2,F12)三者共同構成導礦網路體系。而F5及其上盤T2xm4-3泥岩共同形成一個良好的構造閉圈,導致礦液主要在構造閉圈所限制的以同生斷層為主的熱液運移網路內活動;右江盆地碰撞後造山側向擠壓階段(J1),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皺發生重褶,形成走向NE的疊加褶皺;另一方面隨著構造應力在F2-F3近「X」型斷裂繫上的分配,F3右旋-正滑運動,在F2-F3交切地段的引張區域形成減壓擴容帶,含礦流體進入減壓擴容空間沉澱形成超大型金礦床。認為該礦床是與盆地流體有關的沉積期後中低溫熱液礦床,屬於後碰撞造山成礦作用的產物(陳懋弘,2007)。

參考文獻

陳懋弘,毛景文,吳六靈等.2006.貴州錦豐(爛泥溝)金礦成礦年代學研究新進展——兼論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礦成礦時代和動力學背景.礦床地質,25(增):7~10

陳懋弘,毛景文,Phillip J.Uttley等.2007.貴州貞豐(爛泥溝)超大型金礦床構造解析及構造成礦作用.礦床地質,26(4):380~397

陳衍景,張靜,張復新等.2004.西秦嶺地區卡林-類卡林型金礦床及其成礦時間、構造背景和模式.地質論評,50(2):134~152

李九玲,亓鋒,徐慶生.1996.微細浸染型(卡林型)金礦成礦過程中碳和有機質的作用.礦床地質,15(3):193~206

李忠,劉鐵兵.1995.貴州爛泥溝金礦成礦條件——岩石地球化學研究.礦床地質,14(1):51~58

劉東升,耿文輝.1987.我國卡林型金礦的地質特徵、成因及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23(12):1~12

劉建明,劉家軍.1997.滇黔桂「金三角」區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的盆地流體成因模式.礦物學報,17(4):448~456

劉建明,趙善仁,沈潔等.1998.成礦流體活動的同位素定年方法評述.地球物理學進展,13(3):46~55

劉建明,葉傑,劉家軍等.2001.論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與沉積盆地演化的關系——以右江盆地為例.礦床地質,20(4):367~377

劉顯凡,朱賴民,金景福等.1998a.微細浸染型金礦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與深部物質來源示蹤——以滇黔桂三角區金礦為例.貴金屬地質,7(1):48~57

劉顯凡,倪師軍,盧秋霞等.1998b.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物源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以黔西南和桂西北金礦為例.黃金科學技術,6(2):18~26

劉顯凡,蘇文超,朱賴民.1999.滇黔桂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深源流體成礦機理探討.地質與勘探,35(1):14~19

羅孝桓.1998.貴州貞豐爛泥溝特大型金礦的發現及勘查歷程.貴州地質,15(4):293~298

(李傑美、王美娟編寫)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