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沿海地區什麼地質作用顯著

沿海地區什麼地質作用顯著

發布時間: 2021-03-04 22:05:05

1. 黃河三角洲的主要地質作用是什麼

黃河三角洲這片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一)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二)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三)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四)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五)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六)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七)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八)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九)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十一)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於此。

(十二)旅遊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十三)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419865.html?si=1

2. 在長江上游地區,江水以什麼地質作用為主

在長江上游地區,江水以侵蝕作用為主,長江上游地區由於印度洋板塊向歐內亞板容塊下面俯沖、擠壓和碰撞造成的地殼抬升以及地質歷史上多期地殼運動的影響,地形切割強烈,山高谷深,岩石破碎顯著,容易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災害。

長江上遊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東,東至湖北宜昌,全長4511公里。該段干支流流域覆蓋面積寬廣,包含青藏高原,東至湖北宜昌,北到陝西南部,南至雲南以及貴州北部的廣大地區,涉及重慶、西藏、四川、青海、雲南、貴州、甘肅、陝西、湖北等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2)沿海地區什麼地質作用顯著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

長江上游城市和工業、農牧業的不斷發展,將加劇對該地區環境的不利影響。另外,長江流域大部分水能資源都集中在上游地區,水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遠高於長江流域和全國平均值。長江上游的水能資源對於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大規模的梯級水庫的建設和運行將顯著改變長江天然的水文過程、水沙分配比例,對流域生態系統與環境產生重大影響。

指在現代交通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新的長江上游經濟帶,不僅包括沿江城市群和產業帶,還包括了沿公路和鐵路分布的城市群和產業帶。

3. 地震地質作用

強烈地震可引起一系列的地質作用與破壞現象,如地面建築物的破壞、地殼岩石的變形、地表地形的改造等,有時還可誘發火山活動與海嘯。

1.建築物破壞

地震造成建築物破壞是最普遍的宏觀現象。建築物的破壞主要是由地震波引起地面的快速震動造成的。地震時地面震動的方向是很復雜的,往往摻雜有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傾斜方向。其中以水平方向的振動幅度和加速度最大,破壞性也最強。隨著地面的快速、復雜的振動,地面建築物往往發生傾倒、坍塌、斷開及變形等。據1923年日本關東8.2級地震記載,地震時幾秒鍾內房屋就被破壞25 萬余間,由於水火交加(海嘯與火災),建築物又被燒毀40餘萬所、捲入海中800餘所。我國1976年的唐山7.8級地震幾乎使整個唐山市變為一片廢墟,並造成了大范圍內的公路、鐵道和橋梁的損壞與變形等。我國2008年的汶川8.0級地震,嚴重損毀房屋450萬戶(圖8-32),摧毀道路22×104 km,2900多座橋梁倒塌,27個公路或鐵路隧道受損。2011年3月的日本宮城縣東側近海9.0級地震還使震區的福島核電站受損,導致核泄露、核輻射與核污染等。

2.山崩和滑坡

地震的激發作用常引起較大規模的山崩和滑坡現象(圖8-32),尤其是在地形陡峻並有較厚碎石層、土層覆蓋或基岩鬆散破碎的地區更易發生。大規模的崩滑若發生在江河邊,則往往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或進一步因土石壩潰決而造成水災。如1933年四川疊溪地震所產生的崩滑作用使大量砂、石阻塞岷江,先成湖泊,後又決口成災。

圖8-32 2008年汶川8.0級地震造成的北川縣城茅壩一帶的建築物破壞、山崩與滑坡

(據航空遙感影像中心網,2008)

3.噴沙冒水

這是在發震階段,由地殼震顫使未成岩的沙土液化,地下水攜帶著沙土沿地裂縫上涌而發生的一種現象。開始時水柱甚高,可達數米,以後漸次低落。沙粒在地表有時可堆積成圓丘狀小沙堆,並常沿著地裂縫呈定向排列。

4.地裂縫及擠壓鼓包

地震時地面伴生的破裂統稱為地裂縫,它是震中區最常見的破壞形式。其長度幾厘米到幾十米或更長;寬度從幾毫米到幾十厘米,也有達1m以上者。地裂縫有呈散漫分布的,也有呈密集帶狀分布的。其性質一般以張性裂縫為最多,有的可明顯見到沿兩組剪切裂縫追蹤發育而呈鋸齒狀的,有的也可見到呈雁行狀排列的張剪性裂縫(圖8-33)。在雁列張剪性裂縫的首尾相接部位常常產生一些擠壓變形,出現各種壓性構造,如擠壓鼓包和逆沖土塊等(圖8-33)。擠壓鼓包是由高出地面的土層或岩層所構成的規模較小的鼻狀褶曲構造,長幾厘米到十幾米,寬幾厘米到幾米,高幾十厘米到1 m以上。如1973年爐霍地震形成的擠壓鼓包高1.5 m。

5.地震斷層

圖8-33 1975年海城地震形成的地裂縫與擠壓鼓包等現象

(據黃培華等,1982)

圖8-34 1931年富蘊地震形成的地震斷層

(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1985)

由地震作用在地表產生的斷層稱地震斷層(圖8-34)。地震斷層的性質可以是正斷層、逆斷層或平移斷層,一般以平移斷層、正平移斷層及逆平移斷層為最常見。地震斷層通常規模較大,產狀比較穩定。由於許多地震是沿老斷裂帶重新活動而發生的,所以地震發生時,沿著這些重新活動的老斷裂帶,往往形成一系列斷續延伸的地震斷層,其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岩性的控制,長可達數十至數百公里,可構成一條新的斷裂帶,其中還包括眾多的地裂縫、擠壓鼓包等小型地質構造。如1931年8月在我國新疆阿爾泰山區發生的富蘊8級地震,沿早先的二台斷層形成了176 km長的地表地震斷裂帶,地震斷層的最大水平位移達14 m。又如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沿聖安德烈斯斷層形成了長達430 km的新地震斷裂帶,地震斷層的最大水平位移為6 m,最大垂直位移1 m。

6.誘發火山活動

1960年南美智利西海岸發生的9.5級地震,除主震外,在短短一天半的時間里,7級以上地震至少發生了5次,其中3次達到或超過8級,其後的1周內還有多次7級以上的餘震。地震期間,巨大地震能量不但使6 座火山再次噴發,而且又形成了3 座新火山。1957年3月9日的美國阿拉斯加9.1級地震,發生在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亞島及烏那克島附近海域,地震導致休眠長達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重新噴發。

7.海嘯

發生在海底的地震常可形成擁有巨大波動能量的海浪,稱為海嘯(Tsunami)。海嘯一詞來源於日本語,原文為「津波」。海嘯的形成主要與大地震所伴隨的海底地震斷層的快速、大幅度的錯動作用有關,正是因為這種錯動作用導致海水發生突然性的大幅度、大區域的擾動從而產生了海嘯(圖8-35)。盡管一些海底火山活動和大規模沉積體滑移也能產生一定的海嘯,但是其強度和規模遠不及大地震所產生的海嘯。海嘯的傳播速度極快,可達700~800 km/h;其波長可達100 km以上。在大洋中,海嘯的波高與一般的海浪相差並不大,但當海嘯傳播到淺水區域時,其波長顯著縮短,波高迅速增加(圖8-35);當它沖擊海岸時,波高可達10~30 m(最高達64 m),形成巨大的「水牆」式波濤,能夠顛覆船隻、摧毀港口、席捲城鎮與村莊。如1933年日本海溝8.5級地震所形成的海嘯到達日本沿岸後浪高達27 m,沿海地區的各種建築物盪滌一空,數以千計的人被淹死;海嘯以750 km/h的速度傳播,10小時後到達美國舊金山市沿岸,造成嚴重破壞;20小時後傳到南美智利北部海岸時仍有明顯影響。2004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9.1級地震所形成的巨大海嘯席捲了印度尼西亞、泰國、斯里蘭卡及印度等國沿岸,導致近30萬人死亡,為當代所罕見。2011年3月的日本宮城縣東側近海9.0 地震所形成的海嘯浪高達10餘米,本州島東北部近600 km長的沿岸地區受到海嘯沖擊,2萬餘人被淹死或失蹤,海嘯造成的各種損失(如工業、農業、民用設施、生命與財產等)均遠遠超過了地震本身。

圖8-35 地震導致海嘯的形成與傳播示意圖

4. 關於地理問題

基本概念還是背書上的比較好。知道基本概念回答問題就容易了。
書上沒有的一般不會考的,看書就行了,不需要在特意花時間整理。

5. 形成1地河谷的主要地質作用有哪些

河流的地質作用

河流憑流水的機械沖擊力、化學溶解力以及攜帶的碎屑物質對河谷的組成岩石和地形的破壞和建造作用的總稱。河流的地質作用過程包括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者前後銜接,互相聯系。河流地質作用以機械作用為主,伴有化學作用。河流在大陸上分布極廣,是塑造大陸形態和建造大陸沉積物的重要營力。
河水運動 流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處向低處運動,位能轉變為動能。 流水動能(K)與流水的質量(M)和流速有關。流水的質量與流量呈正相關,可以流量度量。河流的流量受降雨量、蒸發量、滲透量和流域大小的影響。河流的兩點間的高程差與其距離之比叫縱比降。縱比降和河谷橫斷面形態、河床的粗糙度是決定流速的主要因素。天然河床的組成物質隨河段而異,有的是堅硬的岩石,有的是鬆散的沙、土層,而且河床底部的起伏、平面形態的曲直、河谷斷面的寬窄也都是變化的。河水在具不同特徵的河床上運動時,其水動力特徵不同。天然河流中的水質點的運動一般是不規則的紊流,但在平坦河床上的緩慢水流,緊貼底部的薄層河水的水質點可以為規則的層流。河流中還有向下游推進的螺旋形水流,其在斷面上的投影呈環形,稱環流。環流在直河道和彎河道都可形成。此外,在崎嶇不平的河床上,由於局部障礙還產生渦流。河流的流水動能和水動力特徵及其變化,制約著河流地質作用的進程,是以破壞作用為主,抑或以建造作用為主。 河流的侵蝕作用 河水破壞組成河床的岩石、鬆散沉積物的作用。河水破壞河床有3種方式:水力沖擊(蝕);磨蝕(流水挾帶的沙、礫對河床的磨損);溶蝕(流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根據河水對河床的破壞方向,侵蝕作用可分為下蝕作用和側蝕作用。 ①下蝕作用,河水對河床底部進行侵蝕,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蝕作用在河流的上、中游段或山區河流中占顯著地位。在這里水流受基岩河谷挾持,斷面狹窄,縱比降大,流速大,多急流、渦流。由於組成河床的岩石的抗蝕能力存在差異,河床縱剖面崎嶇不平,常呈台階狀。河水流經其上則形成瀑布、急流。從高處跌落的河水,以強大的沖擊力和沙、礫旋鑽,磨蝕陡坎下的河床,掏空陡坎基部,陡坎上部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落,台階後退。一段如此不斷地進行,台階終於消失,河床被夷平。在河流的源頭多有跌水,下蝕作用引起的掏蝕坍落,使河頭向源頭伸長,向分水嶺上部發展,這種現象稱溯源侵蝕作用。當分水嶺兩側的河流侵蝕力強弱不同時,侵蝕力強的向弱的方向延伸,分水嶺向弱者方面遷移,甚至被切穿。兩條河流相連,侵蝕力強的河流奪取另一條河流在連結點以上的上游。這種現象稱河流襲奪
下蝕作用不是無限的,當河流在河口到達其匯入的靜止水面時,流速喪失,下蝕作用也就終止。外流河以海平面為河流下蝕作用的極限面,稱終極侵蝕基準面。此外,河流還以其流經的湖面,支流以其注入的主流水面等為其局部侵蝕基準面。在大陸穩定和侵蝕基準面長期不變時,下蝕作用將河床上的起伏、台階夷平,河床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流水動能減小。當坡度減小到流水動能與河水搬運泥、沙所消耗的能達到平衡時,河床的縱剖面在理論上是一條下凹的圓滑曲線,稱為河流平衡剖面。力圖達到平衡部面是河水改造河床的總的趨向。 ②側蝕作用,河水破壞河床兩側的作用。它是在河彎處單向環流的作用下發生的。側蝕作用在河流的中、下游段或平原區河流中最為顯著。天然河流總有彎曲,河水從直道進入彎道時,原來沿河流軸線運動的主流,因慣性離心力的影響偏向河彎的凹岸,造成橫向水位差,從而單向環流發育起來。環流的表流沖擊凹岸彎頂的下段,掏蝕河岸引起崩坍,落入水中的沙、石被環流的底流帶到河彎凸岸邊堆積,形成邊灘。隨凹岸後退擴展,凸岸邊灘增長,河彎頂不但後退而且緩慢下移,河床的彎曲度加大,變成 S形,進而演變成一串Ω(正反相接)形。這種形狀的河流稱河曲或蛇曲。當兩個河彎貼近,河水便沖開連接兩彎的細頸部,棄彎走直。這一過程稱為裁彎取直作用。遺留下的廢河道,變成了新月形的牛軛湖。河彎在環流作用下,不斷擺動,使河谷的谷坡不斷破壞,河谷底部加寬,但河床的寬度基本不變。側蝕作用使河床的長度增加,縱比降減小,流速變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堆積物中迂迴流動。由地球自轉引起的科里奧利力,可使除赤道區緯向河流外的其他地區任何流向的河流的水流方向偏離,從而加強河流的側蝕作用。

6. 海洋地質作用的特點

地球與其它星球抄特徵的區別襲是有浩瀚的海洋
,
海洋

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

代地球上
70.8%(4/3)
的面積為海洋
.
地史中由於海陸的變遷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陸
內部
,
在地層中留下了廣泛的遺跡。例如,淮南地區保留的從雲古代中晚期(
Pt
2

到中奧陶(0
2
)的地層都屬海相沉積也就是說從10億前——5億年這個時期,
淮南地區曾被海水淹沒,成為了海洋的一部分,
0
2
——C
2
上升出海面,C
2
-P
又處於海陸交互的濱岸地帶(成煤時期)


海洋是陸地上最大的沉積盆地,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海洋中幾乎含有
所有的化學元素,其中鈾是獲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達億噸,是陸地含量的
900
倍。因此對海洋地質作用的研究是極其重要的,無論對地殼形成的了解及現
實資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義。

7. 和田地區現階段什麼地質作用最強

和田地區位於新疆西南部,北部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部分,南部到專昆侖山脈。
和田地區不同區域屬地形地貌不同,主要地質作用有差異。南部山區海拔比較高,有冰川存在,有冰川侵蝕作用。海拔比較低的山區有流水侵蝕作用。山麓傾斜平原地區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是現代綠洲的主要分布區。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以風力沉積作用為主。

8. 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最顯著的地質作用是什麼,主要自然資源有什麼

最主要的資源是水力資源,其落差非常大.但難以開發利用.其次是森林資源.

9. 不同氣候區有哪些地質作用

1.不同的氣候區分為:潮濕氣候區、乾旱氣候區、冰凍氣候區。
2.不同的氣候區有不內同的地質作用容:
(1)潮濕氣候區:河流、湖泊、地下水發育,風化徹底。如東南沿海。
(2)乾旱氣候區:暴雨,風力強,鹹水湖。如西北高原。
(3)冰凍氣候區:氣溫低,蒸發量小,生物稀少, 冰川盤踞。如兩極和高山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