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地質怎麼排
⑴ 哪位大哥大姐告知小弟:貴州省地礦局哪個地質隊岩土勘察做的比較好,收入怎麼樣謝謝了
兩個工作都差不多,都需要出野外,但是地礦局(可能是廳局級)的級別比地質隊(可能是處回級)要高一答些,升職的空間比較大,地質隊一般都是最基層的單位。都是地方單位,而且都是事業單位工資水平應該差不多,但是項目不一樣,地礦局項目可能多一些,這樣會有額外的收入(除非地質隊手裡面有礦權,否則地質隊的項目會少一些)。現在全國很多地質單位都在改革,一些能夠盈利的單位都已經改成企業或者公司了,是企業編制,而無法盈利的單位還保持事業編制。你說的地調院勘察公司可能是地礦局中能夠盈利的那一部分機構,已經被改成企業了。
⑵ 貴州省地層分布及順序
一個省的范圍,不可以會有統一的地層分布及順序。具體的地質地層分布、順序詳細的概括必須到地質局去才會有。
⑶ 貴州省地質災害有哪些特點
貴州省地質地理條件特殊,地質環境脆弱,按照國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分,全省均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是全國地質災害的重災區之一,具有「全、重、多」的特點。根據貴州省已完成的7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全省有高易發區8個,面積3.8萬km2,中易發區16個,面積11.5萬km2,低易發區10千,面積2.3萬km2。目前己查明地質災害點8905處,其中,對人和財產構成威脅的隱患點6618處。據統計,2003~2007年,貴州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933起,直接經濟損失約2.65億元。成功避讓了71起地質災害,避免3429人傷亡和8292萬元的經濟損失。
貴州省是一個地質災害嚴重多發的地區,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種類多:由於貴州省地處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質災害中常見的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而貴州的地裂縫常常是崩、滑、塌在地表的一種反映。其中,對人民生命財產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貴州省地質災害以中小規模為主(佔90%以上),大型或巨型較少。但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情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災害規模較小,而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產生的規模則相對較大。1993年以來全省共發生重大級以上的地質災害58起,其中死亡3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l000萬元以上的特大級災害有18起,而且或多或少都有人為因素的影子。
(二)分布廣:在地域的分布上,貴州全省9個地(州、市)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但最頻發的主要集中在遵義、畢節、六盤水、黔西南和銅仁地區,其分布與地理地貌、地質構造、岩土結構、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經統計分析,全省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5—9月,平均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40—60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35—90%,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其次是4月和10月,平均每月發生地質災害10起左右,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5—l0%左右,是地質災害中發期;1—3月、11—12月兩個時段,每月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1—3起,佔全年發生地質災害總數的0.5—1.0%,是地質災害低發期。
(三)易誘發:根據資料統計,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有大氣降水自然因數和人類工程活動影響的作用。由於貴州境內多屬山地,受地形地貌的影響,降雨在區域和季節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除普降暴雨誘發群發性地質災害以外,因為局地暴雨而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也是貴州省的一大特徵。在工程施工建設中,由於防災意識不強,人們在工程建設中常不自覺地出現一些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例如不合理的規劃選址、不切實際的工程設計、不合理的切坡、采砂、採石、地下水開采等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現象也較為突出;隨著礦產資源開發強度的增加,采區內地表移動變形迅速發展;再加上陡坡墾植,植被破壞等原因,導致地質體失穩因素增加或加劇,地質災害隱患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特別是貴州省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資源開發力度高速增長,采空區導致的地面不均勻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日漸突出,甚至還進一步導致邊坡失穩,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產生。在各大礦區各種地質災害在迅速增長,無論在災害隱患點的數量、規模、危險性、危害性都在呈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受脅人口、受脅的工程設施和財產在不斷增多,危害很大。
(四)影響大:一是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據不完全統計,自1993年以來,貴州全省共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5012起,其中造成有人員傷亡的237起,造成1090人死亡,29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23.98億元。平均每年發生地質災害358起,造成人員傷亡的約17起,死亡80人左右,直接經濟損失接近2億元。二是破壞城鎮、礦山、企業。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摧毀了大量城鄉建築設施、耕地、工廠和交通干線。如烏江源頭的大方縣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縣城滑坡,印江縣城的岩口、杉樹完小滑坡,赤水大同滑坡等,滑坡體規模大,危害嚴重。三是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如1996年6月1日,黃平縣重安江泥石流致死22人,失蹤13人,毀橋1座,經濟損失1000萬元;2003年5月11日1時55分,黔東南州三穗縣台烈鎮台烈村三穗至凱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橋3號橋墩附近發生滑坡,造成35人死亡,1人受傷,16間工棚被毀,直接經濟損失大於1000萬元;2003年12月14日13時05分,黔西南州望謨縣在建的岜饒鄉鄉村公路在岜饒鄉頂棚村隴逛組梨樹坪路段發生山體滑坡,造成民工死亡10人,重傷7人,輕傷12人。四是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如1996年9月19日凌晨1時,印江縣岩口發生山體滑坡,方量260萬m3,造成3人死亡,2人失蹤,滑體阻斷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10餘公里的朗溪鎮l座小型電站、2個提水站、4個村1830戶居民房屋及3000畝良田被淹沒,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五是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工程建設活動的加速發展,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而發生人員死亡的地質災害有加劇的趨勢。如2003年發生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地質災害死亡人數較2002年上升了4.7倍(2002年5起13人,2003年是8起62人)。2004年12月3日凌晨3時40分左右,貴州省納雍縣騌嶺鎮左家營村岩腳組N側400米處陡崖臨空面發生一起山體基岩崩塌事件,造成44人死亡,13人受傷的特大地質災害。造成騌嶺一帶煤礦停采達半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⑷ 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怎麼樣
簡介:貴州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簡稱貴州省地礦局),是貴州省省政府直屬的回從事全省地質礦答產勘查工作,承擔全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礦產勘查任務,以及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勘察治理等工作的正廳級事業單位。
⑸ 貴州的地形、氣候、物產是哪些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嶂,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
貴州礦產資源豐富,是著名的礦產資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貴州省已發現礦產110多種,其中有76種探明了儲量,有多種保有儲量排在全國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飾面用輝綠岩、磚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鋁土礦、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鎂、錳、鎵等;此外,煤、銻、金、硫鐵礦等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煤炭儲量大,煤種齊全、煤質優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稱,2002年末保有儲量為492.27億噸;鋁土礦保有儲量為4.24億噸;磷礦儲量26.95億噸,佔全國總量的40%以上。
貴州省有野生動物資源1000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華南虎、雲豹、豹、白鸛、黑鸛、黑頸鶴、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頭鶴、蟒等14種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3%;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69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佔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25.7%。
貴州省森林覆蓋率達50%,活立木總蓄積量達2.1億立方米;有70種珍稀植物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銀杉、珙桐、禿杉、桫欏等4種屬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50%;二級保護植物27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8.9%;三級保護植物39種,佔全國同類植物總數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資源38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有3700餘種,佔全國中草葯品種的80%,是全國四大中葯材產區之一。
⑹ 貴州省地形地貌類型的特點是怎樣的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⑺ 貴州地質的地質介紹
新元古界下部有兩處抄:黔東南廣泛出露的下江群是一套變余砂岩、炭質板岩夾凝灰岩系;黔東北的板溪群是紅色板岩夾灰岩凸鏡體,分別代表被動大陸邊緣和陸緣內側沉積。從南華繫到下志留統層位齊全,以淺海碳酸鹽岩為主,從地台內部向東和向南可以看到沉積深度加大、構造活動性增強的變化趨勢。地台內部中志留統至石炭系缺失,上石炭統至中三疊統保持碳酸鹽為主的淺海相沉積,二疊紀中期的峨眉山玄武岩噴發也波及本省。羅甸以南的中三疊統有較厚的碎屑濁積岩。上三疊統缺失,以後轉為陸相沉積。
⑻ 貴州仁懷地質情況
自己慢慢看
⑼ 2016貴州省地質災害搬遷怎麼賠償
2016年度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有關規定,按照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為切實做好2016年全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結合我省地質狀況和2016年氣象預測,特製定本方案。
一、2015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
2015年,全省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63起,死亡27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災害數量減少77.9%,傷亡人數減少67.3%,直接經濟損失減少77.7%。全省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以自然誘發因素為主,引發157起,占災害總數的96.3%;人為因素引發6起,占災害總數的3.7%。二是規模以小型為主,發生130起,佔79.8%;中型26起,佔16.0%;大型和特大型分別占災害總數的3.1%、1.1%。三是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分別占災害總數的75.5%、19.0%、1.2%、2.5%、1.8%。四是發生災害的時間主要集中在6月和8月,其中6月最為集中,該月共發生地質災害63起,佔全年的38.7%;8月共發生地質災害51起,佔全年的31.3%。五是從空間分布上,地質災害發生數以黔東南州較多,發生64起,占災害總數的39.3%;其次是黔西南州,發生53起,占災害總數的19.1%。除安順市、六盤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外,其他市(州)均有人員傷亡。
2015年,全省累計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專項經費10.6億元,對251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受地質災害威脅學校治理行動,完成238所受地質災害威脅學校搬遷治理。強化預警預報,共發布地質災害風險預警信息170期,發送手機簡訊近105萬余條,成功預報並避讓突發性重大地質災害29起,避免4983人傷亡和1.2億元經濟損失。對全省1500餘個鄉鎮國土資源所、2600餘名鄉鎮國土資源所幹部進行了全面輪訓,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業務能力。對已查明的12261處隱患點,全覆蓋完成了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完成了49個高標准「十有縣」建設工作,並獲國土資源部命名。成立了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實現了人員、裝備、技術「三到位」。
二、2016年地質災害預測情況
根據近年來我省地質災害發生發育規律,考慮極端氣候頻發等各種因素,2016年全省地質災害發生率仍將較高,突發性地質災害佔主要比例,主要引發因素以降雨為主,發生的時間主要分布在汛期的5至9月,高峰時段在6至8月。
(一)主要區域預測。遵義市北部、畢節市中南部、六盤水市、安順市西部和南部、銅仁市、黔東南州北部和西部邊緣以及東部邊緣地區,黔南州東部、黔西南州北部等地質災害多發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二)主要礦山預測。我省西部地區地形切割較深,地貌組合特徵復雜、地層岩性軟硬相間且不均勻,以煤礦開采為主的工程活動較為頻繁,是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域。
(三)主要交通干線預測。鐵路以川黔、湘黔、黔桂、內昆、貴昆、水柏、南昆等貴州段沿線為主;公路以G321、G326、G210、G320等國道,貴廣、遵崇、水黃、清鎮、貴新、關興、貴畢、凱麻、鎮勝、貴遵等高速公路和汕昆、廈蓉高速公路貴州段為主;以及在建的高鐵、高速公路工程區域內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四)重要工程預測。我省北部、東北部地區人口較為密集,在建電煤基地、礦山、水庫(水電站)和已建水庫(水電站)較為集中,發生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五)旅遊區預測。遵義市北部、六盤水市、安順市西部和南部、畢節市中南部、銅仁市、黔東南州北部和西部邊緣以及東部邊緣地區、黔南州東部、黔西南州北部等地的旅遊景點景區,陡峻山地內的旅遊景點,特別是溝谷口建有人工游泳池、釣魚池及其他游樂設施的景區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2016年主要工作任務
(一)強化責任落實。各地政府和基層組織要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落實防治工作責任制,建立完善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的責任機制,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要組織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把每個已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禦責任和監測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和人員。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部門工作責任制度》要求,根據職責分工,組織對本部門管轄范圍內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巡查、復查、監測和治理。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把防災工作落實到具體單位和人員,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