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條件怎麼勘察
『壹』 水文地質測繪的方法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是通過野外填圖來完成。首先合理地布置觀測路線,用來控制全區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其次是正確地選擇觀測點,深入分析研究有代表性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現象,然後准確地填圖,把每個觀測點上的各種實際資料和測定的各種界線確切地標記在地形圖上。
水文地質測繪一般是在比例尺大於或等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基礎上進行的。當無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時,應在水文地質測繪的同時進行地質測繪。測繪的比例尺應與勘察階段相適應。一般初勘採用1/5萬~1/2.5萬,詳勘採用1/1萬或更大的比例尺。
觀測線路的布置應當是:沿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以獲得最佳效果。如山區,垂直地層、構造線走向,穿越補給區和排泄區,沿溝谷等地下水露頭較多的地段;平原區,垂直現代河谷和古河道,沿地貌變化最大方向;山前,沿沖洪積扇軸方向穿越補給帶和泄出帶;在水文地質條件變化不明顯的平原和沙漠地區,也可按網狀平均布置。
觀測點應當布置在:地質、地貌、地下水變化最大的或具代表性的地段。如地層、地貌界線,斷層、裂隙密集帶,褶皺軸線,岩漿岩與圍岩接觸線,泉、井、鑽孔、礦井、暗河出入口,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密切地段,以及岩溶形態、滑坡、鹽漬化、沼澤化等物理地質現象發育的典型地段。
觀測點的密度、觀測路線的長度,應按規范「對不同比例尺測繪精度的要求」執行。
水文地質測繪的成果是以文字報告和圖件表示的。基本圖件應包括:實際資料圖、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地下水水化學圖及綜合水文地質圖等。
整個水文地質測繪應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調查、室內整理3個階段,有序地進行。各階段的中心工作分別是:設計、野外編錄和成果編制。抓好各階段的中心工作,是質量的保證。這一工作方法與思路也適用於整個水文地質勘察。
『貳』 如何做好岩土水文地質勘察的工作
水文地質在岩土工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工程地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質勘察要求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摘要]水文地質勘察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實際操作中容易忽視水文地質的勘察工作,導致危害的發生。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分析了水文地質勘察的現狀、地下水引起岩土工程的危害、岩土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評價內容,以期望能對岩土工程中做好水文地質勘察起到借鑒和參考作用。
[關鍵字]岩土工程 水文地質勘察
在岩土工程勘察過程中,水文地質問題始終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水文地質在岩土工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工程地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為地下水不但是岩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影響建築物的穩定性和耐久性。在一些水文地質條件較復雜的地區,因為人們經常忽視水文地質的勘察工作,影響岩土工程的進展。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加強水文地質的勘察是十分必要的。
1岩土工程中水文地質的勘察要求
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應根據工程的具體要求,通過搜集資料和水文地質勘察工作,查明工程所屬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
(1)自然地理條件。這裡麵包括氣象水文特徵和地形地貌等內容,氣象水文特徵是指工程所屬地域,是屬於亞熱帶還是熱帶、季風氣候,濕潤程度與熱量等。地形地貌是指工程區域周圍的水系、平原或高原特徵、地形開闊平坦與否、地貌侵蝕和堆積情況如何等。
(2)地質環境。包括工程所在區域的地質構造特徵、基底構造及其對第四系厚度的控制、地層岩性、新構造運動等方面的內容。
(3)地下水位情況。包括近2~5年最高地下水位、水位變化趨勢;地下水補給排泄條件、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及對地下水位的影響等。地下水位的變化對岩土工程的影響巨大,是工程勘察的重點內容。
(4)各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埋藏條件、地下水類型、流向、水位及其變化幅度;主要含水層的分布、厚度及埋深;通過現場試驗測定地層滲透系數等水文地質參數等;場地地質條件下對地下水賦存和滲流狀態的影響、判定地下水水質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等。
2水文地質勘察的現狀
人類經歷的地質災害中有很大一部分都與地下水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據有關數據顯示地下水與岩體互相作用所造成的地質災害復雜而廣泛,並且其造成的災害具有多樣性和不可控性。在目前的生產和科研中對地下水作用致災的研究和認識有一定的不足,並且對地下水在工程地質勘察評價中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水文地質問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極易被忽視。
3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於地下水位升降變化和地下水動水壓力作用兩個方面原因造成的。地下水位變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麼原因,當地下水位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對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危害又可分為三種方式:
3.1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潛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受地質因素如含水層結構、總體岩性產狀;水文氣象因素如降雨量、氣溫等及人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響,有時往往是幾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主要有以下表現:
(1)土壤沼澤化、鹽漬化,岩土及地下水對建築物腐蝕性增強。
(2)斜坡、河岸等岩土產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
(3)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體結構破壞、強度降低、軟化。
(4)引起粉細砂及粉土飽和液化、出現流砂、管涌等現象。
(5)地下洞室充水淹沒,基礎上浮、建築物失穩。
3.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礦活動中的礦床疏干以及上游築壩、修建水庫截奪下游地下水的補給等。地下水的過大下降,常常誘發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對岩土體、建築物的穩定性和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造成很大威脅。
3.3地下水頻繁升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的升降變化能引起膨脹性岩土產生不均勻的脹縮變形,當地下水升降頻繁時,不僅使岩土的膨脹收縮變形往復,而且會導致岩土的膨脹收縮幅度不斷加大,進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築物特別是輕型建築物的破壞。
4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問題分析及對策
(1)傳統地下水測量方法的一些問題
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的測量與計算沿用的傳統方法為:①鑽孔;②提取岩芯後0.5h,測量孔內水位;③有條件時,測量終孔後24h水位,作為穩定地下水位。對於只有含水層貫通的地層,這種方法是合理的,但對於含水層不貫通的地層和局部(或大部)不透層水的地,這種方法會帶來一些問題。
(2)岩土工程勘察中地下水問題解決方法探討
為測取岩體中的真實地下水位,進而找出透水帶,可採取如下方法在鑽孔中進行水位測量。為操作方便,可以採取分段鑽進方法,設計好每天的鑽進工作量,開鑽後可以先以一天的鑽進量為一段。每天鑽進結束後,將孔中水抽干,第二天開鑽前測量水位,即可查明該段是否含水。若上部地層均不含水,則可一直這樣進行下去。若上部已有含水層(如第四系含水層),則需將測量段密封起來,抽干其中的水,第二天測量該段是否有水及水壓大小以確定其含水性及水位情況。岩體完整段一般不含水,節理、裂隙密集段可能有水,也可能無水,總體來說,由於岩體中滲透的裂隙性,鑽孔中肯定只有小部分區段有水(一般在斷層、密集節理帶產出部位)。這樣,通過測量可以把地層分為含水段與不含水段,再結合地球物理勘探測量,確定出地層的含水部位(裂隙帶)與不含水部位(與水文地質中的找水勘探類似)。以此資料作為岩體穩定性分析的依據,要准確可靠得多。含水帶確定之後,可以根據含水帶的分布特點,用裂隙滲透的原理,來確定地下水對岩體穩定性的影響。
5小結
水文地質問題一直是岩土工程勘查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在具體工程中,一定要根據勘察到的工程所處地域的地質水文條件,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和施工計劃,真正保證工程的質量。隨著工程勘察的發展,其必將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切實做好水文地質工作將對勘察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質量,在工程勘察中不僅要求查明與岩土工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評價地下水對岩土體和建築物的作用及其影響,更要提出預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議,為設計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質資料,以消除或減少地下水對岩土工程的危害。
『叄』 水文地質勘查步棸及方法
世界水文地質圖(圖2)
《水文地質學》是地質工程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大家從水文循環的基本原理出發,獲得水文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能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地質工作中與地下水有關的問題,要求大家掌握地下水形成、分布和運移規律,地下水的動態與均衡以及水化學相關問題;了解該領域目前研究狀況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為今後從事與地下水有關的實際工作或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水文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地下水(Groundwater)的一門學科,它是對地質環境中地下水的發生、運動及其水化學特性上的研究。主要研究與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變化規律,並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規律去興利除害,為人類服務。
編輯本段課程研究對象
中國水文地質圖(圖3)
1.概念 地下水(groundwater):賦存並運移於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含水岩土分為兩個帶,上部是包氣帶 ,即非飽和帶 ,在這里,除水以外,還有氣體;下部為飽水帶,即飽和帶,飽水帶岩土中的空隙充滿水。狹義的地下水是指飽水帶中的水。 2.地下水 利:①分布廣泛,便於就地開采使用;②潔凈、不易被污染,水質普遍較優;③不佔用地表空間;④動態比較穩定;⑤供水量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小,具有較大到調蓄能力等。 害:①不合理的灌溉可造成次生鹽鹼化;②過量開采,可造成:在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水質惡化;地面沉降,使區內建築物失去穩定;不同含水層之間誘發水力聯系,產生水的混合作用,使水質惡化;岩溶區地面塌陷;③其它,如礦坑涌水、基礎及邊坡的穩定問題等。 功能:①資源(不難理解);②生態環境因子;③災害因子(乾旱或洪水);④地質營力(滑坡、泥石流等);⑤信息載體(找礦等)。
編輯本段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概況
水文地質剖析(圖4)
古代: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相當於我國仰韶文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據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遺址發掘推測,距今約57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採用鑿井取水。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鑿井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在四川自貢一帶已有深達數百米的鹽井,這可算是世界上在岩石中開鑿的首批深井。漢武帝時,在今陝西渭北高塬上修築了我國最早的井渠結合農田灌溉典範「龍首渠」。馳名中外的新疆「坎兒井」,至今仍不失為開發山前傾斜平原地下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現狀:①北方許多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②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17省市)工農業生產、生活的唯一水源;③南方部分地區也開始利用地下水、並且需求量越來越大;④大的工業基地的建設首先要解決水源問題。 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的未來:①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②加強地下水資源的科學管理;③加強與地下水資源開發有關的環境保護。(當今世界面臨的三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 一些重大研究課題:地下水過量開採的對策;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的環境質量評價。
編輯本段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歷程
初期:地下水開發地點分散且數量較少階段,主要進行地下水水源地的勘查,通過勘查論證地下水的開發方案。 中期:地下水處於連片開發,且水源地相互干擾明顯增大的階段,將區域性大面積地下水資源評價列為論證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要工作。 後期:地下水需求量與其多年平均補給量相接近,且需求量還在不斷增長的階段,將包括技術管理、政策和法規制定的地下水管理列為支持地下水合理開發的重點工作。同時,還將研究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及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等問題,注意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實施地下水系統管理。 水文地質探測(圖5)
3.水文學發展簡史 人類探索除水害、興水利的歷史,猶如人類的文明史那樣悠久。在生產實踐中,特別在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中,人類不斷觀測各種水文現象,思考和研究它們的規律,積累起關於水的豐富知識,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了水文科學。 水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時期,而它的飛躍發展則是最近一個世紀的事。同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相似,人們還難以找出公認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學的歷史進程劃分成若干明確的階段。我們只是順著它前進的足跡,大體劃分為: ⑴萌芽時期(遠古至約公元1400年) 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恆河和黃河這些古老文化發祥地的遺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已經開始了原始的水文觀測,最早的水位觀測是在中國和埃及開始的。 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隨山刊木」(立木於河中),觀測河水漲落。此後,戰國時李冰設於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則,宋代的水則碑等,表明水位觀測不斷進步。 最早的雨量觀測於公元前四世紀首先在印度出現,中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已開始有呈報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較科學的雨量器和雨深計算方法,並開始用「竹籠驗雪」以計算平均降雪深度。明代劉天和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已採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測定河水中泥沙的數量。 中國古籍《呂氏春秋》中寫道:「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國道也。」提出了樸素的水文循環概念。成書於公元約六世紀初的《水經注》中,記述了當時中國境內1252條河流的概況,成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驅。 水文地質鑽探(圖6)
誠然,這些原始的水文觀測和水文知識是膚淺零星的,但已為當時生活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資料。例如,根據雨量多少決定稅收的多少,根據上游的水位向下游傳遞水情等,標志著水文科學的萌芽。 ⑵奠基時期(約公元1400~1900年) 歐洲文藝復興帶來的科學思想的解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水文科學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水文儀器的發明使水文觀測進入了科學的定量觀測階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創制了翻斗式自記雨量計,1687年哈雷創制測量水面蒸發量的蒸發器,1870年埃利斯發明旋槳式流速儀,1885年普賴斯發明旋杯式流速儀。這些近代水文儀器使流量、流速、蒸發、降水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的精度,利用這些近代水文儀器進行水文觀測的各種水文站陸續出現。 1746年,中國在黃河老壩口設立了全國第一個正規水位站,開始系統觀測水位,並進行報汛。這些成就使水文現象的觀測視野在深度和廣度上空前擴大,為水文科學在理論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時期,近代水文科學理論開始逐漸形成。1674年佩羅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為水文科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發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謝才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1802年道爾頓建立了研究水面蒸發的道爾頓公式;1856年,達西發表了描述孔隙介質中地下水運動的達西定律;1851年莫萬尼提出了匯流和徑流系數的概念,並發表了計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這些科學理論的創立,為水文科學在河道水流、蒸發、地下水運動、徑流形成和水文循環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表明人類對水文現象的認識已由萌芽時期那種膚淺零星的知識,發展到了比較深刻系統的知識。同時也表明,人類對地球上水的運動、變化規律的探索,已發展到以大量觀測事實為基礎,進行假說、演繹和推理,進而建立各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方法論。 水文地質勘察(圖7)
19世紀末,專門水文研究機構開始出現,一些國家開始出版水文年鑒。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測驗方法》、福雷爾著的《日內瓦湖湖泊志》、馬略特著的《水的運動》等水文學專著陸續出版。這些著作總結了當時水文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成就,標志著水文科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已奠定基礎。 ⑶應用水文學興起時期(約公元1900~1950年) 這一時期,水文科學在觀測方法、理論體系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繼續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進展是應用水文學的興起。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量興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農業、林業乃至城市建設向水文科學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課題,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也由經驗的、零碎的逐漸理論化和系統化,水文科學的應用特色逐漸表現出來。 首先,從1914年到1924年,經過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論、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引入了水文科學,使水文變數(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現的機率聯系起來,為預估工程未來運行時期內可能出現的水文情勢開辟了道路。 接著,從1932年到1938年,謝爾曼、霍頓、麥卡錫、斯奈德等人在產流和匯流計算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為根據降雨推算洪水開辟了道路。隨後,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單位線、多個水文變數聯合分析和徑流調節的理論、方法等方面發展並豐富了上述內容。 在此期間,水文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規模宏大的水文站網系統,這些成就為應用水文學的興起在理論上、方法上和資料條件方面奠定了基礎,並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學科——工程水文學。接著,農業水文學、森林水文學、都市水文學也相繼興起。 水文地質測量(圖8)
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羅赫斯合著《應用水文學》;同年,姜斯敦和克樂斯合著的《應用水文學原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編著的《水文學手冊》等應用水文學專著陸續問世,總結了這一時期的成就,標志著應用水文學的誕生。應用水文學,以它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務這一鮮明特徵,獲得迅速發展,成為近代水文科學體系中最富有生氣的分支學科。 ⑷現代水文學(1950~今) 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科學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並正在出現新的技術革命,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人與水的關系已經由古代的趨利避害,和近代較低水平的興利除害,發展到了現代較高水平的興利除害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賦予水文科學以新的動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於人類對水資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正在向著為水資源最優開發利用的方向發展,以期為客觀評價、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大規模的人類活動對自然水體,進而對自然環境正在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研究和評價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和這種效應的環境意義,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文現象的規律,進而探討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防止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的影響朝著不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正在成為水文科學面臨的新課題。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使獲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同時觀測大范圍內的宏觀水文現象成為可能;核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獲得微觀水文信息;水文模擬方法、水文隨機分析方法、水文系統分析方法,使人們研究水文現象的能力發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水文科學從水文觀測到基本規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機械操作,發展到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 水文科學和其他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正在不斷興起,學科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同時,人們開始看到,水已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現它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它的社會屬性也日益表現出來,並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因此,水文科學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綜合性科學。 水文地質探測(圖9)
總的來講,水文學從它所隸屬的學科領域看,作為地球物理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水的存在、分布、運動和循環變化規律,水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水圈與大氣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關系;作為水利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水資源的形成、時空分布、開發利用和保護,水旱災害的形成、預測預報與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計算技術。
編輯本段水文學的分類
水文學開始主要研究陸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等,以後逐漸擴展到地下水、土壤水、大氣水和海洋水。 ① 傳統水文學按研究的水體來進行劃分:河流水文學、湖泊水文學、沼澤水文學、冰川水文學、海洋水文學、地下水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土壤水文學、大氣水文學等。 ② 由水文學採用的實驗方法,派生出三個分支學科:水文測驗學、水文調查、水文實驗。 ③ 由水文研究內容分為:水文學原理、水文預報、水文分析與計算、水文地理學、河流動力學等。 ④ 作為應用科學,水文學分為:工程水文學、農業水文學、土壤水文學、森林水文學、城市水文學等。 ⑤ 隨新科學、新技術的發展和引進,出現新分支:隨機水文學、模糊水文學、灰色系統水文學、遙感水文學、同位素水文學等。
編輯本段水文地質學的簡要發展過程
水文地質學(圖10)
盡管19世紀已開始使用水文地質學一詞,但到20世紀初科學家Mead才給出這個術語一個廣泛的含義: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表以下水的發生與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這將近30年的時間里,水文地質學一下子成熟了,成為地球科學羽翼豐滿的一員。1960年之前,水文地質學主要是地質學家的領域,作為一個自然科學家,對於控制地下水流動的因素和規律,毫無興趣或者知之甚少,任憑差分方程式去加以描述。另一方面,工程師在估算井的單位出水量和總出水量時,只顧得計算,處於岩層「透水」和「不透水」之間的灰域之中,無所適從。 久遠以前直到20世紀50年代,兩種分叉的、幾乎完全獨立的方法,各不相關地沿著平行的路徑研究著地下水;一邊被科學家好奇心所驅使;另一邊受到工程師務實精神的推動。兩個分支的演變在時間上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理論與假說的定量表述,以及數學上的嚴格推導為其分界(圖1)。 17世紀處在「自然科學分支」的「猜想」階段,關於泉的成因以及水循環,出現了首批記錄在案的問題與解答。偉大的思想家們,從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開始,包括亞里士多德、泰勒斯(Thales)、柏拉圖,甚至笛卡兒和開普勒(17世紀)都曾猜想:泉水來源於海洋中擠榨出來的水,或者是在洞穴中冷凝而成的;而雨水不足以保持河水流量。然而,在另一個陣營中,波爾洛(Marcus Vitruvius Pollo)認為,泉來源於入滲的雨水,這一看法受到文奇(Leonardo da Vinci)和帕利西(Bernard Palissy,16世紀)的支持。定量水文觀測始於17世紀,佩羅(Pierre Perrault,1608-1680)在塞納河盆地測量了3年降水量,得出降水量是河流流量的6倍。馬利奧特(Mariotte,1620-1684)驗證了佩羅的觀測結果,而哈雷(Halley,1656-1742)證明了注入地中海徑流的不足部分消耗於蒸發。梅瑟利(La Metherie,1791)開始測量岩石的滲透性,將入滲水區分為地表徑流和深部儲存,於是,水均衡的初步概念形成了。 盡管第一個自流井是1126年在法國阿圖瓦(Artois)成井的,但是,關於自流現象的第一個有記錄的解釋出現於17世紀,卡西尼(Cassini)和瓦里斯內利(Vallisnieri)都正確地指出:承壓含水層的高水壓是產生自流的原因。進一步試圖將概念精確化的結果是,強化了絕對隔水性的觀念,然而,對廣泛分布的區域性含水層和隔水層的研究,很可能因而形成了地下水盆地的概念,在這方面,最基礎同時也是最有影響的著作,則是赫伯特的「地下水運動理論」(M.King Hubbert,1940)。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開始了並非出於實用目的的地下水化學研究,著重於分類(Palmer,Scholler)及化學成分演變的影響因素分析(Chebotarev,Scholler,Back)。 「工程學科分支」的第一階段,時間從很早前到1856年,主要著力於發展經驗性實用方法技術,構建集取地下水的設施,以及從泉、井、坎兒井,以及其它水源提升輸送地下水。第二階段是「定量評價」階段,以1856年達西定律的發表為標志。達西方程觸發了根據地下水位變動預測井的出水量的興趣;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人們熟知的計算公式:裘布依、泰斯、雅可布、溫澤爾(Wenzel)等,討論的全是地下水位和理想承壓含水層的定量預測。 20世紀50年代晚期到60年代早期,也許是由於偶然的巧合,也許是由於下意識地交流滲透,絕對隔水性的觀念受到來自兩個分支的強烈質疑——工程師們從評價含水層和井的出水量出發產生疑問,而地質學家在研究盆地地下水流動時發現了問題。雅可布、漢圖斯、諾曼(Neuman)、威瑟斯龐等,引入並發展了越流含水層的概念,並將其擴展到盆地尺度的含水層系。自然科學分支這邊,托特的均質的「統一盆地」被弗里澤和威瑟斯龐 「非均質化」了,通過數值模擬,揭示了不同形態、不同規模含水岩系的基本流動型式。兩方面共同的最終結論是,岩體存在水力連續性。基於岩體存在水力連續性的結論,很快人們就認識到,存在著時空尺度差別很大的流動系統,而每個系統具有自己的作用過程與伴隨現象。於是,統一的觀念誕生了,不斷流動著的地下水是一種地質營力。 1980年前後,可以看作研究地下水的自然和工程科學兩個分支的融合,從此進入成熟的當代水文地質學發展階段。這個地球科學的新成員,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個專門性分支。為了更好地理解幾乎所有的地質活動,絕對有必要熟悉當代水文地質學的基本理論。與此同時,需要培養具有獨特的教育和專業背景的、全職的水文地質學家。 當代水文地質學有以下3個主要特徵概念:①地下水流動系統發育的空間尺度,變化范圍很大;②地下水流動系統發育的時間尺度,變化范圍很大;③流動的地下水是無處不在的地質營力,其作用可以達到地面以下極大深度,對極其廣泛的自然過程與現象,都有著控制性影響。 水文地質學向何處去發展?作為一門成熟科學,建立於工程師的數學嚴謹和科學家自由想像之上,建立於相關學科的技能、方法和技術之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水文地質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不大可能有新的突破;反之,預期將會出現各種「名副其實」的學科分支,例如:環境水文地質學、污染水文地質學、農業水文地質學、油氣水文地質學,等等。 就我國來講,水文地質學的發展歷史是與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分不開的,近半個世紀以來,水文地質學的成長與發展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可稱為奠基階段,主要接受前蘇聯學術思想的影響,基本依照前稱聯模式。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可以稱為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外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因此受西方學術思想影響較多,特別是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現代應用數學與計算機技術等新思想、新理論與新技術的輸入,使水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與研究范疇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使水文地質學從定性研究進入到了定量研究階段,納入到系統工程的軌道,與現代科學更緊密地融合了起來,因此我們把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奠基階段的水文地質學稱為傳統水文地質學,而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90年代發展階段的水文地質學,稱為現代水文地質學(圖2)。 現代水文地質學的基本特徵主要有:①與現代科學的新理論新學科緊密結合,比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及相應產生的系統科學、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對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②現代應用數學與水文地質學的結合,特別是數值模擬方法得到普遍應用,模型研究成為水資源研究的主要內容,使水文地質學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階段;③從地下水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相互關系的研究,擴大到與社會經濟系統關系的研究。對地下水資源的研究,也從數學模型發展到管理模型與經濟模型的研究;④許多新的分支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比如區域水文地質學、岩溶水文地質學、遙感水文地質學、環境水文地質學、醫學環境地球化學、污染水文地質學以及數學水文地質學、水資源水文地質學;⑤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除計算機技術外,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自動監測技術,室內模擬技術,以及高精度水質分析技術等,都得到普遍應用,推動了水文地質學的發展。 這要強調一點:水文地質學領域中的許多研究都是由水文地質學家、地質學家、水文學家好氣象學家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聯合來完成的。
編輯本段水文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前邊講過,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在人類從事開發利用地下水活動的漫長過程中,通過長期實踐經驗和認識的不斷積累,逐漸形成和充實、發展了有關地下水的知識,按其內涵范疇涵蓋水文學、土壤學、地質學與流體力學等學科。 隨著水文地質科學的發展,它的研究內容越來越廣泛,主要研究內容可歸納為六個方面: ⑴地下水的形成與轉化:闡述地下水起源與形成的基本知識(包括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並探討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交替的基本規律。 ⑵地下水的類型與特徵:闡述地下水的儲存條件及其基本類型,包括地下水的主要理化特性。 ⑶飽水帶及包氣帶中水分和溶質的運動:主要研究地下水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包括地下水向井、渠的流動,以揭示地下水位和水量的時空變化規律。同時探討包氣帶水與地下水溶質運移的基本方程。 ⑷地下水動態與水均衡:討論在不同的天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影響下的地下水動態變化規律,以及不同條件下的地下水水均衡方程。 ⑸地下水資源計算與評價:分別討論局部開采區和區域性大面積開采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的主要方法,並具體介紹有關含水層參數測定及地下水補給量和排泄量的計算方法。同時,闡述地下水水質評價的有關知識。 ⑹地下水資源系統管理:闡述地下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方面的基本知識,著重討論地下水資源系統管理模型及其應用。
編輯本段水文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研究方法:數學物理方法和概率統計方法兩類。 2.應用的技術手段:⑴調查、鑽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遙感技術;⑵各種觀測和試驗技術(水位、流量等的觀測;抽水試驗、示蹤試驗和彌散試驗等);⑶各種地下水模擬技術(目前數值模擬用的較多);⑷同位素技術等。
『肆』 水文地質初步勘查使用的手段是什麼
水文地質勘察的工作內容包括: ①水文地質測繪。對地下水和與其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實地觀測和填圖工作,包括收集有關的資料;布置觀測點和觀測線進行實地調查;測定井、泉等地下水露頭的流量和水質;研究其形成條件,以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條件和岩土的含水性;尋找地下水的富水地段,選定進一步勘探和試驗工作的地點等。利用遙感技術,對衛星照片和航空照片進行解譯,以配合水文地質測繪,是一種又快又好的方法,可以提高地面測繪的效率和精度。 ②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常用來尋找地下水,確定含水層的位置,劃分鹹水體和淡水體界線等。在水文地質勘探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有電測深法、電剖面法、自然電場法、淺層地震法、α-徑跡法等。 常用的鑽井地球物理方法有電測井法、放射性測井法等。物探方法由於比較快速、經濟,常與水文地質鑽探和試驗配合進行,利用物探確定鑽孔和抽水試驗地點,可以提高效率。 ③水文地質鑽探。鑽探的目的是確定含水層的位置與分布,以查明地下水的存在條件。所獲岩心要進行詳細編錄,並且利用鑽孔進行抽水試驗或其他水文地質試驗。水文地質鑽探的要求和一般的礦產鑽探不同,要求有較大的孔徑並且用清水鑽進。否則利用鑽孔求得的水文地質參數可能失真。 ④水文地質試驗。水文地質試驗的目的是取得各種參數,為地下水資源評價或礦山涌水量計算等提供基礎資料,包括抽水試驗、壓水試驗、注水試驗和彌散試驗等,最常用的是抽水試驗。 ⑤地下水動態觀測。地下水動態觀測是水文地質勘察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布置鑽探和水文地質試驗時,就要考慮到保留一部分鑽孔用來進行長期觀測,定期測定地下水的水位、水質和水溫,以便為以後的地下水資源評價或其他水文地質計算提供基礎資料。一般要求動態觀測的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時間系列愈長愈好。 ⑥實驗室分析。在水文地質勘察過程中,要選取水樣、岩樣或土樣進行實驗室的水質分析、粒度分析、孢粉或微體古生物分析、同位素年齡測定等。 ⑦編制水文地質報告和圖件。水文地質勘察的成果一般分為報告和圖件兩部分。報告應當正確地反映實際的水文地質條件,回答要求解決的問題。圖件一般是一系列的水文地質圖,根據勘察的目的、要求的不同,圖件的數量和內容都可以不同,常見的有綜合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岩石含水性圖、水化學圖、地下水埋深圖、地下水污染程度圖、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圖等。
『伍』 水文地質條件補充勘探
(一)物探
要准確確定小礦越界采空區及其積水情況,必須在採用人工調查方式的基礎上,採用地面瞬變電磁方法進一步確認15采區東北部、23采區東部及31采區西部小媒礦越界采空及積水情況,保證采區開拓掘進的安全。探測范圍約3km2。
對西翼采區(約3km2)採用地面三維地震勘探查明二1煤煤層中構造發育情況,控制落差在5m以上的斷層。
(二)水文地質鑽探
水文地質鑽探與地下水觀測系統建設同步進行,在地面觀測孔及井下觀測孔施工過程中探查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富水性,具體要求按水文地質勘探規程。
(三)水文地質試驗
根據對超化煤礦現有資料的分析,地面觀測孔完成後可進行抽水試驗和連通試驗,井下疏水巷和疏水鑽孔完成後可進行井下放水試驗,也可採用脈沖干擾試驗的方法。
1.抽水試驗
(1)抽水試驗目的
1)確定抽水井(孔)特徵曲線和實際涌水量,評價含水層的富水性,推斷和計算井(孔)最大涌水量與單位涌水量;
2)確定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為評價地下水資源、預測礦井涌水量、確定礦井疏干排水方案等提供依據;
3)判定龜山斷層性質,了解各灰岩含水層(組)之間的水力聯系。
(2)抽水試驗安排
1)正式抽水試驗:在WO2孔進行正式抽水試驗一次,試驗時段約144h。要求進行3次降深非穩定流抽水試驗,原有灰岩水文孔和新增水文孔約11個孔均進行觀測。在抽水試驗過程中,同時進行地下水示蹤試驗,探查龜山斷層的導水性,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連通性以及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見水文地球化學探查)。
2)簡易抽水試驗:地面各觀測孔鑽進至目的層位均進行簡易抽水試驗1次,試驗時段72h。要求做一次最大降深抽水試驗,是否有觀測孔不做要求。
(3)水位、水量觀測基本要求
1)觀測孔及抽水主孔靜止水位觀測。一般每小時測定一次,3次所測數字相同或4h內水位相差不超過2cm,即為靜止水位。
2)動水位及水量觀測。抽水孔動水位、水量的觀測與觀測孔水位的測量工作需同時進行。較遠的觀測孔,可在開泵後延遲一段時間觀測。
i.按穩定流公式計算參數時,抽水孔的觀測時間間距視穩定情況而定。一般開泵後水位和水量波動較大,應每5~10min觀測一次。然後,視穩定程度,改為15min或30min觀測一次;
ii.按非穩定流計算參數時,抽水孔應保持出水量(或水位)為常量。若前後兩次觀測的流量變化超過5%時,應及時調整。觀測時間主要應滿足於繪出計算用的各種曲線圖,特別是對數關系曲線。要求在開泵的頭10~20min內,盡可能准確記錄較多的數據。一般觀測時間間距如下(min):1,2,2,5,5,5,5,5,10,10,10,10,10,20,20,20,30,30……
iii.一般情況下,抽水試驗結束或中途因故停泵,應進行恢復水位觀測。觀測時間間距,應按水位恢復速度確定。一般為1,3,5,10,15,30……單位為分鍾,直至完全恢復。觀測精度的要求同靜止水位的觀測。
3)穩定標准要求。①抽水過程中的水位和水量歷時曲線不能有逐漸增大或減少的趨勢;②在穩定時間段內,主孔水位波動值不超過水位降低值的1%;當降深小於10m時,水位波動值不應超過3~5cm。觀測孔水位波動值不應超過2~3cm;③抽水量波動值不超過正常流量的5%,當水量很小時可適當放寬;④當主孔和觀測孔的水位與區域地下水位變化趨勢及幅度基本一致時可以視為穩定。
2.井下放水試驗
放水試驗可在不同階段按解決問題的不同分別進行。
1)在22,21,23采區井下水文地質觀測孔施工期間,在鑽孔鑽至設計深度並埋設孔口裝置後,進行簡易放水試驗,觀測鑽孔涌水量和鑽孔水壓(水位)。當已有多個觀測孔時,一孔放水時,應在其他孔進行水壓(水位)觀測,特別應注意觀測水位恢復曲線。觀測數據可用於計算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評價工作面或采區涌水量。
2)在疏水巷中布置的放水孔全部完成後,在西翼采區和東翼采區聯合進行一次L1-3灰岩含水層放水試驗。放水孔分布在21,22,31采區,計12個孔,預計穩定放水量1000~1200m3/h,觀測系統則盡可能利用井田范圍內已完成的井上、下觀測孔,約33個,包括L5-6灰岩觀測孔、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觀測孔。試驗採用大流量、大降深、非穩定流方法,放水試驗時間包括水位恢復觀測共15~20d。此次試驗將對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進行聯合觀測,充分暴露塊斷內L1-3灰岩含水層的水文地質條件,L5-6灰岩、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間的水力聯系,查明塊斷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計算含水層水文地質參數,預計礦井涌水量。同時,放水試驗時L1-3灰岩和奧陶系灰岩含水層的水位動態也將為深部開採的防治水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四)水文地球化學探查
1.取水樣地點和方法的要求
為了建立不同含水層的水質判別標准,應在鑽孔中或井下採取不同含水層的水樣,即:二1煤頂板砂岩水、老窯水、L7-8灰岩水、L5-6灰岩水、L1-3灰岩水和奧陶系灰岩水。
取樣點的分布應盡量廣泛,同一個鑽孔的水質應定期化驗,跟蹤水質變化。這樣所建立的判別函數更具代表性,不會因「特例」而出現不應有的誤判。
2.水樣採取數量和測試要求
奧陶系灰岩水水樣:在新布奧陶系灰岩觀測孔、原有觀測孔及奧陶系灰岩供水孔中分別採取,觀測孔中取樣要求使用定深取樣器,經洗孔後在孔內取一組水樣,一部分做水質全分析,一部分做δT,δD,δ18O值的測定。
二1煤頂板砂岩水和L7-8灰岩水樣:在地面不同觀測孔內分別取樣,各取3組,做水質簡分析。
老窯水水樣:在井下老窯水出水點分別採取,共取3組,做水質全分析。
L1-3灰岩水樣在井下放水孔中採取,各放水塊段分別採取,共取3組,一部分做水質全分析,一部分做δT,δD,δ18O值的測定。
3.放水試驗時的水樣分析要求
在放水前3日內,於放水孔和觀測孔採集簡易水質分析樣。
當放水量達到最大且各觀測孔水位基本穩定時,在所選孔中再取3組同位素水樣,而當整個放水試驗結束且觀測孔水位恢復水位穩定時,再取最後3組水質簡分析樣和環境同位素樣。
水樣的採取方法應按照部頒「煤炭資源地質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長期觀測及水樣採取規程」執行。
(五)岩石力學參數測試
煤層底板隔水層岩石力學性質是底板隔水層抗水壓能力及帶壓開采理論計算的重要數據,因此,在地面觀測孔施工過程中應採取相應層位的岩樣,做岩石力學試驗。
地面2個奧陶系灰岩孔及3個L1-3灰岩孔分別採取二1煤底板岩樣,用以測定隔水層岩石力學性質,每孔取1組,每組18個岩樣,共計5孔(組)。
單孔岩樣測試項目:密度:1塊;容重:1塊;抗壓強度:3塊;抗拉強度:3塊;彈模與泊松比:1塊;抗剪:6塊;滲透性:3塊。
『陸』 如何做好水文地質勘察工作
水文地質勘察:為查明水文地質條件、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或其他專門目的,運用各種勘探手段而進行的水文地質工作。
『柒』 水文地質勘察的介紹
為查明水文地質條件、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或其他專門目的,運用各種勘探手段而進行的水文地質工作。
『捌』 水文地質勘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手段
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手段或工種主要有10種:即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野外試驗、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室內分析測定與實驗、同位素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應用、遙感(RS)技術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等。任何一項水文地質調查,基本上都是採用這些方法手段,通過這些方法手段的有機配合而組織起來的,這些方法手段(或工種)的精度直接決定了勘查成果的質量。近年來,航衛片地質水文地質解譯、GP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地下水同位素測試技術、核磁共振技術、水文地質參數的直接測定方法等新的技術方法已用於水文地質調查中,大大提高了水文地質調查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1.水文地質測繪
水文地質測繪就是按一定的精度要求,對區內地質、水文地質界線和現象進行實地的觀察、測量、描述、調查,並將它們繪製成圖件,總結出一個地區的水文地質規律。水文地質測繪是認識一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第一步,也是全部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目前,航衛片解譯等遙感技術,正廣泛地成為水文地質測繪中的現代化有效手段。
2.水文地質鑽探
水文地質鑽探是勘探地下水的直接手段,同時,也是開采地下水的主要方法。由於它具有效率高、勘探深度大等特點,因而是一項主要的勘探工作。為了得到較好的效果,水文地質鑽探必須建立在水文地質測繪等項工作的基礎上。另外,在只需揭露近地表的地下水露頭或與地下水有關聯的一些地層、構造現象時,可直接使用坑、槽探。
3.水文地質物探
物探是水文地質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水文地質測繪和鑽探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查明許多地質和水文地質問題,從而節省其他工種的工作量。需要著重說明,各種物探方法都有局限性,其結果具有多解性,使用中,應根據具體地質條件,進行分析、對比、綜合研究,使解譯結果真實的反映客觀情況。水文地質工作中應用的主要物探方法有:電法、磁法、地震方法、放射性方法等,近年來,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核磁共振(NMR)等新技術、新方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4.水文地質試驗
在野外調查工作中,為取得各種水文地質參數或解決某些水文地質問題需進行相關的水文地質試驗工作。水文地質野外試驗主要包括:抽水試驗、注水試驗、滲水試驗、地下水流速流向測定試驗、連通試驗、彌散試驗等。根據調查工作需要,應合理布置這些試驗。
5.地下水動態觀測
由於地下水是變化的,為尋找其變化規律性,就需要對區內主要含水層中地下水的動態(包括水位、水量、水質、水溫)進行長期的觀測工作。依據觀測結果,對區內地下水的形成和變化規律,水質、水量和水位進行正確地評價和預測。
6.室內實驗、分析鑒定
實驗室內實驗、分析、鑒定等工作,主要是取得地下水質、岩石的水理學性質,岩石破壞及溶蝕機理,含水層的顆粒成分,地下水運動情況以及地下水年齡等資料。
7.同位素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地下水在形成和運移過程中,各種化學組分的同位素成分都會進入水中,這些同位素蹤跡便可為研究地下水及其與環境介質之間的關系提供重要信息。環境同位素能對地下水起著標記作用和記時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目前在水文地質調查中應用同位素技術主要解決下列問題:①利用放射性環境同位素測定地下水年齡;②利用穩定環境同位素研究地下水的起源與形成過程;③利用放射性環境同位素研究包氣帶水的運動;④利用環境穩定同位素研究水中化學組分的來源;⑤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研究地下水運動及水文地質過程。
8.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寫為GPS),也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連續的三維測速、導航、定位與授時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和保密性。目前,GPS已成為一種全天候、高精度的連續定位系統,且具有定位精度高、自動化、速度快、儀器操作簡便、高效實用、方法靈活多樣等特點。近十幾年來,GPS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GPS在水文地質工作中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確定各種地質點(地質構造、地貌、第四紀地質、岩性點、采樣點等)的位置及坐標(或經度、緯度),並可確定其走向或傾向;②確定井孔、泉、地下暗河等各種水文地質點的位置及坐標;③確定各類地質點及井、孔、泉水等水文地質點的高程;④確定各類地質點、水文地質點之間的距離;⑤地圖功能、導航功能等;⑥確定勘探線方向或水文地質剖面線的方位;⑦查找地圖上有關信息點、興趣點;⑧數據存儲、記憶功能,可建立資料庫,並對數據進行下載和轉換等。
9.遙感(RS)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遙感(Remote Sensing,簡稱RS)就是「遙遠的感知」,它是應用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徵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換言之,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用裝置在飛機或人造衛星等各種飛行器上的專門儀器,接收地面上各種地質體發射或反射的各種波譜信息,由於不同的地質—水文地質體發射、吸收、反射、散射和透射的電磁波波長和頻率不同,從而解譯判定出被測地區的地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並可繪製成各種圖件。其特點是調查面積大,周期快,應用面廣,在提高調查質量,加快調查進度、減少測繪和勘探工作量,減輕體力勞動等方面獨具優越性。
遙感技術(RS)有許多種類,目前在水文地質調查中常用的是航空攝影、紅外探測和多波段測量。利用航空照片可以解譯含水層和含水構造,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圈定富水地段,劃分匯水面積等。紅外遙感技術在尋找淺層地下水方面(如尋找古河道,找出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大小、數量、探測地下熱水,研究岩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等)具有良好效果。利用地球衛星圖像可對地球資源進行調查和進行環境監測,可解譯出區域的地貌形態、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同時還可圈定沖積含水層,尋找泉及地下水溢出帶、淺層地下水分布區,以及用於調查地表水資源和監測環境污染等。
10.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簡寫為GIS),是對各種地理信息或空間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分析和應用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已開始用於地下水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立地下水資料庫及模擬系統。②識別含水層,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③進行地下水水質研究。④進行地下水資源管理。⑤編制水文地質圖。⑥地下水模擬及可視化。
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簡稱「3S」技術。「3S」技術是從20世紀6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現已日漸成熟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由於「3S」技術的日漸成熟,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運用「3S」技術進行數字化地質填圖,從而實現了地質填圖的計算機化和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國數字化地質填圖工作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目前,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正在地質、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逐步推廣應用。
『玖』 水文地質勘察的水文地質勘探
水文地質勘察的工作內容包括:
①水文地質測繪。對地下水和與其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實地觀測和填圖工作,包括收集有關的資料;布置觀測點和觀測線進行實地調查;測定井、泉等地下水露頭的流量和水質;研究其形成條件,以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條件和岩土的含水性;尋找地下水的富水地段,選定進一步勘探和試驗工作的地點等。利用遙感技術,對衛星照片和航空照片進行解譯,以配合水文地質測繪,是一種又快又好的方法,可以提高地面測繪的效率和精度。
②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物探)常用來尋找地下水,確定含水層的位置,劃分鹹水體和淡水體界線等。在水文地質勘探中常用的地面物探方法有電測深法、電剖面法、自然電場法、淺層地震法、α-徑跡法等。 常用的鑽井地球物理方法有電測井法、放射性測井法等。物探方法由於比較快速、經濟,常與水文地質鑽探和試驗配合進行,利用物探確定鑽孔和抽水試驗地點,可以提高效率。
③水文地質鑽探。鑽探的目的是確定含水層的位置與分布,以查明地下水的存在條件。所獲岩心要進行詳細編錄,並且利用鑽孔進行抽水試驗或其他水文地質試驗。水文地質鑽探的要求和一般的礦產鑽探不同,要求有較大的孔徑並且用清水鑽進。否則利用鑽孔求得的水文地質參數可能失真。
④水文地質試驗。水文地質試驗的目的是取得各種參數,為地下水資源評價或礦山涌水量計算等提供基礎資料,包括抽水試驗、壓水試驗、注水試驗和彌散試驗等,最常用的是抽水試驗。
⑤地下水動態觀測。地下水動態觀測是水文地質勘察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布置鑽探和水文地質試驗時,就要考慮到保留一部分鑽孔用來進行長期觀測,定期測定地下水的水位、水質和水溫,以便為以後的地下水資源評價或其他水文地質計算提供基礎資料。一般要求動態觀測的時間不少於一個水文年,時間系列愈長愈好。
⑥實驗室分析。在水文地質勘察過程中,要選取水樣、岩樣或土樣進行實驗室的水質分析、粒度分析、孢粉或微體古生物分析、同位素年齡測定等。
⑦編制水文地質報告和圖件。水文地質勘察的成果一般分為報告和圖件兩部分。報告應當正確地反映實際的水文地質條件,回答要求解決的問題。圖件一般是一系列的水文地質圖,根據勘察的目的、要求的不同,圖件的數量和內容都可以不同,常見的有綜合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岩石含水性圖、水化學圖、地下水埋深圖、地下水污染程度圖、水文地質參數分區圖等。
『拾』 勘察報告場地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情況怎麼描述
鬆散孔隙水?應該叫鬆散堆積物孔隙潛水,這個是我們鑽探幾米、十幾米經常見到的地下水。另外,潛水之上經常還有局部弱或相對隔水層上的上層滯水,這類水受水文氣象條件變化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