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屬於什麼地質層
⑴ 誰知道成都市地質結構
地質構造沒有以城市為研究單位的,起碼應該是地區。
把學術(地形區劃分)和政治(行政區劃)分開。
⑵ 成都市的地質結構
這些東西好像都是保密的東西,詳細的數據,除非泄密,一般在網上找不到。如果真的需要比較詳細的數據,建議去有關單位查詢,比如當地的地質隊、地調院,國土資源部門等
⑶ 成都平原的地質構成是什麼
成都平原第四系較為發育,由不同時期和不同成因類型的鬆散堆積物組成,以中上更新統分布最廣,其餘為零星分布。地層厚度變化大,從西北向東南厚度變薄,由40多米變為幾米,為河相沖——洪積、冰水堆積成因。 全新統(Q4)為近代河流沖一洪積層。形成河漫灘和一級階地,河漫灘由灰色砂及砂礫卵石構成;一級階地上部為灰色砂質黏土,局部地方夾粉細砂層,下部為黃灰色砂礫卵石,粒徑4~10厘米。 上更新統(Q3)廣布平原地區,與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觸。為流水、冰水堆積層,主要分布於二級階地,上部為褐黃色砂質黏土、黏質砂土、灰褐黃色砂礫卵石層;中部為淺黃褐黃色成都黏土及砂質黏土含鐵錳質結核;下部為砂礫卵石層夾粘土層,礫卵石成分多為花崗石、石英岩、變質岩類,呈渾圓狀,粒徑一般為3~10厘米,厚5~40餘米。 中更新統(Q2)與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觸。上部為黃、棕黃、紫紅色粘土,含鐵、錳質碎屑及結核。黏土裂隙發育,吸水性強,網紋狀裂隙中常充填白色高嶺土,厚度8~12米;下部為黏土泥礫層,其頂部常夾黃砂透鏡體,礫石成分以花崗岩、石英岩為主,次為深色變質岩類,粒徑多為3~8厘米,次圓狀,無明顯粒序性和定向性。 中、下更新統(Q1-2)為冰磧——冰水堆積層,不整合基岩之上,上部為棕黃色黏土,這種黏土多呈硬塑狀態,含鐵、錳質、硅質、鈣質結核與白色高嶺土團塊,具良好的黏性,可塑性與強偏中等程度的膨脹性,其厚度為數米至10餘米,黏土層下為砂礫卵石層,厚數米至20餘米,卵石層下與白堊系灌口組呈不整合接觸。 白堊系(K)上部多遭剝蝕而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因此出露較為零星,總厚度大於319米,自上而下可劃分如下。 上統灌口組(K2g)為邊緣湖相沉積的紫紅、棕紅色泥岩夾泥質粉砂岩,泥岩中夾綠色斑點薄層石膏及鈣芒硝,上部遭受剝蝕出露不全。 上統夾關組(K2j)為河湖相沉積,主要為紫紅、磚紅色長石砂岩組成,中一細粒結構,厚層至塊狀構造,泥質膠結,上部夾數層同色薄層或透鏡狀砂質泥岩,風化強烈。砂岩主要成分為石英、長石、岩屑,底部為棕褐色礫岩,厚度大於149米,與上覆灌口組呈整合接觸 下統天馬山組(K1t)為河湖相沉積,為紫紅色泥岩、砂岩不等厚互層,夾數層不穩定礫岩。縣區厚度大於142米,與上覆夾關組底部礫岩呈假整合接觸。 侏羅系(J)自上而下可劃分如下。 上統蓬萊鎮組(J3p)為一套淺濱湖相沉積。地層中含薄層石膏,泥岩中普通含鈣質。區內以較穩定的兩層黃綠色頁岩作為標准層,將該組地層分為三段。上段為棕紅、紫紅色泥岩與灰紫色細粒砂岩不等厚互層。由下向上砂岩減薄,泥岩增厚,顏色由紫紅變成棕紅色。底部為綠色頁岩。與上覆白堊系天馬山組。底部礫岩呈假整合接觸。中段為棕紅、紫紅色泥岩、砂質泥岩,與灰白色、灰紫色中、細粒砂岩互層,上部夾3~7米厚的淺灰色泥灰岩及頁岩。底部為黃綠色頁岩。下段以紫紅色泥岩為主,夾泥質粉砂岩及透鏡狀長石、石英砂岩,底部為紫紅、灰白色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岩。 中統遂寧組(J2sn)以紫紅色泥岩為主夾泥質粉砂岩,其間常夾薄層石膏及方解石細脈和透鏡狀石英砂岩,灰綠色花斑,蟲蛀狀乾裂紋。為較穩定淺湖相沉積;與上覆蓬萊鎮組呈整合接觸。地層岩性單一,橫向變化不大,縣區厚度大於360米。 中統上沙溪廟組(J2s2)為湖相沉積。以紫紅、紫褐色泥岩為主,夾泥質粉砂岩及長石石英砂岩。泥岩普遍含鈣質團塊。由下向上岩石顆粒變細,砂岩減薄,泥岩增厚。上與遂寧組底部砂岩呈整合接觸。
麻煩採納,謝謝!
⑷ 成都平原的地質結構是怎樣的
以北川-汶川-康定-小金河為界,該界以東為揚子地台,以西是松潘-甘版孜地槽區。成都平原權雖然鄰近龍門山斷裂帶,但卻屬於地址上十分穩定的揚子地台(即華南地塊)。四川盆地從侏羅-白堊紀喜馬拉雅期(約1.3億年前)構造活動結束海侵、成為陸地後,就進入穩定的地台發展期,期間,龍門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約 6500萬年)形成。
除西面斷裂帶外,成都平原南面和東面地質相對穩定。成都平原西南面的浦江至新津斷層帶長度約 80 公里,規模較小,在該斷層帶曾經發生過兩次5級左右地震,構造活動不明顯;成都平原東面的龍泉山褶斷束,斷裂規模約90公里,過去200萬年未有顯著地質活動,已被風雨侵蝕成為台地和淺丘
⑸ 成都平原屬於哪一類堆積地貌
以北川抄-汶川-康 定-小金河為界,該界以東為揚子地台,以西是松 潘-甘 孜地槽區。成都平原雖然鄰近龍門山斷裂帶,但卻屬於地址上十分穩定的揚子地台(即華南地塊)。四川盆地從侏羅紀-白堊紀喜馬拉雅期(約 1 億年前)構造活動結束海侵、成為陸地後,就進入穩定的地台發展期,期間,龍門山在中生代和早新生代(約 6500 萬年)形成。距今 2 百萬年左右的新生代第三紀發生新的強烈地殼運動形成青城山脈,這是距離成都平原最近的最後的造山運動,但成都平原本身沒有重大地質構造活動發生。在西部山區相繼隆起後,成都平原由龍門山前出口的岷江、湔江、西河、南河等八條主要河流所堆積形成的洪積沖積扇聯合而成。四川盆地作為龍門山的前陸凹陷充填了一套中生代陸相碎屑沉積,其中成都平原最高沉積厚達 8000~10500 米,從一個側面證明其悠久穩定的地質歷史。
從地質形成的歷史來推斷,成都平原至少在200萬年前就已開始形成
⑹ 成都屬於什麼地形
成都為平原地帶,繞城高速東面則逐漸為丘陵,西面基本也是平地再遠點幾十公里外則為山地.
整個四川為盆地地形
⑺ 請問重慶及成都周邊地區的地質構造情況(都是什麼岩層)
看一下四川的 地質圖就知道了 重慶在四川盆地東部 川東高陡帶上,屬隔檔式褶皺;成都在四川盆地西側,位於川西前陸盆地上,地貌屬沖積扇的沖積平原上。地層出露有二疊-白堊都有出露。
⑻ 成都地質情況
成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涼、冬暖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專溫16攝氏度,年降雨量屬1000毫米左右。成都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多雲霧,日照時間短。民間諺語中的「蜀犬吠日」正是這一氣候特徵的形象描述。成都氣候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空氣潮濕,因此,夏天雖然氣溫不高(最高溫度一般不超過35攝氏度),卻顯得悶熱;冬天氣溫平均在5攝氏度以上,但由於陰天多,空氣潮,卻顯得很陰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兩個月,冬春兩季乾旱少雨,極少冰
⑼ 四川是什麼類型的地質結構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回。
主要有褶皺、節答理、斷層。
特徵: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