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構造和岩性對地貌有什麼影響
1. 地質構造類型對地貌的作用
地質構造分類:
1)褶皺: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發生彎曲變形回
分類:a、背斜答:岩層一般向上彎曲,常成為山嶺
b、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常成為山谷
判斷方法:由中間向兩側岩層由老到新的位背斜;由中間向兩側岩層由新到老的位背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2)斷層:岩層發生破裂,並且岩斷裂面兩側岩塊由明顯的錯位、位移
上升岩塊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
下沉岩塊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2.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有什麼關系
地質來構造是一定的地質作用使岩層的源埋藏狀況發生了某種相應的改變,比如受到擠壓彎曲形成褶皺,其中向上隆起的形成背斜,向下彎曲的形成向斜;或者使岩層斷裂形成斷層,相對於兩邊上升的岩塊形成地壘,下降的形成地塹。
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表面貌,如背斜構造長形成的構造地貌是山嶺,當然在其他條件影響下也可能形成谷地,等等
希望採納
3. 影響地下水的地質因素
影響地下水的地質因素,主要是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特別對基岩地下水的富集來說,地層岩性是地下水賦存的基礎;地質構造是控制地下水埋藏、分布和運動的主導因素;地貌條件則是影響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的重要條件。
1.地層岩性
對鬆散沉積物(鬆散岩石)中的地下水來說,決定地下水賦存和徑流條件的,主要是鬆散沉積物的成因、物質成分和結構。例如,山前地帶的沖洪積相的砂礫石層,往往有較好的孔隙含水層。在大面積沖積平原的古河道中,厚度大的砂層賦存有較豐富的水量;在河谷階地上,「二元結構」底部的砂礫石層往往為水量較大的含水層。
對於堅硬岩石中的地下水來說,決定地下水賦存和運動有重要意義的,首先是可溶性岩石的分布。在堅硬岩石中主要的含水層和透水層是洞穴發育的岩溶地層,其中可有豐富的地下水。如華北的奧陶系馬家溝灰岩和寒武系張夏灰岩,這些可溶岩地層都是當地堅硬岩石中透水性最強的最富水地層。在砂頁岩、泥岩互層的地層中,地下水一般不豐富,只有一些層面裂隙水和厚層砂岩中的層狀裂隙水。在火山岩和結晶岩體中也都只有一些裂隙水。
地層岩性不僅影響地下水的賦存,而且還影響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
2.地質構造
地下水的埋藏、補給、徑流、排泄、水質以及地下水的類型都直接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地質構造對地下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構造的形態特徵和力學性質及其規模上。如在大的向斜盆地和大斷裂形成的地塹中,往往分布有范圍廣、厚度大的含水層,地下水資源豐富;反之,在較小的向斜盆地或背斜中,地下水資源就不豐富。
斷層的力學性質對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也有較大的影響。大斷裂兩側的岩性、構造乃至地貌常常有很大的改變,因此,大斷裂往往是水文地質分區的邊界。構造破碎帶通常是地下水的貯存場所和運移通道。尤其是導水斷層不僅可使不同含水層發生水力聯系,並儲存有豐富的地下水。
阻水斷層則使地下水流受阻,常在斷裂帶強透水層一側聚集有豐富的地下水。
按地質力學的觀點,同一構造體系的結構面力學性質不同,其富水性必有差異。一般認為張性斷裂帶及斷裂構造的交匯處,地下水往往比較富集。在壓性斷層破碎帶,除裂隙密集帶和影響帶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以外,壓性斷層破碎帶一般起相對隔水作用。扭性斷裂帶,如果有低序次的延伸遠、發育深度大的構造裂隙,其導水性和富水性也比較好。
3.地貌條件
地貌不僅控制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條件,而且,還能反映出地下水的分布狀況和埋藏條件等。
地形形態直接影響降水的入滲量。在補給區面積和岩性相同的條件下,平緩地形比陡傾地形接受降水入滲的量要明顯的增多。
山區的地下徑流條件好,平原區則相對較差。
溝谷密度和切割深度是決定地下水排泄的重要條件。山西東側太行山區溝多、谷深,泉多且流量較大。
當距排水基準面的地形高差越大時,地下水埋藏就越深;反之,地下水埋藏就越淺。對淺層地下水來說,地貌條件對地下水的富集有控製作用。
另外,在地下水活動強烈的岩溶地區,還可藉助地表岩溶形態的分布規律,尋找地下的岩溶水。例如,發育在岩溶峰叢山區的地下河道,在地表常有與暗河位置相應的干谷、串珠狀窪地、漏斗、溶井、落水洞等明顯的地貌標志。據此可以尋找地下暗河(圖1-6)。
圖1-6 廣西河池唐甫—拉悶地下暗河的地貌標志示意圖
4. 地質構造與地層岩性
工程區位於青藏高原東部,主要涉及清水河北、主峰、桑日麻和甘德南4條活動斷裂,其中桑日麻斷裂具有較寬的破碎帶,控制河谷的展布和第三系(古、新近系)發育。該區屬於巴顏喀拉褶皺帶,班瑪縣哇爾依鄉—白玉鄉以北為阿尼瑪卿斷裂帶的南亞帶,哇爾依鄉—白玉鄉以南到杜柯河東北為巴顏喀拉北復向斜帶,杜柯河西南—達曲東北為巴顏喀拉中斷裂褶皺帶,達曲西南為巴顏喀拉南復向斜帶,主要斷層有阿壩斷層和阿柯河斷層等。在幾個擬建壩址附近可見多處褶皺斷層現象,還可觀察到地塹地壘的存在。
工程區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擠壓作用的接觸地帶,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活動構造,以及重新活動的老構造帶。上升運動引起剝蝕作用加劇,溝谷下切,從而造成地表被切割,山高谷深,15個候選壩址處的河谷比較狹窄,谷嶺相差200m以上。強烈的新構造運動使基岩部分變質、破碎,使得河流階地上的第四系鬆散物質成為泥石流固體物質的補給源地。據調查,工程區大部分泥石流溝均分布在新構造運動抬升或垂直差異性抬升的地段。
工程區位於可可西里—金沙江地震帶的東南部,其南部為鮮水河-爐霍地震區,西北部為達日地震區。據地震觀測資料,達曲—賈曲引水線路沿途未見有5級以上地震記錄,引水線路經過的大部分地區地震烈度為Ⅶ度區。據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資料,工程區大部分為基本穩定區和穩定區。
根據中國強地震震中、地震帶分布和震害分區圖,工程區位於山區岩體崩滑與地震斷層發育區。從地震帶來看,大渡河與雅礱江中游之間的地區屬於青藏高原地震帶中的康定—甘孜地震帶,玉樹—甘孜—爐霍為高地應力區,在玉樹附近曾有過7.5級的地震(1937年1月7日)。規劃中的引水樞紐包括亞爾堂和克柯,這兩個地區位於阿壩附近,而阿壩附近曾發生過7.8級的地震(1947年3月17日)。
部分引水樞紐建壩工程地質條件見表1-3。
表1-3 部分引水樞紐建壩工程地質條件
工程區內除太古宇和寒武系之外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三疊系是工程區出露的主要地層,其次為第三系(古、新近系)、第四系,侏羅系、白堊系呈零星分布。地層分布和岩性特徵如下:
元古宙地層零星分布於秦祁昆褶皺帶和唐古拉准地台帶內。阿尼瑪卿山及瑪沁、苦海、賽什塘等,以片麻岩、片岩為主,偶夾灰、灰白色大理岩及混合岩,與古生界和中生界呈斷層接觸。在准地台地區玉樹縣,岩性為片麻岩和大理岩,與上覆三疊系呈不整合接觸。
古生界奧陶系—志留系以淺變質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為主,間夾薄層灰岩、黑色燧石層或硅質層,厚達數千米。志留系以千枚岩、片岩夾大理岩、硅質岩、灰岩為主,上部夾有蝕變玄武岩,中部為深灰色大理岩、結晶灰岩與千枚岩、片岩互層,總厚度大於1175m。泥盆系在玉樹和巴塘西南地區出露有中、上泥盆統,岩性為砂礫岩、火山岩及淺海相碳酸鹽沉積岩,覺擁和康巴地區為黑色灰岩、泥灰岩、砂岩夾板岩。石炭系主要分布於西傾山、唐古拉山及阿尼瑪卿山,阿尼瑪卿山一帶有上石炭統出露,厚792m,岩性為雜色變質礫岩、砂礫岩、砂岩、板岩夾煤線,瑪積雪山—喀兒科一帶,岩性為灰白色中厚層塊狀灰岩,厚367~896m。二疊系在玉樹上拉秀一帶出露上二疊統,岩性為砂岩、粉砂岩夾頁岩和煤線,在玉樹—馬尼干戈一帶為下二疊統,岩性上下部差異較大,下部以含火山岩為特徵,上部以石英砂岩為主。在巴顏喀拉山,下二疊統布青山群下岩組下部為千枚岩、板岩、片岩夾凝灰岩和多層灰岩透鏡體,上部為中基性火山岩夾大理岩化灰岩;上岩組為中厚層灰岩夾千枚岩、板岩和砂岩。
中生界三疊系在工程區內主要分布在巴顏喀拉地層區,這是一套普遍受淺變質含火山岩屑類復理石建造,層序完整連續,岩層褶皺和韻律發育,厚度巨大,化石稀少。下三疊統昌馬河組為淺變質凝灰質長石石英細砂岩、岩屑長石砂岩、粉砂質板岩韻律互層,局部夾中基性火山岩及灰岩透鏡體,厚度差異較大,砂板岩比例不一。中三疊統甘德組為一套產狀穩定的淺變質長石砂岩夾少量板岩,局部夾灰岩和火山岩。上三疊統巴顏喀拉山群下岩組分布較廣,主要岩性為板岩、砂質板岩夾砂岩、少量不純灰岩;上岩組為長石岩屑砂岩、石英砂岩、粉砂質板岩,局部夾中基性火山岩透鏡體,分布范圍相對較小。中生界陸相侏羅系和白堊系分布零星,侏羅系岩性以火山岩和粗碎屑岩為主,白堊系岩性差異較大。
新生界也是工程區主要地層之一。第三系(古、新近系)遍布各大山系和山間盆地,為內陸型河湖相建造,少數為火山碎屑岩建造。古近系下部為棕紅色塊狀細礫岩、泥岩、砂岩,厚117.6m;中部為棕紅色塊狀泥岩夾薄—中厚層狀砂岩及少量灰綠色中厚層灰岩和石膏岩,厚763.8m;上部由紫紅色塊狀礫岩、砂岩組成,厚度大於617m。新近系以中新統分布最廣,其下部為厚層岩屑長石砂岩、含礫岩屑長石砂岩夾粉砂質泥岩,局部夾薄層石膏;上部為巨厚層成分復雜的礫岩、厚層含礫砂岩。上新統岩性與中新統岩性差別不大。新生界第四系下更新統主要分布於黃河源區兩湖南北兩側,巴顏喀拉山主脊帶、阿壩盆地和若爾蓋盆地,下部為冰磧層;上部為河湖相沉積物。中更新統散布於巴顏喀拉山及周邊山地,主要由冰磧泥礫和冰川漂石組成,以成分復雜的漂礫為顯著標志。上更新統分布較廣,與全新統相伴。全新統分布於盆地中,厚度5~40cm,以沼澤、湖泊相沉積最廣,其次是洪積、沖積和風積物。
工程區內岩漿岩活動起始於元古宙,終止於第三紀(古、新近紀),主要有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集中分布在阿尼瑪卿山、通天河沿岸,以及巴顏喀拉山地區。
5. 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和對地貌的影響
對於耕地和林地而言
主要限制因素是坡度
坡度大的做林地
坡度小,平緩的做耕地
居民點多分布於地質沉降區
因為這里沉積大於侵蝕因而資源豐富
並且沉降區多為河流下游
土地較肥沃
人們離水源較近
生活方便
希望可以幫到你
6. 氣候、地貌、岩性之間的關系
氣候對於地貌的改變:崩塌是和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密切相關的,因而,在一些日溫差,年溫差較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易形成崩塌,改變地貌結構。
地質構造是地貌形態的骨架,在地質構造影響下,出現各類構造地貌.而岩性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抗蝕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區,岩性差異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態。
參考:http://cache..com/c?m=&p=8c77d216d9c045e608e2962f4859&user=
7. 岩性和產狀對地貌發育的影響
大地貌單元主要受大地構造所控制,而組成地貌的岩石性質與地層產狀,對於中、小型地貌的發育則具有一定的影響。
火成岩類在新疆各大山系中分布較廣泛。在阿爾泰山的花崗岩類幾乎占據山體的一半。如花崗岩、偉晶花崗岩、花崗斑岩及花崗片麻岩等。這類岩石由多種礦物組合而成,而各類礦物的顏色、顆粒、熱容量、膨脹系數等各不相同,一般易於風化破壞,另外,這類岩石由於年代的差別,早期受到後期的穿插破壞,更易於風化,在阿爾泰山的中低山地區常形成負地形。但也有巨大的花崗岩體構成高大山峰,例如鐵美爾巴坎山。花崗岩體經球狀風化形成特殊形態(相片5)。天山內部剝蝕平原上突露及枕狀節理發育的花崗岩體,由於枕狀節理層間易於風化,礦物松解,再經風的吹蝕形成彈簧狀的岩柱。在東天山的博格達峰,由輝長岩和輝綠岩構成,海拔5445m,為東天山的最高峰。此外,地層中的火成岩岩株侵入體,由於它較圍岩堅硬不易被侵蝕,當岩株的圍岩被侵蝕後就形成岩柱地形(相片6)。
變質岩種類繁多,有板岩、石英岩、大理岩、雲母片岩和千枚岩,等等。岩層強度差異懸殊,較堅硬的構成峭拔的高山;較軟弱破碎的地形相對低下。如阿爾泰山的友誼峰,海拔4374m,主要由奧陶系的灰色、淺灰綠色的變質碎屑和花崗岩組成。再如經變質使岩石堅硬形成的山峰———汗騰格里峰,海拔6995m,由大理岩、千枚岩及砂岩、礫岩組成。另外,在哈納斯湖西側的駱駝山,多由灰綠色千枚岩構成,海拔只有2000m左右,這里地層除眾多層面和層理外,還有許多節理和片理,經寒凍風化,沿片理的剝蝕作用,除形成厚層的坡積外,在峰脊附近常為梳狀山脊(袁方策等,1994)。
由於地層的產狀差異,再配合岩性對地貌發育起到明顯的作用。除人們熟知的背斜山或向斜山外,由於傾斜角度和較堅實的岩性配合,可以形成獨特的單斜地貌,這在柯坪地區較為典型。地層產狀水平(地層傾斜3°~5°以內),又是軟硬地層相間,較堅硬地層分布於頂面起到保護作用,經流水切割之後,再經吹蝕,常形成「風城」(雅丹),如烏爾禾魔鬼城,准噶爾盆地內的烏倫古湖以南到夏孜蓋一帶,伊吾淖毛湖東部地區,哈密以東以南地區以及羅布泊地區均有出現,其形態如蘑菇狀、塔形、宮殿狀等。在古、新近紀泥岩分布區,由於其垂直節理較發育,加之頂部受第四紀膠結礫石層保護形成土林(相片7)。
8.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岩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我們稱之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使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因而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它們是由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
褶皺背斜岩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彩圖1-2-5)。
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以及我國華山北坡大斷崖等。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岩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了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地質找礦、采礦、工程建設等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設方面,如隧道工程通過斷層時必須採取相應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發生崩塌;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
9. 地貌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1, 地貌形成的營力——內力和外力。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回大起伏形態答。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夷平地表。
2, 構造運動形成的地球表面的形態,叫做構造地貌。按照構造地貌的空間尺度,可以將構造地貌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區域構造地貌和局地構造地貌。
3, 岩性對地貌發育有顯著影響。岩性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抗蝕力,因此,同一外力作用區,岩性差異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態。另外,岩石的節理、片理和層理,岩石的可溶性等因素對地貌發育也具有重要影響。
4, 時間因素。在其他相同條件的情況下,作用時間長短不同亦會出現不同的地貌形態,顯示出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5,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對地貌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岩石風化、土壤形成、水土保持及生物遺體經過地質作用後形成具有生物活動痕跡的各種地貌景觀。
6, 氣候因素。大多數地貌外動力都受氣候因素的控制。氣候水熱組合不同導致外動力性質、強度和組合狀況發生差異,最終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及地貌組合。
7, 人類活動對地貌的影響。一是通過改變地貌發育條件加速或延緩某種地貌過程;二是直接干預地貌過程,甚至改變地貌發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