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任務有哪些
❶ 在一般地區,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任務有哪些
1查明隧道通段形、來貌、層、岩性、自構造岩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岩層層理、片理、節理等軟弱結構面產狀及組合形式斷層、褶皺性質、產狀、寬度及破碎程度;土質隧道應著重查明土類型、結構、物質、密實程度等傍山隧道外側洞壁較薄應預測偏壓帶各種危害
2查明隧道否通煤層、膨脹性層及害礦體等含些層段應預測層膨脹洞身影響並害氣體或放射性物質含量作評價
3查明良質、特殊質隧道通影響特別洞口位置及邊坡、
仰坡影響提工程措施意見
4查明隧道附近井、泉布情況析隧道區水文質條件判明水類型、水質及補給源預測水侵蝕性洞身段涌水量岩溶區應析涌水及填充物否突涌危險
並充估計隧道挖引起表塌陷及表水漏失問題提相應工程措施意見
5於深埋隧道應做隧道溫升溫預測岩層堅硬、緻密、性脆、構造應力集段應考慮發岩爆能性
6綜合析岩性、構造、水等關質測繪、勘探、測試段確定隧道圍岩級別
7隧道洞口需要接明洞段應查明明洞基底工程質條件
8查明橫洞、平行導航、斜井、豎井等工程質條件
❷ 水文地質鑽探的基本任務
水文地質鑽探的任務,主要決定於勘探目的(供水或排水)、調查階段(普查、初勘、詳勘、開采)和勘探區的自然地理、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其基本的任務是相同的,即除完成地質鑽探任務外,還包括以下幾方面:
(1)揭露含水層,探明含水層的埋藏深度、厚度、岩性,查明各含水層的水位、水力性質和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
(2)藉助鑽孔進行各種水文地質試驗,確定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水文地質參數。
(3)利用鑽孔進行地下水動態觀測。
(4)通過鑽孔(或在鑽進過程中)採取水樣、岩土樣,以測定含水層的水質、水溫和岩土的水理性質及物理力學性質。
(5)結合勘探地下水,施工探采結合孔(供水井)。
根據鑽孔擔負的主要任務,可把水文地質鑽孔分為四類:①勘探孔:主要是獲得地質、水文地質基本資料,了解地質、水文地質基本條件;②試驗孔:除擔負勘探孔的任務外,還要進行水文地質試驗;③觀測孔:主要進行水文地質觀測和取樣;④開采孔:取得水文地質資料後,擴成開采井。通常,勘探孔稱為一般水文地質鑽孔,後三者稱為專門水文地質鑽孔。
❸ 水文地質測繪的目的和任務
水文地質測繪是水文地質勘察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一項基礎性的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對地下水露頭及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質、地貌等現象的觀測描述,分析鑒定,綜合研究等環節,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用文字和圖表的形式來闡明區域地下水的形成過程和賦存條件,並就涉及的專屬性問題(如開采、疏干、鹽鹼化防治等)作出一般性評價。
因此,應遵循先測繪後勘探的勘察原則。
水文地質測繪的主要目的是:
(1)為各項經濟建設遠景規劃,如工農業布局、城鎮礦山建設、水利和交通工程的選位與選線、國防工程等提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
(2)為農田灌溉用水、工礦企業用水、城鎮生活飲用水等提出找水方向和圈定水源地段;
(3)為地下熱水和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化學找礦提供資料;
(4)為農田旱澇、鹽鹼化綜合治理、地下水污染與環境保護提供水文地質資料;
(5)為區域性小比例尺水文地質編圖和科研以及專門性的勘探工作提供資料及設計依據。
水文地質測繪的任務是:
(1)查明勘探區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的基本特徵;
(2)確定各時代地層的岩石含水性質,地下水類型,劃分含水層與隔水層,選擇供水目的層,判明供水目的層與其他含水層間的關系;
(3)闡明區內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的地質、地貌條件及地下水動態一般特徵;
(4)評價含水層的富水性與區內地下水資源概況及其開采條件;
(5)初步闡明區域地下水化學特徵及其形成條件,調查地下水污染情況。
❹ 水文地質測繪的方法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是通過野外填圖來完成。首先合理地布置觀測路線,用來控制全區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其次是正確地選擇觀測點,深入分析研究有代表性的地質及水文地質現象,然後准確地填圖,把每個觀測點上的各種實際資料和測定的各種界線確切地標記在地形圖上。
水文地質測繪一般是在比例尺大於或等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基礎上進行的。當無相應比例尺的地質圖時,應在水文地質測繪的同時進行地質測繪。測繪的比例尺應與勘察階段相適應。一般初勘採用1/5萬~1/2.5萬,詳勘採用1/1萬或更大的比例尺。
觀測線路的布置應當是:沿地質、地貌、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方向,以獲得最佳效果。如山區,垂直地層、構造線走向,穿越補給區和排泄區,沿溝谷等地下水露頭較多的地段;平原區,垂直現代河谷和古河道,沿地貌變化最大方向;山前,沿沖洪積扇軸方向穿越補給帶和泄出帶;在水文地質條件變化不明顯的平原和沙漠地區,也可按網狀平均布置。
觀測點應當布置在:地質、地貌、地下水變化最大的或具代表性的地段。如地層、地貌界線,斷層、裂隙密集帶,褶皺軸線,岩漿岩與圍岩接觸線,泉、井、鑽孔、礦井、暗河出入口,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密切地段,以及岩溶形態、滑坡、鹽漬化、沼澤化等物理地質現象發育的典型地段。
觀測點的密度、觀測路線的長度,應按規范「對不同比例尺測繪精度的要求」執行。
水文地質測繪的成果是以文字報告和圖件表示的。基本圖件應包括:實際資料圖、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地下水水化學圖及綜合水文地質圖等。
整個水文地質測繪應劃分為:准備工作、野外調查、室內整理3個階段,有序地進行。各階段的中心工作分別是:設計、野外編錄和成果編制。抓好各階段的中心工作,是質量的保證。這一工作方法與思路也適用於整個水文地質勘察。
❺ 水文地質測繪的測繪工作
水文地質測繪通常是按每平方公裡布置若干觀察點及路線長度來進行的。不同比例尺的測內繪有不容同的點線密度要求,比例尺愈大則要求觀察點愈密,觀察路線也愈長。野外工作時,應詳細描述沿路線所觀察到的所有地貌、地質和水文地質現象,採集土樣、岩樣和水樣進行有關試驗分析或做簡易抽水試驗和試坑注水試驗。觀察點的布置,既要做到對整個區域或某一圖幅的全面控制,又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到地質、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各方面的特殊觀測要求。觀察路線的布置,一般應沿自然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有時也可以局部穿插。
在水文地質測繪過程中,除了常規的地面調查工作外,常要配合進行一定的坑探、槽探和鑽探工作,以便查明地下水的埋藏特徵,研究其分布與運動規律。並圈定有利用價值的勘探地段。在現代沉積物覆蓋地區,為了探索深埋的地質構造、裂隙、岩溶分布以及了解第四紀沉積物及地下水的變化規律,還要進行一定的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在范圍較大或不易通行的山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時,應充分利用已有的航攝像片或衛星照片進行地質判釋。如果沒有可資利用的航攝像片與衛星照片時,也可以進行航空物探工作。
❻ 水文地質測繪的簡介
主要觀測抄內容有:含水層和隔水層的性質、厚度、分布和變化規律及斷層的水文地質特徵;地下水與地質構造、地貌、自然地理現象的關系以及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情況;含水層(特別是主要含水層)的水量、水質及其變化;已有供水或排水設施的工作情況,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等。水文地質測繪工作一般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質圖為底圖進行的。目前水文地質測繪中已廣泛使用航空與航天多譜段紅外或紫外照相等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水文地質測繪的速度和精度。
❼ 水文地質測繪的主要調查內容有哪些
主要觀測內容有:含水層和隔水層的性質、厚度、分布和變化規律及斷層的水文地質特版征;地權下水與地質構造、地貌、自然地理現象的關系以及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情況;含水層(特別是主要含水層)的水量、水質及其變化;已有供水或排水設施的工作情況,以及人類生產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等。水文地質測繪工作一般是以一定比例水文地質測繪尺的地質圖為底圖進行的。目前水文地質測繪中已廣泛使用航空與航天多譜段紅外或紫外照相等技術,有效地提高了水文地質測繪的速度和精度。
❽ 水文地質測繪要求
2.2.4.1 水文地質測繪比例尺
(1)水文地質測繪比例尺,「項目」重點工作區為1∶萬,其他工作區為1∶25萬。
(2)水文地質測繪要在比例尺大於或等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基礎上進行。
2.2.4.2 水文地質測繪的觀測路線布置要求
2.2.4.2.1 布置原則
用最短的路線觀測到最多的地質-水文地質現象。
2.2.4.2.2 布置要求
(1)沿垂直岩層(岩體)和構造線走向。
(2)沿地貌形態變化顯著方向。
(3)沿河谷、溝谷和地下水露頭多的地帶。
(4)沿含水層帶走向。
2.2.4.3 水文地質測繪的觀測點布置要求
2.2.4.3.1 布置原則
觀測點應布置在地質、水文地質有意義的地點,不應平均布置。
2.2.4.3.2 布置要求
(1)地質點布置在地層界線、斷層線、褶皺軸線、岩漿岩與圍岩接觸帶、標志層、典型露頭和岩性、岩相變化帶等。
(2)地貌點布置在地貌分界線和自然地質現象發育處。
(3)水文地質點布置在井、泉、鑽孔、礦井、坎兒井、地表坍陷、岩溶水點(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體等。
2.2.4.4 水文地質測繪精度
水文地質測繪精度主要根據測繪比例尺的大小、區域水文地質復雜程度和地區研究程度來確定。各地區每百平方千米的觀測路線長度和觀測點數可參考表2.2.1確定。
表2.2.1 水文地質測繪的觀測點數和觀測路線長度
注:(1)表中的地質、水文地質觀測點數指復合性水文地質測繪的規定數。(2)未進行過水文地質測繪的地區,地質、水文地質觀測點應為表中規定數的2倍。
2.2.4.5 遙感影像利用
2.2.4.5.1 進行水文地質測繪,要利用現有遙感影像資料進行判釋與填圖,減少野外工作量和提高圖件的精度。
2.2.4.5.2 遙感影像資料的選用需符合下列要求:
(1)航片的比例尺與填圖的比例尺接近。
(2)陸地衛星影像選用不同時間各個波段的1∶500000或1∶250000的黑白像片以及彩色合成或其他增強處理的圖像。
(3)熱紅外圖像的比例尺不小於1∶50000。
2.2.4.5.3 遙感影像填圖的野外工作包括下列內容:
(1)檢驗判釋標志。
(2)檢驗判釋結果。
(3)檢驗外推結果。
(4)補充室內判釋難以獲得的資料。
2.2.4.5.4 遙感影像填圖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千米的觀測點數和路線長度要符合下列規定:
(1)地質觀測點數為水文地質測繪地質觀測點數的30%~50%。
(2)水文地質觀測點數為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觀測點數的70%~100%。
(3)觀測路線長度為水文地質測繪觀測路線長度的40%~60%。
❾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備工作與野外踏勘
主要工作內容為:①收集與研究工作區已有的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資料,對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有初步認識,了解其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及存在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測繪工作;②凡是有航、衛片的地區,必須充分利用,認真判讀和解譯;③根據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進行野外踏勘;④做好有關地質、器件等方面的准備。
(二)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
野外水文地質測繪,應首先從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開始。其目的是查明區內各類岩層的層序、岩性、結構、構造及岩相特點,裂隙岩溶發育特徵、厚度及接觸關系,確定標志層或層組,研究各類岩石的含水性和其他水文地質特徵。
剖面應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層傾向方向布置,要在現場進行草圖的測繪,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作,按要求採取地層、構造、化石等標本和水、土、岩樣等樣品,以供分析鑒定之用。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最好能多測1~2條剖面,以便於對比。如控制剖面上的某些關鍵部位掩蓋不清,還應進行一定量的剝離或坑探工作。
(三)布置野外觀測線、觀測點
1.觀測線的布置原則
按照用最短的路線觀測到最多內容的原則,沿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觀測線,並盡可能多的穿越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暗河出口等)和人工露頭(井、孔等)以及關鍵性的水文地質地段。實際工作中,觀測線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穿越法:即垂直或大致垂直於工作區的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貌單元、含水層走向的方向布置觀測線。該種方法效率高,可以最少的工作量獲得最多的成果,在基岩區或中小比例尺測繪時多用該種方法。
(2)追索法:即沿著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質單元界線、不良地質現象周界等進行布點追索(順層追索)。該種方法可以詳細查明地質界線和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但工作量較大。該種方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水文地質測繪。
(3)綜合法(亦稱均勻布點法,全面勘查法):即在工作區內,採用穿越法與追索法相結合的方法布置觀測線。例如,在鬆散層分布區,則垂直於現代河谷或平行地貌變化的最大方向布置觀測線,並要求穿越分水嶺,必要時可沿河谷追索,對新構造現象要認真研究;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應沿山前至平原,從洪積扇頂至扇緣(或溢出帶)布置,平行山體岩性變化顯著的方向也應布置觀測線;在露頭較差的地段,有時可用全面勘查法,以尋找地層及地下水露頭;在第四紀地層廣泛分布的平原地區,基岩露頭較少,可採用等間距均勻布點形成測繪網路,以達到面狀控制的目的。
2.觀測點的布置原則
觀測點的布置要求既能控制全區,又能照顧到重點地段。通常,觀測點應布置在具有地質、水文地質意義和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地質點可布置在地層界面,斷裂帶、褶皺變化劇烈部位、裂隙岩溶發育部位及各種接觸帶;地貌點布置在地形控制點、地貌成因類型控制點、各種地貌分界線,以及物理地質現象發育點;水文地質點布置在泉、井、鑽孔和地表水體處,主要的含水層或含水斷裂帶的露頭處,地表水滲漏地段,水文地質界線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與活動的各種自然地理、地質和物理地質現象等標志處,對已有取水和排水工程也要布置觀測點。觀測線、觀測點的技術定額參見有關規范。例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2001),見表2-1。
(四)進行必要的輕型勘探和抽水
輕型勘探就是使用輕便工具如洛陽鏟、小螺紋鑽、錐具等進行勘探。
圖2-2 小螺紋鑽(單位:cm)
(3)錐探:即用錐具向下沖入土中,憑感覺來探明疏鬆覆蓋層厚度。探深可達10m以上。用它查明沼澤和軟土厚度、黃土陷穴等最有效。
水文地質測繪中,除全面搜集區內現有的井孔及坑道(礦井)的資料外,還要求在測區進行一些輕型勘探和抽水。例如為取得被掩埋的地層、斷層的確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發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頭等資料時,可布置一些坑、槽、淺鑽或物探工作。為取得含水層的富水性資料,需布置一些機井抽水試驗,為取得鬆散層厚度及被覆蓋的基岩構造等,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五)作好野外時期的內業工作和室內工作
野外測繪時期,每天都應把當日的野外各項原始資料進行編錄和整理,其內容主要包括:原始記錄的整理、野外草圖的清繪,泉、井、孔等資料的整理,水、土、岩樣的編錄登記,並逐步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野外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應當進行階段性的系統整理,一旦發現問題或不足,應立即進行校核或補充工作。
此外,為避免測繪時期組與組之間或相鄰圖幅之間,對一些現象認識不一致或某些界線不銜接,要求各測繪組的調查范圍深入鄰區(組)內一定距離,並常與鄰組進行野外現場接圖。
室內工作的主要內容是:①認真、細致、系統的整理測繪資料,如發現有誤或不足,還應進行補充工作;②完成實驗室水、土、岩樣分析、實驗和鑒定及有關資料整理工作;③做好勘探、野外試驗等資料的整編工作;④編制水文地質圖件(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以及水文地質測繪報告(或圖幅說明書)。通常把水文地質測繪成果納入水文地質調查總的報告中。
傳統的地質、水文地質填圖一般在紙圖上進行,由於野外用紙圖的頻繁使用,所填的地質圖還必須進行清繪,然後再用水彩上色。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所填地質圖缺少地質屬性數據,另外還有修改困難、上色不均勻、效率低、不易保存及數據共享性差等缺點。而基於GPS、RS、GIS(簡稱「3 S」技術)的計算機輔助地質填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因此,在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應盡量採用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
❿ 什麼是水文地質測繪,其內容有那些
hydrogeological survey 為了解 水文地質條件的一種以地面觀察測繪為主野外工作。 其工作內容是按一定的迴路線和觀察點對地貌答、 地質和水文地質現象進行詳細觀察記錄,在綜合分析有觀察、測繪、勘察和試驗等資料的基礎上,編制測報告和 水文地質圖。准備工作水文地質測繪是在已有的 地形底圖和質圖基礎上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