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測剖面怎麼測
㈠ 地質剖面的剖面測制及其應用
剖面測制是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測量工作中的基礎工作,一般放在地質填圖工作的初始階段即設計階段進行,個別放在後期階段進行,應依測區實際情況而定,按需要補測一定數量的剖面。
地質普查和區域地質調查中的地質剖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地層剖面:用來研究岩石物質及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古生物特徵及組合關系、含礦性、標准層、沉積建造、地層組合、變質程度等。建立地層層序、查清厚度及其變化,接觸關系,確定填圖單位。
(二)構造剖面:著重研究區內地層及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形變(如褶皺、斷層、糜棱岩帶(韌性剪切帶))及其構造特徵(節理、破劈理等)、類型、規模、產狀、力學性質和序次、組合及復合關系等。對於研究區域構造的剖面,則要通過主幹構造及典型的構造單元。
(三)侵入岩剖面:主要研究侵入岩的礦物成分、含量、含礦性、結構構造、岩相變化特徵、同化混染、接觸蝕變作用、侵入時期、侵入體與成礦的關系。
(四)第四系剖面:研究第四紀沉積物的年代、特徵、成因類型及含礦性,和地層厚度及變化特徵、新構運動及其表現形式。
(五)火山岩剖面: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徵、構造特徵、與上下地層的接觸關系、火山岩中沉積夾層的建造、生物特徵,確定火山岩的噴發形式、火山的噴發周期,火山構造等。
(六)礦區勘探線剖面:分鉛直剖面和水平剖面,此處僅指鉛直剖面。在布設勘探剖面時,要照顧到整個礦床的各個地段,或兼顧相鄰礦床。剖面線垂直礦體(床)走向線,間距一般與勘探網度一致。勘探線剖面主要反映礦體與圍岩之間的分界;各種岩石之間的界線,構造界線;礦體的數量、分布、形狀、大小、產狀、厚度,礦石的自然類型和工業品級;構造控制和構造破壞等。剖面上標出探礦工程的種類、數量、位置、取樣資料,從而可反映出勘探工作的工程式控制製程度、礦體圈定的合理程度、各地段的儲量級別。
㈡ 怎樣進行地質勘探測量
作為從事地質工程的技術人員,除了應掌握地質勘探工程的專業知識外,還應熟悉勘探工程中的測量工作,尤其是現在測量電子儀器的廣泛使用,測量儀器操作越來越簡單,應具 有參與或組織實施測量業務的能力,合理使用測量資料。
地質勘探測量通常包括地質填圖、勘探工程、地質剖面等測量工作。
第一節 概述
地質勘探是為了詳細查明地下資源,並確定礦物位置、形狀及儲量。地質勘探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和精查三個階段。普查階段是根據在地表上所發現的礦點(礦體露頭)以及配合地表揭露工程和少量的勘探工程等手段所進行的地質觀察。初步查明礦產的品種、礦體的規模、形狀和產狀,確定礦石的品位和儲量。詳查階段亦稱勘探階段,是在普查基礎上對礦區進行更詳細的勘查,目的是查明礦區的地質構造、礦體產狀、礦石品位、物質成份及儲量等獲得更可靠的地質資料。精查是在普查和詳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查明礦產品的埋藏情況,確定礦體的品位、儲量、開采價值、開采方法等,為下一步開礦作好准備。地質勘探工程測量是為地質勘探提供可可靠的測繪資料,配合地質勘探作業以保證任務的完成。
地質勘探工程測量的主要工作任務是:
1.為勘探工程的設計和研究地質構造提供勘探區域的控制測量和各種比例尺的地形圖; 2.根據地質工程的設計,在實地給出工程施工的位置和方向(又稱定位和定線); 3.竣工後測出工程點的平面坐標和高程;
4.提供編制地質報告和儲量計算的有關圖紙資料。
為了進行上述測量工作,應首先在勘探區建立測量控制網,控制網的等級應以《地質勘察測量規程》為依據,並結合勘探區的地形條件和勘探網的密度和精度要求,還應同時滿足礦區所需比例尺地形圖測量的需要,其它測量工作在控制測量的基礎上進行。一般情況下作為地質勘探區首級平面控制網,可根據勘探面積、勘探網密度和地形條件,布設四等或5″級導線網,若有GPS接收機,也可布設相應等級的GPS控制網,在此基礎上再以交會、導線等方法進行加密。高程式控制制網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可採用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或GPS測高。
當勘探區已建立地形測量控制,如果精度能滿足勘探工程測量的需要時,應利用其作為一切勘探工程測量的平面和高程式控制制,不必重新布網。如其密度不夠,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加密。
勘探區的地形測量是為地質勘探工程服務的,測圖比例尺的大小是隨地質勘探對礦石儲量計算的精度要求不同而變化的。儲量計算的越精確,測圖比例尺就越大,隨著勘探工程的進展,勘探工程所需的地形圖比例尺也逐漸變大。一般應滿足大比例尺(1:500~1:5000)測圖的需要。
第二節 地質填圖測量
在礦區勘探工程中,首先要進行地質填圖,通過地質填圖來詳細查清地面地質情況,劃分岩層,確定礦體分布,以便正確了解礦床與地質構造的關系及規律,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並作為儲量計算的地表依據。
一、地質填圖的比例尺
地質填圖是用地形圖作為底圖,將礦體的分布范圍及品位變化情況、圍岩的岩性及地層
的劃分、礦區的地質構造類型以及水文地質情況等填繪到地形圖上,即成為一張地質地形圖。在地質工作的各個階段,要填繪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在普查階段,要填繪1:10萬或1:20萬的區域地形圖,詳查階段,要填繪1:1萬、1:2 .5萬或1:5萬的地質地形圖。在精查階段,填圖比例尺依據礦床的具體情況而定,若礦床的生成條件簡單,產狀較有規律,規模較大,品位變化較小,則採用的比例尺就小,反之較大。一般規模大、賦存條件簡單的礦床如煤、鐵等沉積礦床,通常用1:1萬至1:5萬比例尺的地質地形圖;對於規模較小、賦存條件較復雜的礦床如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內生礦床,通常用1:2000和1:1000的地質地形圖;對於某些稀有金屬礦床,還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如1:500。一般地形圖的比例尺應與地質填圖的比例尺相同,
二、地質填圖的方法
地質填圖測量包括地質點測量和地質界線測量兩個步驟,其中地質點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工作。
地質點是指勘探礦區地表上反映地質構造的點,如露頭點、構造點,岩體和礦體界線點、水文點等。它們是地質人員進行地質調查的地質觀察點,是填繪地形圖的重要依據。這就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將地質點測繪在地形圖上。地質點的位置是地質人員在實地觀察確定的,確定後用紅油漆或插一小紅旗作為標記,並編號。
測定地質點前應准備好作為底圖的地形圖,控制點資料,並對控制點進行檢查。要充分利用測區已有的控制點,如果控制點不足,可採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加密。地質點測量作業方法、程序及要求與地形測圖的碎部點測量完全相同,地質點測量一般由地質人員與測量人員共同完成。地質人員在選擇地質點,描述地質內容和繪繪制地質藍草圖時,兼職立尺員,測量人員按照地形圖中測碎部點的方法,測定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最後製成地質地形圖。
礦體及岩層界線的圈定:在測定地質點的基礎上,根據礦體和岩層的產狀與實際地形的關系,將同類地質界線點連接起來,並在其變換處適當加密點,地質界線的圈定一般由地質人員現場進行,也可野外記錄,室內圈定。圖12-1是地形圖作為底圖繪出的部分地質圖,圖中虛線表示的是根據地質點和地質界線的觀測資料圈定的地質界線,例如虛線1~2表示侏羅系(J)和三疊系(T)地層的分界線(P為二疊系、C為石炭系、D為泥盆系、S為志留系)
三、地質填圖中的注意事項
1、 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點觀察時,應攜帶地形圖,並繪制草圖
3
2、 地質填圖應充分利用已有的控制點,包括圖根點,控制點經檢查符合要求的情況下,
可以直接使用。當控制點丟失或破壞時,必須重新建立圖根控制。
3、 地質點測量根據具體的條件可採用:平板儀極坐標法,經緯儀配合小平板儀法,有
條件可採用全站儀進行數字化成圖方法測設或用RTK直接測量地質點的坐標。
第三節 勘探工程測量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在地質勘探過程中,各種勘探工程如槽、井、鑽孔和坑道等一般都是沿著一定直線方向布設的,這些直線叫勘探線。勘探線又彼此交叉構成一定形狀的格網,稱為勘探網
(一)勘探線、勘探網的布設形式
勘探工程的布設,一般是平行於礦體走向或者垂直於礦體的走向。人們把平行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橫向勘探線。垂直於礦體走向的勘探線稱為縱向勘探線。縱橫勘探線相互交叉構成勘探網。勘探網的形狀和密度由礦體的種類及產狀確定。一般有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線型。
勘探網內勘探線的間距是根據礦床類型、勘探階段要求探明的儲量等級而定,一般在20米至1000米之間。為了控制勘探線和勘探網的測設精度,也須遵循先整體後局部的原則,首先在礦區中布設一基線,然後再布設其它勘探線。如圖12-3所示,M、N為基線。勘探網上點的編號以分數形式表示,分母代表線號,分子代表點號,以通過基線P的零點為界,西邊的勘探線用奇數表示,東邊的用偶數表示;以基線為界,以北的點用偶數號表示,以南的用奇數表示。
0
2
表示基線與東第一條勘探線的交點。 (二)勘探線、勘探網的測設 1、基線的測設
在已建立測量控制網的情況下,根據地質勘探工程的設計坐標和已知測量控制點的坐標反算測設數據,直接將地質勘探工程測設到實地上。在尚未建立控制網的勘探區,若沒有全站儀,應首先布置勘探基線作為布設勘探網的控制。由地質人員和測量人員實地確定基線的方向和位置,基線一般由三點組成,
㈢ 地質剖面測制
地質剖面是研究地層、岩體、構造、褶皺與斷裂構造形態垂向變化的基本手段。按其內容可分為地層剖面、侵入體及火山構造剖面、構造剖面、地貌剖面以及礦體剖面等。從研究程度和精度上可分為信手剖面和實測剖面。信手剖面具有概略的示意性質,作為踏勘和路線地質填圖中的一種輔助記錄手段。實測地質剖面則是測區地層、構造、岩漿岩、礦體重點問題的研究解剖過程,它是填圖單位劃分的依據,是填圖質量的關鍵性前提,是報告編寫的一項主要基礎資料。實測地質剖面工作一般應於填圖之前完成。對構造變動較大、變質程度較深、層序不清的地區,據前人資料和踏勘結果尚不能選出可供實測剖面的位置時,可通過加密路線剖面踏勘,確定標志層和臨時填圖單位(其數量應多於比例尺所限定的填圖單位),待通過階段工作後再補測。
實測剖面的數量和分布與測區地質情況、測區大小有關,地層剖面在每個時代的地層中至少應有1~2條,岩體、構造剖面圖可視具體情況而定。剖面位置的確定要考慮它的代表性,還要注意剖面對測區填圖的控製作用,一般應選在測區內部,個別情況可使用圖幅臨近地區的剖面。
不同性質的地質剖面測制的任務不同。地層剖面主要任務是查明地層的岩石成分、層序、厚度、沉積特點,火山噴發相序與噴發旋迴,變質組構、變質相,含礦層位,接觸關系及時代。地層剖面應選在層序完整、產狀清楚、構造簡單、接觸關系明確、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避開侵入體的破壞和影響。岩體剖面旨在查明岩體的岩石類型及結構、構造、岩相分帶、岩體形態與產狀、與圍岩接觸關系及接觸帶特徵,查明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岩體的相互關系及侵入順序等。剖面應選在露頭良好、相帶清楚、岩性有代表性,接觸關系明顯,原生構造比較發育的地段。構造剖面研究測區主要構造的性質、形態特徵、規模、空間分布及其相互關系。其他剖面如礦體剖面、地貌剖面等視研究需要而定。
3.2.1.1 實測剖面的技術要求
為保證實測剖面的質量,實測剖面線方位應盡可能垂直地層走向或主要構造線走向,其間的夾角一般不應小於60°。剖面線通過處基岩露頭良好,可利用河谷的自然切面或鐵路、公路、壕溝等人工露頭。覆蓋地段可於相鄰處補測輔助短剖面,藉助標志層與主剖面進行層位對比。若覆蓋過寬,且岩性變化、產狀及接觸關系不清時,可使用探槽、井探及剝土予以揭露。產狀平緩的地層剖面可選在溝谷邊緣,條件允許時可直接測制地層柱狀圖,並盡量收集鑽探資料,以了解隱伏地層層位。剖面比例尺根據規范要求和剖面地質情況而定,以能充分反映最小地層單位、岩石單位為原則。常用比例尺1:500~1:5000。凡在圖上可表示厚度為1Mm的岩層或地質體均應單獨劃出,有特殊意義的層位(標志層、含礦層、岩脈等)可適當放大表示,在文字表述中註明其真實厚度。實測剖面應進行認真系統的地質觀察(觀察內容及要求見下文),系統採集代表性岩石手標本、磨製薄片標本、光譜分析樣品,逐層尋找化石(包括遺跡化石),採集微體古生物樣品等。根據任務需要還可採集化學分析樣、人工重砂樣、碳氧硫同位素樣、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測定樣等。如有物探工作配合,可系統測定岩石物性參數,如放射性強度、磁化率、電阻率及密度等。
3.2.1.2 實測剖面的一般程序與方法
(1)實測剖面位置選定以後,在正式施測之前應組織全體作業人員對剖面進行詳細踏勘。要求了解剖面所見地層的岩性、層序結構,確定分層位置,選擇標志層;研究剖面的構造形態,進行地層對比,確定層位的重復與缺失情況;注意尋找各種沉積構造,化石層位;研究地層接觸關系。踏勘時繪制信手剖面,以備正式施測時參考。若遇剖面局部被覆蓋,應事先布置揭露。根據踏勘資料,確定剖面比例尺、工作量、測量方法、施測順序及組織分工等。
(2)實測剖面的地形測量通常用半儀器法導線測量,即用羅盤儀測量導線方位和地形坡度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面斜距。礦區的大比例尺剖面也可用經緯儀進行導線測量,稱全儀器法。分層及取樣位置在地形測量時可以同時測出,因而精度高、效率快。
(3)在半儀器法作業中,一個工作組一般應由6~7人組成,組織分工如下:
(a)導線測手2人。負責導線方位角、導線長度和坡度角的測量。導線方位角以導線前進方向為准;坡度角以前進方向上坡為「+」,下坡為「-」。前後測手同時讀數後取平均值,若讀數差值超過3°,則應重新測量。後測手執測繩的「零」端,導線長度由前測手在繩上讀出。上述三個數據測出後,報給剖面記錄員和地質記錄員記錄下來。導線測手還應負責將剖面的起點及終點標定在地形圖上。
(b)剖面記錄員1人。負責在「剖面測量記錄表」中填寫野外實測的有關數據,見表3.2中用「*」號註明的欄目。
導線號(編號1):以剖面起點為0,第一導線後端為0,前端為1,表內記0-1。第二導線為1-2,其餘依次類推。
前進方向(編號2):指每一導線前進方向之方位角。
導線長度(編號3):指每一導線前端讀數,即首尾之間的斜距。
坡度角(編號4):每一導線首尾之間地面的坡度角,前進方向上坡為「正」,下坡為「負」。
岩層產狀導線讀數(編號8):指所量產狀位置在導線上的讀數。
岩層產狀傾向(編號10)、傾角(編號11):指野外實測數據。應注意:岩層的測量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層面測量,產狀變化大的地方要多測量幾個,以便保證換算地層厚度的准確性。同時要注意區分層理面和節理面、基岩和轉石。
分層層號(編號14):指地層分層的順序號。有時可能在某一分層內換導線,因此同一分層號可能出現在兩條相鄰導線中。
導線段起訖讀數(編號15):某一分層下層面和上層面在導線上的讀數,即該分層在導線上的視厚度。
地質描述(編號18):簡單描述岩性、特殊的沉積構造或化石等,以便做圖和與野外記錄簿對照。岩性描述內容為顏色、層厚特徵、岩石名稱或岩石組合等,如「紫紅色厚層長石砂岩偶夾紫紅色粉砂質頁岩」。同一分層只需描述一次。
地層代號(編號19):指岩石地層單位的符號,同一地層只填一個即可。
標本編號(編號22):岩石標本用R01開始編號,化石標本用F01開始編號。
標本登記導線讀數(編號23):指標本採集處在導線上的讀數。
備註:記錄特殊的地質現象或注意事項。
(c)地層分層員1人。負責分層,指揮導線前進、測量地層產狀、打標本和取樣工作,並承擔剖面測量過程中各種分工人員間的協調工作。地層分層的基本原則有:岩石成分顯著不同;岩石的結構、構造(如碎屑岩粒度、層理、單層厚薄等)有明顯區別;岩石的顏色不同;岩性相似、但化石組合不同;岩性特殊的標志層、化石層、含礦層;岩性不同,但厚度不大且呈互層出現的,可視作同一層,而若兩種岩性單層厚度差異很大,且薄層岩性出露甚少時也可以劃歸一層,這兩種情況分別用互層和××岩夾××岩描述;按地層剖面比例尺精度要求,各分層應是厚度在剖面圖上大於1Mm的單層。
(d)地質記錄員1人。負責在野外記錄簿中按分層號逐層描述岩性、化石特徵及產狀、標本編號等,內容應力求全面、客觀、層次分明。編制信手地質剖面圖和路線平面地質圖,以便於層位對比、構造分析和室內編制剖面圖時參考。地層分層、觀察、描述和記錄是實測剖面中的核心工作,地質記錄員應與地層分層員相互商討,共同承擔觀察和描述工作,並協調整個工作組的進度。
表3.2 ______剖面測量記錄表
註:(1)標有「*」的欄目為在野外測量時應填寫的欄目,其他欄目數據為室內計算結果;(2)角度單位為度(°),長度單位為米(m)。
(e)產狀測量和標本採集員1~2人。負責測量地層產狀、採集標本,並報出測量和採集地點的導線讀數。
(4)實測剖面的野外作業結束以後,應立即進行室內整理和作圖工作。首先檢查剖面登記表中需在野外填寫的項目有無缺漏與錯誤,與地質記錄的分層是否一致,標本、樣品的編號與實物是否符合。在確認表格無誤後,計算並填寫表3.2各空白欄,然後根據實際數據作實測地層剖面圖和綜合地層柱狀圖。計算方法和圖件編制方法見本書第5章。
3.2.1.3 確定填圖單位
劃分地層與確定填圖單位,是測制剖面的主要目的之一。填圖單位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下,根據比例尺的精度要求而確定的,在填圖過程中必須標定其界線的地層單位。填圖單位的劃分原則是:特殊的岩性組合(如巨厚的單層、復雜的互層或完整的沉積旋迴等);明顯的識別標記(如顏色、成分、結構、沉積構造、區域變質特徵、古生物組合、地貌標記等);一定的厚度和寬度。填圖單位應小於地質填圖比例尺所規定的最小地層單位范圍,不容許填圖單位內包含明顯的間斷面(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不容許包含地層劃分界線。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國家地質總局,1978),填圖單位劃分的要求如下:①沉積岩地層單位:在組或階的基礎上,視具體情況,可進一步劃分段、帶。第四系鬆散堆積層應劃分成因類型及相對時代,在統一的基礎上,條件許可時應進一步劃分到組。②火山岩地層單位:在組的基礎上,盡可能劃分到岩帶或噴發旋迴。③變質岩層的劃分:淺變質岩層按沉積岩的要求劃分;中深變質岩系在群、組的基礎上根據物質成分和岩石特徵,可進一步劃分變質帶或岩性段。④侵入岩的劃分:應劃分到期、次,並詳細劃分相帶。對主要脈岩及與礦有關的脈岩,應作侵入時代的研究和劃分。
填圖單位是在野外對地層劃分還缺乏足夠依據而有可能在最終成圖時發生挪動的情況下而制定的臨時性填繪方案,因而過粗將會影響圖面細節的表現。反之,若填圖單位過細,會使圖面負擔加重,更嚴重的是會因相變使地質界線發生混亂,以致圖面結構發生嚴重歪曲。因而,填圖單位的確定是影響填圖質量的關鍵步驟,必須慎重對待。在岩性單一的地區,厚度小於比例尺容許的最小寬度的特殊岩層可作為標志層(如分布穩定的底礫岩、含礦層、碎屑岩中的碳酸岩夾層等),在圖上需要誇大表示,以便反映構造形態和對比地層。
㈣ 地質剖面圖的測繪
(一)定義
地質剖面圖的測繪,通常是沿著給定的勘探線方向,測出該方向線上的地形特徵點、地物點、工程點及地質點的平面位置及高程,並按一定的比例繪製成橫剖面圖。
(二)用途
1)提供勘探設計、工程布設、儲量計算和綜合研究資料。
2)正確設計勘探工程的位置和加密勘探工程的位置都需要剖面圖做設計依據,以便有效地掌握工程間相互關系和礦體變化情況。
3)在儲量計算中,各個剖面的間距和同一剖面線上各勘探工程間的間距,是控制礦體位置和大小的基本數據。
(三)地質剖面測量的比例尺選取
1)地質剖面測量的比例尺是根據礦床類型、礦床成因和勘探儲量級別等因素決定的。
2)對於礦層薄、面積小和品位變化大的稀有貴重的礦種,剖面圖的比例尺要大些,大面積沉積礦的礦體,剖面圖的比例尺要小些。
3)前者比例尺通常為1:2000~1:500,後者的剖面比例尺常為1:10000~1:2000。而特種工業原料地質勘探剖面圖的比例尺更大,可採用1:200。
(四)地質剖面測量的順序
首先進行剖面定線,建立剖面線上的起點、轉點和終點,並在其間加設控制點,然後進行剖面測量,最後展繪地質剖面圖。
(五)剖面線測量的過程
1.剖面線端點的測設
將剖面端點按設計坐標測設於地面後,應立即根據周圍的控制點採用前方交會、後方交會或其他方法重新測定其坐標及高程。重新測定的坐標與設計坐標之差,應在一定的容許范圍內。高程測定可採用三角高程測量或等外水準測量的方法。
2.剖面控制測量
剖面控制測量的任務是在剖面線端點及定向點測量的基礎上,在剖面線上建立必要數量的控制點。
根據剖面圖的比例尺及剖面線的長度,在剖面線中間尚需布設若干個控制點。按規范要求,一般在表1-8中規定的間距內應有一控制點。剖面控制點的布設則根據地形條件的差異而採用不同的方法。
表1-8 剖面控制點間距
1)在地形起伏不大、通視良好的地區,可將經緯儀架設在任一端點上對准另一端點,在剖面線上找出欲定剖面控制點的位置,然後用測定端點的方法測定其坐標及高程。同時計算出剖面控制點之間以及其到剖面端點之間的水平距離及高差,以檢查測定距離的精度。
2)在地形起伏較大、通視不好的地區,則依據圖上的設計坐標,按極坐標法或交會法,將剖面控制點測設於地面上,然後再測定其坐標及高程。
3.剖面測量
1)先將儀器架設於剖面一端點上,對中、整平後,瞄準剖面另一端點或當中任一剖面控制點,然後沿剖面線測出地形坡度變化點、工程地質點、地物點及地質界限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
2)第一站測量要工作結束前必須測出下一站的位置。選測站點時,應注意在前進方向上視線要開闊。測定測站點的距離及高差必須採用往返觀測。
3)在勘探剖面測量中,測量距離的相對誤差不得超過1:200;普查剖面測量中測量距離的相對誤差不得超過1:150。高差在允許范圍(三分之一等高距)內時,取共平均值推算其高程。大於1:1000比例尺的勘探剖面測量,測定測站點的距離應採用鋼尺或測繩直接丈量。由剖面的一端點測量到另一端點時,應及時檢查水平距離及高程是否與其已知值相符,若不相符應查找其原因。
4.剖面圖的繪制
剖面測量完成後,即可著手繪制剖面圖。剖面圖的比例尺一般為地形地質圖比例尺的1~4倍,垂直比例尺一般與水平比例尺一致,亦可放大1~2倍。剖面圖是根據各點高程和各點水平距離繪制的。
現代剖面圖的繪制方法為:外業用全站儀測出剖面上各點的水平距離和高程,記錄採用電子手簿或全站儀內存記錄,內業採用相應的通訊程序,將數據傳輸到計算機,經處理,使數據格式符合繪圖軟體的要求,運行相應繪制剖面圖軟體,即繪制出剖面圖。
(六)對剖面測量的要求
1)剖面線一般是沿勘探線方向布設,成為互相平行、間隔相等的平行線。因此,應確保各剖面線的方向及間距的精度要求。
2)剖面線上的勘探工程尤其是鑽孔的位置,是用於設計和礦產儲量計算的主要依據,因此它比普通的地形點及地質點的精度要求更高。故孔位等重要工程位置採用交會法或GPS技術等測定其坐標值,而地形點及地質點可採用視距法測定之。
3)當地表有礦時,對地形剖面線上任一點的高程應有較高的精度要求,應實測剖面地形。若無礦體時,可利用地形圖和工程位置測量的資料進行編繪復制。
㈤ 地質實測剖面的選擇與測制
在地層學有關章節中,已對地層實測剖面的技術要求和測制方法進行了詳述,這些要求和方法也適用於火山岩等層狀地質體。考慮到測制方法的相似性,對操作程序、計算公式及制圖等不再重述,而僅對侵入體和變質岩區實測剖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進行簡要介紹。
1.侵入體實測剖面要點
以花崗岩類深成岩體為例,對侵入岩區測制剖面的目的、剖面位置和比例尺的選擇以及測制的內容和具體要求給予說明。
(1)測制剖面目的
1)解決深成岩體不同組合類型、深成岩體之間或內部接觸關系,劃分出相帶、單元。
2)建立侵入的相對序次,查明深成岩體與圍岩的接觸關系及深成岩體的形成時代。
3)研究深成岩體的變形及就位機制。
4)對剖面詳細采樣以獲得岩石學、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成岩溫度、礦物學、含礦性等方面資料。
(2)剖面選擇原則
1)剖面應選擇在基岩露頭基本連續、垂直深成岩體內部構造線(相帶界線、涌動接觸界線、脈動接觸界線等)、復式岩體關系基本清楚且構造簡單的地段。
2)實測剖面可以一個單元為對象測制,也可以一個超單元為對象測制,但要穿過整個應測的侵入體,並包括外緣接觸帶或蝕變帶及部分變質的圍岩。
3)選擇剖面亦應廣泛收集資料,包括前人的工作成果和野外踏勘所獲得的資料。
(3)剖面比例尺
按1:5萬填圖規范要求,路線剖面一般為1:1萬或1:5千;實測剖面一般為1:5千或1:2千;也可根據調查精度或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比例尺。
(4)測制內容和要求
1)觀測確定深成岩體與圍岩是侵入接觸還是沉積接觸抑或斷裂接觸,其接觸面性質如何(平直、波狀、鋸齒狀、枝杈狀還是順層貫入)。
2)觀測深成岩體與其他岩類(沉積岩、變質岩、火山岩)、深成岩體與深成岩體之間以及深成岩體內部接觸關系。
3)劃分侵入體單元、歸並超單元並總結相關特點和變化規律。
4)統計測量原生面理和線理以研究分析深成岩體的就位機制。
5)觀測剖面中所見的脈岩特徵並分析與侵入體的關系。
6)查明接觸變質暈的寬度,劃分接觸變質帶。
7)查明深成岩體形成後的構造變動及其特徵。
8)剖面上按要求系統取樣,目的要明確、主次要分明、力求樣品新鮮、分布均勻並考慮到室內測試方法和要求。
2.變質岩區實測剖面要點
變質岩區測制剖面的目的是進一步認識填圖單位的岩石類型、接觸關系、變形-變質特徵、區域構造輪廓、構造樣式、構造變形強度以及地質事件演化序列等。
鑒於變質岩的特性,為更加合理地選擇剖面位置提供充分依據,測制剖面的工作一般應在填圖單位已經確定、各類岩石類型及變形-變質帶、區域構造輪廓已基本查明的基礎上實施為宜。剖面具體位置的選擇及測制要考慮到:
1)應選擇在地質內容齊全、具有代表性和露頭發育良好的區段進行剖面測制工作。
2)剖面除應控制所有填圖單位並查明它們的接觸關系外,還應覆蓋不同的變形-變質帶,並盡可能控制需要重點解剖的地段。
3)實測剖面一般要求有較好的連續性,因此,填圖單位齊全、構造簡單者為選擇的有利區段。但由於露頭欠佳或其他因素影響也可分段測制。
4)剖面應全面地反映所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並系統地觀測收集各種構造要素、變余示頂標志或者示序標志以及運動學、動力學標志等。
5)按1:5萬填圖規范要求,剖面比例尺一般為1:2千或1:5千,局部復雜地段可適當放大;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比例尺。
㈥ 地質剖面測量
主要在沉積地層出露良好、層序完整且未經構造破壞的地段施測。剖面線方向內盡量垂直地層走向或容主要構造線走向,剖面線間距6000~8000m。如遇個別地段掩蓋,則施工槽探揭露,或沿某一標志層走向平移,用輔助剖面彌補,地層劃分到組,其中含煤地層劃分到段。在施測時對剖面進行詳細分層,標志層、煤層及有特殊意義的岩層,不管厚度大小,均單獨分層、描述。通過地質剖面測量,初步了解含煤地層的時代、聚煤環境、煤系地層特徵及其含煤性等。在施測時作好岩性、岩相、構造特徵的詳細記錄,並作素描或照相,如實填寫全剖面丈量記錄表,系統採集岩礦樣和古生物化石標本,進行鑒定分析,做好地層對比研究工作,為路線地質調查提供基礎資料。野外要求作好剖面測量示意圖,室內資料整理製作成實測剖面圖和地層柱狀圖。剖面比例尺的選取分兩種:非煤系地層1∶10000,煤系地層按1∶1000。
㈦ 怎樣進行野外地質實測剖面圖
網路文庫搜:剖面測制及1:2000、1:10000地質測量
詳細並符合規范要求。
㈧ 地質剖面的測量及制圖
測量地層剖面是了解一個地區地層組成及分布情況的重要方法。本節將系統介紹地層剖面測量的基本方法。除地層剖面外,地質剖面的測量還包括岩體剖面和構造剖面等,雖然它們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但測量方法與地層剖面是相同的。
一、實測地層剖面的目的
實測地層剖面的目的是劃分地層,建立地層單位,確定填圖單元。根據劃分依據的不同,可以有岩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磁性地層單位、化學地層單位等多種類型的地層單位。其中岩石地層單位是最基本的地層單位,任何地層間隔,都要首先毫無遺漏地劃分出岩石地層單位,岩石地層單位的「組」是地質圖的基本成圖單位。詳細研究岩石地層單位的組成、結構、基本層序是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必須研究古生物化石在剖面中的分布情況,以便建立生物地層單位及結合其他地質年代資料建立年代地層單位。根據地層其他方面的物質特徵,還可以建立起其他相應類型的地層單位。
二、實測地層剖面線的選擇
剖面應選擇在地層層序完整、露頭連續、構造簡單、化石豐富、岩性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且易於到達的地區。除此之外,還應注意:
(1)實測剖面線的方位應基本垂直於地層或主要構造線走向,一般情況下兩者之間的夾角不宜小於60°。
(2)實測剖面的比例尺應根據規范要求及施測對象的具體情況而定。常用的比例尺為1∶100~1∶2000。由於現在的工作更加細致,常採用較大的比例尺。在剖面圖上能標定為1mm的單層,均可在實地按相應比例尺所代表的厚度劃分出來。如當比例尺為1∶1000時,出露寬度超過1m的地層體就要劃分出來。在剖面圖上小於1mm,但具有特殊意義的單位(如標志層、含礦層等),可放大至1mm表示。
(3)剖面要盡量保持完整、連續。當剖面需要平移時,最好沿著某一標志層進行平移,並在圖上註明平移方向和距離。
(4)剖面的起點與終點應作為地質點標定在地形圖上。
三、實測地層剖面的野外工作
(一)測量導線方位、導線斜距及地形坡度角
此項工作由前、後測手完成。實測剖面前,要先確定野外總導線方位。前、後測手沿這一方位延伸導線。測量時,一般採用羅盤測量導線方位和地形坡度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層斜距。測量後將測得的數據連同坡度的「+」或「-」號一同報告給記錄人員。沿導線延伸方向,上坡時坡角為「+」,下坡時為「-」。
(二)分層
實測地層剖面以「層」作為基本描述單位。要將地層剖面連續地劃分為一系列不同的「層」,而加以描述。「層」可以是單一岩性,也可以是由不同岩性組成的復合層。垂向上岩性的任何差異都可以作為分層標志。「層」的內部基本連續,與鄰層明顯可分,通常以自然岩性厚度作為分層規模的下限,對於特殊的岩性層,如正常沉積岩中的火山碎屑岩夾層、含礦層和化石富集層等應單獨分層。
分層人員需將分層的結果及時通報給組內其他人員,並在分層處用紅油漆作上標記。
(三)描述
沉積岩區新的填圖方法對地層的記錄描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岩石本身成分、結構、構造的詳細描述外,還應特別注意對地層中一些具有指相意義的生物實體化石、遺跡化石、特徵礦物以及地層本身幾何形態、空間疊覆關系的描述。另外,新方法要求在野外實測剖面時,一定要現場算出厚度,畫出柱狀圖,並用各種約定的符號標注采樣位置、編號及觀察到的現象,以便及時掌握各地層單位基本層序的變化情況。柱狀圖中的岩性花紋可以暫不填滿,只畫特殊沉積岩的花紋,其比例尺亦可逐層不一。野外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格式如圖5-25所示,常用岩性圖例符號見附錄二。
圖5-25 實測地層剖面記錄格式
野外記錄的重點內容:
1.岩性
分層的岩性,可用顏色+層理+結構+成分命名方式予以概括,例如:紫紅色厚層細粒石英砂岩。然後再補充描述具體特徵。除了對岩石的成分、顏色詳細描述外,要注意對原生沉積構造的觀察記錄,包括「層」的形態、層理類型、單層厚度、各種交錯層理、滑塌變形、液化變形、壓實變形構造、原生與次生孔洞、生物潛穴、帳篷構造、層紋石或疊層石;層頂面的波痕、沖蝕痕、乾裂或水下收縮裂隙、生物遺跡;層底面的各類印痕、印模等,均需全面觀測描述,主要的現象要進行素描和照相。
2.化石
化石既具有年代意義又是良好的沉積環境指示物。所以,必須加強對沉積岩中所含化石的研究,至少要描述肉眼能分辨的化石的門類組合特徵、個體形態、保存狀況、分布狀態及其與岩性和沉積構造的關系、排列的優選方位和遺跡化石的類型等,每個化石採集點的層位,特別是首現和末現位置均需測量記錄。
3.古流向
古流向資料對研究沉積環境、沉積物供應方向、古地形坡向和岩石地層單位的形態和延伸方向等有重要意義。扁平礫石的疊瓦狀排列、定向排列的長條形顆粒和生物化石、斜層理、波痕、溝槽模、水道構造、原生滑動變形構造等,都可用來測定古流向。古流向可以在野外直接測量,也可以在獲得有關參數的基礎上用投影網換算。簡便易行的野外一次量測法,是用具有一條直線邊棱的非磁性平板,使邊棱沿岩層走向將板貼置於層面上,先在板上標出自然差別的古流向方位線,然後將此板以岩層走向那個邊棱為軸轉至水平,再量板上新標流向線的方位,即為岩層水平狀態時的古流向。此方法僅適用於褶皺無傾伏的情況,如有傾伏,應再消除褶皺傾伏角的干擾。
4.岩層間的接觸關系
對於岩層間的接觸關系,要弄清具體特徵。對於連續沉積的岩層,要注意岩性如何漸變過渡;不連續的沉積界面,應注意其形態(平整的、起伏的、有無印痕或印模),上、下岩層是否交切,有無底礫岩與風化殼,並查清不連續的原因。懷疑有不整合時,除了接觸關系特徵外,還要注意在臨近界面上下尋找確定地層時代的依據。
(四)標本和樣品採集
實測地層剖面過程中要系統採集標本和樣品,如岩石、古生物標本,化學分析、人工重砂樣品等。標本和樣品採集時的技術要求及稀密程度要視不同的標本和樣品而定。如古地磁樣品要定向採集,古生物標本採集後要用紙和棉花包裹,以防磨損。
採集的標本和樣品一定要准確編號,註明所采位置。有關數據要及時報告給記錄人員,填入表中,描述人員也要將這些數據納入記錄內容,以便核對。另外,標本採集人員,應逐層測量岩層產狀。
(五)填寫記錄表格
登記人員要將導線編號、方位角、地層斜距、坡角(±)、產狀、分層數據、標本號及產出位置、名稱等准確無誤地填入預先制定的統一格式的表格中(表5-5)。
(六)繪制草圖
野外要繪制導線平面圖和投影剖面圖。
1.導線平面圖的繪制方法
首先,選定比例尺。然後以圖紙的橫線作為野外總導線方位,在圖紙上按分導線方位截取出每一導線的水平距(根據導線斜距及地形坡角按公式D=Lcosβ求出,也可用投影法作圖求出)。將導線起止點標好序號,按照導線的順序依次作出。在各導線上,按照分層水平距離標出各分層位置,按地層沿走向的延伸情況及坡向畫出分層符號。每層內要標注分層號,標出產狀符號。以此種方法連續畫出各導線上的內容,直到剖面終點。如果中途需要平移,應在圖上註明平移方向和距離。
2.剖面圖的繪制
繪制剖面圖草圖的目的是反映地形變化的細節以及為清繪剖面圖提供參考。
剖面圖草圖一般採用展開法繪制。在平面圖下方的適當位置繪制剖面圖草圖。此時,圖紙的橫線即為水平線,豎線則為標高。
表5-5 實測地層剖面登記表格式
確定剖面的起點後,按照地形坡度角由起點作一射線(可以不實際畫出,而用三角板或直尺帶有刻度的一側邊代替),在其上按比例尺根據第一導線的斜距找出第一導線的終點,此點的標高代表了第一導線終點處的標高。根據地形的實際變化,用一條曲線把起點和這一終點連接起來,即獲得了第一導線經過處的地形近真跡線。在地形線上根據各分層的斜距標出各分層。依此方法將第二導線的起點(第一導線的終點)和終點按實際地形連接起來,就可得到第二導線經過處的地形近真跡線。如此循環就可得到整個剖面的地形近真跡線,在地形線上標上分層符號、層號、產狀、岩性花紋、采樣位置、重要地物標志。這樣就構成了一張野外地層剖面草圖。
四、實測地層剖面資料的室內整理及制圖
(一)野外原始資料整理
室內工作的第一步是核對野外獲得的各項數據,各項數據要做到准確無誤。標本編號與記錄要一致。要將各種原始記錄編號造冊登記。標本、樣品採集人員應將標本按層位排開,仔細核對之後,在標本的適當位置塗上白油漆,將編號寫在上面。
(二)岩層厚度計算
新的填圖方法要求岩層厚度計算和柱狀剖面圖的繪制在實測剖面的過程中就地完成,考慮到學生實習的實際情況,上述工作也可在室內完成。
岩層厚度的計算方法有查表法、圖解法、赤平投影法和公式計演算法,常用的是公式計演算法(表5-6)。
表5-6 剖面數據計算表格式
地層厚度應分層計算,計算方法可利用利昂諾夫斯基公式: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為岩層厚度;α為岩層傾角;β為地面坡角;γ為剖面導線方向與岩層走向間夾角;L為岩層地面斜距。
式中加、減號的取捨與地面坡向和岩層傾向的相互關系有關,而與坡角的「+」、「-」無關(坡角的「+」、「-」在計算高差時考慮)。當岩層傾向與坡向相反時用「+」,相同時用「-」。
如圖5-26所示。假設圖5-26代表了近於垂直於岩層走向的一個地層剖面,在山坡的左側時厚度公式為: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在山坡的右側時厚度公式則為:
D=L(sinα·cosβ·sinγ-cosα·sinβ)。
圖5-26 地面坡向、岩層產狀與岩層厚度的關系
(三)實測剖面圖的制圖
實測剖面圖的制圖方法,通常有展開法和投影法兩種。當剖面導線方位比較穩定,轉折較少時,多用展開法作圖;當導線方位多變,轉折較多時,則宜用投影法作圖。
1.用展開法繪制實測剖面圖
用展開法清繪實測剖面圖時,不需要繪制導線平面圖,繪制方法同草圖。
繪制地質要素時要注意,多數情況下,地層走向不會完全同實測剖面線的方位垂直。因此,在繪制岩性花紋時,需要進行真傾角和視傾角的換算。除夾角大於80°可忽略不計外,凡剖面方位與地層走向夾角小於80°時,都應按視傾角繪制岩性花紋。用展開法繪制實測剖面圖,方法簡便,但是由於將轉折的導線展開,在地質剖面圖上誇大了地質體的實際寬度。
2.用二次投影法繪制剖面圖
(1)確定總導線方位。要對野外確定的總導線方位進行校對,將野外導線平面圖的起點和終點的連線方位確定為總導線方位,以箭頭的形式標繪在圖紙上方的一側。
(2)以圖紙的橫線為總導線方位,在圖紙的上半部繪出導線平面圖。繪制方法同草圖(一次投影)。
(3)在平面圖的下方選擇一條橫線作為剖面圖的投影基準線,將導線平面圖上的導線分界點,垂直投影到這條基準線上,根據各導線終點處的累積高差,參考野外草圖,勾繪出地形線。將各分層界線、地物標志等相應地投影到地形線上(二次投影)。
(4)繪制地質要素,在根據地層的產狀繪制岩性花紋時,其要求同展開法。在沒有斷層分隔的非角度不整合地層序列內,在不同產狀的兩點之間,地層的產狀應是逐漸變化的。岩性花紋繪制完成後,將分層號、產狀、化石層位、典型地物依次標繪在圖上,寫上圖名、比例尺,就構成了一張完整的剖面圖(圖5-27)。
圖5-27 實測剖面圖的格式(按投影法)
(5)在投影法作圖的過程中,為了更加准確地反映地層界線的空間延伸情況,地層界線的第二次投影也可以採用沿岩層走向投影的方法。作法是:在導線平面的居中位置選一條橫線作為投影基準線,將各分導線上經過一次投影後的地層分界點按地層的走向延伸,與投影基準線相交,這些點即為地層分界線在基準線位置上的理想出露點,將這些點垂直下移到地形線的相應位置上,作為剖面圖上地層的分界點,分界點之間畫上相應的圖飾即可。
(四)柱狀剖面圖的編制
實測地層剖面的成果資料是地層柱狀剖面圖,它可綜合反映地層厚度、層序、岩性、接觸關系、古生物、礦產等資料。柱狀剖面圖所反映的內容要全面、詳實,對各分層的描述要有概括性,簡明扼要。
柱狀剖面圖的常見格式見圖5-28。
圖5-28 柱狀剖面圖格式
㈨ 土壤地質剖面的測制
測制土壤地質剖面是研究農業地質背景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岩石—母質—土壤的系統研究,探索成土母岩的礦物組合、結構構造及其對成土作用的影響,研究成土過程中元素活化遷移及分配規律,為土壤地質單位建立提供基礎依據。
1.剖面布設原則
浙江省農業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在全省范圍內布置了103條土壤地質剖面,主要分布於浙北、浙東、浙中3個重點調查區,以控制主要地質背景、地貌單元、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俞國華等,1996;章明奎等,2003;浙江省土壤普查辦公室,1994)。有意識地在地質特徵差異明顯而屬於土壤類型(土屬、土系)相同的成土母質區布設土壤地質剖面,以進行對比研究。浙北地區土壤地質剖面主要布設在古生代碎屑岩、碳酸鹽岩、水網平原、濱海平原成土母質區;浙東地區主要布設在火山岩、濱海平原類成土母質區;浙中地區主要布設在紫色碎屑岩、更新世紅土及河谷平原類成土母質區。
2.剖面測制方法
首先進行野外踏勘,了解剖面所處的地質背景、生態環境,確認剖面所代表的母質類型和土壤類型。一般在地質背景與土壤類型具有代表性、土地利用功能相對穩定的地塊中央(即土壤地質單位的中部),以開挖土坑方式測制土壤地質剖面。
平原區土壤地質剖面原則上應穿過包氣帶、挖至母質層。山地丘陵區土壤地質剖面原則上應挖至基岩,半風化層較厚時母質或基岩樣可在基岩露頭附近採集。
參照土壤發生層(即A、B、C、R層)進行剖面分層,根據粒度、成分及其他特徵進一步細分,詳細記錄各層厚度、形態特徵、層間接觸關系。土壤觀察項目與研究內容有:土體構型、包氣帶厚度,顏色、礦物組成、結構構造、質地、緊密度、pH、有機質等。成土母岩研究內容有:顏色、岩性、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礦化蝕變、風化程度、產狀、地質體時代等。此外,注意收集間斷面、古土壤層等資料,對重要現象進行素描或照相。
為研究土壤與成土母質的關系,布設採集岩石、土壤樣品。原則上每個土壤發生層採集一套樣品,層內遇不同岩性、質地時,要求採集組合樣;當某個層次較薄、土量不足以構成一個樣品時,應在5m范圍再開控一個剖面,在相同層次多點取樣,直至樣重達1000g。成土母質為基岩而風化層較厚的剖面,基岩樣可在剖面附近數十米范圍內同岩類新鮮露頭上採集,風干後樣重500g左右。典型基岩樣製作薄片,進行鏡下觀察。
3.剖面研究內容及要求
(1)野外記錄
剖面野外調查採用記錄卡做記錄,由基本信息、地形地貌、土壤質地、地層岩性、水文地質及植被、剖面柱狀圖、備注等內容構成。
(2)分析測試
根據研究目標及項目經費情況,土壤樣考慮測定以下指標或其中部分指標: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53項: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s、Cu、F、Ga、Ge、Hg、Hf、In、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a、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元素有效態及可浸提性8項:B、Cu、Fe、Mn、Mo、S、Se、Zn;④pH、有機質(或有機碳)、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磁性。
岩石樣考慮測定下述指標或其中部分指標:①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49項: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Ag、As、Au、B、Ba、Be、Bi、Br、C、Cd、Cl、Co、Cr、Cu、F、Ga、Ge、Hg、I、Li、Mn、Mo、N、Nb、Ni、P、Pb、Rb、S、Sb、Sc、Se、Sn、Sr、Th、Ti、Tl、U、V、W、Zn、Zr;②稀土元素15項: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③岩石礦物組成與磁性。
(3)綜合研究
1)歸納總結各土壤地質剖面的土壤特徵,包括營養有益元素、重金屬元素的全量與有效量,土壤礦物組成,土壤磁性,土體厚度、土體構型,土壤質地、pH、結構、抗蝕性、適種性等。
2)歸納總結主要元素在剖面縱向上(不同土壤發生層間)和不同成土階段的演化規律。
3)歸納總結各類母質稀土元素含量特徵。對比不同土壤發生層稀土配分模式,探索風化成土過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化遷移規律。
4)探索母岩磁性與土壤磁性之間的關系,各土壤地質剖面磁性特徵及其與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關系。
㈩ 1:5000實測地質剖面野外測制應該怎麼做
沒有吧 有那麼多嗎 應該是 很長的 任務吧 我們區調 做 50多幅 也差不多啊 就是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