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填圖路線小結包含哪些內容
1. 地質填圖應該怎麼做,應該做什麼准備,注意點什麼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
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2. 路線小結及自檢記錄
選擇 「PRB 數據操作」菜單下的 「PRB 野外路線小結和自檢」功能,在彈出的 「路回線小結與自檢」答對話框中輸入路線小結和自檢的內容。點擊對話框上的 「路線工作量統計」按鈕可以自動填寫工作量統計數據,對路線的地質認識必須手工填寫。對話框的右側填寫自檢記錄。
3. 地質填圖的簡述
在野外實地觀察研究的基礎上,按一定比例尺將各種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填繪在地理底圖上而構成地質圖的工作過程。簡稱填圖。是區域地質調查的一項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區域地質礦產情況的一種重要方法。地質填圖的基本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①全面收集和研究有關填圖區域已有的地質資料,通過實地踏勘,有時還需要進行航空和衛星相片的地質解釋(見遙感地質),選擇和實際測制具有代表性的地質剖面(見地質編錄),以了解和掌握填圖區域的基本地質情況,並根據任務的要求和比例尺的大小,確定填圖單位。將地層、岩體等地質體按其野外標志(如層面、界線)劃分為不同的岩層、岩體或岩性組合(岩性段、岩相帶)作為野外地質圖上能夠反映填圖區地質特徵的基本組成單位。填圖單位的粗細取決於填圖的比例尺,比例尺越大,填圖單位劃分越細,有時可相當於地層的一個「統」或「階」,或為其一部分。 ②根據所布置的路線,進行野外實地填圖。填圖路線的布置以能夠控制地質體的邊界線為准則,其疏密程度取決於地質調查比例尺的大小和填圖區的地質地貌情況的復雜程度。填圖路線的確定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穿越法: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地層走向(或構造線方向)布置觀察路線進行地質觀察和填繪地質圖的方法。穿越法適用於下列情況:A.露頭好,岩性、厚度變化不大,地層分界清楚;B.構造相對較簡單;C.地形平緩,且溝谷、水系多垂直或斜交地層走向分布。穿越法的優點在於可以很快地了解到岩層的厚度、地層剖面及縱向變化。地質條件適合用穿越法,可以採用以穿越法為主,局部地段選用追索法。野外觀察點的布置與分類。觀察點是地質填圖的基礎,它一般定在:1)不同時代地層分界線上;2)地層厚度變化較大處;3)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的分界處;4)各類褶皺的轉折端、傾伏端、地層產狀陡緩變化處;5)各類斷層線上;6)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如礦化點、泉等。觀察點的類型因此分為:地層分界點,岩性控制點,構造觀察點等基本類型。觀察點應准確地標定在地形圖上,觀察到的地質現象按記錄格式進行詳細描述,總之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追索法:在制繪不同時代地層的地質界線時,沿地層走向,或者為了解決某一地質問題(如斷層),而沿著一特定方向進行地質觀察來填繪地質圖的方法。追索法適應下列情況: A.地層岩性、厚度變化大,只有在追索過程中才能准確地了解其橫向變化,掌握地質界線的延伸和分布;B.地質界線不明顯,一定要經過追索才能填繪;C.構造復雜、斷裂發育地區,為了更好的填繪出斷層線而採用追索法;D.山脊、溝谷、水系平行於地層走向分布,地形條件有利於追索性
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將各條填圖路線中的各觀察點,根據所觀測到的內容(如岩性)的相似性、地質體產狀及區域地質構造現象等,並按所確定的填圖單位,合理地互相連接起來便圈繪出了填圖區域內的地質體和地質現象,形成了野外地質圖(原始地質草圖)。 ③室內綜合整理工作。在填圖過程中所使用的地形底圖比例尺一般比要求完成的地質圖的比例尺大 1倍。因此,野外填繪的原始地質草圖必須經過縮制轉繪,並進行各野外圖幅之間地質界線的合理銜接,根據要求補充和完善圖面內容,才能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質圖。
4. 地質調查路線主要記錄格式
數字地質填圖路線記錄與原野外記錄簿的記錄格式和主要記錄內容等基本一版致,但也有一定的區別,根權據多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數字地質填圖經驗,結合有關規范和數字地質填圖系統的功能與特點,推薦的記錄格式如下:
地質填圖記錄格式-1
地質填圖記錄格式-2
地質填圖小結格式
5. 野外地質填圖路線類型
野外填圖路線必須系統連續地進行。野外填圖路線一般有兩種:一是大致垂直於(橫穿)填圖區的岩層和構造線的走向布置路線,稱為穿越法;二是沿各地質體界線或對其他地質現象進行追索觀察,稱為追索法。在野外填圖過程中一般以穿越法為主,並輔以追索法。考慮到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本身就是一個反復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從野外客觀實際出發,按在野外工作不同階段布設填圖路線的不同目的,野外地質觀測路線可劃分為踏勘路線、系統觀測路線和檢查路線3種。
1.踏勘路線
當進入到一個新區,人們對區域地質情況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況下,需要對全區岩類和地質構造等情況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以便為編寫設計和部署區域地質填圖工作收集素材提供依據而布設的野外觀測路線。
2.系統觀測路線
在項目設計書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以後,按照設計要求對全區系統布設的全面填圖路線,用以完成地質圖的填制。因此路線的布置必須以全面控制測區主要地質體和構造形跡的形態和分布規律為目的,路線經過位置應盡量能控制地質體間的一些重要接觸關系或重要構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盡可能豐富的資料。此類路線應以垂直區域構造線方向的穿越路線為主,適當輔以追索路線。對一些重要地質體邊界(如構造混雜岩中大型蛇綠岩塊邊界、重要含礦層邊界等),為准確填繪可布置一定量的追索路線。
3.檢查路線
檢查路線有4種。一是野外區域地質填圖階段性整理連圖、年度野外工作即將結束時年度性連圖,或是項目基本完成全部填圖工作任務時的系統連圖中,發現某些地段圖面尚不合理,接圖尚存問題,對某些接觸關系,或某些重要地質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或認識有重大分歧而在室內又無法解決時,根據實際情況,必須到野外實地再次調查取證,對存在問題進行檢查並加以解決而安排的路線。這類路線主要針對存在問題地段,可在原路線主要問題區段(有必要時在其周圍有限范圍內)做檢查,以達到解決遺留問題之目的。
二是對有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有關路線由項目內部盡快安排專門性檢查,這類路線主要檢查重要新發現、重大新認識的可靠性與真實性,並通過專門性檢查及時增加或調整工作量、工作手段等,以提高這些新發現、新認識成果的質量。如涉及礦產方面的專門性檢查,具體方法參照礦產填圖的有關方法與要求。
三是項目內部按照質量管理要求,專門安排一定比例的檢查路線,主要檢查原路線獲得的資料與野外實際的吻合程度,比如:地質點位的合理性、地質現象認識的正確性、資料收集的准確性與齊全性等方面的檢查。由項目內部組與組之間,或由項目組長、技術負責等隨即安排的抽檢路線。這類路線全部安排在已完成的路線上,可對單條路線全部或部分做檢查,以達到質量管理要求為目的。
四是在質量管理與監控中安排的復查、抽查路線。由項目上級主管部門、項目負責單位對項目不同階段的現場檢查、抽查與階段性或是年度或是最終野外成果驗收時,對已完成填圖路線進行的現場檢查、抽查等所確認的檢查路線。這類路線由檢查單位專家提出具體檢查路線,項目組按要求提供各類資料並配合專家在現場接受檢查。
6. 地質填圖方法
地質圖是各種地質體在地表出露界線的水平投影圖。它藉助於線段、文字元號及花紋圖例表示測區地質體的性質、形態、空間幾何關系和相對時序。它是地質圖作者對研究區地質構造特徵及其演化歷史認識的一種反映。把地質體表示在圖上的過程叫地質填圖或地質制圖。
3.2.2.1 地層劃分、對比及地質圖的基本類型
(1)地層的劃分與對比是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重塑地質發展歷史、研究構造和礦產分布規律的重要基礎。地層劃分是根據地層的岩石、生物化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特徵,把地層劃分為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地層單位,藉以表示地層的相對順序或相對年代關系等。現代地層學主張地層劃分的多重性,認為岩層有多少種能夠用以作為劃分地層的依據,地層就有多少種劃分方法,一種特徵的改變並不一定與另一種特徵的改變相一致。
就某一具體研究對象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所有的各類地層劃分,而是按實際可能或為某一應用目的而採用相應的劃分系統。目前最常用的地層劃分系統有三類:①根據岩層的岩石特徵劃分成群、組、段、層四級單位的岩石地層學;②根據岩層所含的化石或化石組合內容將含化石部分的岩層劃分成各種生物帶的生物地層學;③根據推論或解釋的岩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宙、代、紀、世、期、時)劃分成宇、界、系、統、階、時間帶的年代地層學。只有年代地層單位才有固定一致的時間含義,其他各類地層單位大都是穿時的,即與等時面呈斜交關系。年代地層單位是依據屬性劃分的,它屬於認識范疇,是可變的。前兩類的劃分依據都是岩層客觀存在的特徵,它不依人的認識變化而改變。但化石內容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也具偶然性或機遇,而對於化石的詳細研究又並非一般地質工作者尤其是在野外所能做到的。因此,只有岩石地層劃分是地層研究的第一程序。另一方面,作為第一性的客觀地質實體,它又具有永久性,是不能用其他概念來限定或修改的。
在大、中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中,組的劃分及其界線的選擇對填圖質量有重要作用。應該正確地理解組的含義,掌握建組條件。地層規范中規定:「組的重要涵義在於具有岩性、岩相和變質程度的統一性。組或由一種岩石所構成,或包括一種主要岩石而兼有重復的夾層,或由兩、三種岩石反復重疊所構成,還可能以很復雜的岩石組分為一個組的特徵,而與其他單純的組相區別。」海相地層的組常為一個相的簡單岩性組合,陸相和海陸過渡相岩性比較復雜,常由相鄰的幾個相合並而成。組必須有一定的橫向穩定性和一定的厚度。一般條件下,組的分布范圍不應小於三級地層分區的范圍,厚度不應小於50M。但對具有特殊的構造岩相意義的岩層建組可不受此限制。組的界線一般是岩性、岩相、沉積旋迴或侵蝕間斷的界線,應具有明顯的識別標志。化石並不是建組的必要條件,但顯生宙地層都有自己的化石組合甚至建立了化石帶。若單有化石界線,而岩性無明顯差別,則無建組的必要。群是最大的地方性單位,通常相當於包括不同相的大的沉積旋迴,岩性組合復雜,厚度很大。段是比組更低一級的岩石地層單位,它可以是組內單一岩性、單一岩相的分離體,也可以是組內岩性組合差異的再劃分,它不一定要求相當的橫向穩定性,不要求一定的化石內容。
(2)地層對比是在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與國內外標准剖面比較,確定地層在地質年代表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測區各相應層位的對比,以確定填圖單位的地質界線、相鄰圖幅間界線的等時性,以及地層的發育規律。生物地層單位對比藉助於標准化石、生物群或化石組合進行,也可利用生物的種系演化或生物演化方向,以及利用古生態資料對同時異相地層進行對比。為此,在野外必須進行系統的化石採集與生態觀察。岩石地層單位對此可利用岩性特徵、標志層、沉積韻律、重礦物、微量元素、古地磁及物探測井等資料。因此,在實測地層剖面工作中,需進行大量標本和樣品採集工作。
(3)在現代地層學理論指導下,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地質圖,即組圖和系圖。組圖以岩石地層單位的組為制圖基本單位(如黃泥崗組、硯瓦山組等)。它是地表岩石組分及其幾何關系的直接反映,是地質歷史和構造環境演化的真實記錄。它能促進遙感資料、地球物理資料與地質研究的結合,適用於大比例尺(>1:10萬)的地質填圖。組圖可作為岩性分布圖使用,具有更廣泛的服務領域。系圖是以根據生物演化相對順序建立的年代地層單位「系」為基礎填制的。適用於小比例尺(如1:100萬)地質調查,供大范圍地質構造理論分析使用。
組圖是實際地質體的客觀而直接反映,它可以在野外進行實測,其界線具有相對穩定性,也可直接利用遙感資料填圖。而系圖所表示的地質年代是根據古生物等多方面資料經室內分析鑒定推論而來的。由於受不同時期資料積累程度和個人認識差異的限制,地質年代界線經常有較大的變動。系圖不適合野外直接填圖,在無直觀標志的地段尋找年代地層界線要花費很大力氣甚至無法弄清。由此可見,組圖應是地質調查的基本圖件。在組圖的基礎上,可編制不同年代的系圖。
3.2.2.2 觀察線、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按照一定間距的路線和一定間隔的控制點進行連續定位的地質觀察是地質填圖的基本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不同的線、點密度反映不同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的精度,也有助於對野外觀察材料進行系統編錄。
(1)地質觀察路線的布置原則和方法
地質觀察路線有兩種基本形式,即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穿越路線是垂直或基本垂直地層或區域構造線的走向布置,按一定間距橫穿整個測區。地質人員沿觀測路線收集地質、礦產資料,標繪地質界線,採集必要的標本、樣品。線間的地質界線用「V」字形法則和少量追索連接。這種路線的優點在於能迅速地掌握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地層層序、相變及接觸關系的空間變化。缺點是線間的地質細節會出現錯漏。如使用航空像片,這種缺陷會得到很大改善。追索路線是沿地層界線、地質體邊界或構造走向布置,用於研究地質體的橫向變化(如地層相變、接觸關系、含礦層、斷層等)。填圖精度高,但效率較低。穿越路線和追索路線在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中應結合使用。在中、小比例尺的地質填圖中以穿越法為主,大比例尺填圖中追索路線應明顯增加。至於礦區1:1000~1:5000填圖中則以追索圈定為主。
穿越路線布置應考慮:主要構造線方向,通行逾越條件,露頭分布狀況,基站的設計與野外工作組織等。追索路線主要布置在關鍵性專題研究地區,不同類型的自然地理區(如平原河網區、高寒山區、森林覆蓋區、沙漠等)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安排。路線平均密度必須遵守規范要求,但測區不同部位的路線密度分布則應根據地質構造的復雜程度、礦化遠景以及航空像片解釋程度等而疏密有別。
(2)地質觀察點的布置原則及定位方法
觀察點按其性質可分地質界線點、構造點、礦產點、水文點、地貌點等。觀察點的作用是准確控制地質體空間位置;使原始資料編錄條理化、系統化,控制各種地質資料間的聯系以及文、圖資料與實地位置的對應吻合關系;便於原始資料的整理、查閱和檢查工作質量。點的布置以有效地控制地質界線和各種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布置在填圖單位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岩性岩相明顯變化處,岩體接觸帶、相帶,礦體或礦化,斷層、褶皺樞紐,有重要水文地質意義的井泉、地貌等處。等距離機械布點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但大范圍單一地質體中的控制點也是必要的,它是避免重要地質現象、礦產線索疏漏的一種措施。
觀察點定位應力求准確,圖面誤差不得超過1Mm。定點方法:①目測法:根據地形、地物直接定位;②後方交匯法:根據已知的三個地形、地物點用羅盤作後方交會。各點方位間的夾角不得小於45°。如三線交成一視差三角形,則取重心為點位,或在此基礎上再參照地形細部特徵標定;③用航空照片定點,轉繪在地形圖上。④GPS法:是利用遙感衛星定位測定儀,直接定量測定某點的經度、緯度或高斯坐標。在森林覆蓋區、高山峽谷等特殊地理條件下,可適當採用羅盤定位、步測距離的極坐標定位,也可用空盒氣壓計測量相對高程進行間接校正,為保證精度應盡可能攀登臨近高地,建立一些控制點對已定點位進行修正。
(3)觀察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
觀測路線和觀測點的密度定額是地質測量的質量標准。
《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暫行要求》(試行稿)規定,基岩區線距一般為400~800M,點距一般為300~500M。在有航片解釋程度較高的地區,岩性單一的地層或出露較寬的地區,其線、點距均可適當放稀。大片第四系分布區,其線距可放寬至1000~1500M。1:5萬地質圖,只標定直徑大於100M的閉合地質體;寬度大於50M,長度大於50M的線性地質體;長度大於250M的斷裂、褶皺構造。小於上述規模的直接、間接找礦標志和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體應適當放大或歸並表示。基岩區內,面積小於0.5km2和溝谷中寬度小於100M的第四系,在圖上仍按基岩填繪。大片第四系覆蓋者,在物化探工作的基礎上,可酌情布置工程予以揭露。分層界線、接觸帶、化石層、標志層和礦化標志等,其標定誤差不得大於50M。
考慮到江山實習區的具體情況,本次實習區域內採用標准為:線距和點距分別為300M和100~150M,觀測點的密度為每平方千米的有效點約為27個。
3.2.2.3 路線地質的觀察程序及編錄要求
路線地質觀察一般程序是:①定點;②觀察、描述該點周圍的地質、礦產現象;③測量產狀;④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⑤採集標本和樣品。點上的工作結束後,沿路線前進方向進行連續的地質觀察與描述,同時編制連續的信手剖面圖。
地質觀測點的描述內容如下:
(1)日期、天氣情況。
(2)路線與任務。
(3)人員組成。
(4)點號:即觀測點的編號,用調查區統一的編號註明,並寫出該點所在圖幅的名稱。
(5)點位及高程:要寫明觀測點的地理位置和坐標網及構造部位以及後方交匯方向。高程則根據氣壓計或實際交會點等來確定,在記錄時應予以說明清楚,以便使人們了解其可靠性。GPS定點,則記錄經緯度或高斯坐標和高程即可。
(6)點性或目的:目的指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如主要是描述標志層及其變化、地層界線和接觸關系還是觀察褶皺或斷裂構造等。
(7)露頭情況:描述觀測點附近的露頭好壞,出露哪些地層,露頭性質(天然露頭還是人工採石場),露頭面積大小,延伸情況,風化程度和植被覆蓋等情況。
(8)地貌特徵:描述觀測點附近的地形形態特徵。如山坡、山脊、陡崖或沖溝等,組成的岩性、成因及其與地質構造關系。
(9)內容描述:一般描述的順序是由老到新,但也可以反過來描述。首先應將界面上下兩側地層單位的接觸關系和時代略加說明,然後在分別描述其岩性和其他特徵。
(10)沿途描述和路線小結:當一個觀測點描述完以後,應該連續觀測描述到下一個觀測點;當一條路線觀測完成之後要認真寫出路線小結。這樣可以及時使野外資料得到系統化,使原始記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一些孤立的地質點的描述。
路線觀察的編錄格式和描述舉例如下: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天氣晴
地點:江山藕塘底
路線Ⅰ: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任務:路線地質調查,主要任務是確定O1n與O1y的界線
人員:劉綠水(記錄),張青山(標本採集員),……
工作圖:1:1萬地形圖(江山地區地形圖)
No.001
點位:272.2高地310°方向150M處(也可以用GPS坐標如:X:3180625,Y:40362185)
高程:188M
露頭情況:人工(良好)
微地貌:公路邊
點性:界線點(O1n與O1y)
內容描述:
點東:印渚埠組(O1y)黃綠色、紫紅色頁岩夾少量壓溶型瘤狀灰岩。瘤狀灰岩呈紫紅色,瘤狀構造發育。岩石由瘤狀體和基質兩部分組成,瘤體呈橢球體、扁豆狀及姜狀等,大小2~5cm不等,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瘤體長軸大致平行層面排列,佔全岩的60%~70%,與基質界線清晰、平滑。基質由鈣質、泥質組成,遇酸微弱起泡。岩石風化面因瘤體溶失或剝落而成蜂巢狀外貌。瘤狀灰岩呈薄-中厚層狀,走向延伸不穩定,與泥岩呈相變關系。
產狀:320°∠42°
點西:寧國組(O1n)深灰色薄中層狀微晶灰岩。
產狀:318°∠45°
O1n與下伏O1y呈整合接觸關系。
……
(其他現象如構造、地貌、水文現象的簡要敘述。)
No.001-No.002(點間描述)
沿途描述:0~10cm深灰色薄中層微晶灰岩。
10~50M灰黑色頁岩夾黑色微薄層狀燧石岩,水平層理發育,見零星黃鐵礦結核。產豐富筆石化石。
50~80M灰色粉砂質頁岩、粉砂岩夾硅質岩薄層。
產狀:308°∠39°
……
(信手剖面圖,比例尺與平面圖相同,畫在左側方格紙上。)
No.002
點位:藕塘底村西池塘邊
高程:158M
露頭情況:天然、良好
微地貌:池塘邊
點性:構造點
內容描述:
本點為一斷層觀察點。斷層走向320°,傾向南西,傾角近於直立。斷層向兩端延入鄰近觀察路線。斷層東盤為O3c黃綠色頁岩,產狀168°∠57°。斷層西盤為C1y灰褐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砂岩、礫岩,產狀182°∠72°。斷層破碎帶寬40~60cm,由泥岩、砂礫岩碎塊組成,未經膠結。斷層性質待進一步查明。
No.002-No.003
(連續描述,方法同前。)
今日路線到此結束。
路線小結
1.……
2.……
……
路線地質觀察中,必須勤追索敲打、勤觀察思考、勤記錄勾畫,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對點上及點間的任何地質現象,原則上均應全面觀察、記錄。做到術語准確、概念清楚,文字簡明扼要、層次分明,空間位置明確。要勤於思索,注意分析地質現象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路線觀察的預見性。對實際現象持客觀態度,不能任意取捨乃至於誇張偽造。每條路線資料經室內整理後,當日寫出路線小結,對重大地質問題的資料進行歸納,指出存在問題,作為相鄰路線的工作參考。
路線地質觀察記錄方式除上述外,還有適用於計算機處理的表格卡片和錄音筆在野外錄音後,再經室內整理等多種方法。
3.2.2.4 產狀要素的測定與地質界線勾繪
產狀要素是確定地質體空間幾何關系的重要資料。要注意產狀的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判斷岩層產狀的可靠程度首先要辨別是基岩露頭還是轉石;是層面還是節理面或其他結構面。注意產狀所處的構造位置,鑒別是否因次級構造引起的或因重力作用在斜坡上引起岩層產狀的局部變動。注意篩選有代表性產狀,這對正確認識區域構造格架十分重要。產狀要素要進行系統測量,圖面上應均衡分布,在構造關鍵部位(如褶皺的兩翼、轉折端、傾伏端,斷層的兩盤岩層、斷層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侵入體接觸面、原生流動構造等部位)必須有足夠的產狀注記。產狀寫成如290°∠36°格式,前者代表傾向,後者為傾角。產狀要素測定主要依靠羅盤進行。由於羅盤是用磁針定位,為了能直接在羅盤上讀出地理方位,需進行磁偏角校正。各地磁偏角數值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實習區磁偏角為西偏2°58′,應撥動刻度盤,使正北落在357°02′刻度線上即可。為了在圖上投繪產狀符號的方便,常用公里網格(高斯-克呂格坐標)的縱坐標作為平面方位角的0°,因而需對產狀進行子午線收斂角校正。子午線收斂角在地形圖上可以查出。如坐標線偏子午線以東,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如坐標線在子午線西側,則校正方位角=真方位角+子午線收斂角。實習區坐標線為西側0°41′。
地質界線和岩層產狀是地質圖反映地質體空間展布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原始資料,必須在野外填繪。地質界線在基岩地區可根據填圖單位的標志和接觸關系直接確定。但在植被、土壤覆蓋較大的地區,可參考殘積物中岩屑的分布、地貌特徵、土壤的顏色和結構、植被類型及發育程度等自然標志,也可利用動物洞穴的掘出物、路基、電線桿、溝渠等人工揭露。地質界線在大比例尺圖上必須嚴格按照「V」字形法則勾繪,小比例尺圖則依照地層產狀,參照地形、地物勾繪。
3.2.2.5 地質素描圖與攝影
素描與攝影是野外地質現象更直觀、生動的記錄形式。地質素描是地質工作中常用的平、剖面圖與繪畫中素描的結合。它包括:①用花紋圖例作平面素描(圖3.1a);②素描與地質花紋結合(圖3.1b);③完全的素描(圖3.1c)。在表示區域地質構造景觀的素描圖中,多採用立體地形的線描加地質符號表示(圖3.2),或採用聯合剖面素描(圖3.3)。地質素描一定要主題突出,取捨適當,尊重實際,線條簡練。
圖3.1 不同類型的地質素描圖
圖3.2 景觀地質素描
圖3.3 聯合剖面素描
地質攝影在地質體色調對比明顯,地貌反差強烈時效果較好。多數情況下,需用素描圖加以補充。拍攝時應在記錄簿中註明編號、拍攝地點、拍攝方位及拍攝對象,並記錄攝影技術參數。
3.2.2.6 標本、樣品的採集
區域地質調查過程中需要採集的標本、樣本類型繁多。包括:
(1)岩礦鑒定用標本,必須全面反映測區岩石的主要類型及組合特徵。陳列標本規格為9cm×6cm×3cm,鑒定切片用標本6cm×4cm×3cm。岩石標本盡可能采未經風化的新鮮岩石。
(2)岩組分析樣。
(3)古生物化石標本。在測制地層剖面時逐層採集,分層編錄。對未見大化石的地層應采微古分析樣(如牙形刺、介形蟲、孢子花粉等)。
(4)基岩光譜和金屬量測量樣品,樣重50g。用於研究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5)自然重砂樣與人工重砂樣,樣重10~20kg。
(6)硅酸鹽分析、碳酸鹽分析樣。
(7)礦石化學分析及礦石技術物理性能測定樣。
(8)同位素年齡樣、古地磁樣,古地磁定向標本規格應大於10cm×10cm×10cm。
樣品的採集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符合樣品的加工處理和實驗分析的技術要求。要重視樣品及其分析、鑒定成果的整理編錄工作。
3.2.2.7 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內容
沉積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是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主要對象。由於它帶有明顯的層狀特性,所以沉積岩區以有規律的帶狀地質構造景觀同岩漿岩區和變質岩區相異。沉積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善的工作方法。其主要工作程序是,測制剖面以建立地層順序,通過地質填圖研究測區構造特徵,藉助沉積相與古地理研究,尋找含礦層位。主要工作包括:①劃分對比地層,建立地層層序;②沉積岩石學研究;③生物化石的採集;④沉積相與古地理調查;⑤構造(褶皺、斷裂)及地層接觸關系的研究;⑥沉積礦產調查;⑦探索地質發展歷史等。
7. 地質工作小結怎麼寫
給你一個參考來
工作區源位於尤溪縣中仙鄉境內,距縣城關約85公里,交通尚方便。為提供一定規模、可進一步工作的鉛鋅礦產地而進行本區的地質普查工作。完成1/1萬地質填圖2.3平方公里,槽探426立方米,物探電法剖面200米,平硐187米。通過工作認為測區礦化規模太小,礦體變化太大,已探得的礦化體無工業價值,宜申請注銷。
8. 地質踏勘路線及觀察內容
為了順利和全面地完成梁山地區野外地質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對全區地質踏勘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它將為實測剖面和填圖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區內地質概況、實習時間安排、地質填圖的需要及交通條件,梁山地區地質踏勘路線擬選定5~6條,主要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如下。
圖6-14 磨刀石溝正斷層素描圖
(一)王項村至龔家灣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測區東部丘陵區的王項村(王家巷)南約300m處的深溝口。沿深溝西行,經營盤梁至龔家灣,路線全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沿路線前進方向依次可觀察以下主要地質現象:①前震旦系漢南雜岩體的岩石類型、相互關系和組構特點;②前震旦系岩體與震旦系沉積地層間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③震旦系地層特徵,震旦繫上、下部的接觸關系及砂岩中的各類交錯層;④磨刀石溝正斷層性質及證據;⑤磨刀石溝內震旦系岩層與河流流向所顯示的「V」字形法則;⑥龔家灣至大南溝一帶的傾伏背斜特徵。
3.教學重點及要求
結合觀察內容,重點講授以下內容:①結合漢南雜岩體講授岩石的基本類型,岩漿岩和沉積岩的野外鑒定標志,岩體的互相穿插關系及時代歸屬的確定方法;②通過前震旦系與震旦系的接觸關系全面介紹岩(體)層(地層)的接觸關系及系統分類,各類關系在本區的表現;③結合前震旦系至寒武系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徵、接觸關系分析古地理環境及其變遷;④通過磨刀石溝斷層觀察,歸納斷層的分類及其野外確定斷層性質的方法;⑤分析龔家灣背斜特徵及其與北側梁山向斜的成因聯系。
(二)大南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龔家灣以西的大南溝溝底東側分水嶺上,沿溝西上至中梁寺,路線全長約1.5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震旦系與寒武系地層間的沉積整合接觸關系及生物化石界線;②下寒武統的地層層序和岩性特點;③觀察並練習採集生物化石;④寒武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底礫岩特徵;⑤中梁寺斜滑逆斷層的性質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①結合寒武系地層的觀察,重點講授生物化石在地層劃分方面的作用及其與岩石地層學的關系;②根據寒武系岩性、古生物面貌恢復古地理環境;③重點分析中梁寺斷層的性質及其證據。
(三)下樑山後溝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下樑山(鎮)後溝口,沿溝南上至構造台地南緣二疊系地層。路線長約1.0km。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包括:①繼續觀察下寒武統地層岩石組合、古生物特徵,寒武系與奧陶系間的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奧陶系趙家壩組(?)底礫岩;②奧陶系地層系統劃分及古生物特徵、寶塔灰岩龜裂紋特徵及成因;③奧陶系與志留系間的整合接觸關系及下志留統地層和岩石特徵;④下志留統與下二疊統梁山段地層的平行不整合關系;⑤觀察和尋找各時代地層中的生物化石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底礫岩的形成及其在地層劃分上的意義;②奧陶系至志留系地層和岩石特徵及沉積環境分析,尤其是寶塔灰岩和形成環境討論;③寒武系、奧陶系及志留系的生物化石特徵、地層劃分依據及其劃分原則;④二疊系與志留系之間的接觸關系。
(四)圩泥洞-吳家坪路線
1.地質路線
路線起於梁山南側張口子河口的圩泥洞,由南而北經水磨上、張家口子、陳家村,由陳家村改向西行,經中灣子至陳家村水庫西岸,後繞道水庫南側經嶺背後至吳家坪。該路線較長,約5.5km。加上由吳家坪經土地嶺返回上樑山路程3.5km,總計9km左右。要完成該路線的教學任務。建議在路線起點至陳家村鄉(有簡易公路)段增配車輛。
2.觀察內容
依次觀察內容包括:①張口子(圩泥洞)斜滑逆斷層;②上、下二疊統地層及岩性特徵;③二疊系碳酸鹽岩與岩溶地貌;④二疊系與三疊系地層的沉積整合接觸界線與判別及三疊系地層、岩性及古生物特徵;⑤陳家村水庫西岸向斜核心由三疊系地層形成的擠壓揉皺現象,由軸部縱觀梁山向斜構造及其地貌特徵;⑥吳家坪及河溝村斷層、特徵、產狀、性質觀察與討論。
3.教學重點及要求
該路線教學重點和要求如下:①重點講授張口子斷層特徵及發生的力學機制,要求學生正確判別斷層面、節理(張性、壓性和扭性)面及沉積層理面,並測量其產狀、繪制斷層素描圖;②分析總結二疊系和下三疊統地層和岩性特徵,恢復其沉積古環境及海陸變遷史;③在上述四條路線觀察基礎上,以向斜核部三疊系地層揉皺現象為重點,總結本區向斜構造的幾何特徵及形成機理。要求同學們正確區分盆地、向斜盆地和向斜構造等地質地貌概念,進一步明確梁山不對稱、短軸、傾伏向斜構造的基本特徵。
(五)獅子山-上樑山黃龍寺路線
1.地質路線
該路線起於向斜盆地內的獅子山東側三疊系地層,經獅子山、何家山、土地嶺至上樑山黃龍寺。路線全長約4.5km。為了觀察地層的系統性(由老至新),宜將路線起點放在獅子山,也可據具體情況,將起點定於黃龍寺,由北而南觀察。
2.觀察內容
主要觀察內容有:①三疊系與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新近-古近系地層層序及岩石特徵;②土地嶺以東向斜外側上二疊統王坡頁岩岩性及層位;③土地嶺斜滑逆斷層;④土地嶺斷層以西下二疊統梁山組炭質頁岩及白色粘土;⑤梁山北麓第四紀沖洪積物(洪積扇)、坡積物、殘積物及黃龍寺附近漢江二級階地、河漫灘等沖積物。
3.教學重點及要求
教學重點包括:①通過古近系地層和岩性的觀察,重點介紹其沉積古環境,如古地貌,古氣候和物質來源、水動力條件等,古近系沉積過程與向斜構造發育的成因聯系;②王坡頁岩及梁山組炭質頁岩的形成條件及其所代表的古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礦產意義;③通過土地嶺斷層斷層面、擦痕及構造岩的觀察,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野外確定斷層及其性質的方法,分析土地嶺斷層與向斜構造的成因聯系;④概略介紹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階地沉積物的時代劃分及古近紀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在塑造梁山現代地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上樑山至中梁山路線
1.地質路線
由上樑山石灰廠經土地嶺直達中梁山(海拔955m)向斜轉折端。路線長約2.5km。
2.觀察內容
由中梁山制高點鳥瞰實習區全貌,包括地貌類型及其分區,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基本格架和展布規律,地層發育概況及地層與地貌的成因關系等。
3.教學重點及要求
主要教學內容包括:①根據梁山地區地形圖所給出的當地磁偏角(西偏1°39')或坐標偏角(東偏1°3'),磁、座偏角(西偏2°40')進行現場羅盤校正,用校正後的羅盤完成地形圖定向;②概略介紹(對照實地)實習區自然地理位置、大地構造位置及主要地貌特徵、類型,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在梁山現代地貌格局形成過程中的互相制約作用及不同地貌發育的地質基礎;③重點講述區內地層發育概況、展布規律及主體構造形態和空間展布特點,使同學們了解主要踏勘路線及實測地質剖面在區內的地質地貌位置,為後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④利用制高點和向斜轉折端,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熟練地層產狀的測定方法和地質點的確定方法(目估法、截距法、截線法和前、後方交會法等)。通過轉折端產狀和系統測定,使同學們對向斜構造有一個初步了解。
以上6條踏勘路線、觀察內容和教學重點供各實習隊安排時參考,可根據實習時間、天氣狀況及交通條件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基本踏勘路線應不少於4條。
9. 地質填圖路線小結怎麼寫
根據你填圖的原始記錄,總結出整個礦區地層單元劃分、構造框架,對礦區基本情況的一些地質認識。
10. 地質填圖的標繪內容及方法
1.標繪內容
地質填圖中,用於填繪和標定地質內容的圖件簡稱為(野外工作)手圖。標繪內容專應按有關規定要屬求,做到齊全、准確、規范、統一。一般要求標繪的內容包括觀察點及編號、地質界線、岩石花紋、各種構造要素及其產狀、礦層(礦化)花紋、岩體接觸變質帶蝕變花紋、化石及各類樣品採集點的位置、符號及編號等。
2.標繪方法
地質點:以直徑1.5mm的小圓圈畫在定點位置。點號、分層號、產狀等內容的具體標繪方法如圖9-2所示。如分層過細時,可以將數層合拼成一個大的岩性層,層內岩性花紋以主要岩性代表。
各種構造要素符號按測量的位置標注。各類樣品標定應按規定的代號,以相應的符號標注在採集位置上。書寫必須規范正確。
圖9-2 地質路線標繪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