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黃山是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黃山是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發布時間: 2021-03-03 13:14:58

『壹』 黃山的地質形成是什麼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專特有的峰林結構屬。黃山群峰林立,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踞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琢,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貳』 我國黃土高原主要是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是由來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黃自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叄』 黃山地表形態特點是什麼

黃山市地形地貌類型多種多樣,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山體海拔高度版一般在400-500米,千米以上的高峰權眾多。山地面積50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1%;丘陵面積354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6.1%;谷地、盆地面積12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2.9%。全市地形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1)北區部分,地形南高北低。(2)南部新安江谷地,四周高山環繞,中央地勢低平,是一個小盆地。(3)西部丘陵區,北高南低,小山丘密布。

『肆』 安徽黃山山體主要由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岩構成.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黃山先後被列入「

A.黃山經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專結構.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屬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因此圖中的「猴子觀海」景觀主要是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的景觀,故正確;
B.搬運作用一般不形成地貌,故不符合題意;
C.黃山原來是一片海洋,後來由於板塊碰撞,地殼抬升,黃山一帶隆起成為山脈.後來經過自然風化、流水沖刷、植被破壞,加上冰川的侵蝕,形成了以花崗岩為主題、千奇百怪的黃山奇石景觀,因此圖中的「猴子觀海」景觀主要是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的景觀,故不符合題意;
D.圖中的岩石是花崗岩,是岩漿活動形成的,但是地貌不是岩漿活動形成的,是風化侵蝕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伍』 黃山是屬於什麼地貌

黃山地質公園是國土資源部公布的首批33座國家地質公園之一[24-25],面積154km2,公園屬花崗岩峰林景觀,以雄、奇、險、峻的花崗岩體地貌景觀稱絕。它是一座由地質作用的內、外營力造成的奇山,由於第四紀更新世期間歷經3次冰期,黃山地質公園內峰林奇秀、巧石妙絕、松雲變幻、瀑飛泉涌,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豐富多彩。
黃山風景區為典型的花崗岩體峰林地貌
由於地殼運動,黃山不斷上升,加上流水侵蝕、岩石風化剝蝕、節理發育等內外地質作用,山體才逐漸形成如今這種奇特的花崗岩峰林地貌。黃山的切割深度常保持在500~1000m之間,這樣,一座座尖銳的山峰便構成了一片峰林。黃山除了中心區有一長2.5km的橢圓形平坦的山頂外,其他花崗岩強烈切割區均為峰林地貌。黃山以主峰鼎立、群峰簇擁、懸崖峭壁、深壑峽谷的峰林地貌為主,還有塊狀、筒狀、錐狀、刀刃狀等形式多樣的石柱構成的石林,這是黃山峰林地貌的一大特色。
冰川遺跡地貌
冰川遺跡有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擦痕等。黃山的冰川遺跡最為著名。20世紀30年代,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實地考察後認為:黃山曾經發育過第四紀冰川,此後吸引了不少國內外學者來黃山考察研究。這些學者大都也認為黃山發育了3~4期第四紀冰川,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冰川侵蝕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U形谷、懸谷和粒學盆等,最典型的有金雞冰斗、天都峰角峰、鯽魚背、平天石工刃背、逍遙池、丞相源、U形谷、百丈泉、人字瀑懸谷、湯嶺關、西海粒雪盆等,另外立馬亭對面陡崖上可見冰川擦痕。
斷層崖及斷層三角面

黃山風景區內不少斷層崖是現在的跌水和瀑布形成的基礎,最著名的有九龍瀑、人字瀑、百丈泉等。通過觀察這些瀑布及其附近的地層、地貌差異就能識別構造及新構造運動的痕跡。另外,歙縣呈村至大阜一線有1條線狀排列的斷層三角面,形態逼真,沿三角面發育1條直線狀支谷。此斷層三角面系休寧深斷裂的東延部分,航衛片反映明顯,是研究皖南地區構造及新構造活動理想的場所。

『陸』 小麗在暢游安徽黃山後得知,黃山山體主要由垂直節理發育的花崗岩構成.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

A、花崗岩垂直節理復發育,容制易受到風化、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石頭.所以圖中的景觀是風化侵蝕作用的結果,故正確;
B、搬運作用是通過一段較長距離將物質從一地運送到另一地,一般這個作用不形成明顯的地貌,故不符合題意;
C、堆積作用是被搬運的物質因外營力減弱或失去搬運能力,以含溶解質的水溶液受蒸發或發生化學反應後出現的積過程.花崗岩垂直節理發育,容易受到風化、侵蝕,形成形態各異的石頭.所以圖中的景觀是風化侵蝕作用的結果,故不符合題意;
D、岩漿活動形成侵入岩或噴出岩.花崗岩是岩漿活動形成的.但是題目的問題是:形成「猴子觀海」景觀的主要地質作用,不是問花崗岩是怎麼形成的,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柒』 形成黃土高原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比較流行的是「風成說」,所以一般說形成黃土高原的地質所用是風的堆積作用。而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狀態的地質作用是流水的侵蝕作用。要注意區分。

『捌』 黃山屬於什麼地形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
黃山的地形:黃山屬於山地地貌。黃山經歷了版造山運權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峰林結構。黃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
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花崗岩洞穴與孔道。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
黃山的氣候類型: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多集中於4-6月,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

『玖』 泰山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在距今25億年前後,魯西地區發生了強烈的造山運動泰山運動。版
原先形成的岩層褶權皺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這些山系的一部分,聳立在海平面之上,伴隨著岩層的褶
皺隆起,產生了一系列斷裂,大量的中酸性岩漿侵位,並發生了區域變質作用。從而逐漸形
成了表殼變質岩系和分布廣泛的閃長岩花崗岩類的古老侵入岩體,具有明顯的期次。這類岩
石約占泰山主體面積的95%以上,是泰山主體組成的物質基礎。由於這些不同岩性和地球化
學特徵的花崗質岩石的大規模存在,為探索太古宙巨量花崗岩的形成提供了極佳的研究對象,
在建立前寒武紀底層系統中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18-19億年的風化剝蝕,地勢漸趨平緩。至距今約5億2千萬年前的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古泰山也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泰山的風化剝蝕面上沉積了近2000米厚的寒武奧陶紀海相地層。代表這個時期沉積的地層是位於泰山北側的張夏寒武系標准剖面,地層發育齊全,出露良好,含豐富的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高。是華北地殼演化歷史早古生代階段的重要的地位

『拾』 黃山的成因是什麼

在距今2億年來前的三疊紀末期,劃自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